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时摄影.doc_第1页
延时摄影.doc_第2页
延时摄影.doc_第3页
延时摄影.doc_第4页
延时摄影.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楼 作者: lymex 时间: 2012-6-3 11:03 标题: 浅析俄罗斯延时摄影大师Zweizwei的大范围运动控制技术延时摄影,也叫定时摄影、缩时摄影、微速摄影,英文叫Timelapse,就是慢拍快放,拍的是一系列照片,但结果是视频。延时摄影一例,夏日北京:/v_show/id_XMjk2NDUwMzYw.html延时摄影具有非常强的时间压缩能力,可以把几十分钟、几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事物的变化压缩在很短的时间内显现出来,因此能够观察到平常不宜看到的缓慢的变化过程和规律,也因为可以单帧长时间曝光,可以看到人眼不宜察觉的事物,因此具有超常的另类表现能力。以下是挪威摄影师泰耶拍摄的延时片:高清原片:/programs/view/qaepld1XHtM/延时摄影很早就用于科学研究,也广泛用在一些记录片的拍摄中,例如法国的BARAKA,通篇没有一句台词,大量采用了延时摄影手法。传统上看,延时摄影的拍摄需要很高的技术、很强的设备、充裕的资金和时间,因此都是专业团队来做,但现在随着单反数码相机的普及、互联网视频文件的流行,使得延时摄影成了影视爱好者的一个新型时髦方向,近1、2年的很多延时片好作品很多都出自业余人士之手。在youku上查一下“延时摄影”,就会看到另一个世界。当然,延时片高手大多来自发达国家,这里再给出几个例子:美国的TimeScapes/Tom Lowe:/programs/view/zprgD3i8KEk/美国的Shaw Reeder:/programs/view/KSHDU_nvnNs/日本的Mockmoon:/programs/view/l90Rb-HdZ00/挪威的泰耶(Terje Sorgjerd):/v_show/id_XMjU0NDM2MjI4.html我这里今天要描述的,是俄罗斯的Zweizwei,先看一下他的代表作之一,莫斯科2011:/v_show/id_XMzUzNDE0NTEy.html(我给的这些影片至少都是720p的,可以全屏观看,如果嫌这个还不够大、不够清晰,可以下载432M的原片,后面有链接)。延时摄影的结果是视频,视频就需要有变化要素,否则整个系列没有任何变化,那就是照片了。变化,包括被拍摄物体变化和机位变化两类。被拍摄物体变化的例子很多了,比如人、车流、云、星空,这样用固定机位就可以,而且很多人都要建议采用坚实的三脚架,否则任何轻微的移动,都会对画面有负面影响。但是,千万别以为固定机位是延时摄影的唯一拍摄方式,既然延时摄影最后的结果是视频,那么具有摇摆和变焦能力的话,效果会很好,尤其是滑道平移,会产生壮观的画面。只不过,延时摄影也是对空间的浓缩,因此每张照片所需的移动很大,这样对滑道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精密滑道因此应运而生,采用电动慢速移动,产生动态纵深效果,这样的滑道由于精密性和携带性的要求,一般都很短,很难超过3米。视频拍摄往往要铺设滑道,但延时摄影的高度压缩效果,对滑道要求很高,从1080p的片子上看,有1个像素的跳动就非常明显,普通滑道根本达不到要求,数控车也不能解决问题。从我自己的经验看,家里面的比较平整的地板,用小车移动,画面的跳动会超过5个像素。画面变化拍摄物体变化机位变化 旋转,不产生立体效果,画面移动 俯仰,不产生立体效果,画面移动 变焦,不产生立体效果,画面某点固定 平移,有立体效果但焦点不固定,画面移动(无穷远固定) 摇摆,有立体效果、焦点固定 摇摆,会取得类似这种立体效果:然而,Zweizwei的作品,采用了大范围的机位移动,几米到几十米,是不可能用滑道的,也不是采用了专用的数控设备,据说只是采用了普通的三脚架和球头。恰恰是这样普通的设备,但在在移动的同时取得了画面的超级流畅和稳定,这就是他的运动控制技术。Zweizwei的这类片子还有很多,比如圣彼得堡、明斯克、白俄罗斯,以及最新的新加坡,后面都有连接。他这些片子的招牌动作,就是大场面移动+摇摆。很多人看到Zweizwei的片子,第一感觉就是新奇,然后就是不可思议,包括大多数内行者。说他用了精密滑轨吧,但没见过有那么长的,而且很多是顺拍摄方向的画面,看不到地面上有任何东西。说是用三脚架,那怎么可能取得那么平顺的效果呢?根据自己一段时间的琢磨和尝试,摸索到了一些道理。分以下十个部分描述,试图解开Zweizwei超级运动控制延时摄影之谜。一、拍摄要求1、等间隔曝光 这是延时摄影最基本的要素,否则对于云彩、慢速运动物体,画面将失去起码的连续性。为了能够达到这个目的,一般是机内定时拍摄或采用定时快门线,确保拍摄间隔一致。