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第6讲辛亥革命教案人民版.docx_第1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第6讲辛亥革命教案人民版.docx_第2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第6讲辛亥革命教案人民版.docx_第3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第6讲辛亥革命教案人民版.docx_第4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民主革命第6讲辛亥革命教案人民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讲辛亥革命考试要求:(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b);(2)武昌起义的爆发(b);(3)中华民国的建立(b);(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c)。一、武昌起义(b)1条件(1)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2)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纷纷建立。(3)1905年,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4)同盟会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5)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机会。(6)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b)目的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组织基础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领导及纲领孙中山;三民主义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4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5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微点拨武昌起义后,各地响应。在独立的各省中,许多新军将领出任各省都督。这些“都督”埋下了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的隐患。二、中华民国的建立(b)1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2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1)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内容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确定了国民的自由和权利;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等。(3)性质与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微点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并不能等同于人民当家做主。主权在民实际上是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取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的换算求:公元纪年1911年民国多少年;求:民国纪年公元多少年1911年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c)1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意义(1)政治民主化: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2)思想近代化: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3)经济近代化: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在19121919年间取得进一步的发展。(4)社会生活近代化:移风易俗,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5)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产生了广泛影响。3局限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遭遇;没有使中国获得独立和富强。4失败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干涉;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易错辨析封建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综合性概念。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考点一辛亥革命中的政治妥协1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社会存在的几种社会政治力量(1)几种力量以及相互关系示意图(2)各种政治力量对革命的态度及目的清政府:镇压革命。目的是维护即将崩溃的统治。立宪派和旧官僚:先是投机革命,后从革命阵营内部破坏革命,拥戴袁世凯。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利益。帝国主义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目的是维护在华的侵略权益。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对革命政府采取打击的政策,同时对清政府采取威逼利诱的政策。目的是要借机夺取国家统治权,建立自己的统治。2辛亥革命借鉴西方政治文明(1)指导思想上:三民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2)政体方面:学习西方,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在政权组织方面借鉴了西方的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的原则。(3)思想内容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和以法治国的原则,这在本质上与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是一致的。1(2018江苏高考)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答案B解析B对:根据材料“近代四川”“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也有官的商的款怕的是外国占路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保路运动。保路运动爆发后,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革命党人趁机发动革命,加速了清政府的垮台。A错: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而保路运动发生于1911年。C错:促使五四爱国运动发生的事件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D错:推动国民革命兴起的是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考点二人治、法治色彩兼具的临时约法1临时约法“法治、人治色彩”的体现(1)法治色彩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权利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从臣民转变为公民。政体运作: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2)人治色彩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袁世凯而设的,有“因人设法”之嫌;从中国后来的历史来看,它未能防止袁世凯的专制,就这一点来看,未能达到初衷。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四大原则(1)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3)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4)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制的原则。3临时约法的全面评价(1)在政治上,它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2)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3)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4)文化上,知识分子利用临时约法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5)在对外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6)局限性: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权利的保障。2(201811月浙江选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A君主立宪制B总统制C责任内阁制D君主制抓题眼由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可知国务员负实际政治责任。析错因对君主立宪制、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制概念内涵理解不准确是失分原因。答案C3(201510月浙江,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等整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主要意义。答案意义: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观点1先天不足的阶级属性埋下失败隐患材料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询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问题:材料反映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是什么?答案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农村、农民现状,缺乏群众基础,没有实现挽救中国的目的。观点2辛亥革命的三个实质性成果材料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它在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摘编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问题:“辛亥革命实质性成果”主要体现了哪一方面的变革?答案辛亥革命加快了社会习俗及思想观念方面的变革。观点3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材料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问题:中国版“光荣革命”评价的核心意义是什么?答案肯定了政治势力之间通过政治协商实现妥协、和解,避免了长时间的社会动荡和流血牺牲。视角1辛亥革命中的妥协智慧(2018宁波质检,29)伦敦泰晤士报社论:“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级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这足以称之为中国的光荣革命。”