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科技人才的研究热点及其演进可视化探析.pdf_第1页
国内关于科技人才的研究热点及其演进可视化探析.pdf_第2页
国内关于科技人才的研究热点及其演进可视化探析.pdf_第3页
国内关于科技人才的研究热点及其演进可视化探析.pdf_第4页
国内关于科技人才的研究热点及其演进可视化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国内关于科技人才的研究热点及其演进可视化探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内关于科技人才的研究热点及其演进可 视化探析 房宏君陈雄鹰汪听宇 内容摘要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科技人才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利用信息 可视化软件对C S S C I 数据库创办以来收录的1 9 9 8 年一2 0 1 2 年国内有关科技人才研究文献的关键 词共现计量及年份演变的视角,科学、客观、精确地对1 5 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演进历 程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科技人才研究热点演进历程可视分析 “科技人才”主要出现在国家相关政策 文件中,是我国专有的一个典型的政策概念。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 2 0 0 8 ) 指出,科技人才主要指两个群体,其一是获得 国家中专以上正规学历人员,其二是指获得技 术员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其中,专业 技术员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卫 生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近些 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对科技人才研究的重视程 度不断增强,从人才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经 济学、社会学等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 索,并在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流动与聚集、 高科技人才及创新型科技人才管理等重要领域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国家科技人才管理 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企业科技人才的创新管理 与科学管理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南京大学 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 S S C I ) 数据库。 C S S C I 数据库于1 9 9 8 年创立,是国内社会科 学研究领域中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中文索引 数据库;以该数据库中核心期刊所刊载的重 要文献资料为分析对象,很大程度上保证了 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C S S C I “来源 文献”数据库中,以“科技人才”作为检索 词,在“关键词”一栏中进行严格检索,下载 数据期间为1 9 9 8 年1 月至2 0 1 2 年1 2 月,总计1 5 年,共检索到3 9 8 条文献资料。通过对不同年 份C S S C I 数据库收录的科技人才研究文献的统 计,绘制成1 9 9 8 年一2 0 1 2 年C S S C I 收录科技 人才研究文献数量统计图( 如图1 所示) 。 图1 显示,C S S C I 数据库收录科技人才研 究文献的历程较为曲折,1 9 9 9 年国内科技人 才研究文献收录的数量最多( 4 3 篇) ;2 0 0 0 年科数量有所下降( 2 1 篇) ;2 0 0 1 年至2 0 0 3 年数量则保持持平,研究文献收录数量均为 1 8 篇;2 0 0 4 年数量增多,2 0 0 6 年出现下降; 2 0 0 9 年至2 0 11 年数量则持续增加,2 0 1 2 年收 录数量较少( 2 4 篇) 。结合对C S S C I 收录文献 资料的深入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开展科技人才 研究的重要机构主要有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信 息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等;主要研 房宏君,北京联合大学人 力资源管理研究所讲师, 博士。电子邮箱:h g t h o n g j u n b u u e d u c n 。 陈雄鹰。北京联合大学人 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副教 授,博士。电子邮箱:e a g l e 3 0 2 0 0 5 1 6 3 c o m 。 汪昕宇,北京联合大学人 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副教 授,博士。电子邮箱:w x y 0 0 6 1 6 3 c o r n 。 