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整理阴阳五行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整理阴阳五行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整理阴阳五行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整理阴阳五行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基础整理阴阳五行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1,.,第一节 阴阳学说,【学习要求】 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 掌握阴阳的相互关系。 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了解阴阳学说形成的文化背景及其特性。,2,.,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运动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哲学理论。,3,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概念的形成 日出后的白昼称为阳,日入后的黑夜称为阴。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阳日”、“晦月”等具有阴阳涵义的表述。诗经所用的“阳”、“阴”语词,就具有温热与寒凉、向光面与背光面的意义。从对日光向背之原始涵义,经过广泛地联系,逐渐地抽象出阴阳的概念、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并用以认识宇宙万物。,4,(二)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和阳,既可以标示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也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5,(三)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 所谓阴阳的相关性,也称为关联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面的事物或现象,只有相关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析。,6,2、普遍性 所谓普遍性,也就是广泛性。阴阳是事物的属性概念而不是事物的本体概念。,7,3、相对性 指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 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阴阳的可分性。 其二,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其三,当原来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前提改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也随之而改变。,8,以五脏部位的上下划分其属性 心、肺位于膈上为阳 肝、脾、肾位于膈下属阴 以五脏的特性及功能特征进行属性划分 肝气升发,属阳 肺气肃降,属阴,9,4、规定性 阴阳的规定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二是中医学根据自身的需要,将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或功能规定为阳,而将人体内具有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质或功能规定为阴。,10,(四)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相互关系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主要为阴阳的相互交感所引发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关系。 所谓阴阳的相互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并由此产生各种相应的变化和反应。,11,1、阴阳的对立制约 指相关联的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互相抑制、排斥、约束的关系。,12,2、阴阳的互根互用 包涵着以下三个方面: (1)阴阳互藏 (2)阴阳互根 (3)阴阳互用,13,(1)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即阳中蕴含有阴,阴中蕴含有阳。 阳中涵阴: 凡属阳的事物,所涵属阳的成分多而阴的成分少 阴中涵阳: 凡属阴的事物,其所涵属阴的成分多而属阳的成分少 阳中藏阴,阴是阳的生化之源;阴中藏阳,阳是阴的化生之力。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基础。,14,(2)阴阳互根,指阴和阳互为根据、互为前提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任何一方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如上与下,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 如兴奋与抑制,兴奋为阳,抑制为阴。没有兴奋就无所谓抑制;没有抑制,也就无所谓兴奋。,15,(3)阴阳互用,指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促进、相互资助的关系。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类证活人书序),16,3、阴阳的消长平衡 指阴阳之间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之内,处于彼此不断的相互消长中,保持其动态的平衡。 这一过程包括了阴阳的相互消长和阴阳的协调平衡两个方面。,17,(1)阴阳的相互消长 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 其一,此长彼消。 其二,此消彼长。 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彼此消长 其一,此长彼长。 其二,此消彼消。,18,阴阳中的任何一方处于增长、强盛的态势时,给予对方的约束力必然上升,从而使对方的反向作用消减。,19,阴或阳的力量减弱,不能有效地制约对方,从而使对方的反向作用加强、亢进的过程。,20,指阴阳双方处于正常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之中,当一方旺盛或增强时,可以促进另一方也随之增长的状态。,21,由于阴阳互根互用不足造成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减少,或者虚弱不足,无力资助对方,会使对方也随之减少或虚弱。,22,(2)阴阳的协调平衡 指阴阳双方的消长稳定在一定限度内的和谐、匀平状态,又称为“阴阳自和”。这是万事万物自身运动所形成的最佳状态。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23,4阴阳的相互转化 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 。,24,内经用“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甚生热,热甚生寒”(灵枢论疾诊尺)来阐释阴阳转化的机理。 古人所说的“重”、“极”、“甚”,都是事物内部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因素和必要条件。,25,阴阳转化的形式: 渐变 如一年四季寒暑更替 突变 如急性热病中,在持续高热情况下会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等症。 疾病过程中的阴阳转化是经常发生的,如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转化等。