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O 1 s 年 第 9 期 s i d T 。 盍 骧。 m 。 R 。 。 h d o i : 1 0 3 9 6 9 j i s s n 1 0 0 0 7 6 9 5 2 0 1 5 0 9 0 0 3 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王萌萌 ,马超群,姚铮 (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 1 0 0 8 2 )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及技术创新的进步,人力、财力等创新资源成为各创新主体竞争的焦点。运用区位 商方法测算了创新人力资源和创新财力资源的集聚水平,并将这两种集聚水平引入知识生产函数模型中,考察 了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非线性作用,对行业间的差异性进行 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创新 人力资源及财力资源集聚水平对创新绩效有非线性影响,创新人力资源与财力资源的交互作用对创新绩效有着 显著 的正向影响 。 关键词 :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创新绩效;区位商 中图分 类号 :G 3 2 2 7 ;F 2 2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 7 6 9 5 ( 2 0 1 5 )O 9 0 0 1 3 0 8 T h e E ff e c t o f I n n o v a t i v e Re s o u r c e Ga t h e r i n g L e v e l o n Hi g ht e c h I n d u s t r y I n n o v a t i o n P e r f o r ma n c e W ANG Me ng me ng,MA Ch a o q un,YAO Zhe n g ( S c h o o l o f B u s i n e s s ,H u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 C h a n g s h a 4 1 0 0 8 2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W i t h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k n o w l e d g e e c o n o my a n d t h e p r o g r e s s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n o v a t i o n,i n n o v a t i o n r e s o u r c e s s u c h a s ma n p o we r ,fi n an c i a l r e s o u r c e s h a v e b e e n t h e f o c u s o f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c o mp e t i t i o n T h e g a t h e ri n g l e v e l o f i n n o v a t i v e h u ma n an d f i n a n c i a l r e s o u r c e s i s me asu r e d b y t h e l o c a t i o n q u o t i e n t me t h o d B a s e d o n t h e k n o w l e d g e p r o d u c t i o n f u n c t i o n mo d e l ,t h e n o n l i n e a r e f f e c t o f t h e g a t h e rin g l e v e l o f i n n o v a t i o n r e s o u r c e s o n i n n o v a t i o n p e r f o r ma n c e i s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a n d c o m p a r e d b e t w e e n h i g h t e c h i n d u s t ri e s T h e s t u d y f o u n d t h a t t h e g a t h e rin g l e v e l o f i n n o v a t i v e h u ma n an d fi n a n c i al r e s o u I C e S h a s a n o nli n e ar e f f e c t o n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p e rf o r man c e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e f f e c t b e t w e e n t h e t wo i n n o v a t i v e r e s o u r c e s h a s a p o s i - t i r e e f f e c t o n t h e i n no v a t i o n p e rfo rm a n c e Ke y wo r d s:i n n o v a t i v e r e s o u r c e ;g a t h e rin g l e v e l ;i n n o v a t i o n p e rf o r ma n c e;l o c a t i o n q u o t i e n t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与全球化水平的提升 ,技 术创新逐步成 为推动地 区和国家经济持 久增长 的主 要驱动力 ,创新资 源也成 为各主体竞争 的焦点 。