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意义及途径.doc_第1页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意义及途径.doc_第2页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意义及途径.doc_第3页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意义及途径.doc_第4页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意义及途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河南师范大学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河南师范大学自学考试学历教育 毕业论文(实践)毕业论文(实践) 题 目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意义及途径 院(部) 商学院 专 业 企业管理 年 级 2014 级 形 式 自学考试 层 次 本科 学 号 721070550115 姓 名 李程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II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意义及途径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 注,它是新公共管理治理理论发展的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提供公共产品的主 体范围扩大的需要、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事实表明,我国存 在着十分严重的公共管理的缺位、公共管理活动错位以及公共管理监督失位等现象,其危 害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寻找可靠途径来切实实现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是必要而迫切的,这 当中政府自身改革是其前提,程序优先是其基础,信息对称是其关键,而了解公众需求并 培养公众参与意识是其重点。 关键词: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权力;程序 II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 citizen participate in public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management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e fact more and more, it manages the need of managing theory development newly and publically, need, offer public subject need that range expand of product , change need , government of function of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of people, need, E- government of development. Fact indicate our country have serious public omission , public management activity of management misplace and public management supervise getting unsceptered very, it is obvious that it is endangered. So, look for the reliable way to realize conscientiously it is essential and urgent for the citizen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management, governments ones own reform is its prerequisite among them, the procedure has priority to be its foundation, information key their, understand public demand and train the public sense of participation focal point their. Key words:Citizen participate in public;public administration;power;programe IV 目 录 绪绪 论论4 第一章第一章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时代意义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时代意义4 1.1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是新公共管理治理理论发展的需要 4 1.2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4 1.3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是提供公共产品的主体范围扩大的需要 5 1.4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6 1.5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 7 第二章第二章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现状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现状8 2.1 公民在公共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流于“口惠而实不至”3的境地8 2.2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缺乏可行途径 9 2.3 为最主要的监督主体缺乏程序保障 10 第三章第三章 实现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途径实现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途径11 3.1 政府自身改革是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前提 11 3.2 程序优先是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基础 12 3.3 信息对称是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关键 13 3.4 了解公众需求、培养公众参与意识与素质是重点 1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5 第 5 页 (共 16 页) 绪 论 20 世纪末出现的新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针对传统行政模式 和官僚制的弊端,将管理主体的二元化作为其理论前提,其表现在当代公共行 政越来越关注“公民导向” ,即以公民的不同偏好为基础,以满足公民对“公共 物品”和服务的特定需求为目标,重视公共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公民 参与通过那些涉及其自身生活的因素,影响他们的社区、环境和公共决策过程。 