当然,有些时候可以欺骗一下,在无云、较大间隔的场合,时序参照物不多,可以进行非等间隔曝光,这样便于采用手工快门。即便是有云的场合,拍摄间隔相差15%也一般看不出来。2、等距离移动 视频需要匀速移动,而在时间间隔相等的前提下,匀速就是等距离。每次拍摄等距离移动是自动滑道的一个特性,也是运动延时摄影的另一个基本要素。同样,人工移动也必须遵从这个原则,每次移动的距离偏差不要超过15%,否则拍出的画面就能发现一顿一顿的。至于每次到底移动多远的距离,要视运动方式、主体距离和自己的偏好来确定。每次移动的距离越大,角度的变化也越大,最后视频的画面运动就越快。一般的原则是,距离主目标越远则每次移动的距离就可以越长。换算成角度,横向拍摄时每次移动的视角变化为0.3度到1度比较合适,0.6度是常规速度,0.3度是慢速,而每次1度的话节凑较快。按照每步0.6度计算,就相当于1%弧度,而1弧度就是距离等于弧长。也就是说,如果拍摄距离主体50米,那么每次移动距离可以选0.5米左右。 3、始终瞄准焦点 我们经常能看到直升飞机绕一个主体飞行,或者斯坦尼康稳定器绕一个人拍摄的视频,这种就是环绕拍摄,理想状态下是距离主体的半径不变,镜头中心一直对向物体,揭示物体的各个角度,形成强烈的三维感。我有个实拍的例子如下:/programs/view/oAHQdLWYsrA/ 采用弧形滑道,并把主体防砸圆心,就可以比较理想的达到这个目的。但实际上弧形滑道太少,也不通用(半径固定),所以往往用直线滑道替代。 直线滑道要想模拟出弧线滑道的效果,必须把平移和摇摆结合起来,一边走,一边回头。弧形滑道有一个自然的圆心,把主体放置这个焦点上,拍摄的过程中就相机就绕着转。而直线滑道要想取得这一结果,就必须时刻让相机盯住某个物体。如果按角度度看,回头的转角速度是不固定的。具体说,要在画面中间找到一个焦点,拍摄的时候,每走一步,要把相机精确的重新对准到这一点。 焦点的选择有几个原则:-固定的、不消失的、全过程可见;-反差大,清晰,独特,便于快速瞄准;-靠近画面中间;-在不被遮挡的原则下尽量低一些。 有关瞄准点高低,理论上如果与相机同高度,仰角就不会因为走进、走远而有俯仰角变化。否则,假设焦点选的比较高,那么走进的时候必须仰角很大,而远离后又会恢复,产生一种平视-仰视-平视的结果,这是应该加以避免的。 当然,如果有轻微的平-仰-平的幻化,可以后期进行校正。 我们看一下相机如果没有瞄准好,靠后期位移调整,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左边的图表示一个方框型目标,瞄准点在正中的场合。如果拍摄的时候瞄准点偏左了,整个目标在画面中的位置就会偏右,这样由于一般用广角镜头,就会产生梯形变形,靠近边角的地方物体就变大,如中间的图。此时后期如果只靠简单的位移,把中心部分对准,但边角的部分形变就没有得到纠正。4、相机保持水平 只保持主体稳定、焦点固定是不够的,因为相机如果左右方向不保持水平,就会产生麻烦。当瞄准点不在镜头的正中心位置,后期通过旋转方法就不能完全纠正,画面的边缘就会产生摆动。Zweizwei等早期的片子就有这个弊病。具体说,镜头成像从中心到外围,放大倍率是不一样的,广角镜头尤其如此,边缘的部分会被拉伸。如果相机不保持一定的水平位置,边缘物体的成像位置距离画面的中心就忽大忽小,伸缩就不一样了。 人眼对水平的的晃动还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边缘有参照物的场合下,只要有不到半个像素的移动就清晰可辨,对胡1080p的视频从中心算起来距离是960像素,角度就是1/2000弧度,即0.03度。为了达到无暇,优质延时片的水平颤抖要做到0.02度以下。二、拍摄场景选择 上节讲到,Hyperlapse的拍摄实际上是通过直线移动或者是弧形运动而不断改变机位,同时要一直瞄准一个焦点物体的一种拍摄方法。焦点物体就是拍摄的主体,选择恰当才能得到好的效果。1、要选择知名的、漂亮的、层次丰富有立体感的。2、要有自身发光或有光照的,这样在拍摄黄昏过渡会很漂亮,或者可以进行晚间拍摄。3、焦点物体不要太小,本身在画面中要突出,背景如果有的话不应抢眼,周边也不要有距离过近的其它杂乱高大东西。4、焦点物体的前方要平坦开阔,不要有遮挡,最好有两倍于物体高度的距离。5、焦点物体也不应过于细高,那样就很难收入镜头之内,因为绝大多数视频是横向的。三、拍摄方向和路线 从拍摄的方向与行走的方向的关系看,大体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类拍摄,横向就是拍摄瞄准方向与行走方向成90度角,也就是行走的时候向两边横着拍,这是最常用的也是效果最好的一种方式。 横向拍摄一般还可以分为弧线行走和直线行走两种方法,其中弧线行走效果是最理想的,常见于直升飞机绕目标飞行拍摄、斯坦尼康稳定器绕人拍摄,甚至谷歌地图有一种立体图形的操作模式也是采用这种方式(操作方法是按住shift键在按左或右光标键)。此法的优点是相机与目标的距离基本恒定,因此目标物体的大小也基本不变,只改变透视。缺点是弧线比较难于走出来。