创 新资源是直接或 间接推动科学技术进 步从 而促进经 济发展 的一切资源 ,涵盖 了参与创新过程 与创新成 果发挥作用所需要 的各类资源。 随着产业集 聚程 度的不断提高 ,创新活动及产 出也呈现出集 聚的现象 ,技术创新 的开展依托于相 当数量 的创新 资源 ,相应创新集 聚的区域往往汇集 了大量创新 资 源 ,如 美 国的硅谷 、新加 坡科学 园、 中国台湾新 竹科 学园、印度 的班加 罗尔高科技 园区 等世界著 名 的创 新集 聚 区域 。新经 济地 理学认 为 , 区域经济主体 的互动联系 、知识溢 出,能够降低经 济主体 的生产成本 ,推动 区域整体实现较快发展 J 。 已有一定创新资源集聚基础的发达区域,其还可以 通过创新集聚互动 ,不断降低创新生产成 本、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根据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创新投人 决定创新活动产 出,创新活动更容易集聚在投人多 的空间单元 ,创新资源集聚区域较其他地区有着更 为显著的创新绩效 ,那么创新资源集聚水平是 否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 ,其影 响程度如何 ,这些构 成本文研究的动机与重点问题 。 本文选取研发人力与研发经费作为创新人力资 源与财力资源指标 ,选用专利 申请数和新产品销售 收入作为创新绩效指标。并且运用区位商方法对创 新人力资源和财力 资源的集 聚水 平进行测量 ,进一 步将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引入知识生产函数中,考察 创新资源集聚水平 对创新绩效 的影响 ,对 以上 问题 进行研究。 1 理论综述与假设提 出 目前对于创新 资源集聚 的研究 ,学术上还没有 收稿 日期 :2 0 1 40 61 2 。修 回 日期 :2 0 1 40 81 4 基金项 目:湖南省教育厅项 目 “ 战略联盟 、技术创新 与资 源利用效 率研 究” ( 2 0 1 2 2 4 4号 ) 湖南省 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 目 “ 开放式创 新要素集聚效应对高技术企业创新绩 效的作用机理” ( 1 4 J J 3 0 6 4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 目 “ 开放式 创新模式下 企业 关键资源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机理研究”( 1 3 Y B A 0 7 3 ) 1 4 王萌萌等: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形成一致 的概念界定 。陈菲琼- o 认为 ,创新 资源集 聚可以看作是高技术企业的集 聚化或者高技术 的产 业集聚 高技术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或机构在一 定地理位置上的集聚,形成结构完善, 外围支持, 系统健全,充满创新活力的体系,创新资源集聚理 论的研究大都建立在产业集聚理论的基础之上。生 产活动集 中是学者们理解创新活 动地理分布 的一个 重要视角 ,不少学者对创新集 聚与产业集聚 的相关 性进行研 究 ,如 A u n d r e t s c h I 指出,坐落在产业集 聚区域的企业 比位于该区域外的企业更具有创新力 , 创新活动具有跟 随产业集聚 的特性。不少学者还对 创新资源集聚的理论 内涵 、集聚效益及其优化进行 研究 ;也有学者对创新 资源集 聚的模式及动 因进 行研究。 一 般学术上认为创新资源集聚有静态和动态两 个内涵,前者代表某一时期内创新资源的存量及创 新资源在各创新主体 间的配 比状态 ,后者则指创新 资源在地 区积累 、优化 、整合的动态过程 。 从静态含义来讲,创新资源的集聚便于创新主 体获取必要的资源投入,更容易进行创新活动。创 新资源作为直接创新投入其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得到了国内外大量学者的研究。G r i l i c h e s最 早将创 新活动视为投入产 出的过程 , 认为要素投入 的数量 差异影响创新产 出,较高 的创新资源投入意味着较 高创新产 出。J o n k e r J 以机械造 纸业 为案例进行分 析 ,对技术创新投 入与创新 绩效 的关 系进行研 究 , 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 系。Wa n g _ 】 。 。 则采 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对 台湾地 区高新技术行业 的创新绩效进行研究 ,认为增加相应 的技术创新投 入能增强其产 出绩效。 因为创新资源的大量集 聚可 以满足企业创新 的 资源需求 ,创新资源集 聚区域较其他地 区有着更为 显著 的创新绩效 ,众多研究也表 明创新资源分布 的 差异性是 区域创新发展不均衡 的关键 因素 ,岳鹄 认为我国 3 0个省市创新绩效间存在显著差异 ,与各 地区研发人员和研发费用 的投入的差异相关 。王宇 新等 认为我国省域间技术创新能力 的不均衡呈现 持续扩大的趋势 , 科技人员对技术创新能力不均衡 具有扩大效应 ,科技经费对技术创新能力 的不均衡 有 比较大的负效应。