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说课稿.doc_第1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说课稿.doc_第2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说课稿.doc_第3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说课稿.doc_第4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说课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教学内容观察物体课时1-1教学目标1、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认识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不能唯一确定一个物体的形状。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并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2、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等一系列操作活动,在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并体会如何通过一个或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摆出小立方体。教学难点能通过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并确定小立方体的形状。教学准备教 学 流 程二次备课师 生 活 动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喜欢搭积木吗?你们看,只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能用积木搭出各种各样的图形。今天我们也一起来搭一搭。(板书:观察物体三) 二、探索新知1、出示例1:按要求摆一摆。 (1)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 的图形。 学生动手拼摆,并与同伴交流摆法。 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多种摆法。 (2)如果再增加1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 学生动手拼摆,在小组中交流摆法。 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多种摆法,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3)提问:通过拼摆,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虽然摆法各不相同,但只能添加到前面或后面,不能添加到上、下、左、右面。只给出一个方向观察的图形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2、教学例2。 出示例2:你能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图形吗? (1)动手操作,让学生根据例题提供的从正面看、左面看、上面看的图形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与同桌交流摆法。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呈现多种图形。 (2)提问:通过刚才的拼摆你有发现了什么?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一旦确定了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的图形,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也就确定了,也就是说本题只有一种摆法。 3、即时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给出一个方向观察的图形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由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并还原立体图形。四、作业完成练习一第4、5、6、7题。谈话引入新课学生经历了“研究视图充分想象搭出物体验证搭法”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在利用平面图形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与方法来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对思维过程进行描述与刻画,在交流中能够体会搭法是多样的,而且学会按照一定的方法把各种搭法分类整理,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板书设计观察物体(三)例1: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 的图形。结论:给出一个方向观察的图形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例2:你能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图形吗?结论:由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并还原 立体图形。观察物体说课稿 (shang)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的第1课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课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观察较为抽象的一个简单立体图形和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能正确辨认两个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创设情境,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知道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物体所有的面,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观察、交流等活动,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或两个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想象、猜测和推理,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是: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是:明白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物体所有的面;学生体会到观察事物要全面,不能片面孤立。 为了讲清重难点,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观察讨论法”“引导探究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游戏、观察、猜测、验证与交流中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1、情景创设法 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这节课上,我准备了小药箱和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供学生观察,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而自主地获取新知,从而感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 2、观察讨论法 为了实现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的目标,必须让学生多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进一步升华,得出结论。 3、引导探究法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善学、乐学,我主要采用了“引导探究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观察,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教师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以问题引导,组织学生互动,教师及时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说学法 由于五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观察、试验、收集、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形成经验。多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从而乐于探究。 综上所述,在本节课中,主要采用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学习法”,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观察实践,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了四个环节: (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背题西林壁,然后讨论“横看成林侧成峰”,为什么同样的庐山会成岭又会成峰呢?引出:因为看的角度不同,所以成岭又会成峰,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由此引出课题观察物体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观察一个立体图形 首先,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小药箱,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几个面。