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8)_第1页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8)_第2页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8)_第3页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8)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0课古诗两首(2课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这篇教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两首古诗。针对这个学段的语文学习目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从两方面做了尝试:一是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方法,训练他们运用联系上下文 看注释等方法理解重难点读懂诗句;二是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想象联想,感悟诗情。从而使学生学会读中有思 读中有悟 读中有得,初步掌握一些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语文阅读中锻炼语文实践能力,提升古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教学目标: 1、认识“鹤、孟”等5个生字。2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兴趣。4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明诗意、悟诗情、习学法。5练习在学习中积累运用古诗句,锻炼思维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诗意,体验古诗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人的离情别意,读出诗中蕴涵的深情。教学难点:理解“西辞”“烟花”的意思。品味诗人丰富的离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若干、中国地图一幅课时:2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 1、师:我们刚从长城、兵马甬等世界文化遗产中走来,领略了它们的雄奇壮美,你知道吗,关于威武雄壮的长城还有一个令人动容的孟姜女哭长城真情故事呢。五千年历史,五千年文化,山高水远,交通不便,相见时难别亦难,古人的送别诗最是情深意重。你一定能背出一些吧!2、请学生背诵送别诗。承上启下,激情引领学生从世界文化遗产主题进入感受人间真情主题3、师:自古重别离,我想你们一定感受到了蕴含其中的真情。中国文化灿烂悠久,唐诗宋词各领风骚,其中的送别诗不胜枚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去感受其中的真情。让我先来看一首诗,这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二、扣字释题:1、师:题目挺长的,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题目里有一个意思特殊的字,你知道吗?(学生思考后回答)2、师:对,是“之”,在题目里是什么意思呢?你可以根据整个题目的意思想一想,也可以看看书上的注释.3、请学生回答。抓住难点,引导运用联系上下文看注释等方法弄懂意思.4、师:对,是去的意思,也可以说是到的意思。我们刚才是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看注释的方法弄懂的,这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那么,孟浩然要到广陵去了,谁来给他送行呢?(请学生回答)对,就是本诗的作者,唐朝大诗人李白。(板书作者) 5、师:你们知道送别的地点在哪吗?(学生回答)对,在武汉的黄鹤楼.(指地图)6、指导学习“鹤”,引导通过字形感受“鹤”字形的美丽奇妙.(1) 师:从字形当中我们就好像感受到了这种鸟儿的高贵.(2)课件演示鹤字形演变.(3)师:它是一种令人喜爱的鸟,它昂首一鸣,声震九天,它展翅一跃,舞姿翩跹,中国民间称之为仙鹤。黄鹤楼就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曾有诗人登楼吟诵: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楼,两位风流倜傥的诗人要分别了,让我们再来大声读一读诗题吧!落实识字要求,感受汉字魅力,激发学习兴趣。三、读懂诗意:1、 师:好,让我们把书打开,哪位同学愿意字正腔圆地读读这首诗? 2、请学生朗诵。 3、 师:不但字音准确,而且还颇有韵味。我们把这种韵味再来感受一下。 4、播放播音员朗诵录音。 5、 师:真是富有韵味啊!就这样,我们来自由地练读这首诗吧。 6、学生自由练读一遍。初读,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读准确读通顺。 7、 师:读准确读流利,那只是刚刚触到它的表层,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我们必须深入字里行间弄懂诗意。说说看,平时你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理解诗意呢?8、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方法:通过理解重点难点词句读懂古诗。9、师:古诗文中有许多字词古今意义分歧比较大,很难懂,可以用什么方法呢?10、引导学生总结:联系上下文联想、看注释、查字典等。11、师:就让我们试着运用这些方法来默读这首诗,来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词语之间写批注。12、 师:请你们在小组中把你不理解的一些地方互相问一问,好不好?13、教师指导小组自主学习,相机引导理解:烟花、天际流、碧空、西辞 启发学生回忆归纳学法,并指导运用学法自主探究。14、师:我们大家来看一下,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指地图),广陵是哪里?15、 师:江苏省现在的扬州市(指地图)。其实诗句里面已经告诉我们了。请你读出来。16、学生读:烟花三月下扬州。17、师:既然是之广陵,又说是下扬州,看样子这个广陵就是(扬州) 18、 师:广陵和黄鹤楼都在我国的长江流域(指地图),广陵在(东),而黄鹤楼在(西),那么“西辞”的意思应该怎么说比较恰当呢?19、引导学生理解“西辞”。利用地图、指导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突破难点“西辞”。20、 师:没错,此时的孟浩然就要沿长江自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中写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说到烟花,喜庆的日子里,我们经常燃放,见过吗?那么诗中的“烟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意思吗?(不是)你是怎么知道的?(从注释里面)指导运用看注释的方法帮助学生理初步解难点“烟花”。21、 师:看注释学古诗是个好方法。此时的长江两岸,正是阳春三月,莺歌燕舞,姹紫嫣红.