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之综论汇总.ppt_第1页
慢性病之综论汇总.ppt_第2页
慢性病之综论汇总.ppt_第3页
慢性病之综论汇总.ppt_第4页
慢性病之综论汇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慢性病之綜論,中山醫學大學 周全性老人照護團隊學程 高敏真醫師,慢性病的定義及特徵,具有一種或一種以上特性的疾病或病況,如患病時間長、有不可恢復的病理狀況、會遺留殘障、視病況需要不同的復健訓練、需要長期追蹤照護等,即可謂之慢性病 (美國慢性病委員會;1956) 其他幾種較簡短、方便、實用之慢性病定義,如病變達三個月以上者;身心之某一病變最少在六個月以上,致影響職業或身心活動者;需要長期醫療、護理、復健、或特別機構的特別照顧之病變者等列屬慢性病範疇的通俗敘述,常反覆被延用著。,慢性病之濫觴(I),在一個世紀前,已注意到人的死因有一大部份須歸因於慢性病,如美國紐約市於1900年,包括老人、年輕人及小孩子等各年齡層中有26%死於慢性病,到了1940年,此數字已提升至70%,其間雖有因疾病或病況之歸類知識及技術之落差,但不可否認者為慢性病逐漸腐蝕個人之健康,終讓人提早在不理想之健康狀況下步入生命的終點。,慢性病之濫觴(II),美國的Edward L Bortz於半個世紀前率先將慢性疾病或病況稱為”The chronic invalid” (Bortz, 1948)。 當時,已發現到人的平均壽命會因慢性病而縮短,且各種慢性病患之平均年齡分佈亦有其特殊之處,如所有慢性病患者之平均年齡約為56歲,結核病患者26歲,燒燙傷患者19歲,癌症、中風、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及老年性骨折等常見之老人或慢性病患者則約為75歲。,影響健康的因素與範圍 (Lalonde, 1974; GPO, 1976; Sagar, 1989; Lin, 1992; Folland, Goodman & Stano, 2001),應強調個人的健康責任;以及政府須示範健康生活型態,並營造健康環境。,健康相關之決定要素,所有死因之預測因素(predictors of all-cause mortality) 所有良好健康之預測因素(predictors of all good function of health),疾病或健康問題的界定,微恙(ailment)乃指任何對身心健康有妨礙之輕微疾病或影響。 不適(sickness, illness)乃指任何宣稱偏離常態健康狀態之狀況或事件,可為不適,亦可為身心健康之失調。 疾病(disease/morbidity)乃指一罹患健康狀況或事件之明確過程,具備一特殊系列之症狀(或併含徵候),足以影響全身或身體(身心)的部份,其致病原因、病理及預後可能已知或未知。 病況、疾患、障礙、失調、病症、病態、症狀與症候乃指任何對身心健康有妨礙之事項或狀況或其影響。,慢性病的本質及成因(1),疾病或病況必須是一種罹病過程(morbid process),慢性疾病或病況之罹病過程更是長期緩慢進行者。 急性病之罹病過程對生理功能的變動及發展,常是快速而明顯的。 但是慢性病可能幾乎顯不出其在巨視結構(macroscope)方面生理功能之變化,然而慢性病在微視結構(microscope)方面導致產生或存在之生理功能變化卻是不容置疑的。,慢性病的本質及成因(2),疾病或病況,可因來自已知或未知的內外致病機序,透過種種對病理生理(patho-physiological)之因果次序的遞變,將原始基本病況(originating primary condition)對全身、系統、器官、組織、甚或分子層級結構之侵犯(invasion)、傷害(trauma)、阻礙或阻擾(impeding)、影響(influencing, affecting)、或誘導(inducing)、反應(reaction)、波(涉)及(involvement)等。