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剂学,大家好!,1,.,第一章 概 论 第一节 方剂学概念及基本任务,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1、什么是方剂、方剂学? 2、方剂学的性质,学习方剂学的目的和任务。 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2,一、方剂和方剂学的涵义,方:1、医方、药方、处方 “譬医之治病也,方施而药行” 2、规定、规矩 之意。 “以规成园,以矩成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园” 剂: 古文通“齐”,整齐、整合、排列 ;调配、调和 “排比而整齐谓之齐” “参差而无杂谓之齐”,3,可见方剂是指以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合成方。,4,方剂是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5,方剂具有特定剂型的中药处方。,辨证,立法,选药、定量、配伍,组成原则,方剂,剂型、用法,6,因此可见,方剂决不是简单的药物拼凑或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为符合要求的方剂,我们在开始学习有关方剂知识时,对此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7,方剂学的涵义:,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8,二、 方剂学的任务 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9,三、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1、紧密联系已学各科知识。 2、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4、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 5、加强预习和及时复习。,10,基础方:病机相同的病证的通用方。 如: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之基础方。 代表方:体现了医学流派或方剂理论的方。 如:参苓白术散“培土生金”法代表方。 常用方:确实有效的常规用方。 如:银翘散风热表证的常用方。,11,关于背诵方歌:先诵后背,关于方歌选择: 三种类型: 长沙方歌括 汤头歌诀 趣味记忆法,12,第一节 方剂学发展简史,(一)先秦时期 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13,(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理论基础的奠基 1.黄帝内经 初步奠定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2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14,(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简、便、廉、效 小品方 刘娟子鬼遗方,15,(四)隋唐时期 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1.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2. 唐王焘 外台秘要,16,(五)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一部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2.伤寒明理论开方论的先河 3. 各医家流派、 医学大家的贡献: 小儿药证直诀等,17,(六)明清时期 特点:方、药的共同发展;由博返约的规范、整理。 普济方古代规模最大的方书 医方考第一部方论专著 医方集解首开综合分类方剂的先例 长沙方歌括,18,(七) 近现代时期 特点: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19,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一、概念: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20,黄帝内经 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为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21,二、内容 1、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治法 :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八法” 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功用”,22,2、治法具有多体系的特点:,病机的多体系特点决定了治法的多体系特点。 如:六经治法体系 卫气营血治法体系 三焦治法体系 脏腑治法体系,23,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辨证 病机 治法 方剂 “方以药成”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 ,体现治法”。,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4,以法统方包括: 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 以法类方 以法释方,25,第二节 常用治法,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26,从八纲中寒热病性推导出八法之思路: 寒 温 热 清 虚 补 单一治法 (七法) 汗 + 实 泻 吐 消 和(复合治法) 下,八法,27,八法学习要求: 1、定义 2、适应病证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28,一 汗 法,1、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29,2、适应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如:感冒;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30,3、常用分类: 病邪之性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分类依据 体质有强弱:扶正解表,31,4、使用注意: (1)辨清病邪的性质。 (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 (3)兼顾兼挟病证。 (4)不宜久煎。,32,二 吐法,1、定义: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33,2、适应证特点: 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蓄实邪。 3、使用注意: (1)吐后调养脾胃。 (2)止吐方法: A:冷稀饭、冷开水。 B:姜汁。 C:麝香一二厘。,34,三 下 法,1、定义: 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35,2、适应证: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36,3、分类: 依据病邪之性质、种类,正气之强弱, 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37,4、使用注意: (1)辨清病情之属性。 (2)中病即止,顾护正气。,38,四 和法,1、定义: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39,“和”有协调、平衡、双向调节之义。 “和为圣度” 内经 “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40,2、和法包括“和解”、“调和”两类。 “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法即伤寒论之“和解少阳”之治法。,41,“调和”:“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戴天章广温疫论,42,和法常用分类: 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 调和寒热 表里双解,43,五 温 法,1、定义:通过温里祛寒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2、适应证: 里寒证,寒从中生 外寒直中,44,寒邪之来源及治法: 外来之寒,温必兼散; 内生之寒,温必兼补。,45,3、分类: 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46,4、使用注意: (1)“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 “以息相火,微微生火”(柯韵伯) (2)“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47,六 清法,1、定义: 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48,2、适应病证:里热证,实热 热 证 虚热,经热:郁热: 热毒: 热结:,散漫之热,蓄聚之热,热搏气血,腐败血肉- 局部红肿热痛 或见脓血 热陷心包- 心神病变,甚则神昏,热实互结 瘀热互结 痰热互结 水热互结,49,3、常用分类,清气分热 清营凉血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清虚热,50,4、使用注意: (1)常配生津、益气之品。 (2)“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51,七 消 法,1、定义: 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52,2、适应病证: 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痈肿。,53,消法与下法在适应病证方面的区别,54,3、使用注意: (1)治宜缓图,难以速效。 (2)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55,八 补 法,1、定义: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56,2、适应病证: (1)虚证 (2)正虚感邪,57,3、分类: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 补阴、补阳、阴阳双补。,58,4、使用注意: (1)辨清虚损证型,不可滥用补法。 (2)应善用“通补”,不宜“呆补”。,59,八法运用要求: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60,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一、七方说 二、病证分类法 三、功能分类法 四、类方分类法 五、综合分类法,61,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遣药组方阶段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环节: 1、 严密的组方结构; 2、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62,药物功效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 1、配伍环境 2、用量特点 3、炮制方法 4、煎、服方法及剂型选择,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结构,63,一、配伍组方的目的 方剂学运用配伍手段的最根本目的总体上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具体来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作用:,一、增强药效 二、扩大治疗范围 三、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四、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 五、防止产生耐药性,64,中医传统方药运用中控制毒副作用的十种方法:,(1)多药相配,增效减毒 即:避免同性毒力“共振”, 利用异性毒力“相制”。