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研究报告.doc_第1页
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研究报告.doc_第2页
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研究报告.doc_第3页
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研究报告.doc_第4页
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总报告课 题 负 责 人 :吴玉梅 内容摘要: 随着信息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当前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知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与传统经典文化产生了种种隔阂,这种种隔阂导致了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时的一些尴尬和困惑的出现。中学教育应达到“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的目的。本课题的研究力图通过语文学科教学,校园综合艺术活动等方式找到中学教育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有效途径,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经典阅读与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的传承中发现传统之美,从灵魂深处构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在发扬中华文化传统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关键词:中学生 学习 传统文化 途径 前 言本课题于2015年10月由甘肃省教科所批准立项,被列为甘肃省教育科学“陇原名师工作室专项”重点规划课题,课题编号: 。计划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研究任务,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已顺利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效果。现将课题组自课题批准立项以来对该课题的研究作结题总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落脚点,将经世致用贯穿其始终,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是通过语文这个文化载体得以体现的。实施“中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课题研究,使新课标理念能够得以实施,文学阅读与传统书法的活力能得以充分体现,同时,也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了一个崭新的舞台。本课题的研究力图通过文学教学、书法研究、综合艺术活动等方式找到中学教育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有效途径,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经典阅读与书法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的传承中发现传统之美,以期让学生通过对国学精粹的学习和领悟,增加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存留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从灵魂深处构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在发扬中华文化传统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目标:力求在新课程改革过程背景下,在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学习有效结合的基础上,探究出一条操作性较强,适合普通中学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1结合时代的需要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化传承中国优良传统。用其积极的一面来教育学生,健全学生的人格。2以学生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解决传统文化推进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3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文化底蕴为当今的素质教育服务,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发扬光大切实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4探索推进传统文化的有效教育途径和模式,不断提高中学阶段学生的国学素养和思想道德境界。5开发编写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国学精粹校本教材。(二)研究内容:1.传统文化的内涵及价值分析2.本地区中学生(职业中学)传统文化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3.在语文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4.通过研发国学校本教材的教学来提高中学生传统文化底蕴的研究5.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研究6.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应运用板报、主题班会、团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7.将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及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通过交流培训提高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的水平8.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三、研究方法和途径课题经甘肃省教科所立项后,我们立即着手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选定了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学及靖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研究对象,开展课题的实践研究。本课题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总纲,从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基础,边研究、边实践,并以行动研究为主体。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调查、文献搜集等方法:(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文献研究法: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片、符号、声视频等材料),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3)行动研究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等指导下,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新语文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行动研究方案:1.进行在学生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研究(现状分析、成因、对策等)。以调查问卷为主,座谈、讨论为辅。问卷内容:第一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这些基本信息的差异会影响问卷调查结果的不同;第二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第三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实际情况。问卷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的方法主要依据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对这些处理进行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进行逻辑思辨和推理,强调价值判断和数据描述的有机结合,同时体现定性研究的特征。2.收集、归纳、分析、借鉴国内其他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而对本课题进行深化。三人行,必有我师。闭门造车永远不是科学研究应有的态度。在此部分,主要以相关的论文和课题为主体,提炼、借鉴其中与本课题相适应的部分,并加以实践、验证。3.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育人素材,诸如忠、孝、仁、义、礼、智、信、温、良、谦、恭、俭、让以及励志、创新、发明等,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开发学生情商、智商,挖掘潜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4.