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八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人民版.docx_第1页
高考历史专题八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人民版.docx_第2页
高考历史专题八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人民版.docx_第3页
高考历史专题八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人民版.docx_第4页
高考历史专题八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人民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试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b);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b)。(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b);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b)。(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报刊、影视业的发展(b);互联网的逐渐普及(b)。一、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b)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表现(1)近代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4)改革开放后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微点拨中山装和旗袍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现代中国西装成为时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二、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b)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2主要表现(1)婚俗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2)丧礼: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3)其他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微点拨(1)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2)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改用公历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力图与西方国家接轨的表现。三、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更新(b)1交通工具的更新(1)概况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建成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在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2)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发展速度快。多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驿站、民信局。发展: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电信事业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原因: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兴起与发展: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通俗性报刊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2)广播影视广播: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无线电广播日益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1896年,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出现: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影响: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民众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归纳总结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特征(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最突出的特点。(2)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3)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加深。考点一社会生活的变迁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带来的三个方面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3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1)经济:西方的工业文明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治:维新变法运动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揭露,辛亥革命中提出的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以及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均加快了民主化进程,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民主和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科技: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灯、电报、电话、电影等传入中国,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新中国成立后交通事业获得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4)思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1(20184月浙江选考,9)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抓题眼“到1900年以后,女子缠足陋习仍在社会上大量存在,影响了女鞋制造业的发展”是题眼所在,意在说明传统习俗观念影响力巨大,比较备选项,A项与此立意一致。找错点立足史料信息是得分的唯一依据,B、C、D项均与史料大意不符。故答案为A。答案A2(20174月浙江选考)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直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C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新世界,男女平等,结婚自由,反对抑制女权,说明旧的社会习俗受到冲击,近代文明在中国传播,故选D项。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说法绝对化,A项错误,B、C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3(20164月浙江选考)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甲图清末婚嫁乙图民国婚照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婚姻习俗的变化,由仪仗队、乐队、抬轿等仪式,到简约文明的结婚照,说明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故C正确,A错误;B、D不符合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故排除。