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雷州市南兴镇东林村新旧村聚落空间特征延续性探析*Analysis of the Spatial Continuity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Estate of Donglin Village in NanxingTown of Leizhou阮晳鸣1 梁林2琦3陆Ruan XimingLiang Lin Lu Qi摘要 历史村落因各种原因走向衰落,新村开始大量建设。南兴镇东林村委会下的东林 自然村是一个新旧村共存且发展较为有序的 例子,旧村历史悠久,新村发展迅速。本文 以东林自然村为研究对象,以东林新旧聚落 空间特征的延续为研究重点,从村落整体布 局、村落内部空间和建筑单体三方面归纳总 结出东林新村的空间特点并对东林新旧村聚 落空间特征延续性进行探析。关键词 东林村;聚落空间;延续性 ABSTRACT Due to diverse reasons, the historical settlement space gradually lost its prosper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 onebegins to emerge. Donglin village, whichbelongs to Donglin Village Committee in Nanxing Town, is an example of the old and new estate coexistence. Here the old estate has a long history while the new one enjoys rapid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takes Donglin Village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focusing on it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By looking into the overall layout, inner spatial pattern and the individual buildings, we are able to conclude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nd analyze the continuance of Donglin Village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Donglin Village; settlementspace; continuance*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 室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ZC11。 中图分类号 TU-80文献标识码 DOI:10.3969/j.issn.1000-0232.2013.05.074文章编号 1000-0232(2013)05-0074-06作者简介 1硕士研究生;2华南理工大学、Cardiff University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3教 授;1&2&3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 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社会科学大词典中说到“村落是一种地域社会,其地域具有时代相成的性质,亲属 纽带在其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村落具有地 域性,是特定环境下社会和文化作用的产 物。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村 落的功能严重滞后,生存环境恶劣,已不 能满足当代的生活需求;加之在农村环境下 对于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缺少认知,造成了对 于传统优秀遗产的无意识破坏,加剧了传统 村落生存空间的迅速瓦解。于是村民纷纷搬 离甚至抛弃旧有村落,另辟宅基,开始了新 村建设。