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doc_第1页
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doc_第2页
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doc_第3页
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doc_第4页
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摘要】顾炎武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在明朝衰亡、理学颓废之时,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倡导以经学实证理学,反对以臆说空衍义理。其经学会通今古,兼采汉宋,不蹈一家门户,超迈森严壁垒,以“通学”名于一世。顾氏治经主张遵从经文,不废传注,稽古右文,平易说经,以还原儒家经典原貌,重构古代圣人本义。其治经之旨,则强调通经致用,经术当以经世,反对皓首穷经,泥古不知论今。顾氏之经学,上矫宋明理学末流,下启清代朴学先路,对有清一代三百年的经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关键词】顾炎武 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 汉学 宋学顾炎武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在明朝衰亡、理学颓废之时,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上矫宋明理学末流,下启清代朴学先路,对有清一代三百年的经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于顾氏的经学思想,学术界一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多少年来,鲜有学者的眼光能够触及这一重要的理论课题,更毋庸说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了。本文试图对顾氏经学思想加以初步的归纳和整理,以期能引起学界同仁对这一课题的注意。一、经学宗传 作为开创一代学风的先行者,顾炎武之经学自有其师承渊源,亦有其学派归属。然而学者们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有着许多争论和分歧。在经学史上,本有所谓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别,有所谓汉学和宋学之分。于是,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于古文学,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之于汉学,还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之于宋学。其实,我们只要细看顾氏的日知录、左传杜解补正、五经同异诸书,即可知其治经走的是“通学”的路子,与一般困守宗派、森严门户的经学家迥乎不同。 1)关于今古之别问题经学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而兴起,在两汉则有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交替流传。今文派盛行于西汉,依据汉初隶书本的五经,偏重于“微言大义”。古文派盛行于东汉,依据汉武帝时发现的古文经典,偏重于“名物训诂”。到汉末,郑玄、王肃前后继起,他们混合今古,遍注群经,不论家法师法,自创一家之言,于是又产生通学派,今古文学之争于是逐步消亡了。顾氏笃志经史,对于历代经说,均很重视,并一一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曾说:“经学自有源流,自汉而六朝而唐而宋,必一一考究,而后及于近儒之所着,然后可以知其异同离合之指。”(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四)故其经学研究,唯求是为真,以通经为的,既不讲究师法、家法之异,亦不突显今文、古文之别。从其所考究的经典来说,顾氏对今文经典和古文经典一视同仁。例如,关于尚书的今古文问题,他说:“汉时尚书,今文与古文为二,而古文又自有二。今之尚书,其今文、古文皆有之,三十三篇固杂取伏生、安国之文,而二十五篇之出于梅赜,舜典二十八字之出于姚方兴,又合而一之。”(日知录卷二古文尚书)对于春秋,他在日知录卷四左氏不必尽信、楚吴书君书大夫、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杀或不称大夫、五伯、王子虎卒、卿不书族、陨石于宋五等条以及卷五奠挚见于君条中对古文之左传,今文之公羊传、谷梁传,都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考订,误者批评之,正者表彰之,毫无门户之见。在文集卷三答俞右吉书中说:“若鄙着日知录春秋一卷,且有一二百条,如君氏卒、禘于太庙,用致夫人当从左氏;夫人子氏薨当从谷梁;仲婴齐卒当从公羊;而三国来媵,则愚自为之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对易、诗、礼诸经,顾氏亦皆不立今古门户,能持是非之平。从其对经学家的态度来说,顾氏对今文学家和古文学家均不偏不倚。如他在日知录卷二司空条中对古文学家孔安国提出了批评,而在日知录卷五莅戮于社条中则引孔安国之语以证他提出的“古人以社为阴主”的观点。他在日知录卷二十七左传注中考正了古文家杜预春秋左传集解的一系列错误,而在日知录卷四杀或不称大夫条中又引杜氏之语以证其“杀或不称大夫”的观点。又如在日知录卷一卦爻外无别象条中,他对今文学家荀爽和古文学家虞翻都进行了批评。如此等等。顾氏之经学不仅超迈今、古门户,而且对郑玄、王肃等所谓“通学”派,亦既不回护,也不贬损,而是舍短取长,唯求其是。如他在日知录卷七考次经文条、卷三韩城条、卷五三年之丧条中对郑、王之学皆各有褒贬。