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四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四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四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四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四调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四调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朝王畿周围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首领被赐予侯、伯等封号,诸侯与商王是分散的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而周王把亲族、盟友分封出去,建立诸侯国,欲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从历史发展看,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A. 形成了对天下的有效控制B. 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C. 包含有大一统的政治理念D. 是对商朝制度的继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朝各诸侯国与王室是臣服关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西周则通过分封亲族、盟友,建立诸侯国,受分封的诸侯国实际上是由周王室控制的领属地。与商朝相比,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附属国臣属关系更加明确,所以周朝的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的权力没有达到高度集中的地步,没有形成对天下的有效控制,故A项排除。从历史发展看,周朝的分封制并没有很好地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故B项排除。周朝的分封制是对商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排除。2.重视品行的孝廉察举是两汉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东汉初年,政府开始实行“授试以职”制度,无论是孝廉察举或公府辟召,都要先经过一年到十年的吏员试用期才有资格。这种变化A. 强化能力考察的因素B. 有利于扩大官吏来源C. 能够增强社会流动性D. 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强调了通过试用期的表现,确定官员的录取结果,表明更加看重实际的工作能力,故A正确。材料重在对孝廉考察,不是扩大来源,B错误。材料体现不了增强社会流动性,C错误。选官制度是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但是材料强调的是“变化”,D与材料内涵不符,排除。3.唐朝薛元超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不得修国史。”宋代蔡襄则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是A. 科举制的产生瓦解了门阀制度B. 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观念C. 唐宋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D. 唐宋开放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唐代以“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为恨,到宋代“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说明社会婚姻观念由唐代重视出身门第到宋代重视资财,这是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观念发生了改变,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出现后,唐朝依然存在“不以进士擢第”的现象,门阀制度并未立即瓦解;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婚姻观念的变化,并未体现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D选项不能说明唐宋时期社会观念的不同。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4.清德宗实录载:“礼部奏:请准先儒江苏昆山顾炎武、湖南衡阳王夫之、浙江余姚黄宗羲从祀先师孔子庙廷。从之”。这表明清政府A. 肯定了晚明的进步思潮B. 推行了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C. 放弃了对先儒的批判D. 继承了中华文明正统历史观【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将具有反清复明思想和经历的儒学大师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从祀于孔庙,主要是统治者认识到,只有继承中华文明正统历史观,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清朝的统治,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清政府只是肯定晚明进步思想家的儒学地位,并未肯定其限制君主专制等进步思潮;B选项错误,清政府的文化政策仍是专制的;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清政府放弃了对先儒的批判。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5.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将广州开放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寄居。但是,广州各阶层民众坚决不允许外国人入城,掀起了“反入城斗争”。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 中国民众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B. “华夷之辨”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C. 南京条约是一份不平等的条约D. 广州自古缺乏开埠通商的历史传统【答案】B【解析】【详解】南京条约的签订已经表明了当时国家主权的丧失,群众性的“反入城”斗争主要体现了中国民众“华夷之辨”的观念,本质上并未体现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故排除A项。 南京条约签订后广州各阶层民众坚决不允许外国人入城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华夷之辨”的传统思想,故选B项;题意内容不是在反映南京条约的不平等内容,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广州自古缺乏开埠通商的历史传统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6.1904年,钱穆进新式小学时,受到的-大观念冲击就是老师告诉他:三国演义可勿再读,因为此书开篇即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说明当时A. 传统大一统观念貝经瓦解B.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C. 推翻清王朝成为社会共识D.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影响中国【答案】D【解析】【详解】钱伯圭认为三国演义开首即云“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形成中国历史上一治一乱的观念的重要原因,不利于中国国家的强大和发展,体现出希望国家振兴的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故D正确;材料只是反映钱伯圭的个人观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传统大一统观念已经瓦解,排除A;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主张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钱伯圭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无法体现推翻清王朝成为社会共识,排除C。