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濮凹陷南部沙三中段构造调节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pdf_第1页
东濮凹陷南部沙三中段构造调节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pdf_第2页
东濮凹陷南部沙三中段构造调节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pdf_第3页
东濮凹陷南部沙三中段构造调节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pdf_第4页
东濮凹陷南部沙三中段构造调节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东濮凹陷南部沙三中段构造调节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5 卷第1 期现代地质 V 0 1 2 5 N o 1 2 0 1 1 年2 月 G E O S C I E N C E F e b 2 0 1 1 东濮凹陷南部沙三中段构造调节带对沉积体系的 控制作用 梁富康1 ,于兴河1 ,慕小水2 ,李胜利1 ,许书堂2 , 刘玮1 ,邹敏1 ( 1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 0 0 0 8 3 ;2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濮阳4 5 7 0 0 1 ) 摘要:东濮凹陷是一个由其东部的兰聊断层拉伸活动造成的新生代伸展断陷盆地。构造调节带是东濮凹陷南部发育的 主要变换构造类型。根据断层的组合特点与断距变化,归纳出4 种倾向类型、3 类叠覆类型,并根据其组合关系细分出 1 1 种构造调节带类型,且在东濮凹陷南部识别出其中的8 种类型。东濮凹陷南部的构造调节带对沉积体系的发育有控 制作用:西部斜坡带发育的同向调节带可作为物源通道,发育大面积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兰聊断裂带下降盘中的断鼻 调节带也可作为物源出E l ,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中央隆起带中的背向调节带起分隔次级汇水盆地的作用。东 濮凹陷南部的调节带形成机制与兰聊断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有关,兰聊断裂的断面形态、活动差异及走滑运动分 量是调节带形成的主控动力学机制。 关键词:东濮凹陷;调节带;沉积体系;成因机制 中图分类号:T E l 2 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0 0 0 8 5 2 7 ( 2 0 1 1 ) 0 l 一0 0 5 5 0 7 A c c o m m o d a t i o nZ o n e sa n dT h e i rC o n t r o l so nD e p o s i t i o n a lS y s t e mi nt h e M i d d l eo fT h i r dM e m b e ro fS h a h e j i eF o r m a t i o n ,S o u t ho fD o n g p uS a g L I A N GF u k a n 9 1 ,Y UX i n g h e l ,M UX i a o s h u i 2 ,L IS h e n g 1 i 1 ,X US h u t a n 9 2 , L I UW e i l ,Z O UM i n l ( 1 S c h o o l 矿E n e r g yR e s o u r c e s ,C h i n aU m v e r s i t yo f G e o s c e n c e s ,& q n g1 0 0 0 8 3 ,C h i n a ; 2 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 伪捌凹僦眦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Z h o n g y u a nO 删C o m t x m y ,S I N O P E C ,P u y a n g ,t t e n a n4 5 7 0 0 1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D o n g p us a gi saC e n o z o i ce