发掘、研究、弘扬丝绸之路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流传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包括官方记载的经史子集还有口头传说、传统艺术、民俗活动、节庆礼仪、民间工艺等;还有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比如岭南文化、秦晋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地域文化类型。”这些文化遗产如经史子集一样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所在。5.发掘和研究与弘扬传统文化对应的校本教材。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我省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6.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文化是由碎片构成的,“碎片”是环境文化的元件。学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举一动都应当成为“校园文化环境”的名片、展台和符号。在学校的墙面上可以悬挂一些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可以用中国的毛笔书法艺术表现出来;在走廊里面可以用镜框装裱几幅精美的中国画,以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熏陶。在教室里面的墙壁上面可以张贴些传统文化的句子,让有限的教室空间生发出无限的教育资源,这样学生随时可以感受到人文的抚慰,艺术的熏陶和大师的召唤。7.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我们的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将之应用于现实,而实践无疑是最好的试验田,不仅可以检验我们的研究成果,更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题效果的不二选择。(1)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欣赏诸如梁祝、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名曲;观看诸如长生殿、牡丹亭等经典戏剧。(2)组织学生深入当地社区开展民俗文化采风活动,直接参与当地民风、风俗中去,真切领略民俗风土人情,亲身感受这些久传不衰的民间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开展经典文学诵读,包括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寓言故事、铭文、对联等。(4)创立社团:譬如成立读书协会、文学社、小记者站、兴趣小组,培养各式读书人才,丰富活动内容。(5)开展竞赛活动,如汉字听写英雄、话(画)说成语与成语接龙、中华诗词背诵与配画、“经典文化”书法比赛、作文大赛等,进一步提升师生学养水平。四、课题研究的依据1. 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T.S.Bruner)提出了发现学习,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发现新问题,并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出新的结论。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信息的加工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皮亚杰(J.Piaget)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是学生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和机械的记忆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以先前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不断地学习新知识,通过意义建构将其内化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发展学习者的个性与创造性,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气氛。4. 主体性教育理论: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5.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取向。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新课标要求教师角色实现由课堂主导者向学习合作者、知识传授者向学习促进者、专业研究者向反思实践者的三大转换。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决定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决定于教师能否告别传统角色,走向教育研究者的新角色,真正走进新课程。五、研究方案鉴于本课题研究过程的全体性、全程性、全面性的三个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根据计划安排,本课题研究过程分七个阶段:1前期准备阶段(2015年8月10月)。课题的准备阶段,召开课题论证会,网络咨询西北师大博导靳健教授,西北师大石义堂教授做课题可行性论证。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和读书活动,着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各种途径诸如讲座交流研讨等方式从师德学养气质兴趣等诸方面提升教师素质让教师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并进行充分的调研,制定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形成申报材料。2课题的调查阶段(2015年10月11月)。调查目前存在的问题,。在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课题实施的思路,制订课题研究方案。3课题的实践及信息反馈阶段(2015年11月2015年12月),积极开发并实践校本课程,研究传统文化与学科教育的渗透整合,进一步开发完善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 4中期实施及中期总结阶段(2016年1月2016年4月)。立足课堂教学,检验传统文化与课堂整合的效果,从教学实践中反馈不足,并进行适时的补缺与调整。完善方案措施,并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 5全面交流、推广阶段(2016年4月2016年8月)。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阶段,主要依据研究计划组织实施,不断探索研究方法,优化研究途径,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力争研究的实效。6巩固提高阶段(2016年8月2016年10月)。积累相关教学个案,修正相关制度,开展传承传统文化的各类活动如古诗文默写竞赛、书法大赛等;组织游历,调查探讨开发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等。让学生了解人情动态,扩大实际见闻。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7成果总结与验收阶段(2016年10月12月)。总结成果,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结题验收。六、研究成果(一)就新课改下中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以及有效途径有了清晰的认识自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扎实开展研究与实践,制定出了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就“中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课题实施的内容和要求,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和读书活动,着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各种途径诸如讲座交流研讨等方式,从师德、学养、气质、兴趣等诸方面提升教师素质让教师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并对本校及邻近县区职业中学的近2000名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及思想情况进行了调查与调研,在充分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我们发现白银地区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个人对学习祖国传统文化的动机认识不太明确2.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普遍兴趣不大、重视程度不够3.受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影响严重,缺乏传统文化积淀4.语文课教学这一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5.学生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学习平台和长效机制面对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困境,课题组迎难而上通过多途径、多方面的行动研究,促使学生认同并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学、书法、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的核心精神。中学教育应达到“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的目的。