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doc_第1页
三年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doc_第2页
三年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doc_第3页
三年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doc_第4页
三年级美文诵读计划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 -可编辑修改- 峄 城 海 尔 希 望 小 学 教 案 任教学科:美文任教学科:美文诵读诵读 任任课课教教师师:秦守磊:秦守磊 任教年任教年级级:三年:三年 级级 教学教学计计划划 一、学情分析 _ -可编辑修改- 三年级共两个教学班,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学习积累了不少的优秀古 诗词,而且大部分同学喜欢吟诵古诗词,对一些著名的诗作者有一定的了解, 对古诗的学习也很感兴趣。相信通过学习,学生们会更喜欢学习我国的的文 化瑰宝古诗词。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将以海尔希望小学学生必背古诗为主要教材。为了完整地 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方便小学生朗读、理解、背诵,作者设计了新颖独 特的体例,在编写上充分体现了素质培养和开心学习的理念。具体内容如下: 一、给题目、作者、诗句都加注拼音;二、对译部分做到准确无误地译出原意, 译文力求工整;三、用简短精练的语句全面介绍了作者生平相关作品;四、在 “引你理解”部分注释诗词中的难解字词句;五、设置“开心赏析”栏目。对诗 词的意境、思想进行赏析;六、打造“天心寄语”栏目。或总结出有哲理、有教 育意义的语句来激励学生;或引导学生如何去立志做一个爱国、有志、有德 的人;或引导学生如何去立志做一个爱国、有志、有德的人;或引导学生去领 悟诗词的意境。全书的语言极具个性,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心理和认知特点, 开发思维,开启心智,寓教于乐。 三、教学目标 1、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培 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初步掌握一些诗律、词牌的简单结构以及古体诗的对仗、压韵等。 3、掌握几种古诗吟诵的方法。 4、营造吟诵诗文的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 陶。 5、会赏析、吟诵一定数量的经典古诗词。 6、结合学校书法特色教育,将书法与古诗赏析融为一体,以形成“诗书相印, 传承经典”。 四、教学措施 1、让学生多欣赏、诵读优秀的古诗词。 _ -可编辑修改- 2、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想像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理解并积累更多的 古诗词。 3、结合语文欣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周次及课程安排 课程安排周次 新授课14 复习6 机动1 七、教学研究 课题:诵读千古美文 滋养一代新人 浅谈小学阶段诵读古诗文 听过诗经、唐诗、宋词,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如果写作文,有 了唐诗宋词的功底,文章就会放出光彩。因此,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激 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如教学古风 做总结时,可以提示学生:我们所学的锄禾也是李绅所作,也名悯农。 锄禾既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诫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 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许多像悯农这样脍炙人口的诗 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这样就自然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课外诵读诗文的途径 儿童读经的教学基本原理很简单,就是提高诵读兴趣让他们多接触,多 念多背,只此一诀,别无他巧。 浅浅谈谈小学小学阶阶段段诵读诵读古古诗诗文文 秦守磊 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知道李白、杜甫,不知道苏东坡、李清照 _ -可编辑修改- 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如果写 作文,有了唐诗宋词的功底,文章就会放出光彩。因此,教学古诗文时应抓 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如 教学古风做总结时,可以提示学生:我们所学的锄禾也是李绅所作,也 名悯农。 锄禾既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诫人们要尊重劳动、 爱惜粮食。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许多像悯农这样脍 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这样就自然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 外。 三、 课外诵读诗文的途径 儿童读经的教学基本原理很简单,就是提高诵读兴趣让他们多接触,多 念多背,只此一诀,别无他巧。 (一)、 “流行”可以制造兴趣 儿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就好 像儿童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上学了。也并不一定都喜好钢 琴,喜欢英文,但大家都去学,他也就不排斥了。所以一人读古诗文较难,小 孩一起读,则兴趣将会大为提高。为此,我们把大纲后面附有的古诗背诵推 荐篇目 80 首印成小册子,让学生利用早读每天读一首。首次诵读要点燃学 生养成习惯的欲望,必须注意发挥教师对同学们的控制作用,保证好习惯在 足够的时空内发展。时间长了,孩子们自然会养成诵读的习惯。早晨一到学 校,他们就会拿出小册子大声地读起来。 (二)、 “大人的热力”可以感染兴趣 家长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若起初儿童未进入情况,须有 耐心去等待,一天不行两天,只要坚持下去,定能感染孩子。到后来有些家 长不但有兴趣,甚至真的和小孩一起读古诗文,互相考试比赛,虽然每次都 是大人输,但大人也因此温经受益,而且一家人兴致高昂,这也成了最好的 亲子活动。 (三)、 “情感”可以维系兴趣 _ -可编辑修改- 家长平日与小孩情感浓厚者,较易带动兴趣,老师让儿童觉得可亲,儿 童也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读古诗文。因此,教师必须经常给学生的诵读以强 化,可以开展“诵读争星”等活动,维系诵读兴趣。 (四)、 “成就感”可以提高兴趣 读得愈好愈喜欢读,所以教师要维持其成就感,对功课好的儿童,固然 要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功课差些的儿童,只要有进步,就应当场 八、教学进度表 时间周次教学内容课时教具 备注 2.8-2.10第 1 周别董大1 课时投影仪 _ -可编辑修改- 第一第一课时课时 别别董大董大 教学内容: 别董大 2.13-2.17第 2 周山中送别1 课时投影仪 2.20-2.24第 3 周秋夕1 课时投影仪 2.27-3.2第 4 周送友人1 课时投影仪 3.5-3.9第 5 周登金陵凤凰台1 课时投影仪 3.12-3.16第 6 周秋词1 课时投影仪 3.19-3.23第 7 周送别1 课时投影仪 3.26-3.30第 8 周元日1 课时投影仪 4.2-4.6第 9 周送柴侍御1 课时投影仪 4.9-4.13第 10 周赋得古原草送别1 课时投影仪 4.16-4.20第 11 周采桑子.