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11552-1999 轿车内部凸出物》相比其前版《GB 11552-1989》,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1. 适用范围扩展:1999版标准可能对轿车的类型或者尺寸范围进行了更明确或拓宽的定义,以适应市场上车辆种类和设计的变化。

  2. 安全标准提升:随着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新标准很可能提高了对轿车内部凸出物的安全要求,包括但不限于强度、位置、形状等方面的规定,旨在减少在车辆碰撞时对乘员的伤害风险。

  3. 测试方法更新:为了更准确地评估轿车内部凸出物的安全性能,1999版标准可能引入了新的测试方法或修改了原有测试的标准条件,包括使用更先进的测量工具和技术手段。

  4. 材料与工艺要求:鉴于材料科学的进步,新标准可能对内饰材料的选用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包括阻燃性、耐久性及环保指标,同时也可能对制造工艺给出了指导原则,以确保凸出物在长期使用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5. 人体工程学考量:随着对驾乘舒适性和人机交互重视度的提升,1999版标准可能加入了更多关于轿车内部凸出物设计需符合人体工程学原则的规定,确保不会对乘员造成不必要的干扰或不适。

  6. 标识与说明书:为增强用户对轿车内部凸出物安全性的理解和正确使用,新标准或许加强了对产品标识和用户手册内容的具体要求,确保提供充分的安全警告和使用指导信息。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现行标准GB 11552-2009
  • 1999-11-01 颁布
  • 2000-08-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11552-1999轿车内部凸出物.pdf_第1页
GB11552-1999轿车内部凸出物.pdf_第2页
GB11552-1999轿车内部凸出物.pdf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11552-1999轿车内部凸出物.pdf-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G B 1 1 5 5 2 -1 9 9 9前 恤一面 本标准是G B 1 1 5 5 2 -1 9 8 9 ( 汽车内部凸出物 的修订版, 本标准在技术内容方面是等效采用欧洲的7 4 / 6 0 / E E C ( 欧共体各成员国关于汽车内部安装件的协议) 及7 8 / 6 3 2 / E E C( 7 4 / 6 0 / E E C的修正案) 法规制定的。 编写格式按照G B / T 1 . 1 -1 9 9 3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单元: 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1 部分: 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 的规定, 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法规在格式及段落上做适当调整。 本标准的附录 A、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是标准的附录 , 附录 E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 同时代替G B 1 1 5 5 2 -1 9 8 9 0 本标准 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 口。 本标准 由长春汽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 陆江天、 齐惠文。