新经济地理学则认 为 ,创新 资 源在某一 区域的集聚会引起创新成本 的节约 ,进而 促进经济发展 ,进而吸 引更多 的资源 向区域 靠拢 , 保持区域创新领先水平 。 但这并非意味着单一创新 资源在区域 中集 聚水 平越高越好 ,创新资源的合理 配置对于有效发挥 资 源优势至关重要。要素拥挤理论认为,在一定的生 产条件下 ,当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 , 一种或几种生 产要素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 时,由于投入要素 过多 导致生产淤塞 ,会 引起产 出的降低 。学术上也有对 技术研发投入 与创新产 出的关系研究发现 ,研发投 入过多 会 对 创 新 产 出产 生 负 方 向影 响 。张 樨 樨 对人才集聚进行研究也发现人力 资源过度集 聚 会造成资源浪费,不能充分发挥资源价值,产生非 经济效应。 大量创新资源 的集聚有利于创新 主体获取必要 的创新投入 ,当创新资源集聚程度不断提高时 ,创 新主体获取资源 的成本相对较低 _ 2 ,为获取较高 的 创新产出,创新主体势必会增大对创新的资源投入, 从而加快创新成果的产 出与应用 ,提高资源效率和 投资 回报率 ,对外部 创新资 源产生强 大 的吸引力 , 吸引更多创新资源的流人。当创新资源达到一定 的 集聚水平 , 资源过度集聚难以实现有效配置, 不能充 分发挥资源优势 , 反而对创新产出产生不利影 响, 因 此我们认为创新资源集聚存在一定的临界值, 在此之 前 , 对创新绩效有正 向影 响 , 达到一定临界值之后对 创新绩效有负向影响 , 即表现出倒 U型的作用关系。 从创新资源的动态过程来看 ,学者们认为创新 资源集聚并非简单的创新资源叠加 ,创新资源集聚 是一种 自组织过程 ,过程 中存在着 协作 与竞争 ,由 于集聚主体在不同技术创新领域的差异性以及不同 创新资源功能上的耦合性使得集聚的各子系统之间、 子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均存在着非线性 的相互作用 , 这种非线性作用使得创新资源集聚产生超出单独创 新资源效果的整体效应 J 。黄晖 刮 对技术要素集聚 进行了研究 ,他也认为技术要素集聚是一个动态过 程 ,要素的流动是其 直观表现 ,技术要素 的集聚不 是各种技术之 间简单 的堆积 ,它是要在不 同的技术 之间相互发生作用 ,通过一定 的协 同组织 管理 ,产 生技术要素的整体效应 。从 协同学 的角度,这种整 体效应正是协同效应,A n s o ff 在 ( C o r p o r a t e S t r a t e g y ) 中首次提出协 同的概念 ,即强调多个要素可 以通过 交互作用产生一种整体效果 。集聚 的协 同效应对创 新绩效 的影响得到了众多学者的研究 ,陈菲琼认为 , 创新资源集聚要提升地区创新 能力 ,依托于地理要 素、主体要素、网络要素、功能要素及环境要素 5 个要素的协 同作 用。G o l d e n b e r g 认为技术 与其它 因素的协同均衡发展 能给企业技术能力和创新结果 带来正面效应 。G u p t a和 R o g e r s 还对各部 门间协 同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 明 企业 内部各创新要素 ,如技术 、人力资源 、制度等 多边协 同度越 高,越能调动各方积极性 ,从而加快 企业消化吸收技术 的速度 ,增强企业技术积 累和创 新产出。F a e ms和 V a n 1 9 则指 出,企业创新 的成功 不仅与其 自身 的资源有关 ,外部各 主体 的协作对本 企业创新的影 响也很明显 ,各创新组织之 间应加强 合作交流。我们可以看 出创新资源集 聚中的协 同效 应也有利于扩大创新绩效。 作为最为基本 的两类创新资源 ,财力 和人力 资 王萌萌等 : 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1 5 源得到了大量的研究 ,如牛方 曲等 叫在进行区域科 技创新资源分 布与经 济发展水平 协 同测度分 析时 , 就选取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作为其研究对象;赵玉 林等_ 2 选取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作为科技创新的投 入指标 , 对科技创新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 刘小元等 也认为创新资源配置包括研发资金投人 和研发人力资源投入 ,财力资源和人力 资源 是重要 的创新 资源投入 。与 大多数学 者 的创新研究 一致 , 本文主要对人力、财力两部分创新进资源进行研究。 根据 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研究 : 假设 1 :在一定集 聚程 度上 ,创新人 力资 源集 聚水平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当超过一定临界值 时,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创新绩效有负向影响。 假设 2 :在一定集 聚程度 上 ,创新财 力资源集 聚水平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当超过一定临界值 时,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创新绩效有负向影响。 