本文受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 ( S M 2 0 1 3 1 1 4 1 7 0 0 2 ) 、北 京市教委人才强教深化计划 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项目 ( P H R 2 0 1 1 0 8 4 0 0 ) 、北京市 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重点项 目( S Z 2 0 1 2 1 1 4 1 7 0 3 0 ) 、北 京联合大学校级新起点资助 项目( S K l 0 2 0 1 3 0 7 ) 资助。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 0 1 40 1 理论研究 8 9万方数据 政簧分析P O L I C YA N A L Y S I S 图119 9 8 年一2 0 12 年C S S C l 收录科技人才研究文献数置统计图 究学者包括李思宏、汪波、罗瑾莲、乌云其其格、娄伟、吴 殿廷、杨叔子等;来源期刊主要为中国科技论坛、科 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国软 科学、科学学研究等。由此可见,上述研究机构、研 究学者及来源期刊为国内科技人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做 出了卓越的贡献。 2 研究方法 鉴于国内大多数学者在开展科技人才研究综述方面过 于主观、偏重定性分析的特点,导致一定程度上缺少客观、 量化分析的科学基础和依据,本文采用以科学计量学、文献 计量学、图书情报学和信息可视化技术为基础原理的科学知 识图谱研究方法对国内科技人才的研究热点及其演进历程进 行客观、精确、量化可视分析,将主观推理与客观调研、定 性分析与定量统计、间接描述与直观可视结合起来进行研 究。在研究过程中,先通过数据转换软件将下载的C S S C I 文 献数据格式转换成S S C I 文献数据格式,然后,使用由美国 德雷克塞大学陈超美教授( C h a o m e iC h e n ) 开发的网络版 C i t e s p a c e 信息可视化软件进行分析,该软件已成为近几年来 国内外信息分析领域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可视化分析软件, 获得了国内外学者进行可视化研究的普遍认可。 翱p 神_ ,5 一I q 埘 ,- 嚣”,“ 供 u 舢I T Cw 一 蜘“锄o 0 0 E m 坤- 、 ,o 拍 I I t L o q e _ l ; “嚆a - m “v I2 :嚣 _ 一I _ ,t j l “t M 5 H 娃人一疆簟。 。”创新型科技人爿 二、1 9 9 8 年一2 0 1 2 年 国内关于科技人才的研究热点探析 关键词是文章的核心与精髓,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 和凝练。频次高的关键词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 点( 栾春娟、侯海燕、王贤文,2 0 0 9 ) 。在C i t e s p a c e 信 息可视化软件中,选择关键词共现分析功能( K e y w o r d s C o o c c u r r e n c eA n a l y s i s ,K C A ) ,软件中的“C ,C C , C C V ”阈值采用默认设置,时间间隔为1 年,对C S S C I 数 据库中自19 9 8 年创办以来收录的3 9 8 条国内科技人才研究 文献记录进行可视分析,生成了“1 9 9 8 年一2 0 1 2 年国内关 于科技人才研究热点主题聚类图谱”( 图2 ) ,图谱中共 产生关键节点5 2 1 个,节点连线5 8 8 条,显示了1 5 年来国内 科技人才研究领域中的诸多研究热点( 关键节点大小及数 量) 和热点间的网络亲疏关系( 节点连线粗细及数量) 。 图2 显示了近1 5 年来我国科技人才主要研究热点的 范畴及分布情况。通过对图2 中关键词共现频次的统计分 析,制成“1 9 9 8 年一2 0 1 2 年国内关于科技人才研究热点关 键词高频列表”( 表1 ,排序前3 0 个) 。 图2 和表1 显示,近1 5 年来国内关于科技人才研究领域 中除了“科技人才”的关键节点直径最大、词频共现频率 最高以外,其他重要的高频关键词如“高科技人才”“科 技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青年科 技人才”“工程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流动”“创新人 才”“创新能力”“人才引进”“人才竞争”及“人才流 失”等已成为近1 5 年来该领域中的主要研究热点。结合不 同年代科技人才的相关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通过对科技 人才研究热点图谱中关键节点及其相互关系的进一步甄别 技人才 ,农q k 科技人j “ 。、嚣 r t 。 圈219 9 8 年一2 0 12 年科技人才研究热点主题聚类图谱( C S S C l ) 与辨析,本文将1 9 9 8 年一2 0 1 2 年国内关于科 技人才研究的主要热点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 领域: 1 科技人才定义、评价及类型等相关 研究 ( 1 ) 关于科技人才定义及构成的研 究。2 0 世纪8 0 年代,我国兴起了对科技人 才的研究热潮,但是当时关于科技人才的 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和鉴别标准。 1 9 9 8 2 0 1 2 年问,国内学者对科技人才 的定义、规模、统计等相关问题又进行了 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 的成果。