在课题探索与实施的基础上,我们充分利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结合本校实际,精选部分中学生能接受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加以提炼整合,开设先秦诸子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选修课堂,并开设硬笔书法校本课程。在学科设置上,体现纵向深化以及横向交叉,将学科教学与综合语文实践活动性相结合;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提炼精华,体现校本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在学习要求上,偏重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1语文课程。充分挖掘现行语文教材所蕴涵的民族文化精华,营造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民族气息,多一点人文熏陶。进行新课标引领下弘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校本课程实施模式的研究。在指导学生选修语文教材时,注重传统文化。要求学生重点阅读论语、孟子、荀子、庄子等经典古籍,加厚文化底蕴。我们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内涵,探索教学模式,改变了语文课堂结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营造了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氛围。2书法课程。为落实新课程要求注重“民族文化与艺术审美教育”的理念,课题组经过反复考察论证,提出了通过开发校本教材,开展书法校本课来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涵养母语情怀的方案。该课程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核心,通过书法教学和每年举行的一期硬笔书法大赛,收集本校优秀作品,汇编成册,结集出版,让学生临习摹写,既挖掘利用了本校资源,又通过本校师生的引领带动,形成氛围,改善了全校师生的书写面貌,打造学校特色,提升教育品位。3实践活动。开展“寻访描写甘肃古诗词曲”的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开展探求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节日及渊源、名胜古迹与由来、历史名人和遗迹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节庆纪念日中蕴涵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举行古诗文默写大赛、诵读大赛和书法作品展览活动,在文化熏陶的基础上,汲取乡土文化,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祖国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4社团活动。通过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了解程度与接受内容等情况的现状调查分析,依托社团( 陇星文学社、平中吟诵社等)开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 古诗、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对联、古代名人故事、家乡传统文化等)。5校园文化。以国学教育为载体,通过报刊、板报、活动和创建专题网页等载体,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如在校园走廊上布置以古今中外诗文与格言为主要内容的文人字画;校广播站定期播放美文欣赏,网络下载电视散文节目;每学年举行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读书节;定期开展文学社活动等等,创设浓郁、高雅、互动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提升师生文化素养。同时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励志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继承良好的传统道德品质。努力实现国学教育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时代价值,初步形成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国学时代价值”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二)、就“中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形成了行之有效且操作性强的实施策略 1改进课堂教学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弘扬传统文化,必修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传统文化”应有的魅力。(1)创设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或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渲染气氛;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或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2)挖掘教材内涵。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文、赋等古代作品,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人教版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大多蕴含着文化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据统计,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文占课文总数的33.8%。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例如教前赤壁赋可以拓展“月”的意象来解读传统文化,通过“扶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品味作者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思考,解读其人生的真谛,给学生栽种精神的、文学的的种子 。 (3)品味文化意蕴。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语言表达丰美而深厚。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气息,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学语言、文学形象和审美情趣。从语言美中品味。正所谓“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语文课堂需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感受真情。 透过语言文字,我们能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悟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文化美。从形象美中品味。语文教材聚集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窥见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剖析人物性格,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从而正确感知作品的形象美。例如教授文言文篇目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脉络,深入讲解中华民族勤劳奋斗等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从情感美中品味。语文课程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课文中闪耀着人文的光辉。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例,有流传千古的古诗孔雀东南飞、琵琶行;有体现古代智慧、启迪思想的张衡传有弘扬民族精神与传统美德的苏武传 。引导学生诠释作品中的情感,正是陶冶性情,高洁情操,美丽心灵的实践。从个性化的阅读中品味。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的体验是有层次和差异的,文学阅读需要细推深究,有所思亦有所感。2.创建学习平台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想读文化典籍,却缺少针对性阅读材料。为了解决这个弊端,我们在开设取得显著教育效果的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文鉴赏”基础上,通过选修中国古代诗文鉴赏课程,创建“传统与经典”网页,举办学习论坛,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1)编写“书法”教材 。文学历来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传统的灵魂,学习语文离不开听说读写。