准标网 w w w .z h u n b i a o .c o m 免费下载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 B 1 1 5 5 2 -1 9 9 9轿 车 内 部 凸 出 物代替 G B 1 1 5 5 2 - 1 9 8 9P a s s e n g e r c a r -I n t e r n a l p r o t r u s i o n s适用范围1 . 1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车厢内部除内后视镜外的所有构件 , 包括车身附件 、 按钮、 手操纵杆、 顶盖( 含活动顶盖) 、 座椅靠背和座椅后部零件等在凸出物方面的规定和测试方法。1 . 2 本标准适用于轿车。其余 M, 类车可参照执行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 通过在本标准中的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 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 B / T 1 1 5 6 3 -1 9 9 5 汽车“ H” 点确定程序定 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 . 1 头部碰撞区 在静态条件下, 用附录A( 标准的附录) 规定的侧t装x( 球头模型) 所能触及的车厢内部所有未装玻璃的区域 3 . 2 头部碰撞基准区( 以下简称基准区) 头部碰撞区内对凸出物有特殊规定的区域。( 基准区的确定见附录A)3 . 3 仪表板水平线 由与仪表板垂直相切的切点所确定的水平线。3 . 4 顶盖 汽车顶部由前风窗上缘与后窗上缘( 或背门上缘) 和两侧围上框架所围成的部分。3 . 5 敞蓬车 除前风窗支柱、 顶蓬翻转支架、 座椅安全带固定点外 , 一般在车辆侧窗下边缘以上车身结构无刚性零件的车辆 。3 . 6 活顶轿车 顶盖或其一部分能向后折叠、 打开或滑动的车辆 。3 . 7 折登座椅 临时使用的辅助座椅 , 在通常情况下是折盈的。规定4 . 1 前排座椅“ H” 点( 见G B / T 1 1 5 6 3 -1 9 9 5 ) 之前, 仪表板水平线以上的车厢内部构件( 侧门除外)4 . 1 . 1 在基准区内, 不得存有任何危险的可能导致乘员严重伤害的粗糙表面或尖棱。下述4 . 1 . 2 至4 . 1 . 6 所述构件如果符合这些规定, 则应认为是满足规定。国家质f技术监局 1 9 9 9 一 1 1 - 0 1 批准2 0 0 0 一 0 8 一 0 1 实施准标网 w w w .z h u n b i a o .c o m 免费下载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G B 1 1 5 5 2 一1 9 9 94 . 1 . 2 在基准区内, 仪表板上的构件以及距玻璃表面大于或等于1 0 0 m m的其他构件, 应当符合附录C ( 标准的附录) 规定的吸能性 。对基准区内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构件 , 可不考虑吸能性 : 按附录 C的规定进行试验时, 摆锤触及的构件位于基准区之外。 被测试构件距基准区外被触及的构件不足 1 0 0 mm, 该距离沿基准区的表面测量。 任何金属支撑物不得有凸起的棱边4 . 1 . 3 若仪表板的下缘不符合4 . 1 . 2 规定, 其圆角半径不得小于1 9 m m.4 . 1 . 4 用刚性材料制造的开关 、 拉钮等构件凸出仪表板表面的高度可按附录 B ( 标准的附录) 中 B 2 规定的方法测定 当凸出仪表板表面 3 . 2 m m-9 - 5 mm 时, 距离凸出部分顶点 2 . 5 m m 处的横截面积不得小于 2 0 0 m m , 且凸出物边缘的圆角半径不得小于 2 . 5 m m,4 . 1 . 5 当这些构件凸出仪表板表面的高度超过9 . 5 m m时, 用一直径不大于5 0 m m的平端压头, 在其上施加3 7 8 N的向前纵向水平力, 这些构件应能缩回仪表板或脱落。 当缩回时, 其凸出高度应在9 . 5 m m以下, 当脱落时, 在原来位置上不得留下高度超过9 . 5 mm的危险凸出物距离凸出部分顶点不超过6 . 5 mm处的横截面积不得小于 6 5 0 mm ,4 . 1 . 6 如果安装在刚性支架上的凸出物, 由低于 肖氏 A硬度 5 0 度的软性材料组成 , 其刚性支架应满足 4 . 1 . 4 和 4 . 1 . 5的规定。4 . 