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虹口区2019届高三语文4月期中教学质量监控(二模)试题(含解析)一、积累应用(l0分)1.根据要求填空(1)_,西山寇盗莫相侵。(_登楼)(2)念去去,千里烟波,_。(柳永雨霖铃)(3)论语中记载,孔子和弟子在陈国遭遇粮食断绝的情况,处境狼狈。子路因此气愤发问,孔子的回答是“_,_”。【答案】 (1). 北极朝廷终不改 (2). 杜甫 (3). 暮霭沉沉楚天阔 (4). 君子固穷 (5). 小人穷斯滥矣【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廷”“霭”“滥”,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点睛】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2.按要求选择。(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多年未曾谋面故人在秋风中相视而笑。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总关在书斋里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的。C.王老师在课后回答同学的问题时总是那样温柔耐心,不厌其烦,真是“润物细无声”。D.小赵的论文多从旧见,缺乏独到见解,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大楼”不能取代“大师”,这是目前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我想补充的是,“学问”不等于“精神”,_。学校办得好不好,除了_,还得看_。_。过去常说“教书育人”,不是没道理的。这所大学教师及学生的精神状态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明显的精神印记办大学,必须有超越技术层面的考虑可以量化的论文、专利、获奖等A. B. C. D.【答案】 (1). B (2). D【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考生恰当引用诗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针对语言环境,把握句子想表达的具体意思,进行分析,恰当使用。本题中,A项,“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多年未曾谋面的故人在秋风中相视而笑。“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意思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而句中写的是“在秋风中”,故错误。B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总关在书斋里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正符合文意。C项,王老师在课后回答同学的问题时总是那样温柔耐心,不厌其烦,真是“润物细无声”。“润物细无声”的意思是: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让别人受益。此句中是“回答同学的问题时”,不当。D项,小赵的论文多从旧见,缺乏独到见解,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意思是: 形容语言没有记载,就不能流传很远。原文中是“小赵的论文”,是有记载的,故错误。故选B。(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本题中,第一个横线后边的内容是“学校办得好不好”,由此可知此处应用“办大学,必须有超越技术层面的考虑”,“除了_,还得看_”,此处内容应是先具体后抽象的关系,因此应先说“可以量化的论文、专利、获奖等”,再说“这所大学教师及学生的精神状态”,做后一个横线后边的内容是“过去常说教书育人,不是没道理的”,因此此处应用“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明显的精神印记”。故选D。【点睛】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二、阅读(70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出口铁路?留住旅客邢海洋“春运”大幕拉开,万人挤破火车站护栏的局面没出现,却出现了一列临客只坐一位乘客的“奇葩”镜头,诸如北京到哈尔滨、到成都的“秒光”线路还有余票。最能反映紧缺经济的“春运”大车票也供需平衡了。全人类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曾被认为是“无解”的难题,中国式的产能扩张却奏效了。但平日里这些过剩的产能,又该如何利用?中国铁路建设大干快上,高铁的网络化成就了全国人民说走就走的旅行。但过剩的信号己经出现在铁路设备的生产上。 。我国铁路已成为世界上铁路运输强度最大,运输效率最高的国家,客车动力也从早期的内燃机车向电力机车和动车组过渡。5次提速以及高铁大跃进后,牵引动力的升级换代几近完成。如今,也只有春运高峰,铁路部门才会把闲置的老旧车辆拿出来,临时编组,让乘客重温绿皮车的回忆。可问题是:铁路建里程相对于既有铁路,未来只会是边际式的递减,如何支撑车辆业因更新换代而迅猛扩张了的产能?对于即将过剩的产能,无论是南北车的合并还是北京、莫斯科高铁的动议,制造商和政府,选择的都是走出去战略,可并不顺利。中国铁建投资沙特轻轨亏损了41亿元,墨西哥高铁项目被无限搁置。而雄心勃勃的泰国高铁和北京到莫斯科高铁也需要中国大量投资。与海外合作,远没有国内政企合力的确定性和高效率。中国的高铁路里程均已跃居世界第一。