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阜阳三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二调考试历史试卷第卷选择题(本卷共36小题,每题1.5分,共计54分。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因此时正值秋收冬藏之际,农忙结束,女家才肯让女儿出嫁。这反映出A. 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B. 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 社会习俗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D. 古代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因为此时正值秋收冬藏之际,农忙结束,女家才肯让女儿出嫁。”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古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女儿也是劳动力之一,故农忙结束,女家才让女儿出嫁,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妇女地位的问题,A错误;据材料“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信息可知,是“大多”,不是“全部”,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C错误。2.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A.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B. 皇室贵族瓷器需求量日益减少C. 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D. 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答案】D【解析】材料“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说明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逐步超越官营占据主导,D正确;材料没有提及雇佣关系,A错误;B说法显然不符事实;C中破产说法错误。3.古代旅途盗劫为患,商人的人身财产经常面临着威胁。唐朝时商人为降低财产安全的风险,可以采取的措施是A. 经营货款存放于柜坊B. 通过邸店借贷货款C. 求助于政府开办的市舶使D. 通过十三行转运货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唐朝时商人为降低财产安全的风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故A正确。借贷货款不是邸店的经营范围,故B错误。市舶使主要负责海 外贸易,故C排除。“十三行”是清朝出现的负责对外贸易的机构,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唐朝商业【名师点睛】唐朝国家统一、强盛;农业发展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繁荣提供了条件;交通发达,为商业提供便利条件;市场较前代发达;对商业虽有限制,但对商业较开明,对外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各民族经济交流频繁;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开元通宝成为通用的货币。4.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 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 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根据材料“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说明当时的对外贸易促使了外币的流入,揭示了中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积极投入到中国的市场,间接说明了中国处于优势地位。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冲击清廷的统治的说法没有材料依据,所以BCD不选。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5.下列关于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的解释,最完整的是A. 自然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展“黄金梦”B.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货币需求增加C. 商业危机东西方通商要道受阻商品价格猛涨D. “黄金梦”航海技术进步资本主义萌芽【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5世纪前后,西欧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初步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了对货币的需求,促使西欧人走向海洋,寻找财富。新航路的开辟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商品经济在自然经济瓦解之前就已经发展;C选项错误,商业危机是由东西方通商要道受阻导致的;D选项错误,“黄金梦”不是航海技术进步的经济根源,航海技术的进步也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经济根源。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6.下表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发展状况表,这种状况时间入股人数资本(单位:英镑)1600年1006.8万1617年954162万1708年316.3万源于海外市场的扩大导致贸易中心的转移是对外殖民掠夺所致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东印度公司是从事海外贸易的特权贸易公司,故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海外市场的扩大,正确;导致贸易中心的转移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故错误;据所学可知,东印度公司是从事海外贸易的特权贸易公司,从事对外殖民掠夺,在掠夺中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正确;东印度公司是从事海外贸易的特权贸易公司,从事对外殖民掠夺,与传播生产方式无直接联系,错误;故B正确。7.据统计,在1850到1857年间,德国(普鲁士)共成立了94家工业股份公司,其中铁路、采矿、冶金股份公司59家,占工业资本总额81.6%;纺织工业股份公司仅有10家,占投资总额的9%。这反映出当时德国A. 走上了垄断资本主义道路B. 农、轻、重比例的失调C. 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D. 已经完成了国家工业化【答案】C【解析】【详解】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题意没有反映当时普鲁士农业的投资情况,不能说明农、轻、重比例失调,故排除B项;根据“德国(普鲁士)共成立了94家工业股份公司”可知公司开始成为当时普鲁士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体现了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故选C项;已经完成国家工业化的说法题意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8.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A. 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B. 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C. 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因应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D. 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中说明的是农民没有把获取的钱财投资于商业的扩大再经营,反而从事土地开发,体现出当时农民重视土地的思想,这种经济思想显然不利于农村自然经济的快速解体,这种案例说明近代经济变动的复杂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农民思想是安土重迁,不是主动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农民意识问题,不能论述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结论,故D项错误。9.1932年,著名实业家宋裴卿成立“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1935年4月,“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B.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C.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D.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答案】D【解析】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在甲午战后,故A错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在一战期间,故B错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在1912年后,故C错误;1935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时间“1935年”,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1935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作用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0.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B. 英、法航运公司经营不善,技术落后C. 中国近代民族企业的初步发展对外国企业构成威胁D. 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与之争利的结果【答案】D【解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无法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也不会造成外国航运公司亏损,故A项错误;英、法航运公司是当时世界上非常先进的公司,经营和技术都比较先进,故B项错误;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初步发展,但力量弱小,不会对外国企业构成威胁,故C项错误;1872年,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到1882年时,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打破了外商垄断航运的局面,同国外航运公司形成竞争之势,故D项正确。点睛:本题易错项为A,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倾向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不会造成外国航运公司亏损。11.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规定A. 鼓励了个体经济的发展B. 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C. 