,65,(2)药量的控制 (3)炮制减毒 (4)佐制药的配伍 (5)反佐药的配伍,66,(6)煎药方法的要求 (7)服药时间、方法的要求 (8)道地药材的强调 (9)剂型的限定 (10)辨证论治的总体把握,67,二、理论的形成 “君、臣、佐、使”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素问至真要大论,68,后世医家对此讨论颇多: 金张元素:“力大者为君”。 李东垣:“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 “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69,明何伯斋:“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70,三、君、臣、佐、使基本结构涵义:,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 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 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71,佐药: 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隔拒。,72,使药: 1、引经药,(引经报使),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73,常用引经药举例:,太阳经:羌活、藁本 太阴经:苍术 阳明经:白芷、葛根 少阴经:细辛 少阳经:柴胡、黄芩 厥阴经:川芎、青皮 载药上行:桔梗 引药下行:牛膝,74,君、臣、佐、使运用须知:,1、君药不可缺少,药味少,用量大。(不是方中绝对用量,是指其作为君药时要比作为臣、佐、使药时用量要大。) 2、臣佐使药不必具备,且一药可兼多职。 3、药味较多的大方或由多个基础方剂组成的“复方”,分析时只需按其组成方药的功用归类,分清主次即可。,75,麻黄汤 组成 麻黄6g 桂枝4g 杏仁9g 甘草3g 主治 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 风寒束表(主),肺气失宣(次),76,配伍意义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 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臣) 杏仁降泄肺气,合麻黄增平喘之力 (佐) 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佐使),?,1. 为何麻黄为君,桂枝为臣? 2.为何方中无反佐药与引经药?,77,以法统方与君臣佐使的关系: “以法统方”,即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 “君臣佐使”理论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形式,是为落实治法,保障疗效的手段。,78,组织好理想有效方剂的重要环节: 1、针对病机,正确的立法。 2、熟练的配伍用药技巧。 3、主次分明,全面兼顾的基本结构。,79,第二节 方剂的变化形式,为什么方剂运用必须变化?,80,“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执方治病论,81,一、药味加减的变化 指在主病、主证、基本病机以及君药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方中的次要药物,以适应变化了的病情需要,即我们常说的“随证加减”。 如:麻黄汤变化为三拗汤、华盖散、大青龙汤。 桂枝汤变化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葛根汤。,82,二、药量增减的变化 药量增减变化的作用: 1、决定方剂中药力的大小。 2、决定配伍关系的改变。 如:四逆汤变为通脉四逆汤 小承气汤变为厚朴三物汤,83,三、剂型更换的变化 如: 理中丸改为理中汤(改变药力) 九味羌活汤改为九味羌活丸(改变功效主治) 桂枝茯苓丸改为催生方(改变功效主治),84,以上变化,可结合运用。 如:麻黄汤变为大青龙汤 枳术汤变为枳术丸 注意:君药不可变,否则是另组新方了。,85,第五章 剂 型,汤剂,“汤者荡也”。 优点: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可灵活加减,照顾全面。 缺点:耗费药材,不易携带,不便大生产,某些成份不易煎出,某些成份易于挥发,不便服用(口感不佳),亦不便保存。,86,散剂,“散者散也”。 分内服、外用两类。 内服有煎散和细末口服两种方式。 优点: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携带。 缺点:口感较差,不便增减。,87,丸剂,“丸者缓也”。 优点:节省药材,药效吸收较慢但药效持久,适合久服缓治,便于服用、保存及携带,同时,亦宜于药力峻猛、有较剧毒性以及芳香类易挥发药物应用。 缺点:不便于加减变化。,88,第六章 方剂的服法,一、服药时间 二、服药方法,89,重点内容,1.掌握方剂学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2.掌握“八法”并理解其基本内涵 3.掌握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4.掌握方剂的组成及变化形式,90,思考题,1、简述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2、何谓常用八法。 3、简述君臣佐使的涵义,并以麻黄汤为例加以说明。 4、方剂的变化有哪些基本形式? 5、从总体而言,配伍的目的是什么?,91,各 论 第一章 解表剂,一、概念:解表药-发汗、解肌、透疹-表证 二、适应证:表证 三、分类:辛温、辛凉、扶正,92,四、使用注意:,1、武火急煎(1015分); 2、药后避风寒,添衣加被助汗; 3、表里同病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4、发汗峻剂“中病即止”。,93,适应证:风寒表证。 