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壁温提高再热汽温的节能改造实践.pdf_第1页
降低壁温提高再热汽温的节能改造实践.pdf_第2页
降低壁温提高再热汽温的节能改造实践.pdf_第3页
降低壁温提高再热汽温的节能改造实践.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1 2 年第 2 期 降低壁温提高再热汽温的节能改造实践 朱宰基 ( 上海吴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2 0 0 2 4 1 ) 摘要: 介绍了锅炉再热汽温低 、 末再出口穿顶管管壁超温问题 , 通过技术改造, 达到了降低管壁温度、 提高再热汽 温的目标。 关键词 : 降低壁温; 再热汽温; 节能 中图分类号: T M6 2 1 文献标识码: B 0引言 上海 吴泾 发 电有 限责 任公 司 l 2号机 组为 3 0 0 MW 机组, 自 1 9 9 2年投产至今 已达 2 0年, 期间 机组运行基本正常, 但从 2 0 0 8年起该机组锅炉因 末再出口穿顶管管壁超温严重, 为此不得已加大 再热减温水流量, 致使再热汽温严重偏低, 给该机 组的经济性带来不利影响。为彻底改变这一窘迫 局面, 在做好充分试验和数据收集等准备工作的 基础上 ,于 2 0 1 0年上半年对该炉进行 了再热器 改造。 上海吴泾发 电有限责任公 司 # 1 2锅炉设计 采用美国燃烧工程公司( C E) 的引进技术 , 上海锅 炉厂生 产 的 S G 一 1 0 2 5 1 8 3 一 M3 1 6型亚 临界一次 再热的控制循环汽包炉。配用带中速磨 的直吹式 制粉 系统 , 采用单炉膛 , 四角切 向燃烧方式 , 露天 布置全钢悬 吊等结构。 汽水 系统有蒸发系统 , 过热蒸汽系统和再热 蒸汽系统 。 1 再热器改造前超温情况 1 2号炉 自 1 9 9 2年投运 以来 ,处在大罩壳 内 的末级再热器管运行至今约 1 0万 h , 尤其在再热 3 结语 经过有针对性的对策改进后 , 收集 2 0 1 0年 6 月 1 1月的这 6个月里的数据 , 经统计 , 共发生 化水程控故障 1 次( 即阀门反馈装置缺陷故障) 。 由于在程控界面中安装了强制复位 , 故障很快就 得到了处理 。化水程控故 障次数大大减少 , 现场 设备运行 良好。 与 2 0 0 6 -2 0 0 9年 的 6 1 1 月 的化水程控故 障次数及阀门反馈装置缺陷故障次数相比较, 得 到了表 5 。 表 5 2 0 0 6 -2 0 1 0年 内 6 1 1月的程控故 障 次数 统计 由表 5可知 , 通过积极 的改进 调整 : 为阀门 管道加装节 流挡板 , 控制进水流量 ; 将 固定螺丝 进行加固和定位; 对位置反馈装置进行更换并进 行性能测试 ; 加设程控界面 , 强制将其复位, 可以 减少阀门反馈装置缺陷故障次数, 从而大大降低 化学水处理程控故障次数。但受执行机构本体故 障、 电源回路供电缺陷等局限, 改进调整只能将 化学水处理程控故障次数降低 , 不能从根本上一 举解决该问题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0 2 1 0 作者简介: 胡佳怡( 1 9 8 4 - ) , 女 , 助工, 从事仪表检修 工作。 ( 编辑 : 吕斌 ) - 1 09 - 2 0 1 2 年第 2 期 器 A侧 ( 左侧 ) 2 0 0 8年起发现存 在严重 超温情 况。通过对 1 2号炉进行再热器超温改造试验 , 在 各个 工况下对 高温再 热器 的性能进行 测定 ,l 2 号炉再热器 A侧( 左侧) 确实存在严重超温现象, 图 1为各个工况下末 级再 热器 出 口外 圈管屏 间 壁温分布 , 在各个 3 0 0 MW 负荷 的工况下 ( 除低负 荷工 况 1 4 1 5 0 MW 和工况 1 3 2 3 0 MW 情况 ) , 从 A侧 ( 左侧 ) 数起 , 末级再热器第 4屏 、 第 5屏 、 第 6屏 、第 1 O屏 的外圈管出 口壁温均超过 5 8 0 , 尤其是第 6 屏超温最严重 ,基本上壁温在 6 0 0 左 右 , 在 工况 4的情况下最恶劣 , 第 6屏外圈管 出 口的壁温达到 6 0 8 。在个别工况下 , 第 2屏 、 第 3屏 、 第 7屏 、 第 8 屏、 第 1 2 屏均略葡 。 屏号 图 1末级再热 器 出口外 圈管屏 间壁 温分布 ( 工 况 1至 工况 6 ) 2改造方案 1 2号炉末级再热器出 口 A侧金属管壁温长 期处于超温状态 , 曾多次引起爆管事故, 对锅炉 安全运行形成极 大的隐患 。