7.据刘伯承晋察冀边区的群众工作中1945年1日的统计,晋察冀根据地约有1600万人,其中约300万人参加到中共领导下的群众团体,如农会、工会、妇救会、青救会、童子军、抗敌后援会等组织中,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有余。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 确保根据地的社会稳定B. 壮大了党员队伍C. 提高了根据地生产的积极性D. 注重根据地基层组织建设【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农救会、工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童子军和抗敌后援会等群众组织,涵盖了根据地人口的五分之一有余,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注重根据地的基层组织建设,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些群众团体主要是为抗日斗争服务的,不是维护社会稳定;B选项错误,这些群众团体并非都是共产党员;C选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都是抗日团体,与提高生产积极性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8.下表为19782008年中国三大产业比例变动图,据此可知,中国A. 经济结构逐渐趋向合理B. 技术更新速度制约了农业发展C. 城市企业普遍活力不足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放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表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相对平衡,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故A项正确。B项,图表信息并未体现农业产量降低,经济发展落后,故排除。C项表述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活力增强的史实不符合,故排除。D项,产业结构的变化正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成果,不能证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放缓,故排除。9.古希腊女性的社会地位经历了由母权制光环下的“女神”,过渡到与父权抗衡的“女人”,直至被局限于家中,沦为生孩子的工具,成为处于奴役压迫之下的“女奴”。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公民主体的范围缩小B. 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C. 民主政治建设停滞不前D. 女性经济地位相对下降【答案】D【解析】【详解】希腊女性的社会地位的演变,是由其在社会生产中所发挥作用的相对降低即经济地位的降低决定的。故答案为D项。这一变化与公民范围变化无关,排除A项;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不会必然导致女性地位降低,排除B项;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材料反映的变化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C项。10.拉伯雷在巨人传中融入了天文、地理、气象、航海、生物、人体生理、医药、法律、哲学、语言等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除了具有荒诞的特征,也是一个学识非常丰厚的人。这反映了当时A. 资产阶级追求知识渴望理性B. 艺术家们强烈批判教会腐败C. 人们普遍对世界有深度了解D. 新思想催生出未来社会蓝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融入了天文、地理、气象、航海、生物、人体生理、医药、法律、哲学、语言等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是一个学识非常丰厚的人”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追求知识渴望理性,故选A项;题意没有反映艺术家对教会腐败的批判,故排除B项;拉伯雷和塞万提斯的著作无法说明人们对世界深度了解的普遍性,故排除C项;拉伯雷和塞万提斯并未构筑未来社会的蓝图,所以新思想催生出未来社会蓝图的说法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D项。11.1924年前,外国企业与苏联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约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1926年后有60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1929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苏联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这反映了A. 战争阻碍政策推行B. 新经济政策阻力重重C. 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放缓D. 苏联模式完全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由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依然尖锐,所以租让给外资的企业较少,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阻力重重,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20年苏俄已经取得了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此时期苏联的经济发展速度;D选项错误,苏联模式完全确立是在1936年。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2.下图为某一时期的漫画,从中可知A.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最终形成B. 北约东扩受到了俄罗斯的有效遏制C. 欧洲政治局势尚未摆脱冷战的阴影D. 两极格局下美国在争霸中处于优势【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约是冷战时期的产物,漫画中北约意图向东扩张,受到俄罗斯的强烈反对,这说明欧洲政治局势尚未摆脱冷战的阴影,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尚未形成;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只能得出俄罗斯意图阻止北约东扩,但无法得出其结果如何;D选项错误,依据图片中“俄罗斯”等信息可知,此时期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已经瓦解。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35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城市风气的转变,即由淳朴转为奢靡“象(像)这种社会风气从俭而奢的记载,封建上下秩序的颠倒,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十五、六世纪以后南北各地所普遍存在的”。既承认这一“社会风气的变化,出现一股活泼、开朗、新鲜的时代气息”,又指出“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对扩大再生产的负面影响。商贾地主奢侈腐化、经济发达的地区尤为突出。明清江南城市的高消费以奢侈品消费为大宗,与乡村的低消费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正是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反映到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其中明代人陆楫的“崇奢黜俭”主张,就是其典型的代表陆氏关于奢侈不足以贫天下,而“其地俭,反不易为生”的主张摘编自钞晓鸿明代社会风习研究开拓者傅衣凌先生再论近二十年来关于明清“奢靡”风习的研究材料二 18世纪以降,英国社会各阶层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与对各类奢侈品的狂热消费,突破了等级与阶层分野,奢侈消费经济兴起。