2 前排座椅“ H” 点之前 , 仪表板水平线 以下的车厢内部构件 ( 侧门与脚踏板除外)4 . 2 . 1 除脚踏板及其固定装置以及用附录D( 标准的附录) 所述装置触及不到的构件外, 按附录D所述程序测量。4 . 2 所涉及的各种构件, 均应符合4 . 1 - 4 -4 - 1 . 6 的规定。4 . 2 . 2 若手制动杆装在仪表板上或仪表板下方 , 当其处于松开位置, 即使发生正面碰撞 , 乘员也无触及它的可能性。否则制动杆表面应符合4 . 3 . 2 . 3 的规定。4 . 2 . 3 设计与制造搁板或其他类似构件时, 应保证其支架没有凸起的棱边。并应满足下列要求之一。4 . 2 - 3 . 1 搁板朝向车厢内部的部分应具有高度不小于 2 5 m m 的一块表面 , 该表面边缘的圆角半径不得小于 3 . 2 mm, 且该表面应 由吸能材料覆盖或制成, 检验方法按附录 C的规定。试验时冲击力应施加在纵向水平方向上。4 . 2 . 3 . 2 用直径为1 1 0 mm的圆柱形压头, 施加3 7 8 N的向前纵向水平力, 作用于搁板或其他类似构件上时, 这些搁板或其他类似构件应能脱落、 碎裂、 明显变形或缩回。在搁板的边缘, 不得出现危及乘员安全的尖角。检验时作用力应施加于搁板或其他类似构件强度最大的部位上 。4 . 2 . 4 如上述构件, 安装在刚性支架上, 由低于肖氏 A硬度 5 0 度的软性材料制成, 其刚性支架应满足上述各项除了附录 C所述吸能性之外的规定。4 . 3 通过后排座椅上的人体模型躯干基准线垂直于车身纵向中心平面做一横截面, 位于横截面前方的其他 内部安装件的规定( 人体模型置于最后排座椅上)4 . 3 . 1 下述4 . 3 . 2的规定适用于控制手柄、 操纵杆、 按钮及4 . 1 和4 . 2 中未包括的其他内部凸出物。4 . 3 . 2 如果 4 . 3 . 1 所述的构件布置在能够为车辆乘员所碰撞接触的位置上, 则这些构件必须符合4 . 3 . 2 . 1 至 4 . 3 . 4 的规定 。如果这些构件能被直径为 1 6 5 m m 的球体所触及, 在前排座椅“ H” 点以上及最后排座椅上的人体模型躯干基准线横截面之前 且在 A3 . 1 . 1 和 A3 . 1 . 2 所规定的区域之外 , 则应满足以下规定 。4 . 3 . 2 . 1 构件表面的边缘应倒圆, 其圆角半径不得小于3 . 2 mm,4 . 3 - 2 . 2 处于对人体最不利位置的操纵杆和按钮 , 受到一个 3 7 8 N 向前纵向水平力作用时, 凸出高度应降至距板面2 5 mm以内或脱落或弯曲变形。当其脱落或弯曲变形时, 在原位置上不得留下任何危及乘员安全的凸出物。 但玻璃升降器的操纵手柄 , 允许凸出于板面 3 5 m m,4 . 3 . 2 . 3 当手制动杆处于松开位置及变速杆处于任意前进档时, 除非在A3 . 1 . 1 和A3 . 1 . 2 所规定的区域内且在通过前排座椅“ H” 点的水平面之下 , 否则其距离凸出顶点 6 . 5 m m 处的水平方向的横截面准标网 w w w .z h u n b i a o .c o m 免费下载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G B 1 1 5 5 2 一1 9 9 9积不得小于 6 5 0 m m , 其圆角半径不得小于 3 . 2 m m,4 . 3 . 3 第4 . 3 . 2 . 3 条的规定不适用于装在地板上的手制动杆; 对这类手制动杆, 当其处于松开位置时,如 操纵杆任何部 分 的高度 , 高 出通过前 排座 椅 的最 低“ H” 点 水平 面 以上 , 则距 离凸 出顶 点不超 过6 . 5 m m 沿垂直方向测量) 处的水平方向的横截面积不得小于 6 5 0 m m , 其圆角半径不得小于 3 . 2 m m.4 . 3 . 4 上述各条未包括 的其他车辆构件 , 如座椅滑轨、 座椅的水平 、 上下调节机构 、 安全带卷收器等, 如果这些构件的位置低于通过每个座位“ H” 点 的水平面 , 即使乘员有可能触及它们 , 也不受这些条款的限制4 . 3 - 4 . 1 装在顶盖上但不属于顶盖结构的零件, 如拉手、 顶棚灯、 遮阳板等, 其边缘的圆角半径不得小于 3 . 2 m m, 凸出部分的宽度不得小于向下的凸出量 ; 或这些零件符合附录 C的规定。4 . 3 . 5 对于安装在刚性支架上的一部分由低于 肖氏 A硬度 5 0 度软性材料制成 的构件 , 其刚性支架应满足上述规定。4 . 4 对顶盖的规定4 . 4 . 1 本规定适用于顶盖内表面, 但不适用于被一个直径 1 6 5 mm的球头模型所不能触及的顶盖零件 。