因为很多的小路和地面记号都是直线为多。不过,由于通常拍摄行走的距离和角度都不是很大,因此直线行走可以近似替代弧线,达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一种拍摄方式是纵向,也就是拍摄目标的方位和行进方向相同或相似,一边拍摄一边接近被拍摄物体(或远离被拍摄物体):此种方式拍摄到的主体的透视效果要相对差一些,需要靠周边环境的变化来衬托纵深,同时对拍摄行走的直线性要求很高,地面上如果做记号的话也很容易被发现。当然,拍摄方向也可以与行走方向成180度角,也就是向后拍摄,这样地面上有记号的话可以及时撤掉。 另外,再就是混合方式或倾斜方式,比如拍摄方向与行走方向成45度角,拍摄的注意事项介于横向与纵向之间。四、具体拍摄设备和技术 拍摄是最关键的一步,拍摄的好就给后期制作提供了优秀的素材,而拍摄的不好就给后期制作留下很多麻烦,甚至无论怎么努力效果也不理想。人眼对视频的帧与帧之间物体的变动非常敏感,这大概是动物的本能(对微小变化的察觉有利于捕猎或防范),因此在拍摄中要尽量避免帧与帧之间的大范围变化,保持一致和稳定,具体分为以下5部分:1、有效的相机支撑方法既要保持稳定的支撑,也要便于灵活的调节,还要方便移动。在拍摄过程中还要保证定位准确、机位高度一致、调节要独立。A、独脚架方便灵活、移动快速、高度基本一致,但最难控制,因为不仅多了两个自由度,更主要的是调节方式不是独立的了。比如可以通过前后俯的方法完成对准,但这样做改变的距离和位置。另外,调节水平的时候很难保持对准,造成指向、水平等调节精度比较低,不建议使用。B、三脚架,灵活性比独脚架稍差,但也比较轻便,每次短距离搬动不成问题,定位也可以在中心部位延伸指示器,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C、带有轮子的三脚架,与三脚架方法比,移动和定位更加方便,只需推动,不过三个脚都是万向轮这样就太灵活了,当地面稍有不平的场合下难免不听使唤。我用一根钢筋穿过其中两个轮子使之同轴,这样轮子的方向就不会乱来了,而且可以在另外一个轮子上加上方向控制,就可以让两步之间的位置保持得相当好,适合纵向拍摄。另外,调节前面的方向轮,可以圆周运动,产生弧形滑轨的作用,样片在此:/programs/view/oAHQdLWYsrA/D、车上架设三脚架或用某种方式固定相机。由于汽车轮子大、轮距大、轴距长,对于小坑洼不敏感,拍摄不用对准,拍摄速度很快。这种方式很久之前就被采用,被称为drivelapse,但以前大多是长距离、纵向拍摄为主。这里的drivelapse主要是横向拍摄、拍摄建筑等人造目标为主、开车距离有限、开车速度极其缓慢。2、快速移动定点技术 一段延时片大约有100张到200张,拍摄间隔只有10秒到15秒,如何又准、又快的移动到下一个预订位置的确是一个问题。常用方法之一是利用广场、步道上的铺装花纹/方砖,每步一块砖,或者每两步一块砖。方法之二是自己事先做好标记(对于铺装不均匀或者干脆没有标记的场合),方法三是脚步法,每次移动一步,尽管难于精确控制,但速度最快,适合地面没有任何标记,也不便于自己做标记的场合。 从定位的精度看,横向拍摄对于行走是否走直线不敏感,稍微偏离也没有关系。但纵向拍摄对于是否行走直线就很敏感,尤其是近处有参照物的情况下(包括露出的地面),不走直线就可以发现明显的晃动,这样的瑕疵甚至在Zweizwei、Dan、Sasha的延时片里都有出现。另外,纵向移动时可以拍下待行走的地面,那样就不宜在地面做标记了。 如何在纵向移动的时候使得相机机位能够精确的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与地面的标记精确重合?最早的大地测试定位方法是用细绳挂铅垂,但这种方式不适合快速拍摄,因为铅垂摆动,稳定需要时间。现代大地测试都用光学望远镜的方式,一边观察一边调整,速度也是非常慢。我想了一个办法:三线悬垂,解决了这个问题:三根柔软的线(图中绿色)悬挂一个铅垂,这样就不会有任何晃动,移动后马上稳定。三根线的位置使得腿部很难碰到,而且由于是柔性的,万一碰到会很快复原。搬动三脚架的时候悬垂直挺,直接就可以定位。3、精确对准技术 对准就是让相机的CMOS的一个固定点始终对准被拍摄物体上的焦点,也就是让物体的这个焦点在最终照片上始终保持在同一个位置。对准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方法:A、个是用相机本身的光学取景器,利用取景器里面的某个对焦点的某个角对准被拍摄物体的焦点。这种方法速度快,但对拍摄者要求很高,对准精度有限。由于相机的取景器在标准镜头的场合不仅没有放大,而且还是缩小的。拍摄一般用广角镜头这样目标看起来就更小了,少许移动在取景器里看不出来,因此对准精度比较低。另外,在相机前方加有高密度中灰镜(ND400以上)的场合,光学取景器非常暗,使得取景实际成为不可能。B、再一个方法就是外加瞄准器,比如用小型望远镜装在热靴上,望远镜的目镜带有分划板或十字瞄准丝,每次移动后可以精确对准。