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课时达标20文言断句(二)(含解析).docx_第1页
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课时达标20文言断句(二)(含解析).docx_第2页
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课时达标20文言断句(二)(含解析).docx_第3页
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课时达标20文言断句(二)(含解析).docx_第4页
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课时达标20文言断句(二)(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断句(二)(见课时达标P39)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张士隆,字仲修,安阳人。弘治八年举乡试,入太学。与同县崔铣及寇天叙、马卿、吕柟辈相砥砺,以学行闻。十八年成进士,授广信推官。正德六年,入为御史。巡盐河东,劾去贪污运使刘愉。建正学书院,兴起文教。九年,乾清宫灾,上疏曰:“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致民困盗起,财尽兵疲。祸机潜蓄,恐大命难保。”不报。(节选自明史张士隆传)A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B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C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D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解析 “犹不知警”表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C、D两项。“积戎丑”的意思是“集聚武将败类”,“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结构相同,表意相关,其前后应断开,排除A项。故选择B项。参考译文 张士隆,字仲修,是安阳人。弘治八年乡试中举,进入太学。与同县的崔铣及寇天叙、马卿、吕柟等人相互勉励,以学问品行闻名。弘治十八年成为进士,授任广信推官。正德六年,张士隆入京担任御史。巡查河东盐政,弹劾除掉贪污的盐运使刘愉。创建正学书院,兴办文化教育。正德九年,乾清宫发生火灾,上疏说:“陛下之前有逆贼刘瑾的变故,然后又遭蓟州盗贼的扰乱,还不知警惕。而且眼下日常起居无节制,亲近行为不端的人。在宫禁之中积聚武将败类,在卧室之内耍弄兵器。彻夜宴饮游乐,不理政事。宠爱信任内侍,搅乱朝纲。致使百姓困苦而盗贼四起,财物耗尽,军队疲惫。潜伏的灾祸在暗中蓄积,恐怕上天命授的大位不保。”没有回复。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赵光逢,字延吉。曾祖植,岭南节度使。祖存约,兴元府推官。父隐,右仆射。光逢与弟光裔,皆以文学德行知名。(旧唐书: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节选自旧五代史赵光逢传)A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B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C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D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解析 “擢第”意为“科举考试及第”,连接“光启三年进士”,意为“在光启三年进士及第”,表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旅游江表以避患”表意完整,“岭南”点明刘隐籍贯,两者之间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择B项。参考译文 赵光逢,字延吉。曾祖父赵植是岭南节度使。祖父赵存约是兴元府推官。父亲赵隐是右仆射。赵光逢与弟弟赵光裔,都凭借文学德行知名。(旧唐书记载:赵光裔,光启三年考中进士。多次升迁任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任膳部郎中、知制诰,刘季述废黜旧君改立新君之后,赵光裔旅居游历江南以避祸患,岭南人刘隐以很高的礼节对待他,奏明朝廷让他担任副使,于是定居岭外。)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萧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进位太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遣人视,见淮中鱼无算,皆浮出水上向城门。寻薨,年三十五。(节选自南齐书萧子良传)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解析 “加殊礼”是指加给他特殊的礼遇,表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A、D两项。“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结构相同,表意相关,中间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择B项。参考译文 萧子良又和文惠太子都喜欢佛教,兄弟俩非常友爱。他劝人做善事,从不厌倦,由此最终成就美名。萧子良晋升为太傅,增加班剑卫士为三十人,本官照旧,解除侍中职务。隆昌元年,皇帝加给他特殊的礼遇,可以带剑穿履上殿,入朝不用小步急走,赞拜不用报名,升职督率南徐州。这年他病情很重,对身边的人说:“门外应该有异常情况。”派人去看,见淮河中的游鱼无数,都浮出水面头向着城门。不久去世,享年三十五岁。