让我们走进这诱人的春色中吧!22播放课件(烟花三月的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碧玉妆成一树高春眠不觉晓整合课程资源巧用古诗意境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难点“烟花”,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古文素养,培养积累运用古诗文的习惯,锻炼语文实践能力。23、师:这就是烟花三月,两位情深意重的朋友要分别了。望着帆船渐行渐远,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别诗诞生了,让我们放声读吧!24、学生看书齐诵。25、师:波宽浪阔的江面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这一只船吗?李白诗为什么说是“孤帆”呢?26、 师生对话. 27、 师:沉舟侧畔千帆过,看得出中国古时的水路运输非常繁忙,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宽阔的长江上却只有那一艘船,孤帆远影,你能感受到他的心吗?28、师生对话,引导体验依依不舍的深情.29、 师:是呀,李白与孟浩然情深意重,难分难舍,驻足江边,直至“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天际流”是什么意思呢?你可以和同桌探讨一下.30、 师生对话,引导学生说说运用什么方法弄懂的.培养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31、 师(动情地):是呀,李白难舍故人,驻足江边,一动不动,许久许久,直至32 、学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3、 师:短短28个字,饱含深情,让我们走进李白,用心领悟,透过这28个字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了?34 、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再畅所欲言.抓住重点词“孤帆”和“天际流”读懂诗意,初步感悟诗情。四、悟情深化: 1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首诗,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情,也许你更能走进李白的内心。 2、 课件演示: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再次运用古诗文,整合课程资源,让学生接受古文的熏陶,帮助学生进一步走入李白的内心,感受李白对孟浩然的仰慕赞美,使学生对诗情有更深的体验。3、 师:而此时,故人已随孤帆远去,知心的话语犹在耳边。眼前只有在天地间流淌的长江水。望着这滚滚的江水,你能感受到什么? 4 、师:故人随着船帆渐行渐远,没入天际,眼前只有流淌了千百年的涛涛江水,李白不舍呀!孩子们,能把这种感受再读出来吗?(教师领诵)5、 师:此时,我们真的能够感受到李白多么愿意将自己的这番情意放逐江水,让它追随故人泛舟远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学生齐诵) 6 、师:读得真好,让我感动。全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感受到了这份情。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李白吟诵到(女生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7 、师: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男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到深处,难以自抑,教师激情引领学生一遍遍深情朗诵,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8、 师:故人要去的可是烟花三月的扬州,李白想到这,又有怎样的感受?(这么好的机会不能跟老朋友去那么美的地方。他可能很惋惜。)9、 师:什么时候也能像孟兄这样饱览壮丽的河山,那该多好!带着向往的心情再来读一读。(全班齐读)10、 师:是啊!与故人的深厚情谊使得这次分别带着许多离愁。而与生俱来的浪漫使得李白内心对这次远行充满向往,又使得这离愁带着一丝愉快。使得这首诗既情意绵绵又雄浑开阔,无怪乎千古流传啊!让我们也带着诗人那复杂的情感再次吟诵一遍。(配乐齐诵)换一个角度,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复杂的情感,锻炼学生的思维,初步培养审美情趣。11、 师:如果你要知道这正值开元盛世,年轻的李白满怀豪情,要做一番大事业,相信你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理解。进一步锻炼学生从多个角度感悟古诗丰富的内涵的能力。其实,古诗的内涵是很难穷尽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受。今天,我们先探讨到这里。请大家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怎样步步走进古诗,层层感受到诗的内涵的呢?引导归纳学习方法:抓住重点词句,运用看注释 联系上下文 查字典等方法读懂诗意;根据诗人 诗作背景资料,展开想象联想,感悟丰富的诗情. 12、 师:古诗虽然只有寥寥数行,但内涵丰富。刚才,我们就试着走进了诗人的内心, 透过它的语言文字触摸到了它的情感。下节课我们就试着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第二课时一、温故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送孟浩然之广陵,感受到李白与故人孟浩然之间那份难分难舍的情意。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首离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我们先自由地读一读,想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了哪种情感,自己感受一番。(学生在小组中轮流朗诵)二、读懂诗意,体验诗情:1 、师:能不能先和你旁边的同学交流交流?(同桌交流) 2 、师:短暂的交流让我们受益良多,现在咱们试着谈谈自己的感受。 3 、师:这次分别不知下次什么时候再相会。因此,这次分别(很悲伤)4 、师:有一点悲伤,酒逢知己千杯少,想必两位诗人说了很多分别的话,喝了不少离别的酒。又端起这最后的一杯,“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包含着怎样的话?(学生想象发言) 5 、师:事实真的是这样,在这次分别后的两年,王维就去世了。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真的是一次诀别。你还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发言) 6、 师:是呀!西出阳关,黄沙漫漫,千里之外,凄风苦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领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7、 师:这首诗写出了每一个送别人的内心情感,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首诗被收入乐府,作为送别歌曲广为传唱,也叫阳关三叠。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它包含着化不开的离情别意.让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