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导游讲解词.doc_第1页
岳麓书院导游讲解词.doc_第2页
岳麓书院导游讲解词.doc_第3页
岳麓书院导游讲解词.doc_第4页
岳麓书院导游讲解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岳麓书院主体讲解词(一)石碑这边有一块简单介绍岳麓书院的石碑。书院,是我国古代集教学、藏书与祭祀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地方教育组织。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近千所书院,最著名的莫过于古代四大书院。它们分别是是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以及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北宋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潭州(现在长沙)太守朱洞正式创立岳麓书院,距今已经有1037年的历史,所以书院素有“千年学府”的美称,前门悬挂的“千年学府”匾是1986年书院建院1010周年也是湖南大学定校名60周年时湖南大学长沙校友会赠送给我们的,是对我们书院千年办学的高度概括和赞誉。“千年学府”四个字是集唐代湘籍书法家欧阳询的字。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到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后历经湖南师范学院、湖南工专,于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现在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的一个下属学院,从本科到博士每年都有招生,相续办学。这也是岳麓书院与其他三个书院的不同之处,它是集旅游、研究、教学为一体的。左侧石碑时岳麓书院在1988年被定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颁发的一块标志碑。(二)赫曦台这面木质屏风上是岳麓书院的平面示意图,岳麓书院主体建筑面积有31000多平米,分为书院主体、附属文庙及新建的中国书院博物馆三大部份。书院主体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建筑格局,体现了我国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而我们的讲解也将以中轴线为主。前面我们已经提及,古代书院多有讲学、藏书和祭祀三大功能。在岳麓书院里,讲堂讲学,御书楼藏书,而文庙就是起到祭祀作用的地方。岳麓书院是四大书院之中唯一一个附建文庙的书院,而不像其他书院只是以单独一间房屋祭祀孔子。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2号建筑,赫曦台。赫,是红色的意思,曦指朝阳,赫曦即红色的朝阳。赫曦台名字的由来与书院历史上著名的学术峰会有关。南宋干道三年即公元1167年,应岳麓书院主教张栻的邀请,朱熹从福建来岳麓书院讲学,开创了不同学派间学者相互辩论交流的会讲形式,史称朱张会讲。据说当时张栻和朱熹每天早上登岳麓山看日出,每当日出东方,朝霞似锦的时候,朱熹便指着太阳说:“看赫曦,赫曦”,张栻便让人在山顶修建了一座赫曦台,后因年久而荒废。清乾隆五十五年,岳麓书院的山长罗典在书院前建了这座台,道光六年,山长欧阳厚均偶然在岳麓山发现了朱熹曾经题的“赫曦台”匾额,于是正式命名此台为赫曦台,以纪念朱熹、张栻两位先贤。下面我们看一下墙上的两个字,关于这个寿字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我们当时的山长罗典重赴鹿鸣宴的宴会上。所谓的鹿鸣宴是指古代举人中举之后乡绅为他庆祝而举行的宴会,引文在会上唱诗经小雅“鹿鸣”而得名(悠悠鹿鸣食野之萍)。重赴鹿鸣宴是指中举的举人在60年后如果还健在而且德行也很高便会被邀请参加当年中举举人的宴会。当时的山长罗典,就是岳麓书院历史上仅有的两个重复鹿鸣宴的山长之一。当时,正当文人雅士们喝的正酣的时候,门外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道,说:“我也来凑凑热闹。”结果受到了嘲讽,正当他转身要走的时候,一个文人清高地说:“这里是岳麓书院,哪里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听到这话,那老道反而不气了,他捋了捋胡须,操起墙边的一把扫把,蘸着地下的黄泥“刷刷”两笔就写成了这个寿字,之后便转身扬长而去再也不见了踪影。当众人回过身来看着副字时觉得它苍劲有力,犹如龙蛇盘绕,非同凡响,当罗典派人在寻找道人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于是,这个字就传为了仙迹。一方面因为遗憾,另一方面也因为中国传统所讲求得对称美,罗典后来就在寿字的对面写了这个福字。寿字有两笔,比例刚劲,犹如龙蛇缠绕;而福字则是一笔写成。在南方话里“福”和“虎”同音,象征岳麓书院是一个卧虎藏龙之地。台的顶端有许多小方格,方格内的桃型叫做团圆寿,所谓的团圆寿是指福寿无头无尾,绵延不绝。四个角上是蝙蝠,取“遍地是福”的意思。