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 7 卷第3 期现代地质 V 0 1 2 7N 。3 2 0 1 3 年6 月 G E O S C I E N C E J u n 2 0 1 3 西南印度洋中脊4 9 6 。E 和5 0 5 。E 区玄武岩 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于淼1 ,苏新1 ,陶春辉2 ,武光海2 ,李怀明2 ,娄汉林1 ( 1 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北京1 0 0 0 8 3 ;2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 1 0 0 1 2 ) 摘要:对近年来我国“大洋一号”科考船在西南印度洋中脊( S W I R ) 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4 个站位所获得的玄武岩进行了 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其岩相学特征为以斑状结构为主,斑晶矿物主要由斜长石、辉石和橄榄石组成。基质以 间隐结构为主,主要由斜长石、橄榄石和辉石微晶组成。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属于亏损型洋中脊玄武 岩。矿物化学成分表明斜长石主要为倍长石和拉长石,橄榄石为贵橄榄石。研究区玄武岩具低的N a 。、K T i 比值和 L R E E H R E E 以及较高的F e 。值,可整体归人S W I R4 9 0 E 一7 0 。E 区指示岩浆熔融程度最高、熔融深度最深的区域内。本 次研究为探索S W I R 洋脊玄武岩和岩浆熔融等相关研究提供了4 9 6 0 E 和5 0 5 0 E 区的新资料,也指示了区内岩浆活动或 成矿围岩物质来源的复杂性。 关键词:洋中脊玄武岩;岩石学;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西南印度洋中脊 中图分类号:P 5 8 8 1 4 + 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0 0 0 8 5 2 7 ( 2 0 1 3 ) 0 3 0 4 9 7 1 2 P e t r o l o g i c a la n dG e o c h e m i c a lF e a t u r e so fB a s a i t sa t4 9 6 O Ea n d5 0 5 。E H y d r o t h e r m a lF i e l d sa l o n gt h eS o u t h w e s tI n d i a nR i d g e Y UM i a 0 1 ,S UX i n l ,T A OC h u n h u i 2 ,W UG u a n g h a i 2 ,L IH u a i m i n 9 2 ,L O UH a n 1 i n l ( 1 S c h o o lo fO c e a nS c i e n c e s ,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G e o s c i e n c e s ,B e i j i n g1 0 0 0 8 3 ,C h i n a ; 2 K e yL a b o r a t o r yo f S u b m a r i n eG e o s c i e n c e s ,S e c o n dJ ,醛血u 船o f O c e a n o g r a p h y ,S t a t eO c e a n i c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H a n g z h o u ,Z h e j 缸n g3 1 0 0 1 2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W ea n a l y z e db a s a l ts a m p l e sf r o m4s i t e sa t4 9 0Ea n d5 0 0Ea l o n gt h eS o u t h w e s tI n d i a nR i d g e , w h i c hw e r ec o l l e c t e dw i t ht e l e v i s i o n - v i d e og u i d e dg r a b ( T V G ) o rd r e d g e ( D ) d u r i n g2h y d r o t h e r m a le x p e d i t i o n so fC h i n e s ev e s s e l “D aY a n gY iH a o ”i n2 0 0 8a n di n2 0 1 0 T h e s es a m p l e sa r ef r a g m e n t so fb a s a l t i cp i l l o w l a v a sa n ds h e e tf l o w s T h e s es a m p l e sa r em a i n l yp o r p h y r i t i cw i t hf i n e g r a i n e d ,a n de u h e d r a lt oa