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隋唐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筑特点和_天人合一_理念.docx_第1页
论隋唐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筑特点和_天人合一_理念.docx_第2页
论隋唐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筑特点和_天人合一_理念.docx_第3页
论隋唐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筑特点和_天人合一_理念.docx_第4页
论隋唐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筑特点和_天人合一_理念.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健1 ,苏江2苏( 1 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 2 洛阳山陕会馆文物保管所,河南 洛阳 471000)要: 隋唐东都洛阳城是中古时代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它历经隋唐、五代十六个皇帝,还是后周、后汉、北宋、金诸朝的摘陪都,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该城的规划有五大特点: 宫城、皇城偏居全城西北隅; 轴线偏于全城西部; “纵横各十街”,坊里规整,畦分棋布; 都市绿化堪称典范,道旁植樱桃、石榴、桃、李; 有“三市”及大型粮仓,为大运河中枢,全城通渠流水,处处通漕。 隋唐洛阳城按“天人合一”理念设计,皇城从东南西三面围宫城,“以象北辰藩卫”,南北轴线高大建筑均冠一“天”字,整个轴线可 谓一字天。关 键 词: 隋唐东都; 洛阳城; 建筑规划; 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 K878.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5424( 2012) 01-0033-05我国古代都市发展史源远流长,至少可以上溯到夏代,甚至史前时代,而形成一定的规划制度和理 论,最早见于记载的则是西周。史籍周礼 考工 记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虽然考 古发现尚未证实战国以前的都城是完全按照这种制 度规划的,但从洛阳偃师发现的商都西亳城址的格 局,具有郭城东西各二门,正衙以南宫殿排列在轴线 两侧的情况看,商代早期已孕育着西周的营国制度。 又从逸周书 作雒解对西周洛邑王城格局和内 部建筑的记述,可以看出与上引的营国制度极为吻 合,且已发现的鲁国都城( 西周至西汉) 也接近这种 类型。因此,西周出现这种营国制度当是可信的。 这种比较完整的都城规划理论出现之早为世界所罕 见,所以后世都城大多遵循这种制度进行规划,直至 明清的北京城。隋唐东都洛阳城的规划设计尽管亦 概莫能外,然而在许多地方却又大有损益,如此便形 成了它规划建筑的独到之处,也使之更富有特色,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以及 “天人合一”的理念略作论述,以请识者教正。一隋唐东都洛阳城是中古时代世界最大的都市之 一。它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 605 ) ,曾作为隋、唐 ( 含武周) 、后梁、后唐、后晋五个朝代的都城,计有 隋炀帝、隋恭帝、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玄宗、唐 昭宗、唐哀帝、梁太祖、唐庄宗、唐明宗、晋高祖等十 六个皇帝居于此; 它还是后周、后汉、北宋和金诸朝的陪都。从隋炀帝营建开始,迄于金代的中京被废,这座都城历时达六百多年。