假设 3 :创新 资源集 聚中人力资 源与财力 资源 的交互作用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2 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度量方法 创新 的空间测度一直 是经济地理学研究一直 以 来难 以解决的问题之一 ,学术上并 没有新 的指标和 方法用 以研究创新活动 的分布 ,而多是采用在经济 地理 、区 域 发 展 文 献 中 已经 使 用 的地 理 集 中指 标 。区位商指标是众多创新空间度量指标中应用 较为广泛的指标之一 ,在学术上得到了大量 的应用。 区位商 ( L o c a t i o n Q u o t i e n t ,简称 L Q) ,也 称生 产的地区集 中度指标 ,主要 用来衡 量某 一 区域要素 的空间分布情况 ,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 , 以及 某 一 区域 在 高层 次 区 域 的地 位 和作 用 等 方 面 。学者们广泛使 用区位 商 ( L Q)指标 测度就 业或者创新的集中,L Q越大,说明特定区域特定产 业的就 业或者创 新超过平 均值 。F e l d m a n 就使用 L Q指标研究 了创新 的空间集聚和扩散问题 。张丽华 等 运用区位商指数计算高新产业 五大产业和传统 制造业下属典型五大产业 的创新集 聚指数与产业集 聚指数,对 2 种区位商进行相关性检验,揭示出除 了以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以外的其他高技术 产业的创新集 聚与产业集 聚表现出相关关 系 ,而传 统制造业并没有表现出以上特征。余永泽 也借鉴 该指标,分别建立了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的创新 要素集 聚指标 。 区位商用公式表示为 : 0 : 。 Eo , Eo E 培 是 g区域 部 门的就业数 ,E 。 是 g区域的总 就业数,E 是国家 i 部门的就业数 , E 是国家总就 业数 。 本文借鉴该指标建立高技术产业下属五大典型 产业的创新资源集聚指标 。具体公式如下 : 创 新 资 源 创 新 资 源 一 创新资源 , 创新资 源 了 L Q则表示某一创新资源的集聚水平 ,i 表示高 技术产业下属某一行业, _ 则代表某一区域。如表 1 所示 。 表 1 2 0 1 2年中国东部各省市五大高技术产业创新资源集聚水平 数值 注:1 )根据2 0 1 3年 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测算所得;2 )t q h 、 分别代表创新人力资源集聚水平和创新财力资源集聚水平;3 )N A表示缺省 3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3 1 基本模型 G R I L I C H E S提 出 的知 识 生 产 函 数 ( K )模 型 ,成为研究技术变化 的主流模型。 F F l 2 对其生 产函数进行改进 ,认 为投 入要素应包含研发经费投 入和人力资源投入 。改进后的知识生产 函数为 : Y=A K 。( 1 ) 其中, K与 分别代表示 R & D经费投入与 R & D 人力资源投入 , 为随机误差项。 创新资源集聚水平构成创新绩效的非要素投入 变量,为了研究创新资源集聚程度对创新绩效的影 响并且考察其非线性作用 ,本文将创新人力资源集 聚水平 ( 1 q h ) 、创新财力资源集 聚水平 ( 及其 1 6 王萌萌等: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二次项与交互项引入 G R I L I C H E SJ AF F知识生产函 数模型中,本文用 e 形式进行表示 ,则本文基本模 型如下所示 : - A P ( r :( , 纸 ) I) ( 2 ) 其中 y 代表创新绩效,A是常数项,i 代表观测 单元 t 表示时间, 表示误差项 ,r d h与 r a y分别表 示 R & D人力资源投入与 R &D经费投入。 其中: : = aO l q h + 幻 + 乜厂 十臼 4 + 丫 ; ( 1 , q ) + 谚 , ( j ) - 将上述形式代人模型 ( 2 )中,并且两边求取 自然对数,则最终形式为: I 缸 f =c +& L n , f +卢 I 1 , t f + + 0 2 l q h + 1 + 打 + r q q h z ) + t 其中,r d h与 n 分别表示 R & D人力资源投入与 R & D经费投入 ,l q h和 f =I 分别表示创新人方资源集 聚水平与财力资源集聚水平,i 代表观测单元,t 表 示时间 , 表示误差项 。 一 3 2 指标选取 、数据来源 创新绩效 因研究 内容不 同而选取 的衡量指标有 所不 同, 由于专利数据能 比较全面反映发 明与创新 信息,以及其易得、可比和信息容量大等特征,许 多创新研究都选取专利作为测度指标。但是专利数 据衡量创新产 出来说存在一些不足 ,简单 的专利计 数并没有考虑对实际创新的质量 和经济价值的差异 , 而且许多创新活动并没有 申请专利 。张玉臣 认为新产品是企业研发及创新的综合成果,比起专 利等更为综合、有效 ,销 售收入也表 明其获得 了市 场价值 ,也直接反映高技 术企业研发及创新 的新产 品的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学者们结合使用专利指 标与新产品指标作为创新绩效衡量指标,如 H a g e d o o m 和 C l o o d t E 用专利数量 、专利引用率 以及新产 品数量衡量产 出绩效 ;G u a n和 G a o 【 3 选用发 明专利 数与新产品销售率来衡量创新绩效 ;曹勇 运用主 营业务收入 、拥有发 明专利数 、利润和新产 品销售 份额 4个指标对我 国电子与通讯设备制 造行业 的产 出绩效进行衡量 。本文也遵循这个做法 ,综合选取 新产品指标和专利指标衡量创新绩效。 