目前,现有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大 多更侧重于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缺少 对新村大量建设这一事实的分析与指引。基 于此,本文研究对象设定为东林自然村,研 究重点设定为东林新旧村落的空间特征延续 性,希望通过对新村空间特点作出分析并寻找新旧村之间的联系从而对历史性村落在新村建设方面做出一些指引。1262年)壬戊科特奏进食、翰林七十一学士,升内秘阁校书郎,宋末参与抗元保国运1 村落概况1.1 地理位置东林村位于雷州市南渡河下游南岸,南 兴镇东北部。村落距雷城约8km,距南兴镇区 约14km,周围村庄众多,东邻东地村,西临 西沟村,南依下地村,北靠南渡河,是南兴 镇东林村委会的中心村。东林村位于北回归 线以南,纬度较低,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 候,地下水位较高,水源较为充足,村落人口 密集,是雷州市主要产粮区之一(图1)。1.2 历史沿革及村落空间演变东林村始建于南宋祥兴年间,为林姓世 居。据海康县志和东林村林氏家谱记 载,东林始祖林翠夫为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 东林村地理区位图2 村落发展早期3 旧村发展盛期4 村落现状2013.5 South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Architectural Fourm 建筑论坛755 村口公共序列带6 东林村村口前池塘及碉楼7 旧村典型民居动,后为国殉难。1)东林村先后出了雷州第一解元林文亨等6人,举人11人,贡生等58人, 任官职者45人。如此鼎盛文运,绵绵书香, 名传后世,响及三雷。据有关资料结合实地考察、村民访谈, 可大致推测出东林村村落空间演变过程,但 由于年代久远且资料稀缺,部分内容未能得 以实证。村落最初选址位于现东林旧村的西 南侧,后因人口增多,村落向东北侧发展。 作为村落早期主要住宅形式的茅草屋因居住 空间质量较差和经济发展等原因,到了制砖 技术发达的明代,逐渐被红砖赤瓦的住宅取 代。清朝时期至民国时期,在东林富商的带 领下,聚落建设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据家 谱记载,此时期村落开始大量建设祠堂和精 美民居。另外,为抵抗倭寇贼匪,护城河及 碉楼等防御设施的完善也使村落防御体系的建设更加成熟(图2、3)。新中国建国后,东林村人口的急速增 加。一方面,位于村落西南侧的建设发源 地,部分建筑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在原地 拆除重建,部分建筑则因居住需求进行加 建。另一方面,村民于1972年在旧村东侧开 始新村的规划建设,1976年旧村居民开始从 旧村搬至新村居住,至今新村仍在不断建设 发展中(图4)。东林村早期变迁是建立在稳定的以农耕 为主的社会生产关系背景下,村落以血缘及 地缘为纽带,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经济基 础,其村落形态变化、发展得相对缓慢。而 相对于旧村发展的平稳缓慢,东林村的当代 变迁则显得更为迅速和猛烈。1.3 村落现状如今,东林村形成以村口公共序列带为 中心连接空间,新旧合一的空间形态,整体 空间布局坐北朝南、排列紧凑。现村内水系主要由9个池塘,1个水坝及联系池塘、水坝与田地的水渠组成。旧村原来起封闭防护作 用的边界空间已大面积消失(如今仅北侧边 界水渠及防护林得以保留),而新村的东侧 护城河也出现堵塞现象。另外,随着村落发 展,菜市场、小学、村委会等公共服务建筑 的建设使村落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图5、6)。 旧村内有众多古民居、青石巷、炮楼、祠堂等,较为集中的反映了雷州民居建筑艺 术风格和地域特色。由于雷州地区近海,易 接触外来文化,受其影响,村内亦建有 “桂 庐”、碉楼等带有西方元素的建筑。旧村现保 存比较完整的古民居建筑面积约为20000m2 , 最早为明代初期所建,主要为清朝至民国建 筑,如“桂庐”、“司马第”、“大夫第”等十余栋建筑都保存良好(图7)。76建筑论坛 Architectural Fourm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3.59 东林新村交通组织分析图8 东林村新村总平面10 东林新村各时期住宅屋顶平面、平面、立面图2 东林村新村村落空间特点2.1 整体空间布局特点东林新村位于旧村的东侧,是村民新住 宅的集中建设地。