当“春运”也不再是紧缺商品,这意味着“春运”40天之外的320余天里,全国交通资产中已有一部分处于闲置状态。按衡量生产企业的说法是开工不足。中国铁路一直处于超负荷的运营状态,松开紧的弦,对于调度和安全生产,未必不是好消息,但对中国铁路总公司逾3万亿元的负债却非如此,更不用说随着新线路的建设,负债还在快速升。如何盘活闲置资产,创造出利润增长点,铁路在竭尽所能。如开通了北京和燕郊之间的临时火车,争取日常通勤旅客。北京和广州深圳间还开通了夜行卧铺高铁,与航空运输争旅客。可和“春运”回家过年的刚性需求比起来,新增的试探性服务吸引到的客流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真正能够填补运力空缺的,应是体量更大的市场旅游市场。据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数据,2014年中国超1.1亿人次出国旅行,游客海外支出达到创纪录的1648亿美元,较2013年增加28。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出境旅游人数的增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海外游输出国。另一方面,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却持续下降,2014年,中国遭遇历年来最大一笔旅游赤字,中国游客在海外的开销比海外客在中国的支出多出1136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近50、如果说“春运”是刚需,是亲情纽带和传统习俗浸润下中国人的不二选择,旅游则是提升生活品质之道。弥漫全国的雾霾、高昂的物价和景区涸泽而渔的门票,却使国人不得不舍近求远,费时费力去海外。纵观全球旅游输出国,不乏日本和俄罗斯那样地理气候单调的输出源,而如国土面积与我们相仿的美国,大半国民甚至没有出过国,中国的地大物博,气候与环境的多样性全球无出其右,资源禀赋上,国人本不该有出国旅行的冲动,现实却是不得不在春节加入“春运”大军,平日出国旅行,将交通网络的使用和闲置都推向极端。留住国内游客,吸引海外游客将是一个比“春运”更难解的难题,这就不仅是交通部门的难题了。3. 第段中加点词“奇葩”的表达效果是。4. 依据图表数据并结合上下文,填写第段横线处的内容。5. 下列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 铁路产能过剩已成为了中国铁道建设最为重要的问题。B. 绿皮车承载了美好的铁路回忆,因此只有在春节使用。C. 能从超负荷状态走出,呈现出了中国铁路建设的进步。D. 铁路部门为了减少铁路部门负债采取的措施见效甚微。6. 第段谈及日本、俄罗斯、美国旅游状况,分析其作用。7. 全文多次提到“春运”,请分析其作用。【答案】3. 奇特的景象/中国铁路运力的过剩情况/讽刺、调侃的意味突出了 4. 2010-2013年产量持续下降,2014年虽然较2013年增长到15.5%,但是相较于2010年,仍然缩水了1/3。 5. B 6. 以地理气候条件单一的日本、俄罗斯和地理条件复杂的美国的旅游情况作为材料分析,两种情况的比较突出显示了中国人境外旅游的原因与无奈。也更清晰地揭示了当下旅游无法成为铁路部门改善闲置状况的原由。 7. 从结构上,以“春运”的现状开头,引出全文对于铁路产能过剩情况的阐述与分析。从内容上,“春运”是形成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是本文进行思考与分析的起点。一方面作为刚需的“春运”需要得到满足,因而使曾经超负荷的铁路运力得到了缓解,另一方面,“春运”客流需求的满足又带来了平日的铁路运力过剩。从而引发了铁路部门对于过剩的问题的努力,也引发了作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解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段理解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联系上下文,得出答案。本题中,结合原文首段“诸如北京到哈尔滨、到成都的“秒光”线路还有余票。最能反映紧缺经济的春运大车票也供需平衡了。全人类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曾被认为是无解的难题,中国式的产能扩张却奏效了。”可知“奇葩”在文中具体指一种奇特的景象,即中国铁路运力的过剩情况。这样用词突出了讽刺、调侃的意味。【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语言表达连贯的的能力,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写出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考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本题中,2010-2013年产量持续下降,2014年虽然较2013年增长到15.5%,但是相较于2010年,仍然缩水了1/3。【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能力。解答本类题目,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绿皮车承载了美好铁路回忆,因此只有在春节使用”强加因果,原文是“如今,也只有春运高峰,铁路部门才会把闲置的老旧车辆拿出来,临时编组,让乘客重温绿皮车的回忆”,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具体内容的作用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行文结构和写作意图,加以概括总结。