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前陆盆地新生代盐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物理模拟和讨论.pdf_第1页
库车前陆盆地新生代盐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物理模拟和讨论.pdf_第2页
库车前陆盆地新生代盐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物理模拟和讨论.pdf_第3页
库车前陆盆地新生代盐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物理模拟和讨论.pdf_第4页
库车前陆盆地新生代盐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物理模拟和讨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1 1 年 6月 ,第 1 7卷 ,第 2期 ,3 0 8 3 1 7 页 J u n e 2 0 1 1 ,Vo 1 1 7 , No 2, P 3 0 8 - 3 1 7 库车前陆盆地新生代盐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 物理模拟和讨论 尹宏伟 ,王 哲 ,汪 新 ,吴珍云 1 南京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 1 0 0 9 3 ;2 浙江大学 地球科学系,杭州 3 1 0 0 2 7 摘要:膏盐层的存在对库车前陆盆地构造变形与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导致_r盐上构造与盐下构造形态的明显小同。盐 l 构造以宽缓的褶皱为主,而盐下构造则以紧密排列的冲断层为主。我们采用构造物理模拟方法对庠车盐构造变形演化过程 和变形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库车盐构造变形主要受区域挤压和同构造沉积作用的影响。在克拉苏构造带,盐构造 形成 、演化的主控因素为区域挤压作用,而在构造带前缘的秋里塔格构造带,盐构造的主控因素则为邻区拜城凹陷的 厚 同构造沉积。 关键词:库车前陆盆地;物理模拟;盐构造;秋里塔格 中图分 类号 :P 6 1 9 2 l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7 4 9 3( 2 0 1 1 ) 0 2 0 3 0 8 1 0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M e c h a n i c s o f Ce n o z o i c S a l t Re l a t e d S t r u c t u r e s i n Ku q a F o r e l a n d Ba s i n s : I n s i g h t s f r o m Ph y s i c a l M o d e l i n g a n d Di s c u s s i o n YI N Ho n g we i , W ANG Zh e , W ANG Xi n 。 ,W U Zh e n y u n 1 S c h o o l o f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s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n j i n g 2 1 0 0 9 3 , C h i n a ; 2 D e p a r t me n t o f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s , 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H a n g z h o u 3 1 0 0 2 7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S a l t l a y e r h a s a s i g n i fi c a n t i n H e n c e o n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 d e f o n n a t i o n a n d e v o l u t i o n o f Ku q a f o r e l a n d 1 ) a s i n S t r u c t u r a l s t y l e s a r e q u i t e d i f f e r e n t i n t h e s t r a t a b e n e a t h a n d a b o v e s a l t S t r a t a a b o v e s a l t a r e ma i n l y d e f o r me d b y b r o a d f o l d i n g w h i l e s t r a t a b e n e a t h s a l t a r e mo s t l y d e f o r me d b y c l o s e l y - s p a c e d t h r u s