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书·刑法志》中看刑罚制度变迁_第1页
从《汉书·刑法志》中看刑罚制度变迁_第2页
从《汉书·刑法志》中看刑罚制度变迁_第3页
从《汉书·刑法志》中看刑罚制度变迁_第4页
从《汉书·刑法志》中看刑罚制度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从汉书 刑法志中看刑罚制度变迁 从汉书 刑法志中看刑罚制度变迁 作为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刑罚种类繁多,从夏商周时期就发展起来的墨、劓、剕、宫、大辟的古代五刑到笞、杖、徒、流、死的封建五刑制度,刑罚制度和种类的变迁实质上就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浓缩。汉书刑法志是研究汉代法制的一篇重要文献,其中包含了前汉以来各个帝王刑罚改革的情况,从中我们 可可以窥见汉代在礼法并 用用思想影响下的刑罚制 度度的变迁。 一、 汉汉代刑罚制度变革的背 景景 汉初,在确立治 理理国家的指导思想问题 上上,曾 经有一个选择的 过过程。汉初的七十年一 直直强调约法省刑、轻徭 薄薄赋、与民休息的黄老 思思想。从秦朝的“以法 治治国”的治国方针,转 变变为无为而治的黄老学 说说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这种转变不仅表现了 封封建地主阶级在治国思 想想上的新探索,同时也 是是在封建经济发展过程 中中对意识形态的选择, 秦秦朝法家路线所确定的 国国与民之间的权利义务 界界限的严重地不合理, 苛苛政、酷法破坏了封建 社社会的秩序,阻碍了封 建建社会的发展,最终导 致致了秦王朝的统治在短 短短二十年就被推翻。从 这这个意义上讲,汉初立 法法思想的转变是历史的 必必然。 经 过汉初七 十十多年的无为而治,到 了了汉武帝时代,经济上 已已经有了极大发展,政 治治上也比较稳定,为了 维维护这种稳2 / 7 定的局面, 政政治上迫切要求改革自 秦秦朝以来的严刑峻法, 废废除残酷的肉刑制度, 汉书刑法志记载 了了汉文帝十本文由论文 联联盟 http:/收 集集整理五年,少女缇萦 为为 “ 赎父刑罪 ”而要求 为为父代刑,文帝有感于 这这件事情,而下令废止 肉肉刑,用别的刑罚来代 替替它。从而废除了延续 千千年的肉刑。而此时无 为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也显 得得十分的软弱无力,于 是是汉武帝把儒家学说当 作作有力的思想武器,利 用用它宣扬的 “ 君权神授 ” 、 “ 大一统 ” 等思想 来来加强封建专制统治, 采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 百百家,独尊儒术”的建 议议,出礼入刑,成为了 中中国法制“礼法并用” 的的开端,这为刑罚制度 的的改革打下了理论的基 础础。 二、汉书 刑法志中的德刑关 系系 尚德不尚刑是中 国国古代政治统治的传统 思思想,古代的思想家和 政政治家倡导德治,实施 德德政,这并不意味着他 们们真的认为仅仅靠道德 教教化就可以安邦强国。 就就算是在汉代的“罢黜 百百家,独尊儒术”时期 ,法家思想也并未消灭 。汉书刑法志中 认认为德主刑辅是儒家法 制制思想的核心,刑为政 、 礼为本。刑之所去, 礼礼之所取,出礼入刑。 从从这可以看出,在汉代 学学者的德治主张中,并 不不否认法、刑、律也是 重重要的社会控制手段。 汉书刑法志 认认为,从历史上看,历 代代帝王在治理国家的过 程程中都很重视法和刑, 这这是治国的必要手段。 汉3 / 7 书刑法志认为 ,周公通过三典来管理 国国家,治理百姓,这说 明明在社会不同的阶段, 要要根据社会治乱的程度 ,借助法律的力量,酌 情情使用三典,使百姓因 害害怕犯罪而远离犯罪。 同同时汉书刑法志 认认为,即使是在被称为 “治世”的上古时代, 刑刑罚手段也是治理国家 必必不可少 的手段,而不 是是只象征性的给予处罚 。汉书刑法志引 用用了荀子正论的中 “以为人或触罪矣,而 直直轻其刑,然则是杀人 者者不死,伤人者不刑也 ”来说明了作为一种社 会会控制手段,法和刑的 作作用是诛暴禁恶,惩戒 将将来。 在肯定了法 与与刑作用的同时,汉 书书刑法志反思了先 秦秦灭亡的历史教训,确 定定了兵刑为末,德教为 先先,刑为礼用的德法观 。在德与刑的关系上, 汉汉代思想家一致认为, 治治理国家不可能没有刑 罚罚,但是刑罚并不是万 能能的,必须“导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耻;导之以德,齐之以 礼礼,有耻且格。 ”由此 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尊儒术,”构建了“德 主主刑辅”的封建正统法 律律思想。在这种理论的 影影响下,汉代引礼入法 ,开创了一条儒家经典 法法律化和法律制度儒家 化化的道路。 三、汉 代代刑罚制度改革的具体 内内容 汉代刑罚制度 的的变革并不是孤立完成 的的,而是伴随着汉代引 礼礼入法,法律制度儒家 化化的进程而完成的。