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及影响分析.pdf_第1页
就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及影响分析.pdf_第2页
就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及影响分析.pdf_第3页
就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及影响分析.pdf_第4页
就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及影响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就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及影响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关系lL A B O RR E L A T I O N 张成刚( 通讯作者) ,首都 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 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电子邮箱:z c h e I 蚴1 6 3 本文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 重大项目( 1 钷:D A 0 3 ) 阶段 性成果,受北京市教委科研 水平提高经费。 及影响分析 张成刚 内容摘要我国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到“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首次提出 “新就业形态”的概念。本文讨论了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内涵、特点及影响。本文认为新就业 形态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角度加以概括。目前生产关系角度的新就业形态已经有了 长足的发展,在我国表现为创业式就业者、自由职业者、多重职业者以及其他新业态下的就业 模式。作为全新的劳动力资源分配方式,新就业形态对现有经济社会运行以及经济主体行为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新就业形态平台型组织分享经济 一、引言 人类社会目前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 端( S c h w a b ,2 0 1 6 ) 。这一次工业革命除了 在技术发展的速度、广度与深度上远超过以往 的工业革命,其对社会体系的系统性冲击也更 强烈。工作与就业,作为人类个体最为重要的 活动,作为工业社会构建的基础,正在经历着 新技术革命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力量的重塑。我 国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和2 0 1 6 年政府工作报 告中都提到“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 支持”,首次提出“新就业形态”的概念,激 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政策性概念概 括了新一轮技术革命所导致的就业模式、工作 模式的巨大变化,也概括了中国劳动力市场, 以及世界其他先进国家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新 趋势。“灵活就业”作为“非正规就业”这一 学术概念在中国语境的替换,已经有大量的研 究予以关注。“新就业形态”与传统的“灵活 就业”概念相分离,反映了政策层面对新就业 形态的重视。但直到目前,尚未出现对新就业 形态的官方解读。 笔者认为目前已经出现的新就业形态表现 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角度的 新就业形态刚刚萌芽,生产关系角度的新就业 形态已经在主要工业国出现并迅速发展。中国 新就业形态的发展,无论是技术的先进程度还 是使甩规模都已经处于世界前沿。伴随着移动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广泛运用, 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在我国迅猛 发展,带动出现了各类不同于标准雇佣模式以 及传统非正规就业模式的新就业形态。有的新 就业形态已经相对成熟稳定,如淘宝等电商平 台巨头,已经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就业 模式不断由核心层向外扩展。有的新就业形态 蕴含巨大发展动力和发展潜力,如u b e r 、滴滴、 5 8 到家等各类分享经济平台中的就业,正在改 变该服务领域的就业模式。 新就业形态的出现以及已经出现的相 关劳动争议激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论。争论的 焦点集中于新就业形态中劳动者与平台型企 业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 彭倩文、曹大友, 2 0 1 6 ) 、新就业形态会对未来的劳动力市场 发展产生何种影响等方面。