其南侧为通往南兴镇和雷 州市的主要道路,从方便交通方面考虑,村 落新的商业及文化中心建设在道路两侧,并 在内建设农贸菜市场、小学、村委办公楼等 公共服务性建筑;新村延续了旧村的防御水 系和排污方式,沿新村外围的北侧和东侧设 置护村河,居民平时将生活污水排入此河之 中,污水再顺河渠排入南渡河之中。东林新村延续旧村坐北朝南的梳式布 局和集中紧凑的空间肌理,村落骨架明 晰,交通组织有序。另外,新村遵循当 年各生产队商议的规划原则,以方形对 宅基地进行划分并按生产队对宅基地进 行编号。新村内各宅基地面积相近,建 筑排列较旧村更为均质整齐(图8)。 2.2 村落内部空间格局新村以中心巷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 分。采用以东西向中心巷连接各次巷,南北 向次巷连接各建筑的交通组织形式。村内建 筑排列紧凑,建筑和建筑间留有一定空隙, 建筑入口基本位于建筑东侧。新村巷道形态 笔直均质、尺寸统一,中心巷宽约4m,次巷 除基地最东侧的一条为4m外,其余宽度约为3.5m,适合人行和摩托车骑行。新村巷道高宽比约为0. 91.4,构成新村巷道界面的建筑以平屋顶为主,偶有坡屋顶,平屋顶的屋 顶平台多有挑出,占领巷道上部空间。新村 建设前期,村民是一次性抽签获得分地的, 由于缺乏资金,部分宅基地被荒废弃置,长 草积水(图9)。2.3 住宅单体的空间特点东林新村建筑基本为住宅,其单体建设 始于20世纪70年代。村内住宅建筑平面大 小相近,屋顶形式以平屋顶为主,建筑层数 多为一层,部分有两到三层,以砖混结构为 主,建筑风格混杂,既有红砖建筑又有混凝 土或瓷砖饰面建筑。不同时期的住宅建筑, 根据其空间形态特点,可大致分成新“三合 院”式住宅(1972年1980年)、“天井 式”住宅(1980年2000年)和“封闭式” 住宅(2001年 )三个阶段。新“三合院”式住宅特征与旧村的“三 合院”式住宅极为相似,由正屋、横屋和庭 院组成,其中正屋以坡屋顶为主,横屋则有 坡有平。宅基地并没有被住宅占满,在东西 两侧有一定退让,巷道空间较为宽敞。“天 井式”住宅的特征是庭院空间明显缩小为天 井。天井四周留出了供人们檐下活动的开敞 廊道空间。宅基地被住宅占满,巷道空间被 压缩。“封闭式”住宅的特征是住宅空间形态的封闭性进一步加强,天井被缩得非常小甚至被取消。部分封闭式住宅完全舍弃传统居住空间模式,出现以客厅连接卧房的多套 间空间组织形式。客厅、餐厅、卫生间等现 代生活空间出现在该时期的住宅当中。屋顶 平台挑出更大,压迫巷道空间(图10)。3 新旧村落空间特征的延续性分析3.1 村落整体格局在布局朝向上,新旧村基本一致,均为 大致沿南北向两端延伸的梳式布局。在交通 组织上,新村沿用旧村街巷结构分级模式, 以东西向中心巷连接各次巷,南北向次巷连 接各建筑,建筑基本朝东开门,并且建筑和 建筑间留有一定空隙。在空间肌理上,旧村 北侧和西南侧主要为体量较小的平民住宅和 分支祠堂,空间肌理较为紧密规整,东南侧 主要为建筑体量较大的豪门大宅、村落客 厅,空间肌理较为稀疏。不像旧村那样经历 的漫长的建设演变过程,新村为一次性规 划,因此虽然新村的空间肌理在一定程度上 延续了旧村紧凑方正的排布方式,但更为规 整均质。另外从村落发展模式上看,新旧村也具 有相似性。早期旧村在西南侧开始建设,当 人口不断增加,村落以与西南侧相似的布局 方式向东侧发展。雷州的一些村落如潮溪村在旧村建设饱和后会选择以旧村为中心向外2013.5 South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Architectural Fourm 建筑论坛7712 旧村巷道界面13 新村巷道界面图11 东林新村交通组织分析图发散扩展的模式进行新村建设。东林新村没有选择这种模式,而选择了学习旧村,在旧 村东侧另辟一块完整土地进行建设,这说明 了新旧村在发展模式上也具有延续性。3.2 村落内部空间新旧村由一条南北走向的乡道划分,并 由一条东西向中心巷相连。乡道两侧分布有 天后宫、小学、村委会、小卖部、碉楼等公 共建筑,结合榕树、水塘等环境要素,成为 村民聚集交往的公共序列带,乡道和中心巷 相交处由大树、座椅、小卖部、纪念碑等营 造出村口空间,成为村民聚集交往的重要空 间节点。旧村中心巷和一条位于村落西侧的 巷道将旧村大致分成了三个地块,分别对应 图上的编号1、2、3。新村中心巷将新村分 为南北两个地块,分别对应图上的编号4、5(图11)。 旧村的三个地块的面积大约分别是地块一:24700m2、地块二:29000m2、地块三:22700m2。分隔三个地块的旧村中心巷长约173m,最宽处约为5.4m,最窄处约为2m。 各地块内大致由57条长短不一的次巷进行 空间组织,最长的巷道位于地块三中部,长 约135m。次巷宽度一般为23m,为人行尺 度,巷道高宽比为0.91.8。