创新人力资源及财力资源一直都 是学术研究 的 主要对 象,国家科 学技术 部 提 出 I I & D经 费 支 出、 R & D人员投入可 以反映技术创新资源投入,在现有 学术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高技术产业 的特点和统计 资料数据的可取性 ,我们选 取 R & D经费内部 支出, R & D活动人员折合 当时全量作 为创新 财力资源 ( r d f )与人力资源 ( r d h )投入指标,根据区位商计 算相应的创新财力资源集聚水平 ( )与创新人力 资源集 聚水平 ( ) ,创新绩效则选用专利 申请 数 量 ( P )和新产品销售收入 ( M擅) 2 项指标,并且 用 2 0 o 0年 G D P平减指数对各年份 R & D经费支出与 新产品销售收入进行平减。 本文所有数据来源于 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 鉴 ( 2 0 0 1 m2 0 1 3年)中提供的五大高技术产业 2 0 0 0 年至 2 0 1 2年各年份的数据。根据 中国高技 术产业统计年鉴 的分类 ,我 国高技术产业 主要包 括五大典型行业 :医药制造业 ( MP P M) 、航空航天 制 造 业( M A S ) 、电 子 及 通 信 设 备 制 造 业 ( MM E C E ) 、电子计算机及设备制造业 ( MC O E)和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 MME M) 。本文 以此为 分类依据 ,对五大高科技 产业创新资源集 聚与创新 绩效的联系进行研究,并各行业间的差异进行比较 分析。除此之外 ,本 文选 取东部沿海地 区各省为分 析单位 ,我国对东 中西部地 区的划分 ,有 多种划分 方法 ,在本文采用 的划分方法是 以中国政府在 “ 七 五”计划报告 中对 中国大陆的国土所作 的战略性划 分。其中东 部地 区包 括北 京、天 津、河 北、辽 宁、 上海、江苏 、浙江 、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数 据的描述性统计如表 2所示 。 表2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1 V I P P M MA S ME E C E M C OE MME M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整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l r d k 7 2 1 ) 2 1 2 7 6 3 5 9 7 3 7 l 6 0 I 9 8 3 0 5 8 1 4 3 6 3 7 0 0 9 l _ 6 8 0 3 6 6 2 1 5 1 3 9 6 2 h 1 3 8 5 1 1 8 8 2 5 1 2 6 3 9 1 9 2 0 2 1 5 2 0 9 2 1 0 7 7 1 3 9 8 5 2 3 9 8 8 1 2 9 5 8 2 0 6 9 1 8 6 6 9 1 7 1 1 4 1 1 蝴1 1 4 5 9 8 0 9 5 0 l 0 4 2 l1 1 4 8 4 8 1 4 8 7 7 1 1 4 2 4 0 6 9 5 5 o h 2 6 3 6 8 1 2 2 0 5 3 1 1 7 2 8 6 0 8 1 1 0 7 8 6 0 8 4 l 4 3 9 7 3 l 2 8 5 1 1 7 8 5 2 0 3 3 5 1 9 4 6 5 2 1 5 5 4 1 3 5 4 4 2 3 8 9 3 0 8 6 2 0 3 6 5 3 1 3 5 9 2 l 0 “ 8 2 1 1 l 7 7 O 8 4 4 9 8 4 0 0 9 1 7 7 8 4 7 4 6 8 1 1 9 3 0 2 0 8 7 5 4 n 5 9 1 4 2 9 9 9 1 4 5 5 0 6 1 9 5 7 3 3 0 5 1 x 7 0 3 1 1 1 4 3 0 1 4 2 4 8 2 1 0 5 0 7 0 9 4 2 3 0 6 6 8 3 1 2 6 0 4 7 8 1 6 7 8 2 1 7 5 3 6 L n P 4 6 3 0 3 l 5 5 3 r i O 1 8 1 6 3 4 5 5 7 1 1 5 2 3 4 9 1 4 7 6 7 2 2 O 9 9 2 4 4 6 8 8 1 9 6 7 6 4 实证分析 4 1实证检 验 4 1 1 面板单位根检验 为避免为 了避免伪 回归的发生 ,需 要对 面板数 据进行单位根检验 以确定其 平稳性 。选 取的面板单 位根检验方 法有 :L L C检验、I P S检验 、F SA D F 检验 和 F SP P检验 - 3 5 。检验结 果 部分 如表 3 所示。 表 3 医药制造业 ( MP P M)面板模型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变量L L C检验 I P S检验 F S A D F 检验 F s P P检验 L n r d h 2 0 9 4 5 6 9 4 5 6 6 2 4 2 4 5 8 8 3 2 2 7I 7 5 4 2 L n r d h( 1 ) 一1 1 6 4 8 1 一 8 2 0 2 6 2 1 0 0 3 1 7 2 1 4 9 8 3 3 6 I 删 一1 6 1 7 8 7一1 4 9 2 5 91 6 0 8 5 6 4 2 03 8 2 7 4 h r d 厂(1 ) 一5 6 01 5 9一4 3 0 3 9 3 2 2 3 6 8 9 7十 2 1 8 2 9 0 2 Z q h 一6 3 8 2 2 0一4 1 8 6 0 7 5 4 9 9 9 9 4 8 9 5 4 3 ( 1 ) 一 1 0 5 8 4 1 一 8 2 1 6 5 8 9 7 2 5 4 2 1 4 1 4 8 1 l q h 2 8 1 9 4 6 3一5 6 3 0 8 56 9 8 2 9 5 5 5 5 5 9 