经过本次试验 , 对末 级再热器 出口外圈管壁温进行 实测 , 确定 # 1 2炉 A侧的确存在严重超温现象 ,第 2 屏至第 1 2 屏 均存在超 温现象 ,通过对 1 2号炉屏式再热器 + 末级再热器整体同屏热偏差的分析, 可以确定超 温管屏不仅仅是外圈管 , 同屏其他管 出口壁 温大 多处于超温状态。为达到解决 1 2 号炉末级再热 器出 口 A侧金属管壁温超温的问题 , 在现场试验 和分析计算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改造思路: 1 )适 当减少屏式再热器和末级再热器 A侧 超温管屏的受热面 , 减少超温管屏中蒸汽的吸热 量 , 达到 降低末级再热器 出口 A侧金属管壁温的 一 11 0一 目的 。 2 )在减少屏式再热器和末级再热器受 A侧 热面的同时,随着管圈中管子长度的缩短, A侧 管屏 的阻力也相应减小 , 相应的管屏 中的蒸 汽流 量将增大 , 减小焓增。 由于 1 2号炉末级再热器出口A侧存在超温 现象 , 超温管屏不仅仅是外 圈管 超温 , 其他 管 出 口壁温大多处于超温状态, 考虑到屏式再热器和 末级再 热器 中间没有集箱连接 , 屏再 的管子直接 引入末再的管子 ,本次改造针对屏式再热器的 1 - 6屏和末级再热器 1 1 2屏 , 进行改造 。如 图 2 所示 , 屏式再热器的 1 - 6屏( 从 A侧数 ) 的 1 、 2号 管 以及 9 、 1 0 、 1 1 、 1 2 、 1 3 、向上短路 1 1 m, 1 4号夹 持管上移夹住 l 3 号管子。为了挡住 1 、 2 管上提 留下的空当, 防止烟气走廊 的形成 , 将 3 、 4 、 5 、 6 、 7 、 8号管 向下延伸 0 1 m。共减少受热面积 2 0 9 1 ,由于屏 式再 热器 改造 后 ,下 部 有 小 烟 腔形成 , 烟 气 对管 子 的辐 射加 强 , 相 应 的 管 壁温度提高 , 故将下部管材料换为 T 9 1 , 规格 不变。 末级再热器的 1 1 2屏( 从 A侧数) 的4 、 5 、 6 号管向上短路 1 7 m , 共减少受热面积2 1 9 2 , 材料和 规格均不作变化。 图 2 改造方案 图 3 改造后效果 3 1改造后对相关性能的影响 2 0 1 2年第 2 期 1 ) 烟气阻力和烟 气流速的影响 本改造方案只是在锅炉 A侧的屏式再热器 和末级再热器的局部进行部分管圈的短路 , 不管 是在整体或是局部区域, 并没有改变管屏总体结 构和布置, 烟气的流通截面也就不会改变, 在相 同的烟气流量 的情况下 ,烟气流速也不会改变 。 在管圈局部短路的区域,烟气阻力系数有所减 小 , 但短路管圈所占的整个管屏的比例小, 几乎 可 以忽略不计 , 所 以, 本次改造 后对烟气的阻力 和烟气流速基本没有影响 2 ) 蒸汽侧 阻力 的影 响 本改造方 案针对屏再的 1 - 6屏 和末级再 热 器 1 1 2 屏, 进行改造 , 因减少了部分受热面管屏 管子的长度 ,会减少相应管屏的蒸汽侧流通阻 力 , 使各受热面的流量重新分配, 经计算屏再的 1 - 6屏和末级再热器 1 一 l 2屏在改造后每片屏 管 内蒸汽流量将增加 2 ,其他未改造管每片屏管 内蒸汽流量将减少 0 0 5 ,蒸汽侧阻力减少的千 分之五左右, 因而其影响程度很小。对比屏再的 1 - 6屏和末级再热器 1 1 2屏改造前后 的同屏流 量偏差系数情况 , 本改造方案在局部 区域短管后 对 同屏流量偏差影响不大。 3 ) 对烟温的影响 本改造方案涉及到屏再的 1 - 6屏 , 共减少 受 热面积 2 O 9 1 m 2 , 占整个 3 0片屏式再热器总面积 的 1 0 9 , 涉及到末级再热器的 1 1 2 屏共减少受 热面积 2 1 9 2 占整个 6 0片末级再 热器 总面积 的 1 9 7 。屏式再热器和末级再热器总减少 的受 热面 占整个屏式再热器 和末级再热器 总面积的 1 4 1 。相应影响到局部 1 4 1 传热效果 , 表现在 蒸汽侧的吸热量或者烟气放热量的减少, 由于局 部区域减少的受热面占整个受热面的比例较小, 末级再热器出 口烟气 温度升高幅度不大 , 根据计 算 , 影响不足 2 , 这部分热量将被后面的受热面 逐级平衡掉, 对 4 j 温度影 向 不大, 可以忽略刁 。 4 ) 对 锅 炉效 率的 影响 对锅炉效率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 1 ) 排烟损失: 一般由排烟过量空气系数, 排 烟温度 一 T u q , = _ 二 = 业( 1 O O 一 口 、 Q d w 、 ( 1 ) J 乍 烟的焓值 ; 一 排烟过量空气系数 ; 广 : l时每公斤燃料所需 空气在冷空气 温度 t lk 【 】 下的焓( 冷空气温度一般在 2 0 C) ; 。 