构成巷道界面的 建筑基本为坡屋顶,无建筑突出。巷道以平 直为主,局部有曲折参差,除了入口以外,多为墙面少有开窗,巷道形态较为自由,巷道界面相对封闭。旧村内公共空间节点主要 有两种,一种为分散穿插在古民居之中的祠 堂,是重大节日时村民举行祭祀和聚餐活动 的场所,另一种为巷道中重要的道路交叉口 和建筑间的闲置空地,是村民晒谷和喂养牲 畜的场所。新村南北两个地块的面积分别大约是地 块四:22800m2、地块五:20400m2。分隔两 个地块的新村中心巷长约167m,宽约4m。两 个地块由7条长短较为统一的次巷进行空间组 织,南侧巷道长约109m,北侧巷道最短约为95m,最长约为120m。次巷除基地最东侧的 一条为4m外,其余宽度约为3.5m,适合人行 和摩托车骑行,巷道高宽比为0.91.4。巷道 形态较为笔直,构成巷道界面的建筑以平屋 顶为主,偶有坡屋顶,平屋顶顶层有较大挑 出,建筑外墙面较旧村有更大的开窗面积。 新村内空间节点只有一种,就是废弃的空地, 无论是乡道东侧杂草丛生的绿地还是建筑间 积水的空地,其空间使用频率都不高,只是 作为儿童嬉戏的场所。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新旧村的每个地 块在地块面积、巷道长度和次巷数目上都较 为相近。这说明了新村较大程度上复制了旧 村的地块划分方式,但由于新村是一次性进行规划且宅基地的形状、面积相近,因此新村从巷道形态上较旧村更笔直规整、巷道尺寸也更为统一。相近的巷道高宽比数据则说 明新村在巷道空间营造上也有一定的延续 性。空间比例相近,新旧村的巷道空间感受 却不同,旧村巷道界面无建筑挑出,巷道虽 窄但总体感觉较为开阔,新村虽拓宽巷道宽 度,但为了增加自家平屋顶的晒谷面积,村 民无控制地挑出屋顶层平台,造成对巷道空间 的压迫,巷道空间较为压抑(图12、13)。东林旧村的一个特征是功能混合和多重 利用,过去的村落承担着生产、居住和祭祀 的功能,街巷既是交通空间又是生活交往空 间。由于村民观念的影响,现在的祭祀活 动只存在于旧村,新村仅是承担居住功能, 建筑密布,即使有空地也积水长草,环境恶 劣,再加上新村巷道规整,缺少放大的节点 空间,居民又将晒谷的场所搬上自家屋顶平 台,新村空间节点呈现单一性,缺乏邻里交 往空间(图14)。3.3 建筑空间布局东林旧村传统建筑整体布局采用的一种 向心围合的方式,中心为厅堂空间(香火 房)和院落空间,其空间布局的基本单元是 三面房间一面墙(三间两廊)或四面房间围合一 院落空间。正屋一般为开间总长度约为13m 的三开间,正中一间为开间尺寸约4.6m,进 深4.55.5m左右的香火房,主要供奉祖先14 公共空间分析图15 传统建筑布局模式78建筑论坛 Architectural Fourm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3.5牌位、神灵塑像及接待重要客人,香火房两侧为开间尺寸约4.2m的卧室。横屋多为两开 间,正屋与横屋的连接处为走廊。中心院落 的长和宽为57m。东林村的大部分建筑都 是在这种基本单元上向两侧扩展,增加以护 厝,形成偏院(图15)。新村是以旧村传统建筑基本单元作为原 型来进行建设的,村内每户的宅基地形状近 似为正方形,边长约为13m,这正是传统建 筑基本单元正屋开间总长度。新村70年代 的住宅建筑布局和正屋开间尺寸与东林传统 建筑基本单元具有相似性,两者均为以庭院 和香火房为中心空间的三间两廊式布局,正 屋为坡屋顶,其开间总长度、香火房及两侧 卧室的开间尺寸也十分相近。不同之处在于 新村横屋开间尺寸更大,屋顶形式也有坡有 平,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间距也较旧村更大。 另外,较之以旧村,新村住宅的功能分区更 加明确,休息起居空间位于宅基地北侧,后 勤空间如楼梯间、厨房、柴房等基本集中在 南侧,建筑间宽约1m的间隙空间被利用为洗 簌、存储杂物的场所。新村住宅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传统居住模式的特点,同时又根据当代功能需求的变化发生了改变。从空间形态上来说,新村住宅呈现单元实体化。建筑对巷道的压迫感增 强,建筑内院空间的缩小甚至消失,这反映 了新村住宅从“松”变“紧”,由“虚”变 “实”的过程,体现建筑单元呈实体化、密 集化发展趋势。从空间功能布局上来说,新 村住宅从以庭院、厅堂空间(香火房)为中 心、卧室分布在两侧的三合院式空间布局发 展为以客厅连接卧室的多套间式空间布局。 受现代化冲击,厅堂(香火房)和庭院作为 传统生活的中心空间被客厅、餐厅这两个现 代生活空间所取代,室外公共活动空间被室 内公共活动空间取代。传统院落在功能上相 当于中央露天大厅的作用,具有多重生活功 能和生活内涵,在整个建筑组群中占据精神 统领和核心的作用。