它是一种广泛的参与,不仅包括公民的政治参与(由公民直接或间接的选举公 共权力机构及领导人的过程) ,还包括所有关于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 的参与。但是在我国,人们对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意义及其途径的认识尚有不 足之处,故试论之。 第一章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时代意义 1.1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是新公共管理治理理论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日益完善,公共管理主体的扩展,导致了公共管理 模式的制度变迁, “治理和善治理论”兴起。这一理论认为, “治理是政治国家 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 与非政府的合作。 ”1在现代社会从事公共事务管理中,政府虽然是不可缺少的 主体,但不是唯一的主体,社会的发展促使公民和社会组织日益扩大对公共事 务的参与。善治下的公共管理不再把政府作为唯一的权威,公民与社会组织也 是公共管理的权威之一,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是无法达到善治的。善治就是使 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就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 是一个还政与民的过程。善治强调公民直接参与到政府治理中,体现出公民作 为“所属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1.2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所有的公共事务都是围绕着人的全面发展而展开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公共 管理最高也是最终的追求。从价值取向上来看,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是人的全面 发展的需要。 第 6 页 (共 16 页) 1.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公共管理的责任取向需要公民参与 公共管理者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公共管理 的“行使主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所以“行使主体”必须对人民群众负 起与其权力相对应的公共管理责任,并积极为人民群众创造和完善其参与公共 管理的途径,以人为本,对人民负责,对每一个单个的个体负责,才能实现最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利益,才能获得民众长期有 效的支持。 2.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公共管理的民主取向需要公民参与 在我国,传统的政府管理使公众习惯于政府提供什么,公众就被动地接受 什么。长期以来,公众已经形成了对政府行为的冷漠与顺从心理以及不咨询、 不参与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惯性,即使有什么需求和不满,也只习惯与在下面发 发牢骚而已。民主参与氛围很淡,公民民主直接参与走过场,间接参与更可想 而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主意识空前高涨,人的全 面发展更要求每个人在于他人共同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展现自己的所有才能,要 求在公共事务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民主意志。所以在新形式下,政府必须广 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倾听公众的呼声,给公众说话的地方,给公众参与 的机会,必须明白公众已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了,如此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 适应社会的发展。政府有责任更有义务给公民一个自由发展、民主参与的平台, 让公共管理的“所属主体”更好的参与进来。 1.3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是提供公共产品的主体范围扩大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政府的职能逐步定位,政府是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 者,但不是唯一的主体,政府更不是公共产品的唯一生产者。长期以来,计划 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政府无所不能的体制,遭到了市场经济规则的冲击。公共 产品因其公共性,谁都可以搭便车,因此由政府或不具营利性的公共组织(第 三部门)来提供有其合理性,但是如果既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又由政府生产 公共产品,必然导致政府加大配置资源的强度和广度,也就是加大了政府参与 经济活动的面。实践证明,由政府生产公共产品,往往成本高而效率低。由于 政府行为的评价标准是公众满意度,而非成本,公众对公共产品量和质的高追 求是无止境的,因此公共事务管理的变革就是要逐步实现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但 第 7 页 (共 16 页) 不直接生产公共产品的公共管理模式,但是这种模式的建立需要一个政府管理 体制和市场参与机制的完善。而事实上,由于当前政府干预公共产品的生产或 者决定公共产品由谁生产,最终出现权力寻租,进而形成腐败的源头。 未来的公共部门在结构和程序上将有别于现有的公共体系。有更多的服务 将会以合同形式转包出去;公共产品的价格将更为明确;政府不再是供应者, 而是使个人能更充分的满足自身偏好的推动者。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往往排 斥公共产品提供的市场竞争,保护少数垄断行业,如此一来,社会的公平和正 义在很大程度上难以伸张。作为市场主体的公民和社会组织的竞争权被排斥, 助长了公共企业谋取自利,同时也排斥了公民和社会组织正常发展的要求,甚 至出现了强求公众接受低质价高服务的现象。改革这种现状的措施就是让公民 和社会组织平等地参与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去,尽可能剥离政府直接生产公共 产品的职能,只有这样政府才能仅充当“掌舵人” ,而不同时充当“划浆人” , 才不会出现政府与民争利的现象。 