近年来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大幅度滑坡,学生的笔记、作业、试卷等,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结构松散、残缺,让人不堪认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落实新课程要求注重民族文化、艺术审美教育的理念,也为了加强书写训练,改善作业试卷文面,提升学生的书写品位,打造校园文化特色,课题组编写了 “硬笔书法”校本教材,教材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我校书法教学传统,立足于学生的书写需求,精心设计练习,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书写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2)创建“经典文化”网页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文化网站和诗歌专门网站获取信息,并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料汇集到一起,通过对资料的整理、重组和内化,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网页,在校园网共享。(3)举办传统文化学习会,出版校园报刊,交流学习成果 每月举办一次语文学习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找读书知己,编写“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小报。为了促进大家相互学习,互相受益,训练思维,在交流会上设立专题引发讨论,引起争鸣。通过讨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作品的研究结果以小报形式结集出版,校园发行。3.创新学习模式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语文教学、兴趣活动、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融为一体,改进以“挖掘课文内涵,品味文化意蕴”为主的课堂教学,创建“经典诗文”学习平台,开展“咏诵古诗古文”、“调查收集民间人文资源”实践活动,探索“咏诵式、搜集式、活动式、研讨式”等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人文素养的提升。(1)朗诵式。开展晨读午诵晚吟活动,即利用早晨、中午课及晚自习前二十分钟时间指引导学生大声吟诵并熟读诗词曲赋中的精美篇章。通过早读文,午诵诗,晚唱词的诵读活动使学生体会文本的内涵,领略古诗文的音韵特色,丰富积累而形成语感。例如古诗诵读,需要教师首先划分古诗的诵读节奏,再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反复诵读,做到“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然后配以委婉低沉的古筝乐曲,要求学生放低声音,放慢速度,轻声诵读,边读边体会,读出诗词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静止的画面与声音形象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与情感产生了共鸣,就会充满热情地投入其中,品尝到吟咏诵读带来的喜悦滋味。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优秀传统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内化为学生的良好道德。(2)探究式。 结合教材,我们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搜集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资料。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甘肃历史人物事迹”、“甘肃古诗词”、“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等。然后,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和交流。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在阅读方面,学生更进一步明确了怎样读书和读什么样的书,阅读更有针对性了。 (3)参与式。 我们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提升文化素养。学生通过参与“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 体验和感受 西部特有的节庆、习俗和古诗词的由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和感受家乡节庆习俗、古代边塞诗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参与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发展语文素质。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树立起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 4.开展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1)开展调查活动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了解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 。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以及某些地名的由来。 (2)撰写有关家乡文化的小论文。如靖远民间故事、平川风俗习惯、故乡名人故事等。(3)研讨反映西部文化的古诗词。 通过开展“甘肃古诗词知多少”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研究甘肃。体验,并上升为理性认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自己成熟起来。(三)激发了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1、通过构建与实施凝聚民族精神、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充分接触、感受和积累,使学生在认识和掌握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认识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了亲近感和信任感。这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两年来,学校开展了丰富多采的传承传统文化系列主题活动,如中华民族的系列传统节庆日,开展了以“中秋节、重阳节”等为主题的主题班会、队会,让学生较为强烈地感受到了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主题班会上学生制作的精彩课件和那一张张主题鲜明、个性分明的清明节、端午节电子小报既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并显示出学生较强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根据我们的不完全调查,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所阅读的书籍涉及了“四大古典名著”、唐诗宋词、成语故事、寓言传说、文言经典等,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阅读层次不断提高,许多学生改变了对阅读认识上的不足,舍弃了对于漫画、流行小说的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更有利于其丰富知识、提高文化素质的书目上,在其中品尝文化盛宴,享受书香的氤氲 聆听古圣先哲的谆谆教诲, 领略文人墨客的熠熠风采, 享受文化知识的阳光雨露, 徜徉智慧的海洋,从而进入一种书香墨韵沁人心脾,文人雅韵油然而生的读书境界。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普遍浓厚了,且自信乐观,富有创新精神。写作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许多学生有了比较规范和系统的读书和写作笔记,随笔的质量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由于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他们更愿意去表达,摘记、写作热情高涨。学生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类征文活动成绩显著,获区级及以上奖项320篇次。尤其是文学社团近几年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师生在全省、市、区的各类比赛中获奖无数, 文学社团连续获得2010、2011年的学生书信大赛优秀组织奖。我们的书法社团在各项比赛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同时学校通过主题活动教育提供的各种载体,弘扬和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特别是以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对于步入人生关键时期的初中学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积淀,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了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 爱国主义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双基内容,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树根立魂教育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的课题恰好将这些内容都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确立了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近两年来,一个个主题活动的开展、一次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一次次的校级展示活动,让我们感到在校学生的行为规范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多数的学生能做到举止文明、潜心学习,养成中华民族的静养、静思的好习惯;能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践行中华民族的良好礼仪;能热爱劳动、卫生整洁,传承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美德;能积极进取、勇于超越,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课题的实施不但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表现在关心他人、尊敬老人方面,在父母生病不舒服的时候学生也懂得递茶送水、问寒问暖;在公交车上常常有学生主动让座,拾金不昧、互帮互助现象层出不穷。