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1页
初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2页
初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3页
初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4页
初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1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课前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学生:熟读课文。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2. 形似字辨析。3. 解释词语。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1 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2 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3 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c学习集体朗读。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妈妈,那个海呢?”“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全班激情齐读。小结,布置作业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布置作业。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c抄写生字。2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握灌、峭、嘲、纳、翼、遥、攀等7个字。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评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论理及其详略安排。2教学难点: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我”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坚毅精神。三教学时间:共2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教学要点提示1、2、3。(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学习后对我们同学一定有所启迪。二、学习字词。(幻灯)注音:训诫(ji)陡峭(qio)嶙峋(ln)(xn)啜泣(chu)着眼(zhu)纳罕(n)(hn)解释:训诫嶙峋纳罕小心翼翼啜泣三、听课文录音一遍,完成下列作业:(1)把经历的事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几个部分在课文中标出记号。(2)概括这件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根据这三项作业,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如下:(一)、起因别出花样去爬悬崖(二)、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三)、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四)、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四、自读课文一遍。思考:(1)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练习一)(2)划出写心理活动的语句。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文章写的是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寄寓的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可见,凡是能充分表现中心材料详写。五、作业(l)朗读第三部分。要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2)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准备交流。(3)思考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2领会这件事寓含的深刻道理。3小结、交流(说话训练)(二)教学过程一、学生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加以分析。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卜卜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噪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课文第三部分中,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二、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最后巨大成就感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三、思考:这里的“啜泣”与第二部分中的“啜泣”是否一样?明确: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四、“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齐读第四部分。思考:(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五、当堂背诵最后一段。六、小结: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也用这种方法去写文章。板书:事小实理大虚七、谈话、议论:(l)“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积小胜为大胜的勇气和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具有什么指导意义?举例说明。(2)交流搜集来的名言警句。(3)图片:司马光砸缸小马过河要求口头简述他们当时心理和从中得到启示。八课外完成下列作业:课文后练习六作业本五、七、八、九。3生命,生命教学目标:1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2培养学生当众发表意见的能力3联系生活实际,畅谈对人生的感悟教学重点:体会文章内涵,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1揣摩词语的表现力2能畅谈对人生的理解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投影展示文字(背景音乐命运响):不论你处在怎样一个多变的世界,经历怎样的人生,生命中还是有一些极其可贵的珍宝,需要我们终身护守、珍惜,不容它轻易失去。杏林子台湾自己创造美丽人生2同学们,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在别人看来,她是个很不幸的人,她不能像常人那样生活走动,她的很多时光是坐在轮椅上度过的,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他自己却声称“活得十分富有”,为什么呢?因为她拥有一个丰繁博大的精神天地,而构成这个天地的,是她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她并未因为身体的残疾而放弃生命,相反的,是对生命更强烈的呼唤。她曾经在一篇文中写道“不论你处在怎样一个多变的世界,经历怎样的人生,生命中还是有一些极其可贵的珍宝,需要我们终身护守、珍惜,不容它轻易失去。”她就是杏林子。她的文章生命,生命就表现了她对生命的态度。3出示文题、学习目标:文题:生命,生命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当众发表意见的能力3)德育目标:联系生活实际,畅谈对生命的感悟二初步感知课文1听录音(或泛读、指读)2指读书下注释。三研读、赏析1导读:下面我们就对文章的一些精彩内容进行研读,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加以更深的理解。2自读、讨论:1)本文共写了几个事例?作者从中分别感悟出什么?2)作者对生命有着怎样的理解?3)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事例,并谈谈自己的体会。4)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朗读并体会其作用。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3归纳总结:1)三个事例(见表格)表达方式序号记叙(事例)议论(感悟)事例一飞蛾求生那翅膀在我手中挣扎的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事例二瓜子抗争那一股足以惊天憾地的生命力,却令我有种肃然起敬的感动事例三聆听心跳我必须对自己负责。