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神经系统ppt课件.ppt_第1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神经系统ppt课件.ppt_第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神经系统ppt课件.ppt_第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神经系统ppt课件.ppt_第4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神经系统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1,神经系统,2,第一节 概述,一、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区分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3,一、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区分,神经组织,神经元 神经胶质,胞体,突起,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脑 脊髓,脑神经 脊神经,第一节 概述,4,胞体,树突,运动神经元,轴突,感觉神经元,第一节 概述,5,(一)反射 (二)反射弧 1. 概念 2. 组成 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二、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第一节 概述,6,(二)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第一节 概述,7,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一、脊髓 二、脑 三、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8,外形: 两个膨大:颈膨大 腰骶膨大,(一)位置和形态,位置:位于椎管内 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 下端(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一、 脊髓,前正中裂 1 后正中沟 1 前外侧沟 2 后外侧沟 2,6条沟:,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9,(一)位置和形态,颈膨大,腰骶膨大,终丝,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10,脊髓圆锥 终丝 马尾 脊神经 (31对) 前根 (运动) 后根 (感觉),前根,后根,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11,脊髓圆锥 终丝 马尾 脊神经 (31对) 前根 (运动) 后根 (感觉),第一骶神经,终丝,马尾,终丝,脊髓圆锥,后正中沟,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12,中央管 灰质 前角:运动神经元 后角:联络神经元 侧角: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 白质: 纤维束 前索 外侧索 后索 网状结构,(二)脊髓的内部结构,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13,(二)脊髓的内部结构,后正中沟,后外侧沟,后索,外侧索,前外侧沟,前正中裂,前索,后角,前角,中央管,灰质后连合,灰质前连合,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14,1.上行纤维束,(1)薄束T5以下 楔束T4以上 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白质,(2)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前束 传导粗触觉,压觉 脊髓丘脑侧束 传导痛温觉,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15,2.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躯体运动 1)皮质脊髓侧束 2)皮质脊髓前束,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16,脑分为六部分: 端脑 间脑 小脑 脑干,中脑 脑桥 延髓,二、脑,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17,端脑,间脑,脑干,中脑,脑桥,延髓,小脑,二、脑,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18,(一)脑干 1.外形 腹侧面,(1)延髓: 锥体 锥体交叉,(2)脑桥: 脑桥基底部 基底沟,(3)中脑: 大脑脚 脚间窝,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19,脑干腹侧面,视神经,垂体,灰结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基底沟,展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视束,视交叉,大脑脚,脚间窝,脑桥,小脑中脚,舌下神经,橄榄,锥体,锥体交叉,前正中裂,尾状核头,内囊,前庭蜗神经,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20,背侧面,(1)延髓: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2)脑桥: (3)中脑: 上丘 下丘 (4)菱形窝: 第四脑室底,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21,背侧面,尾状核,背侧丘脑,松果体,上丘,下丘,外侧膝状体,滑车神经,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内囊,内侧膝状体,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22,2.内部结构,灰质:神经核 白质:纤维束 网状结构,脑神经核:通常与脑神经相连且同名 非脑神经核:黑质,上行纤维束: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三 叉丘系 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23,(二 )小脑,位于颅后窝,前面与脑干相邻,上方与大脑半球相邻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24,(二 )小脑,垂体,漏斗,脑桥,延髓,松果体,第四脑室,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25,小脑半球 小脑蚓 小脑扁桃体 小结 绒球 原裂,1.外形,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26,1.外形,小结,小脑扁桃体,绒球,原裂,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27,绒球小结叶 原小脑 前叶:原裂之前 旧小脑 后叶:原裂之后 新小脑,2.分叶,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28,小结,绒球,原裂,2.分叶,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29,3.内部结构,小脑皮质 小脑核 小脑髓质,齿状核,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30,(三)间脑,位置:位于中脑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分部: 背侧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下丘脑,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31,(三)间脑,胼胝体,视交叉,垂体,大脑脚,脑桥,延髓,松果体,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32,背侧丘脑的核群,背侧丘脑借内髓板分为三大核群: 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内髓板,前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33,视交叉 灰结节 漏斗,下丘脑,垂体,灰结节,动眼神经,视束,视交叉,大脑脚,脚间窝,视神经,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34,下丘脑主要核团:,视上核 室旁核 漏斗核,室旁核,视上核,垂体,漏斗核,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35,大脑纵裂:半球、胼胝体 分界: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分叶: 额叶 颞叶 枕叶 顶叶 岛叶,1.