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_第1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_第2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_第3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_第4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情境导入:,大家学过历史,对本文的主人公梁启超有什么了解? 明确:公车上书、 戊戌变法、云南起义、 康梁,了解作者:,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北京人,1949年后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成就:散文集雅舍小品 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编撰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感受人物:,梁启超在创作 梁启超蜡像,生字词 戊(w)戌(x) 叱咤(zh) 莅(l)临 迥(jing)异 精悍(hn) 激亢(kng) 箜(kng)篌(hu) 酣(hn)畅 蓟(j)北,问题探究:,1梁启超的这次讲演成功吗?何以见得? 明确:相当成功,听众深受感染,留下深刻的印象。 依据:“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 “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整体感知,本文似为记事,实为写人,通过记录一个精彩有演讲场景来表现梁启超先生的一些特点,表达对教师的崇敬之情。,第一部分(1) 简述演讲的背景,第二部分(2-9)具体描述这次演讲,第三部分(10) 对学者梁启超的评价,阅读探究 1、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1、音容笑貌 , 学者风度 2、深刻印象 3、从课文中找原句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阅读探究,2、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梁任公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表情:,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肖像:,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潇洒自信),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阅读探究 3、 请概括出梁实秋眼中的任公形象。,撇开政坛上的梁启超不说,在文坛上,梁启超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手法探讨,?,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启超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表现手法赏析,明确: 直接表达 A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完全含蓄的表达 A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拓展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结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赏析,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喜极而泣,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