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1.doc_第1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1.doc_第2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1.doc_第3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1.doc_第4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一)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有的人)以为死,或以为亡(逃亡)又间(暗地里)令吴广之(去、到)次所旁丛祠中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度已失期/宁信度,无自信也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既克,公问其故D固以怪之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失期,法皆斩。误了期限,按照(秦朝的)法律,都要被杀头。天下苦秦久矣。全国百姓苦于秦朝统治已经很久了。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士兵们(或:士兵中)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情),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4对陈胜、吴广采用“鱼腹藏书”、“篝火狐呜”等办法的原因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卜封的人要他们“卜之鬼”,于是就照着做了。B这样做增加了神秘感,使大家认为鬼神都在帮助陈胜,增强了信心。C借以在群众中树立“大楚兴、陈胜王”的信念和起义队伍的威信,表现了陈胜、吴广的组织才能。D为了制造革命舆论,争取群众的支持,表现了陈胜、吴广的组织才能。5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1)士兵对陈胜的敬畏(2)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3)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6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7用自己的话说说节选部分是怎样表现陈胜非凡的领导才干的?在谋划之初,以“死国”来突出起义的必要性,再分析形势,指出起义的必要性。接着果断提出“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然后丹书“陈胜王”三字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又命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用篝火装“鬼火”,学狐狸的声音大叫“大楚兴,陈胜王”,从而树立并巩固了陈胜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为他率众起义打下牢固的群众基础。8读贾谊过秦论中的一段文字,结合上文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赢:提,背)粮而景(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山东(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这段文字与陈涉世家(节选)中陈胜怎样的预见相一致?请你把陈胜的预见写出来。号召天下的百姓反抗秦朝的统治,会得到很多人的响应。两段文字写的都是陈胜、吴广起义,但在表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陈涉世家中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原因和策划(谋划)的经过;过秦论中的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影响和起义引发的结果。9通过天下形势的分析,陈胜认为起义能够成功的条件有两个:天下苦秦久矣;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的人,陈涉的“鸿鹄之志”是反抗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摆脱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11为了这次起义,陈胜、吴广做了哪些舆论准备?置书鱼腹,篝火狐鸣12“世家”是记王侯的,因为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陈涉并非王侯,司马迁为什么把他列入世家?史记中的任务传记分三类:“本纪”记帝王,“世家”记王侯,“列传”记人臣。陈涉出身低微,起义后虽自立为王,但为时仅六个月。之所以列入世家,是因为在秦王朝的严密统治下首先发难,的确是非常之功。可见司马迁看重的是功业,而不以成败论英雄。(二)陈涉世家(节选)史记项羽本纪(节选)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1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吴广素爱人(向来)比至陈(等到)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统帅,率领)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4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陈胜是怎样的一个人?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确人。5这段文字写的是起义开始的情形,能准确表示起义步骤的三个关键词语是激怒其众、并杀两尉、召令徒属。6吴广为什么要故意激怒将尉?答案要点:以激怒其众。以激怒众人,也为杀尉寻找理由杀尉7陈胜、吴广为什么在杀尉之后才“召令徒属”?“召令徒属”的目的是什么?在杀尉之后才“召令徒属”,表现谋划之周密,以防不测。“召令徒属”的目的是晓以利害,坚定起义信念(或召令“徒属”共举大计,争取“徒属”参加起义)。8你如何评价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有创新的看法。提示:说出理想抱负信念,只要自圆其说即可。这种比较阅读题型很重要【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先帝。2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Zhu,“身”的意思是亲自。3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4“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天下计”,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5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唐雎不辱使命(节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解释下列加点词。仓鹰击于殿上(同“苍”,青色。)长跪而谢之(道歉)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与臣而将四矣。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示例: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6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的意思。弗(f)敢不敢长(zhng)者忠诚厚重的人,也指年高有德行的人错(cu)意放在心上怫(f)然发怒的样子免冠(gun)徒跣(xin)摘下帽子,光着两脚以头抢(qing)地撞地休祲(jn)吉祥和凶险缟(go)素穿丧服色挠(no)屈服的神色7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8文化文学常识填空。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33篇。唐睢是安陵国的使臣,他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士,出色地完成了出使奏国的使命。9仿写: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陈涉仰天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唐雎凛然正气,不畏强暴,“挺剑而起”,不辱使命;文天祥誓死抗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就义他们的事迹载入了史册,被后世一代代传颂。10作者写秦王说话时是“怫然怒”,而对唐雎却无任何表情神态描写,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秦王当时已理屈词穷,恼羞成怒,不得不威胁和恫吓,说明秦王虽强大,但此时已陷入被动的处境。而唐雎则相反,沉着镇定,气度自如。11唐雎连用三个事例是为了得出怎样一个结论?这些事例暗示了什么?三个事例都是“士之怒”,唐雎认为他们的行动都是顺应天意的,暗示自己也将顺应天意,仿效他们,刺杀秦王。隆中对一课补充问题1、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2、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3、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4、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6、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7、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8、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9、人物形象: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10、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报采取的对策是不同的。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分别是什么。并说说,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提出了什么样的战略方针?(可用文中原句回答)对曹操: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对刘表、刘璋:跨有荆、益对诸戎、夷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最终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11、人物分析:在诸葛亮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猥自枉屈(降低身份)以咨诹善道(询问)以彰其咎(表明,显扬)此臣所以报先帝(的原因)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伤先帝之明/盖亦以精力白致者 B若无兴德之言/何陋之有?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恐托付不效/不效则治臣之罪D(A中两个“以”的意思分别为“以致”、“凭”;B中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第二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C中的两个“顾”字的意思分别为“拜访”、“难道”:D中两个“效”字的意思都是“实现”。)3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B遂许先帝以驱驰 C夙夜忧叹D临表涕零C(“夙夜”的古今义都为“朝夕”、“日夜”;“卑鄙”的古义为“地位卑微,目光短浅”,今义是指品德低劣;“驱驰”的古义为“奔走效劳”,今义是“驱赶,奔走”;“涕”的古义为“眼泪”,今义是“鼻涕”。)4请将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我在战事失败(或兵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受到委任(或奉命出使东吴)。5回答下列问题。选文第2段“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大事”具体指什么?(1)白帝城(刘备)托孤,兴复汉室从作者回忆的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2)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报答)刘备父子之情。