本题中,以地理气候条件单一的日本、俄罗斯和地理条件复杂的美国的旅游情况作为材料分析,将两种情况进行了比较,如文中说道“纵观全球旅游输出国,不乏日本和俄罗斯那样地理气候单调的输出源,而如国土面积与我们相仿的美国,大半国民甚至没有出过国,中国的地大物博,气候与环境的多样性全球无出其右,资源禀赋上,国人本不该有出国旅行的冲动,现实却是不得不在春节加入春运大军,平日出国旅行,将交通网络的使用和闲置都推向极端”,这样突出显示了中国人境外旅游的原因与无奈。“留住国内游客,吸引海外游客将是一个比春运更难解的难题,这就不仅是交通部门的难题了”一句也更清晰地揭示了当下旅游无法成为铁路部门改善闲置状况的原由。【7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关键词句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行文结构和写作意图,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加以分析。本题中,从结构上,以“春运”的现状开头,引出全文对于铁路产能过剩情况的阐述与分析,如文章开篇写道“春运大幕拉开,万人挤破火车站护栏的局面没出现,却出现了一列临客只坐一位乘客的奇葩镜头”。从内容上,“春运”是形成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是本文进行思考与分析的起点。一方面作为刚需的“春运”需要得到满足,因而使曾经超负荷的铁路运力得到了缓解,如文中提到“中国铁路一直处于超负荷的运营状态,松开紧的弦,对于调度和安全生产,未必不是好消息”,另一方面,“春运”客流需求的满足又带来了平日的铁路运力过剩,如文中说“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出境旅游人数的增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海外游输出国”。从而引发了铁路部门对于过剩的问题的努力,也引发了作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冬安董桥认识她的时候还是个刚刚长成的小女孩,标致得像一幅画,说是几天前才从内地出来,想家想得眼神里染上一层淡淡的乌云,却也遮不住云里透出来的那悠悠的艳阳。后来听说婚姻遇到了黑夜的风雪:一下是彻骨的寒气从纸糊的破窗缝隙中熏得人想哭;一下是红红的炉火照亮了满室的春意。最后还是分开了,始终离不了文字工作,她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做着同样性质的差事,有一阵子是担忧家人的病,四处求医求药。偶然跟她吃一顿饭,细细辨认她脸上那几抹早来的秋意。再过完一个冬天,她突然相信北国之春正浓;那是她写完一部小说之后的事了。终于眼看她匆匆北上。惦念中也收到过她的来信,说在苦学英文,准备到美国念书,没说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一起去,最近的一封短简,说是总算考完试,走到街上,到处的店铺都挂着花花绿绿的九八年的年历,想起六七年前我们相识的情景:“我老觉得自己像吃饭一样把日子一粒粒地吞下去,这饭也还是可以回味的,”信末的两句话尤其让人牵挂当年那个画里的小女孩:“算是问一份冬安吧。这边冬天很肃杀的,因此阳光老是笑眯眯的。”信封上没写北京的地址,不知道是不是从旧地方搬走了暂时住在什么宿舍里。我想问她近来可写了些什么?怎么信上说“一个字都没什么好写了”?遇到敏慧而通文墨的晚辈,我常常忍不住希望他们多写作,却又常常免不了担心他们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感受过深。年轻的岁月像轻轻的扁舟,载不动那超重的愁。我想人老了都会这样。我当初发表过一些作品之后,几位长辈总是关怀我的心愿:又怕我误入浮华的陷阱白白断送了那一丝灵气,又怕我沉迷在文苑书楼之中,错过了谋稻谋粱的机缘。到了我有一份安定的职业,他们又担心生在福中的人写不出深刻的作品。慢慢的我发现人生的浮沉由不得自己作主,走哪一条路子甚至会走多远根本不在自己的计算之中。我于是总是安于埋头做完眼前的工作,不敢相信明天是不是还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去做好一件事。台静衣先生一句“人生实难”,我每一次看到想到都心疼:八十几年的八千里路云和月,老人家留下的四字总结竟带那么无奈的憾意。张爱玲在美国几十年,兜兜转转想找一处安静的栖身之地以便利用业余的时间和精神去写作,到底并不容易。幸好还有那么几个古道热肠的朋友用尽方法替她求一个安顿,她给夏志清的信上说:“本来在中西部与加州的事,都是济安的学生照应我,等于济安在遗嘱上添了一笔,给一个朋友一份遗产,完全意想不到的,其间你出的力当然更不必说了,也是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为只有比较小的事才可以道谢。”也许作家、艺术家、音乐家都必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不快乐才能够创造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不朽”是千秋万代人的事情,轮不到创造不朽作品的人刻意追求。新加坡报纸问金庸怎样回头看自己的作品,他答道:“找到不少错别字。”浅浅的话,深深的道理。8. 请赏析第、两段语言的不同特点,9. 分析第段引用台静农“人生实难”的作用。10. 文末画线句是作者对于金庸回答的评价,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1. 请说说以“冬安”为题的好处。【答案】8. 第一节语言清雅委婉,富于诗意。比喻的运用很有特色。第二节的语言平和自然,从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亲切真诚。 9. 一方面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艰难的感受,另一方面引出了下文张爱玲晚年的坎坷艰难,为“经历一次又一次地不快乐才能创造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张本。 10. 