1.4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在我国,由于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作为“行使主体”的政府既充当“掌 舵人”又充当着“划浆人”的角色,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从而导致 政府失灵。入世后,公众需求更加多元化,政府管理职能更要专业化和精细化, 政府的“官本位”思想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同时,政府的管理方式、方法 也难以在短期内迅速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可以清楚的 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迅速改变着社会,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摧毁 着旧体制,重新塑造个人、社会和政府的利益格局。最重要的变化是公民社会 的健康成长,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政府的权力结构被打破。现在,无论从社 会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人们的经济利益到公民的需求都 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政府要顺应这种态势,深刻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适时调整自己的行政理念和行为方式,牢固树立“服务”的意识,将公民参与 机制切实地引入到政府管理中。 另外,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是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政府管理是 “机构驱使的政府” ,旨在便利管理人员和服务提供者而不是便利顾客(公众) 。 “服务型政府”是受公众驱使,以“服务为本”和“顾客取向” 。顾客取向的政 第 8 页 (共 16 页) 府把权利和资源直接交到顾客手中,让顾客参与,聆听顾客的心声。既然服务 型政府把公众当作顾客,那么公众就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消费者 对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内容、质量有选择权和过问权。这种选择权和过问权 能有效制约和影响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能保证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1.5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 新形势下,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途径和形式更加多种多样,同时公共管理 的对象也是日益复杂。面对信息量的膨胀,公共管理活动也日益复杂,原有的 管理手段和方式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公共管理环境,也无法满足公众对公共 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更高需求,广泛借鉴和吸纳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 手段以充实公共管理理论并辅助进行公共管理,已成为迫切的需要。随着信息 技术成果在政府信息化带动电子政务建设高潮兴起之后,国际互联网作为增强 管理能力和拓展服务空间的公共信息平台,其传媒功能、管理作用和服务价值 日益凸现。在这样的需求和趋势的推动之下,公共管理要谋求发展,也必须主 动迎接信息管理的信息化。 反过来看,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政务将逐渐成为政府的主要治理工具,电 子政务的发展将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和质量,更加重要的是公众为了自身利益 也会通过政府的窗口网站了解政府机构的组成、职能和办事章程、各项政策法 规,增加办事的透明度。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一些无序行为由于公众的信 息相对对称得到一定程度的遏止。我们把政府的治理工具界定为:“把政府实 质性的治理目标或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以改变政策目标群体的行为, 从而最终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和机制” 。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完善 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电子政务作为政府 新时期的治理工具就是要将政府的这四大职能实现电子化、网络化,提高政府 部门的运作效率。总之,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公众,公众的参与作为电 子政务的助动力,在公共管理追求现代化、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和信息化 的道路上,推动其迅速前进。 第 9 页 (共 16 页) 第二章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现状 在我国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中,公民参与已成为时代性需要,但如果没有 正确或者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好这种需要,那么不但可能达不到预想的效 果,甚至会产生严重的负面结果。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活动尚未达到 有规则的程度,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尚处于一种无明确程序或缺少规则的状态, 这种状态严重影响公共管理事务的顺利进行,其主要表现在: 2.1 公民在公共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流于“口惠而实不至”3的境地 在我国,多年的计划体制在意识形态领域确立了社会本位,个人要完全服 从集体和社会。因此,个人的力量在国家的政治领域不占主导地位,是从属于 社会的,政治领域的国家权威特别是行政权威具有绝对性。在这种意识下,公 民的主体地位大打折扣,普通公民的参与成为了没有多少实际内容的政治形式。 当我们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界定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的时候,这种旧 的观念却不能在短时间内扭转。当我们确立了公民和社会组织可以成为公共管 理的主体地位时,对于政府来说,并不愿也不适应让渡一部分权力给公民和社 会组织,而靠公民和社会组织自身的努力又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 的制度和程序规则。