t s B a s e d o n s e a l e d p h y s i c a l e x p e r i me n t s , we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d e f o r ma t i o n p a t t e r n a n d me c h a n i c s o f Ku q a s a l t r e l a t e d s t r u c t u r e s Mo d e l i n g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Ku q a s a l t r e l a t e d s t l u c t u r e s a r e p r i ma r i l y c o n t r o i l e d b y r e g i o n a l c o mp r e s s i o n a n d g r o wt h s e d i me n t a t i o n S a l t s t r u c t u r e s n e a r t h e b a c k e n d , s u c h a s Ke l a s u M d b e l t , a r e c o n t r o l l e d b y r e g i o n a l c o mp r e s s i o n , a n d s a l t s t r u c t u r e s n e a r t h e fi o n t e n d , s u c h a s Q i u l i t a k e f o l d b e l t , h a v e a s i g n i f i e a n t i n fl u e n c e f r o m t h e h e a v y g r o wt h s e d i me n t a t i o n j n t h e n e a r b y B a i c h e n g s y n c l i n e Ke y wo r d s : K u q a f o r e l a n d b a s i n , p h ) ,s i c a l mo d e l i n g , s a l t s t ruc t u r e , Q i u l i t a k e Au t h o r : Y i n H o n g w e i , P r o f e s s o r E m a i l : h w y i n州u e d u c n L 一 1 日 J吾 新 生代 以来 ,由于印度板块 与欧亚板块 的碰 撞 ,导致中亚地区发生了强烈的陆内变形,古天 山造L l I 带在渐新世晚期一中新世早期再生复活, 库车前陆盆地就是在此构造背景下,发育于天l I j IJ l 脉两侧的多个前陆盆地和山问盆地中的其中一 个 ( H e n &i x e t a 1 ,1 9 9 4 ;L u e t a 1 ,l 9 9 4 ;贾承 收稿日期:2 0 1 1 一 O I 一 0 6 ;修回15 t 期:2 0 1 1 0 3 1 7 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 ( 4 0 8 0 2 1 3 4) 和吲家科技重大专项 ( 2 0 0 8 Z X 0 5 0 0 9 0 0 1 , 2 0 0 8 Z X 0 5 0 2 9 0 0 2 ) 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 尹宏伟,男,1 9 7 1 -4 g = , 博七, 教授,主要从事构造分析和构造物理、数值模拟等领域的研究T作; E - m a i h h w y i n n j I J le c 1 u n 报 S 学 质 也 C 校 H 高 g 址 2 期 尹宏伟等:库车前陆盆地新生代盐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 物理模拟和讨论 3 0 9 造,1 9 9 7 ;Y i n e t a 1 ,1 9 9 8 ;卢华复等,1 9 9 9 )。 库 车前陆盆地 大致呈北东东 向夹持于南天 山造 山 带与塔北隆起之间 ,以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为 主 ,面积为2 8 5 0 0 k m 。盆地 自南天 山向前陆方 向依次分为北部单斜带 、克依构造带 ( 克拉苏与 依奇克里克构造带 )、拜城凹陷和阳霞凹陷、秋 里塔格构造带和塔北前缘隆起带 ,基本的格局为 “ 四带两凹” ( 图1 )。 库车前陆盆地近年来研究热度的持续走高有 两个主要的原 因 ,其 中一个是本地 区蕴含 了丰富 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是 “ 西气东输”工程的重要 源区,另外一个是因为库车北临南天山造山带, 这对于研究天山新生代的隆升也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库车地区的研究早在上世纪5 0 年代就已 经开始 ( 贾承造等,2 0 0 8 ),随着9 0 年代克拉2 气 田的发现,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汇集此地区,研 究 的广度也逐 渐提 高 ,涉及构造 、地球物理 、地 球化学等诸多领域。