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础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医药基础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医药基础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医药基础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医药基础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总论,1,中医药基础,第一节 绪言,一、中医药学的发展简史 二、中医药基础的主要内容及课程目标,2,中医药基础,一、中医药学的发展简史,(一)中医学理论发展简史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二)中药方剂学发展简史 1.中药学的发展 2.方剂学的发展,3,中医药基础,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4,中医药基础,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内容 。 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阐述对生命的认识; 提出“治未病”的观点 。 是中医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基石。,5,中医药基础,难经,成书于东汉,秦越人所作 。 理论涉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 对脉学特别是“寸口脉诊”有详细的论述 。,6,中医药基础,伤寒杂病论,张机(字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 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外感、内伤疾病的辨证纲领和有效方剂。,7,中医药基础,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众多医家收集整理 而成。 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8,中医药基础,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 晋王叔和的脉经是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 。 晋皇甫谧著的针灸甲乙经是中医学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中医学最早的百科全书。,9,中医药基础,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宋金元时期 南宋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病因学发展影响深远。,10,中医药基础,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寒凉派” ,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 张从正:“攻邪派”,代表作儒门事亲。 李杲 :“补土派”,代表作脾胃论。 朱震亨 :“滋阴派”,代表作格致余论。,11,中医药基础,明清时期,明代张介宾、赵献可等创新对命门概念及其功能的认识。 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学说。 叶桂:字天士,著温热论,创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雪:字生白,著温热条辨,创立温病学的湿热病因理论。 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12,中医药基础,近代与现代,整理前人的成果,中西汇通,重视以人为本、治未病。编著的书籍有中国医学大成、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医学衷中参西录等。,13,中医药基础,(二)中药方剂学发展简史,1中药学的发展 2方剂学的发展,14,中医药基础,1.中药学的发展,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收集药物365种。 梁代 :陶弘景著 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 。 南朝 :雷敩著 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书。 唐代:新修本草,载药844种,新增药物图谱 。 明代:李时珍 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绘图1000多幅 。,15,中医药基础,2.方剂学的发展,战国至秦汉时期:五十二病方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都有方剂记载。其中某些方剂至今仍在延用。 魏晋隋唐时期:葛洪的 肘后备急方、孙思邈的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共载方数千首,前者首先使用“成药”一词。 宋金元时期 :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共载方三万余首 。 明清时期 :普济方收方增加至六万余首 。,16,中医药基础,小结,1.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 金元四大家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 3. 神农本草经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编篡发行的中成药药典。,17,中医药基础,选择题(单选),1.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黄帝内经 E伤寒杂病论 2. 首先使用“成药”这一术语的是 A肘后备急方 B备急千金要方 C千金翼方D五十二病方 E新修本草,18,中医药基础,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19,中医药基础,一、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0,中医药基础,(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功能的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人体由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构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具有结构的完整性和机能的统一性 。 形神一体观:形是指人体的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神是指生命活动的主宰。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21,中医药基础,(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病理变化的整体性 内脏与形体官窍相互影响。 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形体与神志病变相互影响。 局部的病理变化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22,中医药基础,(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诊断防治的整体性 诊断: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 防治: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必须从整体出发。,23,中医药基础,(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养生康复的整体性 养生:形神共养、形神共调 。 养形:锻炼身体、合理膳食、劳逸适度等。 养神:恬淡虚无 。 康复 :形神共治。 治形:躯体疾病引起精神病变当治形为先 。 治神:精神伤害引起躯体疾病当先治神。,24,中医药基础,(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自然气候与人体生理:脉象、汗液的变化。 地理环境与人体生理:“水土不服”。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瘿瘤与饮水、关节病与阴雨寒冷。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季节、地域不同用药有别。,25,中医药基础,(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社会背景、人际关系、社会地位对人体影响。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环境、地位、经济条件对疾病影响。 社会环境和疾病防治的关系 社会环境影响情绪进而影响疾病防治。,26,中医药基础,二、辨证论治,(一)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二)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27,中医药基础,(一)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的基本概念 即疾病,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规律和病理变化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证的基本概念 对疾病某个阶段的病理概括,能揭示疾病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的基本概念 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人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 。,28,中医药基础,病、证、症三者的区别和联系,病的重点是全过程。 