由于缺少政府支持,公民成为公共管理主体的程序规则难 以在短时期内出现。 长期以来我国政权系统的力量过于强大,社会系统的力量又过于薄弱,导 致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活动具有典型的行政化倾向。公民的一切活动都依赖于各 种“组织” ,如单位、居委会、村委会、工会、妇联等,而这些组织是在政府的 扶持下成立的,具有鲜明的行政色彩,有的组织本身就具有半行政机关的属性, 离开了这些行政性的组织,公民的一切活动都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但是,随着 经济的发展,这种“组织”的制约力量越来越弱化了,旧的管理秩序遭到冲击, 而新的秩序又未确立,这也导致公民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参与公共管理活动处 于无序的状态。 显然,公民的主体地位一旦成为形式化,那么其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1.政府对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产品生产的排斥 在电信等有丰厚利润的行业里,政府可以找各种借口排斥公民和社会组织 第 10 页 (共 16 页) 的参与,因为后者的参与在当前并无程序规则可以遵循。政府把持着那些公共 产品的供给和生产权,既是规则的制订者又是规则的执行者,这种垄断使公共 产品不计成本,迫使公众接受价高质次的公共产品。 2.公民和社会组织由于其主体地位的形式化,在参与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交易成 本不得不增加 公民与社会组织参与经济活动应当遵守市场规则,但是,由于政府控制公 共产品的生产权,如果公民或社会组织想参与到公共产品的生产中来,就必须 向政府交纳租金,又由于政府权利是由具体的个人所掌握和行使的,于是便出 现“权力寻租” ,租金便落入个人的腰包。公民本应是公共管理的主体,而在公 共产品的生产上,正常参与的权利被政府剥夺,如果想从中分一杯羹,就需要 向政府购买参与权,这无疑增加了公共参与的交易成本和公共产品的成本,同 时也为权钱交易创造了条件。 2.2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缺乏可行途径 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在宏大的宪法价值中得到了体现,可当我们对照当 下法律生活现实就会发现,宪法和法律中所规定的不少原则和权利缺乏具体的 制度和程序作为公民参与到公共管理中来的有效保障。我国在短暂的法治建设 中,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被放在了高远价值和宏大价值的大政方针上,对于具体 制度和程序缺少应有的结合。然而,高远的理想并不等于法治,法治是具体的, 是冷峻无情的,如果没有具体可行的参与程序和制度保障,法治便无从谈起, 公民的参政热情也只会被一次次的湮灭。所以,当公民被责备参与意识淡薄的 时候,我们应该去反思参与途径的可行性。 这种制度性的缺失给公民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危害显而易见: 1.公民和社会组织非制度性参与 “人们并不是本能地要参与公共管理,而是参与公共管理成为公共管理的 主体能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利益,或是使其能够避免一种更大的祸害。 ”4由于缺 少可行性的参与途径,公民和社会组织没有正常途径成为公共管理主体时,在 表达其利益述求时,只有采取非政策途径,运用非正常手段。如农民的集体上 访和集体冲击基层政权;民营企业家想尽一切办法结交政治权力等等。这样一 来,又会连锁发生一系列问题。比如公民权益保障救济途径的错位。当公民在 第 11 页 (共 16 页) 参与公共事务过程中与公共权力发生冲突,公检法司各行其责,公民权利本应 依法依正常途径来救济。但是现实生活中救济过程却常常受到外力的影响,加 上没有明确可行的限制公权力的手段,依法救济无法实施,最终使公民失去救 济或得到乱救济。以至人治盛行,法治缺失。 2.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积极性丧失 “如果不能将公众的参与结果运用于公共服务明确、持续的改善,就不要 奢望公众能够积极参与” (Wray;Hauer,1997)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积 极性不高,不是说我国公民的政治素质就一定落后。如果没有可行的途径公民 素质再高也英雄无用武之地。例如我国的人民大会代表的选举,这种选举和很 多其他类似的活动一样,在公民心中仅仅是一个过场而已。因为如何选、选谁、 选出以后怎样代表自身意志、如何制约代表的参与活动等等都没有一个具体的 可行途径。这种黑箱操作极大的影响着公民的参与热情。而公民如果一次又一 次的从事自己所不能决定结果的参与活动,只能是一次次的打击其参与热情, 最终这种积极性荡然无存。 2.3 为最主要的监督主体缺乏程序保障 公共管理需要权威,而这种权威往往被政府所拥有。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 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利益的客观存在,也会在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过程中,为自身 的利益服务;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的同时,也会谋取自身利益。如果政府的这 种自利性行为失去控制或者说被个人用于谋取私人利益,那么政府的公利性肯 定受到损害。也正是政府这种自利性的存在,政府组织或其成员有了产生腐败 的内在机制。 “当然,历史上各个国家都或多或少的有腐败行为,所以腐败并不 可怕,可怕的是缺少制约腐败的途径。 ”5制度是靠法律来界定的,如果法律界 定不明确,权力受不到制衡,那么腐败就不可能根治。在我国,公民在政治上 的崇高地位决定了公民有权力和责任制约政府的公共权力,但我们没有具体的 程序作为法治监督的保障。仅靠官员们的道德约束和政府内部的监督是很难减 少或控制腐败行为的,因为最有监督积极性的不是政府本身,而是利益受公共 管理活动影响的公众。 当这种制约权力的权力的缺失,公共权力的腐败避不可免。一个法治的社 会必须以一定的权力依一定的程序对公共权力进行控制,否则腐败案屡见不鲜 第 12 页 (共 16 页) 的现象也不足为奇了。人民群众应该肩负起行使监督权的责任,因为权力最终 来源于人民群众。另外,人民群众对于权力的腐败行为最有监督的积极性,他 们是腐败行为的最终受害者(公共资源的流失、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长等造成 的后果)所以,人民群众最适合成为监督权力的主体。然而,当前我国的各种 形式的监督中,最缺少的就是人民群众的监督,公民缺少参与公共管理监督的 有效途径。没有具体程序作为保障,这种监督公共权力的主体缺位就不得不持 续下去。 第三章 实现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途径 3.1 政府自身改革是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前提 政府的集权管理与公民参与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在我国,这种矛盾体现得 更加明显。