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10408.3-2000 入侵探测器 第3部分: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相比于其前版《GB 10408.3-1989》,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更新与调整:

  1. 技术指标的提升:新标准对微波多普勒探测器的性能要求进行了修订,包括探测范围、灵敏度、抗干扰能力等方面,以适应技术进步和安全需求的提高。这些改变旨在增强探测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减少误报和漏报的情况。

  2. 测试方法的规范:标准详细规定了更科学严谨的测试方法和评判标准,确保不同厂家生产的探测器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性能评估,提高了评测的一致性和公正性。

  3. 电磁兼容性要求: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电磁环境日益复杂。2000版标准增加了对微波多普勒探测器电磁兼容性的要求,确保其在电磁干扰环境下仍能稳定工作,减少外界干扰对其探测性能的影响。

  4. 环境适应性增强:新标准对探测器的工作温度范围、湿度耐受性等环境适应性指标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以满足不同地域和使用条件下的安全防护需求。

  5. 安全性要求:考虑到用户安全及隐私保护,2000版标准可能包含了对探测器发射功率、数据传输安全等方面的限制和指导,确保产品在提供入侵检测功能的同时,不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也不侵犯用户隐私。

  6. 术语和定义的更新:为适应技术发展,标准对相关专业术语和定义进行了修订或新增,使得标准内容更加准确、清晰,便于理解和执行。

  7. 标准化格式与结构:遵循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最新要求,2000版标准在文档格式、章节编排上可能也做了相应调整,使其更符合现代标准化文件的编写规范。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2000-10-17 颁布
  • 2001-06-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10408.3-2000入侵探測器第3部分室內用微波多普勒探測器_第1页
GB10408.3-2000入侵探測器第3部分室內用微波多普勒探測器_第2页
GB10408.3-2000入侵探測器第3部分室內用微波多普勒探測器_第3页
GB10408.3-2000入侵探測器第3部分室內用微波多普勒探測器_第4页
GB10408.3-2000入侵探測器第3部分室內用微波多普勒探測器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10408.3-2000入侵探測器第3部分室內用微波多普勒探測器-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G B 1 0 4 0 8 . 3 -2 0 0 0 前 , 2才 b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是对G B 1 0 4 0 8 . 3 -1 9 8 9 微波人侵探测器 的修订。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I E C 8 3 9 - 2 - 5 : 1 9 9 0 报警系统第2 部分: 人侵探测系统技术要求 第5 节: 建筑物内用微波多普勒人侵探测器 。 本标准与G B 1 0 4 0 8 . 3 -1 9 8 9 微波入侵探测器 的主要不同是: 1 )标准名称由原来的 微波人侵探测器 改为 入侵探测器第3部分: 室内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 。 2 ) 本标准将探测器使用的频率由原来的大于9 G H z 改为不小于1 G H z , 3 ) 原标准要求探测器有关断或遮挡步行指示的装置, 本标准要求不打开探测器应可关断或遮挡步行指示。 本标准自 实施之日 起同时代替G B 1 0 4 0 8 . 3 -1 9 8 9 微波人侵探测器 。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 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 口。 本标准由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车鸿库、 郭立。 本标准于1 9 8 8 年1 2 月首次发布, 2 0 0 。 年 1 0 月第一次修订。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G B 1 0 4 0 8 . 3 -2 0 0 0 I E C前言 1 ) I E C在技术 问题方面的正式决议或协议将尽可能地表达在该专题上的国际上一致意见 , 这些决议或协议系由代表了对这些问题有特殊兴趣的所有国家委员会的技术委员会拟订。 