x t e n d - f a u l t e db a s i nf o r m e db ye x t e n s i o nc o n t r i b u t e db yL a n h a of a u l t A c c o m m o d a t i o nz o n e sa r em a i nt y p e so ft r a n s f e rz o n e sd e v e l o p e di ns o u t ho fD o n g p us a g B a s e do nf a u l t Sc o n f i g u - r a t i o na n dd i s p l a c e m e n t ,f o u rt e n d e n c yt y p e sa n dt h r e eo v e d a pt y p e sa r es u m m a r i z e d ;m o r e o v e r ,e l e v e nt y p e so f a c c o m m o d a t i o nz o n e sa r ec o n f i r m e d ,a m o n gw h i c he i g h ta l ef o u n di ns o u t ho fD o n g p us a g A c c o m m o d a t i o n z o n e sc o n t r o l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d e p o s i t i o n a ls y s t e m si ns o u t ho fD o n g p us a g :S y n t h e t i ca c c o m m o d a t i o nz o n e s f o r m e di nw e s ts l o p eC a na c ta sas e d i m e n te x i to fl a r g ed e l t as y s t e m ;F a u l t n o s ei nd e g r e s s i v eb l o c ko fL a n l i a o f a u l tC a l la l s op l a y 嬲a ne x i to fr e l a t i v e l ys m a l lf a nd e l t as y s t e m ;A n t i t h e t i ca c c o m m o d a t i o nz o n e si nc e n t r a lu p l i f tz o n e ,h o w e v e r ,s e p a r a t es e c o n d a r yc a t c h m e n tb a s i n s T h ef o r m i n gd y n a m i c sm e c h a n i s mo fa c c o m m o d a t i o n z o n e si sc l o s e l yc o r r e l a t i v ew i t hg e o m e t r ya n dk i n e m a t i c so fL a n l i a of a u l t ,w h o s ec r o s ss e c t i o ns h a p e ,d i s p l a c e m e n tv a r i a t i o na n ds t r i k e s l i pa r et h ed o m a i nc o n t r o l l i n gf a c t o r s K e yw o r d s :D o n g p us a g ;a c c o m m o d a t i o nz o n e ;d e p o s i t i o n a ls y s t e m ;f o r m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 收稿日期:2 0 1 0 1 0 1 8 ;改回日期:2 0 1 0 1 2 2 8 ;责任编辑:孙义梅。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1 0 7 2 0 8 4 ) ;国家重大专项项目( 2 0 0 8 Z X 0 5 0 5 6 0 0 2 0 2 一0 1 ) 。 作者简介:梁富康,男,博士研究生,1 9 8 2 年出生,石油地质学专业,主要从事盆地构造与沉积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E m a i l :f r a n k 2 0 0 8 1 6 3 c o m 。 