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流行病学研究进展.ppt_第1页
禽流感流行病学研究进展.ppt_第2页
禽流感流行病学研究进展.ppt_第3页
禽流感流行病学研究进展.ppt_第4页
禽流感流行病学研究进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禽流感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 谭红专 教授,2019/10/,Company Logo,2,1997年5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1例3岁儿童死于不明原因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同年8月经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WHO荷兰鹿特丹国家流感中心鉴定为禽甲型流感病毒H5N1引起人类流感。这是世界上首次证实甲型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因而引起人禽流行性感冒(人禽流感)的病例。 从2003年H5N1疫情开始后,截止2011年底,共有15个国家确诊了575例人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病例,死亡338人,病死率达58.8%, 4亿家禽被屠宰以及在全球范围引起超过2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019/10/,Company Logo,3,2013年3月31日我国又宣布出现H7N9禽流感疫情,向全球的科学家和公共卫生人员拉响了警报。该病毒此前从未在人群中出现过,一出现就造成了两死一重症。 人禽流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造成了广大民众的极度恐慌。,2019/10/,Company Logo,4,什么是人禽流感?,人禽流感(human avian influenza)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中某些感染禽类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高热、咳嗽和呼吸急促,病情轻重不一,严重者可致败血症、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而致人死亡,2019/10/,Company Logo,5,1,2,3,4,病原学及其研究进展,流行概况及趋势,流行病学特征,预测及展望,2019/10/,Company Logo,6,一、病原学及其研究进展,1、病原学生物学特性 禽流感于1878年首次报道于意大利; 1901年证实其病原体为病毒; 1955年经血清学鉴定为A型流感病毒; AIV属甲型流感病毒属,为单股负链RNA病毒。,Company Logo,7,AIV由包膜和核壳体构成,包膜包括膜基质蛋白(M1、M2 ),双层类脂质膜和两种糖蛋白突起,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 二者均具有抗原性, 是流感病毒划分亚型的依据,且易发生变异。 已知16个HA亚型(H1-H16)和9个NA亚型(N1-N9),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构成若干血清亚型,亚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2019/10/,Company Logo,8,2、分类 根据禽流感致病性的不同,又可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和无致病性禽流感3大类。 虽然H116均存在于禽中,但迄今已报道可直接感染人的AIV为H5、H7、H9及H10, 其中H5和H7对人和禽类均具有高度的致病力,尤以感染H5N1者病情重、病死率高。H9和H10只引起人类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尚无死亡病例报道。,2019/10/,Company Logo,9,3、理化特性 AIV对热、乙醚、氯仿、丙酮等敏感,常用消毒剂如甲醛、过氧乙酸、十二烷基硫酸钠、卤素化合物(如漂白粉和碘剂)等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IV不耐热, 5630 min、6010 min、657025 min、1001 min即可使AIV丧失活性;直射阳光下4048 h、紫外线均可灭活病毒。 但AIV较耐酸,在pH4.0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耐低温及干燥,真空干燥下或-20以下可较长期保存,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性1年以上。,2019/10/,Company Logo,10,H7N7,1996年,在英国从一名患结膜炎的养鸭妇女的眼睛中分离到一株H7N7病毒,这种病毒的HA基因的98%以上的核苷酸都与1995年从爱尔兰火鸡中分离到的H7N7亚型同源。,H5N1,1997年5月,从一个死于香港地区的小孩身上分离到一株H5N1亚型病毒,后来又通过病毒分离,发现此病毒感染了18个人,它与1997年3月高致病型禽流感发生后首次从香港地区的鸡中分离到的病毒相同,自90年代后期, H9N2型病毒在亚洲、欧洲和中东等国家的家禽中广泛传播,在1998年,我国南方地区也有人间H9N2感染报告, 2003年底,香港又在临床症状较轻的患儿中分离出H9N2。,H9N2,4、病原学研究进展,2019/10/,Company Logo,11,H7N9,分析H7N9的基因图谱发现,这次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经过基因交换的病毒,这种病毒基因有八节(HA与NA来自H7N9禽流感病毒,6个内部片段分别为PB2、PB1、PA、NP、MP、NS来源于H9N2禽流感病毒),其中H7的部分是来自浙江的野鸟,N9的部分可能来自韩国的野鸟,其余的六节相信是来自长江以北。英国Nature杂志亦刊文报道,H7N9源于三种病毒株在同一感染宿主中的交换与重组。,2019/10/,Company Logo,12,二 流行概况,1 全球情况,1997年首次证明禽流感病毒(A/Hong Kong 156/97) H5N1亚型可感染人,2003年7月高致病性H5N1型禽流感呈现前所未有的暴发,已呈现世界范围流行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1年1月5日通报,2003年至2010年底,全球经WHO公布的实验室确诊人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例已经高达516例,其中死亡306例,病死率为59.30,疫情波及两大洲的15个国家,东南亚地区疫情最为严重,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63.56%,病死率为69.21%(表1、表2)。,H5N1,2019/10/,Company Logo,13,2019/10/,Company Logo,14,2019/10/,Company Logo,15,2003年,欧洲的荷兰、比利时和德国的禽类养殖场暴发高致病性H7N7禽流感,近3000万只禽被捕杀,在暴露的工人中有83人出现结膜炎,其中有些人出现呼吸道症状,一名57岁的荷兰兽医在对病鸡进行检验时感染病毒,并死于禽流感引起的肺炎并发症。,H7N7,2019/10/,Company Logo,16,1998年广东省的流感监测系统在韶关、汕头市分别发现4例和5例H9N2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为全球首次发现人H9N2感染病例。 