4 l q h 2 ( 1 ) 一8 81 6 7 一7 2 31 2 3 8 9 2 6 6 5 1 4 7 6 4 7 一 4 4 7 8 2 6一2 4 8 2 5 9 3 9 8 9 8 241 3 9 9 6 ( 1 ) 一 1 2 6 0 7 3一 9 4 6 4 8 8 1 0 8 9 9 3 1 3 4 0 6 9 一 4 7 0 2 1 6一2 6 0 7 3 24 o 8 5 7 141 1 9 31 ( 1 ) 一 1 2 2 5 3 5一 9 7 5 3 5 5 1 l 1 1 0 5 1 4 8 4 1 3 I n 尸 一2 0 9 7 1 3 9 4 71 1 2 3 7 4 9 l 2 6 3 I 2 h P (1 ) 一1 6 2 4 9 9一1 0 7 5 4 91 2 3 7 8 2 9 1 7 5 2 81 3 I l PE 一2 4 2 61 7一1 8 7 1 8 61 7 4 8 3 7 32 0 9 4 8 6 1 L n N P E ( 1 ) 一 4 7 1 4 91 一3 2 7 8 3 81 8 8 0 5 8 32 1 4 7 2 1 1 注 :1 ) P0 1 , P0 0 5, P0 O 1 ;2 )L c指 L E V I N、L I N、C H U ( 2 0 0 2 )检验 ,I P S 指 I N、P E S A R A N、S HIN ( 2 0 0 3)检 验 ,F SA D F和 一P P检 验指 MA D D A I A、WU( 1 9 9 9 )检验 王萌萌等: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1 7 通过对 5个行业 的面板数 据进行单 位根检 验 , 发现个别变量存在单位根,其他变量未经过一阶差 分便通过单个检 验 ,是稳定变 量。5个模型 中所有 变量经过一阶差分后是平稳 的 ( P 0 0 1 ) ,因此符 合面板协整 的前提 。 4 1 2 协整分析 根据面板单位根检验 ,我国高技术 产业 5个行 业的面板模型变量都表现为一阶单整,可以进一步 建议变 量之 间是 否存 在协 整关 系。本 文 使用 K A O A D F检验方法 对 5个面板进行协整检验 ,检验结 果如表 4所示 。 表4 各模型协整分析结果 从 以上结果 可 以看 出,5个行 业 的面板 模型均 通过了协整检验,K A O A D F 统计量都在 1 的统计 显著水平上拒绝不存在协整关 系的原假设 ,面板模 型中的各个变量存在明显的协整关系。 4 1 3 模型检验 用面板数据建立 的模 型通常分为两种 ,即固定 效应模 型和 随机 效应 模 型,通 常情 况 下可 以利 用 H a u s m a n检验进行判断。若经过 H a u s m a n检验拒绝 原假设则应当选择 固定效应 模型 ,接受原假设则选 择随机效应模型。 表 5 H a u s m a n固定 影响与随机影响检验 4 2实证结果及分析 根据上述 回归模 型进行面板数据分析 ,回归分 析结果如表 6、7所示 。 表 6 以专利申请数 ( P )为因变量 MP P M M S ME E C E MC O E MME M 1 0 6 9 5 9 4 n z 2 3 6 4 l _ 5 2 9 0 0 9 9 0 7 嚣 I 1 7 4 0 6 4一 n 2 2 61 6 7 n 4 9 3 3 7 3 0 l 2 4 2 3 n l 6 5 l 8 4 n 3 0 3 0 8 一n 5 2 7 5 一n 2 5 ,o 3 8 3 6 0 8 6 舯 一l _ 2 4 6 6 3 l 一l 暑 2 5 4 4 1 5 0 。7 90 8 7 0 O 02 0 2 1 65 6l 22 0 o7 6 9 9 9 0 o7 6 6 44 0 3 79 0 2l 一0 2 75 2 84 3 43 2 l 1l一0 7 22 9 68 一n 7 571 68 0 01 O 67 0 00 了35 2 6 O6 8 08 一0 07 4 1 65 O 03 9 S8 3 0 0l l 2 1 8 n 0 5 5 7 9 4 6 3 8 7 3 4 70 0 1 7 1 0 9 0 7 4 5 8 3 4 0 8 5 3 9 2 4 n4 8 4 8 8 0 7 8 9 5 4 6 0 8 2 2 9 嚣 6 仉 8 1 91 5 7 0 8 33 2 3 0 43 2 62 2 O 7 77 37 1 0 7 9l 51 5 0 7 92Il 5 41 2 64l 5 9 27 8 48 4 64 8 4 9 5 4 2 6 1 5 2 0 7 3 0 29 2 o 8 表 7以新产 品销售 收入 ( N P E)为 因变量 M M M S ME E C E M c 0 E M M M 一0 o 2 9 4 6 8 一 n 2 9 8 9 7 1 一n 啪9 3 7 n 1 3 1 7 8 6 一 n 9 2 0 9 9 9 8 8 90 8 8 8 0 4 6。 。 n 9 2 8 o 4 50 7 1 9唧 0螂l 9 2 0 1 4 5 3 2 7 0 5 0 9 6 6 6 l 4 9 0 5 1 7 0 1 8 3 O O 4 n 4 0 8 7 3 5 一 仉 l 65 2 620 01 7 33 6 一1 3 69 54一 一01 8 5 一0 2 45 7 4 4 一 0 5 26 8 1l 一0 3 71 1 59 5 57 8 09 5 一0 44 9 5 65 一n 6 55 2 1 9 一0 O4 6 03 6 仉 02 3 1 3 3 2 25 1 25 5 一0 2 89 3 42 一0 02I 9 66 0 2 4 0 4 6 1 0 0 3 0O 4 6 l _ 1 4 4 8 3 6 0 5 4 5 4 6 9 n 4 8 1 8 3 8。 。 