组方配伍规律: 以辛温解表药为主,常配: 1、活血通脉药(桂枝、川芎) 2、宣降肺气药(杏仁、桔梗),一 辛 温 解 表 剂,94,麻黄汤伤寒论,学习 麻黄汤的典型性意义,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基础方典型结构,95,主证病机分析:,(太阳伤寒),卫阳被遏,恶寒发热无汗脉浮,营阴郁滞,头身疼痛,脉紧,肺气不宣,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96,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97,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麻黄汤,98,方解:,君臣佐使,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1)发散风寒 (2)宣肺平喘,(1)解肌发表 (2)温经止痛,降利肺气,调和诸药,缓和峻烈,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99,本方基本配伍组合及特点:,麻、桂相须 -辛温发汗 麻、杏宣降 -宣肺平喘,100,随证加减: 1、喘急痰多,表证较轻: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2、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荑; 3、夹湿兼骨节痠痛,加苍术、苡仁; 4、兼里热烦燥、口干,加石膏、黄芩。,101,使用注意: 1、表虚、血虚、阳虚者禁用。 2、中病即止,不可过服。,102,附方:,1、大青龙汤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烦燥,口渴,脉浮紧。 组成:麻黄汤增麻黄为六两(倍用),加石膏如鸡子大(二三两),103,2、三拗汤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鼻塞声重,语声不出,咳嗽胸闷。 组成:麻黄汤去桂枝,104,3、华盖散 组成:麻黄汤去桂枝,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语音不出,咳嗽胸闷。,105,方歌: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106,桂 枝 汤伤寒论,学习 桂枝汤的典型性意义 (仲景群方之冠),为外感风寒祛邪调正治法之典型代表。,为调和营卫、阴阳之基础方。,107,主证病机分析:,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中风),卫阳浮强,恶风、发热、头痛、脉浮,营阴泄弱,汗出,脉缓,肺胃不和,鼻鸣、干呕,108,辨证要点: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109,桂枝汤针对之病机,体现之治法: 病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110,桂枝汤方义分析:,君:桂枝 臣:白芍 佐:生姜 佐:大枣 甘草:佐使,1、散风邪 2、助卫阳,1、益营阴 2、敛汗出,助君药散邪 兼和胃止呕,益气补中 滋脾生津,1、助桂枝、生姜以辛甘化阳以实卫 助白芍、大枣以酸甘化阴以和营 2、调和诸药,111,本方基本配伍组合及特点:,配伍特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 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桂、芍配伍的意义: 桂枝得芍药,散中有收,汗出有源。 芍药得桂枝,滋而能化,补不敛邪。,112,本方用量特点:,桂、芍等量,为调和营卫、阴阳之基本结构。,113,思考: 本证中已有汗出,何以又用桂枝汤发汗? 如何区别“病汗”和“药汗”? 病汗:冷,粘滞不舒,局部出汗; 药汗:温,无粘滞不舒,神情气畅,遍身 微微出汗。,114,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 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115,思 考,麻黄汤与桂枝汤均用于风寒表证,二方在组成、功用、主治三方面有何异同?,116,117,随证加减: 1、风寒较甚者,加防风、荆芥、淡豆豉; 2、体质素虚者,加黄芪; 3、兼见咳喘者,加杏仁、苏子、桔梗。,118,使用注意: 1、表实无汗禁用。 2、忌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3、密切观察,适度而止。,119,方歌: 仲景伤寒第一方,桂芍甘草枣生姜, 脉缓自汗为主症,外感表虚服则康。,120,附方:,1、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汤加葛根 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桂枝汤证兼项背强而不舒者。,121,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组成: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素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122,九味羌活汤 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学习九味羌活汤之典型性意义: 1、以羌、防剂治疗外感风寒湿邪之代表方。 2、分经论治理论之代表方。,123,主证病机分析:,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风寒夹湿证,肢体酸楚疼痛。,里有蕴热,口苦微渴,舌脉:脉浮,苔白或微黄。,124,病机: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125,羌,活,汤,味,九,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126,九味羌活汤方义分析:,羌活:发散风寒湿邪,止痛,防风:风中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苍术:发汗祛湿,善祛太阴寒湿。,细辛 白芷 祛风散寒,宣痹止痛 川芎,生地 黄芩,清泄里热 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甘草 调和诸药,君,臣,佐1,佐2,使,127,九味羌活汤的配伍特点 一、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 二、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九味羌活汤的服法及剂型,128,运用: 随证加减: 1、兼湿较轻,肢酸不甚,去苍术、细辛; 2、痹痛甚剧,加独活、灵仙、姜黄; 3、湿重胸满,去生地,加枳壳、厚朴; 4、内热不著,生地、黄芩减量; 5、里热甚者,加石膏、知母。 