,26,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之间的逻辑关系图示,阴阳交感 万物化生的根源,阴阳互藏 事物中寓涵属性相反阴阳两方面,对立互根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关系,阴阳消长 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量变,阴阳转化 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质变,阴阳自和 运动变化过程中自我调节的能力、趋势,阴阳平衡 事物达到协调稳定状态,27,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中医学理论的根基,渗透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层面。,28,(一)说明人体的组织机构 部位: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腹背:背部为阳,胸腹面为阴。 肢体的内外侧:四肢的外侧面为阳,内侧面为阴。 筋骨与皮肤:皮肤为阳,筋骨为阴。 内脏: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五脏: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 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心阴、心阳,肝阴、肝阳,胃阴、胃阳,肾阴、肾阳等。,29,(二)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阳 兴奋 功能 气 阴 抑制 物质 血,生命活动就在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中维持着动态平衡。,30,(三)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疾病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引起体内阴阳平衡失调、脏腑组织损伤,以及机能障碍的过程。 阴阳学说不但可以对病理过程进行分析,还可以对引起病理过程的邪正双方加以说明。,31,阴阳学说对病理过程进行分析,32,1阴阳偏盛 指阴邪或阳邪的一方偏亢过盛,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所导致的病理变化。 (1)阳偏盛: “阳胜则热”,是指在阳邪作用下,机体呈现出机能亢奋,产热过剩的病机,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热征象的病证。 “阳胜则阴病”,是指阳胜的状态下对阴的制约过度,使阴呈现功能减弱的病理状态,此即“阳长阴消”的过程。 “病”,此指受损而减少的病理状态。,33,(2)阴偏盛: “阴胜则寒”,是指感受阴邪,体内机能受到阻滞而障碍,呈现出阴偏盛的病机,临床表现为一系列实寒征象的病证。 “阴胜则阳病”,是指阴胜状态下对阳的抑制过度,使阳呈现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此即“阴长阳消”过程。,34,2阴阳偏衰 指阴气或阳气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1)阳偏衰: “阳虚则寒”是指体内的阳气虚损,推动和温煦等功能下降,以及阳对阴的制约能力减退,导致阴的一方相对偏盛的病理状态。临床上常表现出虚性的寒证。,35,(2)阴偏衰: “阴虚则热”是指体内的阴气亏虚,滋润及抑制作用减退,以及阴对阳的制约作用下降,导致阳相对偏亢,产热相对过剩的病理状态。临床上常表现出虚性的热证。,36,阴阳偏盛,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阴或阳的绝对增加,因而所产生的寒证或热证均属于实性证候。 阴阳偏衰,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阴或阳的绝对减少,使对方相对偏盛,因而所产生的寒证或热证均属于虚性证候。,37,3阴阳互损 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而引起另一方逐渐不足的病理变化。阴阳互损是以阴阳互根互用为前提的。 (1)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时,无力促进阴的化生,使阴亦随之不足的病理过程。此即“无阳则阴无以化”。 (2)阴损及阳,是指阴虚到一定程度时,不能滋养于阳,使阳亦随之化生不足的病理过程。此即“无阴则阳无以生”。 阴阳互损的结局则是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38,4阴阳转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也可以转化为阳证。 恶寒、发热、头痛病位在表,属阳证 咳喘、胸闷、咯痰病邪入里,属阴证,39,概括病理变化,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阳盛则热实热证,阴盛则寒实寒证,阴阳偏衰,阳虚则寒虚寒证,阴虚则热虚热证,阴阳互损,阴虚不能生阳阳虚,阳虚不能生阴阴虚,阴或阳高于正常水平,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阴阳俱虚,40,(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资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41,2、概括疾病证候 表证、热证、实证者属阳证 里证、寒证、虚证者属阴证。,42,诊断疾病,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主要包括分析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和概括各种证候的阴阳属性两个方面。,辨别证候阴阳属性,43,(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防病 养生,古称“道生”、“摄生”,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的根本原则是“法于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的阴阳,使人体阴阳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协调一致。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44,对阴阳偏衰之证,也可利用阴阳互根理论及阴阳消长中的此长彼亦长的理论为依据确立治疗方法。 “阴中求阳” “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阳中求阴” “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45,阴阳互损 阴阳两虚 阴阳双补 阳损及阴:在补阳的基础上兼补其阴 阴损及阳:在补阴的基础上兼以补阳,46,治疗疾病,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调整其偏盛偏衰和互损,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为总则,调整阴阳,阴阳偏盛,损其有余,阴偏盛寒者热之,阳偏盛热者寒之,阴阳偏衰,补其不足,阴偏衰滋阴制阳(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偏衰扶阳抑阴(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47,(六)归纳药物的性能 药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为“四气”。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药味:指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味。有些药物还具有涩味、淡味,但习惯上称为“五味”。其中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涩味属阴。 升降浮沉:指药物进入人体后的作用趋向。药物的升、浮作用趋向属阳,降、沉的作用趋向属阴。