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D. 贯彻落实了“八字方针”【答案】D【解析】根据“1962年”、“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60年党和国家制定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对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进行纠正,以恢复和发展经济,故D项正确;A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材料描述仍然是在人民公社体制下进行的,而且仅仅是部分调整,人民公社体制不废除,不可能加快社会主义建设速度,故B项错误;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2.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先后展开。与农村相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主要体现在A. 所有制结构B. 分配原则C. 经营管理方式D. 市场导向【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对国有企业改革,改革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出现股份制,A项正确;农村经济改革也涉及分配原则和经营管理方式的改革,不属于突破主要体现,排除BC;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所以选A13.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 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 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 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 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D项正确。14.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都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A. 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B. 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C. 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D. 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材料主要陈述了中国纺织报报道北京流行黄裙子,而后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都穿起了黄裙子,“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体现了大众传媒信息的重要影响力,故B项正确。服饰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妇女地位的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大众传媒对于生活习俗的改变,不是文化生活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大众传媒对于生活习俗影响,不是说明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故D项错误。15.1924年12月,北京公交开通有轨电车,坊间出现了“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的竹枝词,其中“来往行人上下忙“反映了A. 新式交通工具触犯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 新式交通工具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C. 市民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 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改进交通工具的诉求【答案】C【解析】材料所讲的是市民乘坐有轨电车的繁忙的景象,这反映了市民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故排除B,选C。A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6.1930年,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美元贬值41%,以增强美国对外贸易竞争,1931年,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这些举措A. 有利于世界秩序的稳定B. 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C. 有利于摆脱经济大危机D. 加剧世界经济的混乱【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货币贬值,不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A错误;在经济大危机之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孤立主义重新抬头,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B错误;这种不负责的、单方面的报复性贸易政策,不利于摆脱经济大危机,C错误;由材料可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的报复性贸易政策与行为,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混乱,D正确。17.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初,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随生产力发展相应调整C. 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D. 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摇摆不定,故排除A项;“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不是题意反映的本质问题,故排除C项;题意没有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的内容,故排除D项。无论是自由放任、凯恩斯主义还是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其政策调整都需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在所能容纳的生产关系范围内进行自我调整,故选B。【点睛】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主要是适应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经济整体上能够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18.如果继续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上述两难命题可以反映A. 胡佛政府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失败B. 罗斯福新政在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C. 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在苏联具体表现D. 英国撒切尔新政府改革福利制度的背景【答案】D【解析】从材料看,两难命题是加大干预和减少干预之间的抉择。20世纪七十年代,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滞涨,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改革福利制度。故答案为D项。古典自由主义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存在加大国家干预经济的难题,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也不存在减少干预的顾虑,排除B项;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政策,不存在上述问题,排除C项。19.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列宁所指的“退却”是A. 实行余粮收集制缓解饥荒B. 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C.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 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发展商品经济,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了资本主义,这相对于没有私有制、商业和市场的社会主义来说是一种“退却”,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实行余粮收集制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新经济政策;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让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并非全部实行国有化;D选项错误,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是斯大林模式,不是新经济政策。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0.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两人执政期间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们的改革对苏联的共同作用不包括A. 都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B. 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C. 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D. 改革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均在一度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都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能够突破斯大林模式,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由此可知,ACD均是其共同作用,与题意不符。故选B。21.西方文明简史中用“两个协定改变经济世界”作为章目,评述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变化。二战后,经济世界的“改变”主要是指A. 西方国家居于经济主导地位B. 建立起制度性的经济协调机制C. 消除了国际自由贸易壁垒D. 出现倡导自由贸易的经济思想【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二战后关贸总协定等在经济协调方面建立起了制度性的经济协调机制,从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化和体系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二战后居于经济主导地位的是美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国际自由贸易的壁垒并未消除,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自由贸易的经济思想出现于工业革命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2.