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公安厅司进督培训刑法.ppt_第1页
省公安厅司进督培训刑法.ppt_第2页
省公安厅司进督培训刑法.ppt_第3页
省公安厅司进督培训刑法.ppt_第4页
省公安厅司进督培训刑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 法 既 是 善 良 人 的 大 宪 章,又 是 被 告 人 权 利 的 大 宪 章,| 冯 李 斯 特,二六年二月,刑法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 的学科,她内容丰富,体系完整。 本课程将围绕着刑法的总论(本体 论、犯罪论、刑罚论)及刑法的分 论两编对刑法学进行探析,力求呈现 一个完整清晰的刑法理论脉络。,刑 法 学,刑 法 学,二六年二月,目录,二六年二月,第一编 刑法总论,刑法总论与分论之间的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分论的体系,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结构有以下特点: 1.以同类客体将具体犯罪划分为十类,每一类为一章。 2.对侵犯两种以上客体的犯罪按主要客体进行划分。,第 二 编 刑 法 各 论,罪 刑 各 论 概 述,目录,第二编 刑法各论,刑法各论主要内容:罪名、罪状、法定刑,第 二 编 刑 法 各 论,罪 刑 各 论 概 述,目录,(一)概念与功能,概括功能,区分功能,评价功能,威慑功能,(二)分类 1.类罪名与具体罪名 2.单一罪名与选择罪名 3.确定罪名与不确定罪名,一、罪名,刑法总论之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及其适用,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与意义,刑法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贯穿刑法始终,指导和制约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全过程的,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则。,罪 刑 法 定 原 则,适 用 刑 法 平 等 原 则,罪 责 刑 相 适 应 原 则,1.对刑事立法具有先导性意义 2.对刑事司法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3.对刑法任务与目的的实现具有保障作用,包 括,意 义,刑法总论 刑法本体论之刑法基本原则,目录,第一节 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与意义,刑法总论 刑法本体论之刑法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的嬗变,1.一般认为,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215年英王约翰签署的大宪章第39条的规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2.启蒙时期 洛克、孟德斯鸠、贝卡里亚等三权分立的思想也蕴含着罪刑法定的精神。,3.罪刑法定原则真正成为基本原则,近代刑法学鼻祖的德国刑法学家费尔巴哈功不可没。,费尔巴哈,孟德斯鸠,目录,第二节 罪刑法定原则,6.成为国际人权法上的基本原则。,刑法总论 刑法本体论之刑法基本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4.现代意义上罪刑法定原则的法律渊源是法国1789年的人权宣言(第8条)、1791年的法国宪法和1810年的法国刑法典。,5.英美法系,主要体现在程序法中。“正当的法律程序”,人权宣言封面,目录,第二节 罪刑法定原则,刑法总论 刑法本体论之刑法基本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自然法理论,心理强制说,三权分立思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沿革意 义上之 思想基础,现代理论 认为其思 想基础为,目录,第二节 罪刑法定原则,刑法基本原则概述 一、刑法基本原则的界定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1 它必须是贯穿全部刑法规范的原则 2 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义 3 它必须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精神 二、刑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对刑事立法、刑事司法有极大的意义,尤其是将刑法的基本原则规定在刑法条文中(刑法第3、4、5条),可以促进刑事立法、可以推动刑事司法向前发展。,罪刑法定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犯罪、哪些行为是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条件、刑罚方法、各种刑罚方法的适用、以及对各种具体犯罪决定刑罚的量刑幅度等,均只能由刑法明文加以规定。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 法定化,法定化是指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规定,不允许法官自由擅断。 2 实定化 实定化是指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犯罪所产生的具体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实体性的规定。 3 明确化 明确化是指刑法条文必须文字清晰,意思确切,不得含糊其词或模棱两可。 二 罪刑法定原则的类型和内容,1 绝对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内容(是一种严格的、不容任意选择或变通的原则,它要求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定,必须是绝对确定的。) 内容: (1)绝对禁止适用类推和扩大解释。 (2)绝对禁止适用习惯法,把成文的刑法和刑法法规作为刑法的唯一渊源。 (3)绝对禁止刑法溯及既往把从旧,原则作为解决刑法溯及力原则的唯一原则。 (4)绝对禁止法外施刑和不定期刑。 2 相对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内容(是一种较为灵活的原则,是对传统的绝对罪刑法定原则的修正。) 内容: (1)在定罪的根据上,允许有条件的适用类推和严格限制的扩大解释。 (2)在刑法的渊源上,允许习惯法成为刑法的间接渊源,但必须以确有必要或不得己,而用之为前提。 (3)在刑法的溯及力上,允许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作为禁止刑法溯及既往的例外。 (4)在刑罚的种类上,允许采用相对的不定期刑。 三 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体现和司法适用 1 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体现。 