4 . 4 . 2 位于乘员上方或前方的顶盖内护板上 , 不允许有任何 向后、 向下的危及乘员安全的粗糙表面或尖棱凸出物凸出部分的宽度不得小于向下的凸出量, 其棱边 的圆角半径不得小于 5 m m。刚性顶盖的拱架或加强筋, 除了顶盖前后横梁及侧梁外, 其向下的凸出量不得大于1 9 mm.4 . 4 . 3 如果顶盖的拱架或加强筋不符合 4 . 4 . 2 的规定 , 则必须符合附录 C的规定。4 . 4 . 4 支撑顶盖 内衬的钢丝和遮阳板框架的钢丝 , 其直径不得超过 5 mm; 或者符合附录C的规定。 遮阳板框架的非刚性的附属零件应符合4 . 3 - 4 . 1 的规定。4 . 5 活顶轿车4 . 5 门下述规定和上述 4 . 4 规定适用于当顶盖处于关闭状态时的活顶轿车。4 . 5 . 2 顶盖的开启机构与操纵机构应满足下列规定 :4 . 5 . 2 门机构应具有防止意外动作和延迟动作的功能。4 . 5 - 2 . 2 机构表面的边缘为圆角 , 圆角半径不得小于 5 m m,4 . 5 - 2 . 3 当机构处于停止位置时, 该机构应处于头部碰撞 区以外。 如不能满足此条件, 则开启机构与操纵机构在停止位置时, 应处于缩人状态; 或者这些机构的设计与制造满足下列规定: 当受到一个按 附录c的规定, 沿头型轨迹切线的冲撞方向施加 的 3 7 8 N 的作用力时, 按附录 B的测量方法测量 , 凸出高度应降至距机构的安装表面 2 5 m m 以内; 或者这些机构在力的作用下脱落 , 且脱落后在原位置上不得 留下任何危险的凸出物。4 . 6 敞蓬车 敞蓬车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时, 顶蓬翻转架上部的下缘和风窗框上部应满足 4 . 4的规定。 位于乘员上方或前方的用于支撑非刚性顶盖的折叠杆件 , 不应有向后或 向下的粗糙表面或尖棱。4 . 7 对固定在车辆上的座椅后部的零件规定4 . 7 . 1 座椅后部的零件表面不得有任何可能危及乘员安全的粗糙表面或尖棱。4 . 7 . 2 处于附录 A 所规定的后排座椅头部碰撞 区内的前排座椅靠背后部零件 , 应符合附录 C的规定。4 . 7 . 3 处于附录 A 所规定的后排座椅头部碰撞 区以外的座椅框架应加衬垫 , 以避免乘员头部与之直接接触, 并且在此区域内框架的圆角半径不得小于 5 m m。这些部件应符合附录 C的规定 。4 . 7 . 4 这些规定不适用于最后排座椅、 面向车辆侧方或后方的座椅、 背靠背的座椅及折叠座。 如果在座椅 , 头枕及其支撑架的头部碰撞 区内有夜盖低于 肖氏 A硬度 5 0 度软性材料 的零件 , 其刚性零件应满足上述各项除了附录 C所述吸能性之外的规定。4 . 8 其他未提及的内部安装件的规定准标网 w w w .z h u n b i a o .c o m 免费下载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G B 1 1 5 5 2 一1 9 9 9 4 . 1 至4 . 7 规定也适用于前面没有提及的但有可能为乘员所触及的内部零件若这些零件由低于肖氏 A硬度 5 0 度软性材料制成 , 并安装在刚性支架上 , 其刚性支架应满足上述规定。准标网 w w w .z h u n b i a o .c o m 免费下载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G B 1 1 5 5 2 一1 9 9 9 附录A ( 标准的附录)头部碰扭 区及甚准 区的确定A 1 头部碰扭 区的测,装I 一个直径为1 6 5 m m的球头模型, 装于杆的一端, 杆的另一端通过模拟的人体胯关节与底座铰接从胯关节到球头模型顶部的尺寸可在 7 3 6 - 8 4 0 mm之间连续调节。A 2 头部碰,区的确定 头部碰撞区可采用下述方法或相 当的作图方法来确定。A 2 . 1 测2装置的安装A 2 . 1 . 1 可调式座椅 :A 2 . 1 . 1 . 1 侧量装I的胯关节放置于 H点( 见 G B / T 1 1 5 6 3 ) 上,A 2 . 1 . 1 . 2 放置在“ H” 点之前 1 2 7 m m 的一个点上 , 此点高度相当于座椅前移 1 2 7 m m后“ H” 点 的高度, 或高于原“ H ” 点1 9 m m,A 2 . 1 . 2 不可调式座椅 : 测量装置的胯关节放置于“ H” 点上 。A 2 . 