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节选825)瘅,说文:“瘅,劳病也,从疒,单声。”,诗经大雅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瘅。”毛注:“瘅,病也。”,广韵寒韵:“瘅,火瘅,小儿病也。,“瘅”的概念,说文:“单,大也。”即厚、大之义。,“燀”指热盛,“譂”指话多妄言,“繟”指宽缓的丝带,“瘅”指病势强盛,“瘅”的概念,王冰注:“瘅,谓热也。”,太素五邪刺:注:“瘅,热病也,音丹。”,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上伤寒热病:“寒乃标,热乃本。春为温,夏为热,秋为瘅,冬为寒。”,“瘅”的概念,素问疟论:“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名曰瘅疟。”,“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故命曰瘅疟。”,素问奇病论:“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有病口苦病名曰胆瘅。数谋虑不决”,“瘅”的概念,虚:虚劳导致气逆的病证。,实:火热旺盛所致之病,瘅,“瘅”的概念,“脾瘅”原文分析,“五气”:医说卷十脾瘅引“五”作“土”,张介宾注:“五气,五味之所化也。”,吴崑注:“五气,腥焦香臊腐也。”,高志宗、张志聪注:“五气者,土气也。” 张琦谓“五当作脾”,义同。,“津液在脾”:外台卷十一作“溢在于脾”。,“精气”:太素“精”作“清”。,“脾瘅”原文分析,病机“五气之逆也”,病因“数食甘美而多肥”,治法治则“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脾瘅”原文分析,五味谷食,胃,水谷精气,口,脾,脾虚或过食肥美,上溢,脾的运化,口甘,消渴,“脾瘅”原文分析,全身,日久令人生内热,“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说文:“兰,香草也。,王冰、张从正、马莳、张志聪、高士宗诸注家皆释:予芳化之品以祛除体内郁积陈腐之浊气,清化湿热,张氏医通:“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香饮子。若脉弦滑兼嘈杂属痰火,滚痰丸,此指实火而言。,“脾瘅”原文分析,消渴指的是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等症状的疾病,其病机可归纳为阴虚火旺 、肾精亏损 、脾胃气虚 、肝郁化火、肺热阴伤、胃火亢盛等。,脾瘅与消渴的联系,后世也有诸多医家认为脾瘅是消渴的前期。脾瘅延绵日久不愈,“令人生内热”转变为消渴。,脾瘅的历史渊源,汉代前,现存文献中“脾瘅”一词仅见于素问奇病论一处记载。该时期其他文献,均无“脾瘅”概念。,晋唐时期此时期文献多是对素问奇病论的注释或引用。如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及外台秘要消渴方一十七首等。,脾瘅的历史渊源,宋金元时期圣济总录设专篇论述脾瘅,丰富了脾瘅内容,提出新的治法方药,不限于“治之以兰”,而是据不同临床表现总结出11首方剂对证治疗。除发展治法外,中焦热结篇、消渴统论篇对脾瘅的病机也有所论述。,脾瘅的历史渊源,金元四大家中,刘完素三消论注释素问奇病论时同样把热作为脾瘅的主要病机;宣明论方虽未阐述脾瘅,但多次把热、瘅和消渴联系起来。,张从正儒门事亲论述脾瘅时也借鉴了内经,另用人参白术散治疗“胃膈瘅热或瘅成为消中。”朱丹溪在脉因证治口中有:“脾热则甘”的论述,类似于脾瘅。,脾瘅的历史渊源,明清时期此期温病类文献丰富了脾瘅内容,首次描述了脾瘅舌相。如温热论、温热经纬;注释类文献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冯氏锦囊秘录内经纂要奇病论篇等。,近现代近现代主要内科学著作和教科书并未设独立篇章对脾瘅进行论述,多在消渴病篇讲解消渴病源流时引用素问奇病论原文。一般认为“脾瘅”与消渴最为密切,是消渴前期。认为现在的糖耐量异常(IGT)、空腹血糖受损(IFG)等可归属于脾瘅的疾病,“胆瘅”原文分析,张介宾注:“阳陵泉,足少阳胆经穴。”,王冰注:“亦谓热也。胆汁味苦,故口苦。”,马莳注:“此病乃胆气之热也。”,张琦亦云:“六字衍文”,“有病口苦,取阳陵泉”:,“胆瘅”原文分析,“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张介宾注:“谋虑在肝,无胆不断, 故肝为中之将,而取决于胆。”,“咽为之使”:王冰注:“咽胆相应,故咽为使焉。”,张介宾注:“足少阳之脉上挟咽,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是肝胆之脉皆会与咽,故咽为之使。”,“胆瘅”原文分析,病机“胆虚,气上溢”,病因“数谋虑不决”,治法治则“治之以胆募俞”,谋虑不决,胆虚,肝的疏泄失常,口,胆气上溢,口苦,“胆瘅”原文分析,胆瘅的历史渊源,汉以前,胆瘅”一词始见于素问奇病论。胆瘅病论治多参照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关于湿热黄疸之证治。,胆瘅的历史渊源,唐代孙思邈备急干金要方创犀角地黄汤,以凉血泄热,解毒滋阴,兼以祛瘀。这启发了后来温病学派立清营之法。如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清营汤等。,胆瘅的历史渊源,金代易水学派开山医家张元素在其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中提到:胆:实火泻之(泻胆);虚火补之(温胆);本热平之(降火、镇惊);标热和之(和解)。总结了胆病的几种治法,对后世临证亦多启益。,元代医家朱丹溪提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丹溪心法六郁),其门人戴思恭在推求师意郁病中明确指出:“郁病多在中焦”胆瘅之病,亦在中焦,其发病与机转与丹溪所论之六郁相关。,胆瘅的历史渊源,胆瘅的历史渊源,时至明代,医家赵献可认为,病因病机上,多因木郁导致诸郁;治疗上可“一法代五法”,治其木郁使肝胆之气舒展而诸郁自解。多用逍遥散治疗木郁。,清代医家王泰林西溪书屋夜话录中以“肝气、肝风、肝火”立论,提出治肝30法。肝与胆相表里,皆为风木之脏,故胆瘅一病可多参用王氏有关肝气、肝火的治法。,胆瘅的历史渊源,胆瘅的历史渊源,近代医家与现代名医多认为胆瘅病的病机在气郁化火,气火阻扰于胆腑;或于中焦湿热,逆传于胆。 屠揆先单用金钱草治胆结石;魏长春自拟金钱开郁散治疗湿热胆瘅。,同时,众名家都突出强调了“通则不痛”的通达原则,用药主张重用大黄。陈树森强调生大黄与元明粉(分冲)合用;李鸣真主张大柴胡汤加减,且重用大黄通下。但胡建华指出:“通”虽为本病治疗的常法,但当病情缓解时,也要着重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庭忘带委托书了
- 《传动系统零部件B》课件
- 双十二销售策略解读
- 教师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课件
- 《工程制图基础》课件
- 《编程练习》课件
- 《2型糖尿病老年人护理与康复策略》课件
- 《护理学专业介绍》课件
- 《数据挖掘算法》课件
- 【公开课】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下
- 残值车辆收购合同协议
- 2025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教育班会课件
- 2025年全国高压电工证(复审)理论考试试题(1000题)附答案
- 2025西安数字城市科技运营有限公司招聘(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2030地铁交通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4年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练习15练习十五附答案》教学课件
- 八年级英语15篇完形填空(附答案)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件第四讲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 会宝岭选矿厂集中控制技术方案
- 第13讲巧解弦图与面积
- 毕业设计(论文)-CK6150总体及纵向进给和尾座部件的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