在这些研究中,该地区的岩 盐无疑是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库车前陆盆地是 典型的含盐盆地 ,盆地内主要发育两套盐层 ,古 近纪的库姆格列木组和新近纪的吉迪克组。以库 车一康村一线为界 ,库姆格列木组主要分布在该 线以西 ,而吉迪克组则主要分布在该线以东 ,本 论文所要讨论的是位于该线以西地区的盐构造 。 库车盆地西段的盐构造 自下而上分为3 个层 序 : ( 1 )盐下层序,由三叠系 、侏罗系和下白 垩统组成 ,为一套陆相砂泥岩组合 ,其中下侏 罗统发育有煤系地层 ; ( 2) 盐层 ,为古新统一 始新统库姆格列木组膏盐层; ( 3 )盐上层主要 由渐新统苏维依组、中新统吉迪克组和康村组 、 上新统库车组和第四系组成,主要是砂泥岩和砾 岩 ( 汤良杰等,2 0 0 3 )。近2 0 年来 ,前人已对库 车前陆盆地的构造变形机制、变形特征及构造演 化做出了大量的研究 ( 贾承造,l 9 9 7 ;贾东等, 1 9 9 7 ;Y i n e t a 1 ,1 9 9 8 ;卢华复等,1 9 9 9 ;刘志 宏等,2 0 0 0 ;汪新等,2 0 0 2 ;管树巍等 ,2 0 0 3 ; 李世 琴 ,2 0 1 0),近几年来 ,又特别针对盆地 内 盐构造 的构造样式 、构造变形特征 、形成机理及 对 油气 藏 形成 的影 响做 了更 为深 入 的研 究 ( 汤 良杰等 ,2 0 0 3 ,2 0 0 6 ;邬光辉等,2 0 0 4 ;王子煜 等,2 0 0 2 ;余一欣等 ,2 0 0 6 ,2 0 0 8 ;陈书平等, 2 0 0 4 ;万桂梅等,2 0 0 7 ;金文正等,2 0 0 7 ;何登 发等,2 0 0 9 ;汪新等,2 0 0 9 )。盆地变形前缘的 秋里塔格构造带是近年来库车地区的一个研究重 点。已有的研究表明,秋里塔格盐丘的形成受到 多种因素的影 响 ,余一欣等 ( 2 0 0 6)认为基底先 存构造对秋里塔格盐丘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控制作 用,汪新等 ( 2 0 0 9 ) 提出秋里塔格地区存在早期 被动底辟构造,这一早期被动底辟影响了秋里塔 格地区的构造演化 。 本次研究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 ,对库车 前陆盆地新生代盐构造的形成过程与形成机制做 了新的探讨。研究的结果揭示 ,区域挤压及同构 造沉积是影响库车前陆盆地盐构造变形的两大主 控 因素。 2 模型设计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物 图1 库车前陆盆地位置与构造带划分图 ( 据陈书 平等, 2 0 0 4 ) F i g 1 S c h e ma t i c t e c t o n i c ma p o f K u q a f o r e l a n d b a s i n ( f r o m C h e n e t a 1 ,2 0 0 4) 3 l O 高校地质学报 1 7卷 2期 理 模拟 在实 验室 条件 下重 塑 自然界 中 的构 造变 形 ,但其 目的不仅局限于此 ,而是要通过可控的 实验来对这些构造变形 的形成机制及其演化过程 的假说加 以验证 。物理模拟发展至今 日已有近两 个世纪之久 ,在现代构造地 质学 的发展过程 中发 挥 了重要作用 ( K o y i ,1 9 9 7)。近年来 ,物理模拟 方 法在 国内构造变形领域也得 到广泛应用 ( 王子 煜,2 0 0 2 ;陈书平等,2 0 0 4 ;周建勋和周建生, 2 0 0 6 ;刘玉萍等,2 0 0 8 ;马宝军等,2 0 0 8 )。 物理模拟在盐构造的研究进展中也有着不可 替代的地位 ,纵观盐构造研究历史 ( J a c k s o n , 1 9 9 5 ) 可以发现,不论是之前的流体期还是之后 的脆性期 ,期间论点的提出以及对假说的验证 , 主要是依靠物理模拟实验来支撑的 ( V e n d e v i l l e e t a 1 , 1 9 9 2 ;V e n d e v i l l e a n d G e , 1 9 9 5 ;Wi t h j a c k a n d Ca l l a wa y, 2 0 0 0; C o s t a a n d Ve n d e v i l l e, 2 0 0 2; D o o l e y e t a 1 ,2 0 0 7)。包括现在,数值模拟在盐 构造运动学与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 得到彰显 ( I s ma i l Z a d e h e t a 1 ,2 0 0 1 a ;P e r i c a n d Cr o o k, 2 0 0 4; Ma s s i mi e t a 1 , 2 0 07; Ch e mi a e t a 1 , 2 0 0 9 ; Y i n e t a 1 ,2 0 0 9 ),但作为发展了近两个世 纪之久的传统研究 方法一物理模拟 ,依然作 为主 导在此研究领域继续发挥其作用。 同以往研究盐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类似,我们选 择硅胶来模拟岩盐,选择石英砂来模拟脆性地层。 实验中所选择 的硅胶的密度为9 2 6 k g m ,粘度为 1 2 1 0 P a s ,石英砂的密度为1 2 9 7 k g m 。我们的 物理实验按照相似原理设计 ,模型的尺度与材料 的选择满足相似性原理的要求。