端脑的外形和分叶,(四)端脑,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36,端脑的外形和分叶,枕叶,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颞叶,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37,端脑的外形和分叶,额叶,顶叶,颞叶,岛叶,大脑纵裂,中央沟,额叶,枕叶,顶叶,顶枕沟,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38,半球上外侧面:,额叶: 中央前沟 额上、下沟 中央前回 额上、中、下回 顶叶: 中央后沟 中央后回 颞叶: 颞上、下沟 颞上、中、下回 颞横回,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39,40,半球上外侧面:,中央前回,中央沟,中央后回,中央后沟,顶枕沟,颞下回,中央前沟,额上回,额上沟,额中回,额下沟,额下回,外侧沟,颞上回,颞上沟,颞中回,颞下沟,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40,半球内侧面:,中央旁小叶 胼胝体 距状沟 海马沟 扣带回 海马旁回,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41,半球内侧面,中央旁小叶,顶枕沟,距状沟,扣带回,胼胝体,海马旁回,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42,嗅球 嗅束,半球下面:,嗅球,嗅束,垂体,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43,2.端脑的内部结构,(1)基底核 纹状体,屏状核,杏仁体,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44,端脑的内部结构,屏状核,杏仁体,豆状核,尾状核,壳,苍白球,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45,(2)髓质,联络纤维 连合纤维: 胼胝体 投射纤维: 内囊,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46,内囊 位置: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 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 面呈向外开放“V”字形,分部: 内囊前肢 内囊膝 内囊后肢,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47,内囊,内囊前肢,内囊膝,内囊后肢,背侧丘脑,尾状核,豆状核,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48,内囊膝的投射纤维 皮质核束,内囊后肢的投射纤维 皮质脊髓束 丘脑中央辐射 视辐射 听辐射,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49,投射纤维,视辐射,听辐射,皮质核束,丘脑中央辐射,皮质脊髓束,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50,一侧内囊损伤,产生三偏综合征 1)对侧半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损伤) 2)对侧偏瘫(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损伤) 3)两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视辐射受损),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51,3.大脑皮质,(1)躯体运动区: 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52,特点: (1)上下颠倒, 但头部是正的 (2)左右交叉,一侧肢体运动受对侧运动区支配 (3)身体各部分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53,(2)躯体感觉区: 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54,55,特点: (1)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 (2)左右交叉; (3)身体各部在该区投射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该部感觉敏感程度,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55,一侧视觉区接受对侧半视网 膜来的冲动,(3)视觉区: 距状沟两侧的枕叶皮质,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56,(4)听觉区: 颞横回,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57,(5)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 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 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 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58,(5)语言中枢,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59,三、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1.脊髓被膜,硬脊膜 硬膜外隙,脊髓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 终池,软脊膜 齿状韧带,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60,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蛛网膜下隙,齿状韧带,后根,前根,硬膜外隙,脊髓被膜,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61,硬脑膜形成结构,2.脑的被膜,大脑镰 小脑幕,自外向内依次为: 硬脑膜 脑蛛网膜 软脑膜,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62,蛛网膜,硬脑膜,脑的被膜,硬脑膜,软脑膜,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板状小梁,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63,硬脑膜窦: 上、下矢状窦 直窦 横窦 乙状窦,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窦汇,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64,硬脑膜窦,乙状窦,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窦汇,海绵窦,岩下窦,岩上窦,颈内静脉,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65,软脑膜,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脑蛛网膜 蛛网膜粒,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蛛网膜下隙,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66,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失状窦,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67,(二)脑和脊髓的血管,1.脑的血管,(1)脑的动脉 颈内动脉 大脑前动脉 前交通动脉 大脑中动脉 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68,脑的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69,椎动脉与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70,小脑下前动脉,迷路动脉,脑桥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脊髓前、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71,(2)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经多种途经注入 硬脑膜窦,最后经颈内静脉回流,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72,脑的静脉,大脑上静脉,大脑中静脉,大脑下静脉,上吻合静脉,下吻合静脉,横窦,上失状窦,乙状窦,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73,2.脊髓的血管,(1)脊髓的动脉,脊髓后动脉 脊髓前动脉,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74,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肋间后动脉,腰动脉,椎动脉,颈升动脉,基底动脉,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75,(2)脊髓的静脉:,较动脉多而粗。