在 立立法上,引经注律,纳 礼礼入律,并确立了“亲 亲亲得相首匿”和“恤刑 ”4 / 7 的刑法原则,同时开 创创性地规定了“春秋决 狱狱”、“秋冬行刑”和 “赦宥复仇”等审判的 原原则。 汉代刑罚改 革革的开端,是以汉文帝 废废除肉刑为标志的。文 帝帝十五年,齐太仓令淳 于于公获罪当施肉刑,其 小小女儿缇萦上书文帝: “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 ,刑者不可复属。虽后 欲欲改过自新,其道亡由 也也。”请求没官为奴, 替替父赎罪。此事引起文 帝帝极大的关注,遂下令 改改黥刑为髡钳城旦舂, 劓劓刑为笞三百,斩左趾 为为笞五百,斩右趾为弃 市市。 文帝废除了自夏 朝朝以来实行了两千多年 的的肉刑,是中国古代刑 罚罚制度改革的重大历史 进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 。然而,汉书 刑法 志志中却认为,如斩右 趾趾改为弃市死刑,属由 轻轻改重;劓刑和斩左趾 虽虽改为笞刑,但因笞数 太太多 ,受刑者难保性命 。因此,这次改革存在 “外有轻刑之名,内实 杀杀人”的缺陷,有待进 一一步完善。 景帝时 期期,在文帝改革基础上 ,进一步深化刑罚制度 改改革。前元年下令将劓 刑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 斩斩左趾笞五百改为笞三 百百。后又下令讲笞三百 减减为二百,笞二百减为 一一百。同年,景帝还颁 布布诏令改革刑具,规定 笞笞杖的标准,同时要求 行行刑时不得换人。这一 改改革虽然使得“笞者得 全全”,但是仍然存在着 “酷吏犹以为威,死刑 即即重,而生刑又轻,民 意意犯之”的弊端。 5 / 7 汉武帝时期,为了进 一一步打击诸侯王的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在独 尊尊儒术的同时实行严刑 酷酷法,致使刑网密集, 条条律众多,百姓怨声载 道道。及至汉宣帝,才开 始始针对武,昭二帝留下 的的刑狱繁苛的弊政进行 治治理。经过选良吏,置 廷廷平,亲自审理案件, 刑刑狱繁苛的现象有所改 观观。同时确立了“亲亲 得得相首匿”和“恤刑” 两两大原则,将“父为子 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 中中”的仁孝观念法律化 ,将不孝定为重罪,以 死死刑论。对老幼废疾 者者或者妇人犯罪,在量 刑刑和监禁方面给予优待 。如汉宣帝曾下诏规定 :“自今以来,诸年八 十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 ,它皆勿坐。”即对于 八八十岁以上的老人 的一 般般犯罪,免予追究刑事 责责任。而汉成帝时期也 实实施对幼童犯杀人或者 其其他死罪者减免刑罚的 规规定。“上请”原则的 出出现则是“尊尊”思想 的的要求,也是“刑不上 大大夫”原则的具体体现 。自汉高祖以下,平帝 、宣帝以及东汉光舞帝 时时都有关于上请制度的 诏诏令,享受上请特权的 范范围也由汉初的郎中一 级级官吏逐渐扩大到东汉 时时期的几乎所有官员。 四、刑罚制度改革的 现现实意义 汉书 刑刑法志认为汉代的刑 罚罚改革基本上实现了儒 家家“德主刑辅”的思想 主主张,维护了封建统治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不仅废除了劓刑等肉 刑刑,还确立了以徒刑和 笞笞刑为主体的封建刑罚 制制度,但是与孔子所言 的的“胜惨去杀”社6 / 7 会治 理理理想相去甚远。自此 以以后,作为早期刑罚体 系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肉刑 不不再是刑罚的主体,被 封封建制刑罚体系中的徒 刑刑、笞杖刑替代,并在 后后世得到了不断地完善 ,及至隋唐时期最终形 成成了中国封建五刑制度 。可以说,汉代的刑制 改改革,是中国古代法律 超超越野蛮、走向文明的 里里程碑。 在现代社 会会,以德治国和依法治 国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如如果忽视其中任何一个 ,社会秩序就不可能和 谐谐、稳定。德治和法治 的的功能虽各有区别,但 它它们不 是绝对的对立, 而而是相互依存的。一般 来来说,“德治防患于未 然然之前,法治施于已然 之之后”。就是说,道德 的的教育、启发、示范、 警警示等作用,可以提高 一一个人识别善恶、好坏 的的能力,使人增长自我 约约束的力量。而法律具 有有很强的威慑力,法律 以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 段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因此,道德是法律的 基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 障障。只讲道德不讲法律 ,道德就没有约束力, 就就会变成苍白无力;只 讲讲法律不讲道德,法律 将将会变得野蛮粗暴。 汉书刑法志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