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的审美教学初探_第1页
小学古诗的审美教学初探_第2页
小学古诗的审美教学初探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古诗的审美教学初探 在语文学科中,古诗占有了一定的比例,这些古诗不仅深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底蕴,还有多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小学生读了这些诗歌,可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老师教好这些古诗,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和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智力,还能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因为古典诗歌与现代文学不同,而离开了美的欣赏,偏离了情感教育,作标签式的架空分析,那只能是干巴巴的说教。古诗中的审美教育有着巨大的潜力,古诗呼唤着美育。 美感的本质就是美的事物所显现的人的本质力量。古诗中的美有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等。古诗能使审美者获取直观自身的情感愉悦,古诗所体现的美,可以从知、意、情不同的心理机制全面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古诗的审美教学具有它的特殊意义,通过审美教学,既能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德,又能使他们具有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力,接受祖国灿烂文化的熏陶,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理结构。 那么,在教学古诗时,我们应该运用哪些手段,怎样进行审美教学呢?我谈谈自己的四点看法。 一、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诗本身就是一种最精炼、最美的语言,如柳宗元的江雪这样写道:“千山鸟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把自己的情趣,人生意义倾注于所描写的雪景之中了。短短四句话所描写的现实的雪景,经过诗人的心灵再创造,赋予了自然以再生的灵魂,从中透露出人的理想,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如诗中“孤”、“独”二字,既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又跟“绝”、“灭”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更显得雪野空旷、寒冷和凄清。在教学中,我用优美的语音把诗意表达出来,尽量在语言上给学生以美感。又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问:“咏柳和游园不值都是写什么时候的景物?”(春天)随着学生响亮的回答我又说:“对,是写春天的景物。春天,是花的季节,是绿的季节,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历代诗人写了不少赞美春天的诗句。咏柳通过写象“碧玉”如“丝带”的柳叶赞美了春风。游园不值通过写一枝出墙的红杏,赞美春天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现在我们要学的宿新市徐公店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赞美春天。这首诗看起来很平淡,认真学习之后就会发现它是一首构思精巧,较好地表现儿童情趣的好诗。”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很快“浸”入到古诗之中,这样我运用优美的语言,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古诗很讲究语言文字的推敲,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诗的语言文字的探讨,叶志曰:“一字未宜勿,语语悟其神。”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启发学生对“绿”字进行探讨。因为探讨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寻求最佳最美境界的过程,即用最美的语言文字表达最美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选用最恰当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二、用“美”的画面,帮助学生想象 图画不仅是语言(诗文)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培养儿童的美感。在教学古诗,还应该图文结合,驰骋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不能忽略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我们不能只让学生理解了诗句字面上的意思,就认为把古诗教好了,殊不知,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两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了一幅瑰丽的图景。教学时,我经常运用画简笔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想象诗的画面。小学生是凭借形象而引发想象的,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课外,我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通过想象绘成彩色图画,只有对审美客体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增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喜爱。 三、用“美”的意境,沟通学生的情感 叶志说:“鉴赏文艺,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要通过作者的文字去认识世界,体会人生。”古诗讲究的是写出意境,而古诗源于古代,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文化与社会风俗人情,距今年代久远,故对缺乏历史文化知识的小学生来说,要领会诗的意境,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只有进入作者的境界之中,才能引起情感的共鸣。诗的语言十分精炼,往往短短的一句就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我认为,只要发挥想象,创设“美”的意境,就能领会诗的意境,同作者沟通情感,唤起共鸣。如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诗时,我发挥想象去体会诗的意境,然后改写成一篇题目为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文章,再请同学们认真欣赏,看哪些地方写得好。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可根据诗意自构情景,不仅教给了学生改写的方法,还培养了他们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读,那么古诗的有感情地读,我认为也是一种“美”的意境,即叶志称之谓“美读”,古人读古诗摇头晃脑的,也是一种美读。通过美读,使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表现出来,体会出来。如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激昂兴奋地读,蚕妇泪这首诗就要悲愤地读。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诗中之意,并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了,即由认识世界进而体会了人生,更发挥了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审美作用。这样就会使学生身临其境,与情感产生共鸣,活跃了思维,激发了情绪,并能借助声觉形象,再次步入诗的意境。 用“美”的意境即所谓的创造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西汉刘向所谓“目悦”、“耳悦”、“心悦”,鲁迅谓之,“意美的感心;音美的感耳;形美的感目。”教学中的图画展现,实物演示,语言插述,音乐烘托,幻灯电化等手段,都是创造古诗情境的方法,都具有形象性的审美作用,教学中创造激发情感共鸣的情境,即叶志的“披文以入情。” 四、用“美”的旋律,唤起学生的灵感 古诗由于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使它具有了音乐美、韵律美。乐记说:“凡声之起,由人心生世,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一首优美的乐曲,能感染人,愉悦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在古诗教学中自然融洽地引入音乐的手段,并使二者完美的结合。那么,它们就会用美来滋润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心灵也就因此而美化。据此认识,在教学中,配以优美的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唤起学生的灵感。当然,在选取乐曲时,必须使音乐的色彩,节奏等同课文的审美意象相谐合,有时还可以抚琴弹唱,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附合着、想象着,把古诗深深地印于脑海之中。 古诗中的“美”随处可见,俯拾即是。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