n h e d r a lp h e n o c r y s t so fp l a g i o c l a s e ,o l i v i n ea n dp y r o x e n e T h em a t r i xc o n t a i n sm i c r o c r y s t a l l i n ep l a g i o c l a s e ,o l i v i n ea n dp y r o x e n e ,i nw h i c ht a b u l a rp l a g i o c l a s em i c r o p h e n o c r y s t so c c u rw i t har a d i c a lt e x t u r e W h o l er o c km a j o ra n dr a r e e a r t he l e m e n t sd a t ao ft h e s es a m p l e ss h o wt h a tr a t i o so fK T ir a n g ef r o m0 0 71t o0 0 91 ,a n dL a S mf r o m0 5 2 t o0 7 0 ,s u g g e s t i n gt h a tt h e ya r en o r m a lm i d - o c e a nr i d g eb a s a l t ( N M O R B ) P l a g i o c l a s ec o m p o s i t i o n sr a n g e f r o mA n 7 6 7 8t oA n 6 6 ,w h i l et h o s eo fo l i v i n er a n g ef r o mF 0 8 6t oF 0 8 4 I nc o m p a r i s o no fe a r l i e rs t u d yo nb a s a l t s a m p l e sa l o n gS W I R ( 4 9 。E 一7 0 。E ) ,s a m p l e si nt h i ss t u d ya r ef e a t u r e dw i t hm u c hm o r ed e p l e t i o ni nl i g h tr a r e e a r t he l e m e n t s ,N a 8a n dK T i ,b u th i g h e rF e 8 T h e s ed a t ai n d i c a t et h a tm a n t l em e l t i n gi nt h es t u d ya r e ao c c u r i nh i g h e rd e g r e ea n da td e e p e rd e p t h F u r t h e r m o r e ,p e t r o l o g i ca n dm i n e r a l o g i cf e a t u r e so fb a s a h sa t4 9 6 。Ea n d 5 0 5 。Es u g g e s tt h a tm a g m aa c t i v i t ya n ds o u r c ei nt h es t u d ya r e aa r ec o m p l e x 收稿日期:2 0 1 2 1 2 一0 1 ;改回日期:2 0 1 3 0 3 2 8 ;责任编辑:楼亚儿。 基金项目:中国大洋协会项目( D Y X M 一1 1 5 0 2 1 0 5 ,D Y l 2 5 1 1 一R 一0 l 一0 1 ) 。 作者简介:于淼,男,博士研究生,1 9 8 5 年出生,海洋地质专业,主要从事深海岩石学、矿物学方面的研究。 E m a i l :y u m i a o l 0 4 g m a i l c o m 。 通信作者:苏新,女,教授,博士生导师,1 9 5 7 年出生,地层古生物专业,主要从事钙质超微化石、海洋地质和海洋气体水 合物方面的研究。E m a i l :x s u c a g b e d u E l l 。 万方数据 4 9 8现代地质2 0 1 3 焦 K e yw o r d s :m i d o c e a nr i d g eb a s a l t ;p e t r o l o g y ;m i n e r a l o g y ;e l e m e n tg e o c h e m i s t r y ;S o u t h w e s tI n d i a nR i d g e 0 引言 地球内部7 5 的热量通过大洋洋壳释放,而 其中大部分在大洋中脊释放;大洋中脊释放的热 量中有1 3 通过热液循环方式实现j 。洋脊系统 地质过程驱动了热和化学物质的交换,并支持了 一个独特的依靠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圈。洋脊玄 武岩是大洋中脊下地幔减压熔融的结果,记录了 地幔的成分变化悼1 ;包含了大量熔体组成、熔体 迁移以及地幔不均一性等信息一J 。岩浆分异随 洋中脊扩张速率变化而不同,如在快速扩张中心 产生低M g O 和低结晶度岩浆;反之,在慢速扩张 中心,则表现为缺少岩浆房、高M g O 以及结晶度 高等特征5J 。