,48,归纳药物性能,药物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皆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药物阴阳属性归纳表,属,性,药,性,阳,四 气,五 味,升降浮沉,寒、凉,酸、苦、咸,沉、降,热、温,辛、甘(淡),升、浮,49,第二节 五行学说,学习要求 掌握五行的概念及五行的特性。 掌握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的内容。 熟悉五行在一般状态下的调节机制和特殊状态下的相互影响。 熟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了解五行概念形成的时代、文化背景及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的依据及方法。,50,.,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内涵、特性、归类方法以及调节机制,并用以解释自然界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联系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辩证观和方法论,含有原始质朴的系统论思想。,51,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最初是指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五种物质材料, 尚书大传周传 “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 。因此五行最初也称为“五材”。,52,五行,五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行运动变化,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53,(二)五行的特性 尚书洪范所说的“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54,五行特性表,五 行,尚书洪范,引申意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温热、向上、升腾,生化、承载、受纳,肃杀、收敛、清洁,滋润、下行、寒凉,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木,火,土,金,水,55,(三)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其一,直接的取象比类法。 取象,是指通过观察而获取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外在表象,尤其是事物的功能状态。比类,就是以五行的特性为标准,与所要认知的事物特有征象进行比较,如果所要认知的事物征象与已知的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同或相类似,就可将该事物归属于五行中的某一类。,56,五脏归类,(取象),肝:主调畅气机,主升主动与木性相似故属木,心:主血脉,血色赤,行气血温养周身与火性相似故属火,脾:主运化,气血生化之源,营养全身与土性相似故属土,肺:肺气以肃降为主与金性相似故属金,肾:肾主水液代谢,主藏精与水性相似故属水,57,其二,间接的推演法。 所谓间接的推演法,是根据已知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至其他相关的事物,以求知其五行属性的认知方法。,58,五腑、五体、五官归类(演绎),肝属木肝胆相表里,在体合筋,开窍于目胆、筋、爪、目属木,心属火心与小肠表里,主脉,开窍于舌小肠、脉、面、舌属火,脾属土脾胃相表里,主肌肉,开窍于口胃、肌肉、唇、口属土,肺属金肺与大肠表里,主皮毛,开窍于鼻大肠、皮毛、鼻属金,肾属水肾与膀胱表里,主骨,开窍于耳及二阴膀胱、骨、耳、,二阴,属于水,59,(四)五行的生克关系 1一般状态的调节平衡 (1)五行相生 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促进、资助、协同作用。 五行之间的递相资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和“我生”两方面关系。难经将此关系形象地比喻为“母子”关系。凡属“生我”的一方,被称为“母”;“我生”的一方,被称为“子”。,60,五行相生,五行相生,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次序,木火土金水,关系,母子,“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意义,说明事物之间正常的资生关系。,举例:,木,生我,母子,火,我生,母子,土,61,(2)五行相克 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拮抗作用。 五行之间的递相克制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的两方面关系。内经中把这种关系称之为“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凡属“克我”的一方,即为“我”的“所不胜”;凡属“我克”的一方,即为“我”的“所胜”。,62,五行相克,五行相克,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和制约的关系。,次序,木土水火金,关系,“所胜”和“所不胜”,“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意义,说明事物之间正常制约关系。,举例:,金,克我,所不胜,木,我克,所胜,土,63,(3)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又称为生克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有资助、促进,又存在着制约、拮抗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维持事物间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制,是指五行的生与克之间的制约关系。 五行制化关系,是指五行的相生和相克两种关系协调并存的状态,是维持五行之间动态平衡不可缺无的两种方式。没有相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相克,事物就会产生过度的亢奋而失去协调。 类经图翼运气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64,五行制化,五行制化,含义,五行之间既相互生化又相互制约以维持其协调平衡。,是五行相生和相克关系的结合。,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制化是生克关系的有机结合,促进事物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维持事物间的动态平衡协调,意义,举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木,火,土,金,水,生,生,生,生,克,克,65,2特殊状态的相互影响 (失调状态) (1)母子相及 母子相及,也称为母子相犯,是五行之间正常的相生关系遭到破坏时所产生的异常作用。 母及于子,是指母的一方异常时,波及到子的一方。其顺序和方向与正常调节中的相生关系一致。 子及于母,是指子的一方异常时,就会波及到母的一方。其顺序和方向与相生关系相反。,66,母子相及,含义,母病及子母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子病及母子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次序,根据相生次序,母病及子同相生序,子病及母与相生序反,规律,母病及子:母行 子行母子俱衰,子病及母,子行母行 “子令母实”,子行母行 “子累母虚”,子行母行 “子盗母气”,意义,表示事物间相生异常变化,用于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67,(2)相乘 相乘是指相克太过,即超过正常限度的制约,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 相乘产生的条件有三: 其一,“所不胜”的力量太强; 其二,“所胜”的力量太弱; 其三,既有“所不胜”的太过,也有“所胜”的不足。