0 9 6 l 8 0 8 n 8 2 9 3 8 9 0 8 2 0 6 2 7 0 6 O O9 5 9 0 8 7 5 B 2 l 0 95 6 5 7 2 n 79 4 8 06 0 81 0 5B 2 n 5 75 09 5 0 8 68 6 37 1 83 6 9 23 9 窖242 81 695 8 4 23 23 5 57 1 21 91 4 5 4 2 1 专利数据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 1 )各变量参数分析。从整体来看,技术创新 人力资源与财力资源投入对专利创新绩效有较强的 正向影响 ( P 0 0 1 ) 。对于 以专利产 出为 因变量 的 模型来讲 ,创新人力资源 的弹性 系数普遍 比财 力资 源的弹性系数要高。这表明专利创新绩效 比较依赖 创新人力资源 ,人力作 为最 活跃 、最 富有创造 性的 资源,既是资源配置的客体,又是资源配置的主体, 会影 响专利 创新 能 力。这 一点 与 诸 多学 者 的研 究 一 致 。 创新人力资源集聚水平 ( 1 q h )整体上没有表现 出假设 1中预期 的正向影 响 ,而是表现 出了负 向影 响 ,其二次项 弹性系数 的方 向 因行业 而表现不 同, 但是二次项系数的绝对值均小于 l q h的系数绝对值。 这可能是由于行业 中集聚较少的创新人力资源时, 为满足创新的投入需求 ,企业需要大量 引进必要 的 人力资源,因而增加了创新成本 ,抑制了创新产 出。 随着人力资源不断积聚,缺口不断缩小,这种负向 影响得以缓和并且开始产生积极作用。创新财力资 源集聚水平 ( 1q f )弹性系数为正,其二次项弹性系 数为负 ,这说 明创新财力资源集 聚水平对于专利创 新绩效存在非线性影响 ,假设 2得证 ( P 0 1 ) 。创 新人力资源与财力资源的交互作用 ( 1q h lq f )在高 技术行业 中表现为正向影响 ,证 明假设 3成立 ( P 1 8 王萌萌等: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0 0 5 ) ,说明两种创新资源的交互作用对专利创新绩 效有积极影响。 ( 2 )各行业比较分析。第一,创新人力资源与 财力资源投入对专利创新绩效 的影 响程度 因行业而 有所不同。具体来看 ,医药制造业 ( MP P M) 、电子 通信设备制造业( M E E C E) 、和医疗设备及仪 器仪 表制造业 ( MME M)3个行业 在创新人力 资源投入 对于专利 申请数 的影响上 比较相似 ,其弹性系数均 超过 1 ,R &D活动人员折合当时全量增加 1 ,专利 申请 数 分 别 提 高 1 0 6 9 5 9 4 、1 5 2 9 0 9 5 和 1 1 7 4 0 6 4 ,说 明创新人力资源对于这 3个行业 的 专利 申请数有显著影响 ,而且专利 申请数较大程度 上依赖人力资源发挥优势。对 于电子计算机及办公 设备制造业 ( MC O E) ,当 R & D活动人 员折合 当时 全量增加 1 ,专利申请数增加 0 9 9 0 7 2 9 。创新 人力资源在航天航空制造业 ( MA S ) 中作用不显著。 相对于创新人力资源利用 的高效率 ,创新财力 资源投入对于专利创新绩效虽然有显著的正 向影响 , 但其在 5个高技术行业 中的弹性 系数远低 于人力 资 源投入,当R & D经费内部支出增加 1 时,专利申 请数 分 别 增 加 0 2 2 6 1 6 7 、0 4 9 3 3 7 3 、0 1 2 4 2 3 ,0 1 6 5 1 8 4 和 0 3 0 3 0 8 。这表明在高技 术 产业中创新财力 资源虽然对于专利 申请数有正向影 响,但财力资源并未充分发挥其优势 。因此为了提 高专利 申请数量 ,除 了继续保持创新资源投入稳 定 增长 ,也要注意对投入 的创新财力资源进行合理配 置,使 其发 挥 出应有 的效用 ,有效 提 高专利 创 新 绩效。 第二 ,创新人力资源集聚水平在各个行业 中均 表现出负向影响,其二次项在各个行业中的方向并 不一致。在航天航空制造业 ( M A S ) 、电子通信设备 制造业 (M E E C E )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M ME M)中 l q h及其二次项弹性系数为负 ,并二次 项系数的绝对值 均小于 l q h的系数绝对值。与前面 各变量分析一致 ,这可 能是 因为这行业 中创新人力 资源集聚水平 尚未达到产生积极影响的程度 ,随着 集聚水平增加 ,这种负 向影 响得 以缓和。创新人力 资源集聚水平及其二次项在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 ( ME E C E)中作用显著 ,二次项 弹性系数绝对值 明显 低于创 新人力资源集 聚水 平的系数 绝对值 ( 1 6 5 6 1 2 2 3 6 0 8 6 9 7 )表明随着人力资源 不断积聚 ,缺 口不断缩小。而在 医药制造业( MP P M)和 电子计 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 MC O E) 中,创新人力 资 源集聚水平的二次项系数为正 ,但是并不显著。 创新财力资源集聚水平及其二次项在电子通信 设备制造业 (M E E C E )中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 制造业 ( MC O E ) 中弹性 系数表 现出于假设 2预期 一 致 的 方 向变 化 ,在 电 子 通 信 设 备 制 造 业( ME E C E)中,这一变化尤为显著 。创新 财力资源集 聚水平表现 出正 向影响 ,其二次项方 向为负 ,这说 明,在该行业 中,随着创新财力 资源不 断积 聚,对 专利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出先正后负的倒 U型非线 性关系。但是也要注意避免创新财力资源的过度 集 聚。而在其他三个行业 中,创新财力资源集 聚水 平 及其二次项表现出先 负后正的方 向变化 ,l q f 弹性系 数为负,二次项的弹性 系数 为正但不显著 ,与人 力 资源集聚一致 ,创新财力资源集聚发挥一定 的正向 影响也得经过一定的积 累阶段 。