使用注意: 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129,如何正确对待羌防剂和麻桂剂的运用?,130,方歌,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131,小 青 龙 汤 伤寒论 -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132,主证病机分析:,伤寒表不解,外邪引动内饮,心下有水气,内饮招致外邪,(内有寒饮),(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 脉浮紧,喘咳、痰多清稀、胸痞、干呕 苔白滑,内外相饮,饮动不居,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133,病机:外寒里饮证。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134,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芍药,五味,甘草,135,小青龙汤方义分析:,外寒,里饮,君:麻黄 发汗散寒 桂枝 宣肺平喘化饮,臣:干姜 温肺化饮 细辛 助君药散寒,佐:白芍 和营养血 制约麻桂,以防发汗太过,佐五味子 敛肺,防肺气耗散 佐半夏 和胃止呕,止咳化痰,佐使:甘草 益气和中 调和诸药,136,小青龙汤配伍特点: 散中有收,开中有合。 温化寒饮的常用组合: 干姜 细辛 五味子 (温化) (温散) (收敛),137,运用: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苔白滑,脉浮。 使用注意: 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138,随证加减: 1、外寒轻证,去桂枝,麻黄改为炙麻黄; 2、兼热象者,加石膏、黄芩; 3、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冬花; 4、鼻塞涕多,加辛荑、苍耳子; 5、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139,方歌,小青龙汤治寒饮,痰稀色白为主症, 麻桂干姜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跟。,140,附方: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主治:痰饮郁结,气逆喘咳证。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者。 功用: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组成:小青龙汤去桂枝、芍药、甘草、干姜,加射干、紫菀、冬花、生姜、大枣。,方歌:射干麻黄汤,辛夏紫菀尝, 冬花五味子,大枣与生姜。,141,止嗽散 医学心悟 意义:外感咳嗽的常用方; 肺为娇脏的用药特点。,142,主证病机分析: 病机:风邪犯肺,肺气不宣证。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外感风邪,解表不彻 不药而愈,表邪未尽,微有恶风发热,咳嗽咽痒,咯痰不爽,舌苔薄白,脉浮缓。,143,方义分析:,君:百部、紫菀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止咳化痰,新久咳嗽皆宜。 臣:桔梗、白前 一宣一降,化痰止咳。 佐:荆芥 疏风解表 陈皮 理气化痰 佐使:甘草 合桔梗利咽止咳。 又可调和诸药。,144,止嗽散配伍特点:,温而不燥,润而不腻, 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 “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医学心悟,145,运用:,辨证要点: 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 使用注意: 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146,随证加减: 1、表寒证重,加防风、苏叶、生姜; 2、痰粘难咯,加半夏、茯苓、桑白皮; 3、肺燥干咳,加瓜蒌、贝母、知母。,147,方歌,止嗽散用百部菀,百前桔草荆芥陈,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148,一、适用于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 温热病邪侵袭人体的特点: 1、发病急,传变快。 2、易搏结气血,蕴结成毒。 3、邪可从皮毛、口鼻而入。 4、易伤津耗气。 5、多夹秽浊之气。,二 辛 凉 解 表 剂,149,二、组方配伍规律:,以辛凉解表药为主,常配: 1、清热解毒药(银花、连翘) 2、宣降肺气药(杏仁、桔梗),150,银翘散温病条辨,学习意义:“辛凉平剂” 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151,主治证候分析:外感风热,邪郁肺卫。,外感风热,温邪犯卫,发热恶寒头痛、无汗或有汗,脉浮数,热蕴成毒,咽痛,邪犯肺系,咳嗽,邪热伤津,口渴,表热趋里,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152,辨证要点: 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153,银翘散,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芦根,芥荆,淡豆豉,牛蒡子,草甘,清吴鞠通温病条辨,154,银 连 薄 牛 荆 淡 桔 芦 竹 甘 蒡 芥 豆 花 翘 荷 子 穗 豉 梗 根 叶 草 君 臣1 臣2 佐1 佐2 佐3 佐使,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方解:,芳香辟秽。清热解毒,轻清宣透,,清热利咽。助君散邪,,助君散邪。去性取用,,宣肺止咳、利咽。,清热生津。,清心利水。,调和诸药。 合桔梗解毒利咽。,155,银翘散配伍特点: 1、辛凉方中配伍少量辛而微温之品,是为去性取用之法。 2、辛凉透表与清热解毒相配,是为清疏兼顾,以疏为主。,156,运用,使用注意: 1、外感风寒及湿温病初起禁用。 2、不宜久煎。,温病条辨银翘散煎服法要求: “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入中焦矣。”,157,随证加减: 1、伤津较甚,加天花粉; 2、热毒较重,加马勃、玄参; 3、热伤血络,去荆、豉,加白茅根、侧柏叶、栀子; 4、肺气上逆,加杏仁; 5、兼挟秽浊,加藿香、郁金。