证的重点是现阶段(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 症状和体征是两者的基本要素 。,29,中医药基础,(二)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综合分析明确病变为何种证的过程。 辨病因 :探求疾病发生的原因。 辨病位 :分析判断确定疾病所在位置。 辨病性 :确定疾病虚实寒热之属性 。 辨病势 :即辨明疾病的变化趋势及转归。,30,中医药基础,(二)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论治 :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方法及方药。 因证立法:根据证而确立治则治法。 随法选方:根据治则治法确立相应的处方。 据方施治:按照处方对治疗方案进行实施。,31,中医药基础,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32,中医药基础,小结,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2.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 3.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33,中医药基础,选择题(单选),1整体观念是指 A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 D人在生理功能上的整体性 E人自身及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 2.“证”的基本含义是 A疾病的病位 B疾病过程中症状的总和 C疾病过程中病因 D疾病过程中的病性 E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34,中医药基础,选择题(多选),3.中医学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 A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B生理机能的整体性 C病理变化的整体性 D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E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4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有 A阴阳学说 B五行学说 C辨证施治 D同病异治 E整体观念,35,中医药基础,第三节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阴阳学说 二、五行学说,36,中医药基础,一、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7,中医药基础,(一)阴阳的概念,1.阴阳的基本概念 :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事物的阴阳属性 :宇宙间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38,中医药基础,事物的阴阳属性,39,中医药基础,(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阴阳自和与平衡,40,中医药基础,阴阳对立制约,指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和相互排斥。 阴阳是相互对立的 。 阴阳之间的相互斗争和制约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变化。,41,中医药基础,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阴阳互用:指阴阳双方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42,中医药基础,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阴阳互藏指阴阳双方中的任何 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 有阳,阳中有阴。,阳,阳中有阴,阴,阴中有阳,43,中医药基础,阴阳消长,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双方在不断的增长和消减变化。 阴阳互为消长 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44,中医药基础,阴阳转化,阴阳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 阴阳的转化可以是渐变,也可以是突变。 阴阳消长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阳出现了颠倒,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了变化。,45,中医药基础,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自和是阴阳双方自动向最佳目标发展和运动,是维持事物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阴阳平衡: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处于大体的均势状态。,46,中医药基础,总之,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及自和平衡,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规律。,47,中医药基础,(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脏腑形体经络分阴阳。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功能属阳、物质属阴。 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发生是因“阴阳失调” 。 用于疾病的诊断:阴阳是八纲辩证的总纲。 用于疾病的防治:调整阴阳,相对平衡 。,48,中医药基础,二、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49,中医药基础,(一)五行的概念,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指五种基本物质。 “行”指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50,中医药基础,事物及人体五行归属表(自 然 界),51,中医药基础,事物及人体五行归属表(人 体 ),52,中医药基础,(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相生 五行相克 五行制化 五行相乘 五行相侮 五行的母子相及,53,中医药基础,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次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54,中医药基础,五行相克,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次序是 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木克土, 土克水。,55,中医药基础,五行制化,指五行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稳定有序的变化发展。 五行制化规律是:五行中任一行亢进时,必然随着有制约,防止亢而为害。,56,中医药基础,五行相乘,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相乘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同: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木乘土、土乘水。,57,中医药基础,五行相侮,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五行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相反: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 木侮金、土侮木。,58,中医药基础,五行的母子相及,母病及子:指五行中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子病及母:子病及母指五行中某一行异常,累及其母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59,中医药基础,(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机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治疗,60,中医药基础,说明五脏的生理机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的资生关系,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用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每脏都有生我、 我生和我克、克我的关系 。,61,中医药基础,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五行学说也可以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某脏有病可以传他脏,他脏有病也可以传本脏, 相生关系的传变有“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方面。 五行相克关系的传变 包括“相乘”和“相侮” 两方面。,62,中医药基础,指导疾病的诊断,内脏有病可以从形体、官窍、色泽、声音、脉象反映出来。 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运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可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推断病情的进展及疾病的预后。 五音、五色、五味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