新村的庭院空间虽然在 演变过程中逐渐消失,但其沟通交流的功能 却以客厅、餐厅为载体在室内得以延续。等其它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东林新村 在发展过程中从村落整体布局、村落内部空 间、建筑空间布局三方面对旧村都有较好的 延续。在整体布局方面,新村延续了旧村的村 落发展模式,村落建设井然有序,以村口公 共空间序列为中心连接空间,新旧村分区明 确,村落整体和谐统一。新村延续旧村坐北 朝南的梳式布局和集中紧凑的空间肌理,新 村整体格局规整,村落内部通风良好,村落 骨架明晰,空间形态虚实结合。在村落内部空间方面,新村在进行地块 规划时参照了旧村的地块规模大小和划分方 式并延续了旧村的交通组织模式和巷道空间 尺度。新村地块规模合理,以中心巷连接次 巷、次巷连接建筑的交通组织模式明确、便 捷,笔直的巷道形态视线通达、方向性强, 村落巷道荫凉通风,宽度合理,能满足村民 人行和摩托骑行的需要。但在巷道界面和建 筑风貌方面,新村缺乏控制,挑出过多的屋 顶平台挤压巷道上部空间,使巷道空间显得 十分压抑,混杂的建筑风格与旧村缺乏呼 应。另外,村内路网的规整性、建筑功能的单一性和建筑排布的紧密性使其缺乏公共空4 新旧村之间聚落空间的延续对于历史性村落发展的启示东林新村聚落空间的形成和演变的成因 复杂,除了是对旧村聚落空间特征的一种延 续外也受到土地因素、经济因素和时代因素16 新村改造示意图2013.5 South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Architectural Fourm 建筑论坛79间营造的可能性。在建筑空间布局方面,新村延续了旧村 的建筑布局形式和空间尺度,新旧村建筑体 量相近,尺度和谐。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建 筑布局发生变化,香火房和庭院作为传统建 筑的中心空间逐渐被客厅、餐厅取代,庭院 空间的消失使得建筑内部采光更加不足,但 庭院沟通交流的功能却以客厅、餐厅为载体 在室内得以延续。要实现东林村的可持续发展,新旧村应 朝向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村落整体的有 序协调发展。旧村重在保护更新,重点历史 建筑和巷道空间应采取保护和修复措施,与 历史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和区域应进行修整或 拆除,传统民居内部应进行适当改造并引入 现代化市政设施,以提升居住空间品质、满 足人们现代化生活的需要。新村重在整合改 造,这主要体现在巷道界面控制、建筑风貌 控制和公共空间营造三个方面。已侵占巷道 空间的建筑应予以改造,减小屋顶挑出对巷 道的压迫感。未建建筑则应对建筑单体在占 地、占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业特种设备安全培训课件
- 年底移动公司安全培训课件
- 年初安全教育培训记录课件
- 云南考公2025真题
- 2025年庄河市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 年兽课件教学课件
- 农发行延安市志丹县2025秋招群面模拟题及高分话术
- 平谷安全培训体验基地课件
- 平衡小人乐高课件
- 农发行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2025秋招面试典型题目及参考答案
- 脑科生理病理图谱解读
- 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专业水平认证笔试考题
- (行业)常用表面处理工艺详解(行业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 《STEMI再灌注治疗策略》课件
- 配电网安健环设施标准
- 2025年物产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家校合作下的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
- 2024年学校安全教育讲稿范文(2篇)
- 电力电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防雨雪冰冻应急演练
-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50道计算题包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