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推拿手法学.ppt_第1页
成人推拿手法学.ppt_第2页
成人推拿手法学.ppt_第3页
成人推拿手法学.ppt_第4页
成人推拿手法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人推拿手法学,滚法,(1)手法要领: 前臂旋转与腕关节屈伸这二者动作一定要协调。即前臂旋前时,腕关节一定要伸展,以小鱼际肌为着力部位。反之在前臂旋后时,腕关节一定要屈曲,以第五、第四掌骨的背侧为着力部位。如此在体表部位上产生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其滚动频率每分钟约120160次。 躯体要正直。不要弯腰屈背,不得晃动身体。 肩关节自然下垂,上臂与胸壁保持510厘米距离,上臂千万不要摆动。 腕关节要放松,屈伸幅度要大,约120(屈腕约80,伸腕约40)。 滚法突出是一“滚”字。忌手背拖来拖去摩擦移动、跳动、顶压、及手背撞击体表治疗部位。 请手指均需放松,任其自然,不要有意分开,也不要有意握紧。,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 一定位或经络穴位上,沉肩垂肘,以腕关节悬屈,运用腕间的摆动带动拇指关节的屈伸活动,以使之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经络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动作要领 (1)上肢肌肉放松,不可有蛮劲,手掌虚握拳,沉肩,垂肘,悬腕,掌虚。 (2)沉肩、垂肘意思是肩部或手臂都要放松,悬腕意思是手腕要自然弯曲,本法的动作要贯穿着一个“松”字,这样才能使功力集中于拇指,力量沉着,动作灵活,柔和有力。 (3)压力、频力、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 次。 作用本法具有舒筋通络,调和肺腑,行气活血,健脾和胃,以及调和脏腑功能等作用。,适用部位 本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常用于头面部、颈项部、胸腹部、肩背部、腰骶部及四肢关节处。 临床应用 本法刺激量中等,属于平补平泻手法,接触面积较小,作用深透。临床上对内、外、妇、儿、伤各科的许多病症均可以本法治疗。如头痛、失眠、面瘫、高血压、胃脘痛、腹痛以及关节筋骨酸痛等症常用本法治疗。,(2)适用部位:颈项部、肩背部、腰臀部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 (3)功效: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等。 (4)主治:风湿酸痛、肌肤麻木、肢体瘫痪、运动功能障碍等症。,按法-指按法,(1)手法要领: 按压力的方向要垂直向下。 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感觉充分达到机体深部组织。切忌用迅猛的暴力。 按法结束时,不宜突然放松,应逐渐递减按压的力量。 (2)适用部位:全身各部经穴。 (3)功效:解痉止痛,温经散寒。 (4)主治:疼痛、癃闭等症。,按法-掌按法,用掌根或全掌着力按压体表的一种方法,称为掌按法。掌按法可单掌亦可双掌交叉重叠按压。同样也可与揉法相结合使用。 (1)手法要领: 按压后要稍作片刻停留,再做第二次重复按压。 为增加按压力量,在施术时可将双肘关节伸直,身体略前倾,借助部分体重向下按压。 (2)适应部位:腰背部,腹部等体表面积大而又较为平坦的部位。 (3)功效:疏松筋脉,温中散寒,活血祛瘀等。 (4)主治:腰背疼痛,脊柱侧突,脘腹疼痛等症。,点法,(1)手法要领: 拇指端点法:用手握空拳,拇指伸直井紧贴于食指中节的桡侧面,以拇指端为力点压于治疗部位。 