它在我国都市史上有着 显赫的地位,对于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都城规划,首要的是选址。隋炀帝营建东都,除 为了适应统一后政治、经济新形势的需要之外,交通 条件、自然环境则是一座城市的基础和命脉; 在封建 时代,天地阴阳、风水好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隋炀帝即位以前,就面临着一场政局动乱。 当时,汉王杨谅竭力反对他做皇帝,正如资治通 鉴隋纪四所载: “谅遂发兵反”,“从谅反者,凡十 九州。”杨谅还遣将余公里和蔡良向河阳、黎阳进 军,意欲渡河夺取东京洛阳。隋炀帝遣将史祥“军 于河阴”,“具舟南岸”,阻击杨谅军渡河。这次军事 动乱对隋炀帝登基无疑是严重威胁。所以,他在营 建东都洛阳的诏书上说: “今者汉王谅悖逆,毒被山 东,遂使州县或沦非所。此由关河悬远,兵不赴急, 加以并州移户复在河南,周迁殷人,意在于此。况复 南服( 江南陈朝故地) 遐远,东夏( 北齐故地) 殷大, 因机顺动,今也其时。”110 可见,隋炀帝营建东都是 为了加强对东方和江南的军事控制,以避免偏居于 长安鞭长莫及的局面。在营建东都之前,章仇太翼曾告诉隋炀帝说: “陛下木命,雍州为破木之冲,不可久居。又谶云: 修治洛阳还晋家。”2隋炀帝对此深以为然。所以, 公元 604 年他即来到洛阳,登上邙山之巅,南望伊收稿日期: 2011 12 04作者简介: 苏健( 1939 ) ,男,河南商水人,研究员; 苏江( 1975 ) ,男,河南洛阳人,馆员。黄河科技大学学报阙,观察地形,认为这里是绝好的建都和军事要地。韦述在两京新记中记述这件事说: “初,隋炀帝登 北邙观伊阙,顾曰: 此龙门耶,自古何为不建都于 此?仆射苏威对曰: 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 悦然: 其地北据山麓,南望天阙,水木滋发,川原形 胜,自古都邑,莫有此也。”事后,他即下诏说: “洛 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 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故汉祖曰: 吾 行天下多矣,唯见洛阳。”又说: “我有隋之始,便欲 创兹,怀洛日复一日; 越暨于今,念兹在兹,兴言感 哽! ”110 按: 所谓“自古之都”则毫不含糊。史记 封禅书说: “昔三代之君( 居) ,均在河洛之间。”事 实上,隋以前洛阳从夏代历商、西周、东周、东汉、曹 魏、西 晋、北 魏 均 为 都 城,如 夏 都 斟 鄩 ( 偃 师 二 里 头) 、商都西亳( 偃师尸乡沟) 、周代王城( 涧水两岸) 和成周城、汉魏洛阳城( 白马寺东) 。所谓“天地之 所合”,在西周时已有此说,如周武王说: “我南望三 涂,北望岳鄙,顾瞻洛伊,毋远天室。”318 周公也向 成王建议说: 洛邑地居“天下之中”318 ,既然距天室 不远( 天室在嵩岳) ,位居天室当然就会有合和之 象。所谓“阴阳之所和”,是指城跨洛水南北,又南 抵龙门山之阴,北据邙山之阳。所谓“控以三河,固 以四塞”,是指这里处于黄河、洛河、伊河和太行、崤 函、熊耳、虎牢等津渡险关。这是大的环境。按隋唐 东都城所在的具体位置,则是西临周王城,东去汉魏 故城十八里,这一带三面环山,地势平缓,北有黄河, 洛水横贯,瀍、涧与洛水汇于其间,此即唐六典卷 七记载的“南直伊阙之口,北倚邙山之塞,东出瀍水 之东,西逾涧水之西,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焉”。 由此看来,这座城在洛阳五座都城中选址最为适中、 位置最佳、环境最美、交通最为便利,尤其南北大运 河开通之后,则成了全国最大的水陆交通中枢,在古 代都市规划中需要考虑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风 水等问题均已具备。当时在这些方面,其他都城是 无可比拟的。特别在军事方面,最便于设防。