通信作者:于兴河,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 9 5 8 年出生,石油地质学专业,主要从事沉积学和油气地质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 工作oE m a i l :b i l l y u c u g b e d t Lc a 。 万方数据 现代地质 2 0 1 1 伍 0 引言 沉积盆地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众多,构造因 素是其中最重要的凶素之一曲。在进行复杂伸 展断陷盆地( 如东濮凹陷) 的构造解析时,经常用 到构造调节带理论。 F a u l d s 等1 9 9 8 年研究美国盆岭省的区域构 造分段作用时,首次提出构造调节带( a c e o m m o d a t i o nz o n e ) 的术语。F a u l d s 认为:在为了保持区 域伸展应变守恒而产生的伸展变形构造变换体系 中,可以划分为传递带和调节带两类。其中, 传递带( t r a n s f e rz o n e ) 被定义为调节大量走滑运动 分帚的横向延伸( 即平行伸展方向) 到稍微斜向延 伸的断层带;而调节带被定义为调节叠覆的止断 层组或正断层带之间应变传递的一组构造。尽管 F a u l d s 首先提出调节带的术语,但足M o r l e y 早在 1 9 9 0 年研究东_ 仁裂谷中的构造变换体系时已经 应用了类似的概念8 j ,只不过他并没有细分为传 递带和调节带两类,而是将之统称为传递带。由 于翻译的原因,国内众多学者将之称为“调节 带”、“转换带”j 、“变换带”或“变换构造”, 从而易造成概念上的混淆。陈发景曾经专门对此 作厂概念上的理顺引。本文根据东濮凹陷构造 变换中缺乏走滑运动分量的特点,运用F a u l d s 的 分类方案,将论述的变换构造类型统称为调 节带。 传统的调节带分类以M o r l e y 的方案最为普遍, 即按照断层的倾向( 同向、对向和背向) 和相互问 的叠覆程度( 趋近、卺覆和平行) ,再加上较为特 殊的背向共线型,将这类变换构造划分为l O 类【s j 。困内有些学者就沿用此分类方案对松辽盆 地和惠民c U l 陷的变换构造展开讨论L 9 川。F a u l d s 在 沿用M o r l e y 分类方案的基础上,将变换构造划分 为传递带和调节带两大类,每一类义根据其中发 育的构造几何特征细分成若下类,并强调多个变 换构造的条带状规律排列特点,以强调区域上的 构造分段作用川。此外,还有国内学者根据构造 走向上的断层延伸、断距变化、褶皱特点和地形 变化等特征对变换构造进行的分类0 1 2 - 1 3 。 l 区域地质概况 1 1 区域构造位置 东濮口r 1 陷位于渤海湾新牛代裂谷盆地西南端, 东侧以兰聊断裂为界与鲁西隆起为邻,西侧以五 星集、石家集、长垣等断裂为界与内黄隆起相接, 南以兰考一封丘断层为界与兰考凸起相邻,北以 马陵断层为界与莘县凹陷相望,盆地走向总体E 呈北北东向,南宽北窄,总面积约53 0 0k m 2 | 1 4 3 。 相对于渤海湾盆地的其他凹陷而言,东濮凹陷形 成于相对较晚的古近纪,盆地底部缺少孔店组地 层沉积。前梨园以南地区即为本文讨论的东濮凹 陷南部( 图1 ) 。 东濮凹陷隶属于新生代裂陷盆地,发育的沉 积地层包括沙河街组( E s ) 、东营组( E d ) 、馆陶 组( N g ) 、明化镇组( N m ) 和平原组( Q ) ,其中沙 河街组内的沙三中亚段( E s ,中) 是盆地强烈拉伸 期形成的沉彩 地层,岩性为灰色泥岩及薄层粉砂 岩,其沉积环境普遍认为是深湖一半深湖、三角 洲、浊流及扇三角洲。由于沙三中亚段沉积期为 盆地的强烈拉伸期,该时期对油气的形成与分布 有决定意义,因此本文选定该时期的构造调节带 作为分析对象。 1 2 断裂体系发育 东濮凹陷的断裂体系主要呈N N E 向延伸。兰 聊断层为东濮凹陷的东侧边界断层,以桥口一白 庙为界,兰聊断层在北部为一支,南部为两支( 图 1 ) ,为东濮凹陷的一级断层。东濮凹陷的二级断 裂控制着盆地的东西分带特征,该级别的断层有 以下几个体系:( 1 ) 长垣一石家集一马寨一六塔一 宋庙断裂体系,该断裂体系为左列、N N E 向的东 倾断层,向东控制着凹陷的西部次凹带的沉积格 局,向阿其上升盘发育的眄部西坡带有一系列的 地层超覆和剥蚀现象;( 2 ) 黄河一文西号一义阿 号一文西号一卫西号一观城断层,该断裂 体系为左列、N N E 向的西倾断层,东侧的上升盘 控制着中央低凸带( 即习惯卜成为“中央隆起带”的 构造单元) ,西侧的下降盘和长垣一石家集一马寨 一六塔一宋庙断裂体系一起,控制着东濮f u l 陷的 西部次凹带;( 3 ) 卫东号一义东号一马东一爪 营断层,该系列断层不甚连续,东倾,西侧为中 央低凸带,向东逐渐到东部次f u l 带。根据东濮凹 陷的断裂分布特点,可知构造上有“东两分带、南 北分块”的特点( 图1 ) 。 