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研究.pdf_第1页
新媒体下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研究.pdf_第2页
新媒体下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研究.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理观察 Management Observer 总第 586 期 第 23 期 2015 年 8 月 中旬出版 97 作者简介:周芳(1 9 8 9 - ),女,民族:汉 ,职务: 辅导员,研究方向:高校网络思政教育 . 新媒体下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研究 周 芳 (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 1 0 0 1 2 )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具有渗透性,广泛性和平等性等特点,且存在思政教育未能 占领网络主阵地 , 教育方式简单落后 , 思政教育队伍网络素质不高 , 思政教育网络载体建设有待提高等 问题。应当通过建立网络思政教育的专责部门 , 打造网络思政教育精品载体 , 提升思政教育队伍的网络 素质,培养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等措施,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成效性。 关键词:高校 新媒体 网络思政教育 教育精品载体 网络评论员 R e s e r c h o n t h e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i n U n i v e r s i t i y Zhou fang (Central South Unir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12) A b s t r a c t : Under the new media ag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netration, universality and equality, and there is a problem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not occupy the main position of the network, the simple way of education, the network quality and the network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low. It i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epartment, creating a high quality carrier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network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m, cultivating the network commentator team and so on. K e y w o r d s : University, new media,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quality carrier, network commentator 互联网的出现,让世界迈入了网络时代。近几年 移动网络的迅猛发展,更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2013 年 8 月 19 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 主席强调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把网上意识形态工作作 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进行理 论探索和实践摸索,近年经历了建设网站、设立博客、 开通微博、微信、培养网络评论员等多种形式,紧跟时 代潮流,但如何争取抢占网络文化主阵地仍需进一步研 究,以便掌握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动权。 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特点 (一)网络思政教育的渗透性 网络上没有教育者的照本宣科,也没有强加的学习 内容,学生可以在微博、微信上自由地发表言论,自主 选择阅读内容。当思政教育以时尚、客观的面孔悄然出 现在电脑和手机上时,学生多会欣然接受,避免了反感 和抵制,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 (二)网络思政教育的广泛性 网络思政教育能将丰富多彩的内容呈现给学生,除 了主旋律的教育、 本土文化外, 还有世界文化, 国际视野。 除了抽象的理论、理想教育外,更有实践的机会和现实 应对教育。网络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应用软件等信 息资源,也拥有信息传播功能。相比于滞后的思政理论 教材,广泛的网络内容更能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也能满 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1 (三)教育主客体的平等性 教育主题是指网络思政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 98 教育改革与质量 施者。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获取的平等性,使得教 育者难以再有信息的“先导权”和“支配权”,教育者 也很难通过“信息过滤”的方式对教育对象施加单纯的 教育,教育主体已无法真正独占教育的“话语权”。这 种平等性,有利于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之间情感交流的 真实性和直接性,使教育者更具有人情味和亲和力。2 二、目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未能占领网络主阵地 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学生如果没有足够 的自制力和分辨能力,很容易被不良信息迷惑。目前学 生微博关注的对象大多是体育、 娱乐, 而非学校官方微博 ; 学生上网更喜欢看电影玩游戏,而非主动在网上党校团 校学习;谣言容易被传播,加上某些个人或组织刻意地 炒作推动,负能量在网络大行其道。思政教育类网络建 设没有能够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没有形成自身所应有 的影响力,没有成为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形成的引路人。3 (二)网络思政教育方式简单落后 当前,不少网络思政教育只是将传统思政教育课堂 简单地搬家,在形式设计上单调刻板,将“人灌”转变为 “网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和自我教育,没有 从根本上改变单向灌输的模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 和新鲜感。尽管缺少了传统课堂上的束缚,但单向“网灌” 的教育效果并不尽人意。网络思政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网 络只是一种载体,一种方法,一种媒介,仅仅将思政教育 搬上网络,不会自然而然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大学生 已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简单的网络思政教育不仅达不 到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地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4 (三)思政教育队伍网络素质不高 如今高校在校生均为“90 后”,他们是网络世界的 原住民。而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力量的“70 后”教师, 则大多是网络世界的“移民”甚至“难民”。