颇有 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曾率十多万大军进攻据守东都 的王世充,从公元 618 年至 621 年,先后用了三年多 时间才取胜,其长期不能攻克的原因之一,就是王世 充占据了地形优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隋唐东都城的营建并未利 用洛阳旧都,即使北周宣帝在这里建筑的“规模壮 丽,逾于汉魏远矣”4的洛阳宫也被置之度外,而是 选址在周王城东侧东去汉魏故城十八里的地 方。这一方面是因为周代墟嵴不堪葺治,另一方面采取避开旧城建新城的方案,既保存了旧城遗迹,也便于大胆规划,好在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蓝图。 可见,营东都大监杨素和副监杨达及将作大匠宇文 恺用心良苦。还需 要 指 出 的 是,隋 唐 东 都 城“南 直 伊 阙 之 口”,如此规划亦可谓手法非凡,寓意弘深。伊阙即 龙门,水经注伊水曰: “伊水又北入伊阙两 山对峙,望之若阙。”这样利用自然形势,把对峙的 两山作为都城正南门的天然两阙,不仅显得气势雄 伟,而且极利于军事防御,这在历代都城中是绝无仅 有的。隋唐东都城以“洛水贯都”,这一点突破了洛阳 以前的几座都城的建筑风格。因为夏都斟鄩,洛水 故道在其南; 商都西亳、周代王城、汉魏洛阳城也均 位于洛水之阳,唯隋唐东都城南北跨洛水两岸,这既 意味着“阴阳之所和”,“有河汉之象”,又对于供水 排水、漕运交通、商业贸易以及都市美化都极有利。二古代都城的功能,主要是最高统治集团的据点 和营垒,一般有城与郭的设置,即“内之为城,外之 为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二者的作用十 分明确。隋唐东都城也不例外。隋唐东都的外郭城“南广北狭”,平面近似方 形,其东北角微作锐角,在今唐寺门村西北; 东南角 是直角,在今城角村; 西南和西北角均作钝角,分别 在今古城村西北( 即今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内) 和苗 家沟村南。西面城墙迂曲,是因西南角向外凸出四 个坊。据旧唐书 地理志载,城“周围六十九里 三百二十步”,经实测为 27 516 公里,约合唐时 63 里多,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其规模仅次于隋唐长安 城。全城由宫城、皇城、诸小夹城四重、含嘉仓城和 外郭城几部分组成。旧唐书 地理志一载,“都 内纵横各十街”,唐六典卷七载,“凡一百三坊,三 市居其中”,整个格局“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 确是坊里规整,井然有序。隋唐东都城与隋唐长安城、江都城、榆林城比 较,主要有以下不同的特点:宫城、皇城偏居全城的西北隅,而不是居于1.城的北部正中,并且皇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而不是二城用直线相隔。宫城整个平面布局,一个 呈凹形,一个呈倒凸形,合起来正所谓“以象北辰藩 卫”5。宫城内北部筑有陶光园、曜仪城、圆璧城、 东城等诸小夹城,且城墙高矗坚固,地势高亢,比唐 长安的宫城、皇城有更严密的防卫设施。据资治34苏健,苏江: 论隋唐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筑特点和“天人合一”理念通鉴卷一八八唐记载: “秦王李世民围洛阳宫城,城中守御甚严,大炮飞石重五十斤,掷二百步,八 弓弩箭如车辐,镞如巨斧,射五百步。世民四面攻 之,昼夜不息,旬余不克。”所以,“旬余不克”,一则 是有重兵把守,二则是宫城设防坚不可摧。2. 轴线偏于全城西部,估计当时规划意图将继 续向西发展,但因王城基址和涧河一带地形复杂而 未果。只是到了唐高宗、武则天时在涧河东西两岸 新筑上阳宫,才使全城布局更趋完美。这是唐东都 城的重大改革。旧唐书地理志一载,上阳宫在 “宫城之西隅,南临洛水,西拒谷水,东即宫城,北达 禁苑,宫内正门正殿皆东向”。如此设计和布局,是 有意与皇城联成一体,以继续使用皇城的设备,而不 是像长安大明宫一样,筑在郭城之外的西北。3.“纵横各十街”及轴线大道的规划。由于接 受西都长安御道过宽,经常发生“侵街筑屋”和在道 路上垦荒种菜的现象,洛阳主干大道实测最宽为121 米,避免了长安道路最宽 220 米的土地浪费现 象。