由于新就业形态的 复杂表现以及影响广泛,学界、企业界对新就 业形态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众说纷纭,对新就 业形态的特点和作用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 研究中,笔者拟对新就业形态的内涵、特点和 万方数据 作用进行分析和论述。 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内涵 新就业形态这一概念本质上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两个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从生产力的角度,“新就业形态” 描述了新一轮工业革命带动的生产资料智能化、数字化、 信息化条件下,通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互动,实现虚拟与 实体生产体系灵活协作的工作模式。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 依托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生产资料,劳动 者主要的工作是对程序和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这与传统 生产模式中机器与人力相互配合补充的就业模式有差别。 新材料、3 D 打印等技术会进一步改变大工业生产的模式, 使生产更加分散化、定制化。生产力角度的新就业形态不 仅仅限于生产领域,自动化、机器人、人工智能也在改变 服务行业就业,如秘书、电话接线员、银行出纳员等岗位 被大量机器替代。生产力角度的新就业形态出现将导致就 业总量、就业结构、职业类型、技能内容等方面出现转型。 2 0 1 3 年,德国提出将“工业4 0 ”项目纳入了高技术战 略2 0 2 0 的十大未来项目中,美国在再工业化的基础上推 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推出了“科技工 业联盟”和“机器人新战略”、英国推出了“工业2 0 5 0 战 略”,我国也提出中国制造2 0 2 5 ,这表明人类社会生 产方式开始向“智能制造”的新就业形态演进。 生产关系角度的新就业形态指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 与大众消费升级出现的去雇主化、平台化的就业模式。最 近五年间,随着人类社会整体上跨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市 场交易成本急剧下降,以互联网平台连接供给和消费两端 的分享经济或零工经济下的工作模式蓬勃发展。这种就业 模式呈现出关系灵活化、工作碎片化、工作安排去组织化 的特征,这与传统就业形态中,由雇主组织生产、工作时 间与工作场所相对固定的就业形态有较大差异。互联网平 台上的就业者既不同于雇佣组织中的雇员,也不同于完全 拥有自主权的自雇者,他们以平台上指派的需求而自主选 择工作,而在工作过程又接受平台的监管规则。 无论是生产力角度,还是生产关系角度的新就业形 态,对未来社会、经济、组织形态、社会治理等都会产生 颠覆性的影响。目前,生产力角度的新就业形态刚刚萌 芽,并随着工业智能化发展开始有所推进,而生产关系角 度的新就业形态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国际上,U b e r 、 T a s k R a b b i t 等平台型企业大量兴起;中国劳动力市场中, 滴滴出行、5 8 同城等0 2 0 平台大范围兴起。本研究所讨论 的新就业形态,主要就是指从生产关系考虑的新就业形态, 即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大众消费升级出现的去雇主化 的就业模式以及偏离传统正规就业并借助信息技术升级的 灵活就业模式。 世界范围内,很多领域已经出现了各类“明星级”的 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尤其是在交通出行和住宿两个领域,分 别出现了U b e r 和A i r b n b 两个百亿美元级别的全球陛企业。 创建于2 0 0 9 年的U b e r ,其运营范围已经从最初的旧金山 发展到了如今的5 3 个国家,2 0 1 4 年的销售额超过1 0 亿 美元,估价达4 0 0 亿美元。创建于2 0 0 7 年底的A i r b n b , 2 0 1 5 年已经发展到全球1 6 0 个国家4 万个城市,房间数 量超过1 0 0 万间,公司估值达2 5 5 亿美元。在其他领域, H a n d y 提供清洁工服务平台,S p O O n R o c k e t 将餐厅美食送 到家,I n s t a c a r t 能让消费者的冰箱保持满载( E c o n o m i s t , 2 0 1 5 ) ,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开始依托这些平台就业,这个 趋势在美国表现明显。一些学者认为自由职业将成为未来 的主要职业类型,终身制职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更不用 说其附带的铁饭碗以及经济保障了,取而代之的是一 个要将全职员工转换为承包人、供应商及临时工的新型经 济( H a n a u e r & R o l f ,2 0 1 5 ) 。 与平台型组织兴起相伴随的是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规 模不断上升。