屈拇指点法:是以手握拳,拇指屈曲抵住食指中节的桡侧面,以拇指指间关节桡侧为力点压于治疗部位。 屈食指点法:是以手握拳并突出食指,用食指近节指间关节为力点压于治疗部位。 (2)适用部位:全身各部位,尤适用于四肢远端小关节的压痛点。 功效、主治可参见指按法。,压法,(1)手法要领: 术者肘关节屈曲,以肘尖部为力点,压在体表治疗部位。 压力要平稳缓和,不可突发暴力。 肘压力量以患者能忍受为原则。 (2)适用部位:仅适用于腰臀肌肉发达厚实的部位。 (3)功效:舒筋通络、解痉止痛。 (4)主治:腰背部顽固性痹痛,腰肌强痛。,摩法,(1)手法要领: 指摩法:腕微屈,掌指及诸指间关节自然伸直,以食、中、无名(环)指末节罗纹面附着于治疗部位,用腕和前臂的协调运动带动手指罗纹面在所需治疗部位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摩动。 掌摩法:腕关节微背伸,诸手指自然伸直,将全手掌平放于体表治疗部位上,以前臂和腕的协调运动,带动手掌在所需治疗部位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摩动。 手法轻柔,压力均匀。指摩法宜稍轻快,每分钟摩动约120次左右;掌摩宜稍重缓,每分钟摩动约80100次左右。 (2)适用部位:全身各部位。以胸腹和胁肋部最为常用。 (3)功效:宽胸理气,健脾和胃,活血散瘀。 (4)主治:咳嗽,胸闷,院腹胀痛,外伤肿痛等。,揉法-鱼际揉法,(1)手法要领: 用大鱼际着力,稍用力下压;拇指略内收,指间关节微屈;手腕放松,以腕关节和前臂协调的摆动运动,来带动大鱼际在治疗部位上作环旋状揉动。若以掌根着力,则称为掌根揉法。 动作要灵活,力量要轻柔。施法时既不可在体表造成摩擦,也不可故意在体表揿压。 动作要有节律性,其频率每分钟约120160次。 (2)适用部位:全身各部位。以头面,胸腹和四肢诸关节最为常用。 (3)功效:疏筋通络,3削十止痛,活血散瘀,健脾和胃,宽胸理气。 (4)主治:头痛,面瘫,胸胁痛,院腹胀痛,四肢软组织损伤。,揉法-指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罗纹面,或以食、中指,或以食、中、无名指罗纹面,在某一穴或几个穴或某部位上作轻柔的小幅度的环旋柔动,称为指揉法。且有单指揉法、双指揉法、三指揉法之分。 临床上指揉法常与按法结合,组成按揉复合手法。单指揉可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双指揉可用于背俞穴,亦可用小儿推拿乳旁、乳根穴或双侧天枢穴;三指揉可用于背俞穴,亦可用于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等。,搓法,1.搓肩关节 患者正坐,肩臂放松自然下垂。 医生双下肢马步位;然后双掌如抱球样相对用力作顺时针方向回环搓揉1020次。用于肩周炎。 2.搓上肢 体位同上,双手挟持住患侧上臂作一前一后的交替搓揉,并渐渐下移由前臂至手腕,再快速由腕部向上至腋部。如此往返搓揉35遍。用于上肢痹痛。,搓肩、搓上肢可视为一个整体手法,由肩而下; 也可分为两个手法,根据临床需要作选择。 3.搓胁肋部 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其后,用双手自腋下挟持患者胸廓的左右两侧,相对用力作一前一后的交替搓揉,沿胁肋搓至髂嵴上;如此作自上而下的单向搓揉移动。一般搓35遍。用于胸胁迸伤、肝气郁结。 4.搓下肢 患者取仰卧,下肢微屈,医者用双手挟持住大腿的内外侧(或前后侧),相对用力作一前一后的交替搓揉,经膝、小腿至踝部,再由踝、小腿、膝、大腿,如此往返35遍。用于下肢痹痛。 5.腰背部搓法 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医者位于其后,双手放置上背部作呈水平状的搓揉动作咱上而下至下腰部,再上下往返搓揉35遍。