2 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 (1)正确的认定犯罪和判处刑罚 (2) 正确进行司法解释,犯罪概念、犯罪构成和刑事责任,目录,一、犯罪概念 二、犯罪的特征 三、犯罪的认定 四、犯罪分类 五、犯罪构成及其构成要件 六、刑事责任,犯罪概念 (the Concept of Crime),犯罪的实质概念: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犯罪的形式概念:是刑法对犯罪的规定 我国刑法典第13条的规定是两者的统一 1、反映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实质) 2、体现了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形式) 3、规定了行为的应受刑罚处罚性,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犯罪,实质,形式,一 犯罪概念概述 犯罪就是危害统治阶级利益,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在刑法中规定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1 形式概念 2 实质概念 二 犯罪构成概述 犯罪构成是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1 它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2 它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 3 它是正确量刑的前提 4 它是研究犯罪问题的理论指导 三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的关系 、 它们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有宏观与微观规定之分。,犯罪概念 一 法律规定 二 犯罪特征 1 社会危害性 2 刑事违法性 3 应受刑罚处罚性 三 犯罪的分类 (一) 理论分类 l 自然犯与法定犯 2 身份犯与非身份犯,3 行为犯与结果犯 4 实害犯与危险犯 (二)立法分类 l 国事犯罪与普通犯罪 2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 3 亲告罪与非亲告罪,2006年10月8日晚,被告人王叶遭到丈夫讽刺后乘熟睡之机,下床找到铁锤猛砸丈夫头部,致丈夫死亡。,犯罪基本特征之间的联系,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基础,法律体现,法律后果,犯罪的认定,犯罪的认定 犯罪概念是一切犯罪共同具有特征的高度概括和抽象。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区分: (一)根据刑法第13条的但书规定加以区分。 1、其中的“情节”是指行为过程中影响行为的法益侵犯性与行为人主观罪过性的各种情况 。 2、其中的“危害不大”应是指一种整体评价结论,即没有达到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 3、其中的“不认为是犯罪”即立法者不认为是犯罪,故司法机关也不得以犯罪论处。 注意:在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的前提下能否直接根据但书宣告某种行为无罪?,本章的思考题 1 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概念、特征以及“但书”13条的规定 2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的概念、特征及四个构成要件 2009年2月,王某妻子早产得一男婴,医生告知王某婴儿有呼吸困难、体重超轻等症状,需要抢救,但抢救费用较高,以及即便婴儿抢救存活也可能出现后遗症等情况。王某因不愿意承担其儿子的治疗费及担心婴儿长大后会留下后遗症,对医生主动要求放弃一切治疗,而后,将婴儿从医院新生儿科抱回家中,交由其母亲照顾。由于未得到必要抢救,该婴儿于次日凌晨5时许死亡。据悉王某的年收入为1.8万元。据早产儿出生医院相关护士事后证言,早产儿的治疗费用一天要1000元至2000元,而且需要治疗23个月。 照此计算,为了这个即便“抢救存活也可能出现后遗症”的婴儿,王某至少需要花费6万元。另外,因为结婚买房,已经用去其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10多万元的外债。事情发生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对于王某的行为究竟是否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大家众说纷纭。,犯罪构成 (the Constitution of Crime) 犯罪构成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 刑法规定的、决定一个行为是否成立犯罪的主观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整体 (2)特征 第一,犯罪构成是犯罪的一系列要件的总和。 第二,犯罪构成是违法性与有责性的的法律标志。 第三,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 (一)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其具体化 犯罪构成通过一系列主客观要件,使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这一本质特征得到具体而明确的体现,使犯罪概念的法律特征具体化。 (二)区别在于:功能不同 犯罪概念是从行为的社会政治本质上,从整体上回答何为犯罪,而犯罪构成则是回答:犯罪是怎样成立,构成犯罪必须具备哪些法定的具体条件。,第 一 编 刑 法 总 论,犯 罪 论 之 犯 罪 及 刑 事 责 任,(二)内容的确定 1.四要件说(通说):犯罪客体要件、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要件、犯罪主观方面 2.三要件说 a(张明楷教授):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要件、犯罪主观要件 b(何秉松教授):犯罪主体危害行为犯罪客体 3.二要件说(杨兴培教授):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一)定义 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是指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的要件。