以美国为例,2 0 0 6 年美国劳动力市场间断 性就业者占就业者比重为3 5 3 ,其中新就业形态从业者 比例约为2 5 4 ;2 0 1 0 年美国劳动力市场间断性就业者 占就业者比重为4 0 4 ,其中新就业形态从业者比例约为 2 9 1 ;预计到2 0 2 0 年,5 0 美国劳动者将成为自由职业 者( R a s h i d ,2 0 1 6 ) 。2 0 1 5 年末英国劳动力市场的数据显示, 个体户数量自2 0 0 0 年以来已经累计上涨了超过7 0 ,占 就业人数的1 7 。 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规模和比重也 不断上升。中国劳动力市场新就业形态主要表现为“四新”: 一是就业领域新。新就业形态大量出现在小微创业企业、 电子商务、分享经济、社群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中。二 是技术手段新。新就业形态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移动通 信技术的发展,极大低降低了就业服务的交易成本,提高 了劳动者与企业、消费者的匹配效率,实现劳动供需快速 对接,扩大了就业服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三是组织方式新。 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与组织的关系更松散、灵活,许多劳 动者个体不再作为“单位人”来就业,而是通过信息技术、 各类平台或是与市场细分领域的连接,实现个人与工作机 万方数据 劳动关系IL A B o RR E L A T l 0 N 会的对接,去组织化特征明显。四是就业观念新。许多就 业者不再追求“铁饭碗”式稳定的就业,而更愿意从事灵 活性与自主程度高的工作。就业者对自我价值创造与兴趣 爱好实现有更强的诉求,对组织的依赖感下降。 大众消费升级,产生了多元化、定制化的需求,是新 就业形态发展的推动力。而互联网技术在生活服务领域的 应用,为新就业形态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我国政府推动“大 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各类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激发市场 创新活力,为新就业形态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国市场 上已经出现了形式各异、类型丰富的新就业形态,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 一是创业式就业者。创业式就业指个人通过自找项目、 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方式实现就业,主要包 括电商平台就业和创新式就业两种类型。电商平台就业指 借助于电子商务平台将线下的店铺或是传统零售模式搬到 线上、实现了商业模式升级的就业形式。电商平台以阿里 巴巴集团的淘宝平台为代表,该平台除了直接创造就业外, 还间接带动了近1 0 0 0 万人就业。电商平台就业系统的核心 层是网店店主,同时还催生了淘女郎、网店客服、网店代 运营、网店装修等大量新岗位。创新式就业指以机会型创 业为就业方式,追求创意和创新,创业群体的所创事业处 于酝酿、孵化、未进行工商注册登记的隋形,代表人群为“创 客”。不同于一般的商品销售或技能服务,创新就业所从 事的活动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就业地点主要集中于各类 创业孵化空间和孵化平台。目前国内已形成以北京创客空 间、深圳柴火、上海新车间为中心的三大创客圈。此外, 还有大量的创业孵化平台为创业团队提供创业孵化服务。 同时,部分企业内部出现了基于企业平台的创业就业模式, 如海尔的海创汇和腾讯的众创空间。 二是自由职业者。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完善和人力资本 水平提升,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自由职业者比 重上升趋势明显。他们一般不隶属于任何组织,不向任何雇 主作长期承诺,根据工作机会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第 一种是依托于某个专业领域、细分市场的自由职业者。这类 就业人员一般智力、技术水平较高,业内资源较丰富,工作 条件和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较为常见的有自由撰稿人、自由 艺人、市场策划咨询师、计算机网络S O H O 族、自由经纪人、 健身教练、专职家教、自由翻译人等。第二种是依托于分享 经济平台的自由职业者。传统的就业方式下,员工受雇于特 定组织机构,通过组织机构与市场进行价值交换;而分享经 济就业者摆脱工厂、企业、事务所等组织机构的束缚,只需 8 8H u m a nR e s o ur c e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a 通过虚拟平台就可以与市场相连接,整合并提供闲置资源, 提高供求对接效率,实现个体的市场价值。根据国家信息中 心信息化研究部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 0 1 6 ,2 0 1 5 年 中国分享经济领域参与提供服务者约为5 0 0 0 万,约占劳动 人口总数的5 5 ,预计未来5 年分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 4 0 左右。