金庸的话语巧妙地避开了记者的问题,举重若轻,表达自己对作品不作评价的态度。金庸的话是轻描淡写的,但是关于文学创作的价值的思考和态度却是深沉的。作者对金庸的话的评价正体现出了他对于文学创作的认识,作品本身的价值不是自己赋予,也不是刻意追求可得到的。而作家所能做的就是克服种种的人世艰难努力去创作使自己满意的作品。这也是作者对于后辈作家的教诲。 11. 冬安,是作者认识的女孩信里的季节问候。“冬”不仅是季节,也是女孩正在经历的多波折的人生现状,也包含着“人生实难”的隐喻,作者以“冬安”为标题,既表达了自己对于有才华的后辈遭遇人生种种波折的担忧,也试图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开启后辈对于人生与写作的思考,鼓励后辈正确认识人生此刻的冬意,把握今天所有的环境与心情,努力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为后辈带去了“安”的祝福与劝慰。这个标题,含义丰富,形象鲜明,感情蕴藉,充分体现了长辈与晚辈之间温暖美好的情谊。【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在浏览文段的基础上,淅淅品味作者的写作特点,从修辞、语言风格、句式特点等方面加以总结。第一节的语言清雅委婉,富于诗意,如“想家想得眼神里染上一层淡淡的乌云,却也遮不住云里透出来的那悠悠的艳阳”。比喻的运用很有特色,如“后来听说婚姻遇到了黑夜的风雪:一下是彻骨的寒气从纸糊的破窗缝隙中熏得人想哭;一下是红红的炉火照亮了满室的春意”。第二节的语言平和自然,从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亲切真诚,如“再过完一个冬天,她突然相信北国之春正浓;那是她写完一部小说之后的事了。终于眼看她匆匆北上”。【9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文中重点句子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内容的充实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构上,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中间,过渡照应,承上启下。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本题中,内容上,此句“人生实难”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艰难的感受,从结构上看,引出了下文张爱玲晚年的坎坷艰难,为“经历一次又一次地不快乐才能创造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做铺垫。【10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加以总结。本题中,金庸的话语巧妙地避开了记者的问题,举重若轻,表达自己对作品不作评价的态度。金庸的话“找到不少错别字”,能引起对“文学创作的价值的思考和态度”问题的深究,作者对金庸的话的评价“浅浅的话,深深的道理”,正体现出了他对于文学创作的认识,作品本身的价值不是自己赋予,也不是刻意追求可得到的。而作家所能做的就是克服种种的人世艰难努力去创作使自己满意的作品,如文中写道“也许作家、艺术家、音乐家都必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不快乐才能够创造出自己满意的作品”。这也是作者对于后辈作家的教诲。【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说说以冬安为题的好处”,然后明确标题的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本题中,从“冬安”的含义来讲,它是作者认识的女孩信里的季节问候,如文中写道“信末的两句话尤其让人牵挂当年那个画里的小女孩:算是问一份冬安吧。这边冬天很肃杀的,因此阳光老是笑眯眯的”。“冬”不仅是季节,也是女孩正在经历的多波折的人生现状,如文中写道“最后还是分开了,始终离不了文字工作,她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做着同样性质的差事,有一阵子是担忧家人的病,四处求医求药”,也包含着“人生实难”的隐喻。从情感上讲,作者以“冬安”为标题,既表达了自己对于有才华的后辈遭遇人生种种波折的担忧,也试图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开启后辈对于人生与写作的思考,鼓励后辈正确认识人生此刻的冬意,把握今天所有的环境与心情,努力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如文中写道“也许作家、艺术家、音乐家都必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不快乐才能够创造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为后辈带去了“安”的祝福与劝慰。这个标题,含义丰富,形象鲜明,感情蕴藉,充分体现了长辈与晚辈之间温暖美好的情谊。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别州民白居易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一无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注】长庆四年(824)五月,作者杭州刺史任满。临行,州民送行,作此诗惜别。周初召伯关怀人民,常在一棵甘棠树下审理争讼案件。后来人民对这棵甘棠树加以保护,并作诗歌颂,这就是诗经召南甘棠。杭州春雨多,秋雨少,常闹旱灾,长庆四年春天,白居易发动州民,修筑西湖周围的堤岸。12. 以下评价适用本诗风格的一项是( )A. 沉郁顿挫B. 含蓄隽永C. 平实质朴D. 