兰聊断层的形成和演化控制着东濮凹陷的总 体构造格局,形成了东濮f U l 陷南部“两洼一隆”的 盆地结构( 图2 ) 。兰聊断层及长垣断层的下降盘 中沉积厚层形成于两个次洼中,并被中央低凸起 分隔,盆地的西侧还发育宽缓的西部斜坡带。 万方数据 第1 期梁富康等:东濮凹陷南部沙三中段构造调节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5 7 图1东濮凹陷南部区域构造位置图 图2东濮凹陷南部盆地结构横剖面图( 剖面位置见图1 ) F i g 2 S t r u c t u r a ls e c t i o nI t C m S St h es o u t h e r np a r to fD o n g p us a g 2 构造调节带类型与分布 翼鬈盟纂惹笮筹辇嘉霉祟宝篡蓑翟柔磊茗耄妻蓁: 2 1 构造调节带类型 首先,按照组成调节带的断层倾向特点,将调节 在参照M o r l e y 分类方案的基础上,针对东濮带分为3 大类:同向型、对向型和背向型。然后, O 2 4 6 8 C 芒趟嚣 万方数据 5 8 现代地质 2 0 1 1 征 根据断层的叠覆程度,将每一类调节带再细分成 趋近、叠覆和平行3 类( 图3 ) 。另外,将沿单个断 层E 由于断距变化形成的断鼻也作为一种调节带 类型,根据这种断鼻被断层破坏的程度,又可以 再分成断鼻型和破裂断鼻型两种。因此,本次分 类共总结出1 1 种调节带类型( 图3 ) ,其中东濮凹 陷南部共识别出8 种调节带,分别为同向趋近调 节带、走向斜坡、同向平行调审带、断鼻调节带、 破裂断鼻调节带、对向调节带、背向调节带和背 向平行调节带( 图4 ) 。 构造调节带形成的地形高差是影响沉积作用 的主要因素,不同的调节带类型埘沉积作用的影 响有差异性。同向调节带往往形成于盆地边缘的 缓坡带上,这些断层往往彼此叠合延伸,构成所 谓的连锁断裂系统3 1 5J 。这些调节带往往作为沉 积体系的沉积通道,沟通着往地外部的物源体系 及盆地中的汇水体系( 图3 中类型) 。而对向 调节带和背向调节带往往发育于沉积盆地的内部, 它们往往形成相对高的地势( 图3 中类 型) ,分隔着盆地中次级的汇水盆地1 8 1 ,使盆地内 不同的沉积体系之间存在差异性,构造物理模拟 实验( 即砂箱实验) 也反映了这一特点6 | 。单线型 调节带与同向型调节带类似,该类调节带由单个 通过断鼻及其内部发育的次级断层调节( 图3 中 类型) 。较为特殊的是平行型调节带( 图3 中 类型) ,这类调节带形成于垂直构造带的拉伸应 力场下,几乎不发育走滑分量J ,其中形成的断 阶、地堑和地垒是长轴沉积体系的有利发育场所。 2 2 构造调节带分布 东濮凹陷南部调节带的分布与该区的构造发 育格局密切相关。需要指出的是,组成调节带的 断层必须是同期活动的( 即同为特定时期的生长断 层) 。因此,调节带的确定必须在对盆地的沉降一 沉积作用有直接影响的同生断层上开展。调节带 的形成机制,与兰聊断层的差异活动8 | 、断面形 态、滑脱深度H 刊及右行走滑密切相关1 6 - 1 9 。 以东濮凹陷南部的沙三中亚段沉积期为例, 探讨该区的调节带分布特点。东濮凹陷南部的调 节带分布与该区的构造格局密切相关,在“两洼一 降”的盆地结构下,西侧长垣断层上升盘卜的西部 斜坡带成为宽缓的缓坡带地形,其断层分布间隔 较远,发育由长垣、石家集、马寨、六塔、宋庙 断层组成的左列断裂体系,断层之间叠覆部分即 形成同向调节带( 同向趋近调节带和走向斜坡) , 断层断距较小处形成桑村集断鼻调节带( 图4 ) 。 在东侧盆地边界断层兰聊断层附近,由于两 断层的断距变化形成的断鼻构成,区域伸展作用支兰聊断裂带的强烈活动,形成地形坡度较大的 断层倾向 叠覆程度 同向 对向背向 单线犁 趋近 固鲫。留 Q 替覆 级鲫碜 平行 酹鳓 图3调节带的分类及对沉积作用的控制模式 F i g 3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a c c o m m o d a t i o nz o n e sa n dt h e i rc o n t r o l so ns e d i m e n t a t i o n 万方数据 第1 期梁富康等:东濮凹陷南部沙三中段构造调节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5 9 图4 东濮凹陷南部沙三中段沉积期生长断层与调节带分布 F i g 4 G r o w t hf a u l t sa n ds t r u c t u r a la c c o m m o d a t i o nz o n e sd e v e l o p e di nS h e n x i a ns a gd u r i n gm i d S h a s a np e r i o d 陡坡带。