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发现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其次,指导学生分别从正面、左侧面和上面观察小药箱, 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再次,指导学生观察其他的简单立体图形,如正方体、球、圆柱等,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看一看观察到的是什么形状。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扩展,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准备。 2、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 小组合作观察圆柱和球,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再次验证上面得到的结论: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 可能 )是不同的。 (三)联系实际,理解运用; 首先,做练习八第1题,检查学生能否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一个立体图形的形状。 其次,做练习八第3题,检查学生能否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然后,做练习八第2题和39页下面的做一做。使学生明白只观察物体的一个面是无法判断出它是什么物体的,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观察事物的做事原则。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生汇报,补充,来完成本课的总结。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因数与倍数 一、说教材 (1) 因数与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与倍数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之后。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最小因数及倍数的无限个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 2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4)教学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1、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 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一个 数的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设计理念 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其次让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 (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 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列出相关算式,引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2)学习新知 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在通过“能说4是因数,36是倍数吗?这一反例的教学,充分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因数时,“才说到3、4是12的因数(板书:12的因数),12的因数是不是只有3、4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12的因数有哪些呢?让学生板书,同时找出它们中最大值与最小值。 结论: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无限个 (4)判断中进行教学内容的递深,形成了反思学习强化的整个学习过程。 在学生找出“12的因数”之后,并不简单换章,而是以此为契机“找一个数的倍数”以谈话导入,形成知识相互的联系与区别。 谈话: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所以3和4可能是某些数的因数,也可能是某些数的倍数,那我们就来找一个数的倍数。你能找出2所有的倍数吗?(“半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总结: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个 (6)自主不失指导,掌握不失总结 如:提问:5为什么不是12的因数?(因为125不能整除,有余数) 小结:(1)不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数就不是这个数的因数。 (2)我们即可以从乘法算式,也可以从除法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提问:那对于一个数的因数从48的因数、12的因数这两个例子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对于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它们是不同的,但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又是相互 依存的、相互联系的。质数和合数说课一、说教材1、课时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质数和合数”是一节概念教学课,也是“因数和倍数”这个单元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它是在学习了因数和倍数以及2、3、5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下半学期学习求最大公因数和求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重要基础。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根据它们的意义判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熟悉100以内的质数。(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求因数找规律探究归纳验证等数学活动,学习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数学策略。(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比较,合理分类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优秀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品质。3、教学重、难点: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二、说教法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是新课程一个重要的理念。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方法去思考分析身边的事物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根据本节知识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新课程标准精神,我采用了探究发现、启发式教学、开心游戏活动等教学方法。三、说学法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归纳、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四、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在算式“45=20”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2、自然数分成几类?【设计意图】:有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力能集中时间是8分钟。复习内容必须是和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习题要生动有趣,使学生的注意力从上课开始就被吸引住,既从知识上起到迁移、铺垫的作用,又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认知环境。(二)学习新课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1)要求学生观察120这二十个自然数的因数个数,同桌讨论交流根据因数的个数可以把这二十个自然数分成几类?(2)结合学生的汇报,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我运用了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观察比较、分类归纳、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因为“质数和合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唤起学生亲切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知识才会内化学生自己的东西,同桌讨论交流就是让学生在探讨中提高学习的能力。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质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关键在于因数的个数,“只有两个”是质数概念的关键词。“除了还有”是合数概念的关键词。我针对这两个概念的关键处,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1)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2)观察自然数2、3、5、7、11、13、17、19的因数,这些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征?(3)自然数4、6、8、9、10、12、14、15、16、18、20的因数也有1和它本身,为什么它们不是质数?(4)非0自然数按因数个数多少可分成几类?(师板书)(5)要求学生学会判断质数和合数。