燃料工作基低位发热量 ; q 一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 ( 2 ) 气体不完全燃烧损失 q , : 气体不完全燃 烧损失是燃料在燃烧过程 中所生成 的一部分 可 燃气体( 如一氧化碳 , 烃, 氢等气体) 未完全燃烧 而残留下的热损失 , 由燃料的性质和燃烧方法计算 。 ( 3 ) 机械不 完全燃烧损失 q : 机械不完全燃 烧损失是指燃料中一部分 固定碳未燃尽 , 残留在 灰 , 渣 中而损失的热量。 ( 2 ) 灰渣中燃料灰分所占的份额; 飞灰中燃料灰分所占的份额; r 灰渣 中可燃物的含量 ; r 飞灰中可燃物的含量 ; A k燃 料工作基灰分 ; 送如锅炉机组的热量( 支配热量 ) 。 ( 4 ) 锅炉外部散热损失 : 根据锅 炉蒸汽产量 , 有无省煤器, 空气预热器决定。 ( 5 ) 灰渣物 理热损 失 : 固态排渣煤粉炉 的灰 渣量较少( 一般灰只占灰分 5 一1 0 ) , 常可以 忽略不计, 但当燃料中的灰分 l O O 时, 必须计 人灰渣物理热损失 : q 6: ( 3 ) 。 仅 疋 渣所 占燃料灰分的分额 ( 0) 一灰渣在的热容量 A 料工作基灰分 然 料工作基低位发热量 锅炉效率 q 。 : q l =1 0 0一q 2一 一 4 一q 6 本次改造 , 没有涉及到任何可能影响煤粉燃 烧的内容,对燃烧效果不产生任何不利影响, 故 不会产生额外的气体不完全燃烧损失 q , 、 机械不 完全燃烧损失 q 4 。 锅炉外部散热损失 q 由锅炉蒸 汽产量 , 有无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决定 , 灰渣物 一 1 1 1 一 I l 吼 上海电力 2 0 1 2 年 第2 期 理热损失 q 由灰渣特性决定 ,故本 次改造对 q 5 和 q 也不会造成影响。 由于局部区域减少的收热 面 占整个受热面 的比例较小 , 末级再热器出 口烟 气温度升高幅度不大, 这部分热量将被后面的受 热面逐级平衡掉 , 对排 烟温度影 响不大 , 几乎 可 以忽略, 故对排烟损失 q 影 响可以忽略不计。 综上所述 , 改造后锅炉主要 的热力性能参 数 与改造前保持一致 , 不会对锅炉设备运行产生任 何影 响。 3 2改造后效果考察 再热 器改造方 案于 2 0 1 0年 4月 1 4日实 施 完成 , 实施后 , 根据改造前 2 0 0 9年 1 1月 1 2日的 试验运 行结果 和改造后 2 0 1 0年 5月 2 5日的试 验运行结果 ,对改造前后的运行效果进行了对 比, 见表 1 。 表 1改造前后主要运行参数对比 参数 改造前 改造后 发电负荷 M w 3 0 4 9 3 0 5 再热器进口压力M P a 3 7 O 3 6 9 再热器出臼压力M P a 3 4 0 3 3 6 再热器进口温度 c 3 3 0 3 3 1 再热器出口温度 c 5 2 8 5 3 9 再热器出口最高壁温 5 9 8 5 7 4 rc 减温水 量 t h 。 3 9 8 l 1 2 表 1为改造前与改造后在 3 0 0 MW 负荷时候 的主要运行 参数对 比, 改造 前 , 由于再 热器 A侧 存在超温 问题 ,为保证再 热器受热面 的安全运 行 , 控 制再 热器 出现超温的幅度 , 运行人员 只能 利用减温水控制再热器出口蒸汽平均温度 , 经常 运行在实际值之下 , 对 比工况为再热器 出口温度 为 5 2 6 ,此 时再 热器减 温水量 已开 到最大 的 4 0 t h , 再热器 出口最高壁温依然达到 5 9 8 C, 局部 超温仍然十分严重 。 与改造前对比工况 比较 , 改造后 , 在正常运 一 l 1 2 一 行工况下 , 再热器出 口最高壁温为 5 7 4 C, 此时再 热器减温水量为 1 1 2 t h , 再热器出 口蒸汽温度为 5 3 9 C,在满足再热器受热 面管壁温度安全条件 下 , 已能恢复 到设计 值 , 解 决 了再热器局部超 温 问题, 达到改造设计的预期目的。 4 改造后经济性评价 再热器出 口蒸汽温度 由改造前的 5 2 6 o C 恢复 到设计值 , 提高到改造后的 5 3 9 , 改造前后再热 器 出口蒸 汽温度提升 1 0 左右 ,根据对 3 0 0 MW 等级机组发电煤耗的定量分析 , 再热器蒸汽温度 每降低 1 o C, 影响发电煤耗约为 0 0 7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