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雏黪弦聪嬲蘑缀强戮 | 垂蟛| | 酬黪| | | | 鄹 ! | 筵鳓嘲簿疆融雏融缓戮糍簸粼烈戮| | | | | 黪矧鳓臻瓢雕雕翳雕糍嘲:嬲 D O I :1 0 3 9 6 9 ,j i n 1 0 0 3 1 1 5 4 2 0 1 5 0 1 0 3 l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分布式科研团队 知识共享困境与对策研究 口殷姿 (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5 1 0 6 4 0 ) 摘要】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来构建分布式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网络模型,通过对分布式科研团队特征以及知识共享网 络模型结构的分析,探讨了网络沟通模式、个体网络位置、子网络接口和凝聚子群等网络结构特性对分布式科研团队 知识共享困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分布式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困境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分布式科研团队;社会网络;知识共享 中图分类号】F 2 7 2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l 伽B 一1 1 5 4 I 加1 5 ) 0 1 - 0 0 9 1 卅B 虚拟科研团队是在一定维度上分散的“个体”, 通过信息技术,为完成共同的科研目标而形成的协 同合作的团队。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分布式科研 团队,是虚拟科研团队的一种具体形式,也是目前科 研团队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在结构上与一般的虚拟 科研团队不同点主要表现为:它是在不同空间和时 间上的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合作网络。虽然现在的信 息技术为分布式科研团队的工作带来了便利,但不 能保证团队成员间的协同合作,成员问的知识共享 仍是目前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2 】。社会网络分析是社 会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工具性知识,目前它已经 被应用到了其他多个学科领域当中,为解决许多实 际的问题提供了支持。本文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这一 工具,从社会学角度对于分布式科研团队的知识共 享问题进行研究。 一、分布式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网络模型 分布式科研团队具有一般虚拟科研团队的特 征,同时也具备自身独有的特征:( 1 ) 它是一个临时 性的组织,在完成科研项目后自行解散b 1 ;( 2 ) 任务通 常是跨学科的科研项目,团队成员间知识结构异质 性 4 1 ;( 3 ) 不同小组的成员之间主要通过信息技术进 行交流喳1 ;( 4 ) 它是由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一个核 心小组和多个外围小组形成的虚拟科研团队,每个 小组都有其领导人,核心小组的领导人是整个虚拟 科研团队的指挥者f 6 】。 根据分布式科研团队的特点,本文以一个核心 小组A 和四个外围小组B 、C 、D 和E 组建的分布式科 研团队为例,来构建其网络模型。其中,以分布式 科研团队中的个体成员作为节点,网络中节点较 大的表示各小组领导人,最大的节点代表核心小 组的领导人,即整个科研团队的领导人;以成员间 的科研工作关系为连线,小组内部的知识交流多 以口头或文件形式( 连线以红线表示) ,小组间的 知识交流大多是通过电话、计算机等技术平台进 行( 连线以黑线表示) 。 图1 分布式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网络模型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青年基金课题“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与激励机制研究” ( C I A 0 8 0 2 2 3 ) 2 0 1 5 年第1 期 囝 万方数据 二、分布式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困境 通过对分布式科研团队特征的分析,以及知识 共享网络模型的构建,可以发现,在分布式科研协作 过程中知识共享方面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困境。 ( 一) 隐性知识共享难以实现 分布式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网络是一个相对正 式的社会网络,它是以科研工作关系为纽带形成的 命令一反馈式的网络结构。网络中共享的知识大多 是以文件形式呈现的显性知识。知识共享包括显性 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其中隐性知识的交流和 共享是知识创造的基础 7 l ,是团队进行科研创新的关 键。