(随文评点“对自己负责”的含义。)2)三点思考一: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思考二: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思考三: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3)略4)略(可讨论自己所熟知的名人名言)四总结全文:一节课结束了,但我们的生命依然漫长,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冰心老人的一句话,她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总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五拓展训练:1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2自找有关研读生命的文章,更深层次上理解生命的意义。并写出体会文章。板书设计:生命,生命杏林子飞蛾求生应当珍爱生命瓜子抗争让人生更有意义聆听心跳4紫藤萝瀑布学习目标:1、了解状物抒情散文的特点,提高阅读此类文章的能力。2、把握关键词,体会含蓄隽永的语言,体味作品的思想内涵。3、理解课文蕴涵的人生哲理,关注人生。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和揣摩优美的语言。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沉的感情,明白作者由物紫藤萝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课前学习:1、布置学生收集作者宗璞的相关资料,教师准备紫藤萝的有关图片、影视资料,以及相关文章:宗璞的哭小弟、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冯骥才的四月的维也纳。2、学生通读课文,勾画出描写生动的句子并反复朗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生展示交流宗璞的有关资料。2、陈素琰在为宗璞散文选集作的序中说:花美在精神,精神是要用心去感受的。今天我们随着宗璞一起去聆听紫藤萝的心声。(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正字正音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给生字正音。2、检查巩固:注音写字:瀑( )布伫( )立笼( )罩迸( )溅酒酿( ) 忍俊不禁( ) 仙露qing ( )浆盘qu ( )卧龙三、自主学习,美点揣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的好的句子,进行圈点批注。(提示:本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细腻传神的描绘紫藤萝花)交流后学生将好的句子熟读背诵。四、明确哲理,感悟人生1、你认为那些句子有深刻的哲理?找出来读一读。2、找出体现背景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师生交流明确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要勇敢地面对生活,振奋精神,投生到伟大的事业中去。五、课堂反思:这节课我的表现怎样?我有怎样的收获?六、作业设计:阅读语段,完成下列各题: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1、语段开头写“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的作用是_。2、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A、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_B、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_C、“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_D、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_3、“这里春红以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是么?_4、对于摘不摘花,“我”的心理很矛盾,请分析这矛盾的心理是什么?想摘花是_;没有摘,除了没有摘花的习惯外,主要是_。5、作者生动地描写突出了紫藤萝哪些特点?_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和揣摩优美的语言,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2、鼓励学生试笔,学写托物言志的文章。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背诵上节课积累的课文中写花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二、分析特点,仿写句子1、学一学同学们喜欢这些句子是因为写得生动,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番。例句: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地笼罩着我。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把气味说成颜色,说成梦幻?学生思考,发言;教师小结:香气诉诸嗅觉,色彩诉诸视觉,梦幻是大脑的幻觉,让飘逸无形的花味变得有色有香,仿佛花香就弥漫在眼前,让人沉醉。修辞手法:通感。2、品一品学生在文章中寻找这样写得好的句子,尝试写出自己的品味语言。班级交流。3、练一练选取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段话,看谁写得最好。(菊花、梅花、荷花、迎春花、广玉兰、月季花等)选取最先写好的三位学生的习作交流评价。三、诗句积累,发掘寓意1、学生交流积累的吟咏花草树木的古诗文。例: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句子借花喻人,喻人的精神,这就是托物寓理(托物言志)的写法。2、学习写作试着就一种植物,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一段话,最好也能对生命、对人生有所感悟。学生写作,交流。3、探究写法让学生就下面一些问题谈自己的看法: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生动形象?写景和抒情二者怎样处理?四、课堂反思:这节课我的表现怎样?我有怎样的收获?五、作业设计:修改自己的习作。5童趣教学设想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课前可安排预习。教学目标1背诵,翻译全文。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重点、难点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教学方法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学法指导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教学手段录音机、投影仪。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二)板书课题(三)出示教学目标(四)作品,作者简介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仪或彩屏显示。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童稚(zh)藐(mio)小项为之强(jing)鹤唳(l)云端怡(y)然称快凹(o)凸(t)土砾(l)壑(h)庞(p)然大物虾(h)蟆(m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5)作青云白鹤观。(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7)蹲其身,使与台齐。(8)见二虫斗草间。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2背诵课文。3口头翻译。二、研读欣赏(一)教师导学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二)合作探究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板书或彩屏显示(主要列举前两件事):自然景物思维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群鹤舞空怡然称快草丛、虫蚊、土砾联想和想像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癞始蟆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三、体验反思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