2 ) 这些决议或协议具有国际应用的推荐形式, 且在此意义上可被各国委员会所接受。 3 ) 为了促进国际统一, I E C希望各国委员会在本国条件允许情况下尽可能采纳I E C推荐的内容作为本国的标准。当I E C推荐的内容与相应国家法规之间出现任何分歧时, 应尽可能地在本国法规中清楚地指出。 本标准由I E C第7 9 技术委员会: 报警系统制定。 本标准的正文基于下列文件 : 一 6 A & M79(C0)26 一 A V 19 q79(C0)36 有关赞成本标准投票表决的信息可以从上述表决报告中获得。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国家 标 准 入 侵 探 测 器 第3 部 分 : 室 内 用 微 波 多 普 勒 探 测 器。d t 盟撰熟 ) 碳0 0 代替 G B 1 0 4 0 8 . 3 - 1 9 8 9 De t e c t o r s f o r i n t r u d e r a l a r m s y s t e ms - P a r t 3 : Mic r o w a v e D o p p l e r d e t e c t o r s f o r u s e i n b u i l d i n g s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室内用人侵报警系统的微波多普勒探测器的特殊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标准是G B 1 0 4 0 8 . 1 ( 人侵探测器第1 部分: 通用要求 的补充, 并应同I E C出版物8 3 9 - 1 - 1 ( 报警系统第1 部分: 总要求第1 节: 通用要求 配合使用。 本标准的目的是规定保证微波多普勒探测器具有良好性能和最低误报警的那些特殊技术要求。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 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 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 B 1 0 4 0 8 . 1 -2 0 0 0 人侵探测器第 1 部分: 通用要求( id t I E C 8 3 9 - 2 - 2 : 1 9 8 7 ) I E C 6 8 - 1 : 1 9 8 8 环境试验第1 部分: 总论和导则 I E C 8 3 9 - 1 - 1 : 1 9 8 8 报警系统 第1 部分: 总要求 第1 节: 通用要求 I E C 8 3 9 - 1 - 3 : 1 9 8 8 报警系统 第1 部分: 总要求 第3 节: 环境试验3 定 义 除了通用技术要求中给出的定义外,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 . 1微波 多 普勒 探测 器 m ic r o w a v e D o p p l e r d e t e c t o r 由于人体移动使反射的微波辐射频率发生变化而产生报警状态的一种探测器。3 . 2 传感器 s e n s o r 探测器的发射和接收单元。3 . 3 微波辐射 m i c r o w a v e r a d ia t i o n 频率大于1 G H z 的电磁辐射。3 . 4 参考目 标 r e f e r e n c e t a r g e t 体重5 0 k g -7 0 k g , 身高1 6 5 c m -1 8 0 c m、 身着棉外衣的 人体。3 . 5 探测范围 边界 b o u n d a r y o f d e t e c t i o n c o v e r a g e 参考目标从各个方向朝着探测器移动而产生报警状态的最远径向距离点的集合。3 . 6 探测距离 d e t e c t io n r a n g e s 给定方向的探测距离是从探测器到探测范围边界的径向距离。国家质,技术监督局 2 0 0 0 - 1 0 - 1 7 批准2 0 0 1 一 0 6 - 0 1 实施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G B 1 0 4 0 8 3 一 2 0 0 04 一般 要求 探测器应由一个或多个传感器和一个信号处理器组成。 每个传感器装在一个壳体内, 该壳体也可包括处理器。 对于允许多个传感器与该处理器相连接的探测设备, 本标准第6 章所要求的试验应在只接一个传感器的情况下进行。 探测器允许提供某些方法来改变探测范围边界的形状。 这种探测器在正常安装和设定状态下 , 除按第 6 章中的要求进行试验外, 还要进行附加试验 , 以验证生产厂所提供的这类方法的效果。5 技术要求5 . 1 功能5 . 1 . 1 频率 探测器的工作频率不应低于1 G H z o5 . 1 . 2 探测范围边界 在探测器设置为最大探测距离的情况下, 所达到的探测范围边界应大于等于生产厂在技术条件中给出的数值, 但是大于的部分不应超出给定值的2 5 05 . 1 . 3 信号处理 当参考目标从探测范围边界向探测器移动3 m或达到最初距离的3 0 时( 两者取其小值) , 探测器应产生报警状态。移动距离小于 0 . 2 m, 不应产生报警状态。5 . 1 . 4 报警状态后 的恢复 产生报警状态后 , 引起报警 的参考 目 标停止移动后 , 探测器应在 1 0s 之内恢复到正常的非报警状态( 警戒状态) 。5 . 1 . 5 间歇移动报警功能 探测器应能探测到参考 目标向探测器 的间歇移动( 以探测器可探测到的速度移动, 移动的时间不小于 i s , 停顿的时间不大于 5 s ) 。 