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doc_第1页
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doc_第2页
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doc_第3页
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doc_第4页
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设亮丽内蒙古 共圆伟大中国梦2017年8月7日上午,中央代表团向内蒙古自治区赠送了习近平总书记题词贺匾等纪念品。贺匾端庄大气,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亮丽内蒙古 共圆伟大中国梦”的题词以及蒙语译文,位于贺匾正中。边框立体浮雕70朵祥云,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光辉历程,中央部分以中国红为底色,暗描亚光金色盘长纹象征着吉祥、幸福和永恒。14字的题词高度凝聚了内蒙古70年的光辉历程,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继往开来的殷切期望,指明了内蒙古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前进方向。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题词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对于激励和动员各族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开创内蒙古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局面,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47年5月1日,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在内蒙古宣告成立。回顾内蒙古自治区建立过程和7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在党的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历史,是一部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历史。第一,在党的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为党和国家开辟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作出了先行探索和成功示范。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具有悠久历史的蒙古民族,曾经为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作出了杰出贡献。近代以来,蒙古民族同全国各族人民遭受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多重压迫,为此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民族解放斗争,但由于缺乏明确的纲领和政治主张,这些斗争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面貌为之一新,也使内蒙古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走向了新阶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把民族解放问题列入中国革命的一部分,并对内蒙古地区的民族解放问题给予了较早的关注。1923年秋,中国共产党就着手培养在北京蒙藏学校就读的蒙古族青年,并于1924年下半年发展了乌兰夫、多松年等一批共产党员,1925年成立了由蒙古族党员组成的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之后建立了中共绥远等4个工委。从此,党在内蒙古的组织建设就没有放松过。在抗战期间,通过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延安民族学院的创办等一系列革命活动,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民族工作探索和实践的干部。同时系统研究了国内民族问题,经过反复比较和探索实践,形成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抗日战争胜利后,形势错综复杂,内蒙古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面临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选择什么样的依靠力量的重大抉择。在决定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考验关头,在党培养下成熟起来的一批干部,通过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使内蒙古各族人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统一开展民族区域自治运动,实行平等自治,内蒙古才有出路”,进而坚定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中华民族大家庭、选择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光明道路,并于1947年5月1日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这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抉择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两年,开创了在党的领导下运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解决民族问题的先河,对于鼓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缔造伟大新中国起到了重大示范作用,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自治区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内蒙古围绕党和国家如何运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解决民族问题开始一系列先行探索。自治政府成立时制定的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和内蒙古自治政府暂行组织大纲,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工作伟大思想和新理念,许多重要内容被吸收到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以及后来制定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当中。特别是在党确立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下,成功实施了“蒙绥合并”,进一步实现了内蒙古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根据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的特点,较早成立了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3个人口较少民族自治旗和一些民族乡(苏木)。这对落实统一与自治、区域因素与民族因素相结合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提供了重要参照。可以说,没有党的领导,内蒙古就不可能率先成立自治区,实现民族解放;内蒙古一系列成功的实践探索,也为我们党实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发展道路提供了现实依据。第二,在国家大力支持和发达地区支援下,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跨越进步。内蒙古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跨越式发展世人瞩目:2016年,内蒙古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6万亿元,人均7.4万元,分别是自治区成立初的642倍、145倍。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多项民生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超过60%的常住人口实现了城镇化。内蒙古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如此大的跨越进步,是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合力:首先有赖于党的政策以及国家和各地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坚决贯彻党的政策、团结奋斗的结果。比如,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国家把许多重点项目放到内蒙古,动员全国各方面人才和力量支援内蒙古建设。内蒙古也始终强调“必须把全国和自治区的关系摆对,正确处理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和发挥地方积极性的关系,既要满足全国经济建设上对自治区的要求,又要真正从内蒙古实际出发,把事情办好”。由于正确处理了国家支持、发达地区支援和自力更生的关系,进而改变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工业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内蒙古借助改革开放东风,在农村较早实行生产责任制、在牧区创造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较早地解决了粮食自给问题,这为内蒙古现在成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形成伊利、蒙牛等畜牧业加工知名企业打下了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造了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的高速发展奇迹,使内蒙古经济总量从全国后列跃居到中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跃居全国第6位,人均纯收入跃居西部12个省份首位,成为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排头兵。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重视民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获得感。由此可以看出,一部内蒙古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在党的领导下,内蒙古把国家支持、发达地区支援与自力更生有机结合起来,在改变自身落后面貌的同时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历史。