优秀传统文化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生已初步树立起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开始慢慢浸润到学生心中,既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逐步内化成学生的自身修养,也进一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弘扬和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使学生成为既有传统美德,又有传统文化素养;既有民族精神,又有时代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四)拓宽了教师的文化视野 ,丰富了教师教学经验 课题的实施使广大教师及时转变了观念,更新了知识,形成了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能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具备了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 教师先后撰写有关本课题研究的论文几十篇,设计探究性活动方案几十篇,在实验期间共开设相关实践的公开课数百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时间不算长,但已初见成效,实践以来各学科的老师不仅培育了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增加了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深厚的优秀民族文化拓宽了教师的文化视野,加深了教师的文化底蕴,提高了教师的人文素养。同时我校通过派教师外出培训和去台湾等先进地区交流学习等方式,使教师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不断提升,养成了勤学习、勤反思的习惯,无论是个人心理素质,还是业务水平,都有了可喜的变化:教师上进心变强,爱钻研;能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内涵,营造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教师业务素质明显得到提升,努力向学者型教师迈进。例如我校语文教师为学生拓宽了语文学习渠道,创设了综合开放的学习环境,增加了实践活动机会,打破了语文教学时空和内容的封闭,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再受到禁锢,使得语文教学真正融入生活之中。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沟通了社会,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课题实施以来,我们在各学科领域的竞赛活动中硕果累累,有多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论文获奖。我们将继续实践和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引领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遨游,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五)构建了文明儒雅的校园文化,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育特色通过构建文明儒雅的校园文化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建设“和雅温馨、清雅有序、典雅大气”的校园环境;二是塑造具有“宽雅的爱生胸怀、儒雅的教育方式” 的教师队伍;三是培养“举止文雅、谈吐温雅、内涵博雅、气质贤雅、品德敦雅、学识慧雅”文雅的学生群体。这三个层面既有文化的显性又有文化的隐性内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三个层面。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深入到我校每一位学生的心中,学生较为强烈地感受到了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自发地营造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氛围,对校园文化精神建设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学校将文明儒雅的行为教育融入学科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学生说话、走路、集合、排队、学习、课间、就餐、休息、回家、家务、出门等方面抓起,通过长期的实践研究和各项活动的开展,让传统文化逐步渗透到学校每一位师生的思想与行为之中。黑板报着力渗透传统文化,并积极倡导“书香校园”活动,开展师生阅读活动等,最终营造了一个“让每一壁墙都说话,让每一个活动都融入文化”的学习生活氛围。文明儒雅的校园文化其实更多的体现为一种精神,也是全体师生在长期的努力下经过时间的洗礼而沉淀下来的可传承文化的品质。教师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宽雅的爱生胸怀、儒雅的教育方式” 是对我校教师的统一要求,因为具备传统文化精髓的教师就应该有儒雅精神气象。这种儒雅,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教师应该具有宁静而平和的心态,这样交出的学生才会文明而儒雅。另外学校加大了绿化美化校园的投入力度, 在彰显文明雅致的自然环境的同时,学校文化墙、橱窗、走廊文化框也以“ 文明儒雅”为核心内容提示着每一位同学;学校设有阅读角、公示角、成果角、现在我校已形成了以国学教育为载体,通过报刊、板报、活动和创建专题网页等载体,传承民族传统文教育的氛围。如在教学楼走廊上布置以古今中外诗文与格言为主要内容的文人字画;校广播站和电视台定期播放美文欣赏与电视散文节目;每学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读书节;定期开展文学社活动等等,创设浓郁、高雅、互动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提升师生文化素养。初步形成了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国学时代价值”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七、课题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通过课题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文学、书法、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的核心精神。中学教育应达到“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的目的。1语文课程。充分挖掘现行语文教材所蕴涵的民族文化精华,营造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民族气息,多一点人文熏陶。进行新课标引领下弘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校本课程实施模式的研究。在指导学生选修语文教材时,注重传统文化。要求学生重点阅读论语、孟子、荀子、庄子等经典古籍,加厚文化底蕴。我们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内涵,探索教学模式,改变了语文课堂结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营造了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氛围。2书法课程。为落实新课程要求注重“民族文化与艺术审美教育”的理念,课题组经过反复考察论证,提出了通过开发校本教材,开展书法校本课来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涵养母语情怀的方案。该课程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核心,通过书法教学和每年举行的一期硬笔书法大赛,收集本校优秀作品,汇编成册,结集出版,让学生临习摹写,既挖掘利用了本校资源,又通过本校师生的引领带动,形成氛围,改善了全校师生的书写面貌,打造学校特色,提升教育品位。3实践活动。开展“寻访描写甘肃古诗词曲”的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开展探求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节日及渊源、名胜古迹与由来、历史名人和遗迹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节庆纪念日中蕴涵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举行古诗文默写大赛、诵读大赛和书法作品展览活动,在文化熏陶的基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