2 0 世纪9 0 年代中期,国际大洋中脊 协会( I n t e r R i d g e ,I R ) 把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包括 西南印度洋中脊( S o u t h w e s tI n d i a nR i d g e ,S W I R ) 和 北冰洋的G a k k e l 洋中脊列为其第一个十年( 1 9 9 4 2 0 0 3 年) 研究计划的首要研究内容,并规划参与了 多个针对S W I R 的调查航次,在S W I R 地形地貌、 海底构造、岩石学、水文环境、地球物理、热液 水体异常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1 | 。 我国“大洋一号”科考船近年来在S W I R 展开 了多金属硫化物的调查,世界上首次在超慢速扩 张洋中脊发现活动热液区,获取并分析了调查区 多金属硫化物样品,得到调查区多金属硫化物矿 物组构、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方面的认 识。1 2 。”o 。在调查工作中也获取了洋脊玄武岩等地 质样品,对这些岩石样品的研究结果将为该区的 资源调查提供围岩属性、岩浆活动及成矿环境等 基础地质资料。目前为止,对S W I R 尤其在5 0 。E 附近海区的洋脊玄武岩的相关研究仍然十分薄弱。 本文报道我们对来自S W I R4 9 6 。E 和5 0 5 。E 区4 个站位的玄武岩进行岩相学和元素地球化学 研究的主要结果。 1 地质背景 S W I R 是南极洲板块和非洲板块的分界线,东 起罗德里格斯三联点( R o d r i g u e sT r i p l eJ u n c t i o n , R T J ,2 5 。3 07 s ,7 0 。0 0 E ) ,西至布维三联点( B o u - v e tT r i p l eJ u n c t i o n ,B T J ,5 4 0 5 0 S ,0 0 。4 0 W ) ,全 长约80 0 0k m ,属于典型的超慢速扩张脊,1 4J 。 S W I R 现今全扩张速率在不同脊段略有变化,整体 趋势上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下降,即由西南端 的1 6 1 8m m a 降至东北端的1 2 1 3m m a L 1 5 | 。 其构造特征为具明显的轴向中央裂谷,裂谷被一 系列S N 向大型转换断层所切割0 1 4 。S W I R 主要 出露玄武岩,但部分区域有辉长岩、辉石岩和蛇 纹石化橄榄岩等出露。1 0 1 6 1 。研究区位于S W I R 第 2 8 脊段旧J ,I n d o m e d 和G a l l i e n i 转换断层之间( 图 1 ) 。该段洋脊轴部近w E 向,水深变化较大, :I L N 水深较深,南侧较浅,平均水深31 8 0m - 1 7J 。 洋脊现今全扩张速率均为1 4 7 7 1 4 7 8m m a ( 数 据来源h t t p :w w w 1 d e o c o l u m b i a e d u ) 。 2 样品及分析方法 2 1 玄武岩样品概况 2 0 0 8 - - 2 0 1 0 年,中国大洋协会“大洋一号”调 查船在S W I R 海区展开大洋2 0 航次和2 1 航次热液 硫化物调查。本次研究样品为其中2 0V 航段和2 1 V 航段利用电视抓斗( T V G ) 和拖网( D ) 获得的共4 个站位的玄武岩样品。样品中地处最东北位置的 站位是5 0 5 0E 区的D Y l l 5 2 0 V T v G l 4 ( 水深 17 3 9m ;样品编号简称T V G l 4 ,下同) ,该站位同 时获取了大量多金属硫化物样品。西南方向有3 个 站位,集中分布于4 9 6 。E 区,如D Y l l 5 2 1 V D 1 3 ( 水深28 0 0 30 0 0m ;简称D 1 3 ) 、D Y l l 5 2 1 V T V G 6 ( 水深28 2 4m ;简称T V G 6 ) 、D Y l l 5 2 0 V T V G l 6 ( 水深27 8 0m ;简称T V G l 6 ) ;这3 个站位 在4 9 6 。E 区沿洋中脊大致从东北向西南分布。 根据我们近几年对S W I R 调查时进行的海底摄 像观察,该区出露的玄武岩类型主要为枕状玄武 岩( 图2 ) 、玄武岩角砾及少数区域出露的席状玄 武岩。4 个样品均具玻璃质外壳( 图3 ) ,但形态有 所不同。D 1 3 和T V G 6 两块样品具有椭球状外形, 内部见同心层状。结合野外海底摄像观察,推测为 小型枕状体或大型枕状体外缘分叉末端部分 1 9 。驯。 T V G l 6 样品内部大致呈弧形同心分层,推测为大型 枕状体外层。T V G l 4 样品具较明显的水平分层,推 测其来自玄武岩岩席或大型枕状体外层。 2 2 分析方法 样品分析方法主要为薄片镜下观察、电子探 针测试以及元素测试分析。电子探针测试在中国 万方数据 第3 期 于淼等:西南印度洋中脊4 9 6 。E 和5 0 5 。E 区玄武岩岩石学及7 i 素地球化学特征 3 0 0 P 霪霭 k 。夕l 。:白 : P 二6 毛纛未。_ 。 I 5 0 5 。E ( 本椭院) - , I 一4 9 3 4 。E f x ( F o n t ,2 0 斫) I 5 5 13 。E I 式( F o n t ,2 0 0 7 ) I5 R6 4 。F I 并f F n n t9 0 0 7 、 、p ,f i i 。 : 。一 ! F 图2S W I R 研究区海底出露的枕状玄武岩( 海底照片视域宽3 5m ) F i g 2 F i e l do c c u r r e n c eo fp i l l o wb a s a h si nt h es t u d ya r e aa l o n gS W I R 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的电子探针分析室用 1 3 本J X A 一8 8 0 0 R 型电子探针分析仪完成。