对该社论的正确理解是()A辛亥革命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B辛亥革命体现了妥协的智慧C辛亥革命的意义影响深远D辛亥革命和英国“光荣革命”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及资产阶级如何向封建势力妥协,故A项错误;材料中“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级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可以推知辛亥革命中有妥协,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描述了辛亥革命的过程,没有提及辛亥革命的意义,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流血少,而非其他,故D项错误。视角2从政权和平过渡视角认识清帝退位(2019浙江新高考联盟选考交流)1912年2月12日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答案A解析材料中“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说明清帝退位时没有发生重大流血事件,属于和平方式,故A项正确;“共和立宪国体”指的是辛亥革命后的共和体制,故B项错误;封建制度结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成立是在1912年1月1日,时间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视角3孙中山与辛亥革命(2018温岭命题交流,29)有一对联概括孙中山先生一生功业,“行二百年独创名言,视孔仲尼、马克思、卢梭皆如无物;后廿四史别开生面,合朱元璋、华盛顿、列宁而为一人”。下面对这一对联解读错误的是()A主张土地国有,平均地权,堪比列宁B实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堪比朱元璋C创立共和政体,功成身退,堪比华盛顿D摆脱外族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堪比华盛顿答案D解析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并没有摆脱外族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视角4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革(2019永嘉学情抽检,8)20世纪初的一份政府文件中称,“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发布这个命令的最可能是()A清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C北洋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答案B解析留辫是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标志,故A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体现革命后社会面目焕然一新,要求全社会实行剪辫运动,故B项正确;北洋军阀是封建专制军阀,剪辫与否对其统治不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故C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剪辫成为普遍风俗,无需政府强制执行,故D项错误。视角5中国近代约束权力的方案(2018余姚选考评估)亚里士多德:“把权力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因为欲望具有兽性,纵然最优秀者,一旦大权在握,总倾向于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蚀。”针对这一现象,先进的中国人于20世纪初设计的解决方案是()A孔子改制考B海国图志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论人民民主专政答案C解析“从制度建设方面防止个人大权独揽”是命题立意所在,“中国人于20世纪初设计”是材料隐含的解题关键信息,颁布于1912年,体现三权分立理念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能体现以上要求,故选C项。一、选择题1(2018温州仿真评估,12)张謇认为:“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此言论认为该革命最伟大的贡献是()A结束了专制统治B促进社会习俗变革C推动工业化进程D建立了民主共和国答案D解析材料“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强调的是建立共和政体,不是结束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社会习俗的变革,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其政治意义,不是推动工业化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得出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故D项正确。2(2019浙江课改联盟评估)据孙中山回忆,1900年以前他所到之处,“举国舆论莫不曰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A中国的社会性质根本转变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C清末新政取得了一定效果D民众认可清政府的统治答案D解析材料中“举国舆论莫不曰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说明革命派在当时受到排斥,民众仍然认可清政府的统治,故D项正确。3(2018浙江课改联盟评估)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A促进了民主精神及平等意识的觉醒B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C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答案A解析材料重点强调思想方面,故A项正确;B、C、D三项侧重政治方面,故排除。4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D不承认清廷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答案B解析结合史实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和平等,是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根本否定,故B项正确;A、C两项不如B项更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5(2018桐乡联考联评,10)老舍写的我这一辈子中讲道:巡警给行人强行剪辫后,晚上走到背胡同里,却挨了突如其来的一砖头,被打瞎了眼睛而无处申冤。这主要表明民国初期()A社会习俗发生变革B君主专制制度尚未根除C民众思想比较保守D辛亥革命冲击了旧习俗答案C解析题干强调的是民国初期“强行剪辫”“挨了一砖头”,可知此时民众对剪辫持敌视的态度,但并不能说明社会习俗发生了变革,故A项错误;民国初期君主专制制度已被推翻,故B项错误;民众对剪辫持敌视的态度说明民众的思想还非常保守,故C项正确;民众对剪辫持敌视的态度,并不是突出说明辛亥革命冲击了旧习俗,故D项错误。6(2019台州学情检测,28)下表是武昌起义后独立各省最高军政长官来源统计表,据此可知辛亥革命()新军将领革命党谘议局议长巡抚布政使提督督练公所总参议13人5人3人3人1人1人1人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答案B解析革命党人对立宪派与旧官僚妥协,让他们进入革命政权,反映出辛亥革命具有明显的妥协性,故B项正确。7(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选考交流)晚清民国时期,将不受束缚的帝制皇权关进民主国家法制框架之下,推动中国现代化,就是众多先贤的“中国梦”,为此他们()A颁布资政新篇B掀起义和团运动C主张“中体西用”D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D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符合题干的政治民主化特点,D项正确。8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A实行责任内阁制B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C实行总统制D实行君主立宪制答案A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在责任内阁制下,总统只是处于“虚尊”地位,一般不掌握行政权力。作为国家行政部门的内阁,形式上虽由总统下令,实际上内阁不须听命于总统,它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9(2018奉化学情抽检,6)辛亥革命的一课:“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材料反映的问题是()A中国军事制度仅发生一定改变B中国社会没有出现丝毫的变化C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贡献巨大D从专制到民主不可能一蹴而就答案D解析“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还是基本保留了原先的军事制度,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看,说明中国从专制到民主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故D项正确。10(2019镇海选考评估)在下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诸条内容中,最能体现约法本质的是()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结社等自由C国民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D实行责任内阁制答案A解析首先理解约法的本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有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性质。据此分析选项可知:A项所述的内容实质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最能体现约法的资产阶级性质。11(2018浙江新高考联盟调研)下面是1902年、1912年中国报刊数量统计表。其呈现的变化反映出() A维新变法产生巨大影响B清末新政鼓励创办报刊C革命过程注重舆论宣传D临时政府提倡言论自由答案D解析“1912年”报刊数量的猛增是关键信息,联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可知原因,故D项正确。12(2018湖州选考查缺补漏)“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东西。”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我国“民主性”的贡献有()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ABCD答案B解析推翻清王朝没有错,但是并没有结束封建制度,故排除含有的选项。二、非选择题13(2018台州学情测评,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帝逊位诏书全文如下:“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材料二“关于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历史问题,以往学界大都认为这是孙中山不能坚持斗争,屈服于袁世凯的表现,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标志;或把袁世凯看作一个玩弄权术,坐享其成者,轻易就将革命党人的政权骗到手,是个十足的大赢家;帝国主义、立宪派就只有破坏革命,站在袁世凯的一边,帮其夺权。而事实上,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改编自丁健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共赢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出台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民国初年的两次逊位反映了辛亥革命有何显著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