,慢性病的本質及成因(3),慢性病況可導致身體某些部位之器官組織毀損(damage)、破壞(destruction)、瓦解(collapse)、壓迫(compression)、迷亂(aberration)、錯置或倒置(disarrangement &/or mal-alignment)、發炎(inflammation)、貯積(storage)、增生(proliferation)、改變(alteration)、干擾(interfering, disturbing)、失調(disorder)、失控(out of control)、不全(impairing)、失養(dystrophy)、剝奪(deprivation)、退落(decaying)、退化(degeneration)、失能(disability)、萎縮(atrophy)、喪失(loss)、衰竭(failure)、壞死(necrosis), 以及因此而生之交互調適(adaptation)過程,或造成後遺症病況(conditions of sequelae)、或其他界定不明(ill-defined)之情形等,引發一聯串之病理生理前肇病況(antecedent conditions)演進變化過程之機序,也因此可產生一系列慢性疾病或病況之臨床表徵。,慢性病的本質及成因(4),有太多的直接及間接致病因子足以導致急慢性疾病的發生。 疾病的罹患除了來自環境的改變之外,尚有來自先天的不足、生長發育的失調、病原體的感染或入侵、環境中危險因子的暴露、免疫功能的異常或不當表現、組織異常增殖的發生(如腫瘤)、姿勢的不良、營養的因素(不足與過多)、功能的衰退、用藥的反應、各種意外(accident)及內外創傷(trauma)與其可能造成之後遺症、生活型態(life style)的不良、心理社會功能失調、就醫處置的失當、相關照護的不完整等,諸多致病因素均可導致急慢性疾病的發生。,慢性病之種類,心臟血管系統病變 胸肺及呼吸系統病變 神經系統病變 新陳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病變 消化系統病變 泌尿系統病變 骨骼關節系統病變 免疫系統病變 皮膚及皮下組織病變,血液及造血功能病變 婦產科病變 精神機能病變 各種癌症及腫瘤 一些慢性之感染症 各種意外傷害及其不良影響 器官移植後 其他各種盲、啞、聾或其他明顯之顏面、肢體殘缺,慢性病防治的重要不可言喻!,慢性病防治的目的,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生率 減輕疾病的嚴重性 延緩其失能的開始 延長國人的壽命 -Doll R. Preventive Medicine, 1985,高血壓,高血壓之流行病學研究,1982年台灣社區高血壓盛行率之研究 男性16.9%,女性18.7% 1993年的報告,國人40歲以上高血壓盛行率18%以上 2002年國民健康局之資料,國人高血壓盛行率 男性之高血壓盛行率24.9%,女性18.2% 年齡別之高血壓盛行率,20-29歲3.7%,30-39歲7.0%,40-49歲19.4%,50-59歲34.0%,60-69歲47.1%,70-79歲61.5%,Identifiable Causes of Hypertension,Sleep apnea Drug-related Chronic renal disease Primary aldosteronism Renovascular disease Cushing syndrome Pheochomocytoma Coarctation of the aorta Thyroid or parathyroid disease,高血壓的症狀,無明顯症狀 頭痛、頭暈 胸悶、心悸 頸部不舒服 疲倦,量血壓,病人應坐在靠背的椅子上裸露上臂與心臟位置同高測血壓 量血壓三十分鐘前不可吸菸或食用含咖啡因食物 老年人比年輕人易有姿勢性低血壓,所以最好同時測量站,坐及臥姿的血壓 病人最好有五分鐘以上之休息再量血壓 儘量用水銀血壓計,多次讀取血壓值時,兩次測量時間間隔應大於兩分鐘,而取其平均值,高血壓的測量,病人自我測量血壓非常重要,可以分辨真正的高血壓及白袍性高血壓 可評估抗高血壓藥物的反應 可改善病患對治療的依賴性以及減少醫療成本,高血壓病患的評估,評估確定診斷的高血壓病人有三個重點: 確認引起高血壓的原因 診斷有無標的器官之病變及心血管疾病 確認有無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及合併症,高血壓的控制,與中風(腦血管疾病)關係 與冠狀動脈疾病(CHD)關係 與心臟衰竭關係 與腎臟病變關係,減輕體重,身體質量指標 (body mass index,BMI,體重(kg)/身高(m2)若大於等於25,則增加罹患高血壓的危險性 體重增加10%,會增加收縮壓6.5 mmHg,適度飲酒,過度飲酒會減少抗血壓藥物療效且會增加中風的危險性 建議以女性每日1份酒精當量,男性每日2份酒精當量為限。一份酒精當量30cc. 