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4.pptx_第1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4.pptx_第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4.pptx_第3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4.pptx_第4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柳永词两首雨霖铃课件2新人教版必修4.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 雨霖铃,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 掌握品赏诗词胡基本步骤和方法。 2.通过分析文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通过鉴赏意象,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感受词中的凄清意境、离别愁绪,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1)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2)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3)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4)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6)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请以时间为序,充分发挥想象,把诗词的内容描绘成2 3幅画面。,(1)画面一 别前:刚下过雨的傍晚,京城门外的帐篷下,一男一女举杯对饮,桌上摆满美酒佳肴,但两人都郁郁寡欢,情绪低落,四目相视,忧伤难言。 (2)画面二 别时:岸边,一男一女拉着手,依依不舍,总不肯放开,而旁边船上的船夫不停地催促:要出发了,要出发了,但两人还是不肯松手,泪眼相看,凝噎无语。 (3)画面三 别后:深秋的夜晚,孤舟在江,晚风吹拂,酒醉刚醒的词人在舟中怅然四顾,只看到天边一轮残月照着江面,岸边的杨柳在凌晨的秋风中瑟瑟摇颤。词人感慨万分,悲伤不已。,请大家联系全词给这座雕塑拟个标题。,如果要进一步渲染这幅“别离图”,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和物作为背景呢?,1.长亭 这是古人设在路边的亭舍,常用作饯别之所。这儿既交代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庾信哀江南赋中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句,也许词人联想到了“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这更能撩人情怀,伤心难忍。 2.兰舟(船夫) 这是美称(引导学生看注解)。在词中“兰舟”代指驾船的人。既然写到船夫,看来也要画上船夫才行。,3.江水 (1)因为词人乘舟而去,由水路而别。 (2)与下片中的“千里烟波”相呼应。词人打算到南方去,词中“千里”极言路程的遥远;“烟波”,云雾如烟般笼罩的江面,这既是兰舟行驶的地方,也是在暗示这对恋人别后重聚的渺茫。 4.寒蝉 历来文人笔下的蝉声嘈杂热闹,可在柳永的笔下为何如此的凄寒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儿物我已经合而为一了。,这是明代的雨霖铃插图,引自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321页,笔者略作了填色渲染,与这幅插图相比,我们还能补充哪些虚写的景。,(1)杨柳岸:寄托愁思的地方。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柳”者,“留”也,“柳” “留”谐音,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2)晓风:清冷、令人微带寒颤的风。 (3)残月:残缺一边、不圆的月。,“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险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能达之情,而出之于自然。” 冯煦蒿庵论词 如何理解这句评论中的“自然”? 明确:“自然”既指感情之自然,也指用语的自然。柳永词不喜堆砌词藻,而是以本色的语言、白描之笔来塑造形象。犹如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柳永词的语言自然、通俗,自有特色。,(1)写景之语以通常的口语来修饰形容,“寒蝉”之“凄切”,“长亭”之“晚”,“雨”之“骤”、之“初歇”,“烟波”之“千里”,“暮霭”之“沉沉”,“楚天”之“阔”,其中名句仅以“杨柳”冠以“岸”“晓风”与“残月”并列而已。这些词语都为人们所熟悉,虽淡犹浓,虽素愈真。 (2)写人之笔,“执手相看”句,并无刻意形容之处,却传递出情深意切的神韵,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3)写情,“多情自古”句,直而不失其真;“便纵有”句,俗而不失其真。,苏轼问别人:“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后人常以“大江东去”与柳永“杨柳岸”对举说明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两种风格。从这一形象的评论中可以看出柳永词的哪些特点?,(1)描绘景物:景物具有轻、柔、纤、巧的性质,色彩柔和,纵如浩渺烟波、空阔楚天,也不会给人宽广雄伟的感觉;而是借此反衬孤身行走的飘零、渺小。 (2)情感具有阴柔之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沉缠绵。 (3)创设的意境有阴柔之美:景为“清秋节”,情为“伤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物我交融。,有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