2003年底,香港又在临床症状较轻的患儿中分离出H9N2。 报道病例主要分布在香港和我国南方地区,病例不多且处于散发状态,尚未出现人传人,最近一例发生在2009年12月香港。,H9N2,2 中国情况,2019/10/,Company Logo,17,截至2010年12月,中国已经确诊40例人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例,其中死亡26例,病死率为65.0%,高于全球59.30%的水平,二者病死率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发病时间为每年冬、春季为高发季节,11月至次年2月共发病30例,占全部病例数的75.0%,流行高峰出现在1月份,共发病12例,占30.0% (图1)。,H5N1,2019/10/,Company Logo,18,2019/10/,Company Logo,19,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截至4月23日18时,全国共报告108例确诊病例,其中死亡22人,出院14例。病例分布于北京(1例)、上海(33例,死亡12例)、江苏(24例,死亡3例)、浙江(42例,死亡6例)、安徽(4例,死亡1例)、河南(3例)、山东(1例)7省市。 报告的确诊病例间未发现流行病学联系。 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均已采取医学观察措施,未发现异常。 目前病例处于散发状态,尚未发现人传人。,H7N9,2019/10/,Company Logo,20,三 流行病学特征,从现有资料来看,禽流感的流行病学主要特点为:在禽类常表现为突然暴发,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季节性不强,来源常不明。 人禽流感则呈高度散发,病死率高43%81%,发病高峰期在冬春季节;大部分病例有可疑禽类 或鸟类密切接触史/食用史,具有高度的职业相 关性。,2019/10/,Company Logo,21,此次H7N9有所不同,H7N9病毒会在禽类中传播,但不会使禽类出现症状,而H5N1则会导致感染的禽类死亡,因此追踪H7N9在禽类中的传播要更加困难。,2019/10/,Company Logo,22,目前已知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AIV的鸡、鸭、鹅等家禽,特别是鸡,但不排除其他禽鸟类以及家猫、家犬、猪、马、水貂、海豹和鲸类等哺乳动物成为传染源。,3.1 传染源,2019/10/,Company Logo,23,有证据表明是带毒的候鸟曾引起世界性传播,如2006年5月我国青海湖约3000只迁徙的斑头雁死亡,最后被检出与北伊拉克家猪中极为相似的H5N1毒株。 此次H7N9疫情也怀疑与韩国候鸟有关。,2019/10/,Company Logo,24,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禽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饲料、水、蛋托(箱)、垫草、种蛋、鸡胚等,经呼吸道、消化道及气溶胶或直接接触AIV传播。 具体传播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有2种假说,即通过中间媒介传播和直接传播。,3.2 传播途径,2019/10/,Company Logo,25,3.2.1 通过中间媒介传播 在禽间传播的某些亚型如H5N1、H5N2、H1N1可传染给猪,推测病禽和带毒禽分泌物和排泄物等先感染猪,AIV病毒遗传物质需要在猪体内重新组合成一种适应在人类传播的毒株,人在接触病猪或带毒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皮毛等才能引起感染,即:AIV-猪-人。猪在这种杂合病毒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被认为是“混合器”。,2019/10/,Company Logo,26,为什么能成为“混合器”? 因为猪具有这两种病毒的细胞受体,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都可以感染猪,经过一段时间的杂交后,产生新的重排病毒,再感染人,从而引起人间流感的流行。猪在这种杂合病毒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被认为是“混合器”,2019/10/,Company Logo,27,3.2.2 直接传播 尽管自1997年以来所发现的禽H5N1、H7N7、H9N2和H7N9毒株在特定条件下或近距离密切 接触能突破宿主屏障直接感染人而不需要中间媒介已是事实。但多数专家认为AIV如果不发生变异,病禽和带毒禽不会直接传染人。因此,认为目前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完全属于小概率事件。 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2019/10/,Company Logo,28,取决于病毒株型别和不同毒株以及易感者个体特征。 一般认为任何年龄均具有易感性,但年幼的比成年的敏感,以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 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包括从事家禽养殖业者、在发病前1周内去过家禽饲养、销售及宰杀等场所者以及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等等。,3.3 易感人群,2019/10/,Company Logo,29,四 预测及展望,H5N1 在全世界人民的携手合作下,已找出有效的抗H5N1病毒药物,甚至部分国家已研发出针对H5N1病毒的疫苗,其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也得到了稳定的控制。 H7N9疫情将如何发展仍然未知。,2019/10/,Company Logo,30,4.1 H7N9疫情可能仍处于早期阶段,第一,目前新发病例都集中在长三角一带,其他地方还没有检测到,但不能排除没有。长三角一带的卫生医疗条件相对较好,所以,疫情控制得相对较好,若发生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地方,可能疫情不能得到有效地控制。,2019/10/,Company Logo,31,第二,全国各地都在密切监测,这意味着能够更早地发现病人,那么,就可能会有更多的人被早期确诊,那时病例数可能会成倍地增加。 第三,H7N9不会导致鸟类产生禽流感,它可以在家禽传播而不被发现,从而可以在禽类中形成一个病毒库,从而导致频繁但是零星出现的人类感染。,2019/10/,Company Logo,32,困难 像H5N1这样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很容易控制,因为通过扑杀禽类等措施即可以控制。 像H7N9这样在鸟类中传播却毫无症状的病毒,我们不知道进行扑杀禽类时到底是太晚了还是根本不需要。无法明确传染源使得我们的预防工作无法集中,有效的开展,从而导致疫情的扩散。,2019/10/,Company Logo,33,4.2 是否会人传人未知,目前发现这个病毒主要是8个基因片段,6个是H9N2的,来自于禽,其中还有1个是韩国的,H11N9,还有一个是欧亚型的,也是H7的禽流感的谱系。也就是说这8个基因的片段都是来自禽,它没有人的基因片段,暂时也没有猪的基因片段。 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