(课件)【设计意图】:我运用了质疑问难、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观察比较,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因为学生在不断的新的问题面前,对概念已有的理解与新的问题产生了表面上的矛盾,于是通过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主动找出概念的本质关键,从而较深刻地理解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3、学习例1(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张质数表)(1)台下同学检查,纠正台上站错的同学并说出根据。(2)了解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3)让全班32个同学判断自己的座号是否质数,座号是质数的同学举起座号卡片到讲台前集合。【设计意图】:我运用了快乐游戏活动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观察思考、自主操作的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在短时间之内找齐100以内的质数。经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相互交流,使上述过程成了一个有效地巩固、应用,拓展巳经学知识的动太态过程。所以,我设计了这个全体学生参与的游戏。这样的游戏既检查了全体学生能否根据概念快速准确地判断出质数还是合数,又能调动起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注意力。(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学习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只有把知识内化为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学习才是一种成功的学习。说说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样的自我评价,既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同时是学生初步理出本课知识眉目的一个好办法。2、5的倍数的特征说课设计(人教版)一、说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好找因数、求最大因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还有利于学习约分、通分知识。因此,掌握能2、5的倍数的特征,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数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2、5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掌握2、5倍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理解奇数、偶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养成良好品质。教学重点:掌握2、5倍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教学难点:自然数可以分成奇数和偶数两类。三、说教法与学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探究中交流,在合作中归纳解决问题。具体地说分为一下几种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学生的学号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需发展的要求。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2、5倍数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四、说教学程序本节内容安排1课时,共分四个环节。(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通过学生说数,老师快速判断这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这个游戏,不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顺其自然地把探索的问题抛给了学生,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二)探究新知(根据学生的选择随时准备方案的调整)1、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让学生利用刚学的找倍数的方法来找5的倍数,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一环节学生易于掌握,关键在于让学生领会寻找特征的过程与方法。2、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让学生用寻找5的倍数特征的方法去找,既增强了学生动手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三)巩固练习1、基本练习,补充题;2、拓展练习,补充题。(四)全课小节,反思。五、板书设计2、5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自然数偶数奇数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设计(人教版)一、教材分析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9页的内容,它是在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再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使学生通过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2.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培养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意识。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教学难点: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二、教法和学法。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我从三个方面考虑教法和学法: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2、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堂。3、采用让学生自主发现的学习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这里的学习指学习方法,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重点说说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我分以下的六个环节进行教学。三、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为了能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复习题。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364、420、515、736、1028、905让学生回答并说出判断依据,从而进行小结:我们在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都是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定。而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为了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我便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出题,随意说一个数,老师迅速地作出该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判断,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 猜想验证。由于学生在猜一猜游戏中产生了急于探索的热情,我便让学生去作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我便引导学生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三、 体验新知。由于学生求知欲空前高涨,学习积极性高。这时我出示了一组这样的数据。31=3、32=6、33=9、34=12、35=15、36=18、37=21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3、6、9是3的倍数,但12、15、18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再让学生与同桌合作,动手摆小棒,一人摆,一人记录。顺便提出要求:摆小棒时,每个数位上的数是几,就用几根小棒表示。然后观察各位上的数的和,你发现了什么?此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12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但1+2=3,3是3的倍数”。同时,学生也发现15、18、21各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也是3的倍数。于是形成新的猜想:一个数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它各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随即说道:“这么简单的数你会了,那么大一点的数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接着我便又出示一组这样的数据:30、31、46、134、156、296、463、405、384。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数的和,可以使用计算器,并让学生把结果填到各自的练习卡纸上,然后先跟同桌说说,再把结果汇报结果给老师,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这也正应了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的”。