下面的照片中我用了一个520的高尔夫测距望远镜。这种方法的对准精度会比较高,因为望远镜都有较大的放大倍数,但问题可能有三个:一个是如何稳定而可靠可调节的装在热靴上(我用的是望远镜寻星镜架、热靴接口);另一个是望远镜视野小,不容易一下子找到目标(我用的是较低倍数的5倍);最后一个是调节速度可能比较慢,因为要首先调节水平,然后再一边观察一边对准,两次观察的方式不同,不能同时进行。当然,这种方式很适合采用微动云台例如曼富图410的场合,水平和对准本来就是分别调节的。还有一种光学取景器是给拍鸟用的,但也适合拍运动延时片:放大倍率1,也就是没有放大(也没有缩小),前面的镜子是一个半反半透镜,后面有LED发光,通过半反膜反射回来进行瞄准。由于大部分相机的取景放大是0.75倍附近(标头),假如用24mm镜头,那相机取景就是放大0.36倍,所以这种取景器对比相机直接取景,放大倍率接近3倍,也基本够用了。但这种取景方式有个限制,就是只能瞄准镜头轴线高度,也就是说,每次瞄准的焦点必须在通过画面正中心的水平线上(下图红线上),不能偏高,也不能偏低。如果想要把对准点选在上图的红圈里,那怎么办呢?只能取景的时候镜头仰角再小一些,但这样建筑物的尖端就不在画面中了,只能用更广的焦距,来取得仰角变小但建筑不消顶的效果:C、最后一个方法是用相机的实时取景功能(Live View)。这种方式尽管要在相机上操作,但也不太繁琐,对准的位置可以在全画面上任意调节,不受是否加装了高密中灰镜的影响,所见所得,因此最为常用。尼康相机在实时取景放大显示的时候,显示的小区域的位置可以任意指定,而且这个位置会被记忆,拍摄后尽管恢复1:1取景,但通过按动放大键,仍然会放大刚才定好的位置。对于NEX-7和佳能5D2/5D3,放大后屏幕没有定位标记,那样只好在LCD上用不干胶做个十字瞄准线;对于尼康D7000,放大后的取景屏有一个比较粗的红色取景框,这样就可以用某个角部进行定位,对于尼康D800,红框线可以选择小的那种,按放大键4次后仍然显示在屏幕上,放大倍率已经比较高了(大约11.5倍),对准精度高,或者也可以再按一次放大键,这样就放大成为23倍,没有红框指示则要自己在LCD上做标记。当然,这个方法还是需要一定的练习,可以达到放大与对准同时进行,粗瞄准和精细对准一气呵成;如果粗瞄准有问题,也可以在热靴上装个指引器来弥补;实时取景在阳光下观察也变得很困难,因此最好LCD上要有遮光罩,衣服要穿深色的(否则在LCD上的反光会影响观察)。另外,实施取景在拍摄过程中,千万不要按动相机的光标键重新定位,那样等于原来的定位点改变了。用这种方式,要取消人脸或笑脸自动检测功能,否则碰到旁边有人的话红框会自动跑掉。对于尼康相机,取消的方法是打到自动对焦,装上自动对焦镜头同时也开启自动对焦,开启LV,按对焦按钮同时拨动副轮(在前),就可以看到笑脸出现,继续转动到访框对焦即可。4、对准的执行技术 上一段实际上是说如何知道准或不准、偏差多少。而知道了偏差后,需要调节到没有偏差,这个调节的设备和过程就是这里要介绍的。 调节纠偏不仅包括焦点对准,也包括水平调整,因此要安装一个水平仪,要每2mm对应30角秒的那种玻璃管的,塑料的不太好用,有轻微不水平的话察觉不出来。玻璃管可以安装在液压云台露出来的部分:如果没有液压云台或者云台板突出部分不够,可以在相机下面垫一块薄钢板,水平泡用一个平底铝框包好再粘到钢板上去。水平指示不宜装在热靴上,那样位置偏高,不好观察。 对准用的云台,可能有以下8种供选择:A、用球头,这个灵活,但很不好用。由于球头是万向的,调节了方向和俯仰,但水平也完全可能也改变了,所以不建议采用。B、液压云台,主要是给摄像用的,用一个手柄调节俯仰和方位,但不能调节水平,仅适用于地面非常平、无需水平调节的特殊场合,或者下面有水平平台。C、三维云台,这种云台功能不错,水平、俯仰、方位可以分别调节,缺点就是调节不精确,反复调节速度慢。D、三维微动云台,比如曼富图410,功能很强,水平、俯仰、方位可以分别微调,因此可以调节的非常精确,缺点是三个方向要分别调节,因此可能速度受到影响。E、专业设备的底座,比如水准仪的(容易拆卸)、经纬仪的(功能强),微调可以用三个角轮,精确调整有相应的机构,精密而顺畅。架子可以用标准的仪器架子。F、自动机械单轴水平云台,无论三脚架如何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上部平台左右总会自动保持水平,这样相机就无需每次调节水平,只调节俯仰和方位即可。这种自动平台的一个例子见后面。G、自动机械双轴水平云台,无论三脚架如何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上部整个平台总是水平的,这样相机就无需每次调节水平,甚至也无需调节俯仰,只需调节方位。H、自动电子双轴水平云台,类似上述,缺点貌似是载重不大,参考:/v_show/id_XMjAyMjEzODA0.html5、相机和镜头相机用单反最好,微单也行。大部分尼康的机器机内带有定时拍摄比较方便,当然也可以外加定时快门线。最好用手动设置,比如手动ISO、手动光圈、手动曝光、手动白平衡。