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刘大夏,字时雍,华容人。年二十举乡试第一。登天顺八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二年服阕,迁广东右布政使。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后山贼起,承檄讨之。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十五年,拜兵部尚书,屡辞乃拜命。既召见,帝曰:“朕数用卿,数引疾何也?”大夏顿首言:“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帝默然。大夏请凡事非祖宗旧而害军民者,悉条上厘革。(节选自明史刘大夏传)A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B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C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D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解析 “天下民穷财尽”表意完整,“脱”是“倘若”的意思,与“有不虞”相接,因此“尽”后要断开,排除A、C两项。“责”是“在兵部”的主语,“责”前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择B项。参考译文 刘大夏,字时雍,是华容人。二十岁时在乡试中考取了第一名。考中天顺八年的进士,改任庶吉士。弘治二年服孝期满,晋升为广东右布政使。田州、泗城不安定,刘大夏前往训谕,于是这些地区接受了朝廷的管理。后来山贼反叛,刘大夏接受朝廷命令讨伐山贼。下令一定要活捉山贼,验明实际情况后才判刑,得以活下来的山贼超过一半。弘治十五年,刘大夏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多次推辞才接受任命。被召见后,皇帝说:“朕多次任用你,你多次称病拒绝,这是为什么呢?”刘大夏叩首说:“我年纪大了而且多病,私下里看见天下民穷财尽,倘若有什么意外情况,责任在兵部,自我估计能力不能处理,因此才推辞的。”皇帝默然。刘大夏将大凡不符合祖宗旧制度并且祸害军民的事,都逐条上奏革除。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陶琰,字廷信,绛州人。父铨,进士,陕西右参议。琰举成化七年乡试第一,十七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弘治初,进员外郎。历固原兵备副使。练士卒,广刍粟。历九年,部内晏如。迁福建按察使、浙江左布政使。正德初,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迁刑部右侍郎。陕西游击徐谦讦御史李高。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瑾诛,起左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诸府。六年,转南京刑部侍郎。(节选自明史陶琰传)A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B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C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D谦故刘瑾党/行厚赂/欲中高危法/琰往按/直高/瑾怒/假他事下琰诏狱/褫其职/又罚米四百石输边解析 “欲中高危法”的意思是“想用严酷的法律来中伤李高”,“欲中高”和“危法”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直高”即“为李高洗雪”,主语是陶琰,“瑾怒”即“刘瑾大怒”,主语是刘瑾,“直高”与“瑾怒”中间应该断开,排除A项。故选择D项。参考译文 陶琰,字廷信,是绛州人。父亲陶铨,考中进士,担任陕西右参议。陶琰考中成化七年乡试第一名,十七年考中进士,授任刑部主事。弘治初年,晋升员外郎。历任固原兵备副使。操练士兵,广积粮草。九年后,管辖范围内安定和平。升任福建按察使、浙江左布政使。正德初年,以右副都御使的身份任河南巡抚,升任刑部右侍郎。陕西游击徐谦攻击御史李高。徐谦本来是刘瑾的党羽,行丰厚的贿赂,想用严酷的法律来中伤李高。陶琰前往调查,为李高洗雪。刘瑾大怒,借其他事把陶琰关进诏狱,革除其职位,还罚米四百石运往边疆。刘瑾被杀后,陶琰被起用担任左副都御使,总管漕运兼任淮、扬等府的巡抚。正德六年,转任南京刑部侍郎。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节选自新五代史范延光传)A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B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C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D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解析 “间行”是方式,“求兵”是目的,两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送”“下”“搒掠”“胁”是梁兵发出的系列动作,每个动词前都需断开,排除D项。故选择C项。参考译文 明宗派范延光偷偷外出去搬请救兵,夜晚来到黄河边,被梁兵抓获。送到京师,把范延光关到牢狱里,打了几百板子,用刀威胁,范延光始终不说出实情。庄宗进入汴州时,狱吏卸去他身上的枷锁,向他叩拜送他出狱。庄宗见到范延光,很高兴,授予他检校工部尚书的官职。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节选自贞观政要)A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B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C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D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解析 “若非”是假设复句,因此各分句之间应该断开,排除A、C两项。