兰聊断裂带沿走向I 二的断距相对较小处 形成的断距调节带,成为兰聊陡坡带上典型的调 节带类型,如白庙断鼻调节带( 图4 ) 。中央低凸 带是东濮凹陷南部盆地内相对较高的带,主要 发育习城集和南何店背向调节带,并分隔着东西 两个盆地次洼( 图4 ) 。在盆地的南部边界,由于 马厂断层和三春集断层、兰聊1 号断层和兰聊2 号断层近平行分布,因此发育同向平行调声带。 西部斜坡带和兰聊断裂带处在盆地的边缘,与物 源相距较近,所以构造发育对沉积体系的影响较 为明显,同时由于地形坡度的陡缓差异,东西两 侧的沉积体系类型也相应地表现出差别。 3 调节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 在东濮凹陷南部,调节带的发育类型与沉积 体系的展布有密切关系。盆缘调节带控制沉积物 源进入汇水盆地的地点,而盆内调节带影响沉积 物的分配及其沉积充填路径。 盆地西缘的西部斜坡带是东濮凹陷西侧的宽 缓地带,长垣断层的北段和南段位于此处( 图4 ) 。 由于西部斜坡带紧邻内黄隆起,来自内黄隆起的 物源就在西部斜坡带的同向调节带的控制下进入 盆地的西部次凹带,形成丁栾集武丘集三角洲 ( 图5 ) 。由于同向调节带同时邻接组分断层的上 盘和下盘,因此这类调节带在沉积体系的形成过 程中起物源通道的作用【2 0 。川。物源的出口就位于 长垣断层的南、北两段之间。在长垣断层北段的 上升盘,长垣断层对物源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但 在其断距较小处( 如桑村集南部) ,物源还是可以 越过断层进入汇水盆地。 东缘的兰聊断层紧邻鲁西隆起,在白庙以北 为一支,以南发育成两支。尽管北侧的兰聊断层 在平面上表现为单独的一支,但是其在沿走向上 的断面形态及断距是变化的。根据断面形态,兰 聊断层可以分为两段:濮城以北的宽缓段和濮城 一白庙的窄陡段。白庙往南,兰聊断层的断面形 态又转变为相对较缓的形态7 | 。在断裂的平面延 伸方向上,因断面形态的变化,兰聊断层在断距 相对较小的白庙地区发育断鼻调节带( 也有学者称 之为位移梯度褶铍( D i s p l a c e m e n tg r a d i e n tf o l d ) 陋j 或横向断鼻) ,由于杜寨断层的破坏作用,形 成白庙破裂断鼻调节带。断鼻调节带发育处由于 万方数据 现代地质 2 0 1 1 矩 图5 东濮凹陷南部沙三中段沉积体系分布图 F i g 5D e p o s i t i o n a ls y s t e md u r i n gm i d - S h a s a np e r i o di nt h es o u t ho fD o n g p us a g 图6 东濮南部沙三期构造一沉积格局 F i g 6 S t r u c t u r a l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a n dd e p o s i t i o n a ls y s t e mi nt h es o u t ho fD o n g p us a gd u r i n gS h a s a np e r i o d 万方数据 第l 期梁富康等:东濮凹陷南部沙三中段构造调节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6 l 断层的活动量较小,断层的翘倾作用就比较有限, 因此这类调节带就连接着下盘的较低处和上盘的 较高处,在沉积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同样起物源通 道的作用。由于兰聊断层的倾角较陡且活动强烈 ( 图2 ) ,因此仅发育面积有限的扇三角洲,如白 庙扇三角洲和新庄扇三角洲。白庙扇三角洲的延 伸面积受到杜寨断层的阻隔,但是徐东断层和杜 寨断层之间的对向调节带对物源的分割作用较差, 因此扇体可以继续往前延伸并与正常三角洲前缘 接触。兰聊断层的最南端由于接近盆地的南部边 界,共同受鲁西隆起和兰考凸起两个物源的影响, 因此兰聊1 号和2 号断层之间的同向平行调节带 发育北北东延伸的正常三角洲。 在南端边界,由于近邻的兰考凸起提供的物 源有限,因此刘楼集以南的三角洲物源主要来自 东南侧和西南侧( 图5 ) 。碎屑物主要通过马厂断 层和三春集断层夹持的同向平行调节带进入马厂 一徐集一带,该调节带由北东走向、北西走向的 马厂和三春集断层构成,两断层近乎平行延伸, 各断层活动形成的半地堑是物源走向的有利通道。 在盆地的内部,调节带影响沉积物的分配及 其沉积充填路径。由于断距相对较小,因此习城 集和南何店背向调节带( 图4 ) 对沉积体系的分隔 作用有限,但还是对物源进入东部次洼有一定的 影响作用( 图5 ) 。 根据断层和沉积格局的关系,完成沙三期构 造一沉积格局的立体重建,可形象直观地反映东 濮南部构造格局对沉积体系的相互关系。