,158,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疾, 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 风热外感此方宜。,159,桑菊饮温病条辨 风热咳嗽的常用方,主证病机分析:风热犯肺轻证,邪伤肺络 表热轻证,风热轻浅,身热不甚,脉浮数。,邪伤肺络,咳嗽,邪热伤津,口微渴,160,风热犯肺轻证 辨证要点: 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161,桑 菊 饮,叶桑,花菊,杏仁,翘连,薄荷,桔梗,芦根,生甘草,162,方解:,君:桑叶、菊花1、疏散上焦风热; 2、清肺止咳。 臣:薄荷疏散风热、利咽; 杏仁、桔梗宣降肺气止咳。 佐:连翘清热解毒; 芦根清热生津而止渴。 (佐)使:生甘草1、清热解毒;2、止咳化痰; 3、+桔梗利咽;4、调和诸药。,163,配伍特点:,1、以轻清宣散之品,疏散风热以清头目。 2、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气肃肺以止咳嗽。,164,思考: 桑菊饮与银翘散均是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剂,如何应用?,165,166,随证加减: 1、气分热甚,加石膏、知母; 2、咳嗽较频,加黄芩; 3、咳痰黄稠,加瓜蒌、黄芩、桑白皮、贝母; 4、络伤咳血,加白茅根、茜草、丹皮; 5、津伤渴甚,加天花粉; 6、热毒咽痛,加玄参、板兰根。,运 用,167,使用注意: 1、肺热甚者当加味配伍,以免病重药轻。 2、风寒咳嗽,不宜使用。 3、不宜久煎。,168,方 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 疏风宣肺轻宣剂,风热咳嗽服之消。,169,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肺热咳喘的基础方,170,主证病机分析: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伤寒由表(太阳)入里(阳明),温病由卫(表)及气(里),郁而化热,邪热壅肺,表邪未尽。,171,表邪未尽,脉浮数,邪热壅肺,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动态症状: 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172,辨证要点: 发热,喘咳,苔薄黄,脉数。 无论有汗或无汗,有无表证皆可运用。,173,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方义分析:,君:麻黄 石膏,疏表散邪,宣肺平喘。,清肺生津,解肌透邪。,臣:杏仁,降利肺气平喘咳。,佐使:甘草,益气和中,调和寒温。,174,本方基础配伍组合分析: 1、麻黄、石膏:相辅相成、相制相成。 (用量1:2) 可据肺热程度及表邪多少调整麻黄与石膏的比例。 2、麻黄、杏仁:宣降肺气。 3、石膏、杏仁:清肃肺气。 4、石膏、甘草:甘寒生津。,175,配伍特点: 解表与清肺并用,以清为主; 宣肺与降气结合,以宣为主。,176,运 用,随证加减: 1、若肺热盛,重用石膏,加桑白皮、黄芩、知母; 2、表寒明显,减少石膏,加薄荷、苏叶、桑叶; 3、痰多气急,加葶苈子、枇杷叶; 4、痰稠胸闷,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使用注意: 风寒咳嗽,痰热壅盛者,非本方所宜。,177,附方:越婢汤(金匮要略),组成: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功用:发汗利水 主治:风水夹热证。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178,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学习意义: 1、本方是主治三阳合病,或太阳病初犯阳明之常用方。 2、本方体现了经方派和时方派的汇通尝试。,179,主证病机: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证候分析:,外感风寒,渐次入里化热,(太阳),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少阳、阳明初见里热,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苔薄黄,脉浮微洪。,180,功用:辛凉解肌,兼清里热 方义分析:,甘草生姜大枣白芍桔梗石膏黄芩羌活白芷柴胡葛根,君 臣 佐 使,解肌透热,内清郁热。(阳明),外透郁热,疏畅气机。 (少阳),辛散发表,(阳明),(太阳),(少阳),(阳明),清泄里热,宣肺利咽,敛阴养血,散邪,和营卫调脾胃,调和诸药。,181,配伍特点: 温清并用,侧重于辛凉清热。 表里同治,侧重于疏泄透散。,182,运用:,辨证要点: 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微洪。 使用注意: 1、表邪未入里以及兼阳明腑实者,不宜使用。 2、应根据三阳病情侧重及变化,灵活酌定用量。,183,随证加减: 1、太阳邪甚,去黄芩,加麻黄,夏秋加苏叶; 2、邪热伤津,加天花粉; 3、恶寒不明显,里热盛者,加银花、连翘,并重用石膏。,184,第三节 扶正解表,1.适应证:表证而兼正气虚弱者。 2.组方配伍规律: 以解表药为主,常配: 益气助阳药(人参、附子) 或滋阴养血药(生地、玉竹) 3.分类: 益气解表 助阳解表 滋阴解表 养血解表,185,败毒散 小儿药证直决,主治: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 主证病机分析: 1、外感风寒湿邪: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 2、气虚:舌淡苔白,脉浮按之无力。(多用于小儿、老人、病后、产后。),186,小儿外感,成人正虚外感,体实外感,痢疾(逆流挽舟),临床应用沿革,(荆防败毒散) (银翘败毒散),187,逆流挽舟法: 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通过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愈。,188,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桔梗,枳壳,川芎,茯苓,人参,薄荷,生姜,甘草,败 毒 散,189,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方解:,薄荷 生姜 甘草 人参 茯苓 前胡 枳壳 桔梗 柴胡 川芎 独活 羌活,君 臣 佐1 佐2 佐3 佐、使,人参的配伍意义: 一、助正气鼓邪外出,且可防邪复入。 