用于腰背痛。 手法要领: 搓动时双手动作幅度要均等,用力要对称。 搓揉时频率可快,但在体表移动要缓慢。 双手挟持肢体时力量要适中。挟持过重,搓不动,挟持过轻,搓不到,捻法,(1)手法要领: 捻动时要轻快柔和,灵活连贯,每分钟约200次左右。 用力要对称、均匀,不可呆滞。 (2)适用部位:四肢远端诸指、趾小关节。 (3)功效:行气活血,消肿祛瘀,滑利关节。 (4)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指、趾间关节损伤。,推法-拇指平推法,(1)手法要领: 从甲点推向乙点时用力均匀。 从甲点推向乙点时要匀速。 对从甲点推向乙点途中所需加重手法刺激的某穴可配合按揉或按压等手法。 在治疗部位应先涂抹少量冬青青等油类介质,使皮肤有一定的润滑度,以利于操作,并防止推破皮肤。 (2)适用部位:四肢,肩背,腰臀及胸腹等部。 (3)功效:疏经通络、理筋散结、活血祛瘀。 (4)主治:颈、肩腰腿诸痛症,脘腹胀满。,推法-掌平推法,(1)手法要领:同拇指平推法。 (2)适用部位:腰背、胸腹及下肢等部。 (3)功效:舒筋通络,消积和中。 (4)主治:腰背酸痛、食积、便秘等症。,推法-拳平推法,(1)手法要领:同拇指平推法。 (2)适用部位:腰背部,臀部,四肢部。 (3)功效:理筋解痉,活血止痛。 (4)主治:风湿痹痛、肌肉劳损。,推法-肘平推法,(1)手法要领:同拇指平推法。 (2)适用部位: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 (3)功效:理筋活血,祛风散寒。 (4)主治;腰背风湿伴感觉迟钝者,强直性脊柱炎等。,擦法,(1)手法要领: 上肢放松,腕关节自然伸直,用全掌或大鱼际或小鱼际为着力点,作用于治疗部位,以上臂的主动运动,带动手做上下向或左右向的直线往返摩擦移动,不得歪斜。更不能以身体的起伏摆动去带动手的运动。 摩擦时往返距离要拉得长,而且动作要连续不断,如拉锯状,不能有间歇停顿。如果往返距离太短,容易擦破皮肤;当动作有间歇停顿,就会影响到热能的产生和渗透,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压力要均匀而适中,以摩擦时不使皮肤起皱褶为宜。 施法时不能操之过急,呼吸要调匀,干万莫迸气,以伤气机! 摩擦频率一般每分钟100次左右。 (2)适用部位:全身各部。 掌擦法用于胸腹、胁肋部为主。 鱼际擦法用于四肢为主,尤以上肢为多用。 侧擦法用于背部、腰骶部为主。 (3)功能:健脾和胃,温阳益气,温肾壮阳,祛风活血,消瘀止痛。 (4)主治:体虚乏力,脘腹胀痛,月经不调,腰背风湿痹痛。,注意事项: 室内要保持暖和,以免患者着凉。 擦法是在体表直接摩擦,为保护皮肤,防止擦破,所以在施术前治疗部位要涂抹少量油类润滑剂。 擦法在临床上常作为最后使用之手法,一般在擦法之后,就不再在该部使用其他手法,以免皮肤破损。但擦法之后可辅以湿热敷,能加强疗效。,拿法,手法要领: 一定要以诸手指罗纹面相对用力,去捏住治疗部位肌肤并逐渐用力内收,将治疗部位的肌肤提起,做有节律的轻重交替而又连续的提捏或揉捏动作。 腕关节要放松,妙巧地运用指力,诸指动作要协调柔和灵活。 力量要由轻到重,轻重和谐。不可以指端去扣掐。 本法的刺激性较强,特别是在三指拿法之后,常继以揉法,以缓减刺激。 (2)适用部位: 三指拿:主要用于颈项部、肩并等部。 五指拿:主要用于头部和四肢等。 (3)功效:疏经通络,解表发汗,镇静止痛,开窍提神。 (4)主治:颈项强痛、肌肉酸痛、头痛、鼻塞等。,抖法,1. 抖上肢 患者取坐位,上肢放松。医者站立于前外侧,上身略微前倾,用双手握住患者的手腕部(并不宜握得太紧),缓缓地将其患肢向前外侧方向抬起,约6070;然后医者以腕力为主作连续小幅度的上下抖动,并使其抖动如同波浪样地由远端腕部逐步地传递到近端的肩部。或医者用手掌按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握住患侧远端的腕部,在腕部用力作连续小幅度的上下抖动。 