洛阳的坊里一般比长安的坊里规整,面积多为500 580 米,而长安坊里大小不一,小者 500 550米,大者竟然达到 538 1125 米。一条东西水路轴线与“天津街”陆路轴线十字相交的情况。这种规划方式也是罕见的。隋唐洛阳城和长安城的规划模式,主要是继承 并发展了北魏洛京城,因其更加完美而在世界上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当时国内的益州城、幽州城、云 州城、渤海国上京龙泉府、绛州城等,还有西域的碎 叶城,朝鲜的平壤城,日本的藤原京、难波京、平城 京、长冈京、平安京等城市格局都是模仿隋唐长安与 洛阳进行规划的; 后来的宋代汴京城的宫城和元、 明、清的北京城,也都与长安和洛阳有明显的因袭关 系。所以说,隋唐长安与洛阳城宏大严整的规划布 局,说明不仅其建筑水平已经达到中古封建时代建 筑文化的高峰,也显示了大唐王朝昌盛雄大的气派, 尤其武周神都洛阳城轴线的建设,更是独具风采,在 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非同凡响的地位和影响。三隋唐东都城是以“天”的强烈意识,即“天人合 一”的理念规划设计而成的,这一点使这座都城就 更富有至尊、至圣和神秘的意境,也显示了规划大师 灵巧和绝妙的构思。前已述及,“洛水贯都”,其寓意是达到“有河汉 之象”。“河汉”,即天际的银河,而那些整齐的坊 里,自然就象征着银河两岸的繁星。同时,把皇城规 划为以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其目的是为了达到 “以象北辰藩卫”的格局。“北辰”,即北极星。论 语为政曰: “以政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星共( 拱) 之。”尔雅释天云: “北极谓之北辰。” 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二八云: “北极正中即天之 中。”如此说来,宫城即象征居于天之中央的北极 星,故而称作“紫微城”; 而布列着中央衙署的皇城 就如同北斗和众星一般,作为屏藩拱卫着北极星。 这就更有“天地之所合”的意兆,同时也表示皇帝以 德为政,会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戴。由于整个都城都是天体的化身,自然都城内的 道路、桥梁、河道,以及门阙、宫殿等重要建筑物的名 称多冠以“天”字或带一“天”字。尤其到了武则天 时就愈益突出。例如,中轴线定鼎门街在( 元) 河 南志卷一中称“亦曰天门街,又曰天津街,今或曰 天街”; 在这条街上从南向北依次有天阙( 龙门) 、天 门( 定鼎门) 、天宫寺、天汉( 洛水) 、天津桥、天枢、黄 道渠、太微观( 端门) 、紫微城、应天门、通天宫( 明隋唐东都城的街道绿化在古都中也堪称典4.范。大业杂记载,定鼎门街“阔一百步,道旁植樱桃、石榴两行。自端门至建国门( 唐称定鼎门) 南北 九里,四望成行,人由其下,中为御道,通泉流渠,映 带其间”。可见,这条主干大道因有绿树、鲜花、流 水,而倍加宜人,如唐诗写道: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 来飞去落谁家”; 还有“洛阳春水扬春风,铜驼陌上 桃花红”。5. 隋唐两京的特点是“长安宏大,洛阳繁华”, 一直为史界所共识。洛阳不仅有与长安相同的中央 衙署和地方行政机构及文化、教育等设施,而且比长 安多一市,水陆交通也比长安发达; 洛阳还有众多的 粮仓,为全国粮食的集散地,经济地位也似比长安更 为重要。这些都是构成洛阳繁华的原因。例如,洛 阳是大运河的中枢,漕运发达,隋代在规划东都城 时,便有意以洛水贯通,使两岸渠道纵横,加之瀍、涧 二水汇入洛河,的确颇似江南水乡。当时,城内处处 通漕,“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贩 贸易,车马填塞”6。这种规划灵感可能来源于“引 渭水贯都,以象天汉”7145 的秦咸阳宫,自然形成了 宫城在皇城北,长千六百二十步,广八百有五步,周四千九百二十一步,其崇四丈八尺,以象北辰藩卫,曰紫微城,武后号太初宫( 新唐书卷三八地理志,1986: 110) 。