顶的中间是一个阴阳图,代表中国的太极阴阳文化。下面,请您走下赫曦台。我们看这个台子是个“凸”字形结构,这是典型的清代湖南地方戏台的建筑形式。这个台子建在这里,也说明过去的书院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而且也有着丰富的课外文化活动。木质屏风后有三首诗,分别是朱熹张栻的联句(其中颔联为张栻所写,首联、颈联、尾联均为朱熹所做。赫曦台上八卦太极图外的诗即为本诗)、王守仁的登赫曦台(王阳明曾于被贬途中经过岳麓书院,任教一个月)、毛泽东重游长沙的和诗。赫曦台上面的这一副对联: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上联安、利、勉出自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安、利、勉是三种不同的学习态度,有的人安然自得想去学习,有的人为了利益去学,有的人勉强自己去学,但是不论你处于什么样的目的,只要领悟了道,那就是殊途同归的。下联天、地、人出自周易(易传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就是说六十四卦其实就包含了天、地、人三者的道理,而通晓了天地人,也就通晓了天地万物的道理,就可以称为有才之人。(三)大门现在我们看到就是岳麓书院的大门,它是古将军门式结构?,目前保存的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门是清朝同治七年,即公元1868年重建的。原岳麓书院的牌坊是在现江边的桃子湖路,牌楼口处。过去的书院是从那里开始,包括整个湖大和岳麓山在内。我们先看门上的这块匾额。它是宋真宗赵恒所赠。宋真宗就是那个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人,他听说岳麓书院办学很不错,又听闻山长周式(周式,岳麓书院有史可查的第一位山长,形成岳麓书院历史上的第一次办学高峰)德行高尚,于是特别召见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请他留在汴京(今开封)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仍请归院,于是宋真宗亲赐“岳麓书院” 御匾悬挂于大门正上方,并赐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对联相信大家应该是耳熟能详了,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这是嘉庆年间山长袁名曜题写对联,袁名曜说出惟楚有才嘱诸生应对,贡生张中阶随口答出于斯为盛,与之联为流水对,随后作为我们大门的门联挂在这里。(亦有说袁明曜出“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做上联,无人能对,遂拆开。讲堂内有冯友兰先生所对“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这个“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挂在这里一点也不夸张。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千年庭院中就说过,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的教师中集中了大量海内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可称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栻、王阳明,而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的王夫之、理财大师陶澍、启蒙思想家魏源、清代“中兴三将”胡林翼、左宗棠、曾国藩、第一任驻外大使郭嵩焘(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沈荩)以及教育家杨昌济等等。我们再来看一下门口的这两块南宋时期的汉白玉抱鼓石,亦称门当。这是清道光年间,书院学生、两江总督陶澍在惩办贪官曹百万时抄其家产翻出的随后转赠给岳麓书院。抱鼓石正面是“三狮戏球”图,寓意吉祥如意,同时三狮代表天地人三才,下面是“梅兰竹菊”图,是古代文人钟爱的四种植物,背面上面是“锦鸡芙蓉”图,寓意锦上添花,下面“鹭鸶清莲”图,寓意一路清廉。大门两旁的一副长联: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上联说治理国家不分古今,培育人才是最急迫的任务,在这一点上不能忽视时代潮流和我们千年学府的讲学传统;下联说学习有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懂得变通,知道举一反三才是真正的人才,试想一下朱熹和张栻的治学精神,毛泽东和蔡和森的风采神韵,这都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这幅对联是80年代重修书院的时候,当时湖南师大教授马积高教授所撰,曾晓浒所书。(四)二门继续往里走我们看到的就是书院的二门,二门在抗日战争时被毁,后在北大的日本留学生吾妻重二提供的照片的帮助下得到重建。二门上挂着“名山坛席”匾额,名山泛指三山五岳,在这里指的则是衡山。又因为南岳衡山七十二峰,有“回雁为首,岳麓为尾”的说法,岳麓山是其第七十二峰,所以这里的名山其实就是指岳麓山。