依托于分享经济平台的自由职业者可进一步细 分为服务众包就业和按需服务就业两种。前者常见的就业形 式为威客( 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转换 成实际收益的人) 。公司将各类工作分解为碎片化的任务, 如程序开发、广告设计等,面向互联网大众发布,集合网络 “威客”共同完成的模式。后者是通过网络平台将资源或服 务提供者与消费者直接对接,使就业者不再受传统组织结构 的约束,如交通出行领域的u b e r 司机、住宿领域的A i r b n b 经营商等。这类就业在我国已经出现在了家政服务、健康养 老、教育培训、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美容美发、私厨美 食、时尚买手代购等生活性服务业和创意设计、现代物流等 生产性服务业等多个领域。依托分享经济平台,既产生了一 批有着全新的职业和工作岗位,如威客;也使一些传统工作 内容的就业借助信息平台升级,改变了工作任务信息来源以 及人与任务的组织方式,如5 8 到家的家政服务人员、美甲 师或滴滴、U b e r 的司机等。第三种是依托于社群经济的自 由职业者,即在依兴趣、职业等组成的交流分享圈子中,利 用社群成员的信任与分享来获得收益的就业模式。比如“罗 辑思维”等品牌都是利用粉丝群体形成的社群,不断放大品 牌影响力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互联网时代,一些就业者 利用自身一技之长,通过小众的社群,比如亲子、读书、手 游、c o s p l a y 、二次元群体等,也可以获得收入来源。此外, 还出现了以生产高质量的娱乐视听、文章为主,以用户数和 阅读量为目标的自媒体,通过扩大受众范围和影响力吸引广 告商家或发展社群经济获得经济回报。时下较火的网红、I P 等娱乐视听服务已经形成密切分工的产业链,带动了影视投 放、红人培训、动漫设计、营销策划、公关推手等方面的就业。 三是依托于互联网或是市场化资源的多重职业者。多重 职业者指非单一职业就业人员,根据涉及职业数量和是否存 在主次区分可以分为两种情形。种是兼职者,多指拥有一 份主职工作的同时,利用线上供求对接平台或信息渠道而拥 有第二份工作或者在工作周期内从事第二次劳动的人,可细 分为两种类型:种是就业人员从事的兼职与其主职工作在 工作内容上不相关,由个 依据兴趣、技能或是闲暇时间借 助分享经济平台获得兼职工作机会,如公司白领、大学教师 工作之余兼职专车、快车司机等。另种是,专业人士借助 万方数据 网络平台或在线下市场化机构进行兼职,兼职内容与主职工 作内容基本一致,如学校教师兼职网络教育培训师、医生网 络问诊或是多点执医等。多重职业者的第二种隋形是,选择 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在自我介绍 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不同职业的人员,也被称为“斜杠青年”。 他们的多重职业中没有截然的主次之分,常常在多个工作机 会、就业身份甚至是就业者和创业者之间转换。个人技能水 平更高,相较于兼职者也更不稳定。 四是部分他雇型就业中出现了新变化。一种为由网络 线上业务衍生出大规模发展的劳务型岗位,如外卖平台的 送餐员。另一种为企业边界虚拟化、资源共享化趋势日益 明显下,部分企业将岗位进行外包,原有人员的劳动关系 转换为劳务关系或是经济合同关系。 三、新就业形态的特点 新就业形态是不断创新、动态调整的,随着移动互联 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新业态不断产生,新就业形态的模式 也在不断创新中,因此尚不能给出最终的定义,但是可以 对其特征进行大致描述。 首先,新就业形态是全新的劳动力资源分配方式。新 就业形态呈现出与传统就业完全不同的特点,大量以服务、 智力产品为主要产出的企业并不要求其员工在固定工作场 所开展工作,而是允许其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远程工作。这 种新的工作方式下,从业者和工作岗位的关系不再像传统 产业模式下那样紧密结合,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工作地 点等内容的限定呈现更加灵活性和碎片化的特征( 唐鲼、 郝建彬,2 0 1 6 ) 。新就业形态不仅是劳动力市场中经济层 面的转变,也是自工业化时代以来形成的社会组织形态的 转变。生产关系角度的新就业形态主要集中于服务行业。 在后工业时代,服务业将逐渐发展成为就业规模最大的产 业。服务行业交换的内容主要为个人技能、体力、知识和 时间,不存在大规模生产,没有很长的产业链,也不需要 大规模合作,很多情况下,个人甚至就能成为一个独立的 服务提供商。同时,与工业产品集中生产并通过贸易的方 式流动到各地不同,大部分服务业产品是非贸易的,即只 能由服务业从业者提供给其所在地域消费者,这也使服务 业从业者就业更依靠个人而非雇主。如今,互联网的发展 又为此类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帮助供需方解 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独立的个体之间能够直接进行交 易,扩大了服务业从业者的服务半径。 新就业形态提高了劳动者与企业、消费者之间的匹配 效率。以互联网技术为平台的新就业形态创造了传统工作 之外新的就业途径。新技术的应用降低了劳动者的求职成 本,能够更加容易的找到工作。同时,企业也可以更加准 确地找到拥有适合自己企业使用的人才。