表l 给出了实验模 型的参数 ,实验 中的长度 比例为51 0 。 。 。 ,即模型 中的 1 c m代表 自然界 中的2 k m,密度 比约为0 5 , 粘度 比 ( 岩盐与硅胶 )约为 1 21 0 ,由此可得 时间比为4 , 41 0 ,即实验 中1 h 约代表 自然界中 2 61 0 a 。实验 中挤压的速率设 为0 0 0 2 mm s , 挤压 时间总计2 0 h ,缩短量为l 4 4 c m,缩短率为 2 6 。所模拟的原型为在5 2 M a 内缩短2 8 8 k m 的 挤压构造运动 ,挤压速率为5 5 m m a 。已有的研 究表明库车盆地缩短量为 1 8 4 0 k m ( Y i n e t a 1 , 1 9 9 8 ;B u r c h i f e l e t a 1 ,1 9 9 9 ; 余一欣,2 0 0 6 ) 。本 文以库车盆地西段为模型原型,构造平衡与恢复 及同构造沉积层分析显示库车盆地西段的缩短约 2 3 k m ( 李世琴 ,2 0 1 0),并且主要发生在上新世 ( 5 2 5 8 Ma )之后 。 实验共设计了两个模型 ( 图2),并考虑区域 挤压以及同构造沉积对库车前陆盆地盐构造形成 的影 响。两个模型的初始长宽均为5 5 0 mm2 5 0 m m 。模型1 高为3 1 m m, 包括5 m m 底部玻璃珠层, 1 0 mm下砂层 ,6 mm硅胶层 ,及 1 0 mm上砂层 ; 模型2 高为2 6 m m,包括1 0 m m 下砂层,6 m m 硅胶 层 ,及 1 0 m m上砂层。实验中硅胶模拟岩盐层 ,石 英砂模拟脆性围岩地层,模型1 中加入5 m m 厚的玻 璃珠以减少模型与底板问的摩擦。实验中左侧挡 板固定 ,右侧挡板在可以精确定速步进电机的推 动下向左推进。作为实验过程的记录采集系统, 用模 型顶部与侧面两台相机按 固定 的时间间隔进 行拍 照 ,以分别记录模 型顶 面与侧面变形过程。 实验结束后 ,在模型的表 面加入一薄层的石英砂 作为保护层 ,洒水将模型浸湿 ,最后每隔一定距 离对模型切割剖面,以便对模型内部进行观察。 3 实验结果 3 1 模型1 在挤压 的早期 ,靠近挤 压端一侧几乎 同时发 育两条逆 冲断层 ,一条发育在硅胶上覆层 ,一条 表l 库车盐构造物理模型参数 Ta b l e 1 S c a l i n g p a r a me t e r s i n t h e p h y s i c a l e x p e r i me n t s o f Ku q a f o r e l a n d b a s i n 2期 尹宏伟等 :库车前陆盆地新生代盐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 : 物理模拟和讨论 3 1 1 B T J E E = : = : I 、 l 1 删 向 当新 A, Cr o s s s e c t i o n ; B , Ma p v i e w 图2 模型设计图 F i g 2 Mo d e l s e t u p 发育在硅胶下覆层 ,两条断层的方 向不 同,硅胶 下覆层的断层向挤压方向逆冲,而上覆层的断层 反 向逆冲 ( 图3 B)。当缩短 量达N6 o mm时 ( 图 3 C),硅胶下伏砂层变形前端发育一条新的逆 冲断层 ,逆冲方向向前 ,同时老断层停止活动, 而硅胶上覆层中先前反向逆冲断层保持活动,位 移继续增 大 。随着挤压量的继续增大 ,硅胶上下 陆续有新 的断层形成 ,断层数量逐渐增加 ( 图 3 D F ,图4 D F)。当总缩短量为1 4 4 mm时 ,硅胶 的下方总共发育了4 条逆断层 ,而硅胶上方发育 了 3 条逆冲断层 ,硅胶上覆砂层的变形前端距离推进 挡板约2 5 0 m m,远大于硅胶下覆砂层变形前端距 离推进挡板 的8 0 m m ( 图3 F ,图4 F)。 观察最终的剖面 ( 图5)可以发现 ,自挤压 端向前陆方向,整个模型呈一个楔体形态 ,即靠 近挤压端厚 ,向前则逐渐减薄。整个模型的变形 范围有限,变形的方式和垂向的不协调性受到硅 胶的控制。以硅胶为界 ,其上下砂层的变形方式 有着明显的不同。硅胶上覆砂层的变形传播距离 较远,而硅胶下覆砂层的变形则主要集中在靠近 挤压端 ( 图3 F , 图4 F 和图5 )。硅胶以下紧密排布 的前展式叠瓦冲断构造为主,由4 至5 条逆断层共 同组成 ,硅胶 以上 变形则 以推覆构造为主 。在挤 压端 附近 ,硅胶 沿断层 向上运移 ,形成盐底辟构 造 。 3 2 模型2 模型2 在模型l 的基础上做了两点改变。其一 是取 消了模 型底部 的玻璃珠层 ,其二是在挤压过 程 中加入 了同构造沉积 ( 图6 , 7, 8 中的白绿相间 的石英砂层 )。与模型1 所观察到的现象一样 ,硅 胶 的存在将模 型分为变形特征迥异 的上下两个构 造层 。以硅胶为界 ,下构造层变形则主要集 中在 靠近挤压端9 O m m的范围之内 ( 图6 F 和图8 ),主 要变形特征为紧密排布的前展式叠瓦冲断构造, 由4 至5 条逆断层共 同组成。模型2 与模型 1 的下构 造层变形特征基本一致 ,表 明玻璃珠对 改变模 型 底部滑脱层强度及摩擦强弱的作用不明显。 同构造沉积作用对模型的构造形成与演化的 影响非常明显。尤其是对上构造层变形的影响。 