代表性研究包括:杜谦、宋卫国 , 一一 一 j 一 一l 一哑2 - 薹加 I 一-_量 一 一j 一I ,一一I地 一薹I 一l_ 一 2 一 一 一 一l I g ; 豇“双夏“0 万方数据 表11 9 9 8 年_ 2 0 1 2 年关键诃共现高频列表 序号 关键词频次 序号关键词 频次 1科技人才2 1 71 6 科技人力资源 6 2 高科技人才 2 31 7 人才流动6 3科技创新2 01 8创新能力6 4 人才培养 1 71 9创新人才5 5 科技人才培养 1 72 0技术创新5 6 创新型科技人才 1 22 1江泽民5 7 农业科技人才 1 02 2 人才引进 5 8 知识经济 1 02 3人才竞争5 9 青年科技人才 92 4 人才资源 5 1 0 高新技术产业82 5企业科技人才5 1 1 工程科技人才 72 6人才流失4 1 2 高等教育 72 7 人才资源开发 4 高层次创新型 1 3 激励机制 72 8 4 科技人才 1 4 科技人才流动 72 9 高层次科技人才 4 1 5 科技人才资源 63 0 创新型人才 4 ( 2 0 0 4 ) 认为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与人才的结合,是指有品 德、有科技才能的人,并探讨了其与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活 动人员等之间的联系与差别,提出了科技人才统计的思路与 方法;娄伟( 2 0 0 4 ) 认为科技人才是正式或非正式从事科技工 作并能在其领域做出一定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文魁和吴冬梅 ( 2 0 0 5 ) 强调科技创新人才是直接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为科 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2 0 0 8 年,中国科协 发布了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其依据当时国 家教委进行全国人才预测时的定义,强调科技人才是我国一 个专有的政策眭概念,主要指两个群体:一是获得中专以上 的正规学历人员;二是获得技术员及其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 人员,并与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等。 ( 2 ) 关于科技人才评价与选拔的研究。国内学者对 科技人才的评价维度、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进行了深入 研究。贺德方( 2 0 0 5 ) 提出了基于知识网络的科技人才动 态评价模式;李思宏、罗瑾琏等( 2 0 0 5 、2 0 0 7 、2 0 0 8 、 2 0 0 9 ) 对科技人才评价维度、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选拔体系等进行了深入的持续性研究;沈春光、陈万明 ( 2 0 1 0 ) 对国内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与 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张春海、孙健( 2 0 1 2 ) 基于内地3 1 省( 市、自治区) 的T O P S I S 模型测算,开展了我国科技人才 开发水平的测度研究等。 ( 3 ) 关于不同类型科技人才的广泛研究。其一,青 年科技人才研究方面,赵玉索( 2 0 0 0 ,2 0 0 2 ) 对青年科 技人才的量化评选办法、青年科技人才的筛选标准及方法 等进行了研究;尚智丛( 2 0 0 7 ) 深入分析了中国科学院 中青年杰出科技人才的年龄特征等。其二,女性科技人才 研究方面,四川省妇女联合会课题组( 2 0 0 2 ) 对西部女 性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进行了研究;王汇、施远涛 ( 2 0 1 0 ) 对我国教育领域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 了分析;刘筱红等( 2 0 1 1 、2 0 1 2 ) 对湖北省女性科技人 才队伍的现状及女性科技人才差异化发展现状与对策进行 了探讨。其三,农村科技人才研究方面,简小鹰( 2 0 0 5 ) 探索了农村科技人才市场化与农业技术进步等相关问题; 傅正华、雷涯邻( 2 0 0 7 ) 提出了北京市农业科技人才培 养方式的初步构想;何先应( 2 0 1 2 ) 以江西鄱阳湖地区为 例,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开发与利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四,企业科技人才研究方面,徐宁( 2 0 0 5 ) 探讨了国 有企业科技人才流失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谢修强 ( 2 0 1 0 ) 研究了企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的构建问题;王 端旭、单建伟( 2 0 1 1 ) 对企业科技人才雇佣关系内容维度 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五,高校科技人才研究方面,艾凉琼 ( 2 0 0 8 ) 从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高校科技人才的可持续发 展问题;张成立( 2 0 1 0 ) 对高校科技人才流动与知识产权 保护问题进行了研究。