第三,内蒙古长期保持了安定团结的局面,为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和中华民族大团结作出突出贡献。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有八千里边防线,有55个民族共同居住,特殊的环境决定了内蒙古肩负着维护北疆安全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使命。内蒙古素有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自治区成立以来,各族人民倍加珍惜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倍加珍惜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使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得到进一步弘扬,谱写了一曲曲“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动人凯歌。自治区成立初期,内蒙古各族人民拿出最好的粮食、最好的马牛羊,组建蒙古骑兵部队支援前线,为缔造新中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了给祖国航天事业创造条件,额济纳牧民进行了四次大搬迁。在三年困难时期,内蒙古顾全大局向国家贡献了10多亿斤粮食和大量牲畜,草原母亲收养了3000名外省汉族孤儿。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率先提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民族团结”,历届党委政府始终保持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的自觉性,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加强民族团结的政策和举措,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各族群众在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基础上各展所长、同生产同生活,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持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倾斜支持力度,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创建活动,各民族“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意识不断增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内蒙古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多民族社区、多民族学校、多民族企事业单位、多民族家庭等非常普遍,据初步统计,自治区平均每8个家庭就有一个多民族家庭,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更加深厚。事实证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和谐。团结稳定的基础为内蒙古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内蒙古长期保持了“模范自治区”的至高荣誉,也为维护祖国北疆安宁和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第四,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有机融合提升,促进了内蒙古文化繁荣发展,筑牢了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内蒙古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辽阔、风光宜人、资源丰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光辉灿烂、源远流长的草原文化,孕育了蒙古民族吃苦耐劳、包容开放、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对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自治区成立后,内蒙古各级党委政府始终从战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内蒙古较早地提出了“发展繁荣具有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特点、地区特点的民族文化”的文化发展战略。被誉为“草原文艺轻骑兵”的乌兰牧骑,一直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并重运用、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与思想道德水平一同提高的工作方针,先后实施了民族文化大区、文化强区战略,在大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不断加大传承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力度,深入实施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创造性地提出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同为中华文化源头的全新论断,提炼出“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率先设立“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率先规划建设民族文化保护区行动,不断推出一系列具有浓郁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进一步提升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实施了“中国梦尽责圆梦”“德润草原文明之行”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马克思靠谱以电视、图书、网络和说唱等创新方式推进理论普及在国内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这些文化建设点点滴滴的创新实践,为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内在的精神力量。内蒙古重视文化建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基因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改革文化不断实现有机结合过程。正是这种结合,才使一批又一批内蒙古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自发不断走向自觉;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广泛认同,才在实践中彰显出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的内蒙古精神。这种精神赋予草原文化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诠释了各族人民对守望相助优良传统的自信坚守,诠释了蒙古马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大气磅礴,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提供了精神支撑。第五,加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稳固了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是确保北京和东北、华北、西北内陆腹地免受风沙侵袭的安全线。“内蒙古多种一棵树,北方地区就少起一粒沙”,保护好这片广袤的草原、绿色的林海、星罗棋布的湖泊湿地,是内蒙古肩负的重大国家使命。“崇尚自然”是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70年来,内蒙古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自治区成立之初,制定了“保护牧场、禁止开荒”“保护草原森林、禁止乱垦滥伐”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新中国成立后,在西部地区治理乌兰布和、库布齐、毛乌素等沙漠,在东部地区规划并营造了上千公里的大型防护林带,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产业发展和民族团结都起到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按照“保护与建设并举、保护优先”的原则,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平原绿化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生态环境状况实现了总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明显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党委政府坚持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严守生态底线。开展了12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10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工程、8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13项重点推进工作,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根本转变。目前,森林面积由自治区成立初期的1.37亿亩,增加到2016年的3.73亿亩,森林覆盖率由自治区成立初期的7.7%,提高到2016年的21.03%。2016年草原总面积13.2亿亩,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4%,比2000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分别减少625万亩和515万亩。实现了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双提高”,沙漠和沙化土地“双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圆满完成。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为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动力。内蒙古70年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既蕴含着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为我们实现“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伟大目标昭示了方向和未来。