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7 人口的增殖流动与明清华北平原的村落发展 提 要 影响村落生长的因素主要是村落人口的自然增殖与流动。融入型人口流动改变了村庄的姓氏结构,它是多姓村落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寄居型人口流动不但在一定时段改变了村庄的姓氏构成,对村落的裂变以及村落数量的增加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它是村落裂变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村落 自然增殖 寄居型人口流动 融入型人口流动 从上 世世纪 80 年代开始,华 北北平原的聚落发展与形 态态演变一直受到历史学 尤尤其是历史地理学研究 者者的关注。在已有研究 成成果中,丛翰香主编 的 近代冀鲁豫乡村探 讨讨了华北平原村落的起 源源、规模与景观特征, 对对明清的基层组织与村 落落之间的关系也有深入 的的研究 。在此之后, 尹尹钧科用文献考证与实 地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探探讨了秦汉以来北京郊 区区村落发展的状况 。 孙孙冬虎则通过白洋淀地 区区的村落研究,重点探 讨讨了环境变迁与村落发 展展之间的关系 。在村 落落形态演变方面,王建 革革从地理和社会环境两 方方面分析了华北平原村 落落内聚性特征的形成原 因因 。王庆成则探讨了 晚晚清华 北村落的规模等 外外部形态,认为华北村 落落多为中小村落,百户 以以上的村落并不多,从 而而 否定了传统上认为华 北北多巨型村落的观2 / 17 点 。 总体而言,目前的 历历史聚落研究由于受到 村村落历史资料不足的限 制制,宏观分析为主,微 观观分析不足。村落往往 被被看作一个点,而不是 被被看作三维地理空间, 对对村落个体发展的具体 历历史过程以及村落内部 的的结构形态、人口发展 以以及社会组织的发育等 问问题的研究尚有待深入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 对对村落人口增长、人口 流流动及姓氏构成的分析 ,探讨明清华北平原村 落落的生长过程及其影响 因因素。 一 人 口口的自然增殖与村落的 发发展 研究发 现现,很多村落是由零星 的的小居民 点逐渐发展成 为为独立的村落,每个村 落落实际上都经历了一个 从从零星小聚落到独立成 村村,再发展成熟最终达 到到饱和的过程。但就每 个个具体村落的发展而言 ,影响村落成长的因素 是是多方面的,既有村落 内内部人口自然增殖的原 因因,也有移民以及村际 间间人口流动的影响。在 众众多影响因素中,人口 自自然增殖无疑是村落发 展展壮大的最主要原因。 丛翰 香香主编:近代冀鲁豫 乡乡村,中国社会科学 出出版社。 1995 年。 3 / 17 尹钧科:北京郊 区区村落发展史,北京 大大学出版社,2001 年年 3 月。 孙 冬虎: 明清白洋淀的环境变 迁迁与村落发展,河 北北师大学报, 1989 年第 3 期;明清以 来来文安洼的水灾与聚落 发发展,中国历史地 理理论丛, 1996 年 第第 3 期。 王建革: 华北平原内聚型村落 形形成中的地理与社会影 响响因素,历史地理 第 16 辑。 王 庆庆成:晚清的华北村 落落,近代史研究 , 2002 年第 3 期。 人口自然增殖对 村村落发展的影响在单一 宗宗族型村落表现得最为 明明显。毫无疑问,大多 单单一宗族的村落最初都 是是由一家一户的定居, 逐逐渐发展成大家族,再 分分成若干户,最终发展 成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地理 空空间与人口规模的村落 。对村落的姓氏构成与 人人口的研究可以发现, 这这种以单一宗族为主的 村村落无论是华南、江南 还还是华北地区都是存在 的的,尤其以华南地区最 为为显著。 