镜头要采用稍微广角一些的,因为相机像素比HD视频的高,不用的地方可以后期裁减掉,而如果拍的窄小,后期就不可能扩大了。镜头光圈不宜选择过小,否则每次光圈收缩的时候不会完全一样,相对误差比较大,会造成画面闪动。可以采用没有CPU的手动镜头,或者把尼康的带光圈环的镜头接到佳能的机身上用(G头也可以采用带有光圈控制的接环),这样拍摄过程中保证光圈不变。 下面以尼康D7000和手动水平泡指示为例,说明一下拍摄对准过程,全套设备如下图: 三脚架装了Wimberley臂作为水平调节的执行机构,用左手在下面操作,配合眼睛盯着水平泡;右手操作上面的液压云台,控制水平旋转和俯仰,眼睛同时盯着实时取景的放大区。 每拍摄一张,首先要一边看LV屏幕一边按放大键一边初步对准,然后右手调节液压云台的俯仰和旋转,让目标套在红框的右上角;调节的同时,眼睛看水准泡的、左手也要调节水平,一切调节好以后右手按动快门(快门线是绑在手柄上的),然后搬动三脚架到下一个位置,周而复始。下面的图是屏幕局部增强反差后,可以看到目标是如何与红框内角符合的。 这部分有个视频在此:/programs/view/9J9ZVly0Fi0/ 这个拍摄过程要在家里反复练习,做到又快又精确,各种调节可以同时进行。我可以做到平均拍摄周期10秒,最差12秒。当然,最好像我这样手按快门而不是用定时器,那样万一没有调节好就麻烦了,而延时片并不在意1、2秒的差异。 对于佳能相机,LV放大后没有红框,那也不要紧,可以找一块透明不干胶贴在LCD的保护屏上,上面用记号笔做一个十字的对准标记。 这种拍摄也可以用上述提到的微动云台,那样调节俯仰与调节水平可以分开进行,尽管可能速度慢一些,但可以调节到比较精确。五、后期半自动稳定处理 移动三脚架改变机位拍摄出来的系列,如果不经过后期稳定,一般是惨不忍睹,至少是晃动、抖动很大。很多非编软件提供了针对手持视频的稳定功能,比如Final Cut Pro,当然少不了功能强大的Adobe After Effects(简称AE)。早期的AE本身有自动稳定功能,可以进行位移晃动补偿,或同时可以选取两点进行摇动/旋转补偿。但除此之外,但提供了一些辅助方式可以手工逐帧处理。另外,AE还有一些插件可以实现稳定,比如SteadyMove Pro。 无论如何,后期稳定是个细工技术活,因为要处理到一个像素的几分之一以下,才能在视觉上察觉不到不理想。稳定可以大体分为手动、半自动和全自动三类,下面看一下半自动稳定处理的具体方法如下(适合AE CS4、CS5):1、首先打开照片序列素材,建立合成和素材图层;2、双击该素材,打开素材图层视图,内存预览;3、在“窗口”菜单里打开“跟踪”面板,同时把时间序列光标放在序列大体中间位置。4、在“跟踪”面板中选择“稳定”,则画面上就会出现一个双框标志,其中外框是相邻帧的搜寻范围,拍摄的质量越好就可以把这个范围定的越小,这样跟踪精度就高;内框是特征物。通过移动这个双框,套住一个中心特征点(最好是拍摄的焦点,但要特征分明、反差强烈的),这样理想情况下AE就可以把系列中的每个画面的这个点对齐。选择这个点之前,要进行内存预览,多看几遍,才能选择出合适的点位。5、在稳定对话框里勾选“旋转”,这样会出现另外一个双框。在画面的边缘(尽可能远离第一个双框)找一个平行于拍摄相机的临时特征点,把双框套上。由于这第二个点必定前后帧位移大,跳动也大,因此外框要适当加大。6、先手动单帧、逐帧向后分析。这一步主要目的是得到永久性的旋转稳定,同时进行大体的位置稳定。单帧分析的原因,是旋转稳定在较大范围的机位移动场合下很难得到一致的结果,有问题可以停住回退一格。全自动分析的话,出了问题要全部回退。7、单帧分析的过程中要严密监视跟踪点,尤其是画面跳动较大的场合,若发现跟踪点偏离了目标,要按Ctrl-Z回退一格,扩大跟踪范围重新单步分析,实在不行要另换跟踪点。8、分析到尾部后,把时间光标放回中间部分的起始跟踪点,然后向前单步分析,过程类似。9、分析完毕,会自动生成“动态跟踪”,内有两个跟踪点的关键帧数据。预览,满意后,用鼠标点击跟踪面板右下角的“应用按钮”,这样AE就生成另外一个纠偏系列,在合成画面里就可以抵消画面的抖动和旋转。再次对“合成”进行内存预览,就可以看到软件跟踪后的稳定效果,如不满意则要吸取经验重做,如个别有位移较大的帧可以手工修改,但旋转校正必须在这一步做好,否则手工改动非常麻烦。这部分技巧很多,需要自己慢慢摸索,也可以参考相关资料,比如我要自学网稳定跟踪一节:/show.aspx?id=15942&cid=316六、后期手动稳定处理 本来这也属于后期处理的一部分,但由于很特殊也很复杂,因此独立出来。手动修改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手动逐帧位移的方法让画面稳定,修改仍然是在AE中进行,具有最强的灵活性和可控性,当然比较费时。本方法是个人摸索出来的,不一定是理想方法,更不会是唯一方法。另外,此法只适合位移,不适合其它调整(比如旋转、缩放)。 为了能够调整位移,首先要知道是否位移了、位移了多少。