,68,五行相乘,五行相乘,含义,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我克”一行的过度克制。,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相克太过的表现。,次序,同相克,木土水火金,形成,太过相乘:一行,不及相乘:一行,乘其所胜 如木旺乘土,所不胜乘之 如土虚木乘,意义,表示事物间异常制约现象,用于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69,(3)相侮 相侮是指反向的相克,又叫“反克”,或者“反侮”,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 相侮产生的条件亦有三: 其一,“所不胜”一方不足; 其二,“所胜”一方太过; 其三,既有“所胜”一方的太过,又有“所不胜”一方的不足。,70,五行相侮,五行相侮,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克我”一行的反向克制,是五行相克关系异常的表现,次序,相克的反向 木金火水土,形成,太过相侮: 一行,不及相侮 一行,:,侮所不胜 如木亢侮金,所胜反克 如土虚水侮,意义,表示事物间异常制约现象,用于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71,相乘与相侮的关系,乘侮的异同,同,皆是相克异常的表现,形成原因都是一行太过或一行不及,异,相乘相克太过,与相克次序同,相侮反向克制,与相克次序反,乘侮的联系乘侮可同时发生,五行,一行亢盛,乘其所胜,侮所不胜,一行不足,所胜乘之,所不胜侮之,72,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 1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 中医学在五脏配五行的基础上,以比类的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六腑(实为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为配合,支配着五体(筋、脉、肉、皮、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的特定组织,即五华(爪、面、唇、毛、发)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结构系统,从而奠定了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73,2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五行学说将人体内脏分属于五行系统,用五行的特性说明五脏的部分主要功能。 木性曲直,畅顺条达,有升发的特征,故用以比类肝脏喜条达而恶抑郁,疏泄气机的特性和功能,故肝的五行属性为木; 火性温热,以比类心阳对人体的温煦作用,故心的五行属性为火; 土性敦厚,生化万物,故以此比类脾胃消化饮食,运送精微,营养全身的功能,故脾的五行属性为土; 金性清肃,收敛、清洁,以此比类肺及大肠、皮毛对人体具有的清除废料,保持人体洁净的功能,故肺及大肠、皮毛的五行属性为金; 水性润下,有闭藏特性,故用以比类肾主藏精、主水液的功能,故肾的五行属性为水。,74,3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用五行相生机制说明五脏之间的协同关系。 用水生木关系,解释肾精化生阴血,滋养于肝的功能。 用五行相克理论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 脾运化水液,防止肾所主的水液泛滥为患,即可体现土克水的关系。,75,4说明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五行学说的归类理论,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分别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五色等事物联系起来,反映了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性,即反映了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观念。,76,(二)解释五脏系统疾病的传变规律 1母子相及的病理传变 (1)母病及子 母病及子是指疾病从母脏波及到子脏的过程。 (2)子病及母 子病及母是指疾病从子脏波及到母脏的过程。又称为“子盗母气”,或“子病累母”。,77,2相乘相侮的病理传变 (1)相乘 相乘是指疾病从所不胜之脏波及到所胜之脏的传变过程。例如肝病患者,在有胁肋疼痛,口苦,黄疸等症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脘腹胀闷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的脾胃失健的症状。 (2)相侮 相侮是指疾病从所胜之脏波及到所不胜之脏的病传过程。又称为“反侮”、“反克”致病。例如咳嗽,气喘,咯痰的肺病患者,日久常伴有心悸,怔忡,面舌色青紫之心病症状。,78,总之,五行学说认为,五脏之间的疾病是可以相互传变的。一脏有病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到其他四脏;任何一脏均可感受来自于其他四脏的病理影响而发病。,79,以肝病为例说明五脏病变传变规律:,脾 病,肝 病,肾 病,肺 病,心病,相乘,相乘,相侮,相侮,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子病及母,80,(三)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 1指导疾病的定位诊断 临床根据五行归类的理论,对病人临证中所表现的五色、五脉、口腔所感觉的五味等症状,进行五脏定位诊断。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或口泛酸水、脉见弦象,就可诊为肝病;若口苦,面赤,脉洪数,即为心火亢盛,等等。,81,2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 临证中常根据五行生克理论,从脉象与面色的五行属性,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又见弦脉,是为肝木乘脾土(土虚木乘);肺阴不足之证,面见赤色,脉见洪象,是心病传肺(火乘金),等等。,82,3推测疾病的预后转归 临床实践中,可以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从病人的病色、病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推测疾病的预后。如肝病面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见弦脉,反见浮脉,则为“相胜之脉”,即为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提示病重;若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为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提示病轻。,83,色脉合参判预后 色诊和脉诊结合,参照五行生克规律来推断疾病的预,后,。,色脉相合(同属一行)顺,色脉不合(不属同一行),色脉合参,得相生之脉顺,得相克之脉逆,如:,肝病,色青脉弦色脉相符,色青脉浮相胜之脉 金(浮)克木(青),色青脉沉相生之脉 水(沉)生木(青),84,(四)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 1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 难经七十七难 “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85,2确定五脏疾病的治疗原则 (1)根据相生理论确定治疗原则 难经六十九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所谓“补母”,是针对母子两脏关系失调的虚证。 所谓“泻子”,是针对母子两脏关系失常中的实性病证。,86,(2)根据相克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