坛席则是一种古代讲学方式,老师在讲坛上坐着讲课,学生们则席地而坐听讲。上联出自尚书: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下联出自史记: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这副对联是藏尾联,麓山,是对我们岳麓书院地理位置的概括,就是说我们书院座落在岳麓山脚下。撰联人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二门两边还有一副对联为院长罗典所撰写。上联为: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衡”是衡山,“湘”是湘江,就是说我们岳麓书院南接衡岳,东临湘江,“大泽深山”出自左传:深山大泽,实生龙蛇,还是说我们岳麓书院具有藏龙卧虎的气象。下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邹、鲁”是孟子和孔子的故乡,代之我们书院学习的是孔孟儒学,“礼门义路”出自孟子: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下联就是说我们通过对孔孟儒学学习来达到契合圣贤之心的目的。 二门的背面有一匾:“潇湘槐市”, “潇湘”泛指湖南,“槐市”西汉时期,太学附近有片种满槐树的园子,汉代读书人多在槐园中聚集并且交换物品,“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知识分子聚集的场所,这里用来说明岳麓书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汉代槐市(三辅黄图)。另说读书人为什么喜欢在槐树林中学习呢?这里有一个说法,古代士人学子赶考是在三月,此时恰是槐花开的时候,而考完返乡则是在八月,此时恰是槐花落的时候,槐花的一开一落之间就决定了一个读书人一生的命运,所以,读书人喜欢在槐树林中学习。这块匾原匾是我们湖南高等学堂学监程颂万撰写的,但是因为在抗日战争中被炸毁,现匾是中国原民盟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先生补书。(五)讲堂讲堂外悬有“实事求是”匾,“实事求是”最早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汉书说到献王治学时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评语。此匾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专1917年迁入岳麓书院办学时,由校长宾步程所撰。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而在19171918年期间毛主席因为杨昌济先生的关系两次寓居岳麓书院求学,“实事求是”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影响。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课后,曾仿岳麓书院,书“实事求是”作为校训。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他丰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指从实际对象出发,通过对对象本身客观规律的把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还有嵌立于讲堂正面两侧壁上的“整齐严肃”后被毛主席加以“团结活泼”而用之。所以说,毛主席于我们岳麓书院有着莫大的关系。与匾一起,当时宾步程校长一起把旁边的一副对联放上去: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上联论语,下联韩愈进学解。它是一副藏首联,两边首字“工、业”代指了学校的名字“湖南工业专门学校”,简称为“湖南工专”。讲堂因其内又有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刻的“忠孝廉节”碑所以这里又叫忠孝廉节堂。这四块碑石是国内现存最大的室内独字碑刻。讲堂内最值得一讲的就是中央悬挂两块木匾:一为“学达性天”,是康熙26年的时候,康熙帝所赐。当年康熙帝一共赐了七块同样的匾,分布在宋儒周敦颐、 张载、程颢、程颐、邵雍、朱熹祠堂,及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意思是学习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在于天人合一。旨在表彰书院对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原额被毁,1983年重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这块便是真迹。它和一个程门立雪的故事有关。其实,最早创建理学的是周濂溪周敦颐,后来,程颐程颢两兄弟在洛阳讲学。而那时的整个南方都尚未有此学术,当时,一名闽南的学子叫杨时,他去洛阳求学,看到老师在睡觉就一直站在大雪里等老师醒来。老师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与是就倾囊相受,当杨时学成南归的时候老师指着他的背影说:“吾道南矣!”