重阳1 课时投影仪 4.23-4.27第 12 周咏柳1 课时投影仪 4.30-5.4第 13 周绝句1 课时投影仪 5.7-5.11第 14 周复习1 课时投影仪 5.145.18第 15 周复习1 课时投影仪 5.21-5.25第 16 周复习1 课时投影仪 5.28-6.1第 17 周复习1 课时投影仪 6.4-6.8第 18 周复习1 课时投影仪 6.11-6.15第 19 周复习1 课时投影仪 6.18-6.22第 20 周复习1 课时投影仪 6.25-6.29第 21 周机动 1 课时 期末 7.3-7.5第 22 周放假 _ -可编辑修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背诵这首古诗 2、让学生了解诗的大体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诗文背诵和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体诵读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赏析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 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 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 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关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认为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 “高才脱略名与利”的音乐圣手。高适在写此诗时,应在不得意的浪游时期。 他的别董大之二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 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首 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 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_ -可编辑修改- 前两句,直写目前景物,纯用白描。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 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 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 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 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 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 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 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 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后两句于慰藉之中充满信 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这首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 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 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 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 的诗情! 三:齐朗诵 四:分组背诵 五:齐背诵 第第二二课课时时 山山中中送送别别 教学内容: 山中送别 _ -可编辑修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背诵这首古诗 2、让学生了解诗的大体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诗文背诵和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体诵读 山中送别 唐朝唐朝 王王维维 作作 山中相送罢,(山:王维辋川别墅所在的蓝田山。罢:之后) 日暮掩柴扉。(掩:关闭。柴扉:柴门) 春草明年绿,(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归不归。(王孙:贵族子孙,这里敬称友人) 二二 : 赏 析 以我们的常理,写送别当然是写依依不舍,而这首小诗却别出心裁,自 出机杼,别具一格,自有深情。同李白、王昌龄等一样,王维也是一个很重情 感的人,从这首小诗中也能见一斑。王维的诗太难翻译了,这首更难译,因 为人人都能看懂、都能理解原诗。这正是王维的高明之处。 三:齐朗诵 四:分组背诵 五:齐背诵 第三第三课时课时 秋夕秋夕 _ -可编辑修改- 教学内容: 秋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背诵这首古诗 2、让学生了解诗的大体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诗文背诵和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体诵读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二:赏析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 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 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 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 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 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 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 _ -可编辑修改- 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 有什么用呢?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 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 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 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 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 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 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 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 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 “天阶夜色凉如水”。 “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 “夜色凉如水”暗示夜 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 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 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 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 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 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 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 “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 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 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三:齐朗诵 四:分组背诵 五:齐背诵 _ -可编辑修改- 第四第四课时课时 送友人送友人 教学内容: 送友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背诵这首古诗 _ -可编辑修改- 2、让学生了解诗的大体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诗文背诵和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体诵读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赏析: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这是一首送别作。