其六,海洋科技人才研究方面,张 樨樨、郗洪鑫、朱庆林( 2 0 1 1 ) 受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资助项目委托,分别深入研究了海洋科技人才集对进山东 半岛蓝色经济增长效应、我国海洋科技人才需求关联因素 以及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综合评价等重要问题。 2 关于科技人才创新方面的相关研究 2 0 0 5 年,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报告中强调,要进 一步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会诸多科学家们也表 示“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2 0 0 5 年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 0 0 6 2 0 2 0 ) 指出,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全国科学技术工 作者要继续发扬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奋力攀登、开拓创 新的精神,实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 伟目标。在全国科技大会及国家科技发展纲要的影响和引 领下,从2 0 0 6 年开始,国内学者们对科技创新及科技人 才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较为集中的深入研究:( 1 ) 关于科 技人才创新支持与激励的研究。蒋金锵( 2 0 0 6 ) 指出科 技创新需要倡导宽容失败的精神;宋克勤( 2 0 0 6 ) 对国 外科技创新人才支持环境研究进行了深入研究;娄伟、李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 0 140 1 理论研究9 1万方数据 政簟分析1P O L I C YA N A L Y S I S 萌( 2 0 0 6 ) 分析了我国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政策激励问 题。( 2 ) 关于科技人才创新战略与规划的研究。李兴文 ( 2 0 0 6 ) 对创新型国家建设与科技人才战略关系进行了 论证;王志刚( 2 0 1 1 ) 提出把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吴江( 2 0 1 1 ) 强调尽快形 成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程强、顾新 ( 2 0 11 ) 对开发创新型科技人才战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 3 ) 关于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开发的研究。秀平、 周爱军等( 2 0 0 3 ) 探讨了河北省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对 策及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开发机制;许晓鸣( 2 0 0 7 ) 提出以 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万永敏、黄步军( 2 0 0 8 ) 分析了化工领域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吕富彪 ( 2 0 1 0 ) 研究了国外企业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开发模式及经 验;张秋月( 2 0 1 0 ) 分析了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 问题;赵曙明、李乾文( 2 0 1 2 ) 基于江苏省6 2 5 份问卷的 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了创新型核心科技人才培养与政策环 境问题。( 4 ) 关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特质、品格及素质 模型等研究。王广民、林泽炎( 2 0 0 8 ) 基于8 4 名创新型科 技人才的实证分析,深入探讨了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典型特 质与特征;邢嫒嫒( 2 0 0 8 ) 分析了创新型科技人才应具备 的基本素质和品格;赵强强、陈洪转等( 2 0 1 0 ) 提出了区 域创新型科技人才系统结构演化模型;廖志豪( 2 0 1 0 ) 通 过对8 7 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实证调查,构建了创新型科技 人才素质模型;王养成、赵飞娟( 2 0 1 0 ) 提出了基于3 Q 的四维度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模型;王通讯( 2 0 1 2 ) 强调 要拓展科技创新人才的研究视野问题等。 