间歇移动 5 m 或最大探测距离的 5 0 时, ( 两者取其小值) , 探测器应产生报警状态 。5 门. 6 可探测速度范围 探测器应能探测到参考目标以0 . 3 m/ s -3 m/ s 之间的任何速度向探测器的移动。5 . 1 . 7 稳定性 在恒定的环境条件下, 探测器在7 天的正常工作期间, 其探测距离的变化不应大于1 0 0 o 05 . 1 . 8 防拆保护 探测器应有防拆保护。 当探测器外壳被打开到能接近任何调节器或机械定位装置时, 应产生报警状态。5 . 1 . 9 电缆保护 若传感器和它的处理器不在同一壳体内, 连接它们的电缆应被看作探测器的一部分, 应对其进行电气监测。如果任何导线发生开路、 短路或并接任何负载而使报警信息或防拆报警不能被处理器接收到时 , 处理器应在 1 0 s内产生报警状态 。5 . 2 环境要求 除G B 1 0 4 0 8 . 1 的规定外, 无附加要求。5 . 3 安全性要求 距离探测器 5 0 m m处的功率密度应不大于 5 mW / c m o5 . 4 可靠性要求 除G B 1 0 4 0 8 . 1 的规定外, 无附加要求。5 . 5 接 口要求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G B 1 0 4 0 8 3 一 2 0 0 0 除G B 1 0 4 0 8 . 1 的规定外, 无附加要求。5 6 结构要求 除G B 1 0 4 0 8 . 1 的 规定外, 无附 加要求。5 7 步行测试指示器 如果安装了步行测试指示器, 则在不打开探测器的情况下应能控制其指示。5 . 8 对生产厂说明书的要求 除G B 1 0 4 0 8 . 1 的规定外, 对于每个探测器, 生产厂应提供以下资料: a ) 给出水平面上和垂直面上的探测范围边界图, 是在 1 m / s 的速度下依 6 . 2 . 1 提供的方法测量确定的。此图允许以极坐标图的形式给出。 b )工作频率( 如果是调制型的给出调制频率和调制方式) 。 c )如果可探测的速度范围大于5 . 1 . 6 中规定的范围, 则应给出其可探测的速度范围。5 . 9 选择项 当与探测器连接的系统处于解除状态时, 允许提供降低探测器辐射的方法。 当报警系统处于警戒状态时, 这种方法应能使探测器在 1 m i n 之 内恢复到完整工作状态 。 如果探测器应用了 这种方法, 应有一个有效的信号输出到报警系统用来指示辐射已 被降低。 这一信号输出可以用一个报警状态的形式实现。6 试验方法6 . 1 试验条件 试验应在一个有硬质地板的场所进行 , 周围的结构对测量探测范围的影响不应大于 5 %. 被测探测器应按生产厂推荐的高度和说明书中的说明进行安装。 如果安装高度给出一定范围, 试验应在安装高度的上限和下限分别进行。 试验应按 I E C 6 8 - 1 中规定的标准环境条件下进行。6 2 功能测试6 . 2 . 1 探测范围边界 参考 目标应从最大探测范围以外 , 以约 1 m/ s 的速度朝探测器移动 。产生报警时, 测量参考 目标到探测器的距离, 该距离应大于等于生产厂说明书中给出的距离, 但大于的部分不应超出生产厂给出值的2 5 0 o 。试验应分别在水平面上和垂直面上共至少 7 个间隔均匀的方向上进行。垂直面上的试验应将探测器沿辐射轴线转动 9 0 。 后进行。6 . 2 . 2 探测器对 固定速度的响应 参考目标从探测器正前方探测范围边界上, 以约1 m/ s 的速度向探测器移动, 移动小于0 . 2 m的距离不应产生报警状态。 但移动3 m距离或径向距离的3 0 时( 二者取其小值) , 探测器应产生报警状态。 试验应以0 . 3 m/ s , I m/ s , 3 m/ s 三种速度分别进行测试。如果生产厂规定有更宽的可探测速度范围, 还应以最高和最低速度进行测试 。6 . 2 . 3 报警状态的恢复 参考目标从探测器正前方探测范围边界上, 以约 1 m / s 的速度向探测器移动, 产生报警状态时, 记录下距探测器的距离, 然后参考 目 标退回到初始位置 。 随后应有另外一个人体或物体移动使探测器报警后停止移动。1 0 s 后参考目标再以约1 m/ s的速度向探测器移动, 发生报警时距探测器的距离与第一次相比, 变化不应大于l o o o a6 . 2 . 4 间歇移动的响应 参考 目标从探测器正前方探测范围边界上 向探测器移动 , 在 i s内移动 lm, 然后停 5 s , 并重复这一过程, 当移动距离为5 m或径向距离的5 0 ( 二者取其小值) 时, 探测器应产生报警状态。6 . 2 . 5 稳定性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G B 1 0 4 0 8 3 一 2 0 0 0 本试验允许探测器调整到任何探测距离的状态下进行 。但试验过程中, 已设定 的探测距离不能改变 。 参考 目标从 已调好的探测距离以外, 以约 1 m/ s的速度向探测器移动, 产生报警状态时, 测量其距探测器的距离。 在探测器处于工作状态至少 7 天后 , 在同样测试条件下重复以上试验。 产生报瞥状态时参考目标距探测器的距离的变化不应大于初始距离的1 0 写。6 . 3 环境适应性诚验 下列试验项目应在完成G B 1 0 4 0 8 . 1 探测器通用技术要求中规定的试验循环( 高温, 低温, 振动) 之前和之后分别进行 。这些项 目是 : 干热 ; 低温; 振动( 正弦) 。 本试验允许探测器调整到任何探测距离的状态下进行 。 但在环境试验过程中, 已设定的探测距离不能改变。 参考 目标在探测器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