图95 抖上肢 2.抖下肢 患者取仰卧位,下肢放松。医者站立其足后方,用双手分别握住患者后髁部,先将双下肢徐徐抬起离床面约2030厘米,然后医者以臂力为主小幅度的上下抖动,使整个下肢产生舒松感。在做抖下肢时可配合作肢体内、外旋转的运动。对高大重实者可两腿分开操作。 (1)手法要领: 抖动时用力要自然,抖动幅度要小,但频率要快。一般抖动幅度在35厘米;上肢抖法频率一般在每分钟200次左右;下肢抖法频率一般在每分钟100次左右。 嘱患者一定要放松肢体,配合治疗,否则无法进行。 (2)适用部位:四肢部。 (3)功效:疏松脉络,滑利关节。 (4)主治:肩臂疼痛、腰腿疼痛等症。,拍法,(1)手法要领: 指实掌虚,利用气体的振荡,虚实结合,要做到拍击声,声声清脆而不甚疼痛。 拍法要以腕力为主,灵活自如。 一般拍打35次即可,对肌肤感觉迟钝麻木者,可拍打至表皮微红充血为度。 (2)适用部位:肩背、腰骶、股外侧、小腿外侧诸部。 (3)功效:行气活血,舒筋通络。 (4)主治:风湿酸痛,重着麻木、肌肉痉挛等症。,弹拨法,(1)手法要领: 拇指深按程度依病变组织而定,一般要深按至所需治疗的肌肉、肌腱或韧带组织,待出现有酸胀、疼痛的指感后,再作与上述组织成垂直方向的往返拨动。若单手拇指指力不足时,可以双手拇指重叠进行弹拨。 本法国对深部组织刺激较强,所以在使用本法后局部应加以轻快的揉摩手法,以缓解疼痛反应。 (2)适用部位:四肢、颈项、腰背诸部。 (3)功效:解痉止痛,松解粘连。 (4)主治:慢性软组织损伤及痛症,关节屈伸不利等症。,摇法,1 .颈项部摇法 患者取坐位,颈项部放松,医者站立于患者的后外侧面;用一手扶其头顶部,另一手托住下颌部,双手协调以相反方向缓缓地使头按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35次即可。 常用于落枕,颈椎病,颈项部软组织劳损,颈项强痛、活动不利等症。 2.肩关节摇法 本法有三种不同的常见操作,从安全角度出发,现介绍托肘摇肩法供学习。 患者取坐位,肩部放松,患侧肘关节屈曲。医者站立于其侧方,半蹲位,上身略前俯。用一手扶住其肩关节上部,另一手托起患肢肘部(使患者手臂搭在医者的前臂上),然后缓缓地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肩关节摇动。 常用于肩关节周围炎、肩部伤筋、肩部骨折后遗症等病症。 3.肘关节摇法 患者取坐位,患肘关节半屈曲位。医者一手托住患肘关节后部,另一手握住患肢的腕部,使肘关节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 常用于网球肘、肘部骨折后遗症等病症。 4. 摇腕关节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站立于患侧。一手握住患肢腕关节近端,另一手握住其掌部,使腕关节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 常用于腕部软组织损伤,腕部骨折后遗症等病症。 5.摇掌指关节法 患者体位同前。医者一手握住患侧掌部,另一手握住患侧手指,使掌指关节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6.摇腰法 患者取坐位,腰部放松。医者坐于其后,用一手按住其一侧腰部(拇指与四指分开,拇指按住腰间,其余四指按放于腰侧季肋部),另一手扶住对侧肩部,两手协调用力,将腰部缓缓摇晃。 另一种摇腰法可嘱患者取俯卧位,下肢伸直放松。医者用一手掌按住腰部;另一手以前臂托于双下肢股前远端,并用力将下肢抬起,然后作过伸位的腰部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此法对医者的体力要求较高,而且仅限于腰部运动障碍恢复期应用。一般以坐位摇腰法即可。 