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A/T 592-2006 刑事数字影像技术规则》是中国公安部发布的一项技术性规范,旨在为刑事侦查活动中涉及的数字影像采集、处理、分析及保存等环节提供一套统一的标准和指导原则。该标准详细规定了如何有效地运用数字影像技术于刑事侦查工作,以确保所获取的影像资料具有法律效力,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案件事实。以下是该标准的主要内容概览:

  1. 范围:明确了标准适用的领域,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利用数字摄影、摄像技术收集、记录与犯罪有关的现场、物证、痕迹及人身特征等信息的过程。

  2. 术语和定义:对在标准中使用的关键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如数字影像、图像分辨率、压缩比等,确保所有使用者对专业术语有统一的理解。

  3. 基本要求:概述了进行刑事数字影像技术操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可追溯性等,强调了保护现场原貌、避免污染证据的重要性。

  4. 设备与材料:详细描述了用于刑事数字影像采集和处理的设备和技术要求,如相机、录像机的技术规格、存储介质的选择标准等,确保所用设备能够满足证据收集的质量需求。

  5. 影像采集:规范了拍摄前的准备工作、拍摄方法、角度选择、光线控制、曝光设置等具体操作步骤,以及在不同场景(如室内、室外、微痕等)下的特殊要求,以保证影像资料的清晰度和信息的全面性。

  6. 影像处理与分析:阐述了合法范围内允许的影像后期处理方法,如裁剪、亮度调整、对比度增强等,同时强调处理过程必须可逆且不得改变原始影像的主要内容,确保处理后的影像仍能作为有效证据。

  7. 质量控制与评估:建立了影像质量的评价体系,包括分辨率、色彩还原度、噪声控制等方面的标准,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检验影像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8. 影像资料管理与归档:规定了影像资料的分类、存储、备份、检索及销毁等管理流程,确保影像数据的安全性、长期可读性和便于后续使用的便捷性。

  9. 法律责任:强调了遵循本标准进行刑事数字影像工作的法律意义,以及违反规定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提醒执行人员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维护司法公正。

  10. 附录: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参考表格、检查清单等实用工具,以便实际工作中参照执行。