3 关于高科技、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研究 高科技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是科技人才中的核心组 成部分,对促进高、精、尖科技领域的研发与应用,加快 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 0 0 8 年4 月, 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国家重点支持的 高新技术领域等文件中关于科技人才激励、税收优惠和 政策倾向方面的规定体现了国家对于高新技术的重视和支 持力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与有利条件影响下,1 9 9 8 2 0 1 2 年国内关于高科技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研究也取 得了较好的成果:( 1 ) 关于高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及战略 规划等相关研究。赵曙明( 2 0 0 1 ) 深入分析了目前高科技 人才国际争夺的严峻形势,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有针对 性的对策;刘智勇、吴满意( 2 0 0 4 ) 对国家高科技人才安 全管理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研究;乌云其其格( 2 0 1 1 ) 强调要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构筑一流科学传统的战略 规划等。( 2 ) 关于不同国家及国内不同区域高科技人才 先进管理方式及经验研究。发达国家科技人才管理研究方 面,姜苇( 1 9 9 9 ) 专门研究了美国高技术人才资源开发情 况;李仕明、吴坚强、唐小我( 2 0 0 0 ) 分析了美国、日本 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管理情况;赵俊杰、孙 晓艳( 2 0 0 7 ) 分析了国外高科技人才工作经验及其对我国 的启示;乌云其其格( 2 0 0 7 ) 研究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 家高科技人才培养、使用与引进政策等。国内不同区域科技 人才管理研究方面,谭立刚( 2 0 0 4 ) 对湖南顶级科技人才 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朱春奎( 2 0 0 4 ) 开展了上海科技顶 尖人才培养与引进战略方面的研究;孟繁强、时博( 2 0 0 7 ) 对天津市博士科技人才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何巧云、 齐荣坤( 2 0 0 9 ) 探讨了珠海市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发展现状与 对策;汪波、张保银( 2 0 1 0 ) 对渤海地区高新区科技人才政 策进行了比较研究;( 3 ) 关于高科技人才的流动、集聚、 成长、培养及其创造力、吸引力等相关研究。韩伯棠、朱春 光( 2 0 0 5 ) 从知识溢出角度对高新区科技人才流动问题进行 了研究;周均旭、胡蓓( 2 0 0 9 ) 对高科技产业集群人才吸引 影响因素进行了分层研究;王安民( 2 0 1 0 ) 探讨了影响高科 技人才创造力发挥的相关因素;王海芸、宋镇( 2 0 1 1 ) 对企 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吸引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朱志成 ( 2 0 11 ) 对我国高层次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与管理进 行了深入分析;王剑、孙锐等( 2 0 1 2 ) 分析了我国高层次创 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 4 关于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流失与竞争等研究 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流失与竞争等问题与对策的 相关研究对于开展我国科技人才科学管理,有效加强科技 人才队伍建设以及促进科技创新来说至关重要。相关的代 表性研究包括:( 1 ) 关于国内科技人才培养、队伍建设 以及管理政策的历史研究。张利华( 1 9 9 9 ) 对新中国5 0 年 来的科技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历史考察;林兴岚( 2 0 0 8 ) 深入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 刘波、李萌( 2 0 0 8 ) 对3 0 年来我国科技人才政策进行了全 面回顾与深入分析;文玲艺( 2 0 0 9 ) 分析了改革开放3 0 年来我国科技人才战略与政策演变问题。( 2 ) 关于科技 人才培养与成长的专题研究。屈林岩( 1 9 9 9 ) 讨论了人文 教育对科技人才培养的作用与意义;王大珩( 2 0 0 1 ) 开展 了关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开发的专题研究;曾国屏、张明 国( 2 0 01 ) 强调要提高博士生综合素质,培养新世纪高级 科技人才;徐冠华( 2 0 0 3 ) 强调要构建有利于科技人才成 长的环境;娄伟( 2 0 0 4 ) 分析了中国科技人才培养政策体 万方数据 系;吴殿廷、刘超、顾淑等( 2 0 0 3 、2 0 0 5 、2 0 0 6 ) 以中 国两院院士为例,持续地深入探讨了高级科技人才成长的 环境因素、高级科学人才和高级科技人才成长因素的比较 以及我国高级科技人才空间集聚问题;潘云鹤( 2 0 0 9 ) 强 调要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白春礼( 2 0 0 9 ) 强调 要努力培养造就科技拔尖人才;中国工程院“创新人才” 项目组( 2 0 1 0 ) 开展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专项研 究;韩文玲( 2 0 1 2 ) 对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下的科技人才成 长路径进行了研究。