相同区域缩短条件下,含大规模同构造沉积的模 型 ( 模型2 ,图6 , 7 , 8 )上构造层中的变形传播距 离大于不含同构造沉积的模型 ( 模型1 , 图3 , 4 , 3 l 6 高校地质学报 1 7卷 2期 卢华复, 贾东, 陈楚铭, 等 1 9 9 9 库车新生代构造性质和变肜时间【 J l _ 地学 前缘, 6 ( 4 ) : 2 1 5 - 2 2 1 马宝军, 漆家福, 于福生, 等 2 0 0 8 准噶尔盆地车一 莫 降起构造特 征及物理模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 2 ( 1 ) : 3 6 4 1 汤良杰, 贾承造, 皮学军, 等 2 0 0 3 , 库车前陆褶皱带盐相关构造样式 l J l _ 中旧科学( D 辑) , 3 3 ( 1 ) : 3 8 4 6 汤良杰, 李京吕, 余一欣, 等 2 0 0 6 库车前陆褶皱一 冲断带盐构造差 异变形和分段性特征探讨f J J 地质学报, 8 0 ( 3 ) : 3 1 3 3 2 0 万桂梅, 汤良杰, 金文正, 等 2 0 0 7 膏盐层在库车秋里塔格构造带构 造变形及成藏中的作用 J 1 _ 地质科学, 4 2 (4 ) : 6 6 6 6 7 7 汗新, 贾承造, 杨树锋 2 0 0 2 南天山库车褶皱冲断带构造几何学和 运 动学f J 】 地质科学, 3 7 ( 3 ) : 3 7 2 3 8 4 新, 唐鹏程, 谢会文, 等 2 0 0 9 库车坳陷西段新生代盐构造特征及 演化f J 1 _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 3 ( 1 ) : 5 7 6 5 于子煜 2 0 0 2 库车坳陷断层控制下的盐岩塑性流动及对 L 覆地层 构造影响的沙箱模拟l J J 石油实验地质, 2 4 ( 5 ) : 4 4 1 4 4 5 邬光辉, 王招明, 刘玉魁, 等 2 0 0 4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盐构造运动 学特征 地质论评 ,5 O ( 5 ) : 4 7 6 4 8 3 余一欣 2 0 0 6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盐相关构造及其形成机理 【 D1 北京: 中国石 油大学 : 1 - 1 0 0 余一欣, 马宝军, 汤良杰, 等 2 0 0 8 库车坳陷西段盐构造形成主控因 素【 J 1 油勘探 玎发, 3 5 ( 1 ) : 2 3 2 7 余一欣, 汤良杰, 乍京昌, 等 2 0 0 6 库车前陆褶皱一 冲断带基底断裂 对盐构造形成的影响 J 1 地质学报, 8 0 ( 3 ) : 3 3 0 3 3 6 周建勋, 周建生 2 0 0 6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变形机制: 物理模拟 和讨论f J 1 中国科学( D 辑) , 3 6 ( 6 ) : 5 0 7 5 1 9 Re f e r e n c e s: B u r c h fi e l B , B r o w n E , D e n g Q, e t a 1 1 9 9 9 Cr u s t a l s h o r t e n i n g o n t h e ma r g i n s o f t h e T i a n s h a n , X i i a n g , C h i n a J 】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G e o l o g y Re v i e w, 41 ( 8 1 : 66 5 -7 0 0 C h e mi a Z S c h me l i n g H a n d Ko y i 2 0 0 9 T h e e f f e c t o f t h e s a l t v i s c o s i t Y o n f u t u r e e v o l u t i o n o f t h e G o r l e b e n s a l t d i a p i r , G e r ma n y f J 1 T e c t o n o p h y s i c s , 4 7 3 ( 3 - 4 ) : 446 4 5 6 ( ; h e n S h u p i n g , T a n g L i a n g j i e , J i a C h e n g z a o , e t a 1 2 0 0 4 T e e t o n o p h y s i e a l mo d e l i ng o f t wo k i n d s o f s t r e s s t r a n s mi s s i o n f o r ifts f o r for mi n g I h e s a l t s t r u c t u r e i n Q i u l i t a k e s t r u c t u r a l z o n e l J J J o u r n a l o f Xi a n S h i y o u Un i v e r s i t y (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 1 9 ( 1 ) : 6 一 l 0 Co s t a E a nd Ve n d ev i l l e B C2 00 2Ex pe r i me nt a l i ns i g h t s o n t h e g e o me t r y a n d k i n e ma t i c s o f f o l d a nt i t h r u s t b e l l s a b o v e we a k , v i s c o u s e v a p o r i t i e d e c o l l