,目录,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犯罪构成(确定罪名) 一 犯罪构成的概念 1 刑法规定的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 2 社会危害性事实特征 3 具体要件四个构成要件(公式) 二 犯罪构成的要件 1 犯罪客体(社会关系)(第2条、第13条) 2 犯罪客观方面(事实特征)(刑法规定) 3 犯罪主体(自然人或者单位) 4 犯罪主观方面(心理态度),1 基本构成(总则和分则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和修正构成(只有总则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而分则的要件不完全具备,如犯罪形态问题) 2 叙述构成(有四个构成要件的详细描述)和空白构成 (没有,只有行为对某种法规的违反) 3 简单构成和复杂构成 “90后”未婚妈妈杀死新生儿涉嫌犯故意杀人罪被公诉。,犯罪客体概述(定罪)(说明犯罪行为侵犯了什么),一 概念 1 定义:犯罪行为所侵犯的而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2 特征: 1) 是一种社会关系。(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的) 2) 是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刑法第2条) 3) 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刑法第13条) 二 意义,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客体要件,一、犯罪客体要件的概念 犯罪客体要件是行为成立犯罪与成立何种犯罪所必须侵犯的某种法益。,二、犯罪客体的概念 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三、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反映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有利于准确量刑,有利于准确定罪,目录,犯罪客体要件概述,犯罪客体的层次与类型,一 犯罪的一般客体(罪与非罪) 一切犯罪所侵犯的所有的社会关系 二 犯罪的同类客体(十大类犯罪) 某一类犯罪侵犯的某一部分社会关系 三 犯罪的直接客体(确定种罪名) 某一种犯罪侵犯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1 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2 现实客体和可能客体,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客体要件,一、犯罪的一般客体,1.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共同侵犯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法益。 2.我国刑法分则主要是根据同类客体的原理对不同类型的犯罪加以分章分节规定。 3.同类客体是对一般客体的具体化。,1.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共同侵犯的我国刑法保护的法益。 2.它是一个抽象的法益整体。犯罪的一般客体反映了一切犯罪客体的共性,是犯罪客体的最高层次。,二、犯罪的同类客体,目录,犯罪客体的分类,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客体要件,2.意义 犯罪的一般客体和同类客体是对犯罪或者某一类犯罪的概括性反映,犯罪的直接客体则决定着某一具体行为的定性。 犯罪的直接客体揭示了具体犯罪侵犯的法益的性质以及该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程度。 犯罪的直接客体是司法实践中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重要标准。,1.概念 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种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某一具体法益。,目录,三、犯罪的直接客体,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一 犯罪对象的概念 犯罪行为侵犯的具体的人或物 二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区别) 1 从是否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上分:犯罪客体是,犯罪对象不是 2从是否决定犯罪性质上分:犯罪客体决定,犯罪对象不决定 3从其本身是否被侵害上分:任何犯罪都会侵害犯罪客体,犯罪对象不一定受到侵害 4从是否能对犯罪进行科学分类上看:犯罪客体可以,犯罪对象不行,犯罪客观方面概述(事实特征),一 概念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决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诸事实特征。是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它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犯罪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其中,危害行为是必要要件,而其他是选择要件。(这些要件是以刑法分则条文是否规定为条件的,不同的犯罪被刑法分则条文规定进去的就是必要要件,反之就是选择要件) 二 意义,危害行为 危害行为就是行为人在自己的意识和意志所支配表现形式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外部动(静)。,(一)作为 积极地进行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不当为而为之) (二)不作为 消极的不履行应当履行且能够履行的义务。(当为而不为)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行为人有履行义务的前提条件(说明行为人有义务履行) 义务前提有四个1)法律规定的义务 2)职务、业务上的要求 3)法律地位或法律行为产生的义务 4)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2行为人能够履行上述义务(有能力:主观上有能力,客观上有条件) 3行为人消极的不履行应当履行的义务(态度问题) 注意:“刑法上的不作为犯罪”这个问题回答时,除了上述三点外还要加上一点:因不作为造成了危害结果并且符合犯罪构成的其他要件。但造成危害结果是行为人在客观上承担刑事责任的前提条件。,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3. 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在人的意识、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4.特征: 1.有体性:客观上人的身体动静。 2.有意性:行为人的意志支配下的身体动静。 3.