常用于腰部酸痛、板滞、活动不利等病症。 7.摇髋关节法 患者取仰位,下肢自然放松。 医者站立于患侧,用一手扶住其膝前;另一手托起足跟(或握住踝关节),先将患肢屈髓、屈膝,达90左右后双手协同作髓关节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 另一种摇髋关节法,可嘱患者取俯卧位,下肢自然放松。医者站立于患侧,用一手按住臀部;另一手置于患肢股前远端,并用力将下肢抬起,然后作过伸位的髋关节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 常用于腰腿痛、髓关节活动不利等病症。 8.摇踝关节法 患者取仰卧,下肢自然伸直。 医者站立于足端,用一手托起足跟以固定;另一手握住其足趾部,双手配合作踝关节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扳法,1颈部扳法:包括颈部斜扳法、颈椎旋转定位扳法和环枢关节旋转扳法。 (1)颈部斜扳法:受术者坐位,颈项部放松,头略前倾或中立位,术者立于其侧后方。以一手扶按其头顶部。另一手扶托下颏部,两手协同施力,使其头部向一侧旋转,当旋转至有阻力时,略停顿片刻,随即以“巧力寸劲”做一突发性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 的弹响声。 本法亦可在仰卧位情况下施用,即以一手托于下颌部,另一手置于枕后部,两手协调施力,先缓慢地将颈椎向头端方向牵引,在牵引的基础上将头转向一侧,当遇到阻力时略停片刻,然后如上法进行扳动。 (2)颈椎旋转定位扳法;受术者坐位,颈项部放松,术者站于其侧后方。以一手拇指顶按住病变颈椎棘突旁, 另一手托住对侧下颏部,令其低头,屈颈至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动、关节间隙张开时,即保持这一前屈幅度, 再使其向患侧屈至最大限度。然后将头部慢慢旋转,当旋转到有阻力时略停顿一下,随即用“巧力寸劲”做一个有控制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同时拇指下亦有棘突弹跳感。,3腰部扳法:包括腰部斜扳法、旋转扳法和后伸扳法。 (1)腰部斜扳法:受术者侧卧位,在上一侧的下肢屈髋屈膝,在下一侧的下肢自然伸直。术者以一肘或手抵住其肩前部,另一肘或手抵于臀部。两肘或两手协调施力,先做数次腰部小幅度的扭转活动。即按于肩部的肘或手同按于臀部的另一肘或手同时施用较小的力使肩部向前下方、臀部向后下方按压,压后即松,使腰部形成连续的小幅度扭转而放松。待腰部完全放松后,再使腰部扭转至有明显阻力位时,略停片刻,然后施以“巧力寸劲”,做一个突发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常可闻及“喀喀”的弹响声。 图 腰椎斜扳法 (2)腰椎旋转复位法: 受术者坐位,腰部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以右侧病变向右侧旋转扳动为例。助手位于其左前方,用两下肢夹住其小腿部,两手按压于左下肢股部以固定,术者半蹲于其后侧右方,以左手拇指端或罗纹面顶按于腰椎偏歪的棘突侧方,右手臂从其右腋下穿过并以右掌按于颈后项部。右掌缓慢下压,并嘱其做腰部前屈配合,至术者左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动,棘间隙张开时则其腰椎前屈活动停止并保持这一前屈幅度。然后右手臂缓缓地施力,以左手拇指所顶住腰椎偏歪的棘突为支点,使其腰部向右屈至一定幅度后,再使其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略停片刻后,右掌下压其项部,右肘部上抬,左手拇指则同时用力向对侧顶推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