e me n t I J J o u r n a l o f S t r u c t u r a l G e o l o g y , 2 4 :1 7 2 9 -l 7 3 9 Do o le y T P J a c k s o n M P A a n d Hu d e e M R 2 0 0 7 I n i t i a t i o n a n ( t g r o wt h o f s a l t b a s e d t h r u s t b e l t s o n p a s s i v e ma r g i n s : r e s u l t s f r o m p h y s i c a l mo d e l sJ 1 B a s i n Re s e a r c h , 1 9 : l 6 5 1 7 7 Gu a n S h u we i ,Wa n g Xi n ,Ya n g S h u f e n g , e t a 1 2 0 03 3 - D S t r u c t ur a l a n a l y s i s o n t h e K u q a s Q i u l i t a g a n t i c l i n e z o n e o f t h e s o u t h e r n T i a n s h a n mo u n t a i n s , C h i n a G e o l o g i c a l R e v i e w , 4 9 ( 5 ) : 4 6 4 1 7 3 ( i n C h i n e s e w it h E n g l i s h a b s t r a c t ) H e D e n g f a , Z h o u Xi n y u a n , Y a n g Ha ij u n , e t a 1 2 0 o 9 G e o l o g i c a l s t r u e h i r e a n d i t s c o n t r o l s o n g i a nt o i l a n d g a s f i e l ds i n Ku qa d e p r e s s i o n, T a r i m b a s i n : A c l u e f r o m n e w s h o t s e i s mi c d a t a Ge o t e e t o n i e a e l Me t a l l o g e n i , 3 3 ( 1 ) : 1 9 - 3 2 ( 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 l i s h a b s t r a c t ) He n &i x M S , Du mi t r u T A a n d Gr a h a m S A1 9 9 4 L a t e Ol i g o c e n e e a r l y Mi o c e n e u n r o o fi n g i n t h e Ch i n e s e Ti a n s ha n :An e a r l y e f f e c t o f t h e I n d i a A s i a c o l l i s i o n I J 1 G e o l o g y , 2 2 : 4 8 7 4 9 0 I s ma i l- Z a d e h A,T a l b o t C,Vo l o z h Y A, e t a 1 2 0 01 Dy n a mi c r e s t o r a t i n n o f p r o f i l e s a c r o s s d i a p i r i e s a I t s l r u e l u r e ,s : n u me r ic a l a p pr o a ( h a n ( I i l s a p p l i c a t i a n s J ll T e c l a n o p h y s i e s , 3 3 7 ( 1 2 ) : 2 3 - 3 8 J a c k s o n M a n d Ve n de v i l l e B1 9 9 4Re g i o n a l e x l e I l s i o n a s a g e o l o g i ( t r i g g e r f o r d i a p i r i s m B u l l e t i n o f t h e Ge o l o g i c a l S o c i e l y o t A me r i c a , 1 0 6 ( 1 ) : 5 7 - 7 3 J a c k s o n M P A 1 9 9 5 R e t r a s p c e t i v e S a l t T e c t o n i c s【 M J a k s , , l M P A, Ro b e r t s D G a n d S n e l s o n S , ( E d s ) , S a l t F e c t o n c i s : it g M)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 AAPG Me mo i r , 65 : 1 2 8 J i a Ch e n g z a o ,Zh a o Zh e n g z ha ng ,Du J i n hu ,e t a 1 2 0 0 8P e l r o Ch i n a k e y e x p l o r a t i o n Do ma i n s :g e o l o g i c a l