4(2017江苏高考)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时间主题18801889年18901899年19001907年禁缠足(篇)31117兴女学(篇)5617介绍外国妇女(篇)21922合计103656由此推断()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答案D解析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不是万国公报,故A项错误。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与史实不符,因为在清朝专制统治下是不可能言论自由的,故B项错误。知识界的宣传呼吁没有使得清政府革除陋习,只能说推动了陋习的革除,革除陋习是在民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禁缠足、兴女学、介绍外国妇女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表明知识界逐渐重视妇女问题,故D项说法正确。5(201711月浙江选考,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上海县城外形成了被英、法、美三国依仗强权分占的特区势力,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租界”。在这里,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俨然“国中之国”。起初,由于外人来华之际,中外民情扞格,以风俗习惯等种种不同,不愿华洋杂居。小刀会起义爆发,华人逃入租界者甚多,不久便华洋杂居。不同的风俗习惯发生碰撞、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材料二(租界开辟后)西洋服饰之引入,使上海自明清以来形成“服尚新奇、衣必华鲜”的习俗得以进一步张扬。洋泾浜新竹枝词写道:“康奴也学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更有异言并异眼,淡黄马褂着纷纷。”哪里还有什么不敢穿的?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1)梳理材料一,概述近代初期上海“华洋杂居”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租界”的消极影响。(2)阅读材料二,分析“西洋服饰之引入”对上海民风嬗变的影响。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答案(1)原因:殖民者设立租界,小刀会起义的冲击。影响:严重践踏中国国家主权,突显半殖民地社会特征。(2)影响:新奇、时尚的习俗进一步张扬;淡化了等级观念。特征: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交汇与碰撞;中西合璧、土洋并存。考点二通信和传媒的发展1中国近代通信事业发展的原因(1)从根本上讲,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自然也随之而来。(2)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3)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其引导。(4)外国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而兴建。2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了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2)影响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6(20184月浙江选考,15)“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抓题眼“春节拜年方式经历了:实物串门打电话电子邮件微信等历程”,凸显通信技术进步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式,故D项正确。找错点“邮政合一”“心理距离缩短”“城市化进程”均与拜年方式与时俱进立意不符,排除A、B、C项,答案为D。答案D7(201711月浙江选考,12)如图所示为近代一则电话广告,中有“无论天气冷、热、晴、雨,可以足不出门,立刻使你将各种事情很顺利的办妥装有电话的家庭,处处可以享受迅速便利舒适的利益,而且可以节省劳力、时间、金钱”等字样。该广告反映出()A电话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B电话推动了妇女走出家庭步入社会C电话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D“风雨无阻”的电话是民族工业的领跑者答案C解析概括材料可知这段广告意在表明电话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广告中未提到电话什么时期传入中国以及电话与民族工业的关系,排除A、D项。广告中说有了电话可以足不出户和B选项中妇女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无关。故答案为C。8(201610月浙江选考)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期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答案C解析无线电报业务在1906年已在中国出现,1932年还开展了国际电报业务,由此可知时间为20世纪初期,故选C。观点1近代女子生活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材料女子生活变化演进时间时髦女人标准19001909年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19101919年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19201929年有身段的女人19301939年中西合璧的名女人19401949年政治之花问题:材料揭示了近代中国女子社会生活怎样的发展趋势?答案从缠足到放足;从衣着的陈腐、呆板到体现女子的形体美;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学习西方先进知识;从足不出户到关心国家命运;从礼教束缚到个性自由等等。观点2洋务运动促进通信近代化材料晚清设立电报则纯从外国移植,一切器材设备全靠引进。这在创设初期是必不可免的,但不能长期依赖外国。郑观应多次向李鸿章等提出:“既各省电线万不能少,必须陆续筹办,以便交通,所用水陆电线机器、电气磁碗、纸料日多。应即考选少年普通中西文之学生,分别出洋学习制造机器、水陆电线、电气等法。一俟毕业,仍分赴外国制造厂学习一二年,然后返国,自行设厂制造,不独可塞漏卮,而所用材料价廉,成本自然轻减,犹望精益求精,或有独出心裁之新器胜于外国者也。”这项重要意见囿于时势,未能实现,以致始终没有生产电线及电瓶等大量需用的器材。摘编自徐元基论晚清通讯业的近代化问题:郑观应通信近代化的设想提出于何时?试归纳其主要设想主张。答案提出于洋务运动期间。主张:先派留学生学习西洋通信理论和制造技术;后归国仿造谋求技术突破,以求通信设备、技术自立。观点3新中国的票证制反映了计划经济理念材料中国票证之丰富创世界之最,分为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市、县、公社和企业、机关、学校各等级,有吃、穿、用三大类。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肉票、蛋票、糖类票、蔬菜票等;穿的除了布票外,还有棉票、衫票、鞋票等;用的有肥皂票、灯油票、煤票、自行车票、手表票等等。为了照顾老干部、高级知识分子、科研人员和有特殊贡献的人,还分别发放了一些特供的票证。问题:史料揭示了怎样的本质问题?答案票证是中国计划经济的产物;是物质匮乏的结果;是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特有现象。视角1饮食习俗凸显文明冲突有中国近代竹枝词云:“寿头最怕请西餐,箸换刀叉顶不欢。”意即:寿宴上最忌讳使用西餐刀叉,影响寿宴喜庆的氛围。从文明史观看,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东西方文明的冲突B近代中国人对西方饮食的抵制C西餐已经普遍盛行D近代中国饮食受传统思想影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之所以在寿宴上反对西餐是因为“刀”“叉”的使用影响了寿宴喜庆的氛围,因为“刀叉”跟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喜庆”的文化相矛盾,从本质上反映了东西方文明的冲突,故A项正确。视角2时装体现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时装”是近代社会才出现的概念,其最大特点是流动性和随意性。“时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人们可以不受某种人为的限制,随意选择。