脊髓前、后静脉由脊髓内的小静脉汇集而成,通过前、后根静脉注入硬膜外隙的椎内静脉丛,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76,脊髓的静脉,椎内前静脉丛,椎外前静脉丛,椎外后静脉丛,椎内后静脉丛,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77,(三)脑脊液及其循环,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震荡、保护、运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压等作用。,脑脊液由各脑室脉络丛产生,无色透明液体,充满脑室系统、脊髓中央管及蛛网膜下隙。,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78,第四脑室正中孔,小脑延髓池,中脑水管,直窦,脑蛛网膜,蛛网膜粒,硬脑膜,侧脑室脉络丛,上矢状窦,室间孔,脑脊液及其循环,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79,脑脊液循环途经:,侧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80,脑脊液循环途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小脑延髓池,中脑水管,直窦,脑蛛网膜,蛛网膜粒,硬脑膜,侧脑室脉络丛,上矢状窦,室间孔,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81,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一、脊神经 二、脑神经 三、内脏神经,82,31对,前根运动 后根感觉,脊神经节,C 8 T 12 L 5 S 5 Co 1,一、脊神经,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83,脊神经节,后支,前支,前根,后根,脊神经节,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84,浅支: 胸锁乳突 肌后缘中点,(一)颈丛,1.组成: C1C4前支,2.分支,耳大神经,枕小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85,膈神经:支配膈肌,膈神经,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86,膈神经:支配膈肌,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87,(二)臂丛,1.组成:C5C8 T1前支,2.分支,腋神经 肌皮神经 正中神经 尺神经 桡神经,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88,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正中神经,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89,手皮肤的神经分布,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90,桡神经损伤 垂腕症,尺神经损伤 爪形手,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91,正中神经损伤,正中神经余尺神经损伤 猿掌,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92,12对: 第111 肋间神经 第12 肋下神经,(三)胸神经前支,肋间神经,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93,胸神经前支节段性分布,T2分布区相当胸骨角平面 T4相当乳头平面 T6相当剑胸结合平面 T8相当肋弓平面(脐、剑突之间) T10相当脐平面 T12则分布于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94,胸神经前支节段性分布,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95,(四)腰 丛,1.组成: T12 L1 L3. L4 前支,2.分支,股神经,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96,股神经,腹股沟韧带,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97,L4L5 S1S5 Co1前支,(五)骶 丛,1.组成:,2.分支,臀上神经 臀下神经,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98,骶 丛,臀上神经,臀下神经,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99,坐骨神经 (1)胫神经 足底内侧神经 足底外侧神经,足底内侧神经,足底外侧神经,胫神经,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00,(2)腓总神经 腓浅神经 腓深神经,腓深神经,腓浅神经,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01,胫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02,二、脑神经,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03,二、脑神经,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04,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05,脑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其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外感觉性脑神经节,其中枢突入脑,周围突组成脑神经中的感觉成分。,、对脑神经: 仅含感觉纤维的感觉性神经 、对脑神经: 仅含运动纤维的运动性神经 、对脑神经: 既含感觉纤维,又含运动纤维为混合性的,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06,鼻黏膜内嗅细胞 嗅丝(嗅神经) 嗅球,(一)嗅神经,嗅神经,嗅球,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07,视网膜节细胞轴突 视神经 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距状沟周围,(二)视神经,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08,节细胞,双极细胞,视锥细胞,视杆细胞,视神经,(二)视神经,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09,(三)动眼神经,支配上直肌、上睑提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 内脏神经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动眼神经,动眼神经下支,动眼神经上支,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10,(四)滑车神经 :支配上斜肌,滑车神经,上斜肌,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11,三叉神经诸感觉核,眼神经 上颌神经 下颌神经,三叉神经运动核,(五)三叉神经,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12,颧神经,眶下神经,翼腭神经节,眼神经,上颌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下颌神经,上牙槽神经,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13,头面部皮神经分布,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14,(六)展神经:支配外直肌,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15,1.面神经管内分支:鼓索,加入舌神经管理舌前2/3味觉,(七)面神经,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16,面神经管内分支,鼓索,膝神经节,乳突小房,面神经,面神经管,鼓索,面神经,舌神经,下颌下神经节,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17,腮腺内丛:,1.颞支 2.颧支 3.颊支 4.下颌缘支 5.颈支,2.面神经的颅外分支:,颞支,颧支,胸锁乳突肌,咬肌,颊支,腮腺内丛,腮腺,下颌缘支,颈支,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18,面神经,前庭神经,蜗神经,蜗管,(八)前庭蜗神经:传导平衡觉和听觉,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19,(九)舌咽神经,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20,(十)迷走神经,右迷走神经,主动脉弓,左迷走神经,右锁骨下动脉,膈神经,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21,(十)迷走神经,内支,喉上神经,左喉返神经,膈,右喉返神经,外支,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22,左迷走神经进入胸腔越过主动脉弓左肺根后方食管前面食管前丛迷走神经前干,走行:,右迷走神经越过右锁骨下动脉前方下行右肺根后方食管后面食管后丛迷走神经后干,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23,走行,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24,颈部分支 喉上神经,迷走神经主要分支:,胸部分支 喉返神经,腹部的分支 1.