c o g n i t i o n ,c or e l e c hn o h ) g y , e x p l o r a t i o n e f f e c l a n d d i r e c t i o n【 J 1 P e t r o I e u o l E x 1 ) l o r a t l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 3 5 (4 ) : 3 8 5 - 3 9 6 ( 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 l i s h a b s t r a c t ) J i a Ch e ng z a o1 9 97Th e Sl r u c l u r a l Fe a l il r e a l l ( 1 I I S l I H I i O OS I O Hy d r o c a r b o n i n I h e T a r i m B a s i n , C h i n a【 M1 B e i j i n g :P c l r o l e l l ln I n d u s t r y P r e s s : 4 3 8 ( i n C h i n e s e ) J i a Da n g ,L u Hu a f u ,Ca t Do n g s h e n g , e l a 1 1 9 9 7 S t r u c t u r a l| I f l a l y s i s a t ku q a f o r e l a n d foh t t h r us t be l t a h mg t h e n o r t h e r n ma r g i n o f Ta r i m b a s i n【 J 1 G e o t e c t o n i e a e t Me t a l l o g e n i , 2 1 ( 1 ) : I 一 8 ( 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 l i s h a b s t r a c t ) J i n We n z h e n g , T a n g L i a n g j i e , Wa n g Qi n g h u a , e l a 1 2 0 0 7 S l r u !l u r a l s e g me n t a t i o n o f t h e e a s t e r n Qiu l i t a g s t r u c t u r a l h e l l i n K u q a fi ) r e l a n l b a s i n , X i n j i a n g f J 1 G e o t c c t o n i c a e l Me l a l l o g e n i a , 3 1 ( 3 ) : 3 0 0 3 0 7 ( 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 l i s h a h s t r a c ! ) Ko y i H1 9 9 7 An a l o g u e mo d e l l i n g : f r o m a q u a l i l a l i v e l o a q u a n t i l a l i v e l c c h n i q u e A h i s t o r i c a l o u t l i n e 【 J 1 J o u r n a l o f P e l r a l e n m( ; e o l o g y , 2 0 f 2 1 : 2 2 3 -2 3 8 Li Sh i q i n 2 01 0 Co mp r e s s i o n s a l t t e c l a n t e s a n d s y n k i n e mal i c s f r a l a r e c o r d i n t he mi d d l e t o we s t e r n Ku q a f o r e l a n d ba s i n, s o u t h e r n T i a n s h a n D 1 Ha n g z h o u: P h D D e s s e r t a t i o n o f 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i y : l l 0 H0 Li u Yu p i n g , Yi n l l o n g we i , Zh a n g J i e ,e t a 1 2 0 0 8 Ph y s i a l mo d e l i n g O I 1 d o u b l e d e c o l l e m e n t s s l r u c t u r e i n foh t a n ti t h ms l b e l l I J 1 P e tr o l e u m Ge o l o g y a n d E x p e r i me n t , 3 0 ( 4 ) : 4 2 4 - 4 2 8 ( i n C h i n e s e w i l h E n g l i s h a b s t r a c t ) L i u Z h i h o n g , L u Hu a f u , L i X i j i a n , e l a 1 2 0 0 0 F e e t o n i ( e v o l u t i o n( I f K l u i a r e j u v e n