四、归纳总结。在学习操作验证完成后,我用充足的时间让小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成果,说出各自的思考过程,对学生的回答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最后达成共识: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3的倍数(板书)。这样便巧妙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五、实践应用。当学生学会了老师猜数所用的窍门,显然兴致极高,个个跃跃欲试,想一显身手,我便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以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练习1:课本P19做一做1。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1435451003328767488(这是一个基本练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练习2:P21页(5、6题),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我增设了3道发展题。把数娃娃送回家。题目如下: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判断、选择等题目,使学生在判断中明事理,提高找规律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练习3:P21(7题)7、在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7424465121(这是一个综合练习,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六)拓展延伸为增添课的趣昧性和挑战性,我让学生畅谈整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式写出一些能同时是2、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和同伴交流,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新知,相信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说课完毕谢谢大家!附:设板书设计: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质数和合数说课稿一、说教材 九义教材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章约数和倍数3.“质数和合数 分解质因数”第一课时(教材P5960 练习十三 14) 1.课时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质数和合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后学习的又一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在本章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根据它们的意义判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求约数找规律探究归纳验证等数学活动,习得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数学策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比较,合理分类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强化合理的批判和理性的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品质。 3.重点和难点: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二、说学情 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概念多,理解难,易混淆。学生通过对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本节教学内容与原有认知结构存在潜在的适合性,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建模。但学生对分类归纳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尚未形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未得到很好的发展,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 三、说教法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强调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问题。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曾经提出:要把“有益的思考方法和应有的思维习惯”放在数学教学的首位。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根据本节知识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遵照课标精神,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动手操作,引导探索,发现规律,培养分类归纳的数学意识和品质 。 2.寓学于乐,逐步提高。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乐学环境的构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要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变成教学形态。通过本节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1.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学会分析、综合、整理的方法。 2.在思维活动的组织上,采取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方法,比较对照,区别异同的方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基于学生经验的主动建构的过程。秉着“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订为“求约数,探底铺垫找规律,自主探究分类归纳,理解意义解释应用,验证结论”。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学习准备:先让学生说出什么是约数?写出15、18、41的约数,学生写完后将一学生的作业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2导入新课:请学生拿出112数字卡片,把这些卡片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小组讨论,尽量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分完后在展示台上展示,具体说说是怎样分的?如:按奇、偶数分;按一位数和两位数分等。教师适时引导:“还可以怎样分?”激发认知冲突,给出新的分类标准:按一个数的约数的多少来分,把它们分成质数和合数。(板书课题) 3教学例1 写出112的约数,数一数约数的个数,填入表中。学生做完后,抽一生作业展示,其余学生判断他做得对不对,然后根据约数的多少,将同学们手中的数字卡片摆放在相应的集合圈里。 1 2 3 5 7 11 4 6 8 9 10 12 只有一个约数 有两个约数 有两个以上的约数 既不是质数, 是质数 是合数 也不是合数 设问:质数和合数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得出主要区别是这个数约数的个数。用同样的方法找出1320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学生讨论后得出13、17、19是质数,14、15、16、18、20是合数。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发展。 观察这些质数的约数有什么特点?(1和它本身) 观察这些合数的约数有什么特点?(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 试着让学生给质数合数下定义。要求重视关键词:“只有两个”“除了还有”,指导诵读,并深入理解这些文字的含义,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教材P59,看书上还说了些什么,学生看完后自由发言:如还知道质数又叫素数,知道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等。 4教学例2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模式。通过前面的自主探究和分类活动,学生已经基本建立了质数和合数的模型,判断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是对知识的进一步认识 ,达到深入理解,灵活运用的目的。怎样判断呢? 方法一:逐一检查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不是要把它的约数都查完呢?) 方法二:查质数表(怎样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教材练习十三1题,具有综合训练,整理知识的目的。此时学生已有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如何启用相关的知识经验,包括奇数、偶数、倍数等,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多种思维策略,采用分类排除的方法进行判断,转变程式化判断为以概念理解为基础的综合性研究任务。数的奇偶性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数的奇偶性 教材分析 数的奇偶性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 ,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数的认识及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探究两个数相加结果的奇偶性变化规律。