凡此之类,皆可见顾氏之学能博赡群言,无分畛域。 2)关于汉宋之争问题所谓汉宋之争,其实是一个很有歧义的问题,历来学者们对汉学、宋学等名称有诸多不同的理解,由于汉学、宋学等概念的歧义性,所以,学术史上关于汉学与宋学之间的许多争论往往看似激烈,而实际上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展开。本文的论点以对汉学、宋学的如下规定为基础:所谓汉学,是指两汉学术思想的主流而言,主要是指两汉经学,包括西汉今文学和东汉古文学,与宋学相比,汉学主要着重于经典的注释和训诂。所谓宋学,是指宋、元、明时期学术思想的主流而言,主要是指宋明时期的所谓“性命义理”之学或宋明理学,包括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程朱学派和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陆王学派。相对于汉学而言,宋学更加注重义理之阐解和发挥。依照这种理解,以汉宋之争论顾氏之学者所持之各种观点,实均值得商榷。有的学者以顾氏之学为汉学,然以顾氏对汉学之态度来说,他对汉学,无论西汉今文学,还是东汉古文学,都既有赞同,亦有批评。如他在日知录卷四仲婴齐卒条中说:“公羊传:仲婴齐者何?公孙婴齐也。此言仲婴齐,亦是公孙婴齐,非谓子叔声伯。故注云:未见于经,为公孙婴齐;今为大夫死见经,为仲婴齐。此汉人解经之善。”而在卷二十七汉人注经条中则说:“论语子见南子注:孔安国曰:行道既非妇人之事,而弟子不说,与之祝誓,义可疑焉。此亦汉人疑经而不敢强通者也。”等等。此点上文已言之甚明,兹不赘述。有的学者以顾氏之学为宋学,然以顾氏对宋学之态度来说,他对宋明诸儒虽褒贬扬抑各不相同,却能破门户窠臼,不执一己之偏。对宋学空疏不实的学风,顾氏一向深恶痛绝,故他在日知录和文集等着作中,对宋明诸儒之经说提出了许多批评。如在日知录卷一孔子论易条中批评了陈抟、邵雍,在卷一鸿渐于陆条、卷三大原条中批评了朱熹,在卷十八朱子晚年定论中批评了王安石、王阳明,在文集卷六下学指南序中批评了二程、象山,等等。但对于宋明诸儒经说言之有理者,顾氏亦并不掩饰,而是实事求是地加以称引。如他在日知录卷四春秋言天之学条中引邵雍之言以证己说,在卷一七八九六条中称述欧阳修,在卷六鬼神条中表彰程颐、张载,在卷一朱子周易本义条、卷十四从祀条、文集卷五华阴县朱子祠堂上梁文中表擢程朱之学,等等。尤可贵者,顾氏虽对陆王心学绝不苟同,然其在日知录卷十七通经为吏条中却对象山大加褒奖。由此可见顾氏学术胸次之宽博。至于以顾氏之学为汉宋兼采之学,亦须注意两个问题。第一,顾氏之学不仅兼采汉宋,而且兼批汉宋,此点已详见上文。第二,把顾氏之学归入汉宋兼采派,乃后人为顾氏所立之门户,非顾氏自觉之所为,正如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所云:“国初诸儒治经,取汉、唐注疏及宋、元、明人之说,择善而从。由后人论之,为汉、宋兼采一派;而在诸公当日,不过实事求是,非必欲自成一家也。”总之,顾氏之经学,会通群经众典,博采历代经说,对汉唐旧注,宋明传说,均详加疏通,一一考明,不蹈一家门户,超迈森严壁垒,继往学,开来者,故能成就宏伟之气象,开启一代之学术。顾氏之学,若必有所归依,则当归之于此。二、稽古明经 1)尊经而明道经学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种特殊的学问,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主流。在传统的经学家们看来,“经”乃孔子载道之具,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既然“圣贤之道存于经”,所谓“五经”、“十三经”等经典在经学史上当然就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经学家们认为,明道先须尊经,而尊经正所以卫道。顾炎武之经学,继宋学之末流而起。宋学发展到明末,流弊日甚。一则宋明以科举取士,天下经生皆诵章句而舍本经,使经学沦为帖括之学;二则宋学本以义理见长,而训诂为弱,故学风流于狂诞,宋儒空衍义理,横发议论,使经学偏离尊经述古之的而步入荒经蔑古之途。故顾氏承晚明经学极衰之后,起而倡导稽古右文,尊崇儒经,以矫宋学空疏之弊。针对宋明儒者以己意说经,强改经文以从义理的学风,顾氏主张遵从经文,不妄改经。他认为,不通经义而妄自改经,是侮圣人之言。他说:“钱氏谓:古人之于经传,敬之如神明,尊之如师保,谁敢僭而加之评骘?评骘之多自近代始,而莫甚于越之孙氏、楚之钟氏。句读之不析,文理之不通,俨然丹黄甲乙,衡加于经传,是之谓非圣者无法,是之谓侮圣人之言,而世方奉为金科玉条,递相释述。学术日颇,而人心日坏,其祸有不可胜言者。”(日知录卷十八钟惺)顾氏认为,后人不考古而妄改经,不仅造成古书舛讹,而且败坏了学风,其影响极坏。他说:“余因叹夫昔之君子,遵守经文,虽章句先后之间犹不敢辄改,乃近代之人,其于读经卤莽灭裂,不及昔人远甚,又无先儒为之据依,而师心妄作,刊传记未已也,进而议圣经矣;更章句未已也,进而改文字矣。此陆游所致慨于宋人,而今且弥甚。”(日知录卷二丰熙伪尚书)又说:“万历间,人多好改窜古书,人心之斜,风气之变,自此而始。此皆不考古而肆臆之说,岂非小人而无忌惮者哉!”(日知录卷十八改书)宋明时期,经学衰微,儒生唯科举是从,只知记诵四书五经大全及章句注疏以求科名,而不读经典本文,更不知学以致用。顾氏对这种欺君负国、败坏人才的学风提出了严厉批评。他说:“唐宋取士,皆用九经。今乃去经习传,尤为乖理。苟便己私,用之干禄,率天下而欺君负国,莫甚于此。经学日衰,人材日下,非职此之由乎?”(日知录卷七九经)又说:“唐时入仕之数,明经最多。考试之法,令其全写注疏,谓之帖括。议者病其不能通经。今之学者并注疏而不观,殆于本末俱丧。然则今之进士又不如唐之明经也乎?”(日知录卷十六明经)针对宋明儒者争立异说、放言高论以搏取名利的学风,顾氏主张平易说经,反对标新立异,故弄玄虚。他说:“近世之说经者,莫病乎好异,以其说之异于人而不足以取信,于是舍本经之训诂,而求之诸子百家之书;犹未足也,则舍近代之文,而求之远古;又不足,则舍中国之文,而求之四海之外。夫天子失官,学在四裔,使果有残编断简,可以裨经文而助圣道,固君子之所求之,而惟恐不得者也。若乃无益于经,而徒为异以惑人,则其于学也,亦谓之异端而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