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现行标准GB/T 5988-2007
  • 1998-12-15 颁布
  • 1999-08-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T3997.1-1998定形隔热耐火制品重烧线变化试验方法.pdf_第1页
GB-T3997.1-1998定形隔热耐火制品重烧线变化试验方法.pdf_第2页
GB-T3997.1-1998定形隔热耐火制品重烧线变化试验方法.pdf_第3页
GB-T3997.1-1998定形隔热耐火制品重烧线变化试验方法.pdf_第4页
GB-T3997.1-1998定形隔热耐火制品重烧线变化试验方法.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文档简介

G B / r 3 9 9 7 . 1 -1 9 9 8前言本标准等效采用I S O 2 4 7 7 : 1 9 8 7 定形隔热耐火制品一重烧线变化的测定 , 在以下方面作了补充:取样数量 ;试样尺寸;保温时间;结果表示。本标准与原国家标准C U B / T 3 9 9 7 . 1 -1 9 8 3 在以下方面有差别: 试 样大小;试样在炉内的放置;升温制度。自 本标准实施之日 起, 代替G B / T 3 9 9 7 . 1 -1 9 8 3 .本标准由国家冶金工业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耐火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 冶金工业部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 江苏省连云港节能建材厂。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卫令宣、 周静、 张晴、 仲兆裕。G B / T 3 9 9 7 . 1 -1 9 9 8I S O前言 I S O ( 国际标准化组织) 是各国际标准团体( I S O成员团体) 的一个世界性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通常由I S O的各技术委员会进行。各成员团体若对某技术委员 会确立的项目 感兴趣, 均有权参加该委员会工作。与I S O有联系的各国际组织( 官方或非官方) , 也可参加有关工作 技术委员会采纳的国际标准草案, 提交各成员团体表决, 至少获得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7 5 %的赞成票, 才能作为国际标准发布。 国际标准I S O 2 4 7 7 是由I S O / T C 3 3 国际标准化组织耐火材料技术委员会制定的 本次标准版本( 第二次) 取代第一次版( I S O 2 4 7 7 : 1 9 7 3 ) , 主要差别是试样的选择、 大小、 放置以及升温制度。 用户应注意国际标准经常修订 , 除非另有规定, 引用标准应为最新版本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国 家标 准定 形 隔 热 耐 火 制 品 重 烧 G B / T 3 9 9 7 . 1 一1 9 9 8e q r I S O 2 4 7 7 : 1 9 8 7线 变 化 试 验 方 法代替 G B / T 3 9 9 7 . 1 -1 9 8 3S h a p e d i n s u l a t i n g r e f r a c t o r y p r o d u c t s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o f p e r m a n e n t c h a n g e i n d i me n s i o n o n h e a t i n g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定形隔热耐火制品重烧线变化的定义、 原理、 设备、 试样、 试验步骤、 结果计算、 试验报t七口。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定形隔热耐火制品的重烧线变化。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 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 所有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 B / T 2 9 9 8 -1 9 8 2 定形隔热耐火制品 体积密度和真气孔率试验方法 G B / T 8 1 7 0 -1 9 8 7 数值修约规JR 11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 . 