平台型企业利用 信息技术可以更高效地匹配从业者与消费者。滴滴出行公 司未来2 年内的目标是达到全国平均3 分钟以内,网约车 抵达叫车人身边。 新就业形态者与互联网平台组织的关系无法用现行的 法律关系加以界定。一方面,新就业形态者可以自由决定 自己的工作时问,安排自己的工作日期,其收入来源于与 分享平台之间的分成,而非来源于分享平台的支付。另一 方面,互联网平台组织对新就业形态者也有一定控制和约 束的能力,比如平台可以通过设定分成的比例、返现的比 例来影响就业者的工作,甚至可以将不合格的就业者从平 台“开除”。新就业形态者与互联网平台组织之间的关系 属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劳动的提供者需要平台提供更 多的信息,从而获取更多高质量的信息和更多的报酬;而 互联网平台组织需要更多能够提供稳定的、高质量服务的 就业者。这种关系与传统“工厂制”下,资本雇佣劳动从 而在劳动过程中控制、管理劳动者的模式完全不同。 可以看出,新就业形态呈现出与正规就业、传统灵活 就业不同的特点,并对现有经济社会运行以及经济主体行 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就业形态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尽管对新经 济、新业态发展对岗位创造的净效应还尚未定论,但随着 新业态的发展,大量新形态、新内容的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 比如国内电商平台发展直接带动和衍生出来的各类新就业 岗位。其中,大部分岗位都属于新就业形态的范围。互联 网平台组织的出现,使自雇佣和创办小微企业变得更加便 捷。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依托 电商平台、分享经济平台的创业大量涌现,带动了就业岗 位的创造。目前在滴滴出行平台已经汇集了超过1 5 0 0 万司 机就业,在5 8 到家平台已经汇集了超过3 0 0 0 万劳动者就业。 根据中国分享经济报告( 信息化研究部,2 0 1 6 ) ,2 0 1 5 年 中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 9 5 6 0 亿元。2 0 1 5 年中国分享 经济领域参与提供服务者约为5 0 0 0 万,约占劳动人口总数 的5 5 。预计未来五年分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4 0 左右, 万方数据 劳动关系IL A B O RR E L A T l O N 到2 0 2 0 市场规模占G D P 比重将达到1 0 以上。 新就业形态发展增加了弱势群体的就业机会。由于新 经济、新业态具有的灵活眭,国外新就业形态的个明显优 势是帮助,一些传统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如年老的工人、 女性等以独立合同工的身份返回到传统产业中( S u s s m a n & Z u m b r u n ,2 0 1 6 ) 。中国就业促进会的报告认为,网络就 业创业具有灵活性、公平性等特点。就业方式灵活,就业弹 性大、门槛低,创业成本小、范围广、不受城乡地域限制, 青年、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皆可创业就业。根据初步统 计,截至2 0 1 5 年6 月底,淘宝网上共有残疾人卖家3 1 6 万 人,2 0 1 4 年在淘宝上共销售1 0 5 亿元(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阿里巴巴集团,2 0 1 5 ) 。中国优步的报告指出,在该平台上 工作的司机中,5 5 注册司机在其他岗位中曾经因为学历低、 年龄偏大等问题而遭受过歧视待遇,歧视主要来源为学历、 年龄、户籍。4 6 6 7 受到歧视待遇的专车司机将开专车作 为唯一的就业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2 0 1 6 ) 。 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可以帮助破除阶层固化,促进社会 阶层流动。新就业形态创生出一批通过分享经验、技术、 资源和服务的就业者,使其获得可以与正规就业相当,甚 至更高的收入。随着新业态的不断发展,制度与结构性阻 碍不断破除,会有更多的人进入到新业态中,成为新就业 形态者。除了获得收入外,新就业形态还给予了就业者以 灵活性和自主权,就业者可以自主安排工作日程而不受传 统就业模式中雇主的限制。就业者还可以在多个不同的平 台间进行选择。这些都会催生出一个不同于以往正规就业 和传统非正规就业的,崭新的就业阶层。新就业形态者可 以从比较低技能、低收入、低社会保护的传统非正规就业 中解脱出来,为这一类劳动者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 新就业形态有利于激发劳动者技能发展。新就业形态 从本质上看,就是使就业者能够更好地利用其技能和天赋。 电商平台、分享经济平台本质上也会使使用者能够更好地 利用信息技术获利的工具。新业态的“生态系统”中,就 业者之间大量分享经验、技术,有利于系统内所有从业者 技能水平的提高。此外,电商平台、分享经济平台也会对 就业者进行培训,以提高其提供服务的能力。 新就业形态发展创造了非正规就业正规化的机会。分 享经济平台上可以帮助诸如家政、送货、“黑车”等非正 规就业转变为更为正规的经济部门。通过平台的自我监管 和数据分享,工商、税务、社保、统计等各类政府部门可 以就这些劳动者纳入监管范围,使其从非正规就业转变为 正规就业。