东濮凹 陷南部的总体构造一沉积格局特点是:东部发育 兰聊陡坡带,沉积粒度较粗、面积较小的扇三角 洲;西部形成宽缓斜坡带,形成粒度较细、面积 较大的正常三角洲。盆缘调节构造体系控制着沉 积体的物源通道和形成规模,中央隆起带调节构 造控制着物源的进一步分配( 图6 ) 。 4 结论 ( 1 ) 根据断层的倾向关系和叠覆程度,并考虑 到断层的断距差异形成的两种断鼻调节带,伸展 盆地的构造调节带可以归纳出1 1 种类型。在东濮 凹陷南部可识别出8 种构造调节带,分别为同向 趋近调节带、走向斜坡、同向平行调节带、断鼻 调节带、破裂断鼻调节带、对向调节带、背向调 节带和背向平行调节带。 ( 2 ) 调节带的分布特点与东濮凹陷的盆地结构 有关。同向调节带多分布在西部斜坡带,断鼻调 节带多见于兰聊断裂带上盘,背向调节带形成于 中央低凸带上,而对向调节带多见于东部次凹带 和西部次凹带中。 ( 3 ) 构造调节带可对沉积格局有显著的影响作 用。西部斜坡带的同向调节带可作为物源通道, 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兰聊断裂带下 降盘中的断鼻调节带也可作为物源出口,发育扇 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背向调节带起分隔次级汇 水盆地的作用。 ( 4 ) 东濮凹陷调节带的形成机制与兰聊断裂的 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有关。兰聊断裂的断面形态、 活动差异及走滑运动分量是调节带形成的主控动 力学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思田,潘元林,陆永潮,等断陷湖盆隐蔽油藏预测及 勘探的关键技术高精度地震探测基础卜的层序地层学 研究 J 地球科学,2 0 0 2 ,2 7 ( 5 ) :5 9 2 5 9 8 2 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等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的 两项核心技术 J 石油勘探与开发,2 0 0 4 ,3 1 ( 3 ) :3 9 3 】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等岩性地层油气藏与勘探技术 J 石油勘探与开发,2 0 0 7 ,3 4 ( 3 ) :2 5 7 2 7 2 4 邹才能大型敞流坳陷湖盆浅水j 角洲与湖;l ;【中心砂体的形 成与分布 J 地质学报,2 0 0 8 ,8 2 ( 6 ) :8 1 4 8 2 5 5 林畅松,潘元林,肖建新,等“构造坡折带”断陷盆地 层序分析和油气预测的重要概念 J 地球科学,2 0 0 0 , 2 5 ( 3 ) :2 6 0 2 6 5 6 于兴河,姜辉,李胜利,等中国东部中、新生代陆相断陷 盆地沉积充填模式及其控制冈素以济阳坳陷东营l u I 陷 为例 J 岩性油气藏,2 0 0 7 ,1 9 ( 1 ) :3 9 4 5 7 F a u l d sJE ,V a r g aRJ T h er o l eo fa c c o m m o d a t i o nZ O n e sa n d t r a n d e rz o n e si nt h er e g i o n a la e g m e n t a t i o no fe x t e n d e dl e r r a n e s M F a n l & JE 。S t e w a r tJH A c c o m m o d a t i o nZ o n e sa n d T r a n s f e rZ o f l e s T h eR e g i o n a lS e g m e n t a t i o no ft h eB a s i na n d R a n g eP r o v i n c e B o u l d e r ,C o l o r a d o :G e o l o g i c a lS o c i e t yo fA m e r i c a ,1 9 9 8 ,3 2 3 :1 - 4 6 8 M o r l e ycK ,N e l s o nRA ,P a t t o nTL ,e ta 1 T r a n s f e rz o n e si nt h e E a s tM r i e a nr i f ts y s t e ma n dt h e i rr e l e v a n c et oh y d r o c a r b o ne x p l o - r a t i o ni nr i f t s J A A P GB u l l e t i n ,1 9 9 0 ,7 4 ( 8 ) :1 2 3 4 1 2 5 3 9 