( 3 ) 科技人才流动与引进的相关研 究。张国初( 2 0 0 2 ) 分析了中国科技人才外流的规模及其 影响;牛红兵( 2 0 0 2 ) 探讨了中科院引进优秀科技人才的 有效对策;姚蓉、严良( 2 0 0 3 ) 深入探讨了我国科技人才 流动的现状、原因及发展趋势;孙健( 2 0 0 5 ) 对海外科技 人才回流的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等。( 4 ) 国外科技人才 竞争、培养与引进的相关研究。宋卫国、杜谦( 2 0 0 3 ) 分 析了科技人才的国际竞争与有效对策;肖志鹏( 2 0 0 4 ) 探 讨了美国科技人才流动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乌云其其格 ( 2 0 0 7 ) 对发达国家科技人才培养、使用与引进政策进行 了综述与评价;董娟( 2 0 0 8 ) 对日本科技人才培养政策与 企业实践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陈伟( 2 0 0 8 ) 分析了法国科 技人才发展状况;文富德( 2 0 1 0 ) 讨论了印度科技人才培 养的战略问题;高子平( 2 0 1 2 ) 分析了海外科技人才回流 意愿的影响因素等。( 5 ) 国内不同区域科技人才管理的 相关研究。张英( 2 0 0 4 ) 研究了山西省科技人才资源的管 理思路;黎苑楚( 2 0 0 5 ) 分析了湖北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 现状与对策;钟杰、覃宪儒( 2 0 0 5 ) 研究了当前西南民族 地区科技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杨美健( 2 0 0 6 ) 分析了 一瞄“ 盈_ 一一id J l - : I o _ ,) 5 ”f 扫 f J H H ”0o ud mp f ,a 0 0 0 ( r 嶙- 卦,孔2 I 口L 1 C ,l L c :, ,I _ ( - “ jf 州 京沪港科技人才建设经验对广州的启示;田青( 2 0 0 7 ) 分 析了山东省科技人才发展存在问题;张敏( 2 0 0 7 ) 对江苏 省“十一五”时期科技人才需求预测及政策建议进行了分 析;罗万有( 2 0 0 8 ) 探讨了宁夏科技人才流动的原因、途 径及发展趋势;王楠等( 2 0 0 8 ,2 0 1 0 ) 探讨了四川省科 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三、1 9 9 8 年一2 0 1 2 年 国内关于科技人才的研究热点演进探析 1 19 9 8 年一2 012 年国内关于科技人才的研究热点 演进历程 在C i t e s p a c e 可视化软件中,选择时区视角( T i m e z o n e ) 功能,将时区间隔设置为1 年,然后进行不同年份 关键词共现演进可视分析,生成1 9 9 8 年一2 0 1 2 年国内关于 科技人才研究热点主题聚类时区视角演进图谱。图3 展示 了1 9 9 8 年一2 0 1 2 年各个年份及其不同时段关于国内科技人才 研究热点演进隋况。由该图可以看出,各个年份内都体现出 一些重要的研究热点,研究热点之间的连线及其数量则表明 了这些关键词的共现关系及其强弱程度。 通过对图3 中各年份国内关于科技人才研究热点共现 频次的深入挖掘和精确统计,本文对15 年来各年份内排序 前1 0 位的有关科技人才研究热点关键词共现频次进行了计 量与比较( 见表2 、表3 、表4 ) ,以更加准确、客观地了 解1 9 9 8 年一2 0 1 2 年各年份内国内关于科技人才研究的主要 热点及其演进变化情况。 2 19 9 8 年一2 0 12 年国内关于科技人 图319 9 8 年一2 0 12 年国内关于科技人才研究热点主题聚类时区视角演进图谱( C S S C I ) 才的研究热点演进特征 不同时代、不同环境影响下的国际、 国内科技人才管理制度与政策以及宏观层 面高新技术产业、微观层面企业科技人才 管理的实践需求等都决定和影响了国内科 技人才研究热点的及时创生和体系结构的 不断完善,推动了国内关于科技人才研究 热点的发展与演进。通过对1 9 9 8 年一2 0 1 2 年国内科技人才研究热点演进特征的深入 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 ) 科技人才 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主体和关 键力量,因此,1 9 9 8 年一2 0 1 2 年1 5 年间与 科技人才密切相关的科技创新高频关键词如 “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等出现的年份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 0 1 40 1 理论研究I9 3万方数据 政策分析lP O L I C YA N A L Y S I S 衰219 9 8 年- 2 0 0 2 年关键词频次排序列表( C S S C I ) 排序 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2 0 0 2 1 科技人才科技人才科技人才科技人才科技人才 2科技人才培养高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技术创新人才资源开发 3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江泽民高科技人才科技人才培养 