旅居英国的荷兰医生伯纳德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了“私人恶德即为公众利益”的惊人论断,认为奢侈消费刺激贸易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公开为奢侈传统进行辩解。英国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讨论”,预示着奢侈消费正在经历“去道德化”趋势。亚当斯密也站在政治经济学立场为奢侈消费和商业辩护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商业计划中这样描写英国社会:“人口众多,国家富裕,物质产品丰富多样,人们的生活更加奢侈、爱慕虚荣,每个人都出手阔气。”摘编自曹瑞臣18世纪英国消费社会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人陆楫的奢侈消费观点,说明其积极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经济兴起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明朝中后期和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风尚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差异。【答案】(1)观点:奢侈消费能促进经济发展。意义: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反映;冲击了封建伦理与等级观念,是对理学家禁欲主义的批判与唾弃;反映了明朝市民阶层的觉醒,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任答3点即可)(2)原因:工场手工业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海外贸易的繁荣;社会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大幅提升;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任答4点即可)(3)中国: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地主、商人将资金用于买田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城乡消费的差异性,限制了国内市场的发展,未能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英国: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资本;刺激了国内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任答3点即可)【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其中明代人陆楫的崇奢黜俭主张,就是其典型的代表陆氏关于奢侈不足以贫天下,而其地俭,反不易为生的主张”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人陆楫的奢侈消费观点是奢侈消费能促进经济发展。依据材料中“正是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反映到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影响到了城市风气的转变”、“象(像)这种社会风气从俭而奢的记载,封建上下秩序的颠倒”、“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对扩大再生产的负面影响”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从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冲击了封建伦理与等级观念,是对理学家禁欲主义的批判与唾弃、反映了明朝市民阶层的觉醒,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方面说明其积极意义。(2)依据材料“英国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讨论,预示着奢侈消费正在经历去道德化趋势。”、“人口众多,国家富裕,物质产品丰富多样”及时间信息结合所学从18世纪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海外贸易的繁荣、社会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大幅提升、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等方面概括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经济兴起的原因。(3)依据材料一“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对扩大再生产的负面影响”、“明清江南城市的高消费以奢侈品消费为大宗,与乡村的低消费形成强烈的反差。”结合所学可从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城乡消费的差异性限制了国内市场的发展,未能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等方面简析中国明朝中后期奢侈消费风尚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影响。依据材料二“认为奢侈消费刺激贸易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公开为奢侈传统进行辩解。”、“人们的生活更加奢侈、爱慕虚荣,每个人都出手阔气。”结合所学从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资本、刺激了国内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等方面简析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风尚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影响。然后对比即可得出两者的差异。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为近代国家观念在中国酝酿产生与转型的时期。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宗法专制社会中,传统的国家观念根深蒂固地支配着朝野,深植于民心的是“朕即国家”“用夏变夷”“民为邦本”的“华夏中心论”和“君权神授论”。鸦片战争的爆发动摇了这一传统国家观的至尊地位,近代的先觉士大夫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仁人志士开始将目光转向世界,把中国的概念由“天下”回归为“国家”。在他们编撰的世界历史地理书籍中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概况,对“天下”作出了新的解释,将“皇朝”展拓至“海国”的范围。19世纪70年代,西方的近代国家观念开始在外国传教士、出国开明使臣和早期维新人士的宣传中逐渐输入到中国。而甲午战争的丧权辱国,亡国灭种的切肤之痛则成为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催化剂。从维新领袖康有为、梁启超到激进青年陈独秀纷纷都聚焦于国家问题,不约而同地解析阐述国家要素理论从而初步实现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摘编自尚红娟论近代中国国家主权缺失结合材料,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近代国家观念”的角度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论题:民族危机推动近代国家观念的传播。阐述:鸦片战争之前,国人深植于心的是“华夏中心论”的传统国家观。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一批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著作问世,打开了国人了解世界的窗口,他们开始摒弃“天朝上国”的守旧意识。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为挽救民族危机,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宣扬西方现代政治制度。维新志士传播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西方资产阶级国家观念的一些基本要素,从理论上构建了中国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本框架。