2 前排座椅乘员头部接触点的确定 对位于“ H” 点前凡车厢内部能用测量装置测量的所有接触点, 应对从胯关节到球头模型顶部的每一个可调尺寸予以测量 。 将测量装置的测it臂设定在最低高度 , 如果当胯关节置于后排座椅“ H” 点时, 球头模型超过了前排座椅靠背, 则在此项测量 中找不到接触点A 2 . 2 . 1 将测t装置置于铅垂状态, 在通过“ H” 点的车辆纵向垂直面两侧尽可能接近 9 0 “ 范围内的诸垂面内, 向前和向下转动测量装置 , 测取所有可能接触的点A 2 . 2 . 2 球头模型向下 的最大移动位I应限制在该模型外轮廓与位于“ H” 点之上 2 5 . 4 mm处的水平平面相切 的位置上 。 “ 头部接触点” 系测量装置( 球头模型) 与车厢内部某一部分相接触的一个点A 2 . 3 所有头部接触点构成头部碰撞区。A 2 . 4 后排座椅乘员头部碰撞 区的确定A 2 . 4 . 1 可调式前排座椅: 调至最后位.2, 靠背的后倾角按制造厂规定 。如无规定则调到最接近 2 5 0 的位置上。A 2 . 4 . 2 独立式前排座椅 , 其后排座椅乘员头部碰撞 区在前排座椅靠背后面的顶部, 自座椅中心面 向两侧各延伸1 0 0 mm的区域内如果座椅带有头枕, 则每次进行试验时头枕都应处于最低位置, 冲击点取在中间。A 2 . 4 . 3 整体式前排座椅 , 其头部碰撞区在每个外侧乘员 中心面向两侧各延伸 1 0 0 mm处的两纵 向垂面之间整体式前排座椅每个外侧座位 的中心面位置 由制造厂规定。A 2 . 4 . 4 如果设计 的座椅是供多种车型安装的座椅 , 碰撞 区应按装用这种座椅 的车型 中, 考虑处于最不利条件下的最靠后的位置来确定, 这样确定的碰撞区认为能适用于所有其他的车型。A 3 甚准区的确定A 3 . 1 基准区是指除去下列 区域的头部碰撞 区。准标网 w w w .z h u n b i a o .c o m 免费下载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G B 1 1 5 5 2 一1 9 9 9A l 1 . 1 方向盘外缘再加 1 2 7 m m 的环带水平向前投影的区域 下边界是当方向盘处于直线行驶位置时, 以与方向盘下缘相切的水平面为界A 3 . 1 . 2 上述A 3 . 1 . 1 条所规定的区域边缘与最近的汽车侧壁之间的仪表板部分表面下边界以与方向盘下缘相切的水平面为界。A 3 . 1 . 3 前风窗两侧 的支柱。 附录B ( 标准的附录)凸出物凸出高度的测t方法B 1 车内构件凸出商度的测B 1 . 1 测量方法 为了测定一个安装于板上的零件相对于板件的凸出量, 可使一个直径为 1 6 5 mm 的球体沿该零件表面滚过并始终保持与它接触从与零件开始接触起; 测取球心在垂直于板面方向的变动量 Y , 在所有变化“ Y” 值中的最大值即为零件的凸出高度 。B 1 . 2 如果板面和零件表面覆盖有肖氏A硬度低于5 0 度的材料, 则应在除去夜盖材料之后进行测量。B 2 开关、 按钮等构件凸出商度的测,B 2 . 1 测t仪器 凸出高度测量仪: 图B 1 所示。 测量凸起高度的仪器由一个直径为1 6 5 mm的半球体的球头模型组成, 其中部有一直径为5 0 m m的滑动压头。压头端部平面与球头孔边缘的相对位置可通过一活动标尺在刻度尺上读 出当测量装置在被测构件上滑动时, 指针就停留在最大测量值的位置上。测A时, 其量程不得小于4 0 m m; 为满足测量要求 , 最小分辨刻度为 0 . 5 m m.B 2 . 2 校准方法B 2 . 2 . 1 将测量仪器放在一个平面上, 并使其轴线垂直于该平面。当压头平端与平面接触时, 将标尺调零 。B 2 . 2 . 2 在压头平端与支撑平面之间插人一个 1 0 m m厚的验规, 检查指针所示读数是否与验规厚度一致 。B 2 . 3 测量步骤B 2 . 3 . 1 将压头退回, 使该仪器前部形成一个 中空腔, 推动活动标尺使之与压头接触 。B 2 . 12 将仪器罩在被测的凸出物上, 以不超过2 0 N的力使球头模型尽可能接触凸出物周围的表面。B 2 . 3 . 3 推动压头, 使其与被测凸出物接触, 在刻度尺上读出该凸出物的凸出高度。B 2 . 3 . 4 调整球头测得最大的凸出量 , 并记录。B 2 . 3 . 5 当几个操纵件能同时纳人球头模型的中空腔时, 应作为一个单独的凸出物对待。 当两个以上的操纵件位I接近并同时接触球头模型 , 以致影响对其中一件的正常测t时, 应拆下其他操纵件, 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测量 然后按照试验顺序, 装复每个被拆除的操纵件, 并逐件进行测t 。