该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提升我国刑事侦查活动中数字影像证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法庭接受度具有重要意义,是现代科技与法律实践结合的产物。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废止
  • 已被废除、停止使用,并不再更新
  • 2006-01-05 颁布
  • 2006-05-01 实施
©正版授权
GA-T592-2006刑事数字影像技术规则.pdf_第1页
GA-T592-2006刑事数字影像技术规则.pdf_第2页
GA-T592-2006刑事数字影像技术规则.pdf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A-T592-2006刑事数字影像技术规则.pdf-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I C S 1 3 . 3 1 0A 9 261 : 1中华 人 民共和 国公 共安全行业标 准GA/ T 5 9 2 -2 0 0 6刑事数字影像技术规则T h e r u l e r s o f c r i mi n a l d i g i t a l i ma g e t e c h n o l o g y2 0 0 6 - 0 1 - 0 5 发布2 0 0 6 - 0 5 - 0 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发 布GA/ T 5 9 2 -2 0 0 6月9吕本标准由全国刑事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刑事照相录像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 山东省公安厅、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贵州省公安厅。本标准起草人: 魏晨光、 许小京、 蒋占卿、 黎建彬。GA / T 5 9 2 -2 0 0 6刑事数字影像技术规则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数字影像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司法机关在刑事、 民事、 司法活动和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以及处理事故事件等活动中的数字影像技术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 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 A / T 1 1 7 -2 0 0 5 现场照相、 录像要求规则 G A/ T 1 1 8 -2 0 0 5 刑事照相制卷质量要求 G A/ T 1 2 0 -1 9 9 5 刑事照相、 录像词汇 GA/ T 5 9 1 -2 0 0 6刑事照相设各技术条件3 术语 和定义 G A / T 1 2 0 -1 9 9 5 确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 . 1 数字影像d i g i t a l i m a g e 图像以数字的形式储存于各种数字文件记录介质中, 并可通过一定的方式还原成原影像的数字信息, 它可以被传输、 打印或以其他方式输出的图像, 称为数字影像。3 . 2 数字照相机 d i g i t a l c a m e r a 使用电荷祸合器件( C C D ) 或其他材料作为光电转换器件, 将光线转变成静态数字图像信号并保存到存储器或内置硬盘上的成像装置, 或称为数码相机。3 . 3 数字摄像机d i g i t a l v i d i c o n 使用电荷藕合器件( C C D ) 或其他材料, 能把视频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器芯片转换成数字动态图像信号的成像装置。其特征是磁带上记录的信号为数字信号, 而非模拟信号。3 . 4 数字影像技术 d ig i t a l i m a g e t e c h n i q u e 应用数字照相机( 摄像机) 等数字设备记录、 显现、 检验鉴定、 处理及存储、 管理与案件有关的图片材料 的专门影像技术。4 数 字影像技术器材4 . 1 专用器材4 . 1 . 1 数字相机 使用电荷藕合器件( C C D ) 的画幅尺寸相当于 3 6 m m X 2 4 mm或以上的小型专业级单镜头反光式照相 机。 1GA/ T 5 9 2 - 2 Q 0 64 . 1 . 1 . 1 数字相机记录的影像在照相机上不应更改4 . 1 . 1 . 2 数字相机记录的影像应有档案标记功能。4 . 1 . 1 . 3 数字相机使用的电荷祸合器件的几何尺寸不应小于 2 3 . 7 mm X1 5 . 6 m m.4 . 1 . 1 . 4 数字相机的色彩管理系统的色度信息应当大于 2 4 b i t , 要求红、 绿、 蓝三基色的每种颜色的色度信息不应 小于1 2 b it .4 . 1 . 1 . 5 数字相机的机身应当具备单镜头反光式取景器和彩色液晶取景显示屏.4 . 1 . 1 . 6 数字相机所使用的镜头要符合GA / T 5 9 1 -2 0 0 6中规定的技术条件。4 . 1 . 2 扫描仪 平板扫描仪的分辨率要在 1 2 0 0 d p i 以上, 透射扫描仪的分辨率要在2 0 0 0 d p i 以上。4 . 1 . 3 计算机 适合于图像和视频处理的计算机的基本配置要较高以提高工作效率。4 . 1 . 4 操作系统 要使用适合于计算机图像处理的专业版操作系统。4 . 1 . 5 软件 数字影像处理软件必须确保图像的安全性和工作的顺利进行。4 . 1 . 6 打印机 照片级打印机的分辨率要在 1 4 0 0 d p i 以上, 热升华型打印机的分辨率要在 3 0 0 d p i 以上。打印纸和数码彩扩纸要选用照片级质量, 其尺寸要符合 G A / T 1 1 8 -2 0 0 5的规定。4 . 飞 . 7 光盘刻录机 要使用 3 2速以上通用型具有防刻死技术的 C D - R刻录机。4 . 2 其他器材 除 4 . 1专用器材外 , 其他器材按 GA/ T 1 1 7 -2 0 0 5第 5章的要求执行。5 文件格式 在应用数字影像技术的工作过程中, 要根据实际工作的不同需要, 选用适当的图片文件格式, 可采用 R A W, F L AS H, T I F F , J P G, P S I 或B MP, 录像采用 AV I 格式。6 文件大小 数字影像要根据不同的图像内容以及可预期的后期处理的需要, 采用适当的文件格式和文件大小,以确保影像质量。7 数字影像技术分类 根据拍摄技术和后期制作技术的不同将数字影像技术划分为以下几类: 数字照相技术; 数字录像技术; 数字影像制作技术; 数字影像处理技术; 数字影像的合成技术。8 数字影像技术的基本原则8 . 1 受理数字影像技术任务后, 要准备好所需的器材, 并及时开展工作。8 . 2 应真实、 客观、 全面地反映被拍对象的特征、 特点或内容, 为证实、 辨认、 识别或检验鉴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口 zGA/ T 5 9 2 -2 0 0 68 . 3 应用数字影像制作或处理技术时, 应严格遵循客观真实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原则, 不应使原影像所反映的事物特征发生本质的变化, 其操作过程可以重复实现, 并要说明所采用的操作环境、 系统平台及技术过程。9 原始图像的保存9 . 1 对与案件有关的所有原始图像必须保存原始数据。9 . 2 对与案件有关的所有原始图像不应做任何处理即进行加密( 或限权) 保存并向上级异地备份。应注明案件名称或性质、 案件发生的时间、 地点、 图片张数、 勘查人员、 拍照人员、 证明人等信息9 . 3 原始图像文件应及时刻录光盘。保存的原始图像文件足够大时即进行刻盘, 并记录下内容目录、刻盘的时间、 人员( 2 人) 、 封存签名。9 . 4 所有案件有关的影像资料除安全地保存在微机硬盘上之外, 还应刻录在 C I R光盘上, 刻录格式采用 I S 0 9 6 6 0 或兼容格式。1 0 数字影像的案卷制作 制作案卷时对影像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