但这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李白与友人的依 依惜别之情。在青山绿水间,作者与友人并肩而行,情意绵绵。这次一分别, 友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万里飘零,再见不知何日。“浮云游子意,落 日故人情”,形容友人行踪飘忽不定与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即景取 喻,浮云与落日也都有了人情味。末句“萧萧班马鸣”更增添了别时的惆怅, _ -可编辑修改- 全诗声色俱佳,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虽感伤别离,却不 使人灰心、颓废。送友人 三:齐朗诵 四:分组背诵 五:齐背诵 第五第五课时课时 登金陵登金陵凤凤凰台凰台 教学内容: 登金陵凤凰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背诵这首古诗 _ -可编辑修改- 2、让学生了解诗的大体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诗文背诵和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体诵读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二:赏析 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诗 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 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 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 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邪包围,自身 报国无门,十分沉痛。此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 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 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诗的 宏伟。 _ -可编辑修改-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两句有深刻的寓意:“浮云”喻奸佞 小人,“日”喻指皇帝。诗句暗示皇帝已经被奸佞所包围,朝政已经腐败。这 两句诗还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 登金陵凤凰台,是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 借景抒情,表达了诗 人忧时伤世的心情,是他创作中 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 三:齐朗诵 四:分组背诵 五:齐背诵 第六第六课时课时 秋秋词词 教学内容: 秋词 _ -可编辑修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背诵这首古诗 2、让学生了解诗的大体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诗文背诵和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体诵读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赏析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 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 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 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 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 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 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_ -可编辑修改-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 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 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 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 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 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 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 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 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 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 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 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 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 贵的精神财富。 三:齐朗诵 四:分组背诵 五:齐背诵 第七第七课时课时 送送别别 教学内容: 送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背诵这首词 _ -可编辑修改- 2、让学生了解词的大体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诗文背诵和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体诵读 李叔同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二:赏析 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 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 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 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 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 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 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 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 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 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送别-背后故事 _ -可编辑修改- 李叔同在写送别这首歌词时,还有一段动人故事。弘一法师在俗时, “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 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 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李叔同看着昔日 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仿佛 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 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的 传世佳作。 