准标网 w w w .z h u n b i a o .c o m 免费下载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G B 1 1 5 5 2 一1 9 9 9作用力指示器刻度尺手柄压头球头徽 型图 B 1 附录c ( 标准的附录)吸能材料的试验方法c 1 试验样品的安装c 1 . 1 吸能材料制成的构件应安装于在车辆上固定它的结构支撑件上进行试验。如果可能, 最好直接在车身上进行试验 。构件或者车身本体 , 应牢固地固定在试验台上, 以免在撞击时发生移动 C 1 . 2 如果制造厂商有要求时, 构件也可安装在模拟车上固定构件的夹具上。但必须满足“ 构件一 夹具”系统与车上真实的“ 构件一 结构支撑件” 系统具有相 同的几何结构 , 且前者的几何刚度不低于后者, 而其吸能能力又不高于后者。C 2 试验装tc 2 . 1 该装it由一个摆锤组成 , 其回转中心由球轴承支撑 。 摆锤的下端是一个直径为 1 6 5 mm的刚性锤头, 其中心与摆锤的撞击中心重合。摆锤在撞击中心处的当量质量为6 . 8 k g 。其计算公式如下: l M r m万式中: M r 摆锤撞击中心处的当量质量, k g ; m摆锤总质量 , k g ; 1 -摆锤重心与回转轴的距离, M M; a 撞击中心与回转轴的距离, m m,C 2 . 2 锤头上装有两个加速度传感器和一个速度传感器, 用以测定在撞击方 向上的各种数据。C 3 记录仪器 所有记录仪器应达到下列测量精度要求:c 3 . 1 加速度传感器 精度: 实测值的士5 范围内; 频率响应: 直到1 0 0 0 H z ;准标网 w w w .z h u n b i a o .c o m 免费下载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G s 1 1 5 5 2 一1 9 9 9 横轴灵敏度: 不小于刻度最低点的 5 %;C 3 . 2 速度传感器 精度: 实测值的士2 . 5 范围内, 灵敏度 : 0 . 5 k m/ h ,C 3 . 3 时间记录仪 该记录仪能在全过程中进行记录, 并能在 0 . 0 0 1 s 的间隔内记录出各个数值。 锤头与试验构件刚开始撞击接触的一瞬间, 应标在试验记录上, 用以分析试验 。C 4 试验方法C 4 . 1 对于试验表面上的每个撞击点 , 撞击方向应是附录 A 中所述测量装置的球头模型轨迹的切线方向 。 对于技术规定中的 4 . 3 - 4 . 1和 4 . 4 . 2中所述 的零件进行试验时, 测量仪器的测臂应延长至与被测试零件接触为止 延长距离从胯关节到球头模型顶部之间以1 0 0 0 mm为限。 在4 . 4 . 2中提及的不能被接触到的一切顶盖的拱架和加强筋 , 仍需服从技术规定中 4 . 4 . 2的规定。 但有关凸出物凸出高度的规定除外。C 4 . 2 撞击速度C 4 . 2 . 1 当撞击方向与撞击点表面法线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 5 0 时, 试验 中应使摆锤撞击中心运动轨迹与球头模型碰撞方向相重合 。 锤头应以 2 4 . 1 k m/ h的速度撞击试验构件。 为达到这一速度 , 可以仅利用本身的功能 , 也可利用一个附助的推动装置。C 4 . 2 . 2 如锤头撞击方向与撞击点表面法线间的夹角大于 5 时, 试验中应使摆锤撞击 中心运动轨迹的切线与撞击点表面法线相重合此时摆锤的撞击速度在撞击点表面法线方向上的分A为 C 4 . 2 . 1 中规定的速度。C 4 . 3 结果要求 试验中, 锤头的减速度超过8 0 g的持续时间不得超过3 m s , 减速度值应取两个加速度计读数的平均值C 5 等效试脸方法1 只要能取得上述 C 4 . 3 所规定的结果 , 允许采用其他等效试验方法。2 采用不 同于 C 1 -C 3 所述的试验方法时, 试验人员有责任对所采用方法的等效性加以论证 。CC 附录D ( 标准的附录)驾驶员膝部碰扭件的测,方法 用于本标准第 4 . 2 . 1 条的测t装it和测量方法 : 在采用下述装i t 及测量方法时, 一切能被本装里所触及的构件( 开关, 按钮等) , 均应视作有可能与乘员膝部发生碰撞的构件。