高梁酒 40cc. 白蘭地 100cc.葡萄酒 240cc. 台灣啤酒 女性及體重較輕者因對酒精感受性較強,故每日酒精飲用不要超過15cc,運動,運動可減輕體重及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且可以降低收縮壓4-9mmHg 每日至少三十分鐘中度以上之有氧運動,鈉離子的攝取,目前建議每日鈉攝取量不要大於l00mmol 即相當於6公克食鹽(約一小茶匙) 降低鈉的食用可減少抗高血壓藥物的使用,也可預防左心室肥大,高血壓防治策略,初段預防 減肥、運動、飲食 次段預防 定期測量血壓、定期服藥 控制血壓140/90mmHg(一般)、130/80mmHg (DM或腎臟病) 三段預防 視網膜、腎臟、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高血壓的社區防治,(1)藉由舉辦社區、學校、或職場健康講座,增加民眾對高血壓及與高血壓的發生相關的健康資訊之認識 (2)增加社區中可供民眾從事運動的空間及設施 (3)針對社區中的不同社群,提供健康資訊、運動計畫、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篩檢、及就醫服務等 (4)建議餐飲及食品業者避免在食物中加入過量食鹽 (5)建議餐飲及食品業者儘量提供有益高血壓控制的食物品項 (6)藉由大眾媒體發起有益血壓控制的健康生活運動,設計簡單易行的口號,及強調體重控制的重要性,腦血管疾病,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年齡男性45歲,女性55歲 高血壓發生腦中風的機率高出六倍 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紅血球過多症、肥胖等患者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腦中風家族史或家族遺傳 不良的生活型態如吸煙、酗酒習慣、缺乏運動 口服避孕藥,腦中風的預防,均衡的飲食少鹽、少糖、少油、定時定量、多吃蔬菜等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及補充水分,少吃動物性油脂或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規律的運動 避免煙、酒等不良嗜好 保持情緒的穩定,心情常保愉快 定期健康檢查、常量血壓 適當的照顧,如冬天保暖、預防便秘 患有長期性疾病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需遵照醫生囑咐,長期治療控制,腦中風的治療,腦中風的治療 血栓溶解藥物是缺血性腦中風急救的治療方法,但只能在病發三小時內才有效 預防二次腦中風 國內每年每一千人就有六人會發生腦中風,百分之十的病人一年內會再發生第二次腦中風 一旦再發作,殘障程度都會變的比第一次嚴重 其中百分之二十五的比率,因二次中風而死亡 血壓、血脂、血糖等的控制,冠狀動脈疾病(CAD),冠狀動脈疾病(CAD),冠狀動脈,負責供應血液給心臟肌肉,使心臟得到日常所需的氧氣及營養 假如冠狀動脈變得狹窄、閉塞,就形成了冠狀動脈心臟病,或簡稱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病因,動脈內膜的脂性物質積聚,會使血管變窄,血管壁會失去彈性而硬化,此現象稱為粥樣硬化 加速動脈粥樣硬化,例如,高血壓、高膽固醇、吸煙、肥胖、缺乏運動、糖尿病、長期緊張的生活等,冠狀動脈疾病(CAD)危險因子,男性45歲,女性 55歲或早期停經 家族史早發性冠狀動脈疾病的家族史 父母親或一等親內之男性在55歲以前,或一等親內之女性在65歲以前,發生心肌梗塞或猝死 吸菸罹患心臟病的機會比一般人多多兩倍半 高血壓罹患心臟病的機會比一般人多兩倍半 糖尿病女性患者有心臟病的機會多一倍,男性多百分之五十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較低 膽固醇過高,罹患心臟疾病的機會比一般人多三倍 肥胖 缺乏運動 壓力型的行為型態,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腦中風 年齡 高血壓 心臟疾病 糖尿病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高血脂 肥胖 吸煙、喝酒 