送别一词写的是人间的离别之情,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却是人 生的天问风景。从歌词的字里行间,我们也感悟到人间事事本无常的道理。 花开花落,生死无常,何况离别呢!在这首清词的丽句中,蕴藏着禅意,是 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作品中充溢着不朽的真情,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熟 悉的陌生的人们。在弘一法师的众多作品里,从另外一个角度也体现了中国 文化的意蕴和精神。“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弘一法师的作品充满了人 生哲理,蕴藏着禅意,给人启迪,宁静淡雅。法师的词象一杯清香的茶,清淡 纯净,淡中知真味。 三、集体朗诵 四、分组背诵 五、齐背诵 第八第八课课 元日元日 教学内容: 元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背诵这首古诗 _ -可编辑修改- 2、让学生了解诗的大体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诗文背诵和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体诵读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二: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 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 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 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 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 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 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 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 更新的景象。 _ -可编辑修改-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 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 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 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三:齐朗诵 四:分组背诵 五:齐背诵 第九第九课时课时 送柴侍御送柴侍御 教学内容: 送柴侍御 _ -可编辑修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背诵这首古诗 2、让学生了解诗的大体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诗文背诵和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体诵读 送柴侍御 刘禹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二:赏析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 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 “离愁渐远渐无穷”,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远”,就意味着空间距 离之大,相见之难。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往往在这个“远”字上做文章。 比如:“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着酒痕。”“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 路难。”“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它们都是以不同的形象着意表 现一个“远”字,而那别时之难,别后之思,便尽在不言之中了。然而,王昌龄 的这首送柴侍御倒是别开蹊径的。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 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 行而写的。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 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 _ -可编辑修改- 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 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谁渭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 乡”。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 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 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 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这 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它固然不 同于“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那种面临山川阻隔的远离之愁;但 也不象“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何人不识君”那么豪爽、洒脱。它是用丰富的 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 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 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 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 李仓曹宅夜饮)。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 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感 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 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 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 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不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 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 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 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 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三:齐朗诵 四:分组背诵 五:齐背诵 _ -可编辑修改- 第十第十课时课时 赋赋得古原草送得古原草送别别 教学内容: 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背诵这首古诗 2、让学生了解诗的大体含义 教学重难点: _ -可编辑修改- 诗文背诵和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体诵读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又作“草“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二:诗文赏析 原野上的草长得很茂盛,每一年都要由枯到荣。