隐性知识难以通过正式的渠道传播,团队成员只 有通过参与互动才能更好地共享隐性知识。一般来 讲,隐性知识的传递是成员间长期的沟通磨合,相互 感知的结果。 除了隐性知识自身的不易发觉、不易编码以及 个体性等特征 8 】,是隐性知识难以共享的本质原因之 外,在分布式科研团队的协作过程中,由于不同小组 的成员间的空间隔离,他们中的大多数成员是很少, 或没有机会与其他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沟通交流的, 这些分布式的团队间知识的沟通,往往只能以正式 科研网络的形式进行。所以对于分布式科研团队的 成员来讲,隐性知识共享相对比较困难。 ( 二) 传统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失效 在分布式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网络模型中,个体 位置的差异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于不同的 小组当中,意味着其负责不同的科研子项目;二是在 小组当中的不同位置,体现了其在科研过程中的不 同作用与地位。因此,分布式科研团队中个体网络位 置的差异性,要求知识共享激励措施针对性强,传统 的知识共享激励方式容易造成知识共享的搭便车行 为,从而消极地影响分布式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气氛。 在这种情景下,知识丰富的人员不愿意分享知识,知 识匮乏的人员难以获取新知识,团队的知识共享难 以真正地有效实现。所以,要提高分布式科研团队成 员知识共享的积极性,就需要有个性化的动态激励 方式来提高他们知识共享的意愿。 ( 三) 知识共享的堵塞和瓶颈 分布式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瓶颈现象的产生,主 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不同小组问进行的知识交 流需要通过子团队负责人接口实现。这种知识传递 的结构,当知识流动量比较大时,容易造成知识的积 压,从而形成知识通道堵塞;第二,子团队负责人的 能力和态度,也会显著影响跨团队之间知识共享行 为。在分布式科研团队中,小组领导发挥着信息沟 通、工作协调和统筹安排的作用,在知识共享的过程 中,其接收和解析知识的能力,以及传递和表达知识 的能力会直接影响到知识共享的质量;另外,子团队 负责人对科研项目的重视程度、团队忠诚度、预期效 益认知等因素,都会影响其跨团队知识共享的态度, 从而最终影响分布式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效果。 三、分布式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困境的解决对策 ( 一) 搭建非正式人际情感网络,促进团队隐性 知识共享 隐性知识的共享更加注重成员间私下的非正式 的交流与互动,非正式的关系网络是组织隐性知识 共享的主要渠道 9 。因此,分布式科研团队可以通过 搭建非正式人际情感网络来促进隐性知识共享。 1 建立成员互动的网络社区 网络社区是指一群具有共同爱好、经验、目的和 处境的人,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技术组成社区,使参 与社区的成员彼此能够借此进行信息沟通、经验交 流、协同工作和知识共享。由于分布式科研团队成 员地理位置的隔离,他们之间的交流一般只能通过 电话或是计算机网络。通过为科研团队成员建立一 个共同的虚拟网络社区( 如:Q Q 群,交流论坛等) ,提 供给成员可以进行非正式自由交流的知识共享平 台,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分布式科研团队的 空间隔离感,加强不同团队间非正式的沟通机会,从 而促进了分布式科研团队的隐形知识共享。 2 不定期的组织团体活动 隐形知识的共享不仅需要频繁的进行非正式的 交流,还需要通过创造成员面对面的接触机会强化 隐形知识共享。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制,分布式科研团 队的成员很难或不可能自觉地实现面对面的互相接 触。团队负责人应该通过不定期的组织集体活动,增 进成员间的感情,使成员能够当面探讨问题,在接触 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同时,团体线下活动的开展也进 一步增强了网络社区的作用。 通过建立成员互动的网络社区和组织团体活 动,在分布式科研团队中会逐渐形成以人际情感联 络为纽带的非正式网络。这种非正式网络增强了成 员间的互动学习,使得成员间隐性知识共享渠道更 加丰富和灵活,提升了隐性知识共享的效果。 ( 二) 构建选择性激励机制,提升团队成员知识 共享意愿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发现,选择 性激励制度是集体行动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其中, 所谓的选择性激励,就是对集体行动中的成员,根据 他们的不同贡献量,分配不同激励量的激励方式。分 囵管理现代化 万方数据 布式科研团队中成员的网络位置结构差异,要求建 立完善的选择性激励机制,提升团队成员个体的知 识共享意愿。 分布式科研团队可以根据合作团队的数目,将 所合作的科研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子项目,每个子项 目都是科研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子项目的知 识投入价值、实施难度、项目风险等,可以作为衡量 子项目的贡献系数的指标。