D 1 测量装置 测量装置简图见图 D 1 ,准标网 w w w .z h u n b i a o .c o m 免费下载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G B 1 1 5 5 2 一1 9 9 9 图 D1D 2 测量方法 将侧t装置置于仪表板水平线以下的任何位置, 并使: 该装置的X X 平面与车辆的纵向对称平面保持平行, 该装置的 X轴线在水平位置上、 下各 3 0 0 的范围内转动 。D 3 在进行以上试验时, 应除去低于 肖氏A 硬度 5 0 度的所有材料。 附录E ( 提示 的附录)对标准正文及附录 A , B , C , D的条欲注释基准区范围不包括内后视镜 , 在做吸能试验时不应带后视镜 , 摆锤不应冲击后视镜的固定座。3 . 3 条 仪表板 的水平线延伸到车厢的整个宽度上 , 当一条铅垂线沿车辆宽度方 向移动时, 为该铅垂线与仪表板表面的最后切点所确定。 如铅垂线与仪表板表面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切点, 则应采用较低的切点来建立仪表板的水平线; 如果不能用铅垂线与仪表板 的切点来确定其水平线 , 则可用一条比前排座椅“ H ” 点高2 5 . 4 m m的水平线与仪表板的交点来确定其水平线。3 . 4 条 在车身两侧, 顶盖应自门洞上边缘开始。 正常情况下, 当车门打开时, 顶盖两侧的界线即为剩余车身部分的底边 ( 侧视) 所形成的外廓线。在车窗上方, 顶盖侧面界线为一条连续的透明线( 侧窗玻璃的透光点) 。 对立柱来说, 顶盖侧面界线为通过两边透光线之间的连线。 对于如3 . 5 条和3 . 6 条定义的车辆, 在车顶关闭的情况下, 3 . 4 条的定义对于任何形式的活动车顶也有效。 为了测量的需要 , 车顶向下的翻边可忽略不考虑 , 而将其视为车辆侧壁的形成部分 。准标网 w w w .z h u n b i a o .c o m 免费下载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G B 1 1 5 5 2 一1 9 9 9顶 盖顶盆界限u 93 . 5 条非活动的后车窗可理解为一个刚性结构件 。装有刚性材料非活动后车窗的轿车可视为 3 . 6 条定义的活顶轿车。条 尖梭是指曲率半径小于 2 . 5 mm 的刚性材料 的梭边, 但不包括从仪表板表面测量 凸出高度小于3 . 2 m m 的构件。如果凸出物的凸出高度不大于其宽度的一半, 并且其边缘是圆钝的 , 就可以不对最小曲率半径提出规定 对于格栅零件如果满足下图及表的规定, 则应视为符合规定 : 平端格姗 回端格栅格姗 间距最小片厚 e 最小半径最小半径0 - 1 0 1 .5 0 .2 5 0 .5 0 1 0 -1 5 2 .0 0 .3 3 0 .7 5 1 5 - x 2 0 3 . 0 0 . 5 0 1 . 2 5 最小半径试验时应判定位于碰撞区内用于加强的哪些零件可能发生移动或凸起 , 以致危及乘员或导致乘员准标网 w w w .z h u n b i a o .c o m 免费下载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G B 1 1 5 5 2 一1 9 9 9严重伤害。4 . 1 . 3 条 这两个概念( 仪表板的水平线和仪表板的下缘) 可能是有区别的但是这条规定是包含在第 4 . 1 条内的( 在仪表板水平线之上) , 因此, 它仅适用于这两个概念可混用的地方。在这两个概念不能混用的地方, 即当仪表板的下缘位于仪表板水平线之下时, 就可参照4 . 8 条来考虑执行4 . 3 - 2 . 1 条4 . 1 4 条 如果拉手或按钮的宽度尺寸等于或大于 5 0 m m, 并假设安装在一个宽度小于 5 0 mm 的区域 内, 则其最大凸起高度应采用附录 B中B 2 条 的规定测定 , 否则, 其最大凸起高度就按附录 B中 B 1 条的规定测定, 即用一个直径为1 6 5 m m的球体, 侧定在垂直板面方向“ Y ” 的最大变动i t . 横截面积应在平行于安装该构件 的表面上测定4 . 1 . 5 条 4 . 1 . 4 条和 4 . 1 . 5 条是互为补充的条文 , 在执行 4 . 1 . 5 条的规定( 即施加 3 7 8 N 的力使构件缩回或脱落) 后, 如构件缩回, 且其凸起高度降至3 . 2 m m-9 . 5 m m之间, 则接着执行4 . 1 . 4条。如果构件脱落 , 则执行 4 . 1 . 5 条的后两句规定 ( 在施加力之前测2横截面的面积) 。但是 , 如果实际情况必须执行4 . 1 . 4 条时( 构件缩回到 9 . 5 m m 以下和 3 . 2 m m 以上) , 可 由制造厂决定在按 4 . 