35黄河科技大学学报堂) 、天堂等高大奇伟的建筑,真可谓南北“一”字天。天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 605 ) ,唐武德四年平 王世充改称定鼎门。该门基址在洛南赵村西约 0. 5 公里的原关帝庙一侧,地面上原暴露着巨大的门道 基石,门址平面轮廓依稀可辨。据实测,该门宽 28 米,东西两门道各宽 7 米,中道宽 8 米。褚载定鼎 门诗曰: “郏鄏城高门倚天,九重踪迹尚依然。须 知道德无关锁,一闭乾坤一万年。”7147 白居易过 天门街诗又描写道: “雪尽终南又欲春,遥怜翠色 对红尘。千车万马九衢上,回首看山无一人。”由此 足见定鼎门建筑高峻雄伟,也说明为通衢要道。经 发掘得知,门址平面呈长方形的墩台,由三个门道、 两道隔墙、东西飞廊、东西两阙和左右马道所组成; 整个门址东西长 445 米,南北宽 21 04 米,是以城门 楼为主体,两侧辅以朵楼,其间为城垣相连的巨大建 筑群,现已在原址上复建为高约 30 米的仿唐建筑。天宫寺系唐代洛阳佛寺之一,原址在天津桥南 尚善坊内,史籍对该寺多有描述,如唐两京城坊考 校补记引续玄怪录曰: 李愬登天津桥,因入憩天 宫寺; 原化记曰: 华严和尚在洛都天宫寺,弟子三 百人; 西京记曰: 洛都天宫寺,玄鉴默识,中若符 契; 独异志曰: 天宫寺有吴道玄画。由此可知,天 宫寺在当时香火之盛,无一能比。天津桥是隋唐东都城轴线上南北往来的通衢。 唐人由西京至东都,皆经由天津桥。高宗还东都,百 官见于天津桥南。不少重要历史事件与天津桥有 关。该桥为隋时始建,大业杂记载: “洛水有天津 浮桥,跨水一百三十步( 191 米) 。”唐两京城坊考 卷五注曰: “用大船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南北两 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然洛水溢,浮桥 辄坏。贞观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为脚。”武则天 时,令韦弘机作天津石桥,桥基为龟背形,以减杀流 水冲击。由于天津桥是东都胜景之一,故皇帝后妃、 王公贵族、文人墨客等,每至春夏,亦多从游其上。 李白的天津三月时( 古风第十八) ,描写的就是这 种情景。他的“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 酒楼”的诗句,说明李白曾在桥南董家酒楼饮酒。 白居易则有“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的 诗句。李益更有“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的咏 赞。今洛阳桥以东,有残石桥一孔,民国初年在其上 建四角起戗小亭,并立石碑一通,名为天津桥故址, 实乃大误。考其故基,当在今洛阳桥以西 400 米许。 经考古调查和发掘,可知遗址尚有石制桥墩,桥墩间距 15 米,全桥长达 200 多米,与史书记载基本吻合。天枢是武则天别出心裁树立的奇伟壮观的纪念 塔。据大唐新语和资治通鉴卷二 五等书记 载: 延载元年( 694 ) 八月,“武三思帅四夷酋长请铸 铜铁为天枢,立于端门之外,铭记功德,黠唐颂周。 以姚璹为督作使,诸胡聚钱百万亿,买铜铁不足,赋 民间农器以足之”。天册万岁元年( 695) “夏四月, 天枢成。高一百五尺,径十二尺,八面各经五尺。下 为铁山,周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萦绕之。上 为滕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人立捧火珠,高一丈。 工人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长 名。太后( 武则天) 自书其榜曰: 大周万国颂德天 枢”。这一工程集唐代建筑设计和工艺制作之大 成,为世所罕有,故天枢落成后,武则天特邀四夷酋 长和各国使节设宴庆贺。在会上,武则天命题作诗, 朝士献者不可胜纪,唯中书令李峤的奉和天枢成 宴夷夏群寮应制诗冠绝当时。诗云:辙迹光西崦,勋庸纪北燕。 何如万国会,颂德九门前。 