缺少運動 血液疾病(紅血球過多) 中風家族史 口服避孕藥,冠狀動脈疾病(心絞痛及心肌梗塞) 高血壓 高血脂 糖尿病 吸煙 肥胖 緊張、壓力 缺少運動 遺傳,症狀,心絞痛典型地與出力或情緒起伏有關:休息或三硝酸甘油酯(NTG)可很快地緩解 主要的致病危險因素為:抽菸、高血壓、血膽固醇過高 (LDL成份增加)、糖尿病,以及家族病史,高血脂症,高血脂症,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在體內累積而高出正常值時,或者是高密度脂膽固醇(HDL ,又稱好的膽固醇)偏低 會造成血管粥狀動脈硬化,增加突發性心臟病、腦中風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險,血脂肪數值的意義(NECP),血脂肪數值的意義(NECP),高血脂之流行病學研究(一),2002年國民健康局之資料(膽固醇大於240mg/dL) 男性之高膽固醇盛行率10.8%,女性10.9% 年齡別之高膽固醇盛行率,20-29歲3.9%,30-39歲6.0%,40-49歲11.0%,50-59歲18.3%,60-69歲22.2%,70-79歲20.7% 2002年國民健康局之資料(三酸甘油大於200mg/dL) 男性之高三酸甘油盛行率20.3%,女性11.3% 年齡別之高三酸甘油盛行率,20-29歲6.6%,30-39歲14.1%,40-49歲17.0%,50-59歲20.8%,60-69歲26.9%,70-79歲26.0%,高血脂之流行病學研究(二),2002年國民健康局之資料(LDL160mg/dL) 男性之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盛行率6.5%,女性6.3% 年齡別之低密度脂蛋白偏高盛行率,20-29歲2.8%,30-39歲3.7%,40-49歲7.0%,50-59歲10.2%,60-69歲12.9%,70-79歲11.6% 2002年國民健康局之資料(HDL40mg/dL) 男性之高密度脂蛋白偏低盛行率23.7%,女性9.0% 年齡別之高密度脂蛋白偏低盛行率,20-29歲12.5%,30-39歲18.6%,40-49歲17.4%,50-59歲15.8%,60-69歲15.8%,70-79歲19.1%,如何改善血脂肪異常?,定期檢查血脂肪 控制體重 規律運動 改變飲食 選擇低膽固醇的食物 低油脂的烹調 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預防冠心病,冠心病的防治之道 戒煙及戒酒(每天低於25mg酒精) 適當和持續運動 保持均衡飲食 改善血脂肪異常,減少進食高膽固醇食物 控制體重 養成優良生活習慣,作息正常 控制血壓、控制血糖,定期服藥與覆診,糖尿病,糖尿病之流行病學研究,1970年台灣北部之調查,40歲以上人口糖尿病之盛行率為5.1% 1974年台北市城中區之調查,40歲以上人口糖尿病之盛行率為7.4% 1987-1988年埔里社區之調查,30歲以上人口糖尿病之盛行率為11.3% 2002年國民健康局之資料(血糖值大於126mg/dL或糖尿病) 男性之高血糖盛行率8.2%,女性6.8% 年齡別之高血糖盛行率,20-29歲1.0%,30-39歲1.9%,40-49歲6.1%,50-59歲12.8%,60-69歲20.2%,70-79歲20.2%,糖尿病的影響,十大死亡原因中,死亡率增加速度在過去二十年最快的一種疾病 以美國為例(1992年),700萬名診斷糖尿病的病人,只佔總人口的2.8,卻耗掉健保經費的5.8 國內的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的洗腎花費(每年美金兩萬七千元)較之非糖尿病患的花費高12(糖尿病的洗腎病人,住院花費較高),糖尿病,由於胰臟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功效受障礙 血液內的葡萄糖不能轉化為能量,使得血糖過高,尿中亦有糖,這便是糖尿病,糖尿病的種類,第一型糖尿病(IDDM) 佔百分之五至十 多為年青人 胰臟不能夠分泌胰島素 長期依靠注射胰島素,第二型糖尿病(NIDDM) 佔百分之九十 多為中年以後發病 身體肥胖 家族史者,糖尿病的危險因子,糖尿病家族史(父母、兄弟姊妹罹患糖尿病) 年齡超過45歲 體重過重(身體質量指數24 Kg/m2) 平常缺乏運動 種族/人種 曾有空腹血糖異常或葡萄糖耐量異常 高血壓(成人140/90 