以林耀华 研研究的福建省福州附近 的的义序为例,正如林耀 华华指出的那样:“义序 是是一个乡村,因为全体 人人民共同聚居在一个地 域域上。义序是一个宗族 ,因为全体人民都从一 个个祖宗传衍下来。前者 是是地缘团体,后者是血 缘缘团体。义序兼并4 / 17 前后 二二者,就是一个宗族乡 村村。”据林耀华民国 时时期的调查,义序共有 居居户 1938 家,其中 黄黄姓 1907 家,其余 的的林姓12 家,陈姓 6 家家,刘姓、张姓 3 家, 王王姓、郑姓 2 家,杨、 郭郭、庄姓各 1 家。黄姓 占占 98 40,其余 各各姓合起来不足 2 。由此可见,义序是一 典典型的宗族聚居型村落 ,全体人民由一个祖宗 传传衍下来,也就是说, 这这 种村落主要依靠自身 繁繁衍而得到发展。 华 北北地区虽然以多姓村为 主主,但是这种宗族型村 落落依然可见。在山东, 据据学者的调查,山东的 村村落可以分为单一型村 落落、亲族联合村落、杂 姓姓聚居村落等类型。济 南南附近的傅家庄、孟家 庄庄、姬家庄、魏家庄等 ,都是单一型宗族村落 ,这种单一 型村落在山 东东偏远的山区和海岛数 量量尤其多,象容城县大 苏苏家村、小苏家村、高 家家庵村都是单一宗族的 村村落。 在河北,单 一一宗族型村落也是普遍 存存在的,例如新河县到 民民国 17 年时,杨十户 村村为杨姓一大族,东十 户户村只有王姓一族,徐 冯冯召村为徐姓一大族, 陈陈家冯召陈姓一大族, 台台家庄徐姓一大族,小 贾贾家庄、贾家园为贾姓 一一族,护驾庄 (也即傅 家家庄 )为傅姓一大族, 来来远村王姓占据村民十 之之九,也可归为单一宗 族族型村落 。这些单一 宗宗族型村落小的只有数 家家,大的可以达到一百 多多家,如护驾庄。它们 都都是由当初一姓一 户形 成成,逐渐繁衍成村。由 此此可见人口自然增殖对 村村落发展的影响。 5 / 17 即 使使在多姓村落,人口的 自自然增殖对村落生长的 影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在这种类型的村落中, 常常可见一两姓乃至三、 四四姓人口数量较多的情 形形,这些主要的姓氏往 往往构成村落人口的主体 。以顺义县赵古营村为 例例,据满铁的调查,到 民民国30 年 10 月 31 日日为止,该村共有 124 户 749 口, 23 个 姓姓氏。在 23 个姓氏中 ,石姓 36 户,姚姓 36 户,赵姓 19 户,其 余余20 姓的户数都在 4 户户以下,石、姚、赵三 大大姓共 91 户,占73 4。 在望泉寺村 ,民国三十年共 137 户户, 723 口, 17 姓 中中其中刘姓 49 户,王 姓姓 28 户,张姓 18 户 ,路姓 13 户,其余 13姓都在 3 户以下,刘 、王、张、路四大姓共 1108 户,占村落总户 数数的 78 8。赵古 营营村和望泉寺村都属于 以以几个姓氏为主的村落 。梅沟营村则是以某一 姓姓氏为主的村落,该村 截截止民国三十年十月三 十十一日共有 58 户 346 口, 11 姓中其中刘 姓姓 44 户,其余都在 3 户户以下,刘姓占总户数 的的 75 8 。从多 姓姓村落中大族户口所占 村村庄户口的比例来看, 在在多姓村落,内部人口 自自然增殖对村落形成的 影影响也 是相当显著的。 单一宗 族族型村落的形成与其周 围围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也也与地方的文化特质及 村村落发展的不同阶段有 关关。一般来说偏远与交 通通不便的地方易于形成 单单一宗族型村落。另外 ,村6 / 17 落形成的早期也多 为为单一宗族型村落,这 在在许多村落以姓氏命名 这这一点上可以得到反映 ,村落家谱中关于村落 起起源的记述中也可得到 证证明。 林耀华: 义义序的宗族研究,三 联联书店, 2000 年 6 月月,第 1 页。 义序 各各姓氏的户数统计资料 。