1 重烧线变化指试样在加热到规定温度, 保温一定时间, 冷却到室温后, 所产生的残存膨胀或收缩。3 - 2 隔热耐火制品按照G B / T 2 9 9 8 . 测定真气孔率大于4 5 %的耐火制品。4 原理 将已测定长度的矩形棱柱体试样, 放在氧化性气氛的炉内, 按规定的速率加热到试骏温度, 保温一定时间, 冷却到室温后, 再测量其长度, 计算重烧线变化。5 设备5 . 1 试验炉 用电炉或其他炉, 炉内必须为连续的氧化性气氛。 试验炉应能按 7 . 6 条所规定的条件进行试验。5 . 2 热电偶 最少3 支, 测定试样所占空间的温度分布。5 . 3 温度/ 时间记录装置 与5 . 2 条的热电 偶配合使用, 获得连续的温度记录。5 . 4 长度测量装置国家质f技术监,局1 9 9 8 一 1 2 一 1 5 批准1 9 9 9 一 0 8 一 0 1 实施G B / T 3 9 9 7 . 1 一 1 9 9 8 使用游标卡尺或其他测量仪器, 精确到。 . 1 m mo5 . 5 烘箱 应能鼓风, 并使气流畅通。6 试样6 . 1 试样数量: 样品取样数量应根据有关方面同意的取样方案进行。 注 一般每次试验至少从 3 块制品上各取 1 块试样。若尺寸允许, 每个样品可取超过 l 个试样。6 . 2 试样尺寸: 1 0 0 m m X 1 1 4 m m X 6 4 m m或1 0 0 m m X 1 1 4 m m X 7 6 m m, 1 0 0 m m应在制品的长度方向上切取; 1 1 4 m m和 6 4 m m或7 6 m m分别在制品的宽度和厚度方向上切取。 试样尺寸亦可采用1 0 0 mm X 1 1 4 m m X 6 5 mm或 1 0 0 m m X 1 1 4 mm X 1 0 0 mm,6 . 3 不能取成上述试样时, 应从样品上切取长度为 1 0 0 m m的试样, 记录其厚度和宽度。6 . 4 试验前, 试样1 0 0 m m间距的两相对面必须是平面并且互相平行。了 试验步驻7 . 1 试验前, 试样须在 1 1 0 士5 下烘干至恒量。7 . 2 试样的测量 线变化的尺寸测量应在试样 1 0 0 m m长度方向的4 个位置上进行, 见图 1 应把两端面中心线距边缘 1 5 m m的点作为测量位置, 测量精确到。2 m m, 用耐火涂料标记测量位置 。了 . 3 试样放置 以试样1 0 0 m m X 6 4 m m ( 或1 0 0 m m X 7 6 m m ) 的一个侧面为底面, 放入试验炉的均温区。 应避免电炉加热元件的直接辐射或徽气炉的火焰。试样不得叠放。为使热气体自由流动, 试样间距不得小于5 0 m m, 距炉墙不得小于7 0 mm,了 . 4 试验温度 试验温度应为8 0 0 或以5 0 的倍数增加温度了 . 5 温度测量与分布 最少用3 支热电偶( 离开炉墙和加热元件且不接触火焰) 测量、 记录试样所占空间的温度分布, 3 支热电偶温差不得超过2 0 C 。了 . 6 加热制度了 . 6 . 1 升温速率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试验温度1 2 5 0 以下 室温至低于试验温度5 0 C:5 一1 0 C / m i n 最后 5 0 0C 1 一1 0 0C / mi n 试验温度 1 2 5 0 以匕 室温至1 2 0 0 C:5 一1 0 C / m i n 1 2 0 0 至低于试验温度5 0 0C:2 -5 C / m i n 最后 5 0 0C 1 一5 0C / mi n 注: 最后 5 0 C, 升温速率宜为 1 -2 C . / mi n .G s / r 3 9 9 7 . 1 一1 9 9 8距边i s - - -111)- /垫砖乌( 1 0 0 公称) 图 1 试样尺寸的测量和放置7 . 6 . 2 保温 3 支热电偶中每支热电 偶测量温度值与试验温度之差士1 0 以内, 保温保温时间。记录3 支热电偶温度的平均值为实际试验温度。7 . 6 . 3 若为燃气加热, 在7 . 6 条规定的加热时间内, 取试样周围的气体样品7 . 6 . 4 冷却 停止加热后, 试样随炉自 然冷却至室温。7 . 了 烧后试样测量 记录试样的外观。如 7 . 2 条规定, 测量每块试样两相对面间距。1 2 h , 或根据技术条件确定, 测定其氧含量。8 结果计算按下列公式计算重烧线变化率 : L, -L.凸乙= X 1 0 0 I J o式中: A L 试样重烧线变化率, %; L , 加热后试样长度, M M; L a 加热前试样长度, m m . 列出每个试样的4 个线变化率及其平均值, 作为试验结果。尺寸增加为正( +) , 减小为负( 一) 。 注: 一般重烧线变化结果计算至小数点后第一位, 所取位数后的数值按G B / T 8 1 7 0 进行处理G s / r 3 9 9 7 . 1 一 1 9 9 89 试验报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