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处理CVD患者焦虑抑郁的干预模式.ppt_第1页
心内科处理CVD患者焦虑抑郁的干预模式.ppt_第2页
心内科处理CVD患者焦虑抑郁的干预模式.ppt_第3页
心内科处理CVD患者焦虑抑郁的干预模式.ppt_第4页
心内科处理CVD患者焦虑抑郁的干预模式.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内科处理CVD患者焦虑抑郁的干预模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 丁荣晶,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逐年上升,2000-2020 死因排序,心肌梗死 No.1 升至 No.5,脑卒中 No.4 升至 No.6,北美 欧洲 澳大利亚 新西兰,东欧 俄罗斯 中国 印度,心血管死亡率,精神应激是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脂异常 -腹型肥胖 -吸烟 -缺乏运动 -糖尿病 -饮食缺少蔬菜水果 -高血压 -紧张 坚持少量饮酒(保护因素),Interheart Study,心血管危险因素比较,JACC,2005,45:637,Interheart研究,Lancet,2004,364:937,双心医学 心理心脏病学定义,研究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因素相互关系的医学。 综合干预情绪因素和行为异常,通过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如吸烟,缺乏运动等),提供给患者一些方法(如戒烟指导、运动建议、饮食改善、压力管理,心理治疗等),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物学因素,提高患者的近远预后。,精神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发展史,1910年,William Osler发现一组心脏病人有相似的人格特征,极端野心勃勃且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 1968年william Harvey 提出“mental agitation”,认为无论高兴、痛苦,都会影响到心脏功能。 1960-至今 大量研究证实精神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1980年代Robert Allan开始进行心脏病人的精神心理应激干预 1996年Robert Allan著作heart and mind首次提出心理心脏病学 心理心脏病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把心理和心脏病放到一个单元,主要是强调将心脏病学和精神心理学整合起来,最终达到共同目标,即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心脏康复,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精神心理因素,消极思维模式,慢性应激,积极思维模式,精神心理因素与冠心病发病和预后的关系,精神心理问题易导致不健康生活方式 吸烟、不健康饮食和缺乏体力活动 导致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加(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 精神心理应激产生的病理生理变化导致冠心病风险增加 包括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荷尔蒙分泌失衡,代谢异常,炎症,胰岛素抵抗和内皮功能失调 精神心理应激状态使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导致临床疾病的进展,精神应激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的机制,心内科广泛存在焦虑抑郁,1. 心血管症状: 胸闷、胸痛、气急、头晕、恶心、失眠 2. 急性心脏病症状: 突发强烈的惊恐感、濒死感,伴有呼吸困难、心悸、胸闷、气急、出汗、发抖 3. 情绪和躯体症状: 疲劳、精力减退、丧失兴趣、失眠、紧张和惊恐伴有尿频、尿急、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 4. 求医行为: 反复主诉其症状,反复求医,反复检查无阳性结果,1J Herz ,2000 ,25 (2) :107113 2. J Human Stress ,2000 ,26 (2) :1727 3.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2 年第14 卷第1 期 4647,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1,2,3,我国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患病率,2004年Wang等发现住院冠心病患者 抑郁症状达46.6% 重症抑郁为13.4% 焦虑症状达54% 共病达38% 2005年北京心血管内科门诊患者调查显示, 焦虑发生率为42.5% 抑郁发生率为7.1%,心内科门诊患者精神障碍患病率,刘梅颜,胡大一.中华内科杂志,2008,47(4),心内科焦虑抑郁的误诊和漏诊,国内: 84心血管内科单独合并抑郁、焦虑的患者未得到诊断和治疗。1,1.杨菊贤. 蔡文玮,陈启稚. 