主量元 素和稀土元素的测试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 析中心分别用飞利浦P W 2 4 0 4 X 射线荧光光谱仪和 F i n n i g a nM A T 公司制造H R - I C P - M S ( E l e m e n tI ) 仪 器完成。 其中T V G l 4 和D 1 3 两个样品对玻璃质( 编号 A ) 及隐晶质( 编号B ) 部分分别取样测试;相应编 号为T V G l 4 A 和T V G l 4 B 以及D 1 3 A 和D 1 3 B 。 3 岩石学特征 3 1 岩相学特征 据肉眼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主要结构和构造 ( 表1 ) ,4 个样品分为斑状玄武岩、气孔状玄武岩 和球颗玄武岩3 种( 图3 ) 。 T V G l 4 和D 1 3 两块样品均为灰色至黑色斑状 玄武岩,具块状构造和斑状结构( 图3 ( a ) 、( b ) ) , 前者斑晶含量1 0 一1 5 ,基质为间隐结构,斜 ,上I, 万方数据 5 0 0现代地质 2 0 1 3 年 表1 玄武岩样品岩石学特征 T a b l e1 P e t r o l o g i cf e a t u r e so fb a s a l ts a m p l e s 秽? 、 影 02 c m 图3S W I R 研究区玄武岩样品照片 F i g 3P h o t o g r a p h so fb a s a l ts a m p l e s ( a ) T V G l 4 ,斑状玄武岩;( b ) D 1 3 ,斑状玄武岩;( c ) T V G 6 ,球颗玄武岩;( d ) T V G l 6 ,气孔状玄武岩 长石微晶呈放射状分布( 图4 ( d ) ) ;后者斑晶含量 1 0 ,基质为拉玄结构,斜长石微晶呈格架状 排列( 图5 ( b ) ) ;斑晶粒径范围为0 1 1m m ( 平 均0 5 5m m ,表2 ) ,总体可归在细粒( 0 2 2 m m ) 范围中,但显然偏细。矿物成分以橄榄石为 主( 图4 ( a ) ) ,含少量斜长石( 图5 ( a ) ) 。 T V G 6 为灰黑色球颗玄武岩,具气孑L 构造,球 颗结构和斑状结构( 图3 ( c ) ) ;球颗直径为1 1 5 m m ,个体相联或相间,且分布不均( 图6 ( a ) ) , 部分集中区域含量高达2 5 ;球颗内部为斜长石 微晶及铁质不透明矿物杂乱分布。斑晶粒径范围 为0 1 0 5m m ( 平均0 3m m ,表2 ) ,属于细粒 偏细范围,较T V G l 4 和D 1 3 样品斑晶粒径更偏 小。斑晶含量 1 0 ,矿物主要为橄榄石和辉石, 二者丰度大致相等。基质为间隐结构。 T V G l 6 为灰黑色至黑色气孔状玄武岩( 图3 ( d ) ) ,具气孔构造和斑状结构,局部见球颗结构 ( 图7 ( b ) ) ,气孔含量 5 ,圆形,大小变化范 围为0 0 5 1 3m m ;基质为玻基微晶结构( 图7 ( d ) ) 。样品中斑晶含量约1 5 ,斑晶直径变化于 万方数据 于淼等:西南印度洋中脊4 9 6 。E 和5 0 5 。E 区玄武岩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 , 吵 j 、 图4 样品T V G l 4 镜下岩石结构和矿物组分特征 F i g 4 T e x t u r ea n dm i n e r Mc o m p o s i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so ft h es a m p l eT V G l 4 ( a ) 玻璃质内橄榄石斑晶,正交偏光;( b ) 橄榄石斑晶边缘伊丁石化,单偏光;( c ) 橄榄石内含有包裹体( 成分 待定) 正交偏光;( d ) 针状及放射状分布的斜长石微晶单偏光 图5 样品D 1 3 镜下岩石结构和矿物组分特征 F i g 5 T e x t u r ea n dm i n e r a lc o m p o s i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so ft h es a m p l eD 1 3 ( a ) 斜长石斑晶,正交偏光;( b ) 斜长石微晶呈格架状排列,正交偏光 0 1 0 6m m ( 平均0 3 5m m ,表2 ) ,属于细粒偏 细范围。矿物主要由橄榄石、辉石、斜长石组成 ( 图7 ( a ) ) ,三者含量大致相当。 各样品遭受不同的后期改造作用而显示颜色 变化。D 1 3 和T V G 6 样品相对新鲜,仅在其外表 有浅黄褐色薄层条带或不规则褐色薄层( 图3 ( b ) 、( c ) ) ,可能为海水轻微氧化所致;其内部 矿物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测试未发现后期改造记 录。T V G 6 和T V G l 4 样品表层具黄褐色条带( 图3 ( a ) ) ,该样品与热液多金属硫化物共同产出, 并有橄榄石边缘伊丁石化等现象( 图4 ( b ) ) ,推 测黄褐色条带与后期热液蚀变作用有关。T V G l 6 样品表面呈红色和棕红色条带( 图3 ( d ) ) ,显示 可能曾遭受较强氧化作用,并在本次元素地球化 、。