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第十五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2讲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1页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第十五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2讲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2页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第十五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2讲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3页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第十五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2讲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4页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第十五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2讲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2讲 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主干知识整合,考点即时演练,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社会危机 北宋统治者集中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导致 现象,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 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冗官、冗兵、冗费,(2)有利条件 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3)目的 直接: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富国强兵。 根本:挽救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宋神宗,2.内容,青苗法,方田均,税法,水利工程,市易务,将兵法,3.结果:取得一定成效,但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强烈反对,变法最终失败。 4.失败原因 (1)触犯 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2)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众不满。 (3)新法施行过快,没能循序渐进。 (4)变法后期,宋神宗动摇及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5.作用 (1)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2)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大地主大官僚,6.历史教训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二、戊戌变法 1.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中国 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康梁维新思想:主张包括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 。宣传方式上是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民族资本主义,政治制度,2.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开始变法: 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变法内容 (1)政治: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 (2)经济:鼓励发展 等。 (3)军事:改革军制;编练 等。 (4)文教:提倡西学;改革科举制;废八股;培养人才等。 4.结果:失败。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1898,农工商业,新军,5.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主观原因 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部分维新人士理论偏激,内部意见分歧。 新法推行过程中急于求成,未能循序渐进。 内容上贪大求全,缺乏通盘考虑。 康有为性格激进、树敌过多、政治不成熟。,6.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维新变法运动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民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4)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7.结论(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行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重理解,1.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1)理财措施的特点 实现“民(老百姓)不加赋而国用足”,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有产者阶层,如官僚地主、高利贷者和大商人。 取消官僚地主的部分特权。 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的长远发展。 (2)整顿军队措施的特点 用类似“民兵”的管理方法,整顿社会秩序,重在防范农民起义。 改革军事而不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 对更戍法进行适当调整。,(3)改革科举的特点:关注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 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比较 (1)相同点 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都曾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内容都触犯了旧势力的利益并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改革者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2)不同点 背景:商鞅变法处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变革浪潮中;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根本目的: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并未触动社会的根本制度。 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商鞅变法成功了,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3.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条件 (1)客观原因: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动员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5)政治基础:无实权的光绪皇帝支持变法。 (6)人员基础: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 (7)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建立。 (8)推动因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4.判断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的理由 (1)从领导者看,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 (2)从目的看,维新变法运动是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 (3)从内容及结果看,戊戌变法的一些措施有利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对整个社会向资本主义发展起了启蒙作用。 5.戊戌变法的特点 (1)目的上: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2)推行者上: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3)方式上:变法要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4)内容上: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体现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5)推行范围上: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6)过程上: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置失当。 (7)性质上: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主题一,积贫积弱的改变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材料一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二 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夺富民之利”“公私皆病矣”及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卓越的政治家”可知作者从生产力角度肯定王安石变法。 【参考答案】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 评价: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王安石无疑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问题】 依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依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怎样的评价。,深化拓展,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2.进步意义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力量,使北宋的国力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时期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3.局限性 (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负担仍然沉重。,主题二,措置失当戊戌变法的失败,材料 戊戌变法一开始,康有为就把改革的通盘计划公开于世,并把矛头公开明确地直指他所认为的政敌与传统的官僚体制。当军机处诸大臣问及应如何变法时,康有为首先主张“宜变法律、官制为先”的基本原则。光绪皇帝在103天的时间内,发布了两三百条涉及选拔人才、农工商业、裁汰官员、废除科举、财政经济、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军事国防几乎所有方面的上谕。康有为力图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办法,来强调孔子的进化性、平等性、兼爱性与世界大同精神,以现代性的价值观的要求,从实际政治来进行变法的动员。 萧功秦戊戌变法之政治激进主义的再反省,【解析】注意限制条件是依据材料,从材料第一句及两个省略号后面的内容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主要原因:先声夺人的改革声势引起反对派的忌恨;改革措施没有章法、不顾实施条件,急功近利,使变法停留在形式上;对孔子的重新解读,引起当时绝大多数士绅精英的反感。,【问题】 依据材料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角度一 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典例1】 (2013山东卷,35)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第(1)问要求依据材料概括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据材料中老妪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可知免役法加重了人民负担,老妪用猪鸡来款待吏胥里保表明官吏扰民现象出现。最后一句表明新法引起了人民不满。 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试题分析】第(2)问是对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应辩证对待话本史料。 答案:(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教材补缺】 史料分类 1.按表现形式 (1)文献史料:甲骨文、史书等有较高的价值。 (2)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既真实反映历史又具有直观性。 (3)口述史料:是口耳相传或当事人对往事的回忆,具有一定价值,但仍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2.按价值不同 (1)一手史料:包括考古出土的实物史料和史书、档案、报纸等材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2)二手史料:对一手史料的转载、分析与研究的文稿。 3.其他分类: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正史与野史。,角度二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典例2】 (2013全国卷,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试题分析】本题选取课外史料,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从目的、形式和内容三个角度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试题分析】第(2)问“原因”从主导者、支持力量、实施过程和背景等角度分析;“实质”根据清末新政实施者的阶级属性,结合其实施的背景和目的予以分析。 答案:(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考点即时演练 实战演练夯实基础,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从下列北宋三朝收支情况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A.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 B.“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 C.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解析:A 解题关键在于准确地提炼材料直接体现的信息。表中只能反映出北宋入不敷出,出现财政危机。,2.为克服军队中“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带来的弊端,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是(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更戍法,解析:C 王安石以“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副将各一人,专掌训练,达到“使兵识其将,将练其士卒”的目的。,3.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句话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A. B. C. D.,解析:B 本题属于材料选择题,材料的中心内容是粮食、钱财充足,这说明了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局面,而不是改变积弱局面,故可排除,叙述言过其实,不符合当时的情况。,4.“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所说的“大梦之唤醒”表现为( )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 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 C.暴露清政府的腐败,人民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D.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解析:A 甲午战败,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的呼声。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领导维新变法运动。,5.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主张用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来代替封建伦常。两者的共同目的是( ) 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为维新变法创造历史依据 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解析:C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谭嗣同主要是立足中国的传统文化寻找变法的理论依据,从而减少变法的阻力,故C项正确。,6.“在短短的103天中,发出上百道新政诏令,改革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譬如: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该材料( ) A.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 B.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 C.批评维新派脱离了人民群众 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解析:D 由材料“废八股,改策论失去了奋斗前程”“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造成混乱”可知,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7.(2018江苏盐城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善治者”的治国方略是什么?这对商鞅变法的结果产生了什么影响?,解析:第(1)问“方略”根据材料“民本,法也”“不刑而民善故无刑也”可知商鞅主张运用法治立国,推行严刑峻法约束百姓;“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1)方略:厉行法治,严刑峻法。 影响:维护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政权;但严刑峻法也激化了社会矛盾。,(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解析:第(2)问“方略”根据“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分析作答;“措施”结合“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和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答案:(2)方略:立善法。 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以经义策论取士),整顿太学,以三经新义为教材,培养变法人才。,(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解析:第(3)问从法律能否严格依据立法者立法初衷执行;是否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法律是否顺应时势,兼顾多方利益,寻求各方利益均衡点等方面综合分析作答。 答案:(3)因素:法律能否严格执行;是否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法律是否顺应时势,兼顾多方利益。,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材料二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 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材料三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