这个其实很好判别,画面上找一个固定点,通过预览就能了解到这个点的大体位移情况,通过放大画面可以看得更清楚,通过在计算机屏幕上做标记就能知道精确的位移。1、找画面焦点 焦点就是画面主体中很明显的一处人为选择的关键点,这一点要处理成在系列画面中为一个不动点。焦点在拍摄前就应该计划好,后期处理就可以同一个焦点,这样画面才不至于调节过大。焦点也可以是多个,分段进行。焦点一般要选择主题画面的中间位置,具有明显特征、有较高的反差同时基本不随画面而改变的点。2、定下并标记屏幕对应焦点 为了能让焦点固定,必须在屏幕上标记一个参考点。显示比例放在50%(或33%,若精度差一些的话),通过AE内存预览,查看焦点大体移动范围和平均中心,用不干胶纸剪成两个箭头,贴在屏幕上,再次预览,用手型符号移动屏幕,使得画面焦点平均位置大体对准标记点。3、开始粗调 时间标尺放在初始位置,打开“变换”中的“位置”开关,这样就自动生成了第一个位置关键帧,通过改变其数值就可以实现画面的位置的变动。4、位置调节,用光标键进行,目标是把画面的焦点与屏幕上的标记点重合。由于显示分辨设置在50%,因此每键入光标键一次,就移动两个像素,因此速度不会很慢。移动重合要对X和Y都进行,当然也不要求非常精确,因为还有后续步骤。5、当前帧移动 调节好第一点的位置后,按PgDn键,时间标尺就移动到了下一帧,就可以再次用光标键对下一画面进行操作,以此类推,直到完全调节完毕。由于调节的过程中只涉及PgUp、PgDn和4个光标键,因此可以双手操作,熟练后速度会很快。全部做完后,用PgUp逐格回退,看是否有较大偏差,如有可以随之调节,感觉差不多了预览一次确认。这样下来的结果,对其精度就可以达到几个像素的级别;6、把显示比例改成100%,这样按一次光标键就移动一个像素,再次用手型光标移动焦点让大体对准,然后重复上述4、5的工作,只不过这次属于细调了。7、把显示比例改成200%,这样按一次光标键就移动0.5个像素,再次用手型光标移动焦点让大体对准,然后重复上述4、5的工作,只不过这次属于微调了。8、事到如此,对准精度基本可以达到0.5个像素之内,要求不高的就可以了,因为数码相机即便1200W,一个像素只相当于HD视频的半个像素。要求更高的可以在400%的显示比例上再做一次精细调节。也有人会问,像素最小不就是1吗,怎么能出来半个或1/4像素?其实,软件都是通过插值的方式得到亚像素的,而由于集体动作的原因,视频画面的某个帧即便移动1/2个像素,也会有较明显的感觉。 至于手动调节旋转,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画面有旋转,主要是因为拍摄的时候机器没有完全调节到水平位置。其实对于单幅照片,水平线误差调节到0.5度以下就难于察觉了,但对于延时摄影,有画面之间互相参照对比,因此水平必须调节到0.05度以下,才能抖动不明显,要求高的要调节到0.02度。 首先应该了解画面是否有了旋转、旋转了多大。就这一点可能就令人头疼,因为有些画面没有什么水平或垂直的参照物。一下图片还不错,底座是个水平的平台,无论怎么旋转都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有了参照物,接下来如何调节也是问题。AE只有小键盘的“+”、“-”符号作为快捷键,但每次是调节1度的,这太大了,而且步进数值不能更改。不知道高版本的AE是否可以。这样就必须手动输入角度数字,改起来就很麻烦,而且不直观。判别和校正旋转,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在边缘处能明显看出因拍摄旋转而引起跳动的位置,标定多组特征物进行跟踪。这种办法目前我正在探索,主要思路就是,谁看起来不好就把谁作为特征物,进行画面跟踪,看变化趋势,然后与理想的变化规律做对比,最后进行手动画面校正。七、后期全自动稳定处理 AE在2011年4月份推出的新版CS5.5,有了个全新的功能叫Warp 稳定器,推出后就广泛进行了宣传,可以在用户不干预的前提下自己分析背景、自己寻找关键点,进行自动稳定性分析和自动画面匹配裁减等功能。由于效果好、使用简便,一推出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Tom也在7月份在他的网站发表帖子介绍:/phpBB3/viewtopic.php?f=8&t=4998 如果你要想看一下Warp稳定器的能力,这里有一个直观的对比:http:/www.sinusdigitalus.de/201 . 55-warp-stabilizer/ 这个对比视频是作者用独脚架拍摄的,显然拍摄的很糟糕,也许故意拿这个做演示,而处理后的结果就好得多。网上采用Warp稳定器的对比例子非常多,但直接用在Hyperlapse的并不多,这个就是一例。当然,从挑剔的眼光看,结果距离理想也相差很大,不能用于正式目的。这也提醒我们,前期良好的拍摄素材会在后期节省很多工作,同时也会取得更好的稳定效果。 Zweizei等运动延时片作者,能在2011年有很多、很稳定的作品,与AE CS5.5是密切相关的。