a t e d f o r e l a n d b a s i n J 1 S c i e n c e G e o l o g i c a S l u t a 3 5 ( 4 ) : 4 8 2 4 9 2 ( 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 l i s h a b s t r a c 1 ) L u Hu a f u, J i a Da n g , th e n Ch u mi n g , e t a 1 1 9 9 9 Na t u r e a n d l i mi n g o f t h e Ku q a C e n o z o i c s t r u c t u r e s【 J I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F r o n t i e r s , 6 ( 4 ) : 2 1 5 - 2 2 1 ( 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 l i s h a h s t r a c t ) L u H F , Ho we l 1 D G, J i a D, e l a 1 1 9 9 4 Re j u v e n a l i o n o f I h e Ko q a f o r e l a n d b a s i n , n o fl h e r n fl a n k o f t h e T a r i m) a s i n , N o r t h e r n C h i n a I nte r n a t i o n a l Ge o l o g y Re v i e w, 3 6 :l 1 51 1 1 5 8 Ma B a o j u n , Q i J i a f u , Y u F u s h e n g , e t a 1 J 】2 0 0 8 P h y s i c a l mo d e l i n g o f d e f o r ma t i o n f o r t h e t h e Mo P a l e o U p l i f t , J u n g g a r b a s i n Ge o t e c t o n i c a e l Me t a l l o g e n i a , 3 2 ( 1 ) : 3 6 4 1 ( i n C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 l i s h a b s t r a c t ) Ma s s i mi P , Q u a r t e r o n i A , S a l e r i F , e l a 1 2 0 0 7 Mo d e l i n g o f s a l t l e e k m i c s 【 J 1 C o mp u t e r Me t h o d s i n Ap p l i e d Me c h a n i c s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 I 9 7 ( 1 4 ) : 2 8 1 2 9 3 Pe r i c D a nd Cr o o k A2 0 0 4Co mp u t a t i o n a l s t r at e g i e s f o r p r e , l i c i i w g e o l o g y w i t h r e f e r e n c e t o s a l t t e c t o n i c s【 J l _ C o m p u t e r Me t h o t s i n Ap p l i e d Me c h a n i c s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 1 9 3 ( 4 8 - 5 1 ) : 5 1 9 5 5 2 2 2 , T a n g L i a n g j i e , J i a C b e n g z a o , P i X u u n , e t a 1 2 0 0 3 S t y l e s o f s a l l - r e l a l e d t e c t o n i c s i n t h e Ku q a f o r e l a n d f o l d h e l l 【 J 】 _ S c i e n c e i n C h i n a( S e r i e s D ) , 3 3 ( 1 ) : 3 8 - 4 6 ( 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 l i s h a b s t r a c t) T a n g L i a n g j i e , L i J i n g c h a n g , Y u Y i x i n , e t a 1 2 0 0 6 D i f f e r e n ti a l s a l t 2期 尹宏伟等:库车前陆盆地新生代盐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 物理模拟和讨论 3l 7 t e c t o n i c d e f o r ma t i o n a n d s e g me n t a t i o n o f t h e Ku q a f o r e l a n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