加入世贸组织后到2015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长期保持世界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的地位,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关税减让承诺已经提前全部履行完毕;同时中国建立起了符合世贸规则和入世承诺的国内涉外经贸法律体制。这一切表明,入世后的中国经济A. 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B. 日益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C. 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D. 日益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答案】D【解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经济更加与国际接轨,中国建立起了符合世贸规则和入世承诺的国内涉外经贸法律体制,使中国经济更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故选D;A项错在全面接轨,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中国经济全球化,排除B;C项夸大了中国经济的地位,排除。23.下面是三大区域集团的情况,下列有关结论不准确的是名称亚太经合组织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时间1989年1993年1994年A. 欧盟合作程度最高B. 都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C. 都具有地缘经济特征D. 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区域集团只有欧盟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欧盟合作程度的确最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三大区域集团均具有地缘经济特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三大区域集团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一步,也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4.下列哪一国际组织可以为中国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城镇化均衡发展,保障农村生活,扩大基本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改革公共部门等事务提供帮助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 世界银行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D. 世界贸易组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世界银行主要是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长远的经济建设,故与题意相符,B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维护国际间的汇率秩序,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区域性的合作组织,并不提供相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故排除C项;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职能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自由贸易,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项。25.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A. 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 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C. 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D. 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答案】D【解析】“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属于大跃进运动的特点,而不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故A错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不成功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故B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表现,不能说明“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故C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公有制的规模,超越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经济和自由贸易,也超越了当时苏俄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D正确。故选D。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3201301037113130010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 均田制已无法继续实施C.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 自耕农经济占主要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可知,20130亩占有比例最大,说明自耕农经济盛行,故D项正确;而131300亩和300亩以上的占有比例不足百分之十, 说明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均田制,故B项排除;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效率,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中各种数据的代表含义。自耕农每家每户占有土地应是少量的,符合20以下和20130两个层次,且占有比例较大,说明自耕农经济占主流,即可得出答案。27.1816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将棉花、羊毛、生铁等进口税率平均提高到7.5%至30%;到1828年,美国进口物品的平均关税水平接近50%。这给美国带来的影响主要是A. 促进了早期工业化B. 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C. 海外商品市场扩大D. 使国家干预经济常态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进口税率平均提高到7.5%至30%”“美国进口物品的平均关税水平接近50%”表明,19世纪初期美国推行保护性的关税政策,保护了国内市场,使得其国内幼弱的工业免于受到英国等国的廉价商品,如棉毛制品的冲击,故A项正确;19世纪中期的南北战争使美国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故B项排除;美国推行保护性的关税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故C项排除;国家干预经济常态化是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始的,故D项错误。【点睛】“进口税率平均提高到7.5%至30%”“美国进口物品的平均关税水平接近50%”是关键信息。28.中国近代现史上,有两次对外开放。一次是鸦片战争之后的开放,一次是1979年以后的开放。两次对外开放的共同之处是A. 都是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的行为B. 都有由东南沿海向政治中心地区发展的趋势C. 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D. 都主要体现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要求【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所述两次对外开放分别是1840年和1979年的开放,第一次是被动的开放,第二次是主动的开放,故A项错误。第一次先是五口通商,天津开放则在北京条约之后。第二次开放先是广东福建,1992年才有环渤海地区开放,故B项正确。中国近代的对外开放虽然促进中国的近代化,但是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是主流,C项错误。第一次是世界对中国的要求。而改革开放更多地体现中国对世界的要求,D项错误。29.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专为美国商人经营的船坞加工、打制船坞零件,后来转化为近代企业。对上述史实的分析,正确的是A. 发昌机器厂设厂之初的性质仍属于传统手工工场B. 美国大规模的资本输出为加工业提供了可能C. 集中体现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实业救国思潮D. 发昌机器厂的创办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专为美国商人经营的船坞加工、打制船坞零件”可知,发昌机器厂设厂之初的性质仍属于传统手工工场,但“后来转化为近代企业”,说明它后期采用了机器生产。故答案为A项。B项,美国商人经营的船坞,并不能说明美国对中国大规模的资本输出,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办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此时近代民族工业刚刚兴起,而实业救国成为一种社会思潮是在民国时期,该项的分析不正确,排除;D项,发昌机器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它一产生就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注意的压迫,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不符合史实,排除。30.近代以来,随着政治革新和文化启蒙的开展,面向大众的“送字下乡”逐渐成为政治和知识精英的一种共识,参与扫盲的主体有西方传教士、民间知识分子以及国共两党。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普及教育,提高文化水平B. 改造社会,救亡图存C. 民众是政治社会生活的主体D. 宣传民主科学,消除愚昧迷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随着政治革新和文化启蒙的开展,面向大众的“送字下乡”逐渐成为政治和知识精英的一种共识,参与扫盲的主体、规模及影响越来越广。不同的行动主体其动机与目的也有所不同:传教士主要出于宗教动机;民间知识分子主要出于社会改造动机;而国共两党的扫盲则带有较为强烈的“为政治服务”的色彩。面向基层的扫盲工作之所以在近代以来受到重视,在于普通民众第一次在政治社会生活中被视为主体力量,故C选项正确;这时期参与扫盲主体的不同行动主体有其动机和目的,普及教育,提高文化水平不是其最主要的目的,故A选项错误;基层的扫盲工作之所以在近代以来受到重视,在于普通民众第一次在政治社会生活中被视为主体力量, 改造社会,救亡图存不是主要原因,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动机和目的,故B选项错误;宣传民主科学,消除愚昧迷信主要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31.1971年12月,西方10国在美国华盛顿签订了史密森协议,协议规定:1盎司黄金的官价从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这表明A. 