有害性:对社会有危害,(1)人在睡梦中或者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如精神病患者在精神完全失常时打伤他人的行为,虽然该行为造成了危害社会的后果,但它不是这里的危害行为,不能让其负担刑事责任。(2)人在不可抗力下的举动。如消防队员在赶往救火的途中,突然遇到泥石流,赶往救火地点的公路被毁,无法抵达救火现场。消防队员不救火的行为就不是这里的危害行为,而是不可抗力下的举动。(3)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举动。,注意,目录,第二节 危害行为,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1.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该义务。它是与作为相对应的另一基本形式。 2.从表现形式上看,不作为是消极的身体动作。从规范违反的法律性质上看,不作为不仅违反了禁止性罪刑规范,而且还违反了某种命令性法律规范。 当为而不为,1.行为人以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作为是危害行为的基本形式之一。 2.从表现形式上看,作为是积极的身体活动。从违反法律规范的性质看,作为直接违反了禁止性刑法规范。 不当为而为,(一)作为,(二)不作为,目录,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3.成立刑法上的不作为犯罪须具备的客观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作为义务)。 2)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结合行为人的主观能力与客观条件进行判断。 3)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了危害结果。,行为符合了成立不成为的客观条件,不等于行为就成立了不作为犯罪。是否构成不作为犯罪,构成何种犯罪,还需要进一步的犯罪构成判断。,注意,目录,二、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2)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 (3)法律行为(合同行为、自愿接受行为) 问题:合同是否包括口头合同?合同无效或届满时,是否产生作为义务? (4)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问题:先行行为是否包括合法、正当的行为?先行行为是否包括犯罪行为?,4.,不作为的作为义务来源,5.不作为犯罪的分类 纯正(真正)的不作为犯:只能由不作为形式实现的犯罪;如遗弃罪 不纯正(不真正)的不作为犯:既可以由不作为形式实现也可以由作为形式实现的犯罪。如故意杀人罪。,目录,二、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危害行为的时间、地点与方法 危害行为的时间、地点与方法只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而不是所有犯罪的共同构成要件要素。 如:刑法第340条 非法捕捞水产品罪 第341条第2款 非法狩猎罪,危害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 处于核心的地位: 1.无行为就无犯罪 2.是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共同构成要件要素 3.不存在“思想犯”,目录,三、危害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一、危害结果的含义与特征 1.概念:危害结果是行为人的危害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所造成的具体损害事实。,2.特征:,客观性,侵害性,因果性,多样性,目录,犯罪客观方面之 危害结果,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二、,危 害 结 果 的 种 类,以危害结果是否是犯罪构成要件要素为标准,以危害结果的现象形态为标准,以危害结果距离危害行为的远近为标准,作为构成要件要素的结果 非构成要件要素的结果,物质性危害结果 非物质性危害结果,直接危害结果 间接危害结果,目录,第三节 危害结果,三、危害结果在犯罪构成的地位 即:危害结果是一切犯罪的共同构成要件要素还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 危害结果并非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要素,只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四、危害结果的作用 (一)区分罪与非罪 (二)区分此罪与彼罪 (三)区分犯罪形态 (四)影响量刑轻重,目录,第三节 危害结果,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1说: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2说:是指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张明楷教授认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从认定的角度考察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一般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从结局上考察,是研究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一、刑法因果关系的概念,二、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点 1 客观性 2 相对性 3 复杂性 4 顺序性,目录,犯罪客观方面之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1.没有因果关系,行为人就不对结果承担责任。 2.有了因果关系,行为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则应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符合构成要件。 3.因果关系不是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四、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地位,目录,第四节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西安市一家大超市里,一六旬老人在购物,付款后正走出超市时,被超市防损员拦下,并被带到办公室。超市防损员通过监控录像发现该老人有偷窃一节电池的嫌疑,并从其口袋里掏出了电池。防损员要求老人交代偷窃行为,并写保证书。老人不承认偷窃,要求回家。双方发生争执。老人被防损员推倒在地,之后卧地不醒达一个多小时。其间,防损员多次进出办公室,认为老人装昏而视而不见。等感觉不对劲时,打120急救,急救人员感到时,发现老人早已死亡。 