k一埔一 链,翟罐粼 够谚 廖F尹产吣撩拶狳 万方数据 现代地质 2 0 1 3 正 学测试中发现了相关记录。 3 2 矿物学特征 斜长石、辉石和橄榄石是玄武岩的主要造岩 矿物。大洋玄武岩中这些矿物颗粒微小,分析困 难,前人研究较少。本研究参照前人对陆地露头 玄武岩的研究方法进行矿物学分析,获得对岩 石样品中斑晶矿物特征的认识。 斜长石粒径范围为0 1 0 6r a i n ,多为自形一 半自形,形态变化较大,如板状、针状和板条状 等。较例外的是,D 1 3 样品中可见它形斜长石斑晶。 辉石粒径范围为0 1 1 6m m ,多为半自形 一它形( 图7 ( a ) ) ,粒状,T V G 6 薄片中见中空状 骸晶( 粒径0 3 0 6m m ,图6 ( b ) ) ,含量约占斑 晶的5 ,晶体内空洞为条形或近圆形,并平行晶 体边缘排列。 橄榄石矿物以细粒为主,粒径为0 2 1m m , 粒径较大者( 1m m ) 见于T V G l 4 样品;形态为粒状 或两端尖的六边形、自形一半自形一它形,自形见 于T V G l 6 和D 1 3 样品,而T V G 6 样品中多为它形。 T V G l 4 样品中橄榄石有裂理,边缘有伊丁石化现象 ( 图4 ( b ) ) ,在T V G l 4 和T V G l 6 样品中橄榄石斑晶 含包裹体( 图4 ( c ) ,图7 ( c ) ) 。其中T V G l 6 含包裹 体橄榄石斑晶占岩石中总斑晶的2 0 3 0 。 4 岩石和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4 1 全岩主量元素特征 所测试4 个样品的全岩主量元素结果见表3 。 其化学组成特征具以下特点:S i O :含量变化小,为 4 6 7 5 4 9 3 8 ( 平均4 8 1 ) ;A I :O ,含量为 1 1 4 8 一1 4 3 9 ( 平均1 2 8 3 ) ;M g O 含量范 围为7 9 3 9 2 8 ( 平均8 6 3 ) ;F e :O ,含量 范围为1 2 2 4 一1 6 0 9 ,平均值为1 3 5 9 。值 表2 玄武岩矿物斑晶主要特征 T a b l e2M i n e r a l o g i c a lf e a t u r e so fp h e n o c r y s t si nb a s a l ts a m p l e s 样品编号S i 0 2A 1 2 0 3F 。2 0 3 M g O C a O N a 2 0K 2 0 M n O T i 0 2P 2 0 5 F e O 烧失量 注:F e 2 0 3 为全铁含量。 万方数据 第3 期于淼等:西南印度洋中脊4 9 6 。E 和5 0 5 。E 区玄武岩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 0 3 ( a ) o 图6 样品T V G 6 镜下岩石结构和矿物组分特征 F i g 6 T e x t u r ea n dm i n e r a lc o m p o s i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so ft h es a m p l eT V G 6 ( a ) 球颗结构,由长石微晶和铁质不透明矿物组成,单偏光;( b ) 辉石骸晶,正交偏光 图7 样品T V G l 6 镜下岩石结构和矿物组分特征 F i g 7 T e x t u r ea n dm i n e r a lc o m p o s i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so fs a m p l eT V G l 6 ( a ) 辉石、长石及橄榄石斑晶,橄榄石和辉石可见熔蚀麻点,正交偏光;( b ) 球颗结构,内部长石微晶放射状,外缘含铁矿 物,单偏光;( c ) 含包裹体橄榄石斑晶,单偏光;( d ) 基质为玻基微晶结构,斜长石、橄榄石和辉石微晶杂乱分布,单偏光 得提出的是,样品T V G l 6 的F e :O ,含量为 1 6 0 9 ,明显高于其他样品,说明其受氧化作用 影响相对较大,这与手标本观察到其表面大多呈 红色和棕红色条带现象一致;N a :O 含量变化范围 为2 6 5 一2 9 2 ,平均为2 7 4 ;T i 0 2 含量变 化范围为1 0 6 5 一1 8 4 6 ,平均为1 5 2 6 。各 样品烧失量都很低,烧失量相对较高的分别是 T V G l 4 样品的0 6 5 和T V G l 6 样品的0 5 2 ,而 其余样品在0 1 以下。 4 2 全岩稀土元素特征 样品稀土元素测试结果和相关参数计算结果 分别列于表4 和表5 。利用球粒陨石数据进行标准 化,得到相应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 图8 ) ,具 有以下特点:5 0 5 。E 区的T V G l 4 样品具有低的 E R E E ( 2 4 1 0 1 0 一2 5 9 9 1 0 “) 和较高的 L R E E H R E E 比值( 1 2 5 1 2 8 ) ;具较明显的E u 万方数据 5 0 4 现代地质2 0 1 3 年 表5 玄武岩稀土元素参数计算结果( ”。