“坏公法”“损百姓”结构相同,语意相承,中间应该断开;“中心”为“岂不常惧”的主语,其前也要断开,排除D项。故选择B项。参考译文 古人说:“如果贤能的人有很多的钱财,会损伤他奋发向上的志向;如果愚笨的人有很多的钱财,会增加他们的过失。”这话可以深以为戒。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难道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吗?你们应当深刻地思考这些话。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司州刺史陈庆之与周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周文育拒之。时贼徒甚盛,一日之中战数十合,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节选自陈书周文育传)【注】 悬瓠(h):古县名。A司州刺史陈庆之与周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周文育拒之B司州刺史陈庆之与周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周文育拒之C司州刺史陈庆之与周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周文育拒之D司州刺史陈庆之与周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周文育拒之解析 “司州刺史陈庆之与周荟同郡素相善”意为“司州刺史陈庆之和周荟是同郡人,平日相互交好”,“同郡”和“素相善”中间应该断开,排除A项。“启荟为前军军主”的主语是陈庆之,其前应断开,排除C项。“慰劳”的宾语是“白水蛮”,“白水蛮”后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择B项。参考译文 司州刺史陈庆之和周荟是同郡人,平日相互交好,起用周荟做前军军主。一次陈庆之派周荟带领五百人到新蔡悬瓠慰劳白水蛮人。蛮人密谋活捉周荟然后把他送到魏国,事情被发觉后,周荟和周文育率兵抵抗。当时贼兵非常多,一天之内战斗几十回合,周文育担任前锋冲锋陷阵,在全军中最为勇敢。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张咏)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节选自宋史张咏传)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解析 “时”如和前面连接,就解释为“的时候”,如与后面相连,就理解为“当时”或“这时”,根据语境可知,应与“寇略之际”相连,排除B、C两项。“咏”指张咏,作“移文谕以朝廷恩信”的主语,排除D项。故选择A项。参考译文 (张咏)出任益州知州,当时李顺叛乱,王继恩、上官正统领兵马讨伐,却让军队停滞不进。张咏用言语激励上官正,劝勉他亲自前往,仍旧隆重地设宴为他饯行。上官正因此决定出兵深入,大多克敌制胜。当时叛军侵犯劫掠的时候,老百姓多数被胁迫跟随参加叛军。张咏发一道文书把朝廷的恩德和信义告诉百姓,让他们各自回乡种田。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高)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渡静,安抵粤东。(节选自清代名人轶事高先生轶事)【注】 舁(y):共同用手抬。A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B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C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D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解析 “以故”意为“因为缘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由最后一句“吾意决矣”推知第二句也应为“吾意决矣”,排除C项。故选择D项。参考译文 (船起航)不到一天,风浪汹涌,船上的人都把罪过归在高先生身上,请求丢掉灵柩,高先生不同意,可是风刮得更猛,请求的人更多。高先生说:“你们可以给我安排祭祀,我向死者祷告,把不能不如此的意思告诉他。”众人把灵柩抬上船头,替他陈设祭品。高先生穿衣戴帽走出来,登上灵柩,坐在上面,对众人说:“快把灵柩丢到海里。”众人都很吃惊,请高先生下来,高先生说:“我不下去了,将我跟灵柩一起投进海里吧。”众人大惊,争着上前拉高先生下来,高先生大声呵斥:“你们怎么敢这样!我打定主意了。我因为一副灵柩的缘故,连累你们众人,不把灵柩投进海里对不起活着的人,但是我不与灵柩一起投到海里,又用什么去面对死者?我打定主意了。”正相持不下的时候,海上的风浪也平息了,高先生笑着说:“船航行平稳如常,你们怎么这样啰唆?”于是依然把灵柩抬下船舱。而大海从此风平浪静,船安全抵达粤东。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是年十一月,宗室承立(完颜承立)参知政事,大臣言其不法,诏杨云翼鞫之,狱具,廷奏曰:“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其功如此,而承立之罪如彼,愿陛下明其功罪以诛赏之,则天下知所劝惩矣。自余小失,何足追咎?”承立由是免官,合达遂掌机务。(节选自金史杨云翼传)A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B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C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D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