林耀华的著述中没有 说说明资料的来源,也没 有有说明是什么 时间的统 计计数据。据林耀华在 义义序的宗族研究导言 的的叙述,该书是在 19332 年至1934 年这 期期间的实地调查研究的 基基础上写成的。故这些 数数据大约是 1932 年 至至 1934 年间的统计 。 山曼、李万鹏等 :山东民俗家族乡 社社民俗,山东友谊书 社社, 1990 年 6 月, 第第 256 页。 民国 新河县志地方考之 三三。 满洲铁路调查 局局:中国农村惯行调 查查报告第 1 卷家族 篇篇,第 60 72 页 。 二 “ 寄居 型型人口流动 ” 与村落的 发发展 村落的生长 除除了自身的人口增殖以 外外,人口流动对村落的 发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人人口流动不但增加了村 落落的人口数量,也改变 着着村落的空间形态、姓 氏氏结构和村落内部的社 会会关系。这里我们所说 的的人口流动,既包括省 际际、县际之间的7 / 17 移民, 也也包括县内村落之人口 流流动。 就流动人口与 原原来村庄的关系而言, 一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 情情形是,居民迁出原来 的的村落,在离迁出村落 较较远的地方建立新的村 庄庄,在行政上与迁出的 村村庄没有什么联系,具 有有移民的特征。例如隆 尧尧县白家庄,据该村白 氏氏家谱:明永乐二十年 ,该白氏祖由山西交城 县县徙于直隶赵州隆平县 乡乡观社,立祖者为白仁 亲亲 ,明洪熙元年 (14225 年 ),部分白氏民 复复迁于此,村以姓氏而 得得名 。又如隆尧县的 莲莲子镇公社的辛庄,据 该该村杨氏墓清道光二十 五五年碑文载:明永乐间 ,杨氏民由内丘县张马 村村迁于隆平县张汪村, 后后又由张汪徙此新建村 落落,遂名村为 “ 新庄 ” ,后演变为辛庄 。 明 代代隆平县与唐山县是相 邻邻的两县 (民国时合为 尧尧山县 ),白家庄与辛 庄庄虽然离迁出地不远, 但但是却属于跨县人口流 动动,行政上肯定不受原 来来村落的管辖。 这种 类类型的人口流动在一县 内内也同样存在。如盐山 县县杨集公社崔刘杨村, 据据崔氏家谱载:崔氏五 世世祖与刘 氏一家由盐山 县县城北崔家园迁此立村 ,以其姓氏取名为崔刘 庄庄,后又有杨氏由杨呈 赵赵迁此定居,遂改称崔 刘刘杨。杨集公社驻地 在在盐山县县城东南偏北 222 5 里处,而崔刘 杨杨又在杨集公社驻地东 北北偏北 5 公里处,新立 村村与迁出村落崔家园的 直直线距离近 20 里,行 政政上也不可能受原来村 落落管辖。因此,这类村 落落和甘布尔所说的 “ 卫 星星聚落 ” 不同,甘布尔 所所说的 “ 卫8 / 17 星聚落 ”( s ettlement satellite) ,主要是由于受空间 的的限制,部分村民迁出 村村落的 核心部分,在原 来来村庄的边缘形成新的 聚聚落,这些新形 成的聚 落落在政治和经济组织上 仍仍然是原来村落的一部 分分。 但是,不是说 这这类村落不受迁出村落 管管理就是完全独立的, 这这些新立村落并不能游 离离于国家基层管理组织 之之外,据嘉靖获鹿县 志志:“有远乡附籍或 寄寄庄壻户不肯人甲,初 时时俱开作畸零户者,夫 甲甲首积多又当并聚为里 分分矣,畸零户积又当分 列列为甲有矣。”从获 鹿鹿县的事例中,可见明 代代的流动人口被归人到 附附近的里社中,由于许 多多人不愿人甲,被当作 畸畸零户处理。 另外一 种种管理形式是代管,当 这这种移民聚落形成以后 ,由于规模较小,常常 由由附近较大村落代管, 新新河县尧李庄就是这样 的的一个典型。尧李庄始 建建于明代,具体年代不 详详,据尧李庄图附 文文“故事”条:“明沧 头头庙 (属冀县 )有李姓 者者,佣于沙井崔宅,东 ( 家 )伙 (计 )甚睦, 主主人以女配之,给地三 顷顷六十亩,遂落户于此 ,因名李家庄而附属于 沙沙井村。关帝庙前有古 香香亭,上刻 万历二十 八八年,沙井村代管李家 庄庄 诸字可证。