清新俊逸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遮”和“满”两字,描绘百姓送别诗人的盛况。B. 颔联用了用典和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的自谦自惭。C. 颈联直接道出百姓受“税重”与“旱田”的双重压迫。D. 尾联“唯”字,体现诗人能为百姓做一点事的自豪感。14. 赏析本诗中官员的形象。【答案】12. C 13. D 14. 本诗刻画了一位爱民恤民,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形象。诗歌开篇描绘乡亲送别的盛况,表现乡亲的热情与不舍,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在任期间,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好官;接着分别用了典故和对比的手法,表现诗人的自谦自惭,以及官民相惜之情;同时以直白犀利的语言指出了中唐时期百姓遭受在“税重”与“旱田”的双重压迫,暗含着对统治阶层盘剥民众的谴责,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最后表达自己虽为官吏,只能预防天灾,而对人祸无力的无奈与感慨。【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写作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在读懂全诗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意境作答。本题中,全诗朴实无华,如“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刻画了一位爱民恤民,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形象。故本诗的风格应为“平实质朴”。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明确: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内容和情感错误。本题中,D项,“尾联唯字,体现诗人能为百姓做一点事的自豪感”错,本诗最后两句“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的意思是:我只能给父老们留下一湖水,救救干旱的灾荒。表达了诗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如直接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细节描写,可以借助环境和他人进行侧面衬托。然后要把握答题的模式:概括形象的总体特点,用两个四字词语或四个两字词语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结合诗句分析其特征,有手法要点出手法,诗歌中哪些具体词句,具体表现了人物的哪些特征。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感情、理想、追求等,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本题中,通过通读全诗,可看出:本诗刻画了一位爱民恤民,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形象。诗歌开篇两句“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意思是:杭州的父老准备水酒满筵,拦路相送。描绘乡亲送别的盛况,表现乡亲的热情与不舍,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在任期间,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好官;接着颔联和颈联“甘棠一无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意思是:作为地方官吏为自己在任时一无建树而惭愧 ,不禁潸然泪下。因为税重,贫穷的农户很多;又因为旱田多,农民也有饥荒。分别用了典故和对比的手法,表现诗人的自谦自惭,以及官民相惜之情;同时以直白犀利的语言指出了中唐时期百姓遭受在“税重”与“旱田”的双重压迫,暗含着对统治阶层盘剥民众的谴责,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最后“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的意思是:我只能给父老们留下一湖水,救救干旱的灾荒。表达自己虽为官吏,只能预防天灾,而对人祸无力的无奈与感慨。阅读下义,完成小题。史浩,字直翁,明州鄞县人。绍兴十四年登进士第。三十年,除权建王府教授。会金主亮犯边,下诏亲征。时两淮失守,建王抗疏请率师为前驱。浩力言:“太子不可将兵。”王大感悟,立俾浩草奏,请扈跸以供子职,辞意恳到。高宗方怒,览奏意顿释,知奏出于浩,曰:“真王府官也。”既而,殿中侍御史吴芾乞以皇子为元帅,先视师。上亦欲令王遍识诸将,遂扈跸如建康。三十二年,孝宗受禅,迁翰林学士。张浚将图恢复,浩与之异议,浩奏:“先为备御,是谓良规。傥听浅谋之士,兴不教之师,谓之恢复得乎?”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首言赵鼎、李光之无罪,岳飞之久冤,宜复其官爵,禄其子孙。悉从之。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持母丧归,服阕,知福州。五年,复为右丞相。枢密都承旨王抃建议以殿、步二司军多虚额,请各募三千人充之。已而殿前司辄捕市人,被掠者多断指,示不可用。军人怙众,因夺民财。浩奏:“尽释所捕,而禽军民首喧呶者送狱。”狱成议罪,欲取兵民各一人枭首以徇。浩曰:“始衅者军人也,军法从事固当。