另外,对单个成员的激励 系数的测定,不仅要考虑其团队子项目的贡献系数, 还应引入个人的贡献系数。对于个人对子项目的贡 献程度,可以从网络位置、工作态度、知识结构等方 面进行衡量。成员的选择性激励问题涉及定量因素 和定性因素,可以应用A H P 方法来建立个人贡献系 数层次分析模型”,如图2 所示。层次模型由目标层 y 、准则层B 、准则层C 、准则层D 和方案层M 组成。 随曙健叠C 。i I 书卷冀c 。 商司 图2分布式科研团队的个人贡献系数层次分 析模型 ( 三) 提高团队负责人的知识共享能力和素质, 降低子团队间知识共享壁垒 在分布式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网络存在结构洞的 约束条件下,结构洞的不确定性,成了科研知识共享 过程中的一大困境。子团队负责人处于知识共享网 络的结构洞位置,其知识共享能力和素质,对整个团 队的知识共享水平影响显著。 因此,分布式科研团队在选择子团队负责人时, 除了考虑科研水平和权威性外,还要充分考虑其作 为知识共享接口的关键需求,注重项目负责人的软 沟通能力,从多角度进行综合考量,如人际沟通能 力、知识的接收和传递能力、知识的提取和分析能 力、问题的协调和整合能力等。除了知识共享能力 外,为降低知识共享的利益风险,还需要子团队负责 人具有较高的知识道德素养,否则容易造成团队间 知识共享冲突,进而引发团队间的信任危机,并最终 导致分布式科研团队协作模式的解体。因此,需要通 过加强对子团队负责人的知识道德约束,规范其知 识共享的行为,从而降低分布式科研团队知识共享 利益风险。 四、结语 随着知识多元化、边缘化趋势的加强和更新周 期的缩短,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以及学科界 限的日益模糊,导致了科研组织方式的重大转变,分 布式科研团队已经越来越成为跨学科人才培养和科 研创新的主要载体,目前国内外对于分布式科研团 队知识共享问题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起步,本文基于 社会网络视角的分析,是对该领域研究的初步探索, 仍有许多关键问题值得进一步研讨,如分布式科研 团队信任机制的建立问题、知识共享平台的建设问 题、知识共享氛围对科研绩效影响问题等。口 参考文献 1 z i g u r sI L e a d e r s 1 i pi nV i r t u a lT e 狮s :o x y m o r o n o ro p p o r t u l l i t yU o r g a n i z a d o n a lD y n a m i c s ,2 0 0 3 ,31 ( 4 ) :3 3 9 3 5 1 2 B r e uKa n dH e r m n g w a ycJ M a b n g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V i r t u a l :t h eH i d d e nC o s t o fD i s t r i b u t e dT e a m s 【J J o u m a lo fI n f o n n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0 4 ( 19 ) : 1 9 1 2 0 2 3 刘惠琴,彭方雁融合与创新:研究型大学科研团 队运行模式剖析U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 0 0 5 ( 5 ) 4 张兮,陈振娇,郭传杰虚拟科研团队中成员个性 与知识贡献关系的实证研究U 中国管理科学,2 0 0 8 ( 1 6 ) 5 赵时亮,陈通虚拟科研团队及其管理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 0 0 5 ( 5 ) 6 叶飞,陈春花分布式科研团队的动态协调沟通 策略研究U 科研管理,2 0 0 2 ( 4 ) 7 王平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研 究【J 情报资料工作,2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质量评估与认证体系:2025年行业应用与标准化实施效果评价策略研究创新实施报告
- 2025年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市场发展趋势与挑战研究
- 2025国际石油开采合同标准格式的争议解决条款研究
- 2025年沿海地区海上风电布局规划与资源评估报告
- 2025年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工具充电领域的应用前景报告
- 酚酞指示剂的作用
- 安全补丁的主要作用
- 特色商业街区商铺租赁合同书(含租金递增条款)
- 离婚协议签订后子女抚养费用支付及调整合同
- 塑料桶销售合同签订前供应商资质审查指南
- 个人理财(第2版) 宋蔚蔚全套教案课件
- 工厂员工喝酒免责协议书
- 车位顶账协议书
- 养老护理员四级考试题库及答案
- DB44-T 2432-2023 高速公路机电设施养护作业规范
- 企业法律法规培训课件
-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 语文单招讲解课件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新能源、电子项目(二期)环评报告
- 快递客户服务培训
- 工艺验证检查指南2025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