表明说明创新 财力 资源的进一步集聚有利 于提高专利创新绩效 ,因此 有必要加大创新财力资源的投入 与引进 ,促进更多 财力资源汇集。 第三 ,两个创新资源 的交互作用在各个行业 中 的 弹 性 系 数 均 为 正 ,在 电 子 通 信 设 备 制 造 业 ( ME E C E )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 MM E M) 中作用显著 ,当交互作 用增加 1 时专利 申请 数分 别增加 6 3 8 7 3 4 7 、0 7 4 5 8 3 4 ,这说明两种资源 集聚互动产生 了积极的协 同作用 ,高技术行业创新 资源 的合理配置会影响资源协 同共 同发挥效用。 4 2 2 新产品数据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 1 )各变量参数分析。从整体上来看 ,创新财 力资源投入对 于高技术产业新产 品创新绩效有显著 正向影响,但是创新人力资源作用不显著 ,甚至在 个别行业 中表现出显著 负向影响 ( P0 O 1 ) 。相 比 专利申请数 ,新产品销售收入更依赖创新财力资源 , 这可能是由于作 为技术创新成果 的最终转化 ,新产 品绩效无论从设计创造、生产及投入市场 ,都需要 大量的资金投入。 创新人力资源集聚水平及其二次项 系数在大部 分行业 中表现 出先正后负 的变化 ,并 且在个别行业 中显著支持 了假设 1 。二次项 的负 向作用显著 ,这 表 明高技术行业创新人力资源过度集聚会对新 产品 创新绩效产生负 向影响。创新财力资源集聚水平 在 大部分高技术行业中,表现出了显著负向影响 ( P 2 ” 的积极效用。 5结论 基于以上 回归分析 ,本 文通过将 创新资源集聚 水平引入知识 生产 函数模型 ,考察分析了创新人力 资源及财力资源集聚水平对 专利和新产品创新绩效 的影响 ,并且发现创新资 源集聚水平对创新绩效有 着倒 u型的非线性影响 ,两类创新资源 的交互作用 对创新绩效有着正向积极作用。 整体来 看 ,东 部地 区高技术 行业 因政 策制 度、 行业特征不 同,不 同程度 的创新 资源集 聚水平对创 新绩效的影响有所不 同,对 于 以专利创 新绩效为主 的高技术行业 ,其产出较为依赖创新人力资源投入 , 新产品创新绩效则较为依赖创新财力资源发挥优势 , 相对于两类资源 的行业需求 ,创 新人力及财力 资源 集聚水平不足 ,因此有 必要引导创新资源流动 ,继 续优化高技术产业 中的资源配置 ,促进创新 资源合 理集聚。同时也应 当注意合理 的分配创新资源 ,避 免创新资源在单一创新产 出上过度冗余 ,进 而促进 创新资源协调发挥作用 。创新 资源投入对创新 绩效 的影响程度因行业而异 ,所 以应 当根据行业 特点相 应采取不 同的措施来提升各行业 的创新绩效 ,适时 调整战略 ,改善现有创新投入结构 ,提升创新优势。 国家与地方政府需要不断加强投入创新资源 ,同时 也要注重创新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引进,完善行业投 资环境 ,进一步优化投资机制 ,注重提升人力 资本 质量 ,促进创新资源协 同发挥作用 ,从而有效提高 创新绩效 。 需要指出的是 ,基于数据收集 的困难性和复杂 性 ,本研 究 在选 取变量 指标 时 仅选 取 了最 相关 的 R & D财力资源与人力资源 ,并未考虑非研发资源 的 影响,对创新绩效的分析也仅针对我国东部地区的 高技术行业 ,并 因此有必要在以后的研究 中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记录本周生活的周记记事作文6篇范文
- 科研项目成功承诺书3篇
- 梅州低压电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精密机械电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体育健身行业互联网+体育健身模式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人才培养行业需求与供给状况分析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人工智能安防行业智能监控技术与安全防护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人力资源招聘流程标准化手册(含简历筛选指南)
- 行业市场分析调研标准化流程
- 氧气瓶安全培训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
- 公司适用法律法规标准清单2025年08月更新
- 2025年合肥文旅博览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官方版房屋买卖合同范本
-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含解析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地市级)及答案解析
- GB/T 25052-2024连续热浸镀层钢板和钢带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 建设项目总投资与他费用项目组成规定
- 《酒水知识培训》PPT课件.ppt
- (高清正版)T-CAGHP 031—2018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咨询评估预算标准(试行)
- 危险化学品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胶粘剂产品部分)
- 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