问题: 1、防损员的行为与老人的死亡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2、防损员的行为是作为还是不作为? 3、是否应承担刑事责任?如果承担,构成何罪?,目录,思考题,学生乙在体育课上乱讲话,老师朝他的肚子轻击一下,说:“你给我站好!”乙立刻喊叫肚子疼,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经鉴定发现,乙脾脏病态肿大,比常人大四倍。针对此案,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1 老师的行为与乙的死没有因果关系 2 属于意外事件 3 属于过失犯罪 4 老师对乙的死不负刑事责任,第 一 编 刑 法 总 论,1.犯罪主体要件,是刑法规定的,实施的行为要构成犯罪的主体本身必须具备的条件。 2.犯罪主体,是实施了犯罪行为、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 3.犯罪主体分为自然人和单位,犯罪主体要件分为一般要件与特殊要件。,一、犯罪主体要件的概念,二、研究犯罪主体要件的意义,定罪意义,量刑意义,1、首先是区分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 2、犯罪主体对于正确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录,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主体要件,本质: 刑事责任能力是行为人行为时犯罪的能力,是辨认自己行为的能力与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统一。,一、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及本质,概念: 指刑法所规定的,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所必须的具备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犯 罪 论 之 犯 罪 主 体 要 件,目录,犯罪主体要件之 刑事责任能力,刑 事 责 任 能 力,辨认能力,控制能力,指行为人认识自己特定行为意义、性质、后果的能力。,即行为人基于对行为性质、后果、意义的认识,进而控制、支配自己是否实施这种行为的能力。,辨认能力是控制能力的前提与基础,没有辨认能力就没有控制能力,有控制能力则表明有辨认能力。二者缺乏其一,就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责任年龄、 精神状况、 生理状况,密 切 关 系,决 定,目录,二、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一)概念 简称责任年龄,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行为人实施刑法禁止的犯罪行为所必须达到的年龄。,(二)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及阶段划分,14周岁,16周岁,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完全刑事责任年龄,仅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负刑事责任。,注意:这里是指8种行为,而非仅指8种罪名。,18周岁,一、刑事责任年龄,减轻刑事责任年龄,犯 罪 论 之 犯 罪 主 体 要 件,目录,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第 一 编 刑 法 总 论,(三)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 1.刑事责任年龄应当是指实足年龄即周岁,一律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过了周岁生日的第2天起,才认为已满几周岁。 2.责任年龄计算的时间基准:应以行为时为基准 3.跨法定年龄阶段的犯罪问题: (1)行为人在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期间,实施了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8种严重行为,其在不满14周岁时实施过相同行为的:只追究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时的刑事责任。 (2)行为人已满16周岁后实施了某种犯罪,其在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期间也实施过相同行为的:如果是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8种严重行为,一并追究刑事责任;如果不是,只追究已满16周岁后行为的刑事责任。,犯 罪 论 之 犯 罪 主 体 要 件,目录,第三节 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1.刑法第17条第3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法修正案八补充规定:“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刑法第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刑法修正案八补充规定:“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这里所说的“不适用死刑”是指不允许判处死刑,也不允许等满18周岁再判决、执行死刑。,(四)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目录,第三节 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二、精神障碍,(一)完全无辨认或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 判断标准:同时具备生物学标准和心理学标准 (二)间歇性精神病人 (三)限制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四)醉酒人的刑事责任能力,醉 酒,生理性醉酒,病理性醉酒,应负刑事责任,且不减轻责任。,1.不知自己病理性醉酒的情况下,不构成犯罪,2.明知自己病理性醉酒,还饮酒,实施了危害行为的,构成犯罪,犯 罪 论 之 犯 罪 主 体 要 件,目录,第三节 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犯 罪 论 之 犯 罪 及 刑 事 责 任,刑法第19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必须是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 2.“可以”,不是必须,但表达了立法者的倾向。,(一)完全责任能力: 凡年满18周岁、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而智力与知识发展正常的人,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二)完全无责任能力:一是不满14周岁的幼年人;二是因精神障碍完全丧失了辨认与控制能力的人。 (三)减轻责任能力: 一是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二是对于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三是又聋又哑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三、生理缺陷,四、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目录,第三节 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单位犯罪主体(公司、企业.)(30、31 条),一 概念 单位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二 特征 1 有危害行为 2 有刑事责任能力 3 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 4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三 分类 1 从性质上分:国有单位和非国有单位 2 从是否是经济实体上分:法人单位和非法人单位 3 从是否有特定要求上分: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 四 对单位犯罪主体的处罚:单罚和双罚(刑法第31条),第 一 编 刑 法 总 论,犯 罪 论 之 犯 罪 主 体 要 件,思考题,1.甲,15岁, 因经常沉溺于暴力网络游戏.为获得玩游戏的钱,学着网络游戏中的暴力现象绑架了一名邻居家的男童.并电话向其父母索财,后因恐惧杀死了该男童.问题:对甲应如何处理? 2.甲15周岁,系我国边镇中学生。甲和乙一起上学,在路上捡到一手提包。打开后,发现内有1000元和4小袋白粉末。甲说:“这袋上有中文海洛因和英文海洛因及50克的字样。我在电视上看过,这东西就是白粉,我们把它卖了,还能发一笔财。”二人遂将4袋白粉均分。甲先将一袋白粉卖与他人,后在学校组织去邻国旅游时,携带另一袋白粉并在境外出售。甲的行为构成: A走私毒品罪 B 非法持有毒品罪 C 贩卖毒品罪 D 走私、贩卖毒品罪?,思考题,犯罪主观方面概述,一 概念 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 二 内容 1 犯罪的罪过形式( 必要要件)(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 2 犯罪的动机和目的 3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犯罪故意 (刑法第14条的心理态度),一 概念 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危害行为可能或必然导致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或者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二 种类 1 直接故意(认识因素、意志因素) 2 间接故意(认识因素、意志因素) (1)为追求一个非犯罪的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 (2)为追求一个犯罪的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 (3)突发事件中的不计后果的放任,犯罪故意的概念,(三)因素:,(一)概念: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刑法第14条),(二)区别:犯罪故意是一种罪过心理,故意犯罪这种罪过心理支配下构成的犯罪行为。,犯罪故意,认识因素,意志因素,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即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主观要件,目录,犯罪主观要件之 犯罪故意,二、犯罪故意的种类,直接故意,(一),认识因素,意志因素,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1)“明知会发生”包括:一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二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2)认识内容:a.行为的内容与危害性质 b.认识到行为会发生何种危害结果 c.认识到刑法规定的某些特定客观要件要素,如时间、地点、方法、对象或特定身份,希望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1)这里的危害结果是指行为人所明知的那种结果 (2)”希望”:行为人实施该行为就是为了追求该危害结果;发生危害结果就是其实施该行为的目的,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第一编 刑法总则 犯罪论之犯罪主观要件,目录,第二节 犯罪故意, 间接故意犯罪的情况: 1)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而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2)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 3)突发的“捅刀子事件”,(三)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主观要件 无犯意则无犯人,目录,第二节 犯罪故意,(二) 间接 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1)认识内容与直接故意相同。 (2)如果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则只能是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只能是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 (是必然还是可能,以行为人的认识为准,而非以客观事实为准),认识因素,意志因素,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放任危害结果发生,(1)这里的危害结果指行为人所明知的危害结果 (2)放任:听之任之,既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也不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而是不采取预防措施,听任危害结果的发生,结果发生与否,都不违背行为人的意志。