1 0 “) T a b l e5R E Ep a r a m e t e ro fb a s a l ts a m p l e s ( 1 0 6 ) L aC eP rN dS mE uG dT bD yH oE rT mY bL u 图8玄武岩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 ( 标准化数据来自S u n 和M c D o n o u g h 2 “,1 9 8 9 ) F i g 8 C h o n d f i t e n o r m a l i z e dR E Ep a t t e r nf o rb a s a l ts a m p i e s ( a f t e rS u n a n dM c D o n o u g h 2 “,1 9 8 9 ) 正异常( 6 E u 为1 1 3 1 2 1 ) ;6 C e 范围为0 9 7 1 0 3 ,没有明显的C e 异常。4 9 6 0 E 区3 个站位玄 武岩样品稀土元素具有以下特征:其E R E E 为 4 6 0 1 1 0 6 5 2 4 5 1 0 6 ,L R E E H R E E 为1 1 5 1 2 3 ;6 E u 为0 9 6 1 0 7 ,没有明显的E u 异 常;6 C e 为0 9 8 一1 0 7 ,没有明显的c e 异常。 4 3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所分析样品中大部分斑晶颗粒微小( 表2 ) , 本文选择了样品隐晶质部分的斜长石和橄榄石两 类矿物中较大颗粒个体展开电子探针测试。由于 各样品中大部分辉石颗粒微小,未进行电子探针 化学成分分析。测试结果分别列于表6 和表7 ,其 中每个测试编号代表1 个斑晶样品。 斜长石的S i O :含量变化较小,在4 8 0 2 一 5 1 8 9 之间( 平均4 9 9 5 ) ;A 1 2 0 ,含量变化范围 2 8 4 9 3 1 8 8 ( 平均3 0 2 6 ) ;C a O 含量变化 范围1 3 1 6 一1 5 7 4 ( 平均1 4 5 4 ) ;N a :0 含 量变化范围2 5 2 一4 0 4 ( 平均3 1 2 ) ;K ,0 含量变化范围0 0 0 3 一0 0 2 5 ( 平均0 0 1 6 ) 。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个样品按站位从东北到西南 方向大致有如下趋势:含量增高的主要有S i O :、 N a :O ,减少的主要有A 1 2 0 ,、C a O 。 样品中橄榄石的S i O :含量变化范围较小,在 3 8 9 7 一3 9 7 9 之间( 平均3 9 0 5 ) ,M g O 含 量变化范围为4 4 9 0 一4 7 0 9 ( 平均4 6 0 7 ) , F e O 含量变化范围为1 2 3 8 1 4 6 8 ( 平均 1 3 8 3 ) ,C a O 含量变化范围0 2 7 一0 8 2 ( 平 均0 3 6 ) ,A 1 :0 ,含量变化范围0 0 6 2 ( 平均 0 1 3 ) ,N a 2 0 含量变化范围0 0 11 ( 平均 0 0 4 ) ,T i O :含量变化范围0 0 0 5 ( 平均 0 0 2 ) 。其中,T V G l 4 2 1 2 橄榄石斑晶 与周边长石斑晶距离十分相近,测试中可能探针 光束覆盖部分附近的长石斑晶,导致个别元素含 量出现异常,如C a O 达0 8 2 ,A 1 ,0 ,达0 6 2 。 如剔除T V G l 4 2 1 2 样品,并将T V G l 6 两个 橄榄石斑晶各成分含量平均,可看出这几个样品 按站位从东北到西南方向也显示大致趋势:S i O , 和M g O 含量降低,而F e O 逐渐增加。 根据计算结果( 表6 ,表7 ) ,T V G l 4 、D 1 3 和 T V G 6 样品中斜长石的化学成分分别为A n ,。埘( 倍 长石) 、A n 甜( 拉长石) 和A n 硒( 拉长石) 。T V G l 4 、 T V G 6 和T V G l 6 橄榄石化学成分分别为F o 卧盯、 F o 叭。和F o 。埔,均属贵橄榄石。 万方数据 第3 期 于淼等:西南印度洋中脊4 9 6 。E 和5 0 5 。E 区玄武岩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5 0 5 表6 斜长石电子探针测试结果( 氧化物) T a b l e6E l e c t r o nm i c r o p r o b ea n a l y t i cr e s u l t so fp l a g i o c l a s ei nb a s a l ts a m p l e s ( 1 测试编号S i 0 2A 1 2 0 3 C a O N a 2 0 K 2 0 F e O M g O C r 2 0 3T i 0 2 M n O P 2 0 s N i O T V G l 4 - 2 - 1 14 9 1 4 3 3 0 6 2 51 5 1 3 32 6 9 60 0 1 00 6 7 30 3 4 30 0 3 20 0 3 8 0 0 0 20 0 1 80 0 0 8 T V G l 4 - 5 - 14 8 0 1 63 1 6 4 1 1 5 7 4 02 5 2 40 0 1 90 3 0 10 2 0 30 0 1 30 0 2 30 0 0 0 0 0 0 80 0 0 7 T V G l 4 - 6 一l 14 9 6 0 03 1 8 7 7 1 5 3 0 22 5 4 30 0 0 30 4 8 70 2 0 80 0 2 30 0 2 3 0 0 0 20 0 0 90 0 0 3 D 1 3 一l 一15 1 0 8 02 8 4 8 81 3 1 6 4 3 7 9 00 0 2 10 8 8 30 4 0 70 0 0 00 0 9 2 0 0 2 20 0 0 60 0 2 8 T V G 6 - 5 - 1 5 1 8 8 52 8 6 7 61 3 3 6 04 0 3 60 0 2 51 2 6 00 7 4 2 0 0 6 40 2 2 60 0 4 60 0 6 10 0 2 0 平均值4 9 9 4 5 3 0 2 6 11 4 5 4 03 1 1 80 0 1 60 7 2 1 0 3 8 10 0 2 60 0 8 00 0 1 40 0 2 00 0 1 3 测试编号 阳离子数 S i A lC aN aKB a A nA bO r 注:F o 为镁橄榄石端元;F a 为铁橄榄石端元;T p 为锰橄榄石端元。 