美国的新就业形态工作平台T a s k R a b b i t ,就通 过算法设定了就业者在市场交易中的最低收入,使之符合 美国最低工资的标准。 新就业形态发展在缓解劳资矛盾的同时可能增加个体 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去中心化的就业模式打破了雇主对就 业者的直接控制,使就业者市场直接对接并从市场中直接 获得报酬。传统模式中利益相关者的身份和角色模糊化了。 这样的就业模式可以减少劳资双方的冲突和矛盾,转移劳 资矛盾爆发的焦点。新型灵活就业可以使就业者在不同的 平台间选择和流动转换,身兼多职,增加收入,提高技能, 实现自我。根据滴滴出行平台提供数据,加入到平台的司 机中,以兼职为主,加入平台后实现收入增长的占9 6 5 , 认为平台创造了新的生活社交场景的占1 0 。但这样的就 业模式也增大了个体就业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包括收入 不稳定、需求变动冲击、价格变动冲击、无就业保护等等。 2 0 世纪7 0 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工会势力消极、 雇佣管制放松,发达国家产生了一个较灵活、较低工资和 较少组织化的工人阶级,导致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中产 阶级收入停滞不前,社会矛盾加剧。 五、结论 各国劳动力市场中,大量传统意义的非正规就业者与 自由职业者进入新就业形态,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型企业提 供的新技术手段,实现了劳动供给与需求更高效率的匹配, 提升了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这样的就业形态是否会成为 未来社会中主要的就业模式,是否会全面改变资本主义的 雇佣关系模式,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但不可否认,新就 业形态的出现对于适应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劳动关系、社会 保障等政策体系和社会组织模式的冲击将是十分巨大的。 发达国家几乎与我国同步出现技术进步带动的新就业 形态。对此我国没有先验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中, 美国在新就业形态的类型、发展程度、创新性匕都处于领先。 但我国新就业形态规模庞大、本土化创新不断涌现、劳动 者适应能力强等都促使了新就业形态获得吸引世界瞩目的 发展。2 0 1 6 互联网趋势显示,中国在按需交通服务领 域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占比7 0 。2 0 1 6 年8 月出台的网络 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使我国成为首个承 认网约车合法化的国家,对世界范围内新就业形态的发展 有极大的示范效应。 世界各国对新就业形态的研究和思考刚刚起步,各国 都在观望、研究、判断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对于劳动力市场、 万方数据 社会规制秩序甚至政治秩序的影响。我国依然应立足于中 国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实际,对新就业形 态的发展持开放态度,同时加强对新就业形态影响以及适 应和规制新就业形态发展政策体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彭倩文、曹大友: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 - 以滴滴出行为例解析 中国情境下互联网约租车平台的雇佣关系 ,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 0 1 6 年第2 期,第9 3 9 7 页。 2 唐赣,郝建彬:评谈新经济之八:互联网颠覆工作模式,全新平台型就 业浮现,2 0 1 5 年版。 3 信患化研究部、互联两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 告2 0 1 6 ,2 叭6 年2 月。 4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阿里巴巴集团: 互联网+ ,让残疾人创业就业不再 遥远,2 0 1 5 年版。 5 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平台经济与新就业形态:中国优步就业促进研究 报告( 2 0 1 6 ) ,2 0 1 6 年版。 6 E 0 0 n o m i s I ,W b r k c B0 nt a p ,2 0 1 5 ,J 3 r d 7 I H 如a u 盱,N ,R o 域D 。