美元不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B. 西方国家出现金融危机C. 美元地位上升而黄金出现贬值D. 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答案】D【解析】根据“1盎司黄金的官价从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可知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美元霸主地位开始动摇,故D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故排除;材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金本位制被打破,不会出现金融危机,故B错误;“1盎司黄金的官价从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体现出美元贬值,黄金价格上涨,C错误。32.1932年,一位观察家报道:“从南、北卡罗来纳起,一直仲展到新墨西哥,地里的棉花没人采摘。葡萄园里还有未摘的葡萄,橄榄园里挂满正在溃烂的果实,与之密切相关的是A. 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 美国企业中劳动力的缺乏C. 各国普遍推行贸易保护主义D. 国家对农产品结构的调整【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时间“1932年”及地点可知,在当时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农产品价格暴跌,农民辛苦生产出来的东西往往以低于成本价卖出,或根本卖不出去,于是出现了宁可让很多农产品烂在地里也不采摘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胡佛政府采取的自由放任政策导致,故选A项。经济危机之时并不是劳动力缺乏,B错误;贸易保护主义推行与材料中现象不是密切关系,C错误;国家对农产品结构的调整是罗斯福新政措施,应该是1933年之后,错误。33.建国初期,我国一边实行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一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反映了A.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现实需要B. 经济建设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C. 急于完成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愿望D.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一边对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一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反映了建国初期工业建设与三大改造并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故D正确;三大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并不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中国经济建设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完成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愿望,而是说明工业建设与三大改造并存,故C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史实,紧扣材料信息“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一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答案。34. 斯大林执政后提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开始A. 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 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C. 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D. 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信息可知,当时苏联在经济领域与先进国家有差距,为此斯大林执政时期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逐步建立起斯大林模式,D正确;“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都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内容,A、B、C错误。35.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要想把欧洲统一所带来的经济优势作为继续扩大欧盟的理由,就不能离开大大超越经济范畴的文化凝聚力。材料表明A. 欧盟扩大主要源自文化认同B. 文化认同逐步取代经济认同C. 文化认同有助于欧盟的扩大D. 欧盟已走向更深层次的联合【答案】C【解析】材料“把欧洲统一所带来的经济优势作为继续扩大欧盟的理由,就不能离开大大超越经济范畴的文化凝聚力”,可见材料认为文化认同有助于欧盟的扩大,故选C。欧盟扩大主要源自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A。材料只是个人意见,并非文化认同逐步取代经济认同或欧盟已走向更深层次的联合,排除BD。故选C。36.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苏联撤销几个全联盟部,设立地方经济行政区来进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扩大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上述举措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但是不可能从根本突破,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经济所有制问题,故D项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第37题26分、第38题20分,共46分。)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动表类型1952年1956年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32.2%合作社经济19.1%53.4%公私合营经济0.7%7.3%私有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不足1%个体经济71.8%7.1%(2)材料二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指出造成这种变动的直接原因。新中国在建国初在经济建设模式上深刻地受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结合史实说明后来是如何突破的。材料三 罗斯福执政时期,美国国内针对罗斯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言论不绝于耳,工人阶级权益的扩大和高额的遗产税令富人们怨声载道。张久龙读懂美国历史(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被指责为“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材料四 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探测或开发自然资源,或者去生产更多的商品,而是更冷静、更平稳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我们的剩余产品重新开辟海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更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罗斯福选集(4)材料四表明罗斯福认为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的主要措施。【答案】(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或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突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施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经济体制调整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92年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干预,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借鉴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劳资关系和工人待遇,保障了工人的基本权益和政治地位;提高富人的社会义务,努力减小贫富差距。(4)问题:产品剩余,消费不足;社会分配不均。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生产;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解析】【详解】(1)据材料“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信息可知,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据所学可知,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列宁新经济政策中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形式;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直接原因:据材料“19521956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动”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或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突破:据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计划经济体制实施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经济体制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管理模式。1992年南方谈话对推进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改革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3)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借鉴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据材料“工人阶级权益的扩大和高额的遗产税令富人们怨声载道”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中调整劳资关系和工人待遇,保障了工人的基本权益和政治地位;提高富人的社会义务,努力减小贫富差距。(4)问题:据材料“为我们的剩余产品重新开辟海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产品剩余,消费不足;据材料“更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信息可知,社会分配不均。措施:据所学可知在工业方面,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生产;农业方面,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在社会救济方面,推行“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