mmHg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35毫克/毫升及/或三酸甘油酯250毫克/毫升 曾有妊娠糖尿病或嬰兒體重超過4公斤 曾有心血管疾病史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糖尿病的診斷,(1)出現糖尿病症狀(三多一少),加上隨機血漿糖值(無論空腹與否,測得的血糖值即為隨機血漿糖值)200毫克/毫升 (2)空腹至少8小時靜脈血漿糖值126毫克/毫升 (3)75公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2小時的靜脈血漿糖值200毫克/毫升。 若空腹血漿糖值(FPG)110毫克/毫升且126毫克/毫升,就可診斷為空腹血糖異常(IFG) 如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2小時靜脈血漿糖值,介於140及200毫克/毫升間,就可診斷為葡萄糖耐量異常(IGT),糖尿病的症狀,沒有明顯症狀 經常疲倦 容易口渴 體重下降 小便頻繁及尿量增多 傷口不容易癒合,糖尿病防治的研究,美國的糖尿病防治計畫 生活型態的改變降低了糖尿病的發生率(5.8%) 中國大陸 生活型態改變包括飲食與運動習慣的介入可以減少第2型糖尿病的發生率 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 發現接受加強治療組其微血管併發症約減少25% 糖化血色素每降低1個百分點(例如:從9%降低至8%),微血管併發症的危險性降低了35% 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降低21%的視網膜病變和33%的蛋白尿,糖尿病的篩檢,篩檢糖尿病的方法 尿糖檢驗、糖化血色素(HbA1C)和血糖值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尿糖檢驗 敏感度非常低,禁食後只有16.7,在葡萄糖負荷2小時後,雖然可提高至72.7 腎臟之葡萄糖閾值也會因人因時而異,不建議採用 糖化血色素 正常、葡萄糖耐量異常或糖尿病患者之糖化血色素分佈,有極大之重疊,不建議採用 建議以空腹血糖來做為篩檢工具 葡萄糖耐量試驗,可做確定性糖尿病的診斷,糖尿病篩檢的建議,糖尿病篩檢的建議 (1)40歲以上的人,應每三年做一次血糖篩檢 (2)若有一個或更多的主要危險因子時,則應於更年輕時且更頻繁的做血糖篩檢 (3)大於10歲的小孩,若BMI85th percentile同年齡性別(或體重120% ideal body weight, IBW),且含二項或三項危險因子,每二年做一次血糖篩檢,糖尿病的併發症,冠心病 腎衰竭 視網膜病變 白內障 慢性皮膚潰瘍 組織壞死,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眼睛失明的機會為非糖尿病患者的25 倍以上 致病機轉視網膜血管滲漏及阻塞 致病原因複雜,尚未明瞭 防治 確實診斷即應接受第一次詳細眼部檢查,也應每年接受一次複檢 控制血糖降低網膜病變發生率,也可延緩了惡化的程度,糖尿病腎臟病變,糖尿病腎臟病變是末期腎衰竭之第一主因,透析治療每年耗費健保支出高達150 億以上,民國88 年有透析病患28000 人,其中20-22%病因為糖尿病 病因腎絲球高濾過率 預防與治療 嚴格血壓控制、嚴格血糖控制、限盬及低蛋白飲食、運動及飲食控制以保持標準體重、戒煙、高血脂治療 檢測尿液白蛋白,糖尿病之大血管病變,流行病學研究 冠狀動脈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及下肢週邊血管疾病 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是一般人的二至四倍 腦中風的機會比一般人多三倍 下肢週邊血管疾病比一般人多二至四倍 大血管疾病治療 控制高血糖、控制血壓、血脂肪、戒菸、減重、定期運動,糖尿病的治療,控制體重 作息定時 飲食控制 適量運動 藥物治療,糖尿病個案管理的現況,衛生所之糖尿病個案管理服務 衛生所結合轄區醫療院所提供社區四十歲以上的民眾三合一(血壓、血糖、血脂)篩檢 對轄區的糖尿病患者進行收案管理,以門診或家庭訪視,對患者進行衛教指導及照護 糖尿病共同照護服務 參與糖尿病共同照護網之醫療院所,結合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等專業醫療人員組成醫護團隊 