但查看为数不多的2010年的几个hyperlapse片,大多边缘都是抖动、晃动。我用AE CS4处理的片子,中央部分相当稳定,但边缘部分一样不好。 Warp稳定器,使用起来非常简便,在效果栏里查找Warp,拖到合成窗口上即可。程序将自动完成第一部分析(画面上有蓝色条)和第二部改正(画面上有橙色条),然后就可以预览看效果了: 当然,效果窗口下面还有一些选项,改变这些选项,就可以适合不同的画面、不同的目的。改变选项后,AE不再进行第一步背景分析(因为已经分析过了),只是要重新进行稳定性处理,这步要快得多。这些选项的了解对于更好、更恰当的稳定目标至关重要,因此我要花些篇幅描述如下:1、Motion与否,选择No Motion就是让画面静止,如果前景和背景不同的话,是让前景静止。如选择Smooth Motion,那就是运行画面有运动,类似摇摆,并可以选择到底摇摆的有多平滑,缺省值50%,可以选择超过100%。2、稳定方法,选Position的话就是只进行位移,而选Position、Scale、Rotation时也是与老版本兼容的,可以让AE进行位移、缩放、旋转来让画面稳定,但与老版本不同的是,AE自己会选择关键点,这样就方便多了。选Perspective,是新版本的稳定功能,直观翻译是改变透视,就是可以通过对画面四角分别变形,达到纠正目的,比如对于超广角镜头因为光轴偏离而产生的梯形失真,用以前的位移、缩放和旋转根本改正不过来,但改变透视就可以对画面的四角分别进行拉伸,纠正梯形变形。同时,此功能可以倾斜,即改变成平行四边形,因此可以纠正视频快速晃动拍摄的果冻现象(Rolling Shutter Ripple,下面的高级选项)。当然,正因为此功能可以平行倾斜,有时前景的某些活动物体会欺骗AE,让背景的画面也进行变形,看起来很不舒服,那样的话就只好不用这个选项了,比如这个视频:/23000333 经过的Warp稳定器后,晃动的椅子腿、右上角变形的柜子,都是不妥当的处理。但是,很遗憾不能单独选择关闭平行四边形而保留梯形校正。最后,选择Subspace Warp,这是新版本最强大的地方,缺省就是这个选项,不仅包含了上述所有的功能,而且可以让前景和背景分别处理,这样不仅适合普通晃动的视频处理,也很适合处理运动延时片。3、边缘处理(framing)。Stabilize only,就是只稳定,不对边缘做任何处理,画面稳定后会留下变动的边缘黑框;Stabilize+Crop,稳定后,切割边缘到统一大小,周边留下固定的黑框;选Stabilize+Crop+Auto Scale(缺省),则会自动放大到充满,没有边框,但这样的放大可能让画质损失,所以下面有一些选项,比如最大可以放大到多大(Max Scale),可以故意保留一个黑框反正后面某些设备播放的时候也看不到(Safe Margin),甚至可以故意改变放大倍数(Additional Scale);当选择Stabilize+Syn Edges时,可以保持原来的比例不变,AE会自动寻找前后帧的像素来填充因稳定而留下的边缘黑框,而且,下面有一些高级选项,用来确定寻找边缘的距离时间、找到后如何混合、是否对原画面切边等。 有关AE的跟踪和稳定的帮助话题,参考这里:/content/h . ing-motion-cs5.html 如果对像质有严格要求,不想因稳定后而放大,也不想保留黑框或合成边缘,那就制作的时候多留出一些空间,比如做21121188,即保留10%的边框,让Warp去稳定、去裁切,输出的时候用Crop选项,最终再裁到19201080即可。 另外,AE Warp稳定器可以有更多的高级应用,网上有两个例子,一个是先抠掉运动的前景后稳定背景,然后再恢复前景,这样等价为前景若不运动就是稳定了,此时就可以把稳定后的前景再抠出来,放到别的画面上去;另一个例子是利用了合成边缘的功能,把画面上的某个行走的人给消隐。八、运动延时片采用Warp稳定器的流程1、预处理。任何自动的东西都有一定的容忍范围,抖动太大的应该先经过手动处理后,再自动处理才更有效。手动处理一般就是人工位移和旋转,方法见前一节。2、对预处理后的结果施加Warp稳定器,调节各种参数,让画面稳定。但是,不要做的过分,不要有任何不可逆的动作,处理要保留余量。3、导出中间结果,可以是分辨较高的文件,这样就可以继续进行其它方面的处理,比如调色、过渡,或去闪。4、然后合成视频。5、如果对视频不满意,或者是以前别人的视频(没有源文件)或自己的的视频但懒得重新做,那么可以重新导入再进行稳定。此时可以看出,最好先前的视频是未经压缩的,再处理就有较好的效果。6、其它技术与处理A、数码变焦和数码摇摆。本来这种技术常用在固定机位拍摄结果的处理,使得平淡的画面产生动感,例如长城脚下的公社:/programs/view/25jgJqspZYA/zweizwei的片子里面不全都是运动的,非运动的片子,经常用缓慢的变焦拉近。但运动延时片动感本身就非常强,再用这种方式进行后期,弄不好反而会添乱。适当的采用数码变焦和数码摇摆也会有它的作用,比如弥补拍摄中的偶然跳动和不足。B、数码后期摇摆可以掩盖拍摄焦点,或移动焦点到更合适的位置,比如把本来一个圆筒的外部焦点移动到内部圆心。