4农村科技人才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人力资源管理 5科技人力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人力资本江泽民科学技术 6科技人才资源激励机制科技创新人才外流科学精神 7 人才竞争人才培养风险投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8 人才管理人才引进可持续发展科学教育激励机制 9人才资源企业科技人才科技人才评价科技人才思想知识经济 1 0基础研究一创新人才科技管理科技开发青年科技人才 裹32 0 0 3 年2 0 0 7 年关键诃颇次年份排序列表( C S S C I ) 排序2 0 0 32 0 0 42 0 0 52 0 0 6 2 0 0 7 1科技人才科技人才科技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科技人才 2 人才流动高等教育科技人才流动科技人才人才政策 3西部大开发高科技人才;g J 4 1 “ 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农业科技人才 4 跨国公司人才流失人力资源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5人力资源人才培养高科技人才产业结构个体差异 6科技合作人才战略国有企业人才流动中国科学院 7高级科技人才拔尖人才收益分配创新型国家R & D 储存 8人才竞争科技人才资源生命周期科技人才培养R D 经费支出 9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东北经济区激励政策专家库 1 0 中国科技人才东北老工业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人才成长乡村才子计划 较多,频次较高,使之毫无疑问成为历年来该领域中的主 要研究热点。( 2 ) 科技人才培养一直是科技人才研究的 重要课题,表2 、表3 和表4 显示,自1 9 9 8 年开始,有关 “科技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研究一直持续。1 9 9 9 年,国际范围内弥漫着一股“高科技人才荒”,受其影 响,“高科技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层次科 技人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等在随后的研究 文献中开始频繁出现。( 3 ) 2 0 0 0 年1 月,江泽民视察中 关村科技园区,强调要形成一批拥有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 企业,促进高新技术发展;2 0 0 1 年1 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 版了江泽民的论科学技术一书,为科教工作者和研究 人员学习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论述提供了宝贵机会,这使得 2 0 0 0 年、2 0 0 1 年科技人才研究文献中关键词“江泽民”开 始出现,并且出现频次排在前列。( 4 ) 进入新世纪,我国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的主力军“青年科 技人才”的相关研究在2 0 0 0 年、 2 0 0 2 年较为受到重视;2 0 0 3 年1 0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东北 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若干 意见,其中东北地区科技创新 体系包括建设东北地区科技人才 市场和科技人才信息网络,实现 东北区域科技人才资源共享。因 此,2 0 0 4 年、2 0 0 5 年研究文献中 的与科技人才相关的“东北老工业 基地”“东北经济区”“国有企 业”等重要关键词开始频繁出现。 ( 5 ) 2 0 0 5 年4 月,全国科技大会 召开,强调了“科技创新,人才 为本”的科学理念,这在一定程 度上也使得2 0 0 6 年关于“创新型 科技人才”“创新型国家”“创新 能力”的研究文献较多;2 0 0 7 年 10 月,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 出的“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 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 转化”的重要指示,使得2 0 0 9 2 0 1 2 年间关于科技人才领域研究文 献中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创 新能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 才”、“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创新绩效”和“创新型核心科技人才”等词出现频次较 多,成为主要研究热点。( 6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 出与规划使得2 0 0 7 年国内相关文献中“农业科技人才”、 “乡村才子计划”的研究热点开始出现;2 0 0 7 年十七大 召开期间,中国工程院潘云鹤院士强调了“科技成果向现 实生产力转化需要有大批高素质的工程科技人才”;2 0 0 8 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科技人才流动”成为 突出的研究热点;2 0 0 9 年、2 0 11 年和2 0 1 2 年研究文献中的 “工程科技人才”出现频次较多,成为当时该领域重要研 究热点。