焦虑及惊恐发作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 上海预防医学,2000 ,12 (11) :531 2.au/downloads/RRIHD_fullguide_update_010405.pdf,99 %的心内科抑郁焦虑患者因躯体症状而就医,心血管医生关注精神心理问题的6个理由,精神心理应激,与不良行为习惯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关,有类似心脏病症状,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发病率高,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增加心血管事件,治疗依从性差,3/4胸痛心悸,84%没有诊断,16%-50%之间,目前针对精神心理因素干预研究,抗抑郁药对冠心病抑郁合并症者病死率、心脏事件干预的临床试验 心理学干预手段的效果研究 心脏综合康复计划对冠心病合并抑郁者预后包括生存质量的影响,单存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血管预后改善不确切,ZLF200503SLD04 Glassman et al. JAMA. 2002;288:701-9.,急性胸痛患者,SADHART研究,相对危险性,事件 n 相对危险性 (舍曲林, 安慰剂) (95% CI) 死亡 2, 5 0.39 (0.08-1.39) 心梗 5, 7 0.70 (0.23-2.16) 心绞痛 26, 30 0.85 (0.53-1.38) 慢性心衰 5, 7 0.70 (0.23-2.16) 合计* 32, 41 0.77 (0.51-1.16),*Composite consists of combination of 5 individual events.,“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危险 比安慰机组降低23%,但未达统计学意义,Glassman et al. JAMA. 2002;288:701-9.,有利于舍曲林组,有利于安慰剂组,心脏康复综合干预降低死亡率,综合心理干预包括:心理干预(放松训练,压力管理,自我调节,抗焦虑抑郁治疗);行为认知治疗(营养、运动、健康教育、药物指导),我国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冠心病相关焦虑抑郁识别率低 2004年我国徐飚等纳入359例冠心病患者,发现焦虑和/或抑郁障碍的识别率和接受抗抑郁/焦虑治疗的比例分别仅为3.2%和1.6%,住院患者中抑郁焦虑的诊治率不到1%。 我国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的研究缺乏 东西方人文化差异 社会经济状态的差异 环境的差异 国外的研究结论并不能代表我国人群的特点 有必要探讨我国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与心血管预后和生存质量的关系,以及心肌梗死后焦虑抑郁干预的时机和干预模式。,“双心”工作流程初步探索,心内科医生全员培训 心内科医生使用筛查问题识别有精神障碍的患者 双心核心团队 与专科医生联合门诊/查房,有如下情况患者考虑有精神障碍,因躯体化症状反复就诊 感觉自己有不治之症,精神压力大 经有效治疗后客观证据显示恢复良好,但临床症状频繁发作 对疾病不了解或医生语言不当,造成思想负担 存在抑郁症状:情绪低落,对事情失去兴趣,无原因乏力,睡眠困难,早醒,有自杀念头 存在焦虑症状:紧张不安,失眠烦躁,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刺激不相称的过分担忧,简单筛查问题,睡眠如何?是否因此白天精力减退 情绪好吗?有没有心情烦乱或兴趣下降 是否有明显的身体不适,但医学检查没有给出明确的原因? 回答1个“是”为可疑,回答2个“是”为高度可疑 建议转诊双心门诊,填写精神障碍自评量表,初筛患者: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 自评量表提示有精神障碍的患者转诊“双心门诊”,“双心门诊”工作流程,双心医生会诊 “双心门诊”工作时间:每周3个半天门诊(一个单元与精神心理专家联合出诊) “双心”医生的培养 : 心内科主治级别以上职称的医生,有一定心内科经验,愿意从事“双心”工作,有能力自学精神心理卫生基础知识(精神科医师推荐) 接受相关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短期培训 初期与精神科医生联合会诊:规范“双心医生”有关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点把握和问诊技巧,“双心门诊”工作流程,双心诊疗模式 采用心内科和精神科问诊方式问诊病史 给出诊断意见 给出治疗建议 同时治疗精神障碍与并存躯体疾病 随诊患者,行为方式干预方法,1、运动建议, 2、营养建议, 3、放松训练, 4、帮助寻求社会支持, 5、健康教育 6、帮助寻找行为改变的内在动力,“双心查房”流程,流程1:对心脏监护室入住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筛查精神障碍 采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 流程2:病房医生查房发现有精神问题患者以及经初筛提示有精神障碍的患者请“双心”医生会诊 流程3:双心医生每周一次和病房医生一同查房,对发现有精神障碍的住院患者给予相应治疗,与精神科医生联合会诊,筛查量表评分提示为重度焦虑、抑郁的患者 明确除外心脏病,经过心理认知治疗,不接受精神障碍诊断和治疗的患者 临床症状提示有精神分裂症倾向的患者 临床症状提示有自杀倾向的患者 经“双心门诊”治疗症状不缓解的患者,“双心”模式初步探索,有轻中度精神障碍的患者“双心门诊”治疗,症状缓解有效率高达7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