胃前支 2.肝支 3.胃后支 4.腹腔支,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25,迷走神经胃部分支,腹腔支,胃后支,迷走神经后干,迷走神经前干,肝支,胃前支,后胃壁支,鸭爪形分支,前胃壁支,幽门窦部,胃底支,贲门支,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26,(十一)副神经: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副神经,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27,(十二)舌下神经 :支配舌肌,舌下神经,颈袢,第二颈神经前支,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28,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三、内脏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副交感神经,内脏感觉神经,交感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29,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一)内脏运动神经,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30,交感神经概况,副交感神经概况,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31,1.交感神经 (1)低级中枢:T1L3 侧角,侧角,T1L3,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32,颈部34个 胸部1012个 腰部4个 骶部23个 尾部两侧合成1个奇节 由节间支连成交感干,颈部34个,胸部1012个,腰部4个,骶部23个,尾部两侧合成1个奇节,(2)椎旁神经节(交感干神经节),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33,(3)椎前神经节,腹腔神经节 肠系膜上神经节 肠系膜下神经节 主动脉肾神经节,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34,(4)交通支,白交通支 灰交通支,脊神经节,后根,前根,灰交通支,白交通支,交感干神经节,腹腔神经节,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35,颅部: 动眼神经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骶部: 骶髓24骶副交感核,2.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器官周围或器官壁内,副交感神经节,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36,动眼神经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骶髓24骶副交感核,副交感神经,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37,3.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38,作用比较:,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139,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一、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二、感觉投射系统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功能,140,一、感受器的生理特性,(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三)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快适应、慢适应,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41,二、感觉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兴奋状态 特异性投射系统:产生特定感觉,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42,(一)浅感觉传导通路,1.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43,2.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44,后角,脊髓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后根,脊神经节,脊神经,交叉,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145,146,三叉丘系交叉,三叉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根,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下部,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脊束,146,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肌、腱关节、皮肤,周围突,脊神经,脊神经节,中枢突,薄束楔束,薄束核 楔束核,对侧内侧丘系,脑干各部,背侧丘脑,内囊后肢,(二)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47,内侧丘系交叉,薄束核,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楔束核,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薄束,楔束,148,(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1.视觉传导通路,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49,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 维交叉,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1.视觉传导通路,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50,一侧视神经损伤可致该侧眼视野全盲; 视交叉中交叉纤维损伤可致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一侧视交叉不交叉纤维损伤,则患侧眼视野的鼻侧半偏盲; 一侧视束及以上的视觉传导路(视辐射、视区皮质)受损,可致双眼病灶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如右侧受损则右眼视野鼻侧半和左眼视野颞侧半偏盲)。,传导通路的不同部位受损时,可引起不同的视野缺损,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51,传导通路的不同部位受损时,可引起不同的视野缺损,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52,直接对光反射 间接对光反射,2.瞳孔对光反射,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53,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功能,大脑皮质是感觉的高级中枢,不同部位感觉功能不同,已在大脑部分详述,在此仅介绍痛觉。 疼痛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时发生的复杂的、伴有明显情绪反应的感觉,常伴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一)皮肤痛 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首先出现定位清楚、短暂而尖锐的快痛,随后出现定位不清楚、较持久的慢痛。,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54,(二)内脏痛 内脏痛缓慢、持续时间长、定位不准确,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而对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等刺激敏感。常出现牵涉痛,引起体表特定部位疼痛,如心肌缺血时出现心前区、左臂尺侧疼痛;胆囊炎时出现右肩部疼痛等。,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55,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56,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牵张反射 1.类型: 腱反射:快肌纤维 肌紧张:慢肌纤维 2.意义: 肌紧张是维持身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 ,也是随意运动的基础。