本节课我利用网络环境的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几组制定好计算公式的excel表格,应用excel表格能够高效快捷的计算特点,提高课堂效率,并在教材原内容上增加了探究多个数相加减结果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和探究简单的两个数相乘结果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交流的能力。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能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范围内的交流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教学目标 l 知识目标:掌握多个数相加减和简单的两个数相乘结果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l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l 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和探究的过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l 创新素质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l 教学重点:探究加减法算式中结果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l 教学难点:探究并发现多个数相加减时结果的奇偶性与谁有关。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铺设质疑: 首先我创设了喜羊羊与灰太郎斗智的故事情境。灰太郎又来羊村抓羊了,于是喜羊羊拿出转盘对灰太郎说,如果转盘上的指针指向的两个数字之和是偶数,就送给他一只羊。这时电脑屏幕上显示出大转盘,转盘旋转几次后结果都是奇数,都是喜羊羊获得胜利,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灰太郎每次都输呢?会不会与转盘上的两圈数字有关呢?的确,喜羊羊正是利用了数的奇偶性的知识,战胜灰太郎。那么数的奇偶性是由谁决定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猜想验证、探究明理: 在这一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两组表格,一组为计算两个数相加减的表格,另一组为计算多个数相加减的表格。首先让学生猜想当两个数相加减时,什么情况下结果一定是奇数?什么情况下结果一定是偶数?再打开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表格,按照要求输入数字,去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这里我为学生准备的excel表格中已经制定好了计算公式,在旁边附有使用说明。首先点击链接进入excel书写状态,在红色的方框中填入任意的偶数,在绿色的方框中填入任意的奇数,再按回车键,算式的结果会自动出现,填完所有的算式后观察算式结果的奇偶性,最后在蓝色的方框中填写出你发现的规律。学生会发现当算式中有一个奇数一个偶数时,结果一定是奇数,当两个数都是奇数或两个数都是偶数时,结果一定是偶数。这时再请学生解释一下喜羊羊在转盘游戏中为什么会保持胜利,正是因为转盘中的两圈数字一圈都是奇数,而另一圈都是偶数,所以无论怎样旋转结果都一定是奇数。 虽然喜羊羊用自己的智慧暂时保住了羊村,但灰太郎并不服输,他又给喜羊羊带来了新的难题。灰太郎的问题是当多个数相加减时,结果的奇偶性又是由谁决定的呢?这时学生带着新的问题填写第二个表格。这里我为学生提供了计算5个数相加和5个数混合加减的excel表格,学生可以在表格中任意的填写奇数和偶数,填完后按回车键电脑会自动计算结果,学生再数一数算式中的这5个数里有几个奇数,然后以小组的形式交流,奇数的个数与结果的奇偶性有什么样的联系?通过全班交流学生会发现当奇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结果一定是奇数。当奇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结果一定是偶数。 三、知识拓展、独立尝试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将尝试独立探究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结果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学生先独立完成表格后,汇报在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发现结果的奇偶性有什么规律?这里学生要应用在前两个表格中学会的探究方法发现规律,也就是一个不为0的数乘偶数结果一定是偶数,只有奇数乘奇数结果一定是奇数。 四、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里我安排了四个小题目,以由浅入深为原则,有梯度的训练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分别是1小羊过河:学生需要点击鼠标来寻找数的奇偶性规律,判断小羊的位置;2美羊羊和灰太郎: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判断出两个数相加和多个数相加结果的奇偶性,用鼠标点击正确的答案,全部正确后美羊羊才会获救;3慢羊羊和灰太郎: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判断两个数相乘结果的奇偶性;4灰太郎的密码:学生可以在电脑中尝试操作,是学生对数的奇偶性的实际应用。在练习中学生可以利用电脑的交互性,点击结果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以人人参与的形式,扩大了练习的范围,并且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本节课的整合点一:在导入中利用电脑创设有趣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到充满智慧的转盘游戏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和质疑,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 整合点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excel表格中已经制定好的计算公式,任意输入数字,由电脑进行计算,节省了计算的时间,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更有利于学生观察算式中的数与结果的关系。 并且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整合点三:在练习环节中,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独立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竞赛形式的练习,不仅对知识进行了加深和巩固,更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我的说课完毕,恳请各位的批评与指正,谢谢大家。 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设计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说教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有一定难度。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小学生形象思维空间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3、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概念。二、说教法、学法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辅导教学。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除了让学生通过,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让学生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做一做来学习新知,同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物体(有礼品盒、烟盒等)同学们,你们看,屏幕上都展示了哪些物体,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教师肯定:对,它们都是长方体。多媒体展示长方体图形。这些物体的大小不同,可它们都是长方体。今天咱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物体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教会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二)、探究新知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请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闭上眼睛摸一摸,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摸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拿出长方体模型,边摸边说明:同学们们的发现可真不少,长方体上平平的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面;两个不同平面相交的一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这个尖尖的点也就是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就是长方体的顶点。(在这里让学生闭上眼睛动手摸长方体,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那么,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都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首先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出示学习提纲,请学生根据提示来研究长方体的面1、长方体有几个面?2、这些面是什么图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