后人口 渐渐多,遂脱离沙井改名 尧尧李庄。 ” 从古香亭 碑碑刻 “ 万历二十八年, 沙沙井代管李家庄 ” 这一 条条来看,该村始建应在 万万历二十八年之前,并 且且接 受距离较近且有亲 戚戚关系的沙井村代管。 9 / 17 白家庄白氏家谱 ,引自隆尧县地名志办 公公室:隆尧县地名志 (内部资料 ), 19883 年 8 月。 辛庄 杨杨氏墓清道光二十五年 碑碑文,引自隆尧县地名 志志办公室:隆尧县地 名名志 (内部资料 ) , 1983 年 8 月。 崔刘杨村崔氏家谱 ,引自河北省盐山县地 名名领导小组:盐山县 地地名资料汇编 (内内部资料 ), 1982 年年 8 月。 Sidne y D Gumble : North Chi na Lillage s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mica Activi ties Befor e 1933 ,Uni versi- ty of Califor nia Press, 1963, P12。 嘉靖获鹿县志地 理理第二乡社。 民民国新河县志地方 考考之三尧李庄图。 到了明中叶以后, 代代管村这一形式可能已 经经逐渐取代在里社下“ 开开作畸零户”的管理方 式式,原因是里社编审制 度度到明代中叶以后已经 衰衰驰,村庄逐渐成为实 现现赋役的主体所以这 类类新立小村在纳税和承 担担差役方面就可能和附 近近村落发生联系,并接 受受附近较大村落的管理 ,成为这些村落的 “代 管管村”或“附属村”。 到到了清代,代管村或附 属属村这一形式已经被广 泛泛使用。 10 / 17 以唐县为 例例,据光绪唐县志 载载,整个唐县这样的代 管管村有 87 个,例如西 旦旦里村的代管村有刘家 沟沟、墨眼村、黄眼村。 木木兰村代管村庄有尖梢 村村、西沟村、小山河头 、满心里、羊角里。代 管管村庄较多的村庄是上 苇苇子村,其下代管村庄 有有梅家沟、大寺沟、皂 角角沟、马庄儿、梁家沟 、平房庄、韩白里、桃 沟沟门、台子村、上下黑 角角、枣儿沟、墁石道、 西西石门、吴儿庵、郭庄 儿儿、土沟门、令公铺、 六六亩园、东石门、塔子 沟沟共 23 个村庄 。实 际际代管村落的数量可能 远远不止 87个,因为这 887 个代管村仅仅是采 访访册上记载的数量,当 时时编志者实地调查却发 现现有很多遗漏,例如小 山山 、南庄三村“采访遗 漏漏又有田家沟、果庄、 鹞鹞子岭、米家楼、岳沟 、李家庄、三道冈、阎 家家庄、杨家庵等村庄, 亦亦未详道理方向”。 一般来说,这些代管村 的的道里方向县志和采访 册册记载都不完备,表明 这这些村落在当时规模还 很很小,应属于较晚形成 的的村落。光绪唐县志 记载的一些代管村人 口口数量为我们理解代管 村村的规模提供了线索, 表表 1 列出了倒马村所代 管管村的户口情况: 从 表 1 可以发现, 很很多代管村的户数在 1 5 户之间,这些只有 一一两户的村落毫无疑问 是是后来移民的结果,大 多多形成于道光前后。人 口口较多的柳家沟村成村 的的年代较早,新编11 / 17 唐 县县志认为大约明嘉靖 二二十九年始有居民,因 当当地有柳林而得名 , 这这种说法基本上应该是 可可靠的。校场沟与柳家 沟沟的情形有所不同,光 绪绪唐县志 “ 校场沟 ” 条 下下 “ 自校场沟至大大沟 门门 40 户 ” ,它的户 数数较多是因为它实际上 包包括从校场沟到大大沟 门门这一段距离上的数个 居居民点。 唐县的代管 村村较多与它的山地较多 有有关,直到今天代管村 这这种管理形式 仍然存在 。平原地区代管村虽然 没没有唐县多,但代管村 也也是存在的,例如青县 ,到民国时期仍然有许 多多零星小村在发育,“ 此此外尚有新立小村多处 ,虽或有一名,然类皆 附附人它村一牌应管,且 为为县局册表所不载,姑 从从阙”。这些新立的 村村庄附入其它村应管, 实实际上也就是代管村或 附附属村。由于新立小村 规规模较小,一般县志对 这这种村落都不载,但是 这这种村落在村落发展过 程程中应该是普遍存在的 ,只是由于记载较少而 被被人们忽略了。 