刘德来,王伟,马莉伸展盆地转换带分析以松辽盆地 北部为例 J 地质科技情报,1 9 9 4 ,1 3 ( 2 ) :5 - 9 1 0 陈发景调节带( 或传递带) 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J 现代地 质,2 0 0 3 ,1 7 ( 2 ) :1 8 6 2 0 7 1 1 王纪祥,陈发景,李趁义山东惠民凹陷伸展构造及调节带 特征 J 现代地质,2 0 0 3 ,1 7 ( 2 ) :2 0 3 2 0 8 】2 陈移乎,漆家福,王德仁,等东濮凹陷断裂系统及变换构 造 J 石油学报,2 0 0 7 ,2 8 ( 1 ) :4 3 4 9 ( 下转第7 7 页) 万方数据 第l 期张创等:苏北盆地沙埝油田阜三段储层微观特征及其与驱油效率的关系 7 7 J 石油勘探与开发,2 0 0 0 ,2 7 ( 6 ) :4 7 5 2 7 】王瑞飞,陈明强,孙卫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超低渗透砂岩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J 地质论评,2 0 0 8 ,5 4 ( 2 ) : 2 7 0 2 7 8 8 代金友。张一伟,熊琦华,等成岩作用对储集层物性贡献 比率研究 J 】石油勘探与开发。2 0 0 3 ,3 0 ( 4 ) :5 4 5 6 9 姚合法,林承焰,侯建国,等苏北盆地粘土矿物转化模式 与古地温 J 沉积学报,2 0 0 4 ,2 2 ( 1 ) :2 9 3 5 1 0 张金亮,刘宝垢,毛凤呜,等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北斜坡阜 宁组成岩作用及储层特征 J 石油学撤。2 0 0 3 ,2 4 ( 2 ) : 4 3 4 9 1 1 施振飞,张振城,叶绍东,等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宁组储 层次生孔隙成因机制探讨 J ,沉积学报,2 0 0 5 ,2 3 ( 3 ) : 4 2 9 4 3 7 1 2 孔令荣,曲志浩,万发宝,等砂岩微观孔隙模型两相驱替 实验 J 石油勘探与开发,1 9 9 l ,1 8 ( 4 ) :7 9 8 5 1 3 张立宽,王震亮,曲志浩,等砂岩孔隙介质内天然气运移 的微j l ! l 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J 地质学报,2 0 0 7 ,8 1 ( 4 ) : 5 3 9 5 4 4 1 4 刘林毛,张龙,乇震亮,等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长3 储 层微观非均质性的实验分析 J 沉积学报,2 0 0 7 。2 5 ( 2 ) : 2 2 4 2 2 9 1 5 王凤琴,曲志浩,孔令荣利用微观模型研究乳状液驱油机 理 J 石油勘探与开发,2 0 0 6 ,3 3 ( 2 ) :2 2 1 2 2 4 1 6 S u nW ,Q uzH ,T a n gGQ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o f w a t e r i n j e e t l o ni n l o wp e r m e a b i l i t yr o c ku s i n gs a n d s t o n em i e r o m o b l e s J J o u r n a l o fP e t r o l e u mT e c h n o l o g y ,2 0 0 4 ,5 6 ( 5 ) :7 1 7 2 1 7 罗蛰潭,王允诚油气储集层的孔隙结构 M 北京:石 油工业出版社。1 9 8 6 :1 1 4 1 2 3 1 8 高有瑞,熊运斌,李春玉模糊综合评判在聚合物驱油医块 评价中的应用 J 现代地质,2 0 0 3 ,1 7 ( 2 ) :2 2 1 2 2 5 1 9 姜洪福,陈发景,张云春,等松辽盆地j 肇地区扶、杨油 层储集层孔隙结构及评价【J 现代地质,2 0 0 6 ,2 0 ( 3 ) : 4 6 5 4 7 2 2 0 李传亮压汞过程中的润湿性问题研究 J 天然气工业, 1 9 9 4 ,1 4 ( 5 ) :8 4 8 5 ( 上接第6 1 页) 1 3 漆家福裂陷盆地中的构造变换带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J 海相油气地质,2 0 0 7 ,1 2 ( 4 ) :4 3 5 0 1 4 梁富康,汪新文,于兴河,等东濮凹陷码厂地区潜山构造 与成藏特点 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