灼灼临黄道,迢迢入紫烟。 仙盘正下露,高柱欲承天。 山类从云起,珠疑大火悬。 声流尘作劫,业固海成田。 帝泽倾尧酒,宸歌掩舜弦。 欣逢下生日,还覩上皇年。天枢,即天之中枢; 以铜铁铸成,表示历年长存; 下铸铁山为基,表示基业永固; 柱是八面体,表示照 应八方; 上有承露盘,表示天降甘露于万民; 顶为龙 捧火珠,表示光照天下。天枢立于皇城之前,表示皇 权至高无上,洛阳为权枢所在。但是,因天枢是贬唐 兴周而建,所以当武则天去帝号,唐中宗复位,即令 毁弃。按天枢“立于端门之外”,又“灼灼临黄道”, 其位置在今何处也是可以推测的。新唐书地理 志载,应天门去端门五百尺; 大业杂记记,“出端 门百步有黄道渠,黄道渠阔二十步,上有黄道桥三 道。达渠二百步,至洛水天津浮桥”。如此可知,应 天门南去天津桥约四百四十五步,而天枢在黄道渠 以南,当北去应天门三百四十五步,南去天津桥一百 步。今之推测,应天门在今横跨定鼎路的周公庙和 洛阳日报社之间向南二百四十五步,即近 405 米处 为天枢之所在,其地约当今九都路以南,洛河以北。端门乃皇城正南门。 ( 元) 河南志卷三载: “门上重楼,曰太微( “太微”也是天宫名称之一) 观。”这座门始建于大业元年( 605 ) 。次年四月,隋36苏健,苏江: 论隋唐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筑特点和“天人合一”理念炀帝从江都到达洛阳,登上端门庆贺东都落成,表示迁都。唐武德四年( 621 ) 李世民攻克洛阳后,则令 拆除端门楼。贞观五年( 631 ) 又使将作大匠窦璡重 新修复,此后一直到宋元而不废。应天门是隋唐东都宫城的正南门,始建于隋炀 帝大业元年( 605) 。据唐两京城坊考载: “门上飞 观相夹,门外即朝堂。( 唐) 武德四年( 621 ) ,( 秦王 李世民) 以其太奢,令行台仆射屈突通焚之; 显庆 初,司农少卿田仁汪随事修葺; 后又命司农少卿韦弘 机更加营造。初因隋之名曰则天门,神龙元年( 705 年) 避武后尊号改应天门,又避中宗尊号改神龙门, 寻复应天。”又据( 元) 河南志载: “门有两重观, 上曰紫微观,左右连阙,阙高一百二十尺。”近年有 关部门对门址进行了勘测,并对东西两阙遗址作了 全面发掘8,得知其位于今周公庙和洛阳日报社之 间。门东西横跨定鼎路,平面作倒凹形,有东西对称 的墩台、朵楼、阙楼,以及连接门与朵楼、朵楼与阙楼 之间的廊庑等部分所组成,两侧南端各为三突阙。 门东西长约 130 多米,南北宽约 50 米,气势壮观,胜 于今北京故宫午门。此门在都城中最为尊崇,若元 正、冬至、陈乐、宴会、赦宥罪、除旧布新,当万国朝贡 使者、四夷宾客等重要庆典,皇帝均登临听政。据资治通鉴唐纪云: 唐高宗曾于显庆五年( 660 ) 十一月,“御则天门,受百济( 今朝鲜) 俘,自其王义 慈以皆释之”。武则天亦多次登应天门,如天授元 年( 609 ) 九 月,“御 则 天 楼,赦 天 下,以 唐 为 周,改 元”; 延载元年( 694) 五月,又“御则天门楼受尊号”; 开元二十一年( 753) ,唐玄宗接见日本第八次“遣唐 使”,也在这座门上; 等等。可见,应天门乃是隋唐 东都城的一座代表性建筑。通天宫亦谓明堂。据资治通鉴唐纪五载: “及太后( 武则天) 称制,独与北门学士议其制,不问 诸儒。诸儒以为明堂当在国阳丙已之地,三里之外, 七里之内,太后以为去宫太远。二月庚午,毁乾阳 殿,于其 地 作 明 堂。 以僧怀义为之 使,凡 役 数 万 人。”这所明堂于垂拱四年( 688) 十二月筑成,“高二 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 色; 中层法十二辰; 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施铁凤, 高一丈,饰以黄金。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栭栌 撑 藉以不本,下施铁渠,为辟雍之象,号曰万象神 宫”。又据同书载,天册万岁元年( 695 ) ,明堂被焚, 武则天又令更造,“号曰通天宫”。明堂、辟雍是天子施教化、行礼乐的地方。古制当为两处,均在都城之南; 而武则天独出心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