二、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补不滞邪,散不伤正,190,运用:,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肢体酸楚疼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191,随证加减: 1、正气不虚,表邪较重,去人参,加荆、防; 2、气虚较重,重用人参,加黄芪; 3、湿邪较甚,酸痛较重,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 4、咳嗽较甚,加杏仁、白前; 5、痢疾初起,加白芍、木香。 使用注意: 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不可使用。 时疫、湿温、湿热蕴结肠中而成的痢疾禁用。,192,方歌: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 外感身痛头项重,散寒祛湿并疏风。,193,附方: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组成:败毒散去参、姜、薄,再加荆、防。 功用:发汗解表,消疮止痛。 主治:疮疡初起,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194,附方: 参苏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 内有痰湿-咳嗽痰白,胸脘满闷。 (脾肺)气虚-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195,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方解:,君:苏叶 臣:葛根、人参 佐:前胡、半夏、桔梗;枳壳、陈皮、 木香;茯苓; 佐使:甘草,196,本方配伍特点: 1、散补并行,使散不伤正,补不恋邪。 2、津气并调,使气行痰消,津行气畅。 败毒散与参苏饮比较:,197,运用,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痰色白,胸脘满闷,倦怠乏力,苔白,脉弱。 随证加减: 1、表寒证重,去葛根,加荆芥、防风; 2、头痛甚者,加川芎、白芷、蒿本; 3、 气滞较轻,去木香。,198,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主治证候病机分析:,素体阳虚外感风寒,发热,恶寒甚剧,虽重衣厚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寒伤肺肾,暴哑。突发声音嘶哑,甚则失音,或咽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199,功用:助阳解表。,方解:,细辛 附子 麻黄,君 臣 佐,200,辨证要点: 恶寒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使用注意: 若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则应先温其里,后治其表。,201,随证加减: 1、若阳虚又见气虚甚者,加黄芪、人参; 2、兼咳嗽者,加半夏、杏仁; 3、兼湿滞经络,加苍术、独活。,202,附方:再造散伤寒六书,组成:人参、黄芪、附子、细辛、羌活、防风、川芎、桂枝、炒白芍、煨生姜、大枣、甘草。(桂枝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人参、黄芪、羌活、防风、川芎) 功用: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203,医案分析,患者,男,48岁。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鼻塞流清涕,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辨证: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汤加半夏,204,患者,男,54岁。患咳喘已10余年,3天前因受凉而引发。现恶寒发热,无汗,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舌苔白滑,脉弦紧。,辨证:外寒内饮证 治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处方:小青龙汤加茯苓,205,解表剂小结,206,207,思考题,1、麻黄汤与桂枝汤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有何异同? 2、试述桂枝汤的功用、主治证病机及配伍意义。 3、小青龙汤主治何证?从方义分析入手,归纳其配伍意义。 4、银翘散由哪些药物组成?其配伍意义如何?适应什么证候? 5、试从组成、功用、主治方面比较银翘散与桑菊饮的异同。 6、何谓“逆流挽舟”法?,208,第二章 泻下剂,一、概念: 泻下药通便、泻热、攻积、逐 水里实证 二、适应证:里实证,209,三、分类:热结证寒下剂 寒结证温下剂 燥结证(“无水停舟”)润下剂 虚结证(“无力行舟”) 体虚里结攻补兼施剂 水饮壅盛逐水剂,210,四、注意事项: 1、年老体虚、经期、产妇、病后伤津以及亡血者慎用;孕妇禁用。 2、中病即止,不可过剂。 3、下后忌食生冷油腻。,211,第一节 寒下 适用病证:里热积滞实证。 组方配伍规律: 寒下药配行气药、活血药,212,大承气汤伤寒论,学习意义: 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 寒下法的代表方。,213,主证病机分析:,阳明腑实证,热实互结于胃肠,痞:自觉胸脘闷塞不舒。,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舌苔黄燥。,实:腹痛拒按,大便秘结,脉实有力。,214,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热结为本质,旁流为假象。以大承气汤治疗热结旁流,属“通因通用”治法。,215,热厥,系由实热内结,阻滞气机,阳气不能布达四肢所致,为真热假寒证。以本方治疗,属“寒因寒用”治法。,216,痉病系由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挛急所致。 发狂为胃肠实热上扰心神所致。