5 讨论与对比 5 1 玄武岩岩石化学特征与岩石类别 众所周知,玄武岩化学成分特征是S i O ,含量 为不饱和一饱和( 4 5 5 2 ) 区问,贫碱( K :O + N a :0 之和 5 ) ,富钙( C a 2 0 为6 1 0 ) 、富 铝( A l :0 3 为1 3 1 8 ) 和富镁( M g O 为4 1 1 ) 心。根据表3 可知,研究区玄武岩样品的 主要化学特征符合玄武岩大类的化学成分特征。 在玄武岩分类中,除了根据主要化学成分、 结构和矿物等依据次级分类外,人们更着重考虑 玄武岩不同板块构造的成因分类。其中洋中脊常 见的是亏损型洋中脊玄武岩( N M O R B ) ,主要特 征为具低的K T i 比值( 0 0 4 0 1 5 ) 。2 纠及L a S m 比值( 0 8 5 ) 23 J ,本次研究的玄武岩样品K T i 比值范围为0 0 7 1 0 0 9 1 ( 表8 ) ,( L a S m ) 。比值 范围为0 5 2 0 7 0 ( 表5 ) ,表明所研究的玄武岩 属于N M O R B 。 5 2 S W I R 不同脊段玄武岩的主要矿物化学特征 对比 前人对S W I R 玄武岩矿物化学成分的相关研究 很少,与研究区相近洋脊海区的有关文献更少。 万方数据 现代地质 可相比的只有F o n t 等叫对S W I R ( 7 0 。E 一4 9 0 E ) 玄 武岩的研究结果。该研究涵盖的研究区更确切地 说,是6 4 。E 4 9 。E 范围内3 个洋脊段6 个不连续 海区,从东北向西南依次为:D R l 6 ( 6 3 9 1 。E ) , D R 2 7 ( 6 1 6 5 。E ) ,D R 2 8 ( 6 1 4 4 。E ) ,D R 5 1 ( 5 6 6 4 。E ) ,D R 6 1 ( 5 5 1 3 。E ) ,D R 7 5 ( 4 9 3 4 。E ) 。 其中与本次研究区相近的是D R 6 1 ( 5 5 1 3 。E ) 和 D R 7 5 ( 4 9 3 4 。E ) ,下面展开初步对比。 斜长石:从本研究得到的长石化学成分分析 可见,研究区站位沿洋中脊从东北5 0 5 。E 区到西 南4 9 6 。E 区,长石矿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呈现增加 或减少的趋势,同时其化学成分也相应地从A n ,。 一A n 7 8 变为A n 6 6 一A n 6 7 。F o n t 等叫发现S W I R ( 6 4 。E 一4 9 。E ) 范围内,由东北向西南方向,斜长 石斑晶化学成分中A n 值呈波动式逐渐增加,如从 A n 6 2 ( 6 3 9 1o E ,D R l 6 ) 到A n 8 9 ( 5 6 6 4 。E ,D R 5 1 ) 1 ; 但该研究未给出5 5 1 3 0 E 区到4 9 3 4 0 E 区的长石 化学成分结果。本文所研究样品的斜长石化学成 分A n 值比F o n t 等在5 6 6 4 。E 区D R 5 1 站位得到的 斜长石A n 值显然偏低。另一个明显不同的是,本 次研究区由东北向西南站位中玄武岩斜长石A n 值 逐渐降低。 橄榄石:研究区橄榄石斑晶化学成分范围从 F o 4 到F 0 8 6 ,可比的只有F o n t 等0 在6 3 9 lo E 和 5 6 6 4 。E 两个区的橄榄石F o 。,和F o 引结果,研究中未 给出5 5 1 3 。E 和4 9 3 4 0 E 区橄榄石化学成分结果。 以上各洋脊段玄武岩矿物化学成分向西南方 向具有一定趋势的变化,指示了从6 4 。E 到4 9 。E 区岩浆成因或构造背景有一定的变化趋势;但本 次研究区长石化学成分变化趋势与F o n t 等研究结 果相反,其原因有待未来深入探讨。 5 3 矿物和岩石化学特征与岩浆分异作用 在对玄武岩研究中有许多方法用来探索岩浆 的分异作用,本文用两个简单的方法初步分析。 以矿物特征来说,如果玄武岩同时具有斑晶 和微晶及基质,则认为是发生了2 个结晶分异阶 段J 。而所研究的4 个站位岩石中主要造岩矿物 均出现2 个显晶世代( 斑晶和微晶) 以及基质,因 此可推知,各站位岩浆活动在上升到喷发之前应 发生过2 个结晶分异阶段。未来拟用斜长石温度 计等方法估计各阶段结晶温度等条件。 另一个简单方法是利用镁指数。一般认为原 始玄武岩浆镁指数范围为0 6 8 0 7 5 ,低于这一 范围的岩浆通常经过了岩浆分异作用J 。本文初 步计算了样品的镁指数 M 9 8 = M g ( M g + F e “) ( 表8 ) 。可以看出,这几个样品镁指数范围为 0 6 1 4 0 6 7 3 ,平均值为0 6 3 4 。其中样品T V G l 4 具最大镁指数0 6 7 3 ,样品T V G l 6 具最小镁指数 0 6 1 4 。这些值均低于0 6 8 ,指示了研究区的岩浆 经历了分异作用。 