若市人特与抗斗尔,可同罚乎?等死,死国可乎?是岂军人语。”上怒曰:“是比朕为秦二世也。”寻求去,拜少傅。十年,请老,除太保致仕。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浩喜荐人才,尝拟陈之茂进职与郡,上知之茂尝毁浩,曰:“卿岂以德报怨耶?”浩曰:“臣不知有怨,若以为怨而以德报之,是有心也。”莫济状王十朋行事,诋浩尤甚,浩荐济掌内制,盖其宽厚类此。(节选自宋史史浩)【注】扈跸:指随侍、护卫皇帝出行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禄其子孙 (2)上知之茂尝毁浩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A. 依附勾结B. 与成为朋友C. 与人攀比D. 与人同列17. 第段画曲线部分断句最正确的一项是( )A. 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B. 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C. 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D. 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18. 把第段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始畔者军人也,军法从事固当。若市人特与抗斗尔,可同罚乎?19. 第段中,“浅谋之士”是谁?史浩为什么说此人是浅谋之士?20. 依据相关事迹,概括史浩的主要品质。相关事迹史浩的品质为赵鼎等人伸冤(1)建议军人与市民不可同罚(2)举荐陈之茂、莫济(3)【答案】15. (1). (1)授予俸禄 (2). (2)诋毁,说坏话 16. A 17. B 18. 开始挑衅的人是军人,按军法处理本来得当。至于市民,只是和他们抵抗斗争罢了,可以一样处罚吗? 19. 张浚 因为他发动不经训练的军队来谋求恢复中原的大业,这样会造成敌人进犯,士兵逃跑,敌人离开,又邀功论赏,因此史浩认为他是“浅薄无谋的人”。 20. (1)正直敢言 (2)重视民心(维护民利) (3)宽厚待人(心胸宽广)【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本题根据句意:授予他们的子孙俸禄。所以“俸禄”译为“授予俸禄”。 根据句意:皇上知道陈之茂曾说过史浩坏话。所以“毁”可译为“诋毁,说坏话”。【16题详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本题根据句意:王十朋也上奏史正志依附勾结。故“朋比”译为“依附勾结”。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应该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先是/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的意思是“此前,史浩因为要在瓜洲筑城,报告派遣太府丞史正志去视察,史正志和张浚辩论。”“先是”,时间状语,后边断开,排除CD;“浩因城瓜洲”原因状语,后边断开,排除A;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也”,判断句式;“固”,本来;“罚”,处罚。整句意思是:开始挑衅的人是军人,按军法处理本来得当。至于市民,只是和他们抵抗斗争罢了,可以一样处罚吗?【19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通读全文并且读懂的情况下,对文章内容进行筛选和总结。本题中,第段中原文有“张浚将图恢复,浩与之异议,浩奏:先为备御,是谓良规。傥听浅谋之士,兴不教之师,谓之恢复得乎?”意思是:张浚将要谋求恢复(中原),史浩和他意见不同。史浩上奏说:“首先是准备防御,这是良好的规划。假如听信浅薄无谋的人,发动不经训练的军队,说这就是恢复大业,怎么可以呢?”可见“浅谋之士”是张浚。这样说的原因是:因为他发动不经训练的军队来谋求恢复中原的大业,这样会造成敌人进犯,士兵逃跑,敌人离开,又邀功论赏,因此史浩认为他是“浅薄无谋的人”。【2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得出答案。本题中“为赵鼎等人伸冤”,很明显,表现了史浩正义的品性,即“正直敢言”的性格;“建议军人与市民不可同罚”, 表现了史浩为百姓着想,“重视民心(维护民利)”的性格;“举荐陈之茂、莫济”,表现了史浩“宽厚待人(心胸宽广)”。【点睛】参考译文:史浩,字直翁,明州鄞县人。绍兴十四年进士及第。三十年,任命史浩暂代建王府教授。三十一年,升任为正少卿。适逢金国主完颜亮侵犯边境,(皇帝)下诏亲自出征。当时两淮失守,建王上书直言请求率领部队担任前导。史浩极力进言说:“太子不可以率兵。”建王大有所感而觉悟,立刻让史浩起草奏疏,请求随从帝王的车驾而尽到儿子的职责,言辞恳切周到。高宗看了奏疏,知道奏蔬是史浩起草的,说:“真是王府的官员啊。”高宗也想让建王普遍了解各位将领,于是(建王)随从帝王的车驾到建康。三十二年,孝宗接受禅位,(史浩)升任翰林学士。张浚将要谋求恢复(中原),史浩和他意见不同。史浩上奏说:“首先是准备防御,这是良好的规划。假如听信浅薄无谋的人,发动不经训练的军队,说这就是恢复大业,怎么可以呢?”隆兴元年,(史浩)被授任为尚书右仆射,首先进言赵鼎、李光清白无辜,岳飞久蒙冤屈,应当恢复他们的官爵,授予他们的子孙俸禄。(皇帝)都听从了。此前,史浩因为要在瓜洲筑城,报告派遣太府丞史正志去视察,史正志和张浚辩论。王十朋也上奏史正志依附勾结,一并牵连到史浩,从此十三年不被召见,起用为绍兴府知府。为服母丧还乡,服期满,担任福州知州。五年,又任右丞相。枢密都承旨王孚建议以殿、步二司军有许多空位为由,请求各招募三千人补充部队。不久殿前司就开始抓捕市民,被抓的人很多自己折断手指,表示不能当兵。军人依仗人多,就借机抢夺百姓财物。官司立案量刑时,想要拿军人、市民各一人杀头示众。