,217,功用:峻下热结,(“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法”对于实热内结而阴液大伤之证用峻下剂荡涤实热积滞,从而达到迅速保存阴液,挽救阴液的目的的治法。),218,药 物 组 成,大黄酒洗四两,芒硝三合冲服,枳实五枚,厚朴去皮半斤,219,方解:,君臣佐,大黄:苦寒通降,泻下实热积滞,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润燥,厚朴:下气除满 枳实:行气消痞,220,大承气汤用法:,先煎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 伤寒来苏集,221,运用:,辨证要点:痞满燥实四症俱全,舌红苔黄,脉沉实。 使用注意: 1、体虚慎用。 2、中病即止。,222,随证加减: 1、气虚,加人参适量; 2、津亏,加玄参、生地。,223,附方:1、小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三枚大者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痞、满、实而不燥之阳明热结轻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者。,224,2、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芒硝半升 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热结,燥实在下,而无痞满之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痛,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225,三承气汤比较(阳明腑实证、大黄),226,3、复方大承气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组成:厚朴 炒莱菔子 枳壳 桃仁 赤芍 大黄 芒硝 功用:通里攻下,行气活血。 主治:单纯性肠梗阻属于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者。,227,方歌: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煎好, 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228,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肠痈基础方,主治证侯病机分析:,肠痈初起,湿热郁滞证,湿热搏结气血,湿热郁滞肠中,不涉膀胱,气血郁滞,营卫失和,湿热郁蒸,郁结成痈,右少腹疼痛拒按,甚则肿痞。,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肠痈已成),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229,辨证要点: 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脉滑数。,230,大 黄 牡 丹 汤,丹皮,桃仁,冬瓜子,大黄,芒硝,231,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方解:,君 大黄荡涤湿热瘀结。 丹皮凉血化瘀。 臣 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攻下。 桃仁活血化瘀 佐 冬瓜子清肠利湿,排脓散结。,232,随证加减: 1、热毒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败酱草; 2、血瘀较重,加赤芍、乳香、没药。,运用:,233,使用注意: 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体虚者不宜使用。,234,方歌: 大黄牡丹汤,桃仁冬瓜芒, 肠痈初起痛,无脓服之消。,235,第二节 温下,适用病证:里寒积滞实证。 组方配伍规律: 以泻下药为主,配伍: 1、温里药(附子、干姜) 2、益气药(人参、甘草),236,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脾阳不足,寒积中阻的常用方。,主证病机分析:阳虚寒积证。,寒积阻于肠道,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脾阳不足,手足不温,不渴,苔白,脉沉弦而迟。,237,温脾汤组成,大黄五两,当归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二两,干姜三两,芒硝二两,附子二两,238,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方解:,甘草 人参 当归 干姜 芒硝 附子 大黄,君 臣 佐 佐使,239,配伍特点:,温通、泻下、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240,运用:,辨证要点: 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弦。,241,随证加减: 1、腹中胀痛,加厚朴、木香; 2、腹中冷痛,加肉桂、吴茱萸。,242,方歌: 温脾参附与干姜, 甘草当归硝大黄。,243,第三节 润下,一、适应证:燥结证及虚秘证。 (“无水停舟”证及“无力行舟”证) 二、组方配伍规律: 1、前者以润下药为主,常配寒下药及滋阴养血药; 2、后者以补肾润肠药为主,配升清降浊之品。,244,麻子仁丸(脾约丸) 伤寒论 “脾约”证常用方;润下法的代表方。,主证病机分析: 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脾约”:“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秘,故曰其脾为约。” -伤寒明理论,245,麻子仁丸,麻子仁,芍 药,枳 实,大 黄,厚 朴,杏 仁,246,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方解:,君 麻子仁润肠通便。 臣 杏仁1、润肠;2、降气以助通畅下实。 芍药养血敛阴,缓急止痛。 佐 小承气汤泄热行滞。 使 蜜1、润燥滑肠;2、调和诸药。,247,本方配伍特点: 下不伤正,润不滋腻,攻润结合。 本方剂型服法特点: 丸剂,每服10小丸。渐加,以知为度。意在缓下,实属润肠通便为主之剂。,248,运用:,辨证要点: 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 使用注意: 年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