5 4 岩浆熔融程度与洋脊段( 扩张速率) 的关系 在探讨岩浆熔融程度时,可以利用N a 。( 当 M g O 为8 时N a :O 的含量,F e 。同理) 、F e 8 及 L R E E H R E E 比值等参数来讨论3J 。其中,N a 8 和 L R E E H R E E 比值可以反映岩浆熔融程度。N a 和 K 都是强不相容元素,而L R E E 相比于H R E E 具更 强的不相容性,因此N a 、K 及L R E E 更趋向于在 低度熔融时分离进入熔体,即N a 。、K T i 比值及 L R E E H R E E 含量比值高代表了岩浆熔融程度相对 低一 1 0J 。而F e 在地球中的分布是由地壳到地核 呈增加的趋势,与主要的造岩元素相比,F e 具有 更大的原子量,深源岩浆通常具有相对高的密度, 迁移过程中浮力相对低,从而长期滞留在深部, 相对富集更重的F e 。因此通常认为F e 高代表了岩 浆来源相对更深25 | 。 F o n t 等叫对S W I R ( 7 0 0 E 一4 9 。E ) 区域所获得 的玄武岩进行岩石学、矿物学及矿物包裹体研究, 探讨S W I R ( 7 0 。E 一4 9 。E ) 区域不同位置熔融条件 和熔融产物的变化。根据F e 。、N a 。、K T i 比值以 及L R E E H R E E 比值得到S W I R 洋脊从7 0 。E 向西 南至4 9 。E 岩浆熔融程度有增加的趋势。 本文对所研究的玄武岩样品全岩元素进行计 算,得出N a 8 、F e 。及K T i 比值的结果( 表8 ) 。与 F o n t 等驯所研究的玄武岩样品整体相比较,本次 研究区样品具有相对高的F e 。值( 8 5 8 3 1 0 8 6 4 ) 以及相对低的N a 。值( 2 7 5 8 3 1 3 1 ) 、K T i 比值 ( 0 0 7 1 0 0 9 1 ) 和L R E E H R E E 比值( 1 1 5 1 2 8 ) , 均落在熔融程度最高、熔融深度最深的范围内( 图 9 ) ,从而说明研究区玄武岩熔融程度较高,起始 表8 玄武岩样品全岩元素M g 、F e 。、N a 。及K T i 比值 计算结果 T a b l e8 M ,F e 8 。N a a n dK T ir e s u l t so fb a s a l ts a m p l e s 万方数据 第3 期于 淼等:两南印度洋中脊4 9 6 。E 和5 0 5 。E 区玄武岩岩石学及兀索地球化学特征 5 0 7 4 55 05 56 06 5 7 0 经度( 。E ) 图9 西南印度洋中脊不同经度玄武岩N a 。、K T i 比值、F e 。及轻重稀土比特征 F i g 9N a 8 ,K T i ,F e 8a n dL R E E H R E Er a t i oc h a r a c t e r so fb a s a l t so nS W I R 熔融深度较深,也表明本研究支持F o n t 等钊所发 现的结果。 从本次研究范围内两个区看,相对于4 9 6 0 E 区样品,地处最东北的T V G l 4 样品的N a 。和K T i 比值均较高( 表8 ) ,意味着该站位岩浆熔融程度 相对低。一般来说,熔融程度低( N a 。值高) 的岩浆 可能来源于相对浅( F e 。值低) 的起始熔融深度J , 而T V G l 4 样品并没有表现出比4 9 6 0 E 区样品更低 的F e 。值,可能指示该区岩浆与西南4 9 6 0 E 区3 个站位区域的岩浆来源不同,且岩浆成分具有一 定差异,有待继续研究探索其成因。 6 结论 本文对我国“大洋一号”在S W I R 多金属硫化 物调查区4 个站位的玄武岩进行了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字领域新质生产力
- 2025年心电图学科基础知识综合考核答案及解析
- 2025年针灸推拿疼痛症状的定位及治疗考核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眼科常见眼部疾病护理实务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精神科疾病诊断与治疗模拟试卷答案及解析
- 辽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 2025年皮肤科疑难病例诊断与治疗模拟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风湿免疫科慢性疾病综合治疗方案设计模拟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麻醉科常用麻醉药物知识综合考核答案及解析
- 校园安全必修课讲解
- GB/T 18884.2-2015家用厨房设备第2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 癫痫性精神障碍及护理
- 《大学生当铺策划书》课件
- 环境学概论课课件
- 药包材生产质量管理手册
- IInterlib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用户手册
- EnglishDrama英语戏剧写作及表演技巧课件
- 社会组织管理概论全套ppt课件(完整版)
- 轧机设备安装施工方案
- (完整版)IATF16949新版过程乌龟图的编制与详解课件
- 制药企业仓库温湿度分布的验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