,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主观要件 无犯意则无犯人,目录,第二节 犯罪故意,犯罪过失(刑法第15条的心理态度),一 概念 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该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出现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或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出现危害结果,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二 种类 1 疏忽大意的过失 2 过于自信的过失 三 犯罪过失于过失犯罪,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属于犯罪的罪过形式;都已经预见到了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不同点: 1 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罪过形式 2 意志因素不同:前者放任,后者轻信能够避免。 3 情节轻重不同:前者重,后者轻。,一、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的概念与特点,第一编 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主观要件 无犯意则无犯人,目录,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意外事件和疏忽大意的区别,意外事件:刑法第16条的规定(主观上无过错,客观上有危害行为且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因主客观不相一致,无认定犯罪的哲学基础,故不是犯罪。) 区别: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没有预见的原因不同,前者是因为存在着不可抗力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而无法预见;而后者是因为疏忽大意了。,思考题,1.行为人在棉花仓库里吸烟,随手将烟头丢在地上,烟头燃着了地上的棉花絮。行为人发现了,但不采取任何措施,后来整个仓库燃着了。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 2.行为人在棉花仓库吸烟,边吸边接电话,随手将烟头丢在地上,接完电话就出去办事了。后来,烟头引发了火灾。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一 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是指促使行为人进行犯罪的内心起因,它是行为人进行犯罪前的第一个心理活动,是一个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因什么) 二 犯罪目的 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在自己的犯罪动机促使下而形成的内心指向,是第二个心理活动,是一个浅层次的心理活动。(为什么) 三 两者的关系,犯罪动机和目的的区别,1 心理活动层次不同:前者为第一;后者为第二。 2 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不同:一个动机可以促使几个目的形成:一个目的可以由几个动机促成 。 3 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量刑;后者侧重于定罪。 4 存在的位置不同:前者存在于直接和间接故意犯罪中;后者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从主观方面正确地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一 行为人在法律上的认识错误 1 自己的行为不犯罪,误以为犯罪。(无) 2 自己的行为犯了罪,误以为不犯罪(有) 3 自己的行为犯了此罪应受此罪的刑罚处罚,而误以为犯了彼罪应受彼罪的刑罚处罚 。(应承担此罪的刑事责任) 注意:不能以行为人自己的认为为标准,而应该以法律的规定为标准。,二、行为人在事实上的认识错误,1 客体错误:行为人侵犯了这个客体却误认为侵犯了另一个客体。(承担这个客体的罪名并负这个罪的刑事责任) 2 对象错误: (1)同种性质的:侵犯的对象是同种性质的 (2)不同性质的:侵犯的对象是不同性质的 如:杀人却杀了动物(直接故意) 猎捕动物却杀了人(间接故意、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意外事件),对象错误: 是指行为人主观上所认识的行为对象与其行为实际侵害的对象不相一致,但仍属于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内。 如: 甲想杀张某,但误把李某当张某杀了 甲想杀一头猪,但黑暗中误把张某当作猪给杀了。 甲本想杀人,但黑暗中误把猪当作人给杀了。 甲本欲盗窃一般财物,但误把枪支当作财物给偷了。,3、行为人在行为性质上的认识错误:误以为犯罪的行为不犯罪或误以为犯此罪的行为是彼罪。( 负刑事责任 ) 4 行为人在因果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认识 (1) 自己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自认为没有。(负刑事责任) (2 ) 自己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自以为有。(不负刑事责任) (3 ) 在因果关系的发展进程中存在错误认识。(只承担与自己的行为有因果关系的)如:甲以杀人的故意,将乙推入井中,但井中水很浅,乙不是溺死,而是摔死的。 甲以杀人的故意对乙实施暴力,造成乙休克后,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为了毁尸,将乙丢入水中,实际上乙是溺水而死的 5 手段或工具错误:所使用的方法或工具是错的,犯罪构成要件,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之关系,犯罪:是刑事责任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刑罚的基础。 刑事责任:是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的前提,它是连接犯罪和刑罚的纽带和桥梁。 刑罚:是刑事责任的一种主要的实现途径。 注意:无犯罪即无刑事责任,有刑事责任不一定有刑罚(因为刑事责任还有其他的实现途径),刑法总则试题,案例一: 甲和乙(13岁)系邻居,一日,甲与其弟去河边洗澡,乙也随同前往。洗澡时,乙要求甲带他去深水区玩。甲虽觉得自己的游泳技能不熟练,但觉得能满足乙的要求,当即表示同意,并真的将乙带到离河岸七米远处,乙游泳,甲洗澡。不久,甲感到很累,便离开乙上岸。乙在深水区由于体力不支,溺水死亡。 问: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案例二: 李某(男,19岁),一天晚上九时许,在一工厂门口见陈某等三人推一辆自行车过来,误以为是同厂青年,便伸手拦截。陈等人误以为李某要抢他们,便停下来寻找砖头、石块返回质问。李某即躲进厂。后马路上有人吵架,李出来围观,由遇见陈等人,李再次躲回厂子。陈等人追上来质问,李讲明情况,陈不谅解,手持砖头砸向李的面部静左上颚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