从这 种种类型人口流动的影响 来来看,它往往会短暂地 改改变迁入村庄的空间结 构构与姓氏结构,随着 自 身身规模的发展,最终要 独独立成村。由于它们只 是是短时间内附迁入地附 近近的村落,具有寄居的 特特征,本文称之为“寄 居居型人口流动”。它的 发发展对村落数量变化有 很很大影响,同时,随着 它它的独立,也加速了村 落落的裂变分化以及一定 地地域内村落密集化的过 程程。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三 “ 融入型人口流动 ” 与与12 / 17 村落发展 和 “ 寄居型人口流 动动 ” 不同,另一种情形 的的人口流动是,一个村 的的人口迁移到另一个村 庄庄里,成为这个村庄的 一一部分,彼此结合比较 紧紧密,并且不会再独立 成成村,我们可称之为 “ 融融 人型人口流动 ” 。这 种种类型的人口流动在一 个个村落开村以后是非常 普普遍的现象,对村落的 发发展壮大有很大影响。 民国时期 村村政改革,在一个行政 村村内分主村、副村,大 致致还保留了代管村的遗 绪绪,过去的代管村,大 多多成了附近大村的代管 村村,例如白神首行政村 由由白神首村与小铺村组 成成,白神首为主村,小 铺铺村为副村,而小铺村 是是由白神首部分村民外 迁迁形成的,属于白神首 的的代管村。 光绪 唐唐县志卷 2舆地志 村庄。 光绪 唐唐县志卷 2舆地志 村庄。 河北省 唐唐县地方 志编纂委员会 :唐县志第 2 编 乡乡村概况,河北人民 出出版社, 1999 年 8 月月。 光绪唐县志 卷 2舆地志 村庄 。 民国青县志 卷 1区村。 13 / 17 例如盐山县孟店公社 夏夏庄,据该村邢氏家谱 记记载:其先祖邢氏于明 永永乐末年迁来,其时即 有有夏村之称,后夏氏失 传传,郑、潘、张等氏相 继继迁入,村名仍称夏庄 。邢、郑、潘、张四 姓姓就是夏氏立村后迁来 的的移民。另如新河县后 梁梁家庄,据该村焦氏家 谱谱称,焦氏洪武年间由 山山西洪桐县老鸦窝枕头 村村迁来,焦姓是该村较 早早的居民。在焦氏之后 ,程姓由冀县东 午村迁 来来,徐姓由本县徐十户 村村迁来,黄姓由姚村迁 来来,成姓由马庄迁来, 此此外还有张、王、李、 陈陈、姬、贾、申等姓 。后梁家庄由焦姓立村 ,徐、黄、成等姓都是 后后来迁入者,最终没有 独独立成村,属于融入型 的的人口流动。 这种类 型型人口流动对村落的发 展展有很大的影响,也不 断断改变着村落的宗族与 社社会结构。研究华北的 学学者都注意到,华北的 村村落以多姓村为主,但 是是,实际上,就今天的 多多姓村落而言,许多村 落落早期都是由单个家庭 建建立的。研究发现,今 天天的多姓村落很多都以 姓姓氏命名村庄,表明这 类类村庄最初是由单一家 庭庭发展而来的。村落家 谱谱中关于村落起源的记 载载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盐山县望树公社魏 庄庄,据魏氏家谱载:明 永永乐二年,魏氏奉诏由 山山东栖霞县迁此占产立 庄庄,故名魏庄。又如 隆隆尧县小曹庄,该村曹 氏氏家谱载:该族的曹氏 祖祖于永乐间自山西洪桐 县县迁至隆平县户曹村, 明明成化间复由户曹村迁 此此,以14 / 17 姓氏命名为曹家 庄庄,为与村西一大曹家 庄庄相区别,遂更为小曹 庄庄。这些村落都当是 最最早移徙到此地的家庭 姓姓氏命名的,故以姓氏 名名村,但是由于受到融 入入性人口流动的影响, 到到今天都已经变成了多 姓姓村落。 村落早期由 单单个 家庭开村的例证, 还还可见于那些以人名为 村村名的村落。在盐山县 于于环珍村,据于氏家谱 称称,明嘉靖五年 (15330 年 ),于氏先祖于 环环珍由山东登州府文登 县县大水波迁此立庄 。 又又如李振宇村、李振环 村村,据李氏家谱:李氏 先先祖李振宇、李振环永 乐乐年间奉诏由永平府滦 州州 (今滦县 )李家楼迁 此此分别立庄,各以姓名 名名村 。