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三篇)_第1页
小学语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三篇)_第2页
小学语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三篇)_第3页
小学语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三篇)_第4页
小学语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三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三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案设计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字词及翻译掌握特殊词义及句型重点:学习重点字词及翻译难点:了解第一段的大致内容,分析人物表现(1、4) 学习特殊句型(4)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大家有没有看到过相斗时的牛?他们的状态是怎样的?唐代画家戴嵩画过一副与牛有关的画,作家苏轼还以此为内容写了一篇小短文。二、新课讲授(一)了解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2.抽读课文3.齐读课文4.用自己的话大概讲一讲故事的内容(三)重点字词及翻译1.好:喜欢宝:珍藏以:用数:计算所字结构:所+动+的四川境内有个有德才而不愿做官的人,喜欢书画,所珍藏的宝贝用百计算。2.尤:尤其锦:用锦缎(名作状)囊:作画囊(名作动)玉:用玉(名作状)轴:作画轴(名作动)以:把有一轴戴嵩的牛,是他尤其所喜爱的,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把它随身携带。(四)内容梳理1.文章的第一小节主要内容是什么?杜处士喜欢画,收藏了许多,其中他最喜欢的是戴嵩的牛2.这段中哪里可以看出杜处士非常喜欢这幅作品?“锦囊玉轴”:非常珍惜“常以自随”:怕被人拿走,想要时时欣赏三、小结1.词类活用宝:名作动锦、玉:名作状囊、轴:名作动2.第一小节主要写了杜处士对戴嵩画的牛的喜爱四、作业1.完成整理本第一小节2.练习册有关第一小节的内容第2课时:教学目标:了解第二段内容,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重点:学习重点字词及翻译难点:了解第二段内容,学习特殊句型(4)导入:第一段中的词类活用有哪些?宝:名作动锦、玉:名作状囊、轴:名作动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小节主要写了杜处士对戴嵩画的牛的喜爱第二段字词整理1.曝:晒拊:拍一天他晒书画,有一个牧童看见了,拍掌大笑说2.也:判断句标志这画的是相斗的牛。3.搐:抽缩股:大腿相斗的牛力量在牛角,尾巴抽缩在两条大腿之间4.乃:却掉:摆动,摇而:表修饰。(当可以翻译为动词+着的时候,表修饰)谬:错误矣:语气词现在却摇着尾巴相斗,错啦。5. 而:表修饰。(当可以翻译为动词+着的时候,表修饰)然:认为是对的之:代词,代牧童的话处士笑着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6.当:应当云:说古语说:耕地应当问奴仆,织布应当问婢女。是不能改变的内容理解1.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杜处士晒画时被一位牧童看见了,说这幅画的牛尾画错了,斗牛的牛尾应该是加紧在腿之间,而不是摇摆着的。杜处士认为牧童说得有道理。2.牧童为什么会“拊掌大笑”?因为画中的斗牛不符合一般的情况。3.为什么牧童一眼就能看出这幅画不合理的地方,而杜处士却没有发现呢?牧童一直看着牛,他平时的实践经验让他知道这不合理。而杜处士只是一个读书人,并没有这种经验小结: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实践出真知。观察事物的时候要认真细致。作业:第二段整理作业练习册和点击剩余题目完成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书戴嵩画牛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叙述了一位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最珍爱的一幅是戴嵩画的牛,经常随身带着。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一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这幅画上的牛尾巴画错了,听牧童说完,杜处士也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这篇文章通过这样的一件事情,讽刺了凭空想像的外行人。简单的故事,却给人以深深的启示: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教学目标:1、读准“曝”“囊”“搐”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读通课文。2、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从这篇文章中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2.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教学难点: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理解艺术与生活真实的关系。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1.理解题目意思。2.简介作者苏轼。3.引出课文二、自读自悟解文本。(1)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注音和注释,自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用“/”画出长句的停顿。把课文通读三到四遍,要读得正确、流利。同桌互相听读,讨论、修正读得不准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把有疑问的地方圈出来。(2)在学生自读后,教师示范朗读并给出停顿参考意见。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在读音与断句方面的错误,也能在理解文意方面给学生更好的引导。三、想象细节讲故事。(1)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请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词句,并尝试表演朗读。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以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2.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加入想象,理解作者观点,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学重点:借助注释以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教材分析: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依然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是语言凝练隽永,寓意深刻。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读懂文意。教学过程:一、课题、作者导入学生齐读课题两遍(包括题目与作者)提问:1、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戴嵩是谁?你对题目怎么理解?2、你对作者的了解。二、反复诵读,培养语感1.学生放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