1 . 5 条的规定施加 3 7 8N的力之前, 按4 . 1 . 4 条的内容进行检查, 这可能更方便。构件编回到9 . 5 mm以下 !构件脱落后月余部分 高度蕊9 . 5 m m执行4 . 1 . 4 欲的规定 执行4 . 1 . 5 欲的规定( 原 件橄截面的 面积 6 5 0 m m 8 )4 . 1 . 6 条 由于存在软性材料, 规定仅适用于刚性支架 , 凸出高度 的侧定仅对刚性支架。 肖氏硬度的测量是在试验对象的样 品本身上进行 的, 这样 由于材料条件限制不能用 肖氏硬度( A)的方法进行硬度侧量的地方, 可用比较测量法来评价 。4 . 2 . 1 条除了周围的金属支撑件外, 脚踏板及其连杆和最靠近它的铰链可不予考虑 4 . 2 . 2 条按下述规定确定手制动杆能否被触及 :准标网 w w w .z h u n b i a o .c o m 免费下载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G B 1 1 5 5 2 一1 9 9 9 当手制动杆位于仪表板水平线上或其上面时( 碰撞区内按 4 . 1 条检验) , 用附录 A 中规定的球头模型。当手制动杆位于仪表板水平线以下时( 此时按 4 . 3 . 2 . 3 条的规定检验手制动杆) 4 . 2 . 3 条4 . 2和托架。4 . 2 . 3 . 13 条所述的规定也适用于前排座椅“ H” 点之前, 仪表板水平线以下并位于前排座椅之间的搁板如果一空腔是封闭的, 可视其为杂物箱 , 不受这些规定的限制。条 所规定的尺寸是指板件表面在搜盖低于肖氏A硬度5 0 度的材料之前而言的( 见4 . 2 . 4 条) 。吸能试验按附录 C的规定执行。4 . 2 . 3 . 2 条 假如搁板脱落或碎裂 , 不得造成危险的断面 , 这点不仅适用于边框, 而且也适用于车厢 内朝 向乘员的其他构伴的边缘受力后也必须满足这一点。 搁板强度最大的部位应着作是最接近固定装置的部分。此外, “ 明显变形” 应是指在施加力的作用卞, 搁板的弯曲变形 在与试验画柱最初的接触点上测量, 应该是肉眼可见的折盈或变形 , 弹性变形是允许的。 试验圆柱的长度至少是 5 0 m m,4 . 3 条 “ 其他零件” 应包括车窗锁止按钮 , 安全带上部的固定零件和其他位于搁脚空间与门槛上的零件。 除非这些零件事先 已在条款中规定豁免 。4 . 3 . 2 条在前围挡板与高出仪表板下缘的且在仪表板之间的空间, 不受 4 . 3 规定的限制。4 . 3 . 2 . 1 条 考虑在所有使用位置时, 3 . 2 m m半径可适用于 4 . 3 条所提及的全部能被接触到的部件。 作为特例 , 杂物箱只考虑其关闭位置 , 座椅安全带一般只考虑其扣紧位置 , 但对于任何具有固定贮藏位置的构件, 则规定在其贮藏位置上 , 其梭边应满足 3 . 2 m m 半径的规定 。4 . 3 - 2 . 2 条 确定基准面的位A可采用附录B中B 2 所规定的装里, 并对基准面施加2 0 N的力, 若不能做到这一点 , 则应采用附录 B中B I 所规定的方法, 仍施加 2 0 N的力 。 危险凸出部位的评定, 由负责试验的部门决定。 根据实际情况, 即使凸出物原来的凸起高度小于3 5 m m或2 5 m m, 也可对其施加3 7 8 N的力, 凸起高度是在施加载荷下测量的 通常使用一个直径不大于 5 0 mm 的平端压头施加 3 7 8 N 的纵向水平力 , 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则可采用其他等效方法, 例如除去障碍物4 . 3 . 2 . 3 条对于变速杆其最远凸出部位是握紧的部分或球形把手 , 它首先被一沿纵 向水平方向移动的垂直横准标网 w w w .z h u n b i a o .c o m 免费下载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免费标准下载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G B 1 1 5 5 2 一1 9 9 9截面所接触 , 如果变速杆或手制动杆 的任何部分位于“ H ” 点 以上, 则可认为该杆件全部都超过了“ H” 点的高度 。4 . 3 . 4 条 若通过最低的前排和后排座椅“ H” 点的水平面不重合, 则需确定一个通过前排座椅“ H” 点并垂直于车辆纵轴的垂直面, 豁免区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