史浩说:“开始挑衅的人是军人,按军法处理本来得当。至于市民,只是他们抵抗斗争罢了,可以一样处罚吗?同样都是死,为国而死可以吗?这难道是军人说的话吗?”皇上发怒说:“这是把我比作秦二世了。”不久(史浩)请求离职,授任为少傅。十年,请求告老,授任太保退休,封为魏国公。光宗登基,升任太师。绍熙五年逝世,享年八十九岁,封为会稽郡王。史浩喜欢推荐人才,曾经拟定陈之茂升官为郡守,皇上知道陈之茂曾说过史浩坏话,说:“你难道是在用恩德报答怨恨吗?”史浩说:“我不知道有怨恨,假使把这当作怨恨而用恩德报答他,这就是存心的了。”莫济诋毁史浩尤其厉害,史浩举荐莫济掌管内制。史浩说:“我不因为私怨妨害公事。”大致上他的宽厚就像这样。(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复鲁絮非书(节选)(清)姚鼐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 )。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鸪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宋朝欧阳、曾公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不失法;吐辞雅驯,不芜而已。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然尚非文之至。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先生以为然乎?注绌(ch):通“黜”,退。曾公:指宋代散文家曾巩。廉肉:礼记乐记:“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孔颖达疏云:“廉,谓廉棱,肉,谓肥满。”比喻风格峻峭硬瘦和丰满润泽。雅驯:典雅,顺畅。古人多称文辞善于修饰为“雅驯”。21. 可填入第段括号处的虚词是()A. 哉B. 矣C. 也D. 耳22. 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文章是天地的精华,是由阴阳刚柔生发而来的。B. 作者认为只有圣人的话才能使阴阳刚柔之气会合而不偏颇。C. 作者认为四书五经中也偶尔有刚柔可以相分的情况。D. 作者极力赞颂具有阳刚之美的文章,而认为阴柔的文章不免让人感到悲哀。23. 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从古到今能够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典雅的文章并不太多,但这还不是最好的文章。B. 从古到今能够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典雅的文章已经是最好的文章了。C. 人们学习写文章,重要的是要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要典雅,这才是最好的文章。D. 人们学习写文章,首先要将道理说明白,然后再考虑结构和语言,才能写出好文章。24. 对第段画线句加以赏析。25. 第段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加以分析。【答案】21. C 22. D 23. A 24. 此句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排比,形象地写出了阳刚的文章之美,把原来抽象的文章风格问题说得具体形象。语言生动,声韵铿锵,色彩鲜明,气势流宕。 25. 举例论证,以欧阳修、曾巩两位文学家为例,说明了假如文章已经形成独自的风格,就需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道理。类比论证,用欣赏音乐作类比,指出精通乐理的人能够精确地辨别出五音十二律的优劣,来阐明阴阳刚柔揉合而又偏重于某一方面是可以的,但如果走上极端,或者刚柔皆不彻底,那就不是好的文章。【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得出答案。本题中,侧重考查“矣”、“焉”“也”“耳”用法。“矣”,用于句末,相当于“了”; “焉”句末语气词,了、啊、呢;“耳”,句末语气词,罢了;“也”,句末语气词,不译。原文是“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根据句意:是阴阳刚柔之气表现的。最后一个“也”字是判断句式标志。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语段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锁定段落,根据文本来分析概括语段内容,选出答案。本题中,D项,“ 作者极力赞颂具有阳刚之美的文章,而认为阴柔的文章不免让人感到悲哀”不当,“极力”一词用的太夸张,“认为阴柔的文章不免让人感到悲哀”不当,原句是“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意思是“那些得到阴柔之美的人,那对于人,高远得像叹息,深远得像思绪, 温和得像欣喜, 凄伤得像悲戚”,可见,不只有“悲伤”。故选D。【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段分析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学生审清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联系文本,分析理解词语的含义,得出答案。本题中,划线句子是“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然尚非文之至”,关键字是:“至”,到;“数”,多;“尚”,还;“之”,的。整句意思是“自古至今能做到这一点的,不是太多,但这还不是最好的文章”,再详细一些的话应为“从古到今能够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典雅的文章并不太多,但这还不是最好的文章”,故选A。