政府组织架构的严密性和权力运行的统一性,决定了矛盾的主要方 面在政府这一方。要保障公民参与的顺利进行,首先就要进行政府的自身改革, 只有彻底、深刻的改革才能让我们的政府适应这股新形势下的民主潮流,成为 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政府。政府自身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转变: 1.变重权利轻义务为重义务轻权利 就我国目前的情形而言,政府管理方式仍然是以行政控制型管理为主,各 级政府及官员习惯于原来那种直接管钱、管物、管人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 式不仅省事,不负责任,而且为滥用权力、享受权利提供了方便。权利与义务 的扭曲与不均衡,致使人们纷纷的去追逐权利、玩弄权利、享受权利,而忘了 或淡化了权利的另一面,既责任和义务。因此,规范、制约滥用权力是我们法 规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建立责任制政府,还权与民,实现职能转变。 2.变重自身经济利益为重公众利益 政府内在的“自利”倾向,必然导致政府职能模糊不清。政府插手太多, 包揽太多,模糊了政府、企业、市场的职能边界,行使了不应由政府行使的企 业职能和市场职能,在进行公共事业价格决策时,忽视消费者的参与应当由政 府承担的一些社会公共需要和服务没有保障,政府职能没有履行。总之,有利 的事各个部门都想管,费力不讨好的事又都不想管,政府的“越位、缺位”现 第 13 页 (共 16 页) 象随处可见。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工作不应以对自己是否有利来衡量,而 应以是否满足公共需求为尺度,想公众所想,急公众所急,把公众利益放在首 位,提高政府的亲和力,才有利于充分发挥出公民的民主意识、调动起公民的 参与热情。 3.变重上轻下为重下轻上 有些政府部门爱摆官架子,有些政府工作人员官气十足,高高在上,不能 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公众,更不是以对公众负责的态度工作,他们的工作以上面 的脸色和眼色行事,而对下面的需求、百姓的疾苦想的太少太少。人民公仆为 人民,这是大家都懂得的道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 式和转变工作作风,让我们的政府了解百姓的需求和疾苦,让部门官员愿意蜻 蜓公众的呼声,决不能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句震动空气的口号。 4.变重发出信息为重公众回应 这样公众与政府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控制型管理使政府机关习惯与注重 发送信息,而不是那么注重甚至忽略信息的反馈。信息发送无论从种类上,还 是从数量上,都远远多于反馈信息的收集,而对公众真实的回应却抱“知之甚 少”或无所谓的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对公众需求的了解,降低了 政府为公众服务的质量。因此,政府转变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注重对公众 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这样公众才愿意真心实意为政府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 信息,政府才能及时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把握时代的脉搏。 3.2 程序优先是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基础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首先就要有确定的参与程序,程序规则比实体规则往往 更具有意义。 “从世界法制史发展来看,是先有程序法,然后才有实体法。裁判 争议的实体规则,是在裁判争议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实体规则从某种意 义上说是从程序规则中产生的,实体规则渊源于程序规则。这种规则产生的顺 序也体现在政治活动的过程中。 ”6强调程序优先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程序优先要 求程序先行,无程序就无实体。没有程序性规范,一切实体性的公共管理规范 都只能停留在法律制度的条文上,而不可能转化为对于公共管理具有影响力的 政治法律制度。公共管理过程的法治最为根本的一条就是依程序办事。公民成 为公共管理的主体需要依程序办事,公民参与公共产品的身长需要依程序办事, 第 14 页 (共 16 页) 公民行使民主权利也需要依程序办事。公民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权利 现在缺的就是这些个程序,公民急需这些程序来保障自己的实体权利。没有程 序优先的规则,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活动只会成为空谈,公民的参与热情只会 日渐熄灭。 3.3 信息对称是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关键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发挥出应有作用就要求公民充分掌握相关信息,实现信 息的对称是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关键所在。 一直以来,在现实中我国公民与行政机关在地位上是不对等的,这种情况 在信息的获取上体现的更明显。政府与公民之间具有信息的不对称性,政府天 然有保守信息的驱动力。以电子政务为例,政府将电子政务的发展作为其实现 公共性的一种重要手段,而电子政务的确可以促使政务公开,促进信息的共享, 但这并不等于政府就很愿意将所有的信息让公众知晓。政府在不得不公开某些 信息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意识到信息越是公开,政府的权威越是受到挑战,一旦 政府无信息可保守了,政府自身的利益就完全公之于众了,这绝对是政府不愿 意看到的,所以政府某些关键信息的发布、更新是十分滞后的。因此,政府在 利用电子政务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同时,也会利用电子政务为自身的利益服务。 另外,电子政务的发展也为政府的“经济人”行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是因 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公民参与电子政务活动进一步地扩大了与公众的信息不 对称的程度。同时,由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其促进政府廉 洁高效,另一方面又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因此, “政府 官员面对自身的或团体的利益时,作为经济人,其利益考虑驱动取选择有限政 务公开或扭曲政务公开,在网络中通过技术的伪造出一个以假乱真的信息环境 来欺骗民众” 。7这样一来,在技术上处于弱势的普通公众,在电子政务的管理 过程中进一步被排挤出公共管理的范围,加剧排斥公民参与的程度,其结果是 公众参与公共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