S k I r e d S I 一戗S b l I r e d G 加啊I h D a 强D c r a c x2 0 1 5 ,6 ( 3 7 ) 8 蛐斌1 1 1 eR i s eO f T b eF r c e l 柚c e r 咖m y F o I b e s ,J a 玎删了2 6 ,2 0 1 6 , 9 s c h w a bk ,T h eF 锄k d u 由i a lR 哪I 砸o nW b d dE c 伽【l i cF 咖,2 0 1 6 1 0 s u s s m a l l ,A La n d 五曲b 砌1 J ,C 蹦嘣W 砷面r c eo I n p a c 酷、础i n S i l i n - 、e y s 啪G i g J o b s ,1 k w 枷s 嘲J o m l a l ,M a r 曲2 5 ,2 0 1 6 爿Q 绷砸g7 蛔喇矿函叫忉妒彳舭蝻函矿锄c 日孵明dI 唧噱d N e WF o r m s0 J E m p l o y m e n t 她o g g a n g ( S c h 0 0 lo f E c 0 I l l i c s ,c 印i 诅Iu n i v e 玮时o f E c o r 删:n i c sa n dB 璐i 豁) o 蛔嘲mC 咖l | n i 甲砖o f m cF i f l hP l c n 哪o f m c1 8 血C c r n r a lC 伽m i t t e eo f 血eC P C , Q I i n e 辩g c I v I 舶血叫t 卸n ( 啪t 0s h n g :出a 蟠i s I ;m c cf b r 丑e 撕b k 即叩l o y 咖t 柚dn e w f o m 岱o f 唧l 咖w b i c hi s 山e 石I 或p l a c et h ec o n c 印to f n e wf b m 强o f 印叩1 0 y m 锄t h 粥b e i s s u c dT 1 1 i sp 印盯d i s c 吣s 髂山ec o n c 印曲a r t c r i 幽c s 柚di 埘岬c t so fn e w f b 丌吣o f 伽叩l o y n l e 吐T h ec o n c e p t0 f n e w f 0 1 _ mo f 咖p I o y 蛳t nb e 鲫删训捌曲m p e r s p 。商v eo f p f D d u 甜v ef o r c e 锄dp ! D d I l 以0 nr :e 1 撕o n1 1 1 el a t t e r0 n ed c v e l 叩e dV e I yf 破 i no l i n a sl a b o r 删衄,w h i c ha 佗I e I 鹏s 叫t e db ys t a m 叩,丘优l 弛c c L 呻l “;a f e 吣 锄do t b 盯n e wf b 玎mo f 唧l o y 珊呲A san e ww a yo fa 1 1 0 c 撕n gl 抽r 向髓,n e wf b n 丑s o f 唧l o y m e n ti m p i l l g e1 1 a r d 】yo nd w e l 叩岫to fe c o n l i c sa n ds o c i e l y 锄da g 蚰t s b e h a v i 毗 脚肠,凼:N e wF o m so f E m p 蛔m e n _ EP l a l 细m0 I 静i 动虹s ;S h a n gE c 聊舢y 责编,盂泉1 H :吡叫酾瞄9 0 7B m 蚰:m 蚰鹊n 蛐1 9 8 2 g m a i L m ( 上接第8 5 页) 研究,载南方农村,2 0 0 5 年第5 期,第8 9 9 4 页。 1 3 严翅君:警惕:新生代农民工成“职业枯竭”早发群体, 社会科学,2 0 1 0 年第1 期,第2 1 5 一1 3 1 页。 “G u o U g 载江苏 ( s c h o o lo f P u b u cP o l 畸柚dM 柚a g 哪衄LG 啪g x iu n i v 粥时) 1 4 叶托、李金珊、杨喜平:碎片化政府:理论分析与中国实际,载中 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 0 l 】年第2 期,第4 2 舶页。 1 5 张玉强:政策“碎片化”:表现、原因与对策研究,载中共贵州 省委党校学报,载2 0 1 4 年第5 期,第1 0 2 一1 0 9 页。 1 6 周盈孜: 我国职业培训体系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失衡研究。 载法制与社会,2 0 1 2 年1 月下期,第2 2 0 - 2 2 2 页。 l7 E d w i nL H e r r C a r e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I t sP r a c t i c e :AH i s t o r i c a l P c f s p e c d v e 弛eC a r e 既D e 嘴l 。p n 瑚tQ 删x2 0 0 1 ,4 9 ( 3 ) :1 9 6 2 1 1 1 8 S p e n c c rG N i l e s C a r e 盯d c v c l o p m e m 岫矗o n si nt h e2 l s tc 钮t u r y ( 3 山) P 黜n c d u c 撕o n 。I n c ,2 0 0 8 G 洲e m m e n tI n t e W 绷t i o ns t r q t e g 妇s 可t h ec 口M 盯D e 、,e l o p m e m 加rN e w g e n e r 口t i o nM i g r 4 n tW o r k e r s :D i l e m m n sn n dP 4 l h s 蚴妇砌一 彳寿5 f ,口c f :N e w 咤e n e r a t i o nm i g r a n tw o r k e r sa r et h em a i nf o r c eo fC h i n a s m o d e 皿i n d 郴仃i a lw o r k e r s ,如dt h e i rc a r e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i s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