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26讲种群的稳态与调节课件中图版.pptx_第1页
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26讲种群的稳态与调节课件中图版.pptx_第2页
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26讲种群的稳态与调节课件中图版.pptx_第3页
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26讲种群的稳态与调节课件中图版.pptx_第4页
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26讲种群的稳态与调节课件中图版.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6讲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_,同种生物的_。,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自然区域内,全部个体,2.种群的数量特征,出生率,迁出率,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预测,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3.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4.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平均值,随机,无影响,1.真题重组 判断正误 (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2017全国卷,31(4)( ) (2)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即可(2016全国卷,5A)( ) (3)天敌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2013全国卷,5A)( ) (4)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随机取样2013全国卷,31(3)( ) (5)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2012全国卷,6D)( ),提示 (1) (2) 样方法要随机选取多个样方,先求出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3) (4) (5)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改变性别比例,使出生率下降,进而影响种群密度。,2.深挖教材 (中图版必修3 P66“巩固提高”1题改编)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 提示 不一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受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且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结合种群的特征及内在联系,考查分析判断能力,1.(2018全国卷,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解析 自然界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出现S型增长,A正确;老鼠较强的繁殖力极有可能导致其种群密度快速增加,进而致使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的增长随之受到限制,B正确;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较低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大,当养殖密度较高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小,故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随着种群密度的加大,密度对其种群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错误。 答案 D,2.(2019长春质检)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有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以后几年将出现明显增长。下列有关(人口)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改变性别比例 B.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决定 C.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 D.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保持零增长 解析 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调整年龄结构,A错误;自然增长率除了取决于出生率,还取决于死亡率,B错误;对一个城市而言,面积是一定的,人口数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人口密度的大小,C正确;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人群,还受迁入、迁出人口的影响,所以,无法知晓是否为零增长,D错误。 答案 C,结合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考查科学思维能力,3.(2018海南卷,29)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1)据表可知: 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 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 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_。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 法,理由是_。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_ _(答出两点即可)。,解析 (1)由表中数据可知,A乔木树种只存在老年树,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B乔木树种老年树、成年树和幼年树的数量基本相同,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C乔木树种幼年树多,老年树少,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 (2)为了减少人为或机器造成的样本差异误差,保证调查结论可靠,所以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种群密度时采用标志重捕法。 (3)如果该混交林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说明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比如植株越来越高,占据了更大的空间,能进行更强的光合作用;也可能是前一个群落创造了不良的生活环境,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引起演替;另外,由于群落中植物种群特别是优势种的发育而导致群落内光照、温度、水分状况的改变,也可为演替创造条件。,答案 (1)C A B (2)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标志重捕 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4.(2019西安高新一中调研)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并非所有的植物都可以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 B.无论是五点取样法还是等距取样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 C.草地中跳蝻的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D.调查槐树嫩芽上的蚜虫密度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解析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一般不选择单子叶植物,因为它们通常是丛生或蔓生,难以从地上部分辨认是一株还是多株,A正确;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B正确;跳蝻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小,因此通常采用样方法来调查,C正确;调查槐树嫩芽上的蚜虫密度时常采用样方法,D错误。 答案 D,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2.样方的个体数量计算方法 (1)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 (2)边界线上的个体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点上的。如下图1、图2:,3.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 估算公式为:N总N初捕数N再捕数/N再捕中标记数,由于再捕中标数位于分母上,则 (1)若由于某种原因(如标志物易脱落、被标记个体的被捕获机会降低、标志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等)造成分母偏小,则N总偏大。 (2)若由于某种原因(如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等)造成分母偏大,则N总偏小。 (3)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算中出现较大误差。,1.研究方法 _。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_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_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构建数学模型,假设,数学形式,2.种群数量的两种增长模型分析,淘汰,食物、空间,环境容 纳量,增长速率,点悟 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捞量 种群数量达K/2时及时捕捞可以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最大捕捞量,但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种群数量略多于K值时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捞量。,3.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 大多数种群数量总是在_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_,甚至_。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波动,急剧下降,消亡,围绕“J”型增长和“S”型增长及其应用,考查科学思维能力,1.(2017全国卷,5) 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 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 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 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慧眼识图 获取信息 答案 D,2.(2018江苏盐城联考)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围绕K值上下波动 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以下,不利于长远的发展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D.C处种群数量不再上升与环境容纳量无关,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种群数量在达到K值后,围绕K值上下波动,A正确;“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远远低于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不利于鱼种群数量的恢复,B正确;如果鼠的数量接近K值,杀死一半的鼠时,生存个体可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而且种群增长较快,效果可能适得其反,C正确;C处种群数量不再增加主要是受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影响,即与环境容纳量有关,D错误。 答案 D,1.“S”型曲线中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 (1)K值与K/2值的分析 (2)K值与K/2值的应用,2.在不同图形中识别K值与K/2值,1.实验原理,考点三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2.实验流程,液体,无菌,均匀,计数板,小方格,7,曲线,3.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上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_,减小误差。 (3)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_。,均匀分布,平均值,(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_培养液重新计数。_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_。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稀释,稀释,固定,通过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分析,考查科学探究能力,1.(2017经典高考)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解析 培养初期,摇瓶中酵母较少,种内斗争较弱,A错误;图中“转速150 r/min 时”的酵母种群密度增长趋势变缓,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B正确;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该采用抽样检测法,不能用稀释涂布平板法,C错误;培养后期,酵母细胞呼吸可能由于氧气的缺乏而出现无氧呼吸,呼吸场所由有氧呼吸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转为无氧呼吸的细胞质基质,D错误。 答案 B,2.(2019河南开封模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球计数板(图1,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B.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 C.该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 D.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解析 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A错误;由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龙胆紫不能通过细胞膜,实验中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B正确;血球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 mm,C错误;在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D错误。 答案 B,血球计数板及相关计算 (1)血球计数板(如下图所示):,血球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上图A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 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 mm3。另外,中央大方格以细线等分为25个中方格(如上图B所示)。每个中方格又等分为16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 (2)计算公式: 在计数时,先统计(图B所示)5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以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 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则0.1 mm3菌液中的总菌数为(A/5)25B。已知1 mL1 cm31 000 mm3,1 mL菌液的总菌数(A/5)25 10 000B50 000AB。,澄清易错易混强化科学思维,易错易混,易错点1 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是否一定增加? 点拨 年龄组成并不能决定种群的数量,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由于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的影响,原先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可能会下降。另外,种群数量还受到迁入率、迁出率的直接影响。,易错点2 不能精准解读“”内涵,不能准确分析种群增长曲线,点拨 (1)准确理解“”内涵 NtN0t,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而不是增长速率。1时,种群密度增大;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1时,种群密度减小。 (2)图示解读:a段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段“”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 c段“”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d段“”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e段尽管“”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易错点3 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种群数量可能超过K值 点拨 K值即环境容纳量,它是指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种群在某些时段,可能会由于环境条件变化或内部因素影响,其数量偶尔超越K值或偶尔在K值以下,即在K值上下波动,故K值并非任一时刻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如下图甲中B、C均非K值,而图乙的“捕食者猎物”模型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2和P2。,易错点4 “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J”型增长曲线 点拨 “J”型增长曲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迁入后种群数量马上呈指数形式增长,不存在适应过程,种群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而“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是种群对新环境的一个适应阶段,始终存在环境阻力,如食物、空间有限等,种群增长率一直下降。,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的增长 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年龄组成若为增长型,则种群数量必将增加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深度纠错,解析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下降或波动,不单纯指种群的增长,A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