在革命浪潮中,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充分展现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近代国家观,他领导革命党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实现了传统的皇朝体制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艰难转型。结论: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近代中国国人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近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也从西方引入,并通过各种渠道不断传播,对中国建构现代国家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作用。【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近代国家观念”的角度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阐述。依据材料可得出“民族危机推动近代国家观念的传播”的论题。然后依据材料“传统的国家观念根深蒂固地支配着朝野,深植于民心的是朕即国家用夏变夷民为邦本的华夏中心论和君权神授论”、“鸦片战争的爆发动摇了这一传统国家观的至尊地位”、“甲午战争的丧权辱国,亡国灭种的切肤之痛则成为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催化剂。”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摒弃“天朝上国”的守旧意识、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宣扬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为创立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不懈努力等方面说明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近代中国国人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近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也从西方引入,并通过各种渠道不断传播,对中国建构现代国家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作用。(二)选考面: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历史选修I: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985年5月15日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教育体制的改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于1985年S月27日正式硕布。决定的主要内容是:其一,明确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其二,确立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三大任务。一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二是调整中等教育结梅,大力发展职亚.技术教育;三是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其三,提出了保证教育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大措施。决定的硕布使得我国教育改革有了新的明确的坐标与方向。摘编自张乐天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指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5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5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作用。【答案】(1)原有教育体制存在明显弊端;教育战线“左”的思想依然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2)进一步推动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有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使我国教育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促进了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1985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和作用,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1)1985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为了进一步消除教育工作中左的思想影响,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新形势”,并联系所学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等方面来回答。(2)1985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决定的颁布使得我国教育改革有了明确的坐标与方向”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促进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和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等方面来回答。16.【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故争与和平】材料 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相在欧洲部署中程导弹,导致中导问题出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出于推动新思维改革、改善对美关系的政治考虑以及推动核裁军谈判、减轻国家经济负担的经济考虑,对美国作出重大让步。双方于1987年12月签署了美苏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在导弹条约(以下简称中导条约)。条约规定将要销毁的中程导弹数量,苏联比美国高出一倍,冷战结来后,俄罗斯积极推动中导条约全球化。伴随着全球范围内各国陆基中程导弹力量的持续提升,美国对俄罗斯推动该条约全球化的提案表示支持。俄美推动中导条约全球化,主要目标在于限制第三国拥有的陆基中程导弹。但是,美俄推动中导条约全球化将遭遇一系列阻碍,其前景将十分渺茫。据蒋翎民中导条、全球化:动因、路径与前景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中导条约签署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导条约全球化前景渺茫的原因。【答案】(1)影响:缓和了美苏局势,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加剧了美苏之间力量失衡;加速推动了苏联国内的经济、政治改革;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动和平与发展观念的深入。(任答4点即可)(2)原因:各国陆基中程导弹力量的持续提升,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俄推动条约全球化的目的是限制其他国家发展,维护自身的优势;旧的国际政治秩序的影响;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对世界与地区和平的威胁。【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出于推动新思维改革、改善对美关系的政治考虑以及推动核裁军谈判、减轻国家经济负担的经济考虑,对美国作出重大让步。”、“条约规定将要销毁的中程导弹数量,苏联比美国高出一倍”结合所学从缓和了美苏局势,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力量失衡、加速推动了苏联国内的经济、政治改革、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动和平与发展观念的深入等方面概括美苏中导条约签署的历史影响。(2)依据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