第一,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各族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回顾历史,内蒙古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各族人民紧跟党团结奋斗的结果。在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各族人民在面临跟谁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历史抉择关头,选择了跟党走,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开启了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新纪元。自治区成立后,内蒙古各族人民紧跟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内蒙古国民经济基础,积累了在内蒙古这样一个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地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内蒙古各族人民紧跟党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行,使内蒙古驶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各族人民逐步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内蒙古工作的决策部署,开创了全面建成小康的新征程。实践证明: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内蒙古革命、建设、改革各项事业不断前进的唯一途径。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内蒙古各族人民只有坚定不移跟党走,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折不扣地把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位,才能把内蒙古这道祖国北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第二,必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依法治区,切实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民族平等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法治是保障。回顾历史,内蒙古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和谐关系,就是因为选择了契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沿着这一基本政治制度规定的原则方向,坚持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法律政策,依法保障这一制度深入扎根落地,就是因为始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实了民族平等这一根本原则。自治区成立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反动统治阶级一直奉行“分而治之”的民族压迫政策,自治区成立以后,我们党通过完成内蒙古东西部统一,建立了民族自治旗和民族乡等方式,为内蒙古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治区成立以来,不断探索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不断提高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水平,从而为贯彻落实民族区域政治制度、保障各族人民平等权利,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根本原则,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发展道路,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内蒙古只有始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断推进法治内蒙古建设,不断提升依法治理民族工作的能力,才能充分保障各族人民平等权利的实现。第三,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把促进发展和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结合起来。70年来,内蒙古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探索中,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重视生态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一个又一个的跨越进步。正是由于把发展作为解决内蒙古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内蒙古经济才迈上新台阶;正是由于把各族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内蒙古各族人民群众才得到了空前的实惠和幸福感;正是由于坚持“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内蒙古才留住了绿色发展的底色和潜力。 实践证明:发展、生态、民生既是内蒙古的生命线,也是各族人民的幸福线。2016年自治区召开的第十次党代会鲜明地提出要守住发展底线、生态底线、民生底线,这是立足内蒙古实际,把握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科学决策,对于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发展底线”是前提,“生态底线”是基础,“民生底线”是目的,哪一个方面都不可缺失。只有坚守住发展底线,才能建设更美丽的生态、更富裕的生活;只有坚守住生态底线,才能拥有美好的明天、灿烂的未来;只有坚守住民生底线,才能造福广大群众、增强人民福祉。 第四,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坚决维护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祖国统一。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固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华兴旺的大事。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和比较中,内蒙古人民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地认识到,只有坚持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坚决维护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祖国统一,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内蒙古才有希望、才有前途。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内蒙古各民族仁人志士才像百川归海一样汇聚在党的旗帜下,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守卫祖国边疆,不断谱写了团结胜利的新篇章。70年来,因为始终坚持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各族干部群众形成了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的深刻共识和可贵品质,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70年来,因为不断书写民族团结的中国故事,今天的内蒙古,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地爱护民族团结。实践证明: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祖国统一,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爱护民族团结、实现边疆巩固、维护祖国统一,我们就一定能够经受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我们要时刻牢记统一多民族这一“家底”,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的聪明和力量最大限度地聚集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第五,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使党始终成为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回顾70年的历史,内蒙古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中国共产党对内蒙古工作的领导,首先是从培养蒙古族干部入手的。自治区成立以后,内蒙古坚持不懈地抓党建,逐步完善了党的各项制度,开展了一系列整党整风和理论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层层夯实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坚持从严抓思想、从严抓管党、从严抓执纪、从严抓治吏、从严抓作风、从严抓反腐,经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的洗礼,党的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为开创内蒙古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内蒙古始终把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作为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来抓,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使用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这些干部同其他干部一道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内蒙古较早地提出人才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着力在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上下功夫,使内蒙古逐步从人才流出区转变为人才流入区,为推动内蒙古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实践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