(每层意思占1分。用文中的“报先帝而忠陛下”亦可。)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示例:赤壁之战火烧博望火烧新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壳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示例: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马援马革裹尸;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尚思为国戍轮台”;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甲午海战壮烈殉国等。6填空题。1、“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振兴汉室,统一天下的遗愿,在出师伐魏前写了两道表文,本表是前出师表。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三项建议: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其中的核心是亲贤远佞,关键是赏罚严明,前提是广开言路。3、文中追述托孤之事,意在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是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是这次出师的后方条件;“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直言出师,切入本题。4、第一节中指出的蜀国的有利形势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不利形势是先帝创业末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天下三分。作者从反面提出的建议是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从正面提出的建议是诚宜开张圣听,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5、表明作者身份的句子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其志趣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答应先帝为他效劳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如与课下注释有冲突,以课下注释为准一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征发,调发)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倡导)3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5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与”通“欤”,吗)6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放置)7岂直五百里哉 (“直”通“只”,仅仅,才)8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苍鹰,猛禽)9寡人谕矣 (“谕”通“喻”,明白)10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11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1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13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阙”通“缺”,缺点)1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二双音节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到处 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发生)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聚会商议 指管理财务的人员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虽然这样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德行高尚的人 常指年岁高的人,长辈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可以把 表示许可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到达 关联词,表示另提一件事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失败 凶狠而放肆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从此 连词,表承接关系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用来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用来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商店等开始营业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和遗憾 深切地憎恨12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13臣不胜受恩感激 感动激奋 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三词类活用1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作动词,用网捕)2狐鸣呼曰 (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4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作动词,以目示意)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6陈胜王 (王,名词动词,称王)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8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9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大)10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1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缟素,名词作动词,穿丧服)12保其岩阻 (岩阻,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方)13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向北、向东、向西)14身率益州之众 (身,名词作状语,亲身、亲自)1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壶,名词作动词,用箪装,用壶盛)16与亮情好日密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17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大)18.以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名词作动词)1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奸,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事情)20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2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作名词,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22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广益,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加)23亲贤臣,远小人 (亲,亲近;远,疏远、远离)2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动词作名词,效力的机会,任务)25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四一词多义1兵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军队)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武器)2长 (1)身长八尺(身高)(2)以君为长者(辈分大的)(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领导者)3称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称作、叫作) (2)先帝称之曰能(称赞)4出 (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出发)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产生)5次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停留)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编排)6存 (1)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存在、生存) (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抚慰、慰问)7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伐无道,诛暴秦(道德) (3)以咨诹善道(道理、方法)8发 (1)可怜白发生(头发)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出)(3)发闾左適戍渔阳(征发)9分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 (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分开、分裂) 10好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喜欢) (2)外结好孙权(友好)11计 (1)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计算)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商讨)12将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领) (2)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军) 13尽 (1)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通达、到) (2)进尽忠言(全部用出)14举(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成就)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15立(1)陈胜自立为将军(封) (2)复立楚国之社稷(成立、建立)(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子)16临 (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面对)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17论 (1)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讨论)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定)18明 (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 (2)以伤先帝之明(英明)19命(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命令) (2)苟全性命于乱世(生命)(3)奉命于危难之间(使命)20谋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计谋、手段) (2)陈胜、吴广乃谋曰(商量)21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