C、增加运动范围,例如一个接近式的拍摄,如果嫌慢或接近范围不够,可以用数码变焦增大。D、黄昏过渡,流畅而自然,属于亮度和色彩稳定控制技术。E、加强滤光,用ND1000甚至ND2000,从而在日光下取得秒级的曝光,模糊车辆与行人。F、音乐配合,与画面结合紧密,实际上是画面编排配合音乐。音乐选择上,不仅要扣主题,而且要找那种生门的。G、后期特效处理,结合数码摇摆和数码变焦,如“新加坡2012”,在转轮上可以处理出飞机降落的效果。九、DIY自动水平平台 讨论完后期,再回到前期拍摄的一个特殊技术。前面说过,为了能够得到平滑的结果,主要工作还是应该放到前面去做,而自动水平平台就是关键的一个硬件。任何水平平台,少不了二样东西:水平检测器、执行机构。前者需要快速、精确、高灵敏,后者需要承重、平滑和稳定。 执行机构,有的是液压的,比如坦克的炮塔,要在运动时一直保持稳定,液压的具有高速、大力的特点,但需要很强的动力系统,也比较复杂。机械的相对简单,一般采用蜗轮蜗杆结构,这样驱动力量不大,并有自锁功能,回差也可以调节到很小。我正好以前买过一套精密角度滑台,是日本KOHZU公司生产的。 显然是手动的,手柄可以取下,内部的轴是3mm粗,连接到蜗杆。两边有精密可调圆柱轴承,可以调节到既阻力不大,又没有回差和旷动。最大角度超过15度,对于拍摄来讲足够了。每旋转一周的话倾斜1.5度,也比较合适。平面大小是5050mm,比较适中,承重几公斤不成问题。 水平检测器,采用了芬兰VTI公司生产的SCA100T双轴高精度倾角传感器。这是基于3D微电子机械系统的高精度传感器,分辨达到0.0025,响应速度10Hz,具有模拟和数字双重输出功能,淘宝有卖。 驱动部分,可以说是最麻烦的。 电机和齿轮减速器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也具有3mm的输出轴,但最主要的是如何接到一起。由于要携带使用,体积和耗电都要比较小,但常见3mm的连轴器本身很粗很长,因此只能采用刚性的铜轴自制,支架也是用铝板手工加工,调节的时候必须同轴,不能移位或倾斜,否则卡住不转了,这是最费事的地方。 再就是电子电路和其它部分,供电采用2节串联并带有保护板的18650,经过稳压后供给后面的电路,采用了PID调节,既保证高速和精度,也要省电。实测运动时电流有300mA,不运动时10mA到50mA,平均使用时间超过10小时。经过实际测试,表现很理想:/programs/view/ULICzEyAR30/ 最后,水平平台的底座安装在一个定做的燕尾平台上,继而可以方便的安装在相机云台上。图中云台是用的Wimberley单臂,这样可以让相机处于自由状态而平衡,旋转和俯仰都很方便。平台的上面是把曼富图的球台的上半部分拆了下来,钻了4个孔装上装上,这样就可以方便的接受相机快装版。整体结果非常稳定。2节电池和电路板,装在一个铝盒中。 装好后拍的第一个运动片:/programs/view/6Gky3J3YAoM/ 这片子没有进行任何自动的稳定性处理,可以看到边缘部分有少许左右晃动,那是因为拍摄的时候指向没有对准所导致,但水平线非常稳定,没有可察觉出来的上下摆动。十、Drivelapse和Boatlapse Drivelapse就是把相机装在车上,一边开一边拍,间隔一般是1秒,最后做成延时片。为什么间隔是1秒呢?因为车速一般较快,因此间隔时间短才好,不要长于1秒,否则结果变化太快了。但为什么不取零点几秒呢?因为能买到的定时器最小分辨就是1秒,机内定时器也是一样。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做了个触发器,可以以0.4秒最小间隔拍摄:用这个触发器,用低速四驱档(4L)、怠速行车,拍出来的片子都嫌太快。因此,Tom在拍摄其boatlapse时,用了每秒4次曝光,以便达到减速目的。 一般来讲,drivelapse适合白天光线足的场合,少有夜间拍的,但夜间拍好了就非常特别而壮观。这部分有专门的描述,详见延时摄影综述夜间微光延时摄影一章。附、网上运动控制延时片鉴赏与瑕疵分析1、ZweizweiMinsk Belarus 2010,明斯克,白俄罗斯/v_show/id_XMzU0MTk5MTY4.html这是他早期作品,也是明斯克2010年宣传片,有些片面追求过大的运动范围和运动速度。0:24,明显看出建筑物左右摇摆,问题大概出在相机的水平没有找好。1:49,上阶梯,可以看到扶手左右摇摆,问题出在拍摄机位不是一条直线2、当然,他后来的2011年宣传片就制作的非常精美,从运动延时的角度看也察觉不到瑕疵:/v_show/id_XMzUwNTAyNTg0.html越好的片子越可以高清播放,1080p版本下载地址(579M):narod.yandex.ru/40871443001/h75869311e4c6c95461ee4706d64475c1/MID_1080p-.mp43、Zweiz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