在思政教 育网络化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并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工 作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思政网络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网络时代, 谁能掌握网络世界的发言权,谁就能引领时代的潮流和思 想。但是目前思政教育者习惯于课堂教育、线下教育,微 信微博的官方账号不善打理,思政网站也多限于发通知公 告和新闻。对思政网络化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教育者 没有充实所需的思政理论和网络技术,对于网络的发展 更新缺乏了解,进而导致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欠缺。 二是新媒体运营和互联网使用能力较差。网络思政教 育不仅要求教育者具备深厚的理论教育基础,还要能熟练 运用网络技术, 这样才能提高网络思政的专业性和吸引力。 目前从事思政教育的多是学生工作部、团委、党委宣传部 等老师,相比于成长在网络时代的学生,思政教育者在接 受新事物方面较为落后,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效率比学生 低,老师和学生间隔着海量的信息。学生们经常使用的手 机 APP、微博、微信、人人网、知乎网、果壳网等,老师 们使用较少甚至未曾听说,更别说通过这些网络媒体引领 学生思想了。虽然经过适当的培训,能提高教育者的网络 素质,但网络技术更新快,部分岗位的老师人员流动性大, 导致思政教育者的网络素质较难提高。5 (四)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载体建设有待提高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载体 也发生了不少的变化。从建设思政教育网站,到打造校园 BBS,从推动辅导员博客,到设立官方微博、微信账号,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没有原地踏步,一直在摸索中前进。但 是网络思政教育载体总是面临少人问津和自娱自乐的尴尬 局面, 网站点击率低, 微博粉丝数少,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内容枯燥无味。“网站建设,内容为王”,只有符合 学生需要的网站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当前思政网站内 容多是以学生活动的新闻报道为主,新闻采编水平较低,文 章格式和用词刻板生硬,内容单调重复。有些党校团校网站 只是简单地将思政书本知识挪到网站,更是无人问津。6 新媒体建设缓慢。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社会各方面 带来了深刻的变化,3G、4G、WIFI 的普及让手机等移 动设备成为大众资讯来源的首选,使用方便的微博、微 信等手机 APP 已经抢占了电脑网页的流量。但网络思政 目前仍以网站建设为主,配套专业的团队进行运作和采 编,如学工在线,团委在线,高校勤助网,高校心理资 讯网等。而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的人力物力投入较少, 建设步伐缓慢,思政教育未能在移动互联网抢占先机。 精品载体缺乏。 如今存在的思政网站和新媒体账号 的数量不少,但是真正吸引学生主动访问的并不多。学 生访问思政网站多是因为通知公告牵涉到个人利益,或 是通过网站参加党校团校的结业考试等。在推动新媒体 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各组织团队均设立了微博微信的官 方账号,但是因为缺乏良好的运营和管理沦为了“僵尸 账号” , 无人关注。 网络思政载体的建设讲究的是少而精, 不提倡多而散,高校应对协调各部门共同打造网络思政 的精品,提高知名度,以获得学生的主动访问。1 三、改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网络思政工作的专责部门 目前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多是由相关部门在自 99 教育改革与质量 己的工作范围内开展,没有设立专责部门来执行。这样 的工作方式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信息分散,学生需要 一一登录不同部门的网站来获取信息,效率低下;二是缺 乏专业人才,由于工作人员只是兼管网络工作,没有专业 的网络操作技能,不善运营思政网络载体,故网络思政难 出精品;三是难以及时处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高校在 近几年面临的新的挑战,由于网络信息传播迅速,一些小 问题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聚集大量的学生关注,年轻的学生 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容易酿造集体事件。而当信息传播出 校园,各新闻媒体争相报道转载,舆情的处理难度将呈 几何倍数增加,如不及时处理,将对学校的声誉造成严 重影响。 建立网络思政专责部门, 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不仅能设立网络平台统一发布通知公告,打造官方微博 微信抢先发声,还能及时监管网络舆情。7 (二)紧跟潮流,打造网络思政教育精品载体 网络时代变化迅速,思政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 媒体优胜劣汰,各领风骚两三年。思政教育者要把握时 代的潮流,及时推陈出新,与学生的网络习惯同步。思 政网站和新媒体官方账号是思政教育在网络世界的重要 载体,好的内容和宣传则决定了该载体能否成为精品。 载体内容以学生需求为主:访问量和关注度的提升 依赖于网站的内容,载体内容切忌以教育者为中心,以 高高在上的宣教为主,满足教育者宣传自我工作成效, 忽略学生需求。思政载体应该丰富主体内容,紧跟校园 热点,呈现出年轻时尚、平易近人的姿态;还可以设立 馈心理健康咨询、就业指导、成才服务、法律咨询、学 术科研、问题反馈等栏目,用漫画、视频的形式,以轻 松幽默、寓教于乐的形式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 力,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问题。8 做好宣传工作:网络时代稀缺的不是信息,而是关 注度, 适当的宣传能让网络思政载体得到更多的注意力。 思政教育者可以通过在活动的海报上印上官方账号的二 维码和网址,在校园网站的显眼位置设立网站链接,在 朋友圈和 QQ 群里将精品内容进行分享和传播等方式, 提高载体的知名度。9 (三)加强培训,着力提升思政教育队伍的网络素质 专业的工作需要由专业的人来开展,而网络思政教 育需要既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丰富的思政教育理论知 识,又善于运用网络工具从事管理的思政教育的复合型 人才。而现在许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由于知识结构和 技术上的缺陷,在网络环境下并不能得心应手地开展工 作。高校应定期组织培训和经验交流会,将网络思政队 伍的建设纳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规划;同时教 育者应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强化网络意识,提高具体 的实践操作水平。10 (四)师生联动,打造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 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宗旨是倡导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唱响校园好故事,传播校园正能量。网络评论员可以是 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要求政治立场坚定,与党同心同 德,忠于党和国家,且导向正确;网络评论员还应对新 闻有敏感性,熟悉网络语言;最后要求作风好,精神状 态好,保密意识强。网评员队伍可以分为两个梯队,第 一梯队是以老师为主的网络意见领袖, 要善于宣传自己, 吸引粉丝关注度,提升人气,将自己打造成网络大 V。 当高校出现突发事件引发舆论危机时,意见领袖可以撰 写网评文章并发表在网站首页、朋友圈、微博等媒体。 第二梯队以学生为主,积极转载和传播网评文章,扩大 正能量的辐射范围,形成一个阵地,第一时间统一发声, 抢占舆论先导权。时刻关注网上动态,搜集被高校师生 热议或者与本校密切相关的重要网络敏感信息,并及时 反馈和上报。7 综上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