( 7 ) 2 0 1 2 年2 月,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建设创新 型国家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2 0 1 2 年7 月,全国科技创 新大会强调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相应 地,2 0 1 2 年突出的研究热点主要体现为宏观层面的“体制 万方数据 1 42 0 0 8 年2 0 12 年关键词频次年份排序列裹( C S S C l ) 排序2 0 0 82 0 0 92 0 1 02 0 1 12 0 1 2 1科技人才科技人才科技人才科技人才科技人才 2 科技人才流动工程科技人才创新型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工程科技人才 3 科技人才队伍竞争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 4 培养模式绩效评价创新行为科技创新影响因素 5 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企业科技人才海洋科技人才创新型核心科技人才 6 可持续发展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人才政策体制改革 7 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创新型科技人才人才聚集效应T O P S I S 模型 8科技人才培养指标体系创新绩效人才资源中国 9 工程教育科技人才流动创新能力开发战略俄罗斯科学院 1 0 专业认证评价体系工程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企业科技人才 改革”、“中国”、“俄罗斯科学院”和作为市场经济创 新主体的“企业科技人才”等方面。 综上所述,国内外重要科技文献、国家人才工作会 议、国家科技大会、国家科技创新大会等关于科技人才、 科技创新的战略决策、发展规划和重要论断等为国内学者 开展科技人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指明了科学方向和正 确路径,也使得国内有关科技人才研究热点的创生、发展 和演进更加严谨、科学、合理,体现了科学理论研究与实 践探索为社会服务的核心理念和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和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 展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8 年版。 2 杜谦、宋卫国:科技人才定义及相关统计问题,载中国科技论 坛,2 0 0 4 年第5 期。 3 栾春娟、侯海燕、王贤文:国际科技政策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 析,载科学学研究,2 0 0 9 年第2 7 期。 4 贺德方:基于知识网络的科技人才动态评价模式研究,载中国软 科学,2 0 0 5 年第6 期。 5 罗瑾琏、李思宏:科技人才价值观认同及结构研究,载科学学研 究,2 0 0 8 年第2 6 期。 6 傅正华、雷涯邻:北京市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式初步构想,载中 国科技论坛,2 0 0 7 年第l 期。 7 许晓呜:以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载中国高等教育 2 0 0 7 年第2 4 期。 8 王通讯:拓展科技创新人才的研究视野,载中国科技论坛, 2 0 1 2 年第4 期。 9 刘智勇、吴满意:论国家高科技人才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载中 国科技论坛,2 0 0 4 年第3 期。 1 0 朱春奎:上海科技顶尖人才培养与引进战略研究,载中国科技 论坛,2 0 0 4 年第l 期。 四、小结 本文利用国际通用信 息可视化软件C i t e s p a c e 对 C S S C I 数据库创立以来收 录的1 9 9 8 年一2 0 1 2 年1 5 年 间国内科技人才研究文献 资料进行了可视化计量分 析,探测并确认了我国科 技人才研究的主要热点集 中在四个领域:科技人才 定义、评价及类型的相关 研究;科技人才创新方面的相关研究,高科技、高层次科技 人才的相关研究;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流失与竞争等相 关研究。同时,结合不同时代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等因 素,对1 5 年来国内关于科技人才的研究热点演进历程及演 进特征进行了客观、全面的梳理、辨识与归纳。由于篇幅有 限,本文尚未对国内有关科技人才研究领域的权威作者、核 心期刊及经典文献进行分析,未能对国内有关科技人才研究 的知识基础、研究网络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讨,这将是本研 究未来努力的方向。 1 1 张利华:新中国5 0 年科技人才培养的历史考察,载科学学研 究,1 9 9 9 年第2 7 期。 1 2 乌云其其格:发达国家高科技人才培养、使用与引进政策述要, 载中国科技论坛,2 0 0 7 年第1 0 期。 V i s u a lA n 口细s i so nR e s e a r c hH o t s p o ta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