“时装”概念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了()A近代社会的变迁B思想观念的变化C西方文化的影响D制衣技术的进步答案A解析“时装”属于服饰文化的内容,其变化的根源是社会的发展进步,故A项正确;思想观念的变化与服饰的变化有关,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制衣技术的变化对服饰有影响,但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视角3近代交通进步引发观念冲突(2018台州仿真检测,28)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这一过程体现了()A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B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C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D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清廷不准。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可见近代化思想与传统保守思想的冲突,故C项正确。视角4政治变革引发习俗观念冲突(2019滨江六校联考,13)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B体现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D反映了国人文明程度的不一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辫发之争”的出现,都与当时出现的清朝统治全国、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政治斗争相关,故C项正确。视角5社会变革引发价值观的变化(2018桐乡仿真测评,7)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有个学者名为辜鸿铭,他出生在东南亚的印尼,在英国读书,回国后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妻子则是日本人,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A睦邻友好是中国的主流外交政策B近代中国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放C近代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的盛行D中国学子踊跃留学并归国建设答案B解析“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反映了近代中国不再闭关锁国,而逐渐走向开放的史实,故B项正确。一、选择题1(2018徐州仿真评估,6)申报1897年7月14日报道,“有客籍之人旅游过此者,谓之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则凡诸不同者,不待两三年也,有一岁而已变者焉,有数月而即变者焉”。材料表明近代上海()A中外贸易发展较快B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较大C社会习俗趋新善变D地处通商口岸交通较便利答案C解析中外贸易与材料中“沪上求时新”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沪上求时新”,未涉及西方影响,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沪上求时新”“有一岁而已变者焉,有数月而即变者焉”相符,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中“沪上求时新”不符,没有涉及交通,故D项错误。2(2019滨江命题交流,12)据史料记载,建于1915年的福州基督教青年会筹集巨款为会员建设体育馆、手球房,开办国术班、游泳班和排球班等。常为会员及社会人士举办各种体育培训、比赛、放映电影等活动。这说明()A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引进工业文明B西方文化受到知识分子的青睐C运动娱乐成为人们主要休闲方式D西方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答案D解析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引进工业文明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而材料的时间为1915年,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为会员提供办班和各种活动,没有讲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青睐,且知识分子包含旧式知识分子,他们对西方文化持质疑态度,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青年会为会员提供服务,而不是所有人,且运动娱乐没有在近代成为主要休闲方式,故C项错误;青年会为会员提供的服务内容的西方色彩浓厚,故D项正确。3(2018镇海抽检,30)在江西兴国县,过去一桩亲事须费200银元左右,相当于中农的全部家产,为了讨亲而欠债的很多。1931年当地政府规定婚姻自由,结婚不许定聘金,已定聘金一律禁收。当地政府这一举措()A废除了农村落后的婚姻陋习B否定了宗法血缘的传统观念C摧毁了买卖婚姻的社会基础D促使当地社会习俗有所改变答案D解析A项表述中“废除了”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宗法血缘的观念始终存在,外在形式的否定并非对传统观念的否定,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聘金只是买卖婚姻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其社会基础是当时的儒家封建思想,故C项错误;聘金属于当地社会习俗,政府禁收聘金属于对当地社会习俗的改变,故D项正确。4(2019杭州学情评估,10)近代的天津孟氏家庙,中式四合院布局,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的砖木结构建筑,但沿街立面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方壁柱,阳台也采用了西式的铁花栏杆。这体现了()A中西合璧成为普遍风尚B“中体西用”的时代潮流C中西文明的交流与碰撞D传统文化失去了活力答案C解析材料孟氏家庙是个例,不能用“普遍”来表述,故A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与西方的坚船利炮、生产技术相结合的思想,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近代中式四合院布局但沿街立面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方壁柱”可知,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中式建筑也融入了西方的元素,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孟氏家庙中式建筑借鉴西方的一些建筑元素,故D项错误。5(2018湖州冲刺押题,32)1914年,外国人在中国定居达165000人,1918年急剧增长到245000人,一年后达350000人以上,其中一半是日本人,也有将近148000个俄国人,13200个英国人,6700个美国人和4400个法国人。这种现象说明此时期()A一战使中国成为主要移民区B民国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C列强在华利益受一战影响小D俄国乘机强化了对华侵略答案B解析材料中数据只有中国没有其他国家地区的,且当时中国一直不是主要移民区,故A项错误;外国人在中国定居增多,这说明了中国的开放程度在提高,故B项正确;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而日本和美国却趁机加大了对华侵略,所以列强在华利益受一战影响比较大,故C项错误;从材料数据中能够看出是日本乘机强化了对华侵略,故D项错误。6(2018义乌学情抽检,12)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材料从侧面反映出()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C近代中国交通呈现出半殖民地色彩D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答案A解析黄包车仍然是人力车,材料从侧面反映出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故A项正确。7(2019金华押题交流,27)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这说明()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B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C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D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