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 风吹过来又滋生起来。远处的芳草蔓生到古道上,阳光照射下草色青翠连接 着荒凉的城堡。又要送你远去,繁盛的草似乎也充满了别情。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寓意常常是指一件事物或一种现象虽然经过 很严厉的打击和制止,但就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能断根,只待条件一成 熟,又爆发出来。 _ -可编辑修改- 三:齐朗诵 四:分组背诵 五:齐背诵 第十一第十一课时课时 采桑子采桑子.重阳重阳 教学内容: 采桑子.重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背诵这首词 _ -可编辑修改- 2、让学生了解词的大体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词的背诵和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体诵读 采 桑 子 重 阳 诗 人 :毛 泽 东 朝 代 :近 代 人 生 易 老 天 难 老 , 岁 岁 重 阳 。 今 又 重 阳 , 战 地 黄 花 分 外 香 一 年 一 度 秋 风 劲 , 不 似 春 光 。 胜 似 春 光 , 寥 廓 江 天 万 里 霜 。 二 : 赏 析 “悲 哉 秋 之 为 气 也 , 萧 瑟 兮 草 木 摇 落 而 变 衰 。 ”自 战 国 楚 宋 玉 九 辩 以 来 , 悲 秋 就 成 为 中 国 古 典 诗 赋 的 传 统 主 题 。 而 前 人 以 九 九 重 阳 为 题 材 的 诗 章 词 作 , 则 更 借 凄 清 、 萧 杀 、 衰 飒 的 秋 色 状 景 托 怨 情 、 兴 别 恨 , 少 有 不 著 一 “悲 ”字 者 。 诸 如 王 维 的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 ,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 杜 甫 的 “弟 妹 萧 条 各 何 在 , 干 戈 衰 谢 两 相 催 ”, 杜 牧 的 “尘 世 难 逢 开 口 笑 , 菊 花 须 插 满 头 归 ”, 苏 轼 的 “万 事 到 头 都 是 梦 , 休 休 , 明 日 黄 花 蝶 也 悲 ”等 等 , 或 叙 写 羁 旅 他 乡 的 孤 寂 清 冷 , 或 叙 写 羁 旅 他 乡 的 孤 寂 清 冷 , 或 寄 寓 伤 时 忧 国 的 凄 怆 痛 楚 , 或 倾 吐 落 拓 失 意 的 抑 郁 苦 闷 , 或 抒 发 获 罪 被 贬 的 万 端 感 慨 , 皆 “婉 转 附 物 , 招 怅 切 清 ”。 毛 泽 东 的 这 首 词 却 脱 尽 古 人 悲 秋 的 窠 臼 , 一 扫 衰 颓 萧 瑟 之 气 , 以 壮 阔 绚 丽 的 诗 境 、 昂 扬 振 奋 的 豪 情 , 唤 起 人 们 为 理 想 而 奋 斗 的 英 雄 气 概 和 _ -可编辑修改- 高 尚 情 操 , 独 步 诗 坛 。 词 以 极 富 哲 理 的 警 句 “人 生 易 老 天 难 老 ”开 篇 , 起 势 突 兀 , 气 势 恢 宏 。 “人 生 易 老 ”是 将 人 格 宇 宙 化 , 韶 光 易 逝 , 人 生 短 促 , 唯 其 易 逝 、 短 促 , 更 当 努 力 进 取 , 建 功 立 业 , 莫 让 年 货 付 流 水 。 “天 难 老 ”却 是 将 宇 宙 人 格 化 。 寒 来 暑 往 , 日 出 月 落 , 春 秋 更 序 , 光 景 常 新 。 但 “难 老 ”并 非 “不 老 ”, 因 为 “新 陈 代 谢 是 宇 宙 间 普 遍 的 永 远 不 可 抗 拒 的 规 律 ”毛 泽 东 矛 盾 论 。 “人 生 易 老 ”与 “天 难 老 ”, 一 有 尽 , 一 无 穷 ; 一 短 促 , 一 长 久 ; 一 变 化 快 , 一 变 化 慢 。 异 中 有 同 , 同 中 有 异 , 既 对 立 又 统 一 。 这 并 非 “天 行 键 , 君 子 以 自 强 不 息 ”这 一 古 老 格 言 的 简 单 趋 附 , 而 是 立 足 于 对 宇 宙 、 人 生 的 清 理 并 茂 的 认 知 和 深 刻 理 解 的 高 度 , 揭 示 人 生 真 谛 和 永 恒 真 理 , 闪 耀 着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的 思 想 光 辉 , 具 有 极 强 的 审 美 启 示 力 。 “岁 岁 重 阳 ”承 首 句 而 来 , 既 是 “天 难 老 ”的 进 一 步 引 申 , 又 言 及 时 令 , 点 题 明 旨 , 引 起 下 文 : “今 又 重 阳 , 战 地 黄 花 分 外 香 ”。 “今 又 重 阳 ”是 “岁 岁 重 阳 ”的 递 进 反 复 , 年 年 都 有 重 阳 节 , 看 似 不 变 , 其 实 也 在 变 , 各 不 相 同 : 如 今 又 逢 佳 节 , 此 地 别 有 一 番 风 光 。 古 有 重 阳 登 高 望 远 、 赏 菊 吟 秋 的 风 习 。 在 历 代 诗 文 中 , 重 阳 节 与 菊 花 结 下 了 不 解 之 缘 。 而 身 逢 乱 世 的 诗 人 , 往 往 借 写 菊 花 表 达 厌 战 、 反 战 之 情 , 即 菊 花 是 作 为 战 争 的 对 立 面 出 现 的 。 但 毛 泽 东 笔 下 的 “黄 花 ”却 是 和 人 民 革 命 战 争 的 胜 利 联 系 在 一 起 的 。 这 “黄 花 ”既 非 供 隐 士 高 人 “吟 逸 韵 ”的 东 篱 秋 丛 , 亦 非 令 悲 客 病 夫 “感 衰 怀 ”的 庭 院 盆 景 , 而 是 经 过 硝 烟 炮 火 的 洗 礼 , 依 然 在 秋 风 寒 霜 中 绽 黄 吐 芳 的 满 山 遍 野 的 野 菊 花 , 平 凡 质 朴 却 生 机 蓬 勃 , 具 有 现 实 与 象 征 的 双 重 性 , 带 有 赋 而 比 的 特 点 。 词 作 者 是 怀 着 欣 悦 之 情 来 品 味 重 阳 佳 景 的 。 黄 花 装 点 了 战 地 的 重 阳 , , 重 阳 的 战 地 因 此 更 显 得 美 丽 。 “分 外 香 ”三 字 写 出 赏 菊 人 此 时 此 地 的 感 受 。 人 逢 喜 事 精 神 爽 , 胜 利 可 喜 , 黄 花 也 显 得 异 _ -可编辑修改- 常 美 丽 ; 黄 花 异 常 美 丽 , 连 她 的 芳 香 也 远 胜 于 往 常 。 这 一 句 有 情 有 景 , 有 色 有 香 , 熔 诗 情 、 画 意 、 野 趣 、 哲 理 于 一 炉 , 形 成 生 机 盎 然 的 诗 境 , 既 歌 颂 了 土 地 革 命 战 争 , 又 显 示 了 作 者 诗 人 兼 战 士 的 豪 迈 旷 放 的 情 怀 。 尽 管 “人 生 易 老 ”, 但 革 命 者 的 青 春 是 和 战 斗 、 战 场 、 解 放 全 人 类 的 崇 高 事 业 联 系 在 一 起 的 , 他 们 并 不 叹 老 怀 悲 , 蹉 跎 岁 月 , 虚 掷 光 阴 , 而 是 以 “只 争 朝 夕 ”的 精 神 为 革 命 而 战 , 一 息 尚 存 , 奋 斗 不 止 。 下 片 承 “岁 岁 重 阳 ”“今 又 重 阳 ”的 意 脉 , 写 凭 高 远 眺 , 将 诗 的 意 、 境 向 更 深 更 阔 处 开 拓 。 岁 岁 有 重 阳 , 秋 去 又 秋 来 , “一 年 一 度 秋 风 劲 ”, 这 个 “劲 ”字 , 力 度 极 强 , 写 出 秋 风 摧 枯 拉 朽 、 驱 陈 除 腐 的 凌 厉 威 猛 之 势 , 笔 力 雄 悍 , 极 有 刚 健 劲 道 之 美 。 此 情 豪 迈 异 于 东 风 骀 荡 、 桃 红 柳 绿 、 莺 语 燕 歌 、 温 柔 旖 旎 的 春 日 风 光 。 但 劲 烈 的 西 风 、 肃 杀 的 秋 气 在 作 者 心 中 引 起 的 不 是 哀 伤 , 而 是 振 奋 。 诗 人 的 感 情 、 战 士 的 气 质 决 定 了 他 的 审 美 选 择 : “胜 似 春 光 , 寥 廓 江 天 万 里 霜 ”。 天 朗 气 清 , 江 澄 水 碧 ; 满 山 彩 霞 , 遍 野 云 锦 , 一 望 无 际 , 铺 向 天 边 , 这 瑰 丽 的 景 色 难 道 不 “胜 似 春 光 ”么 ? 三 : 齐 朗 诵 四 : 分 组 背 诵 五 : 齐 背 诵 第十二第十二课时课时 咏柳咏柳 教学内容: 咏柳 教学目标: _ -可编辑修改- 1、让学生学会背诵这首古诗 2、让学生了解诗的大体含义 教学重难点: 诗文背诵和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体诵读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 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