就是说我的理学南传了。而理学南传后分为了两支,其一是岳麓书院传承的湖湘文化,另一是朱熹在闽南传播的闽南文化。而朱张会讲就是这两次文化的撞击。“道南正脉“就是说岳麓书院传播的湖湘文化是理学南传的正统这是很高的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讲堂屏壁正面书有岳麓书院记,是著名理学家张栻所撰,他阐明了岳麓书院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目的的办学思想,对书院教育具有重大影响。该文由湖南大学校友、湖南省书法协会主席周昭怡于1983年所写。讲坛上放两把椅子一来是纪念“朱张会讲”,开创了中国书院会讲制度的先河,二来是古代的讲学制度的体现,古文是没有标点的,所以古代的“讲解”,是由一个老师讲,另一个老师解。大家往两边看,不难发现讲堂的两壁有一副长联,这是我们书院最长的一副对联也是最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意思就是说事情的大事大非要由自己去决定,别人的闲言碎语让他们去说吧不要管,一个人的成功、得失,不仅要靠个人的努力,还要有机遇,如果机遇不到,就是你不能成功的话,那么你就登上岳麓山上去感受那徐徐的清风和皎洁的月光,这样你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荡然于胸的感觉,一切荣辱得失都能置之身外,这是我们做人的态度、做人的境界。下联: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时刻考虑到要如何报达国家和父母的恩情,要考虑怎么样让老百姓安身立命过上幸福的生活,要考虑怎么把圣贤之道传承下去,怎么做呢?那么你就登上赫曦台上,因为古代赫曦台是在后面山顶上的,去感受那衡云湘水,斯文语出自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所以这副对联和我们儒家文化所宣扬的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是相契合的。对联原联是我们书院乾隆年间山长旷敏本所撰,但抗日战争也被炸毁,现联是湖南书法协会主席颜嘉龙先生补书。在讲堂里面还有一块比较重要的碑文岳麓书院学规,这是乾隆十三年山长王文清(清代,湖南有学问家四王:王夫之书院学生,王文清书院山长,王闿运,王先谦书院改制前最后一任山长)撰写的,岳麓书院学规正文主要有18条,从修身和治学两个方面来教育学生,教育后人的,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前面9条为做人、修身。不可闲谈废时;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刻蚤完;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这9条是教育我们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六)御书楼御书楼是书院藏书功能的体现。它是仿宋代风格的三层楼阁建筑,因其存放大量御赐的图书而得名。位于书院中轴线末端,是书院唯一一座三层建筑,表明其在书院备受尊重的地位。御书楼始建于北宋时期,后多次被毁,现为1987年重建,上面“御书楼”三个字是集朱熹字所成。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及其学生使用,藏书已逾6万册,大型工具书如四部丛刊、四库全书等均有珍藏。但只有岳麓书院的师生才可进入观看。我们看在楼的顶部有一个圆形的东西,上面插了一把宝剑。那个圆的是一条龙,传说它是龙王的第九个儿子叫做螭吻,他有一个功能就是可以熄火喷水,而古建筑最怕的就是火,所以,用他在这里包围,但由于它是龙王最小的一个儿子,所以非常调皮,就用一把宝剑镇住他,据说这把剑也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真正负责灭火的是这里的两个水池。(御书楼前为两棵金桂树。古代因“蟾宫折桂”而书院多种桂树。再往前水池起消防作用,上有汲泉亭和拟兰亭,出自兰亭集序)(七)百泉轩和教学斋百泉轩因为他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处溪泉荟萃之地而得名。百泉轩在古代是我们历代山长住宿和办公的地方,现在也是作为我们院长会见一些重要宾客的场所。百泉轩正堂悬挂“斯文一派”匾,意为:我们岳麓书院文化自成一派。是岳麓书院前任院长陈谷嘉教授所写。百泉轩前的水池附近,有书院八景之二:碧沼观鱼和花墩坐月。百泉轩的对面是时务轩,时务轩是纪念时务学堂的,内有梁启超亲笔手写:时务学堂故址。时务轩旁边我们看到的亭子里面有一块“麓山寺碑”,它是公元730年,唐代湘籍书法家李邕撰写的,因为此碑集书法、篆刻、文笔三绝,因而被世人称为“三绝碑”。大家自由参观时可以去拍照,现在我们往前走去教学斋。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教学斋,其斋名源自礼记:建国居民,教学为先。我们这边的教学斋和对面的半学斋在古代是学生们住宿的地方,类似于现在的宿舍,现在是作为书院旅游服务部所使用的。公元976年书院创建时,我们就有一个基本的教育规制:讲于堂,习于斋。就是说平时讲课在讲堂而学生们自习是在斋舍,可以看得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