定期之糖化血色素、血液生化及併發症檢查 指導有關糖尿病之知識:包括如何驗血糖、血糖的控制、飲食原則、適當的運動、足部護理、認識低血糖、其他併發症的預防等 提供糖尿病護照,紀錄血糖、就診,腎臟病,腎臟病,原因:糖尿病、高血壓、腎絲球腎炎或來路不明的藥物等造成 引起腎衰竭的病例逐漸增加,血液透析(洗腎)的人口亦逐年增加,腎臟病常見的症狀,蛋白尿 血尿 頻尿、多尿 尿量減少,食慾不振 水腫、下肢水腫 高血壓 貧血 疲倦,預防腎臟傷害之方法,避免來路不明的藥物 長期服用藥物者,應定期檢查腎功能 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避免引發腎臟病 定期的接受健康檢查,腎臟疾病防治之問題,民眾對腎臟保健缺乏正確認知與健康行為 國內藥物濫用情形普遍,影響民眾腎臟的健康 開立腎毒性藥物處方未作妥適監控 腎臟疾病患者未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社區尿液篩檢的成效 腎臟疾病轉介確診系統尚未建立 未能針對腎臟疾病高危險群進行轉介追蹤,建立腎臟病防治體系 及個案管理模式,建構完整的防治體系,針對高危險群及症狀嚴重個案加強管理 加強糖尿病及高血壓防治相關資源之整合,減少腎臟併發症 配合檢查結果電子檔建立尿液檢查異常個案追蹤轉介制度 協助教育部推動學生慢性病管理方案 輔導腎臟病患支持性團體,慢性肝病,慢性肝炎,肝臟慢性發炎至少6個月的一群疾病 病因: B型肝炎病毒(HBV) C型肝炎病毒(HCV) D型肝炎病毒(HDV) 酒精 其他:藥物、威爾森氏病、原因不明性(自體免疫性),B型肝炎(HBV),為42nm之肝DNA病毒 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B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 DNA聚合脢 部分雙股的DNA基因,B型肝炎(HBV),HBeAg,是病毒繁殖與感染力的指標 結果:90%的患者可恢復,1%患者發生猛爆性肝炎,10%患者成為慢性肝炎或帶原狀態、有的病人發生肝硬化與肝癌(尤其在慢性新生兒感染之後) 診斷:檢查血清中的HBsAg(急性或慢性感染);lgM anti-HBc(表示急性或最近的感染),B型肝炎(HBV),流行病學:經皮性(打針)或性行為或週產期傳播 在次撒哈拉非洲及東南亞為地方流行性,高達20%的人口得到感染,通常在生命早期得到,B型肝炎(HBV),預防:接觸後-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在性接觸後十四天內給予,或在出生時(母親為HBsAg陽性者)給予 接觸高危險群人們如:健康工作人員、同性戀男性、靜脈內藥物使用者、血液透析患者、血友病患者 地方流行區域的所有新生兒,或在低危險地區的高危險新生兒)在第0、1及6個月肌肉內注射B型肝炎疫苗,C型肝炎(HCV),以前稱為和輸血有關的非A非B型肝炎 潛伏期7-8週。病程之特性為血清轉胺脢呈波動性上升;超過50%易成為慢性,15%會導致肝硬化 診斷:血清中有anti-HCV抗體,最敏感的檢查是HCV-RNA 預防:在美國,佔與輸血有關的肝炎患者之90%以上(發生率10-12%) 預防的方法是要排除職業性捐血者及血清anti-HCV抗體的篩檢,D型肝炎(HDV),是一種有缺陷的37nmRNA病毒,需B型肝炎才能複製;或者與B型肝炎一起感染,或者在慢性B型肝炎患者再重複感染 會加重B型肝炎感染的嚴重程度(使慢性肝炎加速成為肝硬化,偶而可造成猛爆性急性肝炎) 診斷:血清中的抗D型肝炎抗體(Anti-HD),D型肝炎(HDV),流行病學:在地中海盆地、南美等地B型肝炎帶原者為地方流行性 在HBsAg陽性之靜脈內藥物使用者或同性戀男性間可經由表皮傳播,或在血友病患者間經由輸血而傳播 預防:B型肝炎疫苗(僅用於非帶原者),肝硬化,肝臟的慢性疾病,其特徵為纖維化、肝小葉及血管架構瓦解、以及肝細胞的再生性結節 病因: 病毒性肝炎(B型、C型、D型) 酒精 其他:原發性或續發性膽汁性硬變、血色沈著病、威爾森氏病(Wilsons disease)、慢性活動性肝炎、藥物與毒素、血吸蟲病、不明原因性,病徵,蜘蛛狀微血管擴張 掌紅斑 杵狀指 女樣男乳 睪丸萎縮 肝脾腫大 腹水 腸胃道出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