【2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本类试题,考生要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明确句子的手法,如各种修辞等,然后总结出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也可关注语言特色。本题中,“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此句运用一连串“如”子结构,既是比喻,又是排比,从效果上来讲,形象地写出了阳刚的文章之美,把原来抽象的文章风格问题说得具体形象。从语言特色上看:语言生动,声韵铿锵,色彩鲜明,气势流宕。【2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类试题,考生要在明确体感的基础上,通读全文,重点关注相关语句,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运用了举例论证,以欧阳修、曾巩两位文学家为例,说明了假如文章已经形成独自的风格,就需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道理,如文中所说“宋朝欧阳、曾公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还运用了类比论证,用欣赏音乐作类比,指出精通乐理的人能够精确地辨别出五音十二律的优劣,来阐明阴阳刚柔揉合而又偏重于某一方面是可以的,但如果走上极端,或者刚柔皆不彻底,那就不是好的文章,如文中提到“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点睛】参考译文:我听说天地的大道理就是阴阳刚柔罢了。文章是天地的精英,是阴阳刚柔生发而来的。只有圣人的话,能够使二气会合而不偏颇。但是易、诗、书、论语中也偶尔有刚柔可以相分的情况。那个时代和那时的人,以语录为体裁,各有其适合之处。从诸子以下,他们写文章没有不各有所偏的。那些得到阳刚之美的,他们的文章如雷霆,如闪电,如山谷中的强风,如高山峻岭,如决流的大河,如奔腾的骏马;他们的光芒如明亮的太阳,如烈火,如黄金镂嵌的铁器;得到阳刚之美的人,如登高望远,如帝王接见臣民,如鼓舞千万名勇士去战斗。那些得到阴柔之美的,他们的文章如旭日东升,如清风、云霞、轻烟,如深林间弯曲的小河,如水的波纹,如珠玉的光辉,如鸣叫的鸿雁飞入空阔的天际;得到阴柔之美的人,深沉得像是叹气,高远得像是有所思考,火热得像是高兴异常,伤心得像是悲哀无比。看他们的文章,听他们的声音,可见写文章人的性格气质及外在表现,全部都不相同啊!阴阳刚柔,起初是两个方面,上天把它们糅为一体,但气有多有少;加以增减,那么品类等次就有亿万,以至于不能穷尽,万物就产生了。所以说:“一阴一阳就是道。”文章富于变化,也是如此。混杂之后偏重于某一方面是可以的,偏重到极端,刚和柔只有一种而另一种丝毫没有,和那种不刚不柔的都不可称为文章。现在那些粗野的俗人和小孩子听音乐,认为是歌声和弦乐管乐的汇聚;假如懂音乐的人去听,那么五音十二律,必定一一区别,耳朵一听就能分辨清。论文的道理难道和这个有什么不同吗?宋朝的欧阳修、曾巩的文章,他们的文采都偏重于阴柔之美。欧阳修能取别人的长处而不时地吸收,曾巩能避开自己的短处而不再犯。看您的文章,比较接近欧、曾二公了。人们学习写文章,他功力所能达到的,不过是能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繁简不失法度,语言典雅修洁、不芜杂罢了。自古至今能做到这一点的,不是太多,但这还不是最好的文章。最好的文章,通于神明,人力难以达到。您说对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广西柳州市柳江区七下数学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法学概论拓展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试题及答案
- 软件项目的功能需求与性能需求分析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组成原理考察试题及答案
- 班级工作计划细致分工
- 仓库工作总结提高计划
-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宜城环科园联盟2025届七下数学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外科护理团队建设经验分享计划
- 理财目标规划计划
- 班级环境布置与主题创意计划
- 2025年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燃气公司新员工入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 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生活中的科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水泥搅拌桩培训
- 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2024年第四季度)
- 2025年专利使用合同范本
- 数据中心运维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2025届高考英语复习读后续写练习:雪山遇险:绝境中盼来的生机+课件
- 2025-2030全球等离子体仿真软件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年日历-含农历、国家法定假日-带周数竖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