,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57,(二)脊髓休克 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因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脊髓休克,简称脊休克。脊休克时,横断面以下脊髓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降低或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消失、膀胱内尿潴留、直肠内粪积聚,表明躯体及内脏反射减退或消失。,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58,二、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 1.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 :脑干网状结构中存在抑制或加强肌紧张的区域,分别称为抑制区和易化区。抑制区较小,位于延髓;易化区较大,分布较为广泛。易化区的活动较抑制区强,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略占优势,维持一定程度的肌紧张。,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59,(一)脑干对肌紧张的调控 2.去大脑僵直:将麻醉动物的中脑上、下丘离断,麻醉药作用消失后,动物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硬挺等伸肌紧张亢进的状态,这一现象称去大脑僵直。,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60,(二)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原小脑 :参与躯体平衡的调节。原小脑受损后,患者表现为身体平衡失调,站立不稳、步态蹒跚,容易跌倒。 2.旧小脑 :调节肌紧张。旧小脑受损后患者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减弱、四肢乏力。,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61,(二)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新小脑 :主要参与大脑皮质控制的随意运动的协调。新小脑受损时,患者表现为不能完成精细动作,不能正确把握动作的方向等,临床称之为小脑共济失调。,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62,(三)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锥体系 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大脑皮质,其轴突组成纤维束下行。其中下行至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纤维束称皮质脊髓束,下行至脑干躯体运动核的纤维束称皮质核束。,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63,下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前角或脑干躯体运动核,其轴突参与脑神经和脊神经的组成,支配骨骼肌的随意运动。,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64,锥体细胞 (中央前回下部),皮质核束,脑干躯体运动核团,眼外肌 咀嚼肌 面肌(额肌、眼轮匝肌) 咽喉肌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内囊膝,(1)皮质核束,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65,中央前回下部,皮质核束,内囊膝,大脑脚底中3/5,躯体运动核,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66,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67,168,面神经核下半 支配颊肌、口轮匝肌,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面神经核上瘫 面神经核下瘫,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68,舌下神经核支配舌肌,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舌下神经核上瘫 舌下神经核下瘫,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69,躯干肌、四肢肌,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锥体细胞,内囊后肢,中脑、脑桥,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神经,(2)皮质脊髓束,延髓,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70,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大脑脚底中3/5,锥体,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前角运动细胞,皮质脊髓前束,171,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一切传导路径,其结构十分复杂,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红核、黑质、前庭神经核、小脑等。,2.锥体外系,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72,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一、自主神经递质与受体 二、自主神经的功能与意义 三、内脏活动的调节中枢,173,一、自主神经递质与受体,(一)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释放。其种类很多,自主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两类。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纤维称胆碱能纤维,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及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属胆碱能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纤维称肾上腺素能纤维,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属肾上腺素能纤维。,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74,(二)受体 受体是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理效应的结构。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特定部位,依其能特异性结合的神经递质分类和命名,与乙酰胆碱结合的称胆碱能受体,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称肾上腺素能受体。,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75,1.胆碱能受体 (1)M受体: 分布于所有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交感神经胆碱能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毒蕈碱样作用(M样作用),表现为心脏活动抑制,支气管平滑肌、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瞳孔括约肌收缩,消化腺、汗腺分泌增加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等。阿托品是M受体阻断剂。,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76,(2)N受体: 可分为两个亚型。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为N1受体,骨骼肌细胞膜上的受体为N2受体。乙酰胆碱和N受体结合后,产生的效应称烟碱样作用(N样作用),表现为节后神经元兴奋和骨骼肌收缩。筒箭毒碱是N受体阻断剂。,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77,2.肾上腺素能受体 受体: 1受体分布于脑血管、皮肤和黏膜血管,瞳孔开大肌等。去甲肾上腺素与1受体结合,产生兴奋效应,表现为血管收缩,瞳孔开大。2受体分布于突触前膜,受体激动可使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减少,对其产生负反馈调节。阻断剂酚妥拉明。,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78,受体: 1受体主要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