盐山县类似的 例例子还有刘洪宇村、王 可可忠村、孙良广村、张 益益吴村、李化斗村、王 复复娥村、崔凡村、韩才 风风村、刘振隆村、李芳 庄庄子、李分乾村、刘春 奎奎村、李士道村、卢少 刚刚村、李梦飞村、刘武 家家村等,都 是以最初立 村村者的姓名名村,表明 这这些村落建立之初只有 一一家一户而已。 也有 一一些村落由两三户集中 居居住发展而成,如前文 所所说的盐山县的崔刘杨 村村,最早开村的是崔、 刘刘二姓,村庄的名称即 为为崔刘庄,后来杨姓迁 来来了,又改为崔刘杨庄 。又如盐山县刘郭铺, 据据马氏家谱载,明永乐 二二年,马云奉诏由永平 府府栾州石门寨迁此占产 立立庄,因与杨家铺相邻 ,冠以姓氏取名马家铺 ,后刘郭二姓迁此居住 ,子孙繁衍,而马氏人 丁丁不旺,改村名为刘郭 铺铺。从这些村落的名 称称及其变化中,也15 / 17 可以 发发现早期村落的姓氏构 成成与人口的流动状 况。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 ,在村落形成的早期, 大大多为单一宗族型村落 ,随着村落的发展和人 口口的流动尤其是“融入 型型人口流动”改变了村 落落原来的姓氏构成。而 且且,村落的规模越大、 历历史越悠久,其姓氏构 成成就越复杂。以顺义县 为为例 (见表 2): 从 顺顺义县的各村户口以及 姓姓氏数的情况来看,到 民民国三十年,大部分村 落落属于多姓村庄,且村 庄庄的规模越大、人口越 多多,姓氏的数量也就越 多多。例如衙门村有 274 户,村内共有 30 姓 ;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全国脱贫攻坚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电工安全操作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建筑施工八大员综合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合同法律效力评估考核试卷
- 新建生产吸尘器、家用电器配件、汽车零部件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 2025年成都市锦江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试题及答案
- 住宅建筑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设计考核试卷
- 儿童玩具行业国际市场风险预警系统构建考核试卷
- 应急响应团队建设与管理考核试卷
- 年产纸盒800万个生产项目沃美生物配套实验室项目报告表
- 公路开挖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与边坡的支挡设计11000字【论文】
- 2025年哈尔滨香坊区英语七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 2024江西水利职业学院招聘笔试真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高考天津卷数学真题(原卷版)
- 公益岗考试题库及答案
